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历史人物和实验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1665年英国人胡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年德国魏尔肖

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1、1895年欧文顿

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太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1959年罗伯特森

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他认为膜是静止的,膜蛋白分布是对称的。

3、1970年拉里·弗莱等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

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年法国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1857年德国李比希

认为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释放出某种物质,引起发酵。

4、1875年德国毕希姆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1925年美国萨姆纳

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涉及的科学家

1、1711年英国普里斯特利

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内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1845年德国梅耶

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4、1864年德国萨克斯

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5、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

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光合作用主要是吸收红光、蓝紫光。

6、20世纪30年代美国鲁宾和卡门

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7、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

开始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

必修二

(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1866年奥地利孟德尔

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用“假说--演绎”思想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2、1903年美国萨顿

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1909年约翰逊

研究蝗虫减数分裂,用“类比--推理”思想发现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4、1915年美国摩尔根

通过果蝇眼色遗传,用“假说--演绎”思想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遗传物质的发现史

1、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

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内转化实验)

2、1944年美国艾弗里

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说DNA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实验)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同位素标记实验32P、35S)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1、沃森、克里克

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克里克

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同位素标记法梯度离心)还提出中心法则。

3、查哥夫

A=T,C=G。

4、富兰克林

DNA衍射图谱。

(四)生物进化

1、拉马克:法国,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英国,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必修三

(一)内环境与稳态

1、1857年,法国贝尔纳

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1926年,美国坎农

他提出了“稳态”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二)促胰液素的发现:最早发现的动物激素

1、法国沃泰默

研究狗胰液分泌:把通向狗的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他错误认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神经难以剔除导致的,坚持促进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节的过程。

2、英国斯他林和贝利斯

1902年,他们从小肠粘膜提取液中发现了促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

(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1880年,达尔文

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测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2、1910年,詹森

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

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1928年,温特

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5、1934年,郭葛等人

从人尿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高中生物历史人物和实验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1665年英国人胡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年德国魏尔肖 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1、1895年欧文顿 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太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1959年罗伯特森 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他认为膜是静止的,膜蛋白分布是对称的。 3、1970年拉里·弗莱等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 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年法国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1857年德国李比希 认为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释放出某种物质,引起发酵。 4、1875年德国毕希姆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1925年美国萨姆纳 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高中生物书上全部人名和事迹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施莱登、施旺[德国]——细胞学说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组织构成。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 德蒂夫——溶酶体 帕拉德——核糖体和线粒体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阿格雷——水分子通道蛋白 斯帕兰扎尼——鹰与金属笼 巴斯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某种物质 毕希纳——酿酶 萨姆纳——脲酶是蛋白质 拉瓦锡——研究呼吸作用 普里斯特利[英国]——钟罩—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英格豪斯[荷兰]——普里斯特利的试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恩格尔曼[美国]——叶绿体的功能实验——好氧细菌 鲁宾和卡门[美国]——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小球藻——探明了二氧化碳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斯图尔德[美国]——植物组培第一人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孟德尔——发现生物遗传规律 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 萨顿[美国]——用蝗虫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一位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摩尔根——果蝇〔红眼白眼〕——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道尔顿——色盲症的发现 格里菲斯[英国]——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实验总结3——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重要人物及相应生物学史实归纳1

实验总结3——高中生物教材涉及的重要人物及相应生物学史 实归纳1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高中教材涉及的重要人物及相应生物学史实 在考纲中罗列的生物实验要清楚,教材涉及到的科学史,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结论也要进行整理,清晰。高考生物中有多处体现对生物科学史的考查,现总结如下: 必修1(16条) ①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活细胞 ②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③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膜通透性实验——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看到暗—亮—暗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⑤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⑥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无活细胞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⑦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⑧萨姆纳——提出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⑨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⑩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 ⑪普利斯特利——植物可更新空气 ⑫英格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指出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⑬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⑭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叶片产生淀粉需光) ⑮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 ⑯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14CO2→14C3→(14CH2O)]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实验总结(整理所有)

