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第一章

1.分析《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内容和意义。3.试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第二章

1.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3.试述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土地改革运动的总路线和总政策。4.试述“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5.如何评价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第三章

1.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内容和特点。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3.简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4.试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5.试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改造方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1.试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2.简评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3.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

么?5.试析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和后果。6.“大跃进”

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7.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实质、后果和教训。8.试析庐山会议转向反右倾的原因和后果。

第五章1.“八字”方针是如何制定的?贯彻执行“八字”方针采取了哪些措施?

2.如何评价七千人大会?

3.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如何评价十年建设?4.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5.试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作用。第六章

1.试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2.“二月抗争”评析。

3.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如何被粉碎的?

4.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的内容及其成效。

5.“四五”运动述评。

6.为什么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7.“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第七章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由来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二篇:工作史思考题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专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2、为什么说《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标志?

3、简述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对于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4、“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论断的提出及其意义

5、如何理解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6、《矛盾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

7、《实践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

8、为什么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

9、简述《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0、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11、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有哪些?

为什么说《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 P55

古田会议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建军学说。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一农民为主要群众的农村游戏环境中,怎样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问题。特别是“从思想上建党”的提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举和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一大特色。

决议对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学习政治训练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要求,规定了一系列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古田会议的召开和决议的制定,使红四军装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得到清算,井冈山斗争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到系统的总结,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得以确立,为人民军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通过学习和贯彻决议精神,指战员的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也提高了红四军中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水平,加强了党内军内和居民之间的团结,部队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显著提高。

1、简述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对于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主要内容

(1)整顿组织,端正思想。所编部队,在组织整顿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整顿。(2)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这是三湾改编中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

(3)破除旧军队的军阀作风和带兵方法,确立了我军新型的官兵关系。(4)坚定信心,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教育。

(5)在代表的指导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工作,搞好军民关系。

意义:

(1)创建了我军政治工作组织机构的基本框架。(2)奠定了政治工作的三大民主的基础。

(3)为更好地实现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创造了条件。(4)遵循思想工作的方针原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工农红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

2、“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论断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一)历史意义: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论断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它的提出明确了政治工作是保证我军生命的必要要素,对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性质和高度集中统一,履行好职能任务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二)现实意义:

(1)政治工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和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政治导向。(2)政治工作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政治工作能够通过营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健康发展的保障环境。

3、《矛盾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一、科学论述了两种宇宙观的理论,阐明了形而上学的和唯物辩证法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教育党的干部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而不能采取主观的、唯心的、表面的方法看待问题。第二、精辟的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批判党内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这一点,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第三、论述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教育党员干部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并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第四、论述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教育党员干部要正确理解和开展党内斗争。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把握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

解决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第二,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理论,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学会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既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重点问题,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4、《实践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第二,人们的认识必须将从实践中所得到的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然后把理性认识拿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又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并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第三,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反对一切离开具体的、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5、为什么要进行延安整风?(1)为了提高全党同志的马列主义水平,更好的领导根据地人民战胜面临的重重困难,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2)从党的历史发展来看,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路线的恶劣影响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正之风在党内严重存在。(3)以党的现状来看,抗战爆发后,党吸收了许多出身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新党员,他们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这也为党内滋长不良思想作风提供了土壤。(4)从党所处的客观条件来看,日伪军的包围封锁,连续的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了实现全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一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迫切需要党内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延安整风是我党思想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第一,用大规模整风运动的形式解决党内问题。第二,创造性地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第三,在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把思想教育同总结历史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第四、确立了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时期相比有哪些特点?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党面对新的政治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新的要求。

(1)把整军运动和部队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开展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2)开展新的形式的思想方法,学习党的土地政策,进行诉苦追根,开展“三整”、“三查”运动。(3)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策略性。(4)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化、制度化和理论化,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深度和广度。

为什么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 P157-159

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又一个纲领性文献,提出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具体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提出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1、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党内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局面,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法制化的目标方向,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端。

2在这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过去“斗争哲学”、“形式主义”、“空头政治”、“立竿见影”等错误的原则和方法,重新确立了坚持实事求是、循循善诱、正确疏导、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重新确立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3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科学化进程。

