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技术操作流程

单克隆抗体技术操作流程

一、免疫原制备

免疫原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关键,它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病毒、细胞表面分子等。首先需要获得纯度高的免疫原,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去除杂质、进行修饰等。接下来,将免疫原与适当的佐剂混合,以增强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如将免疫原与完全佐剂混合,然后注射到小鼠等实验动物体内。

二、免疫动物免疫

将制备好的免疫原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激发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通常情况下,需要多次免疫以增强免疫效果。在每次免疫后,需要采集动物的血清样本,检测抗体的产生情况。可以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检测。

三、细胞融合与筛选

当动物产生了满意的抗体效价后,需要从其脾脏等淋巴组织中获得抗体产生的细胞。将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如NS-1细胞)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融合后的细胞具有双亲细胞的优点,既能产生抗体,又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为了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通常需要进行限稀稀释、酶标记法、细胞毒性试验等步骤。其中,限稀稀释法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通过将杂交瘤细胞逐级稀释,最终得到单个细胞的克隆。

然后,将这些单克隆细胞扩大培养,并对其产生的抗体进行筛选和鉴定。

四、抗体纯化与鉴定

通过培养和扩增单克隆细胞,可以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接下来,需要对抗体进行纯化和鉴定。纯化可以使用各种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技术,去除杂质,得到纯度较高的抗体。

鉴定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是非常重要的步骤。特异性可以通过免疫印迹、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检测,判断抗体是否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目标抗原。亲和力可以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技术进行测定,评估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

五、应用和保存

经过纯化和鉴定后,单克隆抗体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医学诊断、生物学研究、药物开发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对抗体进行合适的标记和修饰,以提高其应用效果。

为了保存单克隆抗体,可以将其冻存于低温下,如-20°C或-80°C。在冻存过程中,需要添加适当的保护剂,以防止抗体的降解和失活。

总结: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操作流程包括免疫原制备、免疫动物免疫、细胞融合与筛选、抗体纯化与鉴定,以及应用和保存等步骤。通过这些

步骤,可以制备得到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为科研和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控制每个步骤的条件和操作要求,以确保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 单克隆抗体是通过从一个单一的B细胞克隆中获得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免疫原选择、免疫动物注射、细胞融合、筛选和鉴定、扩大培养和纯化。 1. 免疫原选择 选择一个适当的免疫原对于获得高质量的单克隆抗体非常重要。免疫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类或其他小分子。在选择免疫原时,需要考虑其特异性、稳定性以及是否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2. 免疫动物注射 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如小鼠)作为宿主,将免疫原与佐剂混合后注射到动物体内,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多次注射以增强机体对免疫原的应答。 3. 细胞融合 在动物免疫后,需要从其体内获得抗体产生的B细胞。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选择脾细胞作为B细胞的来源。将脾脏取出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然后与骨髓瘤细胞(如 SP2/0或NS0)进行细胞融合。这一步骤通过加入聚乙二醇(PEG)等化合物来促进细胞融合。 4. 筛选和鉴定 在细胞融合后,需要对混合细胞进行筛选和鉴定,以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限稀稀释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等。将混合细胞进 行适当稀释,使每个孔中只包含一个杂交瘤细胞,并培养在含有高浓度免疫原的培养基中。然后使用特异性检测方法检测孔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 5. 扩大培养 一旦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将其扩大培养。培养条件需要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以确保细胞的生长和抗体的产生。扩大培养一般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如Hybridoma-SFM,并在合适的温度和CO2浓度下进行。 6. 纯化 在获得足够量的单克隆抗体后,需要对其进行纯化以去除杂质。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基中纯化出来,并得到高纯度的抗体样品。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 (一)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1.动物的选择纯种BALB/C小鼠,较温顺,离窝的活动范围小,体弱,食量及排污较小,一般环境洁净的实验室均能饲养成活。目前开展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室多选用纯种BALA/C小鼠。 2.免疫方案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 至关重要。一般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根据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较弱,一般要加佐剂,半抗原应先制备免疫原,再加佐 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 初次免疫抗原1~50μg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或脾内注射(一般0.8~1ml,0.2ml/点) ↓3周后 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腹腔内注射)(ip剂量不宜超过0.5ml) ↓3周后 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一,不加佐剂,ip(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 ↓2~3周 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静脉内注射)

