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生物试验归纳人物归纳超全超实用

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19世纪中期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世纪(1859年)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

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

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

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俄国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1910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

1914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

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

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高中生物24个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24个实验归纳 (最新版) 目录 1.实验一:观察细胞膜的通透性 2.实验二:检测蛋白质 3.实验三: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4.实验四: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5.实验五:观察减数分裂 6.实验六:观察受精作用 7.实验七:观察细胞分化 8.实验八:观察生长素的作用 9.实验九: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 10.实验十:观察呼吸作用 11.实验十一:观察酶的催化作用 12.实验十二:观察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3.实验十三:观察基因的表达 14.实验十四:观察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15.实验十五:观察基因突变 16.实验十六:观察基因重组 17.实验十七:观察染色体变异 18.实验十八:观察基因表达调控 19.实验十九:观察蛋白质工程

20.实验二十:观察生物技术的应用 21.实验二十一:观察动物的生理功能 22.实验二十二:观察生物的进化 23.实验二十三:观察生态系统的平衡 24.实验二十四:观察生物的适应性 正文 高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生物的各个方面,包括细胞、遗传、进化等。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原理。本文将对高中生物的 24 个实验进行归纳。 实验一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结构。实验二则是检测蛋白质,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实验三要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作用。 实验四和实验五分别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两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实验六是观察受精作用,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受精的过程和原理。实验七是观察细胞分化,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胞分化的原理和过程。 实验八到实验十分别是观察生长素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三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实验十一是观察酶的催化作用,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酶的功能和性质。实验十二是观察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十三到实验十六分别是观察基因的表达、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五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遗传和基因的功能和性质。实验十七是观察染色体变异,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染色体的结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实验归纳(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所有试验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 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1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高中生物24个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24个实验归纳 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可以加深 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能。下 面将介绍高中生物教学中的24个实验,并归纳总结它们的重点内容和 实验结果。 实验一:植物光合作用的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将水培养的水生植物暴露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叶片 颜色的变化和氧气气泡的产生。 实验结果: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呈现绿色,产生氧气气泡。 实验二:酵母发酵作用 实验目的:观察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的过程,了解酵母菌的生物特性。 实验步骤:将酵母菌加入含糖溶液中,观察发酵的产物和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酵母菌在糖溶液中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泡和酒精。 实验三:葡萄酒鉴别 实验目的:通过化学试剂判断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的成分差异。

实验步骤:将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分别添加不同试剂,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白葡萄酒在加入一定试剂后呈现颜色变化,而红葡萄酒则没有。 实验四: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目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微观世界。 实验步骤: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镜片和光源,观察样本细胞的结构。 实验结果:可以看到样本中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壁等结构。 实验五:果蔬细菌培养 实验目的:观察果蔬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了解食物安全问题。 实验步骤:将果蔬切成小块,培养在富含营养的琼脂平板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果蔬中可能存在的细菌类型和细菌数量。 实验六:DNA提取 实验目的:从生物体细胞中提取DNA,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步骤:将样本细胞经过一系列步骤处理,提取出DNA,观察DNA的形态。 实验结果:可以看到提取出的DNA呈现为白色的纤维状物质。

高中生物24个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24个实验归纳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2.实验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3.实验三:观察减数分裂 4.实验四:观察受精作用 5.实验五: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6.实验六:观察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7.实验七:观察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8.实验八:观察光合作用 9.实验九:观察叶绿体的结构 10.实验十:观察线粒体的结构 11.实验十一:观察细胞膜的透过性 12.实验十二: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13.实验十三:观察细胞核的结构 14.实验十四:观察染色质的形态变化 15.实验十五:观察基因的分离和组合 16.实验十六:观察基因突变 17.实验十七:观察基因表达调控 18.实验十八:观察生物的伴性遗传 19.实验十九:观察生物的染色体变异

