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解答

【想一想】●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答: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唯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答: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自我测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答案提示:(1)诗句理解: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回万颗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走入生命绝境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在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a、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由于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以受的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B、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知识链接】早期的农学

《汉书•艺文志》进行图书分类,其中列有“农学”。农学,是农耕经验的理论总结。中国早期农学成就,在世界农业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问题解答

【议一议】●运用我们从古代诗文、戏曲、民间传说中已经学到的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状况。

答:例如,戏曲“黄梅戏”中董永和七仙女的“男耕女织”的剧情,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体现。

【想一想】●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有那些差异?

答:(1)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2)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只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4)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这么高的水平;(5)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的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6)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在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初期,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

答:译文:禹在涂山召集诸侯,有多至万国的手执玉器和丝帛的首领参与。说明文明初期物质生产比较贫乏的禹的时代,丝织业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然而丝绸因其贵重,往往为贵族所专有。

【自我测评】在地图上标出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大体位置。

答:它们的所在省份是:定窑——河北、均窑——河南、景德镇窑——江西、龙泉窑——浙江、耀州窑——陕西。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颜氏家训•治家》中的这样一段话,思考中国传统农户是怎样实现经济消费的基本自给自足的:

生民之本,要当稼樯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译文: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果类是园子里生产的;鸡猪等畜类是圈养的。至于住的房屋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燃料和照明所用灯烛,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

思考:因为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下,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尤其是商品交换关系;他的日常所需,诸如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其中“桑麻以衣”以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都是手工业生产所得。

【知识链接】“匠户”和“匠籍”

明代学者王守仁设计“十家牌法”,关于“匠户”写道:“匠户则云某里甲下某色匠。”可知匠户管理的形式。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问题解答

●你读过的古代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有那些反映了商人的生活?

答: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想一想】●对于所谓“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代,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甚至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状态。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有人则认为,中国传统经济的性质,

不具备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条件。请根据已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答:(1)中国古代虽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商品经济也非常发达,完全具备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经济条件。只不过,因为专制主义统治的时间太长,在加上统治者长期以来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起了阻碍和延缓作用;(2)明朝中后期,中国的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所以,如果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中国有可能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自我测评】●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答: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利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阅读与思考】●《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样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答:译文:“贞观元年十月皇帝下令:五品以上的官员,不容许进入市场。”说明:(1)说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利从商人那里获得利益。(2)同时说明在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知识链接】市署

《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说长安和洛阳两京诸市署,各置主管官员“令”一人,品级为从六品上,副职二人,品级为正八品上。他们的责任,是管理商品交易,负责度量器物,分辨商品质量的真伪和数量的轻重。

四、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问题解答

【想一想】●《汉书》中记载了这样的说法:“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为什么回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答:译文:“现在的法律贬低商人,但是,商人已经非常富贵了;现在的法律抬高农民,但是,农民已经极其贫困了。”原因:(1)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底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不可避免地致富了,这是历史的必然;(2)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依附于土地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地主是靠剥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被“抬高”,事实上处于社会的低层,极其贫困。

●唐代诗人李敬方《汴河直进船》诗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这里所谓“取尽脂膏”,是什么意思?

答:译文:“汴水连通淮水本来好处很多,但是既有利又有弊。统治者就是通过这条水上运输线搜刮东南四十三州的民脂民膏的。”理解:本来汴水沟通淮水对老百姓很有利,但是却成为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工具。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既压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使农民承受了繁重的剥削。特别是东南经济富足的地方,在不合理的区域政策下,成为支撑专制主义王朝的主要基点,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受到消极的影响。【议一议】●应当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答:作用:(1)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2)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3)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影响: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汉代政论家曾经警告:“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样的说法?

答:译文:“奢侈的习惯,一天天地膨胀,对国家是非常不利啊。”理解:中国古代社会

是农业社会,社会经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非常脆弱,社会财富的积累非常不容易;奢侈之风的兴起,可能会激化阶级矛盾,对于维护统治非常不利。

【自我测评】●试举若干例证,说明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特征。

答:(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例如: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武帝也推行过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

(2)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例如: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和剥削关东地区;再如: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

(3)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例如:秦朝统一度量衡为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汉武帝时代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4)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例如:汉成帝的诏书中就曾经说过,世俗奢侈无法禁止的原因在于,贵族高官的奢侈没有节制,于是民众仿效,逐渐形成社会风气。

【材料阅读与思考】●东方朔批评汉武帝时说:“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伤农,事之难者也!”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东方朔指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事实?

答:译文:“上层社会如此奢侈,而惟独想使老百姓不要奢侈以免延误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太难了!”历史事实:大凡奢侈腐化总是从上层社会开始,并且最盛;老百姓没有奢侈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专题问题研讨:1、简述古代经济各部门的突出成就,分析传统经济的利弊。

提示:应当注意农业作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地位。关于手工业经济的成就,可以总结纺织、冶金、制瓷等方面的成就。对于古代工商业,应肯定其促进经济进步的作用,都市的兴起也是由于商业的繁盛。对于传统经济结构的历史评价,应肯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农耕社会曾经有保持稳定的作用,也应指出这种经济结构阻碍了经济近代化。