↓3天后 取脾融合 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②改变抗原注入的途径,基础免疫可直接采用脾内注射。③使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增强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反应性。 (2)颗粒抗原免疫性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以细胞性抗原为例,免疫时要求抗原量为1~2×107个细胞。 初次免疫1×107/0.5ml ip ↓2~3周后 第二次免疫1×107/0.5ml ip ↓3周后 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1×107/0.5ml ip或iv ↓ 取脾融合 (二)细胞融合 1.细胞融合前准备

单克隆抗体技术操作流程

单克隆抗体技术操作流程 一、免疫原制备 免疫原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关键,它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病毒、细胞表面分子等。首先需要获得纯度高的免疫原,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去除杂质、进行修饰等。接下来,将免疫原与适当的佐剂混合,以增强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如将免疫原与完全佐剂混合,然后注射到小鼠等实验动物体内。 二、免疫动物免疫 将制备好的免疫原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激发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通常情况下,需要多次免疫以增强免疫效果。在每次免疫后,需要采集动物的血清样本,检测抗体的产生情况。可以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检测。 三、细胞融合与筛选 当动物产生了满意的抗体效价后,需要从其脾脏等淋巴组织中获得抗体产生的细胞。将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如NS-1细胞)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融合后的细胞具有双亲细胞的优点,既能产生抗体,又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为了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通常需要进行限稀稀释、酶标记法、细胞毒性试验等步骤。其中,限稀稀释法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通过将杂交瘤细胞逐级稀释,最终得到单个细胞的克隆。

然后,将这些单克隆细胞扩大培养,并对其产生的抗体进行筛选和鉴定。 四、抗体纯化与鉴定 通过培养和扩增单克隆细胞,可以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接下来,需要对抗体进行纯化和鉴定。纯化可以使用各种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技术,去除杂质,得到纯度较高的抗体。 鉴定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是非常重要的步骤。特异性可以通过免疫印迹、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检测,判断抗体是否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目标抗原。亲和力可以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技术进行测定,评估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 五、应用和保存 经过纯化和鉴定后,单克隆抗体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医学诊断、生物学研究、药物开发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对抗体进行合适的标记和修饰,以提高其应用效果。 为了保存单克隆抗体,可以将其冻存于低温下,如-20°C或-80°C。在冻存过程中,需要添加适当的保护剂,以防止抗体的降解和失活。 总结: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操作流程包括免疫原制备、免疫动物免疫、细胞融合与筛选、抗体纯化与鉴定,以及应用和保存等步骤。通过这些

人单克隆抗体制备

人单克隆抗体制备 一、引言 人单克隆抗体是由一种单一的免疫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与传统的多克隆抗体相比,人单克隆抗体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备方法 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1. 免疫原选择:选择与目标疾病相关的适当免疫原,如病毒、细菌、肿瘤抗原等。 2. 免疫动物免疫:将免疫原注射到合适的动物体内,如小鼠、大鼠等,以激发免疫反应。 3. 混合细胞免疫:从免疫动物中获取免疫细胞,如B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4. 杂交瘤细胞筛选:使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能够产生目标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5. 单克隆细胞扩增:将合适的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或裸鼠体内,获得单个克隆的杂交瘤细胞。 6. 抗体表达和纯化:将单克隆细胞培养并收集上清液,通过亲和层

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纯化目标抗体。 三、应用领域 人单克隆抗体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人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通过与靶标分子结合,抑制病理过程或刺激免疫系统,达到治疗效果。 2. 诊断:人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诊断试剂,用于检测疾病的标志物或特定分子。例如,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可以判断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 3. 研究工具:人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研究工具,用于研究特定分子的功能、相互作用等。例如,可以使用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水平。 4. 药物研发:人单克隆抗体也可以作为药物研发的载体。通过将药物结合到抗体上,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稳定性,减少副作用。 四、发展前景 人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单克隆抗体将被制备出来,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

单抗制备流程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为医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也为临床疾病的诊、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 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下面按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顺序,逐一介绍其实验方法。 一、细胞融合前准备 (一) 免疫方案 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一般要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颗粒性抗原免疫性较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下面以细胞性抗原为例的免疫方案: 初次免疫1×107/0.5ml ip (腹腔内注射) ↓2~3周后 第二次免疫1×107/0.5ml ip ↓3周后 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 1×107/0.5ml ip或iv(静脉内注射) ↓ 取脾融合 2.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一般要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要求抗原和佐剂等体积混合在一起,研磨成油包水的乳糜状,放一滴在水面上不易马上扩散呈小滴状表明已达到油包水的状态。商品化福氏完全佐剂在使用前须振摇,使沉淀的分枝杆菌充分混匀。 初次免疫 Ag 1~50μg 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