20.实验二十:观察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21.实验二十一:观察生物的转录和翻译 22.实验二十二:观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23.实验二十三:观察生物的免疫反应 24.实验二十四:观察生物的生态学特性 正文 高中生物课程涉及广泛的知识内容,实验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对高中生物 24 个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些实验的内容。 实验一和实验二主要关注细胞的结构和分裂。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以及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可以加深对细胞壁、细胞膜、染色体等结构的理解。 实验三至实验七关注细胞的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观察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可以了解有性生殖的基本过程;通过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可以学习到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功能。 实验八至实验十关注光合作用、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光合作用、线粒体的结构,可以了解细胞能量代谢的过程和场所;通过观察细胞膜的透过性、细胞质的流动,可以学习到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质的运动。 实验十一至实验十五关注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的研究。观察细胞核的结构、染色质的形态变化,可以了解染色体的组成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可以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 实验十六至实验二十关注遗传的分子机制和生物的遗传特性。通过观察生物的伴性遗传、染色体变异、基因组结构,可以了解遗传的分子机制和生物的遗传特性;通过观察生物的转录和翻译、生长和发育、免疫反应,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如下: 一、实验方法 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等。 2.观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恩格尔曼实验”等。 4.补充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二、实验技术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包括显微镜的取送、放置、旋转、对光(反光镜及光圈的使用)、低倍观察、高倍观察、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体的长和宽,不是面积,也不是体积)、焦距问题、物镜离装片的远近、准焦螺旋的使用、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通常通过移动玻片、转动转换器或旋转目镜来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

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中淀粉的鉴定: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8.根尖培养技术: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 9.小动物饲养技术:饲养小白鼠等实验动物 10.无土栽培技术:用于植物必需元素与非必需元素的鉴定 11.微电流测量技术:用于刺激神经元细胞时,兴奋的传递情况。刺激神经元的某一点时,相对于该神经元的刺激点而言,其两侧均有电位变化(用两表则可在两侧任意位置,用一表测定则相对于受刺激点不等距位置有两次偏转)可证明在同一神经元内具有双向传递性;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时,突触后神经元可测得电位变化,刺激突触后神经元时,突触前神经元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证明突触传递具有单向传递性。

高级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1、经典实验的选材问题 1制备细胞膜时,常选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原因: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蓝绿色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原因: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状态,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原因: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菠菜叶且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原因:含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 (7)观察染色体:选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原因:该时期染色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体形态最为稳定,容易观察; 2、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药品 ①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②CaOH2溶液:鉴定CO2; ③盐酸溶液: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 ④NaHCO3溶液:提供CO2; ⑤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或用于提取DNA; ⑥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⑦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3、高中生物实验方法汇总 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 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法 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4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5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死体染色法 7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 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9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10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11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1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13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标志重捕法 14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弱的生物——样方法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4、快速检验细胞内物质、产物或结构的检测方法指示剂 ①淀粉:碘液; ②还原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 ③CO2:CaOH2溶液、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④乳酸:pH试纸; ⑤有O2:余烬木条复燃;无O2:火焰熄灭; ⑥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 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络合物; ⑧染色体:碱性染料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 ⑨DNA:甲基绿绿色/二苯胺水浴加热——蓝色;RNA:吡罗红红色; ⑩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

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一必背及高中生物教材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归纳

蛋白质鉴定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豆浆、稀蛋清 先加A液,后 加B液,摇匀 使用 尿糖检测葡萄糖葡萄糖试纸有色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样” 无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四种色素 提取液:无水 乙醇;分离 液:层析液 画滤液细线 细、直、干燥 后重复画 胡萝卜素: 橙黄色;叶 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 绿色;叶绿 素b:黄绿 色 新鲜的绿叶 (如菠菜叶) 层析液不能 没及滤液细 线(防止色素 溶解) 加入二氧化硅: 研磨充分;碳酸 钙:防止研磨中 色素被破坏 酒精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橙色)灰绿色 CO2 澄清石灰水石灰水混浊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学习、研究性课题调查对象统计方法计算公式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人类某种 遗传病 汇总法发病率= 患病人数 被调查人数 ×100% 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的单基因遗传病 发病率广大人群进行调查 遗传方式患者家系 种群密度调查要随机取样活动强动 物 标志重捕法 初次捕获个体数 总数(N) = 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 植物、活 动弱动物 样方法 所取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和所 取样方数(取平均值)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土壤中的 小动物 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血糖调节的模型—构建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法;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 (2) 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3)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观察叶绿体——活体观察法(无需染色)。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死体染色法。 (4)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进行相互对照)和产物检测法。 (5) 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渗透作用)吸水涨破法。取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不能用禽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6)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通过好氧细菌确定释放氧气的部位在叶绿体(自变量:光照和黑暗;因变量:好氧菌聚集部位) (7) 假说—演绎法:①孟德尔发现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②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③证明DNA的复制方法是半保留复制 (8)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9) 同位素标记法:①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②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O全部来自于H2O(自变量:标记物H218O和C18O2,因变量:O2的反射性) ③卡尔文追踪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④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⑤DNA半保留复制 (10)提纯,鉴定—艾弗里的实验;离心技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半保留复制。 (1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淀粉和淀粉酶,不能使用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稳定,受温度影响易分解)。检测试剂不能用斐林试剂宜用碘液。 (1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慎用淀粉作底物,不能用碘液检测。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不能将酶与底物混合后再控制温度或PH,而应该先控制好酶和底物的温度和PH再将二者混合。(1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材料—高茎、矮茎豌豆,注意—将母本去雄防止自花传粉。(14)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就几乎不含DNA、RNA。②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原因: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③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原因: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状态,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15)萨克斯的实验结论:①光合