2、简述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在若干行业达到了技术的高峰,然而服务于皇权的“工官”制度限制了生产的扩大和技术的传播。“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也影响了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曾经促进了经济的活跃,但是由于专制王朝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贸活动受到限制。面成功的商人又往往投资于田产,使商业经营成为地主经济的附从。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买办拥有巨额资金,又同外商企业有较多的联系,从理论上讲,应该能够大大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买办收入的大部分被买办及其家族浪费掉。消费之外的积累,大部分寄存或附股于外商企业,同外商资本合流;有少量转化为土地从事封建剥削;真正中国近代企业的包括官督商办和商办企业,在19世纪后半期,更可说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了。

买办投资于近代工业、航运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官督商办企业。据现有材料,1873年唐廷枢、徐润接办轮船招商局后,该局有徐润投资至少24万两,唐廷枢投资至少10万两,买办出身的陈树棠据称投资10万两,此外,大约还有郑观应投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郑观应、徐润、唐汝霖等人的股份。名为官督商办实际上是商办的矿业,如安徽池州煤矿有徐润、杨德的投资;热河承平银矿有徐润、唐廷枢和李文耀的投资。买办投资于大型民族工业主要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情。

买办以其有较大的资金,又有兴办近代工业所必须的某些洋务知识,对于近代工业的创办有一定的贡献。

【思考提示】为什么在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阶段,创办者多是官僚、地主?

参考答案:

原因之一:地主、官僚和商人是最早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的中国人,他们在与西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深受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刺激,既痛感于利源被侵略者所掠夺,又看到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创办了一批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希望实现国富民强。

原因之二:他们把地租和高利贷剥削收入的一部分投资于近代工业,是因为新式工业能给他们带来比较优厚的利润。

【自我测评】

1.连线

继昌隆缫丝厂张謇

发昌机器厂陈启沅

保兴面粉厂方举赞、孙英德

大生纱厂荣宗敬

2.了解了张謇的经历后,谈一谈你所理解的“学而优则仕”。

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謇参加会试,高中状元,按例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争爆发后,张謇力主抗战。甲午战争失败后,张謇愤于朝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工矿企业、教育等其他事业。

从张謇的事迹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为国分忧,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不论是“为仕”,还是“在商”,最终目的,都是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所学。

【材料阅读与分析】根据以下材料,你认为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输入对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材料一:“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222页。

材料二:“往者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杨震福等:《嘉定县志》,卷八,光绪八年刻本,第16—17页。

19世纪7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中国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由于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的倾销开始广泛解体,广大农民被迫到市场上购买洋纱洋布及其他生产资料,小农经济日益与市场联系起来。

外国资本凭借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一系列特权,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侵略,是中国自然经济初步解体的外部条件。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生产既无法与外国资本主义倾销的商品竞争,也无法长期阻挡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时期内,以“男耕女织”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为什么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

中国的封建剥削形式,如地租和高利贷收入很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地租和高利贷收入高于或者等于投资工业的利润。要想把社会上的资金引向投资工业就很困难,也就是说,只要地租和高利贷等剥削形式收入很高,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要得到充分发展就不可能。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中土地兼并现象仍十分严重。在当时,投资土地有很高的回报率。除个别地区外,全国各地的地租率一般都在40%—50%之间,高者可达60%甚至70%。地主、军阀、官僚、商人这些土地占有

者,每年都要从农民手中剥夺全年收入的五成六成,甚至七成以上,这样高的封建剥削收入是经营工业利润所不能相比的。

另一种封建剥削形式是高利贷活动,高利贷率在当时是很高的,比如1900年北京的典当利润一般都在三分以上,三分以下的极为少见,即使如此,也比工业利润高出很多。

封建地租和高利贷收入超过了工业提供的利润,这就决定了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

【思考提示】:你认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当时还有哪些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纸币取代金银货币,结束了中国长期以白银作为通货的历史,顺应了货币发展规律的要求。

2、通过改革,使货币发行权趋于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历史。对缓和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形势起了一定的作用,法币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社会金融宽裕,国内储蓄增加,物价回升,经营工商业有利可图,商品市场活跃。

3、法币与白银脱钩,币值不受世界市场银价波动的影响,币值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4、稳定的法币对外汇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而入超明显下降。

【思考提示】:比较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与1915年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参考答案:

两个条约都是帝国主义妄图置中国于其统治之下的不平等条约。

1915年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北洋政府提出的,企图利用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的有利时机,实现它对中国的独占。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行。

1946年11月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后,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国的标志;同时也是美国在第二世界大战后,利用它急剧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妄图实现对中国的独占的反映。

两个不平等条约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自我测评】1思考题:为什么民国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会陷入困境?

随着法币流通范围的扩大,导致物价猛跌,许多工厂的产品销不出去,但是开支并不减少,造成生产困难。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也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又一个原因,它们依靠其独占国家的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抗战胜利以后,民族工业大量使用进口原料,美国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

2.根据以下内容,谈一谈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企业中已出现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与技术方面的人才。据对上海近代企业部分经理、董事的学历调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总调查数447人的28.4%,受过中等教育的占总调查数的11.4%,银行业方面有高等学历的占47.5%,受过中等教育的占3.8%。

——张福记:《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3~95页。

参考答案:人才,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著的。他们执着地从事经济事业,能够更好地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利润。

他们思想开放,不拘陈规;思维敏锐,能够及时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他们锐意改革,敢于革除陈规陋习,使企业内部组织更加趋于合

理化。

重视技术与人才的培养,注意通过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各方面的素质。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并讨论:有人认为在早期工业化阶段,应该牺牲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利益,以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在如此破败的旧中国,能实现工业化吗?