│(一般0.8~1ml 0.2ml/点) ↓3周后 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 │(ip剂量不宜超过0.5ml) ↓3周后 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上,不加佐剂,ip │ (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检测免疫效果) ↓2~3周后 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 ↓3天后 取脾融合 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②改变抗原注入的途径,基础免疫可直接采用脾内注射。③使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反应性。 (二) 饲养细胞 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许多环节需要加饲养细胞,如:在杂交瘤细胞筛选、克隆化和扩大培养过程中,加入饲养细胞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饲养细胞有: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较为常用)、小鼠脾脏细胞或小鼠胸腺细胞,也有人用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经放射线照射后作为饲养细胞,使用比较方便,照射后可放入液氮罐长期保存,随用随复苏。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小鼠采用与免疫小鼠相同的品系,常用BaLb/c小鼠6~10周龄 ↓ 拉颈处死浸泡于75%酒精,消毒3~5分钟 ↓

单克隆抗体的制作流程

单克隆抗体的制作流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 1. 确定目标抗体:根据研究需求确定需要制备的单克隆抗体。 2. 筛选免疫原:选择适合的免疫原,如蛋白质、多肽、细胞等。 3. 动物选择:选择适合的动物,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4. 免疫计划设计:设计出合理的免疫计划,包括免疫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 二、免疫过程 1. 免疫原制备:将所选的免疫原纯化或合成后进行检测和确认。 2. 免疫动物注射:将免疫原与佐剂混合后注射到动物体内,按预定计划进行多次注射。 3. 血清采集:在最后一次注射后采集动物血清,检测抗体滴度是否达到预期水平。 三、杂交细胞制备 1. 细胞系选择:选择适合的细胞系如SP2/0或NS0等。 2. 细胞培养:将细胞系培养至稳定生长状态,并进行筛选和确认。 3. 细胞融合: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或NS0细胞进行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 4. 杂交瘤筛选:利用HAT培养基对杂交瘤进行筛选,筛选出产生单克

隆抗体的杂交瘤。 四、单克隆抗体制备 1. 单克隆细胞培养:将单个杂交瘤细胞进行单克隆分离和培养。 2. 单抗酶标法检测:利用ELISA等技术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亲 和力。 3. 大规模培养:将筛选出的单克隆细胞进行大规模培养,得到足够多 的单克隆抗体。 4. 纯化和鉴定:通过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对单克隆抗体进 行纯化,并进行质量鉴定。 五、应用 1. 体外实验应用:如ELISA、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中作为检测试 剂使用。 2. 体内实验应用:如流式细胞术、组织切片染色等技术中作为荧光标 记或特异性结合试剂使用。 3. 临床应用:如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治疗药物。 六、总结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工作、免疫过程、杂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制备和应用等环节。其中,前期准备工作和免疫过程是制 备成功的关键,而单克隆抗体制备需要经过多次筛选和鉴定才能得到

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制备步骤

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制备步骤 (1) 抗原选择 选择可以诱导单克隆抗体产生的抗原,这取决于抗体用途,一般有以下方式:从一组表位图谱型不同但都具有类似化学行为的多肽残基中选择抗原,根据具体抗体功能要求考虑氨基酸的类型、结构特征和数量,或从一种蛋白质或复合物中选择抗原。 (2) 抗原纯化 一般采用分离技术如凝胶纯化,毛细过滤,液体比表面张力分选等对抗原进行纯化,从有机溶剂或皂-甘油系统中抽提出目标抗原。 (3) 抗原药物化 抗原药物化是指给抗原结构中添加有活性的氨基酸残基l以便于有助于抗体分泌和诱导单克隆抗体的分泌。 (4) 动物免疫 使用符合动物禁忌的抗原对动物接种,一般使用的动物有小鼠、大鼠、兔等,一般先对动物预先接种弱毒的另一抗原,然后在鼠脑灰质接种有效抗原,以进行免疫,天然抗体的分泌可以被记录下来,以观测动物不同时期分泌抗体的曲线,以选择最佳免疫时期,并在该时期给动物加强免疫。 (5) 筛选抗体储备 从免疫动物(通常以小鼠为主)未血液提取后利用ELISA法或免疫沉淀法筛选抗体,可以获得更加特异性的抗体。下一步,提取血清中的抗体,以制备抗体芯片。 (6) 单克隆抗体制备 为了确定抗体的应用能力和产量,克隆抗体是需要利用特殊的抗原进行克隆的。抗体芯片的每个克隆可以从细胞培养液、血清中分离出来,再进行分离纯化处理,最终得到每个克隆的单克隆抗体。 (7) 纯化单克隆抗体 用不同配体结合离子交换树脂、蛋白质A树脂、蛋白G树脂等专用色谱柱和作用,也可以在水溶性溶剂中进行纯化部分的单克隆抗体,以使抗体分子的结构稳定。 (8) 单克隆抗体表征 一般可以采用聚合物链断裂、等电点、半衰期、激活热程序分析(SEC-HPLC)等技术对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表征,用于检测产品鉴定和产品质量保证。

