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第一章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信息与通信技术

1.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系统集成把大量的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压缩和传送。

(1)电子邮件、有线电话、无线电话逐渐替代传统的纸质信息传送的主导位置,也刷新了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2)光缆的发展以及廉价的电缆技术极大地扩充了信道的数量,提高了效率。

(3)通信卫星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全球通信的发展。

(4)在电信技术发达的国家,住宅、办公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渠道多种多样。

(5)固定的和流动的媒体,为人们的信息传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应用自然力的魔术

(1)直到19世纪,人们对电力的探讨只停留在想象的阶段,主要研究它所造成的隔离与集中的效应。

(2)“莫尔斯电码”是用来转换并发送消息的,电报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是接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人,电报的内容要经过他们解码后才能够被人读懂。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开始了对电力应用的探讨,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电力与自然界的光(磁)导电联系起来观察。

(4)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认识到广播已成为一种和电报截然不同的社会传播系统。

3.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不断提高多种信息的传播质量——加快速度、保证准确性、扩大范围、简化传输方法等。

(2)不断优化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信号逼真清晰、内容丰富、类别细致。

(3)作为娱乐工具,人们期待足不出户就可以听音乐、看电影、看体育比赛、参加游戏活动等。

广播电视作为技术的成果涉及无线电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这些技术之间的互动,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业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迅速,使得广播电视的普及和日常化是以往的任何一种技术都难以实现的。

二、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1.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社会与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有着相互依赖和支持的关系,有时表现为直接的因果关系。

传播技术从只能用来传送特殊信息给特殊人群,发展到传送多种信息给一般公众。

从广播电视意识的产生和广播电视制度的建立,可以看出广播电视是一种新而强有力的社会整合与控制的形式。

2.传播技术与市场需求

媒介市场至少包含着两种需求:对技术(设备)的需求和对传播内容的需求。

信息时代,信息的消费成为工作、生活、娱乐的一项主要内容,它与工业产品的大量制造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密切相关。每一次技术的提升,都蕴涵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在迎合市场的需求。

3.广播电视传播与文化

视觉经验或“视觉读写”从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向我们压来,从精华的哲学理论到大众媒介生产。

广播电视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以新闻为例,一个事件能够成为被报道的新闻,要经过如下程序:

(1)新闻是被选择出来报道的事件

选择事件有约定俗成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之间有复杂的关系。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出自己的接受重点,分门别类地选择信息,已成为人们媒介接触的一种习惯。

(2)新闻播出有前后顺序

以广播为例,新闻频道延续过去人民广播电台的内容选择理念,比较关注时政新闻;在时政报道中,重点是高阶层政治报道,聚焦在政治人物的活动上。

(3)重视说服效果

相对于报纸而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本人(新闻播报员、新闻主播、新

闻主持)的关系十分密切。

(4)视觉的作用与视觉印象

对于现场报道而言,广播的现场音响和电视的现场景象扫描与音响播放,都能增加新闻传播的真实感。

(5)访谈、辩论与议程设置

广播电视通过访谈和辩论使人们对原来漠不关心的事情产生兴趣,将人们关注的热点变成议题,深入讨论。

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对观念、价值、判断标准、日常道德、外在世界的形象构成产生的影响,不只依赖于广播电视传播什么内容,更依赖于它选择了什么,以什么方式传播和将什么议题推举到公共议程中。

三、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

1.多媒体时代的信息传输方式

新媒体从最初的因特网、数字电视、无线互联网,到智能手机、MP3、PDA,跨越了传统媒体,集通信技术、互联网、视觉艺术等其他学科于一身,新媒体传输方式已经打破传统媒体单一的传输方式,形成传媒的新整合。

2.新闻传播泛化

新闻传播泛化是指传播者—信息发布者的非专业化、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权威性弱化和信息载体超长链接。

(1)非职业的传播者—信息发布者

从理论上讲,所有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它还培育了无数新的非专业的新闻采集和发布人员,传统媒介传播的职业性受到挑战,新闻传播的

泛化形成了非职业传播。

(2)信息获取与发布渠道多样化

不仅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作为信息来源,当一个事件发生,当事者或者目击者都有可能抢夺第一时间向外界发布消息。他们也可以利用网络的搜索引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意义自己串联起来,然后给更多人分享。

(3)信息载体超长链接

在互联网上,一条信息可以连接若干与此相关的信息,事件的超文本构成将一个事件的蛛丝马迹一网打尽,不用在乎其篇幅、版面、时间、页码等。

3.互动传播冲破传—受界限

(1)信息传播同时间互动。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相比,新媒体的互动模式能够做到异地同时。除了在线对话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外,BBS、播客、博客、IM工具则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互动。

(2)无把关人的内容互动。新媒体属于电子“交互式”个性化的传播,既综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又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在技术上它追求的是无限制互动的可能性。