材料一:据1922年华洋义赈会对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五省240个村庄7079个家庭进行的调查,中国东部村庄农家的17.6%、北部村庄的62.2%,每年收入不到50元。……而在中国,养活一家人所必需的最低收入一般要100至150元,所调查的东部村庄有4/5的农家,每年收入都不及养活一家人口所必需最低限度。——R.H.Tawnky著,陶振誉译:《中国之农业与工业》,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88页。

材料二:1935年中南银行催申新公司归还银行借款,申新总公司致电中南银行云:“实感农村经济窘迫,百般兜售,奈终少受主……拟将该布仍退装上海销售。”——《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83页。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不对。

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发达的农业、富裕的农村和农民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还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衰败的农业、破落的农村和贫困的农民又对工业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为它们无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原材料以及劳动力。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与摧残,使得农村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农民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在朝不保夕的艰苦困境下,不用说消费工业品,就连生存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因此在如此破败的旧中国,是无法实现工业化的。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为什么欧格纳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

参考答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商品以及能够进行大生产的机器,其目的不在于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希望中国永远作为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是其附庸。在他们看来,向中国输入先进的机器,或许会使中国产生与之抗衡的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企业,这对他们来说,将产生一个竞争的对手,这违背了初衷。因此欧格纳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

【思考提示】:民族资本主义作为崭新的进步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但是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要求。但是民族工业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有着一定的依赖关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自我测评】: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民族资产阶级组织起各种不同的团体,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和抵制洋货运动。他们对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增加的赋税,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要求国民政府将各项捐税一律蠲免。

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要求从根本上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条件。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样的要求?

材料一:据1946年6月重庆“中小工业问题座谈会”的报告称:“后方中小工厂联合会所属军布、制车、炼油、煤矿、机器、……印刷等行业的1110个加工厂,尚未正式停业,而实际停业者已逾80%。后方工业尚能幸存者,仅限于基础比较雄厚的大纱厂,以及并无外货竞争的小手工业而已”。

材料二::“夫中国改革既有绝对之必要,而改革之大义曰解放、创造,非复古,亦非俄化,则大体之国是可定矣。此无他,对内履行民主政治,提倡国民经济,采欧美宪政之长,而去资本家专利之短;大兴教育以唤起民众,争回税权以发达产业;对内务长治久安之规模,对外必脱离不平等条约之束缚。” ——周雨:《大公报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4—75页。

参考答案:

民国后期,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美国商品的廉价倾销,给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材料中提到的重庆中小工业中的80%已实际停业,就是以上原因造成的。至于那些尚未停业的仅包括基础比较雄厚的大纱厂,以及并无外货竞争的小手工业,所有这一切都是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带来的后果。

资产阶级要求对现实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表现在:

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现政治民主,但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要求发达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振兴教育;外交上要求废除历届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争回被外国侵略者掠夺的利权。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专题二问题研讨1、分析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示: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形成的情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求生存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示: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欺凌,进而实现强国富民,是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但这一切都破灭了。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要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薄弱,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问题解答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提示:过渡时期总路线又被称为“一化三改”。一化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集中主国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因此这是一条建设与改造并举的路线。

2、【想一想】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

提示:三大改造完成后,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贵所绝对优势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因此,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3、《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哪些重要探索?

提示:它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内容,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大力从事经济建设。从而提出了开辟一条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大问题。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发动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或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5、邓小平领导整顿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整顿,其重点是以铁路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6、【议一议】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从反而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沉痛的教训?在文化大革命的长时间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人民生活水平甚至有所下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及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说“文化大革命”是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沉痛教训。

【自我测评】1.中国通过采取哪些重大经济举措,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请结合史实说明,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发展的10年?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这十年间,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共党内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如“阶

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等。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材料阅读与思考:请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这十年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挫折是什么?主要成就又有哪些?

提示:从严重挫折和主要成就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回答。可参见自我测评中第2题的答案内容。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问题解答

【想一想】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改革首先在农村兴起,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旧有的经济体制下,农民承受着巨大的基本生活方面的压力。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在一些地方,农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而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基本都取得了农业大丰收。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而在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增强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自我测评】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哪些方面实现了我国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在地图上标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的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放区。

提示:应标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海南省等经济特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发区;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沿江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

材料阅读与思考: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试分析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大政策”?

它在以后的实施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农民,在遵纪守法、辛勤劳动的条件下先富裕起来,通过他们起一个带头作用、示范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引导当地工人、农民走富裕的路子,这在20世纪70年代末有着巨大的振聋发聩的意义。正如后来邓小平反复强调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在实施中主要体现在鼓励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了一些地区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区大胆改革,吸引外交,成为最先发展富裕起来的地区,从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先头兵。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解答

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召开

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新”在何处?

提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改变了以前社会主义阶段只有公有制一种经济结构的判断,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不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主要是体现在控制力上,其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

【自我测评】1.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强调了6个主要观点:(1)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3)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关于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讲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概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答:第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容。第二,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第三,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五,中共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容。

材料阅读与思考:请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说一说邓小平的这两篇讲话为什么会被称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

答:邓小平的两篇讲话都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人们的思想状况而发表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对于实现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的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于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于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专题三问题研讨:1、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也经历了曲折,简述这一历史过程,探讨其经验教训。

答:成功的方面:第一,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与改造并举的道路。具体内容包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等十几个基本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曲折方面:这十年间,在探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严重的失误,社会经济发展遭到严重损害。其后,中国共产党内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等。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答: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四步重要决策,取得了相应的成就。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起窗口的作用。在特区内吸收和利用外资,鼓励企业生产外销产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在上述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对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可以划出一定的区域为对外的新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这些地区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优惠,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本地的优势,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有4个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1个海南省、2个三角洲、1个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天津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1992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把开发上海浦东列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建设的重点。浦东开发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至此中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格局。对外开放的实施,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广大内地的经济建设。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答: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思考提示】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答:(1)鲁菜: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

(2)粤菜: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五蛇羹、盐火鸡、蚝油牛肉、烤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

(3)川菜: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4)淮扬菜: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

【思考提示】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自我测评】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什么特征?