单克隆抗体制备步骤及注意事项

单克隆抗体制备步骤及注意事项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是指由单一B细胞克隆分 离得到的抗体,其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主要 有杂交瘤技术和重组DNA技术。以下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一:抗原免疫 1.选择合适的抗原:根据需要检测的分子或细胞表面标志物,选择合 适的抗原。 2.免疫动物: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兔子等。选择适合的动物后,根据 抗原的种类和免疫动物对该抗原的敏感性,设计免疫方案。 3.免疫计划:免疫计划包括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和免疫次数等。通常 先进行原位免疫,然后再以单体或混合抗原进行体内免疫。 步骤二:细胞融合 1.收集脾细胞:在最佳时期,解剖免疫动物,取出脾脏。 2.细胞培养:将收集的脾细胞在无菌条件下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在培 养基中培养,以供细胞融合使用。 3.准备骨髓瘤细胞:选择合适的骨髓瘤细胞,例如NS0或SP2/0等。 将其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4.细胞融合:在抗原刺激下,将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用聚乙烯醇或其他化合物促进细胞融合。 步骤三:细胞筛选与扩展

1. HT增重培养:用含有hprt缺陷的培养基筛选融合细胞,以选择 杂交瘤细胞。 2. Limited Dilution扩展:以一细胞一孔的方式将杂交瘤细胞进行 有限稀释,使其实现单克隆化。 3.细胞培养:将单克隆细胞株移植到培养瓶中,进行培养和扩增。 步骤四:单克隆抗体鉴定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ELISA方法筛选单克隆细胞株, 检测其抗原特异性。 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将单克隆抗体应用于细胞和组织切片,检测其 在特定细胞或组织中的反应。 3.流式细胞术: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单克隆抗体与特定细胞表面标志 物的结合情况。 步骤五:单克隆抗体生产与纯化 1.细胞培养:将单克隆细胞株培养扩增至一定程度。 2.抗体收集:将培养上清液进行抗体收集。 3.纯化与浓缩:利用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技术,对抗体 进行纯化和浓缩。 4.保存与贮存:将纯化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冻干或低温保存,保证其稳 定性和长期使用。 注意事项: 1.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伦理规定和实验操作准则。

单克隆抗体技术路线

单克隆抗体技术路线 引言: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也是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介绍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备步骤以及应用领域,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一种通过克隆单个抗体细胞,制备具有相同抗原结合特异性的抗体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将抗原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然后采集动物体内的B细胞,融合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形成杂交瘤细胞,最后通过筛选获得特异性抗原结合能力的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步骤 1. 免疫原选择:选择合适的免疫原,通常为纯化的蛋白质或多肽。 2. 免疫程序:将免疫原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激发免疫应答。 3. B细胞采集:从免疫动物体内采集脾细胞或淋巴结细胞,富集含有目标抗体的B细胞。 4. 杂交瘤细胞制备:将采集到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5. 杂交瘤细胞筛选:通过限制性稀释法或酶标记法等方法,筛选出分泌特异性抗原结合能力的杂交瘤细胞。

6. 单克隆抗体生产:将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扩增培养,收集培养上清液,纯化得到单克隆抗体。 三、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1. 生物学研究: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特定分子或细胞的定位和鉴定,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和机制。 2. 临床诊断: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和诊断疾病,如癌症、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 治疗应用: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肿瘤、免疫性疾病和传染病等,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副作用。 4. 生物制药: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工具,可用于药物研发、质量控制和生产等方面。 结论: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和生物制药工具,其制备步骤简单明了,应用领域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单克隆抗体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相信随着对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