五、论述题

22、用具体事例论述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军征途中的“生命线”作

用及现实意义,对你有哪些启示。

作用:在长征过程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出了“生命线”的作用。在长征初期,针对红军接连的失败而引起的低落情绪,党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思想工作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为长征的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转移途中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遇到了重重困难。遵义会议后,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心得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玩久了党和红军。此后,红军各部队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在长征途中历尽艰难万险,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现实意义:

1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大的鼓舞了红军英勇牺牲、夺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到现在也一直在部队建设中产生积极影响。

2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对红军长征的广泛支持与援助。这种建立起深厚群众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现今在部队中仍然受用。

3党在红军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不仅激励着部队中的军人,更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

启示:

1在当今的世界中要建立新型的军队,不仅要从科技上武装部队,更要在部队中始终贯彻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的作用,从思想上武装部队。

2在部队建设中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开展学习长征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战士们吃苦耐劳、英勇作战的传统精神。

3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我要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发挥自身的作用。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军的长征途中发挥了“生命线”的作用,这些经验和在长征中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成为了我们的宝贵财富。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军长征中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它确确实

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从中产生的宝贵经验,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对部队建设还是对国家建设都将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23、举例说明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有何现实意义?对你有哪些启示?历史经验: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我们党继承和发扬党的政治工作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巩固“生命线”地位,以党的中心工作为核心内容,秉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针,提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依据革命斗争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等。很多这些经验至今依然闪烁着光芒。

现实意义:

1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2为新时期党和军队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政治保证。启示:

1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会迷失方向。

2只有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应该好好把握党在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建设贡献自己的才能。总而言之,党在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史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但客观上也有一些教训,比如在当时特定的战争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轰轰烈烈有余,深入细致不够;实际经验较多,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欠缺等。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的宝贵经验和光荣传统,科学地分析和对待其中的教训,对于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每代中国人去总结去思考。60年的历程是光辉的,也是曲折的;它不是理想的牧歌式的进行,而是步履维艰,升沉迭起。回顾我们共和国这六十年的历程,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不少教训应该汲取。而无论是经验抑或教训,都为我们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摆脱了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宰割,开创了全新的人民民主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走自己独立的社会主义道路。六十年来,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一部迄今为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其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人民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平坦。一方面,由于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基础极端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其艰巨性是空前的和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更由于共和国的建设者们,包括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在内,不但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且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并未完全搞清楚,而他们在一段时期内所能学习和借鉴的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并不是真正成功的。这就使得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能不是充满着艰难曲折,需要付出艰辛代价的历程。“革命事件的历史真相是:虽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遗留和传递下来的特殊环境和特殊经历的产物”——《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美]莫里斯·梅斯纳。

以史为鉴,可以兴邦。大量的文人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曲折而光荣的历史进行总结可谓是硕果累累。其中有作为历史教科书的,也有专门对共和国历史进行总结的专著等等。有专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题的,也有把这段历史作为中国当代史来写的,也有把它作为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来写的。但是总的来看,都对这段历史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记述。下面对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著作做简要的概述。《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主编张岂之,本卷主编杨先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历史学科“九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套书共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半个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立场为主线,在理论上,力求全面反映各个时期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方面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上,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对外关系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全面地反映各个时期共和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进展;既包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不讳言所遭受的重大挫折。本书的编著,力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共

和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主要文献及资料为依据,努力吸取史学界和理论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并力求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国现代史》(第二编下),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本书系统阐述了新中国建立到21世纪初50余年的历史。编者站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高度,回顾建国后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曲折历程和巨大成就;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对许多重大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设专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靳德行,副主编秦英君,李占才,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按照中国的通史编撰

方法,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1949—1988年中国近四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同于一般的《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而是一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的专著。全书线索清晰,内容丰富,理论亦较准确稳妥,是高等院校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的适用教材,也是党政干部、中学教师学习的参考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主编张模超,郑志廷,费迅,李斌,重庆大学出版社。本书较全面、系统、客观、稳妥地叙述了从1949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了、巩固和发展的46年的历史。全书共分六章,内容翔实,观点公允,同时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反映和科学的评述,以供读者研究。该书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文字朴实,知识性和可读性强。本书主要供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历史学专业作为必修课程及文理科有关专业作为选修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作成人考试的教材或参考书,并对理论工作者、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和了解、研究中国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自学参考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主编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全面科学地反映了建国50年来共和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材料丰富、叙事清楚、论证准确;合理吸收了共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对建国50年来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都做了清楚的叙述和公正的评价;对5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做了正确的概括和较为全面的总结。修订版增写了十四大以后到建国50周年前夕的历史,进一步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使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全书文笔自然流畅,清新准确,使最为丰富和全面、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一部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1949——1982)郭彬蔚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本书的撰写,以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为准绳,参考了史学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阐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并力图澄清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成的混乱,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一本简易轻便的