答: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男女服饰、饰品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自我测评】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答: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材料阅读与思考】以下材料是1898年9月康有为递呈光绪皇帝的奏折,阅读后请思考: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联系辫子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风俗变迁在社会剧变中的作用。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先行断发哉?——节选自康有为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答:首先,近代社会“尤尚机器”,辫子的存在容易误缠机器,从而阻碍了机器的使用;其次,辫子的存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战争的需要;再次,辫子的存在既不卫生又会耗时梳刮。

风俗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它的剧变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变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到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又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生活的方式,也就是风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促使社会关系变化的不可取代的物质力量。对辫子的态度,是非荣辱的两极对立和迅速转化,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地起伏激荡,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讯的方式都有哪些?

答:包括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信件。

【自我测评】阐述交通、通讯工具的更迭过程,并分析它们对于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的发展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的更迭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自我测评】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谈谈有关这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上,带来的后果就是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

在通讯工具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主要体现在线网的架设、通讯工具的数量上。由于许多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线网很难通入,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讯工具的数量不多。而东部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线网的涵盖区域还是通讯工具数目的百人拥有数都绝对处于优势。

【阅读与思考】以下材料是1865—1869年中英、中美条约交涉前后各省将军督抚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他们的理由有哪些?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

开铁路则必用火轮车,方可驰骋如飞。无论凿山塞水,占人田业,毁人庐墓,沿途骚扰,苦累无穷。而此路一开,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困。诚如指示,于中国地方大局种种关碍,实属断难准行。且内地股匪未靖,伏莽滋多,遇此等惊世骇俗之举,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同治四年三月十九日

秦筑长城,当时以为殃,后世赖之。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且为工甚巨,目前亦颇便于穷民。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商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图,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彼虽曰自能派人看守防护,设其人为百姓所戕,彼能晏然不问乎?设我百姓为其人所戕,我能晏然不问乎?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应谕以中外一体,彼此宜各顺民情。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田庐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咸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廷便当曲许,否则断难准行。——总理船政沈葆桢条说,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答: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着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

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官员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但也是符合其阶级立场的。对于官员来说,西方机器的引进必然破坏社会结构,造成人口的自由流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西方技术的传入,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以后,必将势不可挡,进而更加加速社会的变动。后来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电视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电视造成了个人和团体的社会身份(或角色),与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的组合,弱化了社会身份和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之间的距离,打破了社会身份与物理空间的传统关系,创造了新的场景。电视更趋向于将不同印刷媒介阅读圈子的人放进同一个公共领域。它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共享的存在,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同时获取讯息的渠道。电视使得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电视通过展示而使许多地点或方面失去神秘感,从考古到科学的发现,也进一步促进了接触新观念和促进新的地点的开放。

【思考提示】你想通过互联网做些什么?

答:通过互联网查找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的资料,在网络上收听喜爱的音乐,观看喜爱的影片,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聊天、游戏等等。

【自我测评】联系报业、影视、互联网的历史与现状,比较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答:从传统媒介出现之时开始,人们就可以从报纸、影视作品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现代媒体也不例外。

而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的掌握第一手的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自我测评】互联网技术在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互联网的过分依赖,谈谈你对这方面的感想。

答:互联网确实方便了生活,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想要知道的资讯,查找想要知道的资料,方便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的确造成了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不愿意走出家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

【阅读与思考】以下材料是民初天津《大公报》针对报业所发表的评论,阅读后请思考:报纸除了娱乐民众的功能之外,在政治方面经常成为讥讽时政的阵地或某党喉舌。下述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与舆论环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今日共和时代,非言论自由时代乎?报纸为言论机关,所谓监督政府,代表人民,实与议院处同等之地位,非若专制时代,可用种种强暴手段,以任意摧残者也。乃自近数月来,报馆之被封被毁被捕者,几于南北一辄,且变本加厉焉。何报馆之不幸而于此时代也。——1912年3月30日

自民国成立以来,报馆林立,报纸风行,言论界之发达,几有一日千里之势。然究其内容,或由政府收买,或由政党收买,或由一机关收买,故一言一论,必须随买主之旨意,而不能自由,其有卓然独立,而不为金钱利用者,又不免为两方所忌,此报界所以日趋黑暗也。——1913年6月16日

上海法工部局,出示取缔各报登载诟骂之言论及图画,英捕房亦出示取缔各报登载激烈煽动之文字,并闻某某报已被禁止出版,又捕拿发公民大会传单者三人。

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其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讨、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互相叫詈,亦已数见不鲜,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一飘冷水,灌顶醍醐,败人豪兴之催租吏,亦恶作剧哉。

虽然,以我国之言论机关,竟予外人以扰乱治安之口实,而干涉,而取缔,而封禁,言论自由之特权,无端剥夺于外人之手,抑亦言论界之大污点也。——1913年5月5日答:上述材料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处于复杂混乱的政党政治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确实相当的自由开放,但是实际上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当混乱。

新闻舆论是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的一个手段,也是保持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要言论不依仗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强制推行,确保多元的自由争辩,不但不会威胁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反而会推动公民在自由思考中逐步成熟,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但这不意味着社会舆论可以完全没有约束,它必须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引导民众,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离开了这一点,就会造成社会舆论的无政府主义。

专题四问题研讨:简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具体表现。

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斡旋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西化;社会习俗的西化。

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问题解答

【想一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对人们的观念带来哪些影响?