科学史实验总结科学史实验内容: 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 二、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程(必修 1P66); 三、酶本质的探索(必修 1P81); 四、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必修 1P101); 五、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必修 2P43); 六、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必修 2P53); 七、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必修 3P47); 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

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 1P65-74) 1、欧文顿: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単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 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 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细胞融合实验(用发绿色荧光的染 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 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7、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的关系。 8、1998 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三、酶本质的探索(必修 1P78-81)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7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 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德国人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酵母细胞中引 起发酵的物质成为酿酶。 5、1926 年,美国化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用丙酮做溶剂),并 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他因此荣获 1946 年诺贝尔化学奖。 脲酶 (NH2)2CO(尿素)+H2O 2 NH3+ CO2

高中生物名人与实验

高中生物名人与实验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生物种类、生物组织及其运作原理的科学。自古以来,关 于生命和生物的讨论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众所周知,生物学有着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贡献良多,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奥妙,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1. Linné 克劳狄斯·林奈是一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对现代生物 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现代生物学之父”。林奈是18世纪的人物,他 首次使用有序系统来为生物体进行分类,并采用现代拉丁语为物种命名。成功地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历史上的分类体系,创造了生物学词汇,并推动了植物和动物的系统化研究。 2. 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自然学家,他是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的 创始人。达尔文的研究发现了物种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进而提出了进化论的理论,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3. 门德尔 格里高利·约翰·门德尔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生物学家,他在遗传学和生殖研究 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遗传学之父。门德尔通过对豌豆遗传性状的观察,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华生、基督巴瑞 詹姆斯·沃特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是两位科学家,它们的发现为我们解开了DNA的奥秘。他们在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理论,这个理论被 广泛应用于对生物学的研究以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产生和发展。 5. 默多克

克里斯汀·默多克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他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对生物大分子的生命功能开辟了新天地。他不仅为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结构、性能和生态意义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生物医学和生物制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此之外,高中生物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知识。带我们做实验的老师们会指导我们如何操作,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不同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科学原理,例如实验中常常出现的生物功能实验、生态学实验、细胞实验等等。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我们身边的世界,让我们对于生命科学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著名人物与实验的贡献可以为我们的生命科学知识提供启发和研究方向,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探求生命的奥秘。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是人类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伟大历程。从古至今,科学家们以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努力,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使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更加深入。本文将回顾高中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微生物学的开拓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17世纪,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先观察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这标志着微生物学的诞生。在此之后,路易斯·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对细菌的研究,为微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因,这一发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 二、遗传学的兴起 19世纪末,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揭示了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这一发现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孟德尔的理论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直到20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摩尔根对孟德尔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遗传学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三、DNA的发现与解析 20世纪中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由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这一发现揭示了生命的分子基础。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基因工程的兴起 随着DNA的发现和解析,人们开始利用这一工具来改良生物体。20 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中,从而创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这一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医药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改良作物的抗病性和产量,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和药物等。 五、生物技术的进步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这些数据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生命过程和疾病机制的工具。生物技术的进步还推动了医药、农业和环保等领域的发展。