关于共和国史的书。莫里斯·梅斯纳(Maurice Meisner)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一书,因其在资料和理论上的某些独到之处而受到人们注意。在西方国家中,许多人誉之为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之一。我国的读者和研究人员可以从书中了解西方学者掌握那些资料、运用什么观点来撰写我国现代历史,从而开阔视野,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审视我国这几十年的过去。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材料丰富,涉及面广,并且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写中国现代史,用比较历史研究法剖析、叙述我国几十年来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用梅斯纳自己的话说,本书是“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过去和现在所宣称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标准去评价当代中国历史”的。书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逝世后的时代,都力求“在合理的范围内公正地衡量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和失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个历史分期,分为四卷,比较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各类重大事件、典章制度、大事记和文献资料,介绍了新中国成长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体育、国防的等方面的情况,使学习和了解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大型工具书,也为研究新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有条理的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1年)》,作者沈志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该书是一套资料翔实、忠于史实、摒除党派观点的中国当代史。每卷约六十万字、八百页;完整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1981年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全貌。这是到现在为止,一部规模最宏大、叙事最详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每卷都达到了史学著作的世界水平。作者不但一律以中俄档案、回忆录、口述历史等为基本原料,而且也大量地参考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但如此,每位作者都以批判的态度检查史料,对于史料中互相冲突记载,详加考订,以建立最可信的史实。余英时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退休讲座教授、克鲁格人文奖得主。他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后,不仅发现其叙事详尽,更发现其已突破中国官方机构对资料的垄断和保卫,有丰富的文献档案为基础,史实的可信度极高。每册独立,各有作者,

但前后仍有脉络可循,容易阅读。这一套大书的出版是这几十年来近代史学界的一大盛事。陈永发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他认为十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特点是:十一位功力深厚的中国当代史家合力撰写;各卷作者均是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国史研究专家,多次研讨,分工撰写,历时七年。全景式历史纪录,通史与专题结合:既有反映高层决策和斗争的重大事件揭示,又有表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社会风貌和流行思潮的生动画面;各卷独立成篇,又首尾相贯。倚重档案、考订详尽、辨析充分、观点开放;以中央及地方档案史料的发掘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史实作出详尽考订和分析。是目前最具规模、足以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及未来走向的大型中国当代史研究着述,是中外各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学者和教师的必备参考用书。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著作很多,但大体上都是把共和国史划分为几个时间段进行记叙,虽有局部格局的调整,总体来看没有太大差别。

(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作为第一阶段,这七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前三年主要是统一祖国大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后四年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七年,中国实现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的根本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和伟大进步,是成功的。

(二)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党的八大前后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虽然在1957年6月开始进行的反右派斗争中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但总体上讲,成绩是主要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执

行了党的八大路线和“八大”规定的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工作方针,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又努力地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但由于受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尚未觉悟到从根本上改变“左”倾思想,在庐山会议后期纠“左”又中断了,错误的开展“反右倾”斗争,“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局面。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始再次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虽然纠正错误是限定在坚持“三面红旗”和庐山会议“反右倾”的雷池之内,纠正的很不彻底,但要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的总的思想和方针是正确的,在恢复经济、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从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到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这个阶段由于坚持“八字方针”,由于接受1959年卢三会议的教训,防止政治斗争对经济工作的冲击,扭转了严重困难的局面,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并向一个新的台阶迈进,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的试验。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有效的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并且将在一段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延伸到党内的高层,步步升级,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总之,这一阶段是在犯错与纠错中前进,虽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但没有贯彻下去,而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也很不彻底,左倾思想不断在滋长,功过参半,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

