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及其重大发现和成果

二、必修二《遗传与变异》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必修一科学家访谈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 细胞生物学家。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他的名言: 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 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 基因组学家。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必修一) 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的主要参加者。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打破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界限,是人工改造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注:大分子没有生命) (必修一,科学家访谈) 集体研究:科研人员决定先把天然胰岛素的两条链拆开,摸索将两条链合在一起的方法.然后再分别合成两条链,最后将两条人工链合在一起. (必修一,25) 2、施莱登(1804~1881):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必修一,11) 3、施旺(1810~1882):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必修一,11) 4、维萨里(1514~1564):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必修一,10) 5、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必修一,11) 6、虎克(1635~1703):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他即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必修一,11) 7、列文虎克(1632~1723):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必修一,11) 8、马尔比基(1628~1694):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必修一,11) 9、耐格里: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必修一,11) 10、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个断言,至今仍未被推翻. (必修一,11) 11、文特尔(1947~):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必修一,12~13) 12、桑格: 1953年,测得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必修一,24) 13、克劳德(1899~1983):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必修 一,51) 14、德迪夫(1917~):他发现了溶酶体。(必修一,51) 15、帕拉德(1912~):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他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合成到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一种推测), 并和其同事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实验,证明 了他的推断。(必修一,51) 15、欧文顿: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必修一,65) 16、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必修一,65) 17、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提出了生物膜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必修一,65) 18、桑格和尼尔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必修一,67-68)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整合

高中生物主要科学家成就记忆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2.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3.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4.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6.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7.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8.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9.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0.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1.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2.。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3.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14.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5..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16.摩尔根: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17.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18.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9.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0.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1.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2.克里克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中心法则。 23.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4.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 (一)必修一部分 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 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 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 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 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 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 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 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 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 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 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 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 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 27、1944年,艾弗里肺炎双球菌——提出DNA是转化物质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家总结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19世纪中期,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育患者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6)19 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施莱登和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统一性。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析出来,化学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8、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0、斯帕兰札尼:意大利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2、李比希:德国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3、毕希纳:德国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4、萨姆纳:美国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5、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在生物教材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物科学家,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必修一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必修二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 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 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 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 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 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 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

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 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 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 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 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 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 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学问总结 必修第一册 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8年,他通过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9年,他发表了探讨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样性的显微探讨》。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探讨,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很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视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视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觉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视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明白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11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视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觉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1、1-11魏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1858年,他在前人探讨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1-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95年,他领导的探讨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胜利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试验探讨。 13、1-24桑格(F.Sanger):英国人,生物化学家。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依次。 14、1-39翟中和(1930~):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和核骨架,在植物细胞核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15、1-51克劳德(A.Claude,1899~1983):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别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探讨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6、1-51德迪夫(R.de.Duve,1917~):比利时人,细胞生物学家。1949年,他发觉了溶酶体。与克劳德、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1-51帕拉德(G.E.Palade,1912~):罗马尼亚人,细胞生物学家。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探讨,发觉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他还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与克劳德、德迪夫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1-59汪堃仁(1912~1993):安徽休宁人,生理学家、组织化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他对垂体后叶反射、胃泌酸机制、肝、胰病变机理的探讨取得很多突出成就,对环核苷酸代谢及细胞骨架等方面都有开创性探讨。 19、1-6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学家及发明

