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史(人物贡献总结)

高中生物史必修一

必修2

必修3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 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 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 述。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 . J. Sehleiden,18o4 —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 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 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 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 E.Overton): 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 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 J. D. Robertson):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 -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 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 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 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 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 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 1946 年诺贝尔化学奖。 12、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 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 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 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 M.Calvin,1911 ~):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 20 世纪 40 年代, 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 9 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历史人物和实验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1665年英国人胡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年德国魏尔肖 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1、1895年欧文顿 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太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1959年罗伯特森 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他认为膜是静止的,膜蛋白分布是对称的。 3、1970年拉里·弗莱等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 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年法国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1857年德国李比希 认为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释放出某种物质,引起发酵。 4、1875年德国毕希姆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1925年美国萨姆纳 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 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 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 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 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 假说。 23、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 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 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 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 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 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 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 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

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 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 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 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 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 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 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学问总结 必修第一册 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8年,他通过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9年,他发表了探讨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样性的显微探讨》。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探讨,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很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视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视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觉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视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明白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11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视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觉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1、1-11魏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1858年,他在前人探讨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1-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95年,他领导的探讨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胜利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试验探讨。 13、1-24桑格(F.Sanger):英国人,生物化学家。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依次。 14、1-39翟中和(1930~):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和核骨架,在植物细胞核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15、1-51克劳德(A.Claude,1899~1983):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别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探讨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6、1-51德迪夫(R.de.Duve,1917~):比利时人,细胞生物学家。1949年,他发觉了溶酶体。与克劳德、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1-51帕拉德(G.E.Palade,1912~):罗马尼亚人,细胞生物学家。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探讨,发觉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他还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与克劳德、德迪夫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1-59汪堃仁(1912~1993):安徽休宁人,生理学家、组织化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他对垂体后叶反射、胃泌酸机制、肝、胰病变机理的探讨取得很多突出成就,对环核苷酸代谢及细胞骨架等方面都有开创性探讨。 19、1-6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必修一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命名为细胞(cell)。 2.列文虎克:活细胞的首位观察者,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观察并进行精确描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支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5.欧文顿: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荷兰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提出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将红细胞的西泡沫平铺在丙酮上) 7.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了清晰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8.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9.斯帕兰扎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具有化学消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指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在酵母菌死亡并裂解后才发挥作用。 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李比希的假说成立,并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3.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15.英国科学家普利林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你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6.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7.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8.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19.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运用佳硕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 3.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4.摩尔根,用佳硕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症。 6.格里菲斯通过实验推向,以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7.美国科学家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即,DNA才是遗传物质。 8.赫尔希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非蛋白质。 9.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同学们对年代可不做了解,主要掌握科学家以及对应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之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7 DNA是主 要的遗传 物质 必修二 P43-46 1928年 【英】格里菲 思 体内转化实验: 组别供试菌类型供试菌状态实验结束时小鼠状态 a R型活菌存活 b S型活菌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c S型加热杀死存活 R型活菌 S型加热杀死 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d 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 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1944年【美】艾弗里 体外转化实验: 多糖蛋白质DNA DNA+DNA酶 R R R+S R S型活细菌的提取物 分别与R活细菌混合培养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序 号 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 7 DNA是主 要的遗传 物质 必修二 P43-46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⑵①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 8 DNA分子 的构造 必修二 P47-48 威尔金斯和富 兰克林 DNA衍射图谱为DNA分子的构造提供数据根底1953年 【美】沃森 【英】克里克 构建DNA双螺旋构造模型 9 基因对性 状的控制 1957年【英】克里克 中心法则的提出 序 号 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 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的由来 必修二P110-113 【法】拉马克 进化学说:①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 物都不是神造的②生物是由低等 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核心思想:生 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 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拟 完整的进化学说,但核心 思想错误 【英】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①过度繁殖②生物 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 出了合理的解释②提醒 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 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 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 进化的结果③促进了各 个分支学科的开展 11 内环境的稳态 必修三P7-9 【法】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坎农 提出了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集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 统一而实现的 12 促胰液素的发现 必修三P23-24 【法】沃泰默 ⑴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 泌胰液。假设直接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 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这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 肠内注入稀盐酸,发现这样依能促进胰液分泌。⑵他对这一结 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非常顽固的神经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 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及高中生物学史(人物贡献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

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学家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史记载了高中主要生物事件和重要生物学家的事迹。 高中生物课本出现的生物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 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一涉及内容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 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 ce―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 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 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

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 (一)必修一部分 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 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 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 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 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 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 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 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 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 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 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 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 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

高中生物学家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学家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史记载了高中主要生物事件和重要生物学家的事迹。高中生物课本出现的生物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一涉及内容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

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二涉及内容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

高中生物书上全部人名和事迹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至必修三)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施莱登、施旺[德国]——细胞学说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组织构成。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 德蒂夫——溶酶体 帕拉德——核糖体和线粒体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阿格雷——水分子通道蛋白 斯帕兰扎尼——鹰与金属笼 巴斯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某种物质 毕希纳——酿酶 萨姆纳——脲酶是蛋白质 拉瓦锡——研究呼吸作用 普里斯特利[英国]——钟罩—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英格豪斯[荷兰]——普里斯特利的试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恩格尔曼[美国]——叶绿体的功能实验——好氧细菌 鲁宾和卡门[美国]——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小球藻——探明了二氧化碳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斯图尔德[美国]——植物组培第一人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孟德尔——发现生物遗传规律 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

萨顿[美国]——用蝗虫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一位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摩尔根——果蝇(红眼白眼)——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道尔顿——色盲症的发现 格里菲斯[英国]——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艾弗里[美国]——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壳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威尔金斯——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沃森[美国]和克里克[英国]——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遗传物质复制的假说(半保留复制)。 薛定谔——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替欻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 克里克——中心法则的提出 缪勒——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 拉马克——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https://www.360docs.net/doc/be1914964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