第一,私人所有权的确立。第二,产品的生产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消费,而是为市场而生产。第三,推动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四,手工工场的组织形

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

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第五,生产和经营中出现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的计

算精神。第六,面向市场以获利为目的的经营观念。第七,生产和交换中

出现的垄断和投机。

【议一议】欧洲人具有冒险精神和扩张性,中国人讲究“中、和”和重土居安。你如何看待这两种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提示:这两种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各自不同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特征的产物;在不同时期其作用也不尽相同,要在特定历史条件认识;近代欧洲人的冒险精神和扩张性导致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到来,而中国人观念导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最后落后于世界潮流。

【议一议】讨论一下,美洲的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作物对人类的作用。

提示:丰富了人类的粮食作物种类;给人以美味的饮料享受;烟草有一定药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容易使人上瘾,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

【读一读】收集几大文明的历史图片或资料,在本班举办一次交流展示活动,了解各文明的成就。

提示:从网上收集图片,如中国的长城、古希腊的神庙、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金字塔等。

如果这一测算基本符合事实,那么为什么中国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下,没有实现工业化呢?

答案提示:如果承认测算符合事实,可以联系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从中国的经济形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严格限制工商业的政策、禁止海外贸易、人口激增等方面,分析中国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对比欧洲,则要分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科学革命

及工业革命、对外开放和采用市场经济作为基础等方面,说明欧洲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重点要培养学生分析论证能力。

如果不承认这一测算符合事实,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个假问题。这样就要列出至少两到三个经典的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

【自我测评】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还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简要说明理由。

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是殖民掠夺之路。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阅读与思考】1、哥伦布的船队中有一名秘书、一名翻译,是准备在接待某位中国长官时用的。看《哥伦布接受印第安人接济》图,想象一下,哥伦布刚到美洲时与印第安人交流会碰到哪些问题?了解一下现在我们与外国人在形体语言方面的区别。

提示:语言不通;相貌相异;生活习惯差异(如印第安的吸烟);价值观不同(如对待黄金)。

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中国人与外国的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中哥伦布航行美洲的成本与收益对照,哥伦布是否实现了其梦想?

投入与收益差异很大。哥伦布没有实现其梦想,在贫病中死去。

3、读图,美洲印第安人在哥伦布到来时为他们提供淡水、糖浆、“栗子味的”甘薯、美洲豆和木薯粉,而殖民者带来的是对印第安人的奴役和屠杀。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印第安质朴的本性;认为哥伦布一行是天神派来的使者。

哥伦布一行为了寻找黄金,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欧洲生产方式领先,为发展本国经济,对印第安人进行奴役。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读一读】思考尼德兰革命的性质?

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宗教压制。

【议一议】英荷战争的本质。

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

【读一读】思考为什么殖民者要进行贩运黑奴的活动?

谋取暴利;满足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读一读】思考一下圈地运动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作用。

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发展起来;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复兴和贸易的发展。

【自我测评】1、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了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作用的是①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造成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④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A)

2、殖民扩张是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提示:从原始资本积累、市场扩大、原料增加等方面分析。如,殖民扩张使巨额财富源源流入欧洲,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信息途径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1、结合材料分析英国早期海外活动的特征。

利用英国制成品进行正常的海外贸易。反对西班牙贸易独占权,进行海盗式抢夺。参加贩卖黑人奴隶。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英国商人同印第安人进行不平等贸易。

2、英国早期海外活动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提供了市场、原料、资金。

3、为什么同是封建专制王朝,中国明朝(1368年—1644年)与英国都铎王朝(1485年--1603年)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提示:这道题有较强的综合性,可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和讨论。例如,可从以下方面分析:统治者不同的内外政策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的明王朝统治者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实行朝贡贸易制及海禁政策;都铎王朝则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工商业发展和海外贸易及掠夺。

4、运用政治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探讨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是应该直接管理经济还是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

提示:服务于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履行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对经济发展起服务、引导作用。

三、“蒸汽”的力量问题解答

【读一读】思考这一变化对英国阶级关系的影响。

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耕农在英国逐渐消失;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议一议】同学们调查一下本社区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或者总结一下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本题要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来讨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拓展性学习,写作小论文。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掩埋;焚烧等等。农村:城市化破坏生态和自然地形地貌;水污染;噪声和大气污染;人文环境改变等。

【议一议】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提示:要注意运用政治学科知识来分析。法制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市场经济需要健全的法制做规范、依据和准则;各种经济规则和法令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读一读】1780年和1860年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已成为19世纪国际经济地位中最重要的国家。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提高;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英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读一读】思考英国出口贸易有什么特点?