(完整)高中生物19个实验归纳与整理,推荐文档

实验一:观察 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 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甲基绿+DNA 绿色 吡罗红+RNA 红色 2. 8%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 几种液体的作用 三.方法步骤 DNA 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 0.9%NaCl 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蒸馏水:配制染色剂,冲冼载玻片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 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 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甲液:0.1g/ml NaOH 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 乙液:0.05g/ml CuSO 4 溶液 使用时:甲乙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 是还原糖(全部单糖、麦芽糖、果糖、乳糖)与新制的 Cu ( OH ) 2 反应生成砖 Cu 2O )。 2.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3.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 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 Cu 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A 液 :0.1g/ml NaOH 溶 双缩脲试 B 液:0.01g/ml CuSO 4 溶 使用时:先加 A 液后加 B 肽键结构与铜离子反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4. 淀粉遇碘变蓝色。三.实验材料 1. 做还原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 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最好无色,防止颜色干扰且易于观察。) 2. 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 3~4 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 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等。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 馏水。 五、方法步骤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生物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一个小难点,因为涉及到了实验操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1.实验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方法技巧]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 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2)若视野中充满细胞,则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的平方。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深度思考] (1)上述实验选材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①被检测物质含量丰富;②材料接近无色;③易取材,易操作等。 (2)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之前为何要留出部分组织样液? 提示作为对照,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3)鉴定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 提示因为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

高一生物所有实验归纳总结

高一生物所有实验归纳总结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目,通过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知识。在我上高一的这一年里,我们学习了许多生物实验,下面我将对这些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细胞实验 1. 细胞观察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特点和结构。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显微镜,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组成,进一步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 2. 玫瑰红细胞观察实验 这个实验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玫瑰红细胞,让我们了解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能很好地理解红细胞携氧的原理和重要性。 二、生态实验 1. 光合作用实验 这个实验是通过将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放置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观察其气泡产生量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生情况。通过实验,我们明白了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能量获取的重要途径。 2. 蚯蚓的光照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蚯蚓在光照下的行为变化,了解了蚯 蚓对光照的适应性和光照对蚯蚓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喜欢在 较暗的环境下生活,这与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有关。 三、遗传实验 1. 果蝇的杂交实验 这个实验是通过对果蝇的遗传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我们通过观察果蝇群体的基因表现,可以推断出基因的遗传方式,进一步探究遗传规律和基因突变对组合特征的影响。 2. 分离孟德尔遗传实验 这个实验通过利用豌豆植物的自花授粉实验,让我们观察和分析孟 德尔遗传的规律。通过自花授粉,我们可以观察到基因型和表型的比例,进一步了解分离定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四、生物化学实验 1. 糊精酶的观察实验 这个实验通过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糊精酶,观察其对淀粉水解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糊精酶能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从而说明了糊精酶在 生物体内起到的重要作用。 2. 酵母发酵实验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 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 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 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 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 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 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

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 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 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 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 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 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 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

(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生物科学开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那么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展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展了准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构造的根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根底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展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但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构造,结合