(三)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为第三阶段。对于“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其定义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是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是当时的称呼,实际上这根本不能称为革命,而只是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转折,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这本来是一项合理的单必须做长期的艰巨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可是有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名义,狂热的红卫兵们,却以为“杀向社会”,用打人、抄家、焚书、改街名店号,砸寺庙,破坏文化古迹等粗暴野蛮的手段,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如此等等。这使人们很自然地想起革命导师列宁的一段名言:“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开始用大写字母开头写‘革命’二字,把‘革命’奉为几乎是神圣的东西,丧失理智,不能最冷静最清楚地考虑、权衡和检查一下,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革命行动、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么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失去清醒地头脑,一心设想什么‘伟大的、胜利的、世界性的’革命,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来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而且一定会遭到毁灭(不是指他们事业的表面的失败,而是指内部的破产)。”《列宁选集》第4卷,第61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49页)。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对“文化大革命”错误历史的深刻反思,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四)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92年初,是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时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两年,是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理事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我们的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过了十三年的重要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中,创立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集中到一句话,就是”上了三个大台阶”,即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一历史时期式共和国开始腾飞的历史。

(五)从1992年1月邓小平南方谈话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开展十八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阐述了党的基本纲领。1998年3月召开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提出本届新政府“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施政任务。1998年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抗洪救灾确保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000年我国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初步建立了小康社会。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道德知道思想,把党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中共十六大和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标志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完成交接。胡锦涛考察西柏坡,强调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下发增加农民收入的2004年一号文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新世纪党的领导能力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建设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前进。

有人说,历史是昨天与今天的对话,“掌握过去,理解过去,把它当作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

第23页)历史是昨天的现实,今天的思想,是一种理论思维。强烈而深厚的历史意识,是民族复兴的希望。鄙薄历史,不敢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浅薄的、没有出息的民族。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视自己的历史,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是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国人不可推卸的义务。然而,正如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序中所说的那样“前赴后继的中国精英为解决从晚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国内问题和回答工业化西方一个世纪之久的挑战所作的努力,在1949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政府这时已经获得了中国大陆的全部控制权,由此而取得了渴望已久的国家统一。而且,它第一次提出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工程方面的最大规模的实验。然而,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这些论断是过渡性的——这主要不是因为还有许多极为重要的资料没有公开(因为有一些资料非常可能永远不会公开),也不是因为我们所叙述的事件距离现在太近,因为历史学家的评价总是在不断地修正的,不管其时间距离的因素多么有利。主要的原因是这场实验远远没有结束,只有当这场实验临近完结之时(100年后?),对于这最初几十年的一个完整的观察才有可能。”我们对共和国的历史的叙述也不是完美的和已经结束了的,共和国在向前发展,我们的历史叙述需要继续。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因为理工科的专业背景,很想弥补一下文史方面知识的缺欠,所以正好借继续教育的机会选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门课程,该课程是由河北师范大学张同乐教授主讲。通过本门课学习,不仅了解了中国史的基本细节和史实,同时还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受益颇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有数以万计的学者、学生从事研究工作,无论是事件、时间、人物还是过程、史料、结论,都搭起了基本的骨架,其研究基础是史料。一个国史学者的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上。但现在有相当

大一部分国史论文,或史料搜集不全,或对史料的理解和整理不够,或缺少对史料的鉴别而导致硬伤等,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对史实的分析与判断,张教授引用照片和实物分析等材料把一些关于“大跃进”、“四清”问题的史实讲述,还有运动初期的档案等材料说明,客观辩证地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及实事求事的史实进程。

此外,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哪一门课程的讲授,应该象张教授这样先确定该课程定位及教学设计,再依据课程的学时安排,确定教学难、重点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然后充分应用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适时引入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才能讲好该课程,所以今后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对课程的认真负责态度,积极结合课程特点,引入照片视频和多媒体材,客观详实地介绍课程的研究与前沿进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讲好每门课程。

第五篇:中外广告史思考题

知识点

填空和判断

1.我国2010年广告总额为3125亿。

2.中文报刊中最早使用“广告”一词的是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

3.最先使用广告一词的国内中文报纸《申报》。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告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

5.殷七世祖王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有记载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人。