单抗制备流程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为医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也为临床疾病的诊、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 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下面按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顺序,逐一介绍其实验方法。 一、细胞融合前准备 (一) 免疫方案 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一般要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颗粒性抗原免疫性较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下面以细胞性抗原为例的免疫方案: 初次免疫1×107/0.5ml ip (腹腔内注射) ↓2~3周后 第二次免疫1×107/0。5ml ip ↓3周后 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1×107/0.5ml ip或iv(静脉内注射) ↓ 取脾融合 2.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一般要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要求抗原和佐剂等体积混合在一起,研磨成油包水的乳糜状,放一滴在水面上不易马上扩散呈小滴状表明已达到油包水的状态。商品化福氏完全佐剂在使用前须振摇,使沉淀的分枝杆菌充分混匀。 初次免疫 Ag 1~50μg 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

│(一般0.8~1ml 0.2ml/点) ↓3周后 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 │(ip剂量不宜超过0.5ml) ↓3周后 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上,不加佐剂,ip │(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检测免疫效果) ↓2~3周后 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 ↓3天后 取脾融合 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②改变抗原注入的途径,基础免疫可直接采用脾内注射.③使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反应性. (二)饲养细胞 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许多环节需要加饲养细胞,如:在杂交瘤细胞筛选、克隆化和扩大培养过程中,加入饲养细胞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饲养细胞有: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较为常用)、小鼠脾脏细胞或小鼠胸腺细胞,也有人用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经放射线照射后作为饲养细胞,使用比较方便,照射后可放入液氮罐长期保存,随用随复苏。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小鼠采用与免疫小鼠相同的品系,常用BaLb/c小鼠6~10周龄 ↓ 拉颈处死浸泡于75%酒精,消毒3~5分钟

单克隆抗体测序流程

单克隆抗体测序流程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新型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自身免 疫疾病、传染病等多个领域。单克隆抗体测序技术是一种用于分离和鉴定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主要涉及到高通量测序、杂交技术、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等。 1. 细胞培养和DNA提取 单克隆抗体的来源一般是由嗜中性粒细胞抗原(Neutrophil Antigen)刺激引起的淋 巴细胞,因此首先需要从外周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并培养。随后使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 盒从淋巴细胞中提取DNA,获得种子信息库。在其中,单个B细胞的DNA序列用于序列分析,以制备单克隆抗体。 2. VDJ基因扩增 采用PCR技术扩增VDJ(可变、多样、连接)区片段,这是编码可变区域、多样区域和连接区域的DNA片段,也是单克隆抗体的信息基础。 3. 文库构建 将VDJ片段插入到合适的文库载体中,可使重链和轻链得到合理地组合,在表达细胞 中进行快速集成,再次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表达的单克隆抗体。 4. 测序 使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文库构建物的VDJ序列进行测序,并得到高质量序列数据。 5. 数据分析 通过对高质量序列数据的DNA序列信息的比对和分析,可以得到单克隆抗体的信息, 包括VDJ基因库种子信息的识别、单克隆抗体的重链/轻链等,以及筛选捕获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信息。此外,还可以使用商业软件工具,比如IMGT、IgBLAST等,对测序数据进 行人工或自动处理。 6. 预测单克隆抗体的亲合力 可以通过预测单个B细胞的亲和力来鉴定单克隆抗体。当计算出重链/轻链的亲和力时,对高亲和力分子进行后续分析,如结构分析,鉴别单克隆抗体的立体构象,并找到最适合 目标的特定重链/轻链的组合。 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单克隆抗体制备细胞融合实验操作步骤

单克隆抗体制备细胞融合实验操作步骤 脾细胞融合 培养基: RPMI(500ml):无血清和其它添加物 融合培养基(无HAT): RPMI(500ml),2mM 谷氨酰胺, 1×NEAA(非必需氨基酸),1×丙酮酸钠,15%FBS(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溶液,1%杂交瘤克隆因子,1×OPI 选择培养基-1(含1×HA T): RPMI(500ml),2mM 谷氨酰胺,1×HAT,1×NEAA(非必需氨基酸),1×丙酮酸钠,15%FBS(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溶液,1%杂交瘤克隆因子,1×OPI 选择培养基-2(含2×HA T): (每次融合15个板需150ml) RPMI(ml),2mM 谷氨酰胺,2×HA T,1×NEAA,1×丙酮酸钠,15%FBS,1×青链霉素溶液,1%杂交瘤克隆因子,1×OPI 脾细胞处理: 1 应用无菌技术从免疫的兔子身上取出脾 2 在100mm 的培养皿中,把脾浸在10ml 不含血清的RPMI培养基中(培养基需是刚从4℃冰箱拿出),并用筛网分离脾细胞。 3 转移所有的脾细胞到一支50ml的离心管中,并用10ml不含血清的RPMI培养基洗培养皿以收取更多的细胞。 4 离心使细胞沉下来,弃去上清,以20ml不含血清的RPMI培养基重新悬浮细胞,让团块下沉下来,并把不下沉的细胞转移至一支新的50ml的离心管中。 5 离心使细胞沉下来,以20ml不含血清的RPMI培养基清洗细胞。再离心一次,以20ml 不含血清的RPMI培养基重新悬浮细胞,并计数。 6 取300×106脾细胞用于一次融合。