(3)传者—受众的关系变成网络用户—用户的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可以让用户拥有更大的空间去接收或者发布信息,任意链接相关的内容,组成自己的“版面”,用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新媒体互动功能的加强改变了受众的社会活动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从而淡化了传统媒体中传者的地位。

1.2 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媒介融合(华东师大2016年研;重庆大学2016年研;西北大学2016年研;北大2015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华科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5年研;上海交大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换言之,“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融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与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有着相互依赖和支持的关系,有时表现为直接的因果关系。

(1)传播技术(大规模)改进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商务和军事活动所产生的通信与科技的各种问题,其中直接因素是军事与商务活动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张,间接因素是商业和军事扩张推动运输科技的发展。在此期间,通信为主要技术体系,广播只扮演次要功能。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重点笔记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稿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27年成立,总部设在纽约,是由16家广播电台联合组建的独立广播电台联营公司,后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接手,改名为哥伦比亚唱片广播公司,其后又改名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形成全国性广播电视网。NBS:全国广播公司,1926年成立,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子公司,总部设于纽约,是美国一家主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以孔雀为标记,为联播节目分别组建了“蓝色”(14座电台)和“红色”(26座电台)两个广播网。ABC:1943年,根据《广播联营条例》中关于一个广播组织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只能经营一个广播网的规定,全国广播公司被迫出售所拥有的蓝色广播网,保留红色广播网,被出售的蓝色广播网新组建为美国广播公 司。 1、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视台是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 西屋电气公司建立的KDKA电台 2、世界上第一家成立的电视台是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 的亚历山大宫建立的电视台。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视台是 5、1927年法恩斯沃斯成功用电子技术把图像从摄像机传输到接收器上, 这是公认的电视诞生的标志。 有线电视最早出现于1948年的美国 “广播之父”----德·福雷斯特发明三极管; “电视之父”----贝尔德[英] “广播总统”----罗斯福 “电视总统”----肯尼迪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 电话机的发明者贝尔 电视传播的制式分为: (西德)PAL制式(我国使用) (法国)SECAM制式 (美国)“点描法”NTSC制式 SNG是卫星新闻采集,也叫“卫星新闻采访车” 东京广播公司---TBS 美国之音---VOA 第一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 2、“炉边谈话”: ①1932年,罗斯福在美国经济危机时上任,为恢复民众的信心,在就任第8天 决定使用广播发表演讲。 ②因希望演讲能够亲切、温馨、得民心,就坐在白宫壁炉边谈话,并取名“炉 边谈话”。 ③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罗斯福也被称为“广播 总统”。 “这里是伦敦”:(爱德华?默罗)答案一:1940年8月18,CBS《这里是伦敦》开始进行现场报道。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每次广播都以“这里是伦敦”开始,以“晚安,好运”结束,他常常在现场第一线进行现场报道,用客观真实的报道让听众领悟到战争的性质,这就是战争现场播报。 答案二:①是二战期间,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节目 ②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每次广播都以“这里是伦敦”开始,用客观真实的报道让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试题

考生信息:(学号,专业,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6分) 1、谈话节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以及() A、节目的前期策划 B、谈话现场的氛围 C、主持人驾驭现场的能力 D、节目导演对现场的控制 2、深度报道是() A、一种新闻体裁 B、一种报道方式 C、一种评论形式 D、一种报道理念 3、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有两种,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和() A、新闻事件结束的地方 B、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C、新闻人物出现的现场 D、广播电视记者所在的地方 4、民间的谚语、民谣等在新闻评论中经常作为()论据来使用 A、概括性论据 B、事实性论据 C、理论性论据 D、规律性论据 5、最为常见的广播消息结构形式是() A、倒金字塔结构 B、时序结构 C、引导结构 D、逻辑结构 6、无论哪篇消息,绝不能缺少的部分是() A、导语 B、主体 C、背景 D、结尾 7、述评写作的特点之一是即事明理,所以讲道理要() A、实事求是 B、观点鲜明 C、缘事而发,注重分析 D、有丰富的材料 8、以下哪种景别方式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 A、近景 B、特写 C、中景 D、全景 9、在广播中,音响包括() A、节目音乐 B、实况音乐 C、实况语言 D、实况音响 10、在新闻五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 A、何时 B、何人 C、何事 D、何地 11、新闻采访的难点尤其体现在() A、求新性 B、突击性 C、灵活性 D、持续性 12、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人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还包括() A、现场参与者 B、现场解说者 C、现场引导者 D、现场目击者 13、为获得最佳效果,记者在采访中应如何提问() A、多提开放型问题 B、多提闭合型问题 C、尽量减少提问,由被访者主动阐述 D、根据采访对象和采访阶段选择 14、广播电视评论中最富有依附性的一种评论类型是() A、本台评论 B、编后话 C、本台短评 D、新闻评述 15、()是广播运载信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 A、实况语言 B、广播音乐 C、音响 D、广播语言