6.我国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是“白兔捣药”图.7.近代最早出现的中文报刊广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8.鸦片战争后,最早刊登广告的中文刊物是《遐迩贯珍》月刊(1853年创刊)

9.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研究团体是1918/10/14,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10.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是1918年6月,甘永龙编译的

《广告须知》。

11.我国最早的广告管理规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民律法案》

12.旧中国广告同业最早的组织“中国广告公会”

目的和宗旨:调解同行矛盾、维护广告业社会形象、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

13.1979年1月14日,丁允朋在《文汇报》发表《为广告正名》,对广告业的恢复,从理论上奠定了基础。

14.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参桂养容酒广告。15.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通栏刊登了天津牙膏厂的商品广告,成为我国恢复刊登广告的第一家新闻媒体,蓝天牙膏成为恢复广告后第一个刊登的广告。

16.1979年,成为现代中国广告业发展的元年。

17.文革后第一次登陆中国的外商广告是1979年3月15日上海电视台播放的“瑞士雷达表”广告。

18.1984年,奥运会,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广东三水酒厂的厂长李经纬借健力宝打响了中国企业借助体育营销的第一枪。

19.媒体1992年出现扩版热潮.20.《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家省委党报创办的子报,创办于1995年。

21.1982年2月2日《广告管理暂行条例》。5年后,《广告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22.1981年7月15日,由上海广告装潢公司主办的《中国广告》杂志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专业广告杂志。

23.中国广告协会创立于1983年12月,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广告界的行业组织,是经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

24.我国广告学研究三本核心刊物是1981/7/15《中国广告》,1984/8《国际广告》,1994年,《现代广告》。

25.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综合性的广告管理法规是《广告管理暂行条例》于1982年2月6日由国务院颁布。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于1994年10月27日,八届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并于1995年2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

27.1986年,贵阳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了一则《节约用水》公益广告电视短片,这是我国第一条成熟的电视公益广告片,标志着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正式诞生。

28.1472年西方最早的印刷广告出现在英国。广告内容是为宗教书《索尔兹伯里礼拜仪式通览》做广告。

29.1920 年11月2日,KDKA 广播电台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早的正式广播电台。

30.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广告、报纸广告专栏产生于有的认为最早的报纸广告是1625年英国的《信使报》刊载的一则图书出版广告。有的则认为,1650年英国《新闻周报》在“国会诉讼程序栏目”里,登载的一则寻找被盗的12匹马的“寻马悬赏启事”。

·1666年,《伦敦报》正式在报纸开辟了广告专栏,报纸广告从此占据报纸的一角,并成为报业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31.1639年美国才拥有了自己第一台印刷机

32.1704年,波士顿邮局的局长约翰·坎贝尔出版发行了北美第一份定期印刷的报纸——《波士顿新闻信札》。它的第三期就出现了北美第一份付费广告。

33.1729年创办的《宾夕法尼亚报》是殖民地时代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语言清晰易懂,并配有精美的插图

34.北美第一条杂志广告出现在富兰克林创办的《民众杂志》上,那是1741年5月刊登的一则航运广告

35.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西进的政策。1862年颁布《定居移民在公地上开垦自耕农场的法案》

36.美国最早的广告代理公司帕尔墨于1841年在费城设立的广告代办处。

37.罗威尔从报社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下广告版面,然后把版面分成小的单位,再转手卖给广告客户。在纽约出版《美国报纸指南》。

38.艾尔在出售版面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撰写、设计广告的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共同纲领》内容: 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