同用于融合的骨髓瘤细胞 1 通过离心,收集融合同用的细胞 2 弃去上清,并以20ml不含血清的RPMI培养基重悬以洗细胞。再离心,以20ml不含血清的RPMI培养基重新悬浮细胞,并计数。 3 取30×106细胞。 融合 1 把兔子脾细胞与融合同用的细胞混合在一支50ml的离心管中,并加不含血清的RPMI培养基至30ml。 2 离心下细胞,尽可能地从管壁吸去培养基。轻轻用移液器(最小程度)吹细胞小球块,使其松开。 3 加1ml PEG,加的过程需大于1分钟。加PEG时,旋转50ml 的离心管使细胞混合好或轻柔地用枪头混合细胞(不用吹打)。 4 静置细胞1分钟。 5 按2分钟的时间加1ml不含血清的RPMI培养基;按5分钟的时间加4ml不含血清的RPMI 培养基;按5分钟的时间再加5ml;按5分钟的时间再加19ml(培养基量和PEG量总共为30ml)。在加培养基的过程中,旋转离心管,轻柔地混合混合细胞。 6 离心细胞,1000rpm,10分钟,吸出培养基。加1ml融合用培养基(不含HAT),轻轻吹散成小球,轻柔用移液器弄散大的细胞团块(要注意不能来回吹打)。加培养基使细胞悬浮在30ml的融合培养基中。再重复前面操作一次,不能来回吹打!旋转离心管以去掉团块。 7 在两个50ml的离心管中分别移入10ml的第6步完成的培养基(总共有3个50ml的离心管)。把融合培养基每管加至48ml(不合HAT,3管总量为144ml)。 8 取15块平底的96孔培养板,每孔加100ul进行培养。 9 培养48小时后,以每孔加入新鲜的100ul选择培养基-2(含2×HAT),这样每为1×HAT 含量。 10 每隔4~5天,更换新鲜的培养基:先吸出大约100ul/每孔的培养基,再加入100ul/

单抗制备流程2

单克隆抗体制备标准化操作方案 第一章小鼠免疫 小鼠免疫是单抗制备的关键一环,质控小鼠免疫是制备优质单抗的唯一保证。好的免疫效果:血清效价达一万以上,脾脏粘连且大小是正常鼠的两倍以上。 小鼠的选择:选择与所用骨髓瘤细胞同源的Balb/c健康雌性小鼠,鼠龄在8~12周。为避免小鼠反应不佳或免疫过程中死亡,可同时免疫3~4只小鼠。 免疫原:免疫原的纯度一般并不重要。但有时免疫原纯度也会造成很大影响,若杂质存在使免疫反应减弱,或筛选方法不能区分对特意性成分反应的抗体及对杂质反应的抗体,以及有些抗原的免疫原性十分强,即便痕迹量的存在,也会影响对所识别抗原的免疫反应。 上述诸情况下使用纯化抗原会更有利。 常用的免疫方案: (一)可溶性抗原 初次免疫: 50~100μg蛋白抗原加等体积福氏完全佐剂乳化到滴水不化即可做小鼠背部皮下多点注射,注射体积500μl/只小鼠,四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 第二次免疫:50~100μg(25~50ug,为初免剂量一半)蛋白抗原(与初免等量),加等体积福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到滴水不化即可做小鼠背部皮下多点注射,注射体积500μl/只小 鼠 两周后采小鼠尾静脉血离心取血清测效价(用ELISA方法检测) 效价达一万以上的小鼠融合前三天取抗原25μg(50~100ug,与初免剂量相同)加强免疫,尾静脉注射,注射体积200μl/只300ul/只,效价在一万以下的小鼠继续第三次免疫 第三次免疫:50μg蛋白抗原加等体积福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到滴水不化即可做小鼠腹腔注射,注射体积500μl/只,小鼠融合前三天取抗原25μg加强免疫,注射体积200μl/只。 (二)颗粒性(细胞)抗原 可用5×106~2×107细胞与完全佐剂混合,作皮下或腹腔注射,2~3周后重复一次,但佐剂改为不完全佐剂,再待2~3周后用同样剂量细胞或半量细胞静脉注射,3~4天后取脾融合。为挑选免疫反应较好的动物进行融合,第二次免疫后10天左右应从尾部取血,检查抗体滴 度。 另外,还有脾内注射法和体外培养法。 第二章饲养细胞的制备 体外培养细胞时,一般单个或极少数分散状态细胞是不能存活的(或生长不良)必需加入