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内涵 传播媒介: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专业设备传递信息,传播手段隐藏于传播方式和传播符号中。传播时效:本质性含义(时间性),延伸性含义(时新性、时空性)事实本源: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新闻本源和灵魂;强调新闻的意义,即新闻价值。传播意义:扬长避短,真正起到“中介”和“纽带”作用。 广播时效性最强(制作周期短) 二、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 (1)传递通道的单一性 (2)音响的现场感 (3)传播过程的排他性 (4)制作过程简单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1)现场的证实价值 (2)画面情节的片段性 (3)现场的制约1、时间制约2、对人事制约3、对环境制约 (4)内容的易受性 四、“电传输”条件下的声音特点 (1)有声语言失去了非语言(表情、体语)的辅助手段 (2)听话人不直接面对说话人,一般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收听的状态 (3)失去了直接反馈,因声音固有的劣势出现的听知障碍就不能通过改善表达,得到及时克服和消除 五、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解释的多样性 2、情感的无意识宣泄 3、范围狭小 4、对语言符号的纠正 六、广播语言 1、播音语言:指在写作广播稿件时使用的一种独特的专为口语传播而写作的语言,是用笔写下来的,但其目的是要读给人听的

2、报道语言(解说语言):指没有完整广播稿件的情况下主持人通过谈话解说,讲述以第人称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的语言,其目的是说给人听的。 七、广播记者如何在采访中发挥媒介优势 1、快速优势:提高采访效率,力争实现与事件发展同步或几乎同步进行采访,充分的访前准备 2、音响优势:运用精湛的录音技术采集现场事件发展中的典型音响,使人产生如身临其境的联想和感受 3、工具优势:电话、录音笔为广播记者采访提供了新的活动天地 八、解说的作用 1、叙述事实,说明音响 (1)交代新闻要素 (2)解释说明音响 2、补充音响 3、概括音响 4、连缀音响组成报道 九、解说的写作要求(操作) 1、写作解说要兼顾音响内容:解说应该是在音响采录后写作 2、解说与音响要和谐统一 (1)与音响内容一致,不要脱离音响 (2)与音响同步 (3)与音响的情绪,风格一致 (4)不要简单地重复音箱内容 十、伞形导语(软导语) 第一句主要提示内容方向 第二句主要讲述核心事实 十一、音响报道 运用新闻事物和人物自身声音进行报道的广播新闻形式,它一般是由实况音响与解说共同构成,是广播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 十二、字幕的应用形式和功能 (1)标题式字幕

广播电视学概论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概论 论文题目:《解读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学生学号:100012010017 学生姓名:何疏思 专业年级:2010级新闻一班 辅导老师:伍新明

解读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 摘要:电视既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喉舌,也是各类艺术家驰骋的天地,艺术传播的中心。电视文化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各类节目都有了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亲类节目就在这种土壤下应运而生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江苏卫视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办公室里的“剩男”、“剩女”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非诚勿扰》,恰恰诞生于这个“剩男”、“剩女”数目急剧膨胀的时代。本文仅从四个角度解读该节目的成功之道。 关键字:电视相亲成功《非诚勿扰》 电视叙事主题的宽广性和多声部的呈现方式,使电视展现出无限兼容的多维视角。从政治到艺术,从市井小事到国家大事,电视既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喉舌,也是各类艺术家驰骋的天地,艺术传播的中心。电视文化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各类节目都有了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亲类节目就在这种土壤下应运而生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江苏卫视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起初定位为大型婚恋交友节目,2011年初做出此改变)《非诚勿扰》。 其实,《非诚勿扰》并不是中国内地第一个相亲类节目。早在1998年,湖南卫视与上海电视台就分别推出过《玫瑰之约》和《相约星期六》,但在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非诚勿扰》这样火爆。可见,《非诚勿扰》的成功必有其值得研究之处。下面我仅从四个角度解读其成功之道。 一、顺应时代潮流。 现在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的确,娱乐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整个人类文化进程中,充溢着某种游戏娱乐因素,电视节目出现后,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某种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娱乐功能是电视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中国电视文化也经历着从宣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正逐渐加快,人们整天忙着工作,分配给社交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活圈子越来越窄,认识异性结交伴侣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因此,办公室里的“剩男”、“剩女”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非诚勿扰》,恰恰诞生于这个“剩男”、“剩女”数目急剧膨胀,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用节目主持人孟非常常在节目中提及的那句话说,就是:“《非诚勿扰》只提供相识的机会,而不包办爱情和婚姻。”这就为整天忙于工作的人提供了结识异性的机会,并且节目并不煽情,男女嘉宾牵手成功不一定就必须要成为恋人,一切由嘉宾自主决定,这一切无疑充分迎合了现代人的婚恋方式。 在娱乐化的同时,当下的大众文化还呈现出一种“草根化”的趋势,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以及筷子兄弟等人的迅速蹿红极好的体现了这一趋势。这表明,大众的眼光开始从星光熠熠的明星身上移开,转而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非诚勿扰》则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趋势。 作为主角的男女嘉宾都来自普通人,同时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具有较佳的外貌仪态,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还拥有相当的、至少是稳定的物质条件,他们乐于、也勇于展示自我、了解异性,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他们都抱着成则喜,不成亦可的轻松心念,彼此之间平等对待,直率坦白,在交往中注重对方的人品、学识和情趣等内在的因素,注重双方心理和气质上的契合等等。这样一来不仅使节目具有“草根”的特点,还兼具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在贴近现实的基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 (一)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广播电视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三)广播电视是大众化媒体,具有公共性 二、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 (二)兼具新闻性和视听艺术综合性 (三)以信息传播为主,兼具监视环境、文化传承和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三、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一)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时效性强,可实现同步传播 (三)无远弗届,受众覆盖面广 (四)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时间媒体,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收 (六)接收方式的非竞争性,可群体接收 四、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可非专注性接收(二)灵活性强(三)绿色媒体 五、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二)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六、广播电视观念(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信息媒介(二)文化教育机构(三)市场竞争主体(四)抑或兼而有