接收下来。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抗美援朝的原因: 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 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 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 4、巩固中朝友谊 5、毛泽东喜欢挑战 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思考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初,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华兴会的会长是(C ) A.蔡元培 B.章太炎 C.黄兴 D.孙中山 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人物是( B )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黎元洪 D.黄兴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 C ) A.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B.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共和国 D.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4.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C )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官僚资产阶级 5.挫败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的运动是( B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 6.辛亥革命前夕爆发的保路运动中,斗争尤为激烈的省份是( D ) A.广东 B.湖北 C.湖南 D.四川 7.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至日本,于1914年7月,在东京正式成立(C ) A.中国国民党 B.国民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同盟会 8.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三日之内,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被推为都督的是( B ) A.汤化龙 B.黎元洪 C.焦达峰 D.孙中山 9.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容是指( C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0.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A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11.窃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北洋军阀头领是(B ) A.李鸿章 B.袁世凯 C.张作霖 D.段琪瑞 12.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这个内阁被讥为( A ) A.皇族内阁 B.影子内阁 C.贵族内阁 D.立宪内阁 13.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在(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第一章 1.分析《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内容和意义。 3.试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第二章 1.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3.试述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土地改革运动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4.试述“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5.如何评价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第三章 1.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内容和特点。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3.简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试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5.试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改造方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1.试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2.简评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3.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5.试析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和后果。 6.“大跃进”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7.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实质、后果和教训。 8.试析庐山会议转向反右倾的原因和后果。 第五章 1.“八字”方针是如何制定的?贯彻执行“八字”方针采取了哪些措施? 2.如何评价七千人大会? 3.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如何评价十年建设? 4.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 5.试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作用。 第六章 1.试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2.“二月抗争”评析。 3.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如何被粉碎的? 4.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的内容及其成效。 5.“四五”运动述评。 6.为什么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7.“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第七章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由来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

中国近代史复习论述题思考题

一.导言 1.中国历史段限怎么划分? ①中国古代史:前21世纪-1840年 ②中国近代史:1840-1919 ③中国现代史:1919-1949 ④中国当代史:1949-至今 2.从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等多重角度,分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从汉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思想与文化上,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严重抑制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致使整个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一片沉寂。(4)社会结构上,实行的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强,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对外关系上,清朝统治阶级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致使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产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二.第一章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社会主要是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战后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为什么说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总根源?(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粗暴地中断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 (2)资本—帝国主义的政治控制破坏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根基; (3)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使得近代中国难以积聚工业化所必须的资本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专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鸦片战争后,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历史任务。 (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矛盾。 2.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封建势力代表着中国最反动最落后的生产关系,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还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 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包括近代新诞生的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3. 不同历史时期两个主要矛盾地位的变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

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 封建剥削占优势 2. 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软弱 3.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4.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国家政权5。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6. 中国人民特别贫困和不自由 决定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侵略有功”论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侵略有功”论评析 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不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而是要把中国变它的殖民地。 ②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不能发展,政治不能进步。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带来的进步因素同它所造成的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③中国只用110多年的时间就从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不是帝国主义的功劳,而是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统治的结果。 ④“侵略有功论”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其目的是使中国重新成为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4.怎样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1.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2.帝国主义支持中国的反动政府,维护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 3.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进行经济夺 4.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 (二)封建主义的压迫 1.封建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勾结在一起,残酷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

【高考命题趋向】 建国后的历史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各年高考多有大题出现。今后在文综考试中应特别注意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阶段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历史专题(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湖北刘中华 【高考命题趋向】 建国后的历史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各年高考多有大题出现。今后在文综考试中应特别注意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阶段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文革”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 【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 1 答:(1)《向导》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①《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该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设有多种固定栏目。 ②《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③《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针对《努力周刊》宣扬“好人政府”、“联合自治”等言论,《向导》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打倒军阀和外国压迫”。 ④《向导》受到读者欢迎,影响日益扩大。发行量从最初的二三千份很快超过万份,最一高曾达10万份。除在国内各地发行外,还远销至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中国青年》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为周刊,于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青年》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 2 答: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的特点主要包括:

中国近现代史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4、怎样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5、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6、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7、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8、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9、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0、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11、试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12、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三种重要的政治力量是指什么? 1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是什么?它是怎样被提出的? 14、简述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5、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16、试述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与教训。 1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什么? 18、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19、怎样认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20、试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1、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22、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3、试述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4、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 25、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6、论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27、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出现的严重曲折?