一文扫尽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

一文扫尽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杂交瘤(hybridoma)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 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针对一种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目录 1简介 2制备过程 3抗原准备 4动物免疫 5细胞融合 6杂交瘤细胞 7鉴定实验 8克隆化方法 9细胞选择 10应用 11局限性 12研究进展 简介 1975年分子生物学家G.J.F.克勒和C.米尔斯坦在自然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创建立杂交瘤技术,他们把可在体外培养和大量增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经抗原免疫后的纯系小鼠B细胞融合,成为杂交细胞系,既具有瘤细胞易于在体外无限增殖的特性,又具有抗体形成细胞的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特点。将这种杂交瘤作单个细胞培养,可形成单细胞系,即单克隆。利用培养或小鼠腹腔接种的方法,便能得到大量的、高浓度的、非常均一的抗体,其结构、氨基酸顺序、特异性等都是一致的,而且在培养过程中,只要没有变异,不同时间所分泌的抗体都能保持同样的结构与机能。这种单克隆抗体是用其他方法所不能得到的。 这项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抗体制备中长期存在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问题,可用于探讨①蛋白质的精细结构;②淋巴细胞亚群的表面新抗原;③组织相容性抗原;④激素和药物的放射免疫(或酶免疫)分析;⑤肿瘤的定位和分类;⑥纯化微生物和寄生虫抗原;⑦免疫治疗和与药物结合的免疫。 制备过程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 1、免疫动物 免疫动物是用目的抗原免疫小鼠,使小鼠产生致敏B淋巴细胞的过程。一般选用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进行免疫注射。抗原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刺激相应B淋巴细胞克隆,使其活化、增殖,并分化成为致敏B淋巴细胞。 2、细胞融合 采用二氧化碳气体处死小鼠,无菌操作取出脾脏,在平皿内挤压研磨,制备脾细胞悬液。将准备好的同系骨髓瘤细胞与小鼠脾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促融合剂聚乙二醇。在聚乙二醇作用下,各种淋巴细胞可与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3、选择性培养 选择性培养的目的是筛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一般采用HAT选择性培养基。在HAT培养基中,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不能利用补救途径合成DNA而死亡。未融合的淋巴细胞虽具有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但其本身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也逐渐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由于从脾细胞获得了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并具有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的特性,因此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和增殖。 4、杂交瘤阳性克隆的筛选与克隆化 在HAT培养基中生长的杂交瘤细胞,只有少数是分泌预定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因此,必须进行筛选和克隆化。通常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采用灵敏、快速、特异的免疫学方法,筛选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并进行克隆扩增。经过全面鉴定其所分泌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型、亚类、

单克隆抗体制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JEN

单克隆抗体制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JEN

无菌室清洁要求:1、进入无菌间,须更换白大褂,口罩、鞋套必须戴上,最好戴上帽子、手套; 2、进去后用酒精棉球擦洗手; 3、生物安全柜常见酒精棉球擦洗,擦后棉球不显黑;柜内垃圾当日及时清理;柜内所有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前进行;经常紫外杀菌; 4、无菌间物件传递,经窗口紫外照射方可; 5、有关试剂使用后及时用封口膜封住; 6、细胞培养盖子旋松,以便二氧化碳气体进入;拿瓶、加液体均需注意瓶口,避免污染瓶盖; 7、出门后需要用钥匙锁上; 8、整个无菌间两周清洁一次; 免疫动物:选择与瘤细胞同一品系的动物做为免疫对象,现在常见的是Balbc/c小鼠,6-8周龄,一种抗原一次性注射2-3只小鼠,小鼠不宜过大,雌性相对较好; 首次注射抗原100微克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混匀,在背部两侧皮下与腹腔分别注射,形成几个小泡; 间隔两周左右时间(14天) 二次免疫注射抗原50微克与等体积弗氏不完全佐剂混匀,在背部皮下及腹腔分别注射,一般上次背部小泡依然存在; 间隔两周左右时间(14天) 三免小鼠注射抗原50微克与等体积弗氏不完全佐剂混匀,在背部