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占比例大。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提示:有道理。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进行了必要的原始资本积累。对亚非拉造成贫困,是国为财富被掠夺、经济结构单一、国际贸易的不平等,同时,还伴随着残暴的殖民统治。被迫送入市场经济,也改变了亚非拉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读一读】在加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时怎样才能建立公平合理的经济关系。

提示:取消贸易壁垒;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努力提高本国生产力水平,提高国际竞争;科教兴国;欠发达国家结成联盟保护农产品价格。但要强调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能指望发达国家大发慈悲,良心发现。

【自我测评】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对世界的积极影响是

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②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2021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跟踪训练题专题一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是( ) ①发展农业②发展商业③限制手工业④限制城市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3.“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为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4.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为此,朱元璋( ) A.实行“海禁”政策 B.秉承抑商政策 C.派郑和下西洋D.废除丞相制度 5.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滨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月:“禁滨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 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 D.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6.“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7.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代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代前期( ) A.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B.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C.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8.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 A.国家海防力量减弱 B.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管理水手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9.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海禁”政策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 C.小农经济的脆弱 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4第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含答案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与实质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重点)3.结合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难点) [知识梳理]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 (1)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2)科技条件: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3)国际环境: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4)各国政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5)推动因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2.评价 (1)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 ①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②策略: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背景 (1)关贸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前身:关贸总协定。 3.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4.宗旨: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5.作用 (1)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2)促使各成员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成员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2)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 (3)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评价 (1)机遇 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2)挑战: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七 二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含答案解析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苏联模式的确立 ,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2.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联)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 3.“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体农庄”可判断是苏联模式,为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B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C两项。该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4.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故A项正确。 5.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解答 【想一想】●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答: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唯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答: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自我测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答案提示:(1)诗句理解: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回万颗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走入生命绝境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在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a、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由于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以受的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B、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知识链接】早期的农学 《汉书•艺文志》进行图书分类,其中列有“农学”。农学,是农耕经验的理论总结。中国早期农学成就,在世界农业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问题解答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附答案)

课时作业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班固《汉书》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D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3.东汉时期,随着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一些官僚或大地主,往往在自己的庄园里设立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从事纺织、木工、食品加工、铁器或金银器的制作等,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就其属性而言,这些手工作坊( A ) A.仍属于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 B.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特征 C.已具备开放性的市场经济特征 D.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 4.《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5.唐诗《贡余秘色茶盏》中写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首诗( ) A.揭示了唐朝制瓷业的政治属性 B.反映了唐朝秘色瓷生产目的 C.体现了当时白瓷的外形特点 D.反映了青瓷的生产目的和特点 6.下图是东汉时期的一种生产工具——水排,其用途是(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六:第2课罗斯福新政

第2课罗斯福新政 1.胡佛政府在股市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在工资、关税、价格等方面进行立法。例如,要求雇主不得削减工资,因为保持工资水平能够维持甚至刺激市场需求,可危机是世界性的,市场需求仍然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雇主无法削减工资,就只好裁员,失业率因此大增,到1933年,全国失业率达到25%。材料意在说明() A.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破产 B.胡佛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 C.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供需矛盾 D.世界性经济危机需要国际合作 答案:B材料反映出胡佛政府实行局部干预的经济政策,并非完全自由放任,故A 项错误;材料胡佛的局部干预措施导致失业率而因此大增,加重了经济危机,故B 项正确;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供需矛盾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胡佛的局部干预措施加重了经济危机,因此需要更加彻底的改革,“危机是世界性的”,国际合作只是解决危机的措施之一,故D项错误。 2.1930年3月,美国总统签署了公民保育团计划,参加该计划的年轻人投入到植树造林,建设道路、铁轨、露营地等事业中,每月可挣30美元。下列措施中,与这一做法和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A.向减产农民提供政府补贴 B.政府拨款进行社会救济 C.实行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 D.兴办了田纳西水利工程 答案:D。“参加该计划的年轻人投入到植树造林,建设道路、铁轨、露营地等事业中,每月可挣30美元”体现了“以工代赈”,与兴办田纳西水利工程相似,故 D 正确;A是对农业的调整,排除;B、C是社会救济,排除。 3.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 A.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B.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 D.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 答案:A。据题干中罗斯福政府成立了全国应变委员会、中央统计局等机构以指导、解释改革,故选A项;题干中未提及政府、国会、法院如何制衡,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并非为了长远改革,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是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五 三 “蒸汽”的力量 含答案解析

三“蒸汽”的力量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句话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哪一因素() A.资本原始积累 B.技术革新 D.自然资源 ,“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引起了工业革命”,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故选C项。 2.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C.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是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第一台机器,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3.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D.蒸汽机的发明中 “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的理解,其含义指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进一步发展,而需要在发明之前。在棉纺织业中,由于飞梭的发明,加快了织布的速度,进而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体现了“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 4.“在1763—1871年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事”主要指() A.世界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英国的“善事”是指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方面,英国发挥了主要作用。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落后地区所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是() A.激发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斗志 B.促进了当地传统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与工业化地区之间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而且也促进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进步,故D项正确。