七、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的方法。 十、广播电视体制之国家经营型 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它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 门。广播电视属全民所有,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 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国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党、 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人民获得信息、知识、娱乐和表达意愿的工具,除执 政党、政府之外,任何人、任何团体均无权插手广播电视事业。电台、电视台以配合党和政 府的中心工作为任,强调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以争取社会效益为惟一的或主要 的目标。十一、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 (二)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 (三)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 (四)没有商业广告或商业广告比例较小。 十二、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缺点 (一)严肃庄重有余,生动活泼不够 (二)信息来源单一 (三)有些节目说教味浓 (四)节目的知识性、娱乐性不足 (五)节目更新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读书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基础阅读书目 一、专业类 1.《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 2.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3.《百年中国新闻人》李彬、涂鸣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美]彼得"兰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6.《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 7.《名记者清华演讲录》方芳、乔申颖遍,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8..《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乌拉圭]加莱亚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9.《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德]茨威格,三联书店,1986. 10.《西行漫记》[美]斯诺,三联书店,1979. 11..《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美]索尔兹伯里,解放军出版社,1986. 12.《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13.《混沌:开创新科学》[美]格雷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巴黎烧了吗》[美]克林斯、[法]拉皮埃尔,董乐山译,译林出版社,2002. 15.《新闻:政治的幻象》[美]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6.《关于电视》[法]布尔迪尼,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7.《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8.《东方学》[美]萨义德,三联书店,1999. 19.《麦克卢汉:媒介与信使》[加]马尔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组织传播》[美]米勒,华夏出版社,2000. 21.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英]威廉斯,三联书店,2005. 22.《人类传播理论》[美]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3.《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4.《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2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6.《传播政治经济学》,[加]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27.《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28.《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9.《娱乐至死》[美] 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0.《富媒体穷民主》[美] 麦克切斯尼,新华出版社,2004. 二、通识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三国演义》罗贯中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水浒传》施耐庵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广播电视新闻学--电视节目主持人笔记

节目主持人 第一节节目主持人的标准和类型 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概念 近10年来,我国学者、专家对主持人的定义见解不一。大致有: 一为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中出场为听众、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员。在节目中,他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起着“组织串联”和“传播信息”的作用。 二为主持人是节目方针的体现者,内容的组织者和节目的主播者。 三为主持人是节目之主要操作者,相当于乐队的指挥。其作用不仅仅在台上,更多的工作在幕后,即在登台指挥前进行。主持人应该参与、制定节目的方针、计划,确定选题,应对整个节目负责,否则就称不上是节目主持人。 四为主持人在演播阶段起主导作用,不一定是“露面的主编”。主持人是节目演播阶段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节目和听众、观众之间感情和信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节目的代言人。 美国哥伦比亚公司(CBS)新闻部经理伦纳德认为:作为主持人,应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1、必须能够在电视上传播消息,胜任报道和写作工作,并且形象较好。2、在屏幕后

有做记者的能力,具有新闻敏感性,能察觉到一些将会成为新闻的东西。3、危急时刻,能理智的做即席报道。4、主持人要具有好的人品。 二、节目主持人的类型 1、“四分法”分类 第一种,是以主持人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形态来分的,也就是所谓的“四分法”:独立型、单一型、参与型、主导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虽然在一番分析之后,也有认为部分结论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 傅成励在《再谈节目主持人的类型》中认为, 1、独立型主持人的特点是可以独立的承担节目采、编、播各个环节的工作,几乎是节目的唯一制作人 2、“单一型”主持人主要是从事话筒前的再创作—播音工作,但是和播音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由播音员表达编辑(记者)的文章变为编辑为主持人写稿”。 3、参与型主持人“参与节目的采、编、播、控各个环节的工作,这种主持人是和编辑平等合作的关系。 4、主导型主持人:是节目的指导者和领导人,“实际上是个在话筒前、荧屏前露脸的主编”。 然而由于四分法主要借鉴国外的说法,和我国的主持人现状