高中生物人物

1、P10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1665年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德国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P1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P12 文特尔组装细胞 4、P24 英国科学家桑格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5、P51 美国的克劳德利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的徳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发现了和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6、P65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7、P66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72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8、P74 1988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P81 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结束这一争论的是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 10、P9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11、P99 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P100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叶片可以产生氧气。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1、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 1666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 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2、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细胞膜对 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表面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斯帕兰札尼研究消化作用实验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证明鸟类的胃液中存在着某种化学物质,可以消化瘦肉块,现在科学表明这种物质是一种酶。6、毕希纳证明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在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变成了酒。这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物理名人成就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 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 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7、1834年,楞次 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 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11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在此期间,人们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可以进行显微观察,可惜比夏不相信显微镜。 3.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他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4.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6.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细胞世界探微必修一P51 1.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1949年,德迪夫推测某种酸性水解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出来。酶的潜伏状态与包裹它的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关。1956年,科学家正式将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命名为溶酶体。 3.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并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实验。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67 1.1895年,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四)酶的发现史必修一P78、81 1.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7 DNA是主 要的遗传 物质 必修二 P43-46 1928年 【英】格里菲 思 体内转化实验: 组别供试菌类型供试菌状态实验结束时小鼠状态 a R型活菌存活 b S型活菌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c S型加热杀死存活 R型活菌 S型加热杀死 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d 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 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1944年【美】艾弗里 体外转化实验: 多糖蛋白质DNA DNA+DNA酶 R R R+S R S型活细菌的提取物 分别与R活细菌混合培养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序 号 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 7 DNA是主 要的遗传 物质 必修二 P43-46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⑵①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 8 DNA分子 的构造 必修二 P47-48 威尔金斯和富 兰克林 DNA衍射图谱为DNA分子的构造提供数据根底1953年 【美】沃森 【英】克里克 构建DNA双螺旋构造模型 9 基因对性 状的控制 1957年【英】克里克 中心法则的提出 序 号 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 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的由来 必修二P110-113 【法】拉马克 进化学说:①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 物都不是神造的②生物是由低等 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核心思想:生 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 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拟 完整的进化学说,但核心 思想错误 【英】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①过度繁殖②生物 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 出了合理的解释②提醒 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 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 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 进化的结果③促进了各 个分支学科的开展 11 内环境的稳态 必修三P7-9 【法】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坎农 提出了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集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 统一而实现的 12 促胰液素的发现 必修三P23-24 【法】沃泰默 ⑴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 泌胰液。假设直接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 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这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 肠内注入稀盐酸,发现这样依能促进胰液分泌。⑵他对这一结 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非常顽固的神经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 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 (一)必修一部分 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 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 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 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 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 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 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 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 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 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 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 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 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6)19 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突破选择题常考类型2史实方法类__广记归纳勤总结

突破选择题常考类型2 史实方法类——广记归纳勤总结 师说考情 史实与方法类题目常以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生物学史实为载体,考查主要历史人物及其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贡献或相关研究的思想、技术方法,尤其对假说—演绎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考查频度较高。在平时的复习中多注意归纳总结。 真题示例 1.[2022·广东卷]下列关于遗传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遗传规律 B.摩尔根等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赫尔希和蔡斯用对比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 2.[2021·广东卷]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题后归纳 Ⅰ.答题模板 广识记:解答本类题目首先要广泛而准确的记忆教材中主要生物学史实、重要成果及研究方法。 善总结:其次是要梳理、归纳各类研究方法对应的应用实例或应用拓展,并挖掘教材科学发现中经典实验方法。 勤补偿:在复习过程中,宜对相关方法及应用进行专项集训,以求加深对相关方法的理解与记忆。 Ⅱ.知识归纳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学史实归纳总结 1.细胞的结构 (1)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 ) (2)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3)罗伯特森用500多种化学物质进行膜通透性实验——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 (4)欧文顿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看到暗—亮—暗三层结构,因而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 (5)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 2.细胞代谢 (1)巴斯德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 (2)萨姆纳提出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 (3)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 (4)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 ) (5)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 ) (6)阿尔农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 ) (7)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 (8)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14CO2→14C3→(14CH2O)]( ) 3.生物的遗传规律 (1)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2)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 (3)摩尔根用类比推理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4.遗传的物质基础 (1)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DNA( ) (2)艾弗里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 (3)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1、邹承鲁(1923 ~2006 ):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58 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 和B 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 ,1856 ~1939 ):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05 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 为雌性,XY 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 ,1804 ~1881 ):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8 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 ,1810 ~1882 ):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9 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 ,1514 ~1564 ):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 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 ):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 种。 7、虎克(R.Hooke ,1635 ~1703 ):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 ~~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 ,1632 ~1723 ):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 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 ,1628 ~1694 ):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 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耐格里(K.Nabeli ):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1、维尔肖(R.L.C.Virchow ):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1858 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文特尔(C.Venter ,1947 ~):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95 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13、桑格(F.Sanger ):英国人,生物化学家。1953 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4、翟中和(1930 ~):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 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 15、克劳德(A.Claude ,1899 ~1983 ):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研究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6 、德迪夫(R.de