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构造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根底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承受。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展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1、经典实验的选材问题 (1)制备细胞膜时,常选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原因: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蓝绿色)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原因: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状态,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原因: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菠菜叶且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原因:含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 (7)观察染色体:选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原因:该时期染色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体形态最为稳定,容易观察。 2、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药品 ①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②Ca(OH)2溶液:鉴定CO2;③盐酸溶液: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④NaHCO3溶液:提供CO2; ⑤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或用于提取DNA; ⑥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⑦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3、高中生物实验方法汇总 (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 (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法 (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4)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5)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死体染色法 (7)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 (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9)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10)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11)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1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13)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标志重捕法 (14)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弱的生物)——样方法(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4、快速检验细胞内物质、产物或结构的检测方法(指示剂) ①淀粉:碘液; ②还原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 ③CO2:Ca(OH)2溶液、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④乳酸:pH试纸; ⑤有O2:余烬木条复燃;无O2:火焰熄灭; ⑥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 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络合物); ⑧染色体:碱性染料(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 ⑨DNA:甲基绿(绿色)/二苯胺(水浴加热——蓝色);RNA:吡罗红(红色);⑩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 酒精: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灰绿色)。

初中生物会考著名人物大全

初中生物会考著名人物大全 美国科学家 1、威尔逊:细胞生物学家。他说:“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 2、文特尔:分子生物学家。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3、桑格:1972年他与尼克森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4、尼克森:主要成果同上 5、阿格雷:细胞生物学家,他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细胞膜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的推测。 6、麦金农:细胞生物学家。1998年,他测出了钾离子通过的立体结构。 7、萨姆纳: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8、切赫:生物化学家,1982年,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 9、奥特曼:生物化学家,他发现了原生生物Tetrahymena的tRNA 的成熟是自我催化,从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独立具有催化性的论断。因为这一发现他与切赫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恩格尔曼:植物学家,188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

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11、鲁宾:生物化学家。1939年,他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1940年,他和卡门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12、卡门:主要成就同上。 13、卡尔文: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4、斯图尔德:植物生理学家。1958年,他用胡萝卜根体细胞培养再生植株成功,为组织培养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15、萨顿:细胞学说,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16、摩尔根: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17、布里吉斯: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学生和合作者,他发现果蝇的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组的比例。 18、艾弗里:细菌学家。1944年他和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就是DNA。这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19、赫尔希:噬菌体学家。1952年,他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归纳

高考生物实验所有知识点! 一、考纲要求的课本实验 1.观察类实验 在此类实验中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玻片标本制作技术等。归类如下:

2.鉴别类实验 在此类实验中,常利用某种试剂对生物体或细胞中成分进行鉴别.针对不同的鉴别对象,采用不同的试剂。归类如下: 3.实习和研究性课题 此类实验常通过调查法,调查法中常使用统计技术和测量技术。

4.探究性实验 此类实验需要对某些生物学现象作出合理化的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如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等。 探究性生物学实验应当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要求、目的的前提下,遵循实验设计“操作方便.程序合理,药品节约.依据现象推测结论”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可分以下几个环节: (1)理论假设的提出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实验的条件即实验变量X。即惟一一个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它常常可以描述为:“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实验现象)可能发生;当条件X改变时,若事件P发生,能得出何结论;当事件P不发生.能得出何结论。” (2)设计探究性实验 分五个实验步骤进行: ①实验准备,包括必要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药品的准备; ②满足条件X,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 ③条件X改变,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发生的程度如何; ④设计对照实验。 ⑤梳理,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平行重复”原则。 (3)观察,记录和结论 仔细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规律是: ①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 ②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结论是……。 ③若条件X存在,事件P不能发牛,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结论是……。 二、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1.概念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超级详细)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原理: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0.9%的NaCl溶液作用: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的形态 二、目的要求: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三、材料用具: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也可用其他动物或植物细胞代替,如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取A 液20mL,B液80mL配成染色剂,使用时现配。A液: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g,加入100mL

蒸馏水中溶解,放入棕色瓶中备用。B液:取乙酸钠16.4g,用蒸馏水溶解至1000mL。取乙酸12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取稀释的乙酸钠溶液30mL和乙酸20mL,加蒸馏水50mL,配成pH为4.8的溶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 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固定细胞) 2、水解 ①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②在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 ③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 3、冲洗涂片 用蒸馏水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4、染色 ①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②将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min。 ③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换用高倍物镜观察: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