广播电视学概论笔记

广播电视学概论笔记 狭义广播——声音广播 广义广播——声音广播、电视广播 无线广播 有线广播 无线电视 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 广播电视新闻的内涵:传播媒介(电子技术和相关专业)、传播时效(时间性、时新性或时宜性)、事实本源(第一性:事件的来龙去脉、第二性:新闻的意义)、传播意义(通过信息共享对周围的环境和群体产生影响)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与共性 ——广播新闻传播特性:传播的快捷性、内容的简洁性、传递通道的同一性、传播过程的排他性、传播范围的渗透性 ——电视新闻传播特性:现场的证实价值、画面情节的片段性(关注画面细节、最大表现力、发挥声音文字图表等视觉表现符号)、现场的制约性(时间、人和事、环境)、传播的及时性、节目播出的同步性、内容的易受性 ——二者传播共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传播顺序的制约性、传播信息的多元性、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亲身介入) 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1)传播新闻,播报政令2)沟通监督,引导舆论3)交流信息,服务社会4)传授知识,丰富生活 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 一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依据: 三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 四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A 广泛性; B 混杂性;C自主性;D隐匿性;E稳定广播电视学概论笔记中的流动性 一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1 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 2 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 3 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 4 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 二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积极功能): 1 传播新闻的功能 2 舆论监督的功能 3 传授知识的功能 4 提供服务的功能 5 愉悦身心的功能 电视传播的负面功能: A 电视出现使“地球村”成为可能,但同时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电视帮我们打开视野,但同时导致了社会麻醉

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电视新闻实务)【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电视新闻实务 1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电视新闻采访 采访,是指记者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发现新闻,并为解释、阐明这些新闻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础、依据与起点。 1.电视新闻采访的形式 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囊括诸新闻媒介采访使用的全部手段:笔记、录音、摄影。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常用的形式有: (1)按照采访线索,进行现场采录

信息线索的来源有两种形式: ①记者主动获取式 记者出于职业使命感,按照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依靠党委、依靠群众、深入实际,从有关会议,从有关文件、材料和从基层的调查研究中,主动获取报道线索(或“由头”)。 ②记者被动获知式 电视传播的辐射面大,社会各界都想通过它向公众传播信息,送上门的有新闻价值和无新闻价值的“线索”使记者陷入被动获知状态。 a.好处:为记者提供了选择、发掘新闻的机会。 b.弊端:严重束缚了记者的手脚,影响了采访内容的开拓,一些不受观众欢迎的专业性“会议新闻”,在地方电视台长盛不衰。 (2)抓住机遇性线索,现场突击采访 机遇性线索是指以突发状态出现的事件性新闻,这类新闻大多是在记者猝不及备的情况下出现的,其来势猛,结束也快,要求记者以纯熟的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尽量抢拍现场画面,而后进行新闻背景、事态起因、后果等方面的追踪采访(或文字、或录音、或摄像),以保证新闻内容的准确与充实和积极的社会效果。 2.电视新闻采访顺利进行的要点 (1)巧取画面角度,保证信息容量 以“看”为主的电视新闻,画面形象无疑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记者在拍摄中应尽量突出画面信息的三个特色: ①明确的信息 作为“语言”的画面,其明确的信息特色是有明确的“语言”目的,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说”什么。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1电视新闻学定义:是以电视为媒介,以声音、画面、文字为主要符号,及时公开传播的社会变动事实的信息,是电视的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报道形式的总称。 2电视新闻学分类:以传播符号特征分类;以对新闻内容报道的详略划分;以新闻采制的技术手段划分;以新闻报道完成的空间划分; 3以对新闻内容报道的详略划分: 消息类新闻:简明扼要的新闻,如《新闻联播》 言论类新闻:是电视记者、编辑以个人或电视台的身份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报道形式,如《时事开讲》专题类新闻:综合运用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对某一重大事件或某个新闻人物进行的集中深入的报道,如《焦点访谈》 4以对新闻报道完成的空间划分: 演播厅内新闻报道:{电视访谈是对社会重大事件或人们普遍关注的任务进行的访问} 现场报道:电视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面对镜头对新闻事实进行描述、说明、评论及访问有关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现场直播:通过地面卫星发射系统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节目制作报道形式,可多机拍摄,实时编辑。 5现场直播:通过地面卫星发射系统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节目制作报道形式,可多机拍摄,实时编辑。 6形象价值: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能够满足观众视听需求的各种形象性的总和。具体来讲,就是以声画符号为载体的形象性材料的多寡。 7费力程度:施拉姆认为受众接受信息所付出的代价的大小,包括接受信息时时间的支出、精力的消耗等。 8电视新闻为何在电视中居于主体:传播新闻的电视的重要功能;办好新闻性节目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关键;新闻是影响舆论最直接、最强烈的节目。 9电视意识:电视从业者在电视实践中形成的对电视传播特性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和观念。 10蒙太奇思维的基本要求:把蒙太奇从一般的表现手段提高到一种形象化的思维方式,要求:善于运用具体可感的形式或元素作为思维的载体;获得蒙太奇的有机性和概括性;形成整体节奏感。 11新闻现场直播:是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片、声音及电视记者在事件现场报道、采访等转化成电信号直接发射即时播出方式 12符号的分类: 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肖像、标志、象征;德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推理符号、表象符号 电视新闻的符号类型:文字、声音、图像 13画外音的作用:便捷的表述当下新闻事实;便捷的表述过往相关内容;概括的表述抽象性的内容;以语言优势形成逻辑主线;例子《湖北新闻联播》14声画组合的形式: 声画合一:声音和画面同指向一个具体新闻形象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教案资料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简版)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 (一)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广播电视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三)广播电视是大众化媒体,具有公共性 二、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 (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播声像符号信息 (二)兼具新闻性和视听艺术综合性 (三)以信息传播为主,兼具监视环境、文化传承和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三、广播与电视的共同特点 (一)具有直接感受性 (二)时效性强,可实现同步传播 (三)无远弗届,受众覆盖面广 (四)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 (五)时间媒体,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接收 (六)接收方式的非竞争性,可群体接收 四、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可非专注性接收(二)灵活性强(三)绿色媒体 五、电视的传播特点