人民版 必修二专题五 教材问题 参考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学习思考]按照经济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的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比重从23.1%提高到了32.4%,年增长率达到了0.85%: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年增长率为0.21%。如果这一测算基本符合事实,那么为什么中国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没有实现工业化呢? [学习思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对人们的观念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第一,私人所有权的确立。第二,产品的生产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消费,而是为市场而生产。第三,推动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四,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第五,生产和经营中出现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的计算精神。第六,面向市场以获利为目的的经营观念。第七,生产和交换中出现的垄断和投机。 [学习思考] 1.有人说,欧洲人具有冒险精神和扩张性,中国人讲究“中”、“和”和安土重迁。你如何评价这种说法? 答案提示:这两种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各自不同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特征的产物;在不同时期其作用也不尽相同,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近代欧洲人的冒险精神和扩张性导致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到来,而中国人的固步自封导致闭关锁国,最后落后于世界。 2.结合课本内容,讨论一下,美洲的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作物对人类的影响。 答案提示:丰富了人类的粮食作物种类;给人以美味的饮料享受;烟草有一定药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容易使人上瘾,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 [自我测评] 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是殖民掠夺之路。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文明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材料阅读与思考] 1.哥伦布的船队中有一名秘书和一名翻译,是准备在会见中国官员时用的。看《哥伦布接受印第安人接济》图,想像一下,哥伦布刚到美洲时与印第安人交流会碰到哪些问题? 答案提示:语言不通;相貌相异;生活习惯差异(如印第安的吸烟);价值观不同(如对待黄金)。 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中哥伦布航行美洲的成本与收益对照,哥伦布是否实现了其梦想? 答案提示:投入与收益差异很大。哥伦布没有实现梦想,在贫病中死去。 3.美洲印第安人在哥伦布到来时为他们提供淡水、糖浆、“栗子味的”甘薯、美洲豆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含答案)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3)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 (1)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一定发展。 (2)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城市手工业也受到沉重打击。 (3)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4)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 (2)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的促进。 2.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3.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4.途径 (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5.主要企业 (1)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2)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6.特点 (1)发展速度慢,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 (2)部门集中在轻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等。 (3)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和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后篇巩固提升 1.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的是()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聚落),故B项正确;A项是狩猎、渔猎生产方式的体现;C、D两项出现在文明社会阶段。 2.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而且在水平线上王宫全部建于地面之上,这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中的等级观念和意识,故A项正确;当时没有皇权,只有王权,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最早的王宫城市建筑,并不能代表后来的中国都城建筑模式,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都城的工程建筑等级特点,反映不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D项错误。 3.《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 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使得城镇发展滞后,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秦国城镇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排除。 4.“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A.“城”与“市”完全分离 B.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后篇巩固提升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是出现了物种交流,玉米从美洲移植到其他大洲。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记 载了这一作物种植经验的是()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农书》 ,玉米在明朝传入我国,生活在明末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玉米的种植经验,故C项正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分别是西汉、北朝和元朝的农业著作,当时玉米还未传入中国,故A、B、D三项均可排除。 2.16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马铃薯加入了传统的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且日益成为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洲地区的开发 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而日益成为欧洲的新主食,说明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结果,也就是商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美洲的开发不等于欧洲食物的变化,故A项错误;香料与马铃薯没有直接的关系,且香料来自亚洲,马铃薯来自美洲,故B项错误;马铃薯与谷物是食物品种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水平的提升,故D项错误。 3.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A.茶叶、丝绸 B.烟草、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甘薯 ,茶叶、丝绸、瓷器、香料属于亚洲的特产,玉米、烟草和甘薯属于美洲的特产,故C项正确。 4.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这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推广的必要性 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 “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等可得出,在美洲的欧洲人出于饮食习惯,对小麦的需求大,而交通条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说明小麦在美洲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1 Word版含答案

学案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提出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认识] “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重大步骤之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突出特点,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合理的工业布局,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展开。 3.工业化建设 (1)时间:1953~1957年。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途径: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重点精讲]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被喻为“一体两翼”。[重点精讲]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后篇巩固提升 1.马克思认为,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 A.使用大机器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 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 ,在马克思看来,工场手工业是工人利用工具,工人掌握着劳动主动权;在工厂制度下,工人围绕着机器(劳动资料)运动,工人处在被动地位。这说明工厂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故选A项。 2.有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工厂代替了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19世纪中叶……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项正确。 3.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最终促成了现代工厂的出现,但这些工厂有着共同的局限。这种“局限”直接导致了() A.工厂制度的诞生 B.火车机车的创制 C.蒸汽机的改进和应用 D.机器制造业的兴起 ,机器使用的动力主要是自然力,所以工厂中机器的动力是其“局限”,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期间的发明可以得出,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前,工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靠近河流的地方作为厂址,而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应用使得工厂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从而突破上述局限,故选C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六 二 罗斯福新政 Word版含答案

二罗斯福新政 一、实干家罗斯福 1.新政的提出 (1)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当选美国总统。 (2)上台后,果断地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行新政。 2.新政的准备 (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打造新政的纲领。 (2)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3)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 (4)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3.新政的目的: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摆脱危机。 4.新政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 二、施行新政 1.阶段 (1)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目的是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2)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 (2)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1938年,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 3.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影响

(1)新政成为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2)对战后美国政府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渡过难关 1.基本恢复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2)表现: ①1936年底,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 ②1939年,工业生产达到创纪录水平,农民收入增加。 2.彻底摆脱危机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原因: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 ②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 ③政府由限制农业生产转向鼓励增产。 (3)表现: ①国民生产总值激增,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失业现象基本消失。 ②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美国,美国经济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轻巧识记]罗斯福新政 [概念阐释] 1.国家干预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2.以工代赈 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罗斯福新政期间,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这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二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方向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更加……轻便灵巧。这反映了农业工具的发展特点() A.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生产需要 B.有利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 C.满足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要求 D.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 ,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农业工具“被改造得更加……轻便灵巧”更适合这种小型化的家庭作业,故A项正确。家庭纺织不是使用农业工具,故排除B项。自给自足的生产不光是家庭农业,还有家庭手工业,而且材料是强调生产的小型化,不是“自给自足” ,故排除C项。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需要大型、高效的生产工具,故排除D项。 2.下面是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出土情况(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续表 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D.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两汉时期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