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科学家及创造 ———Makiyo聆 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那么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展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展了准确的描述。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构造的根本单位。 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根底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展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但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构造,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构造的“单位膜〞模型。 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根底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承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7 DNA是主 要的遗传 物质 必修二 P43-46 1928年 【英】格里菲 思 体内转化实验: 组别供试菌类型供试菌状态实验结束时小鼠状态 a R型活菌存活 b S型活菌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c S型加热杀死存活 R型活菌 S型加热杀死 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d 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 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1944年【美】艾弗里 体外转化实验: 多糖蛋白质DNA DNA+DNA酶 R R R+S R S型活细菌的提取物 分别与R活细菌混合培养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序 号 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 7 DNA是主 要的遗传 物质 必修二 P43-46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⑵①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 8 DNA分子 的构造 必修二 P47-48 威尔金斯和富 兰克林 DNA衍射图谱为DNA分子的构造提供数据根底1953年 【美】沃森 【英】克里克 构建DNA双螺旋构造模型 9 基因对性 状的控制 1957年【英】克里克 中心法则的提出 序 号 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 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的由来 必修二P110-113 【法】拉马克 进化学说:①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 物都不是神造的②生物是由低等 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核心思想:生 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 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拟 完整的进化学说,但核心 思想错误 【英】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①过度繁殖②生物 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 出了合理的解释②提醒 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 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 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 进化的结果③促进了各 个分支学科的开展 11 内环境的稳态 必修三P7-9 【法】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坎农 提出了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集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 统一而实现的 12 促胰液素的发现 必修三P23-24 【法】沃泰默 ⑴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 泌胰液。假设直接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 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这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 肠内注入稀盐酸,发现这样依能促进胰液分泌。⑵他对这一结 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非常顽固的神经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 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2023年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旳归纳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波及几种重要科学家 (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 .细胞学说 B .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 .中心法则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波及旳科学家

练习:从Larry Frye旳小鼠荧光试验旳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A、具有蛋白质和脂质 B、具有磷脂双分子层C、有流动性 D、轻易染色而发光 (2023年江门调研)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旳科学家是: A、欧文顿 B、罗伯特森 C、桑格和尼克森 D、施旺和施莱登 三、与酶旳发既有关旳科学家 四、光合作用旳探究历程波及旳科学家

练习:在光合作用旳发现过程中,几位科学家做了几种著名旳试验,有关这些试验设计在逻辑上旳严密性和意义,不对旳旳是( ) 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旳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取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曝光,遮光部分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旳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识CO2和H2O,供绿色植物运用,分析各自放出旳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旳氧气所有来自H2O。 必修二 一、遗传方面旳科学家 二、DNA是重要旳遗传物质

(09广东高考生物9)艾弗里等人旳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和赫尔希与蔡斯旳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试验在设计思绪上旳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旳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旳传递 三、DNA分子旳构造和复制 四、生物进化 必修三

(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生物科学开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那么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展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展了准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构造的根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根底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展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但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构造,结合

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构造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根底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承受。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展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同学们对年代可不做了解,主要掌握科学家以及对应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4、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之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浙科版高中生物重大发现史

生物学重大发现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研究方法:假设、验证 过程: 结论:1、所有生物都是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3、所有细胞必定由已经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1959年罗伯特森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地细胞膜照片,显示出暗—明—暗三层结构,由此提出“三 明治”模型。暗带是大分子的蛋白质,明带是小分子的磷脂或者糖类。 (冰冻蚀刻法)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从而使两条线之间的内部结构暴露出来。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而且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分子。

2、1970年科学家经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 结论:膜蛋白是可以运动的。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总结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的尾部与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脂双层的内部,使得质膜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较坚实。 2)膜蛋白(全部或部分镶嵌在膜中的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有的蛋白质贯穿于膜中,有的一部分插入。 膜蛋白可以移动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三、酶的发现 1、18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卡扎尼将肉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这些小笼。过 一段时间,将小笼从鹰体内取出,发现笼内的肉消失了。 结论:胃液里有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 动物的消化系统能分泌许多种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质的酶。 2、1853年,科学家发现正在发酵的葡萄酒里有酵母菌。巴斯德的实验研究证实,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量 与活酵母菌的繁殖数量成正比,认为酒精发酵时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李比希认为,酒精发酵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与酵母菌的活动无关。 3、1879年,德国的毕西纳证明,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就可以进行酒精发酵。 结论:促进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种的某种物质——酶,而不是酵母菌细胞本身。 4、1926年美国的萨姆纳尔得到脲酶(使尿素水解的酶)的结晶后 结论: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5、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又发现极少数特殊的酶是RNA,成为核酶。 总结论:酶是一种本质是蛋白质或RNA的生物催化剂。 四、细胞核功能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