(一)声、像互动的传播方式(二)符号系统的兼容性强 六、广播电视观念(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信息媒介(二)文化教育机构(三)市场竞争主体(四)抑或兼而有之 七、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是指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法律规则和组织结构的方法。 十、广播电视体制之国家经营型 也称政府经营型广播电视体制,它是由国家经营的广播电视事业,其领导机构是国家政府部门。广播电视属全民所有,由政府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拨款,或兼营广告以筹措经费。国家经营的电台、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宣传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也是人民获得信息、知识、娱乐和表达意愿的工具,除执政党、政府之外,任何人、任何团体均无权插手广播电视事业。电台、电视台以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任,强调电台、电视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以争取社会效益为惟一的或主要的目标。 十一、国家经营型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 (一)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占有主要地位, (二)强调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 (三)娱乐性节目强调节目的品位,以健康为前提,

广播电视学概论_笔记

狭义广播——声音广播 广义广播——声音广播、电视广播 无线广播 有线广播 无线电视 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 广播电视新闻的内涵:传播媒介(电子技术和相关专业)、传播时效(时间性、时新性或时宜性)、事实本源(第一性:事件的来龙去脉、第二性:新闻的意义)、传播意义(通过信息共享对周围的环境和群体产生影响)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与共性 ——广播新闻传播特性:传播的快捷性、内容的简洁性、传递通道的同一性、传播过程的排他性、传播范围的渗透性 ——电视新闻传播特性:现场的证实价值、画面情节的片段性(关注画面细节、最大表现力、发挥声音文字图表等视觉表现符号)、现场的制约性(时间、人和事、环境)、传播的及时性、节目播出的同步性、内容的易受性——二者传播共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传播顺序的制约性、传播信息的多元性、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亲身介入) 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1)传播新闻,播报政令2)沟通监督,引导舆论3)交流信息,服务社会4)传授知识,丰富生活 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 一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依据: 三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 四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A 广泛性; B 混杂性;C自主性;D隐匿性;E稳定中的流动性 一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1 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 2 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 3 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 4 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 二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积极功能): 1 传播新闻的功能 2 舆论监督的功能 3 传授知识的功能 4 提供服务的功能 5 愉悦身心的功能 电视传播的负面功能: A 电视出现使“地球村”成为可能,但同时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电视帮我们打开视野,但同时导致了社会麻醉 C 电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量,但同时也混沌了社会风气 D 电视台进入市场经济,又可能导致文化沉沦。 E 电视虽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电视传播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3录音通讯:对最突出,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报道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广播形式,由记者叙述,人物谈话或对话,现场音响剪辑组合而成。包括录音人物通讯,录音事件通讯,录音工作通讯,录音概貌通讯。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5纪录片: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6广播电视报纸的优势? 广播:首先,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其次,多语种广播,针对性强。第三,成本低。第四,接收方便。 电视: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多种功能、娱乐性强。报纸: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6、传播费用较低。 7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产生,计算机的发明。 8新闻规律的涵义 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9新闻双重价值律的标准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10新闻双重价值的判断 11新闻宣传价值的几点要素 第一新闻报道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前提)第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构思,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是一致的,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局观念。(过程)第三新闻报道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提倡还是反对,都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效果)第四宣传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面性与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的侵蚀(方式)第五注意保密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那三个? 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原则。二真实性原则。三思想性原则。四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五为受众服务原则 14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共性? 一传播对象的广泛性(直接,费用低,文化程度要求)二传播顺序的制约性(线性,与报纸网络相比)三传播信息的多元性(全方位信息——主信息之外的现场音响,画面)四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和亲身介入——人际交流的画面)