3.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续表 选 项 史料史论 D 古罗马的《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人工巧妙, 达到极点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 繁荣 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不能体现棉纺织技术,故A项错误;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可以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水排是用来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古罗马和宋代的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4.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因此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 5.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就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注重技术传承 B.严格制作工序 C.保证产品质量 D.强化市场垄断 ,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因此官营手工业作坊注重对生产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官营手工业对技术市场的垄断,故D项错误。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

专题三ZHUANTISAN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 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选D项。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按计划供应粮食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关系,故A 项错误;按计划供应粮食没有改变粮食总量,故不能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是经济发展时期,不是经济恢复时期,D项错误。按计划供应粮食可以保证城市居民和工人的需要,有利于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B项为正确答案。 3.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过渡时期,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第三幅图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故能反映三幅图全貌的是C项。 4.中共七大、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两次会议的共同点是() A.召开于中国处于重大历史转变之际 B.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经验

C.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奋斗目标 ,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背景之下;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故A项正确。 5.中国在1965—1976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现象,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大跃进”的推动 C.“一五”计划的实施 “左”倾错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我国许多重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二毛泽东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并不 是轻而易举的事……建设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摘编自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认识。 状况: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措施: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认识:工业化建设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工业化建设要和本国国情相适应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面临两大主要任务,即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题干中的“不失业、不饥饿”反映出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A项正确。 2. 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距今1万年前,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于农耕生产 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炎帝、黄帝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发现社会等级的存在 ,既体现了墓葬主人的不同身份,也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存在,故D项正确。距今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故A项错误;早期原始聚落时期的先人实行的是平均分配食物,故B项错误;炎帝和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现今并未得到证实,故C项错误。 2.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江苏、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可得出水稻广泛种植,根据材料中“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可知当时水稻有了剩余,故D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 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悬殊 ,这是最基本的,在古代尤其如此,故A 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 4.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 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历史:必修二学思之窗与课后试题答案(人教版)

必修二学思之窗与课后试题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思之窗】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案提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学习延伸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学思之窗】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提示: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雇佣关系。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答案提示:①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②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③享誉世界。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思之窗】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学习延伸: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提示: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思之窗】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答案要点: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2.请你谈谈对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看法。答案要点: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限制富商大贾,有利于稳定封建经济,维护国家统一。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要点:(1)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这些都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进步。(2)“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在封建社会晚期造成中国的落后。 学习延伸: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展开长期的争论。(观点略)你认为上述各种观点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答案要点:(1)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以举例说明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如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再例举传统儒家思想中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内容;最后说明为什么儒家思想的阻碍作用居上风。(2)如果选择观点二,可以列举明清封建专制政权的具体政策是如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可以从在市场、劳动力、资金等方面论证。(3)如果选择观点三,可以用史实说明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上和上层建筑上是怎样自我调整和加固的,如明清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专制达到顶峰;如何在经济上进行调整,发展封建经济。其次,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无力冲破和瓦解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可以列举封建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措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说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没有能发展到冲破封建制度的程度。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课开辟新航路 【学思之窗】1.阅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首先可能带来什么影响?答案提示:首先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地方,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不同的人类文明开始交融会合,人类开始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2.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答案提示:他们探险的目的是为了金钱和财富,他们不畏艰难,勇敢坚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壮举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打破各大洲孤立分散、封闭隔绝状态,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但同时他们为了获得黄金白银,不择手段,杀掳掠夺,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答案要点: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和玉米、烟草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等销往世界各地。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开始交融汇合,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学习延伸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答案提示:从规模上看:郑和船队有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大的船只长151.8米,宽61.6米;携带的物品有丝绸、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随行人员最多时达到27 800人。而哥伦布的船队约3—17艘;最大的船只长24.5米,宽6米;携带的物品有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随行人员最多时约1 000多人。郑和远航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以天朝上国自居,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而哥伦布远航为追求黄金和掠夺财富,带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性质。 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学思之窗】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提示: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早期的资本积累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手段是海外掠夺和奴隶贸易。经过西欧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种种野蛮的强盗式掠夺行径,他们获取了巨额利润,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带来了哪些后果?答案提示: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掠夺当地财富,贩卖奴隶,获得巨额利润,殖民国家由此迅速聚敛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化为资本,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发展和兴旺起来,但这些都是以殖民地人民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在美洲,殖民者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1亿左右的精壮劳动力。在殖民强盗的掠夺之下,亚、非、拉美国家丧失财富、资源、劳动力,发展迟缓、贫穷落后,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被大幅度地拉大了。 学习延伸谈谈为什么黑奴贸易会出现在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答案提示:15~19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海外殖民方式还比较简单粗暴,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一方面在美洲发展种植业,另一方面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政策,造成了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另外,当时西欧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正常贸易获取的利润无法满足西欧商人的欲望,而黑奴贸易能获取巨额利润,对于西欧商人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同时,奴隶贩子的行动得到本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加上新航路开辟后,越洋航行得以实现等;所以贩卖黑奴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持续了近400年的时间。但当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逐渐向自由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殖民政策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资产阶级热衷于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他们的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黑奴贸易也就逐渐衰落了。 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思之窗】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答案提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原因: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的客观需求;社会条件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改变;文化方面,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传播。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答案提示: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