皮下及腹腔分别注射,一般上次背部小泡依然存在; 间隔7-10天左右时间 尾部采血测定抗体效价: 方法一:手拇指和食指从背部抓住小鼠颈部皮肤,将小鼠头朝下,小鼠保定后将其尾巴置于50°热水中浸泡数分钟,使尾部血管充盈。擦干尾部,再用剪刀或刀片剪去尾尖1~2mm,用试管接流出的血液,同时自尾根部向尾尖按摩。取血后用棉球压迫止血并用6%液体火棉胶涂在伤口处止血。每次采血量0.1ml。 方法二:固定小鼠,一人捏住小鼠耳朵固定小鼠,同时抓住尾梢协助取血,另一个人左手捏住小鼠尾巴根部,右手用酒精棉球擦洗,使尾部血管充盈,食指抵住尾巴,用一次性1ml注射器穿刺血管,用10微升移液枪及时吸取全血2.5微升,加在盛有97.5微升的PBS缓冲液中稀释10倍,再稀释一百倍,之后做倍比稀释测定效价,读数到阴性血清值的 2.1倍,合理效价应高于12.8万倍。 实际操作显示,采血使用剪尾方法较好,一人固定小鼠,另一人直接在尾端剪掉1-2mm,从尾根部向尾尖部按摩,在尾端可见一滴血,吸取2.0微升加在2ml的PBS溶液中,直接稀释1000倍,混匀,再倍比稀释测定效价; 当日或次日,对全血用生理盐水进行倍比稀释,测定抗体效价,效价未达到标准,则继续进行常规免疫,效价达到标准,则选择效价最高的一只小鼠作为脾细胞源鼠,并在细胞融合三天前尾静

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过程

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过程

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过程 一、免疫动物 免疫动物是用目的抗原免疫小鼠,使小鼠产生致敏B淋巴细胞的过程。一般选用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按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进行免疫注射。抗原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刺激相应B淋巴细胞克隆,使其活化、增殖,并分化成为致敏B 淋巴细胞。

【材料和试剂】 (1)骨髓瘤细胞悬液选好骨髓瘤细胞株,取体外培养对数生长期细胞或体内生长的肿瘤分离骨髓瘤细胞,制备细胞悬液。 (2)免疫小鼠脾细胞悬液取3天前加强免疫的小鼠,眼眶放血,•分离血清冻存备用。拉颈处死小鼠,浸泡于75%酒精中3~5min。无菌操作取出脾脏,置入盛有5ml不完全培养液的平皿中洗涤,剪去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脾脏移入另一盛有5ml不完全培养液的平皿中的钢网上,先用剪刀剪成3~5个小块,然后用注射器内芯研磨。将脾脏细胞悬液移至50ml离心管中,加不完全培养液50ml,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再以同法洗涤离心一次。然后将沉淀细胞重新悬浮于10ml不完全培养液中,计活细胞数,一般一只小鼠可得0.5~2×108个脾细胞。 (3)饲养细胞将小鼠致死、体表消毒和固定后,用消毒剪镊从后腹掀起腹部皮肤,暴露腹膜。用酒精棉球擦拭腹膜消毒。用注射器注射10ml不完全培养基至腹腔,注意避免穿入肠管。右手固定注射器,使针头留置在腹腔内,左手持酒精棉球轻轻按摩腹部1分钟,随后吸出注入的培养液。1000r/min离心5-10分钟,弃上清。先用5ml HAT培养基将沉淀细胞悬浮,根据细胞计数结果,补加HAT培养基,使细胞浓度为2×105/ml,备用。 (4)主要试剂的配制 ①细胞培养基杂交瘤技术中使用的细胞培养基主要有RPMI-1640或DMEM (Dulberco Modified Eagles Medium)两种基础培养基,配好后过滤除菌(0.22um),分装,4℃保存。 不完全RPMI-1640培养基: RPMI-1640培养基原液 96ml 100×L.G.溶液 1ml 双抗溶液 1ml 7.5%NaHCO3溶液 1-2ml HEPES溶液1ml 不完全DMEM培养基: DMEM 13.37g 超纯水或四蒸水 980ml NaHCO3 3.7g 双抗溶液 10ml 100×L.G.溶液 1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