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 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形成于夏代。历史性变化: (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 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 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 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 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 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 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而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更新需要私学的兴起。与官学相比,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工、农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私学在组织上政教分设,教育对象为平民,私学的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教育思想上,私学思想自由,各派有自己的的教学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上,私学教育突破了“六艺”教育,传授各派政治观点;教育场所上,私学无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自由流动;私学目标是培养多规格人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 1.远古传说 (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春秋》与《左传》 (1)《春秋》:作者,孔子。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二百五十四年各诸候国的历史。《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的体列和史料价值: 1.《左传》以史实疏证春秋,其实是一部独立的编年体史书。 2.它突破了春秋只记事不记言的框框,事言相兼. 3.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主要史料之一。 4.《左传》中体现了作者同情人民,揭露上层,“重人事,轻鬼神”的进步思想倾向。 3.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填空的可能性大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新中国史第七章超新星答案

新中国史第七章超新星答案 1. ()表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单选题] A、《论人民民主专政》(正确答案)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1983年10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单选题] A、毛泽东 B、邓小平(正确答案) C、江泽民 D、胡锦涛 3. “三反”、“五反”运动,属于中共早期的()。 [单选题] A、镇反运动 B、劳动竞赛 C、储蓄运动 D、反腐运动(正确答案) 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 [单选题] 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答案)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5.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单选题] A、依法治国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答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6. 关于“四个现代化”总目标的实现,党中央提出可以分为()走。 [单选题] A、两步(正确答案) B、三步 C、四步 D、五步 7.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单选题] A、总路线 B、总依据 C、总布局 D、总任务(正确答案) 8. 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缺点是()。 [单选题] A、高指标

B、多快好省 C、浮夸风 D、忽视客观规律(正确答案)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单选题] A、实现共同富裕 B、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答案) D、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 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 [单选题] A、邓子恢 B、周恩来 C、邓小平 D、陈云(正确答案) 11. 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是()。 [单选题]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共同纲领》 C、“五四指示”(正确答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己经成为中国通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好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全面地认识我们中华民族近五十年来走过的道路,理解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认清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所以又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基本课。 二、授课对象 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 三、学时安排每周4学时,总计68学时。讲授64学时,讨论2学时,机动2 学时。教学参观 一次。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 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基本知识,深入解析若干重大事件和人物。重点不在于介绍历史过程,而在于掌握认识、理解和分析历史的途径和方法。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史实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将课堂讲授与读书、讨论相结合,采用研讨式教育法,发挥自主学习、钻研、交流的积极性。注意锻炼学生搜集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预读基本教材和重要参考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撰写有批判性的读论报告或书评一篇。观看教学录象或组织教学参观。 五、成绩考核:由平时考核(30分)、期末考试(70分)构成。 六、教学内容: 导言(3课时)

[教学要求]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特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动态,说明这门课的教学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7学时) [教学要求]认识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意义;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发展生产为中心进行社会民主改革的经验;认识和思考中国社会性质转变的过程;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与和平赎买方法实现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经验;探求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对后来的影响。 第一节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8学时)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初步巩固,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三、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四、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教建设,外交工作的初步开展 第二节国家计划建设的开始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9学时D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发展民国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国家计划建设的开始 三、反对高岗、饶漱石反党篡夺权力阴谋的斗争,肃反运动四、对外关系的新进展与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中国历史地理第三版第一章思考题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第三版第一章思考题答案 1、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单选题]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正确答案) 2、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的官职是[单选题] * A.通判(正确答案) B.转运使 C.副宰相 D.留守司 3、康熙帝不仅是“康乾盛世”的开拓者,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通过平定地方叛乱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我国辽阔的疆域版图在清朝前期基本奠定。下列属于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有①设置台湾府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雅克萨战役④设置驻藏大臣()[单选题] * A.①②③(正确答案)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4、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还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这表明法典( ) [单选题] * 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正确答案) C.维护严格的种姓制度 D.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 5、被后人称为“前四史”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单选题] * A. 《三国》 B. 《三国志》(正确答案) C. 《三国演义》 D. 《三国故事》 6、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对“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句谚语理解正确的是()①这句谚语出自宋朝②与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④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单选题] * A.①②③ B. ①②④(正确答案)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以北占到5%;《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1%,以北则为9%。与唐代天宝年间相比,北宋初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增长幅度较大,这一变化可以推断()[单选题]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 C.北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D.北民南迁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发展(正确答案) 8、19.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单选题]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正确答案) D.秦朝统一度量衡 9、杰出历史人物的活动对历史的发展走向往往起关键作用,下列历史人物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的是()?[单选题] * A. 道光帝 B. 李鸿章 C. 梁启超(正确答案) D. 孙中山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考点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历史条件——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已推翻;③、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④、人心向背:全国人民ZYB可调式渣油泵的热烈拥护。 (二)成立过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北平)(建国准备)—— ⑴、中心议题: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⑵、主要内容: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及各方面政策的总原则;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④决定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⑶、意义: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2、成立——⑴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10月1日)。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⑵开国大典:1949年