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第一章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信息与通信技术 1.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系统集成把大量的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压缩和传送。 (1)电子邮件、有线电话、无线电话逐渐替代传统的纸质信息传送的主导位置,也刷新了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2)光缆的发展以及廉价的电缆技术极大地扩充了信道的数量,提高了效率。 (3)通信卫星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全球通信的发展。 (4)在电信技术发达的国家,住宅、办公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渠道多种多样。 (5)固定的和流动的媒体,为人们的信息传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应用自然力的魔术

(1)直到19世纪,人们对电力的探讨只停留在想象的阶段,主要研究它所造成的隔离与集中的效应。 (2)“莫尔斯电码”是用来转换并发送消息的,电报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是接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人,电报的内容要经过他们解码后才能够被人读懂。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开始了对电力应用的探讨,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电力与自然界的光(磁)导电联系起来观察。 (4)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认识到广播已成为一种和电报截然不同的社会传播系统。 3.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不断提高多种信息的传播质量——加快速度、保证准确性、扩大范围、简化传输方法等。 (2)不断优化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信号逼真清晰、内容丰富、类别细致。 (3)作为娱乐工具,人们期待足不出户就可以听音乐、看电影、看体育比赛、参加游戏活动等。 广播电视作为技术的成果涉及无线电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这些技术之间的互动,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业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迅速,使得广播电视的普及和日常化是以往的任何一种技术都难以实现的。 二、广播电视与社会发展 1.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社会与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有着相互依赖和支持的关系,有时表现为直接的因果关系。

浅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认识

浅谈对广播电视学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也快上了半个学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了,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广播电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听到广播电视新闻学这门课时我以为这仅仅是一门教导我们学习广播和电视制作的课程,而这两个传播途径也正正逐渐的被网络搜取代,所以刚开始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但事实并非如此,是我误解了广电这门课的真正内涵。接下我,我想谈一谈我对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点看法与理解。 首先,什么是广播电视呢?广播电视作为一种电子传播媒介,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播送音响、图像节目,通称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播送声音与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广义的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图像广播;狭义的广播指声音广播。按技术传输方式,广播分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电视分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那什么是广播电视新闻呢?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以广播电视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与工作原则,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它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 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叫做新闻规律。新闻规律也有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之分。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真实,迅速反映最新事态与事实变动,

这是新闻报道的普遍规律。新闻报道既要讲新闻价值,又要讲宣传价值,这种“双重价值”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新闻价值具有时新性,趣味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广播电视新闻通过电子技术手段报道并作用于客观实际,这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当然,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也具有党性原则。我国广播电视的本质属性(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决定了我们必须用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来指导、规范广播电视新闻工作。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中,出现了一个新兴词汇也是难点“蒙太奇”。一般来说,影视制作的后期,将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排列、组织、编辑在一起,这个基本意义的镜头组接,被人称之为蒙太奇。蒙太奇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是镜头组接的技巧手段,这是最易理解,也是最易引人注意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它是视听语言的思维方式,存在于创作者创作观念之中,它贯穿于影视作品从构思选材直至制作完成的全过程中。它是影视艺术构成形式和方法的总和,也是创作者从高层次把握创作风格和运用创作技巧的出发点。当然广播电视也是有思想性原则的。新闻报道总要表达一种思想倾向,传播出去总会产生一定的甚至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就是思想性。广播电视的特性要求我们传播要快捷,内容要简洁,传播通道要单一,传播过程要排他。

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下 编(第七~十三章)【圣才出品】

下编1 广播新闻实务 第七章广播新闻的符号系统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声音符号的特征 广播符号都是有声的符号,主要有两种类型:有声的语言符号和有声的非语言符号。广播新闻中的声音符号主要有三种:口头说话、音响、音乐。 (1)声音的物理性 声音的存在形式是波状的。人的耳朵对于声音作出的判断正是基于声音的三个要素,它们是:音量(响度)、音调(音高)、音色(音品)。 (2)声音的生理性 指能够发出声音的人或动物发音部分的生理特点。 (3)声音的心理性

①发出声音的一方 a.说话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准确的发音。 b.人经常是带着某种情绪在说话,直接影响着说话的速度、响度、重音。 ②感觉声音的一方 不仅在感受、理解所说之基本意义,还会接受说话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二、广播语言符号的分类与作用 1.语言的一般特点 (1)在新闻报道中,语言行为总是倾向于语境的,所以指称的功能永远占统治地位。 (2)如果交流倾向于信文,诗歌的功能就占统治地位。 (3)新闻语言不是一个个别的词,而是由一个语言行为完成的。 2.广播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 (1)说话者与情感功能 ①书写者对所说内容的态度(风格)主要通过他对词语的选择和搭配表现出来。这些内容的声音形式只有在阅读行为发生后才会出现。 ②广播中的说话者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其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部分:作为公众形象(媒介的形象)和作为个人形象,其声音符号中的情感功能也产生于这样两个部分。 (2)受话者与意动功能 受话者是语言行为的终点,语言行为的全部效果是由受话者对语言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决定的。在广播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语言行为的意动功能始终在起作用。当语言行为倾向于受话者时,也就是广播中的说话者希望引起受话者的注意的时候。 (3)语境与指称功能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广播电视新闻学(李岩_等编)-目录式-笔记