10月1日下午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三)历史意义——国内意义:①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②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国际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齿轮式渣油泵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政权的斗争 1、追歼残敌、统一大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全国领土全部解放(祖国大陆全部解放)。 2、抗美援朝(1950.10~1953.7)——①背景目的: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威胁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过程:1950年10月,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美国被迫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以美军的失败而告终。③意义:沉重打击了美帝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土地改革(1950夏~1952年底)——①、原因: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的要求,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②、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课堂知识点 、国史的分期 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 ③—“文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受挫时期; ④—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历史转折的时期; 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时期;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设时期; 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时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主要内容:①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②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 ③关于新中国的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④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起临时宪法作用,它指明了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它既切合实际又坚定明确,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的形势 ①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②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③军事上已取得基本胜利,还没有完全胜利;④经济凋敝,物价飞涨。 、新中国成立时的任务 ①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②动员全国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 官僚资本、国外在华垄断企业、根据地的公有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没收官僚资本的意义 ①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②为改造、改组国民经济创造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物价上涨的原因 ①物资缺乏;②投机资本的操纵;③庞大的财政赤字的存在。 、解决新中国成立之初物价上涨的措施

中现思考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建立和展开的?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建立过程: (1)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提出同国民党建立党外合作的联合阵线。 (2)1922年8月共产党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进一步发展了二大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 (3)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促进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4)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实行改组,并逐步确立了联俄联共政策。(5)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三旧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联盟,使之成为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2.试述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势力、买办资产阶级阶级等反动势力总是相互勾结。中共直接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力量太过于弱小,还不足以战胜强大敌人的联合进攻。 对中国社会的历史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等还不熟悉。在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自动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对农民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在反动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使大革命走向失败。 (2)经验教训:国共的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必须坚持反帝

中国现代史思考题

中国现代史思考题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分析五四运动背景并简述运动简况。 .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兴起的原因及思潮的分类。 . 试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并分析其意义。 . 试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 试对五四时期的陈独秀、胡适等人物作一评价。 . 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历史地位及作用。 . 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况。 . 分析共二大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 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工农运动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 试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潮。 . 分析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概念解释:少年中国学会实用主义工读主义吉尔特社会主义《新青年》 新民学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 试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条件、形成阶段、作用特点及破裂原因。 . 试述统一战线内部部斗争的情况。 . 试析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 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的原因。 . 分析北伐战争的背景、胜利原因并简述北伐战争的简况。 . 试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初步形成,简述其内容并分析其意义和局限。. 试述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的情况。 . 分析国民革命的原因,并总结其教训。 . 分析共产国际在中国国民革命中的作用。 . 概念解释:西湖会议省港大罢工五卅运动西山会议派整理党务案 万县惨案国家主义派黄埔军校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曹琨贿选国民会议运动北京政变首都革命 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 试述国民党统一全国的过程。 . 试述国民党统治之初的中国经济状况。 .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 试述瞿秋白和李立三“左”倾错误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危害。 . 试述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 简述中共“六大”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出评价。

全国版中考历史复习方案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试题(解析版)

全国版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试题 一、选择题 1.[2019·深圳]右图中召开的会议主要是为了筹备( ) A.重庆谈判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成立新中国 2.[2019·福建]“通过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的会议是 (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2019·山西]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的题词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底座上的十幅浮雕(如金田起义、武昌起义、南昌起义、胜利渡长江等),反映的史实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D.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2019·安徽]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5.[2019·长春]右图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活动标识。它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6.下图是某史书第一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D.西藏和平解放 7.201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 )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③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奠定基础④基本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9·桂林]“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盛大的阅兵式随后举行。”这个场景是( ) A.西藏和平解放的庆典 B.开国大典的隆重举行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9.[2019·百色]厘清发展线索,提炼关键词,是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与以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年代标尺”方框③对应的关键词是( ) A.井冈烽火 B.当家作主 C.开天辟地 D.社会主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