广播电视新闻学 上篇:广播电视新闻概述 一、广播电视新闻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1.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发现或变动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2.内涵: 1)传播媒介:利用广播电视作为新闻的创博媒介 2)传播时效:利用广播电视即时传播新闻 3)事实本源:以事实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本源 4)传播意义:广播电视新闻具有一般的传播功能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与共性 1.特性: 1)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 1>传播的快捷性 2>内容的简洁性 3>传递通道的单一性 4>传播过程的排他性 5>传播范围的渗透性 2)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1>现场的证实价值 2>画面情节的片段性

3>现场的制约性:时间、人事、环境 4>传播的及时性 5>节目播出的同步性 6>内容的易受性 2.共性: (1)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2)传波顺序的制约性 (3)传播信息的多元性 (4)传播过程的参与性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 1.传播新闻,播报政令 2.沟通监督,引导舆论 3.交流信息,服务社会 4.传授知识,丰富社会 二、广播电视新闻史略 (一)科学技术与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产生与发展 1920年11月2日,美国KDKA电台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座广播 电台。 1923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 1926年,日本放送协会(NHK)成立。 1927年,荷兰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办对外广播的国家。

1936年11月2 日,英国开办世界第一座正规电视台。 1939年11月26日,德国进行世界第一次电视实况转播。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 1958年4月30 日,我国开始电视广播。 1973年5月1日我国开始彩色电视广播。 2.广播电视的类型与制式 (1)广播电视的类型 1)国营制度型 2)商业制度型 3)公共型 (2)广播电视的制式: NTSC(美国)PAL(欧洲)SECAM(法国) 3.广播电视技术的更新 (1)电缆电视 (2)卫星传播 (3)高清晰度技术 (4)数字技术 (5)网络技术 (6)三维技术 (7)无线付费电视技术 (8)多频道多方位传送服务系统 (二)世界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理论、实务、技术必读书目大全)

同学们,经我整理和查阅,大致为大家列了一些必读书目和需要掌握的软件,大家可以有选择的去阅读(蓝色字体的的代表重点推荐)。 新闻理论方面(基础类的,新闻理论的东西,现在即使很新的书,很多也是参考的这些书): 1、《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3、《新闻学新论》,孙旭培,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新闻原理的思考》,梁衡,人民出版社,1996 5、《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 6、《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 7、《新闻通讯选评》汤世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世界名记者》黄罗怡等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9、《外国新闻通讯选评》黎信等编著长征出版社,1985 10、《西行漫记》[美]斯诺著三联书店,1979 11、《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美]杰克?海敦著新华出版社,1986 12、《新闻界人物》(1~10集)合编新华出版社 13、《普利策传》[美]斯旺伯格新华出版社,1986 14、《好新闻的后面——编辑耕耘录》郑兴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5、《主体与喉舌》童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6、《新闻与正义一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集》展江等编译海南出版社,1998 17、《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8、《新闻侵权与诉讼》孙旭培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19、《基础舆论学》刘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0、《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新华出版社,1986 21、《权力的媒介》赫伯特?阿特休尔著华夏出版社,1989 22、《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 23、《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第一章广播电视新闻原理 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特殊的社会价值 媒介在政治这一主要新闻领域中占据优势,从民主政治的角度看,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中的新闻至关重要,已成为多元政治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电视新闻对大众生存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不只在政治领域,但过分相信电视新闻也会产生问题 当今时代,广播仍然是一个有着广泛大众基础的媒介,当代国际广播的特点之一是环球广播成为国际广播的重要形式 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内涵与特性 广播新闻:运用声音符号体系以及广播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广播中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广播新闻体裁可具体分为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系列报道、广播连续报道、广播新闻评论、广播对话等。 电视新闻: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电视屏幕上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电视媒介的特性:即时形声传播性。电视的优势:传播形象化、传播及时化、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形式多样化 综述:电视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品种,除具备一般意义上新闻的本质属性外,自身还有多符号性,运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符号报道新闻事实,具有即时形声传播性、接近性、广泛性等传播特性与优势 广播的特性:即时同声传播性 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体裁(上) 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消息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有手段,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题材,是广播电视新闻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特点 1)广播消息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语言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具体形象地表现新闻事实。 2)广播消息按是否运用实况声音与音响分两大类。运用实况声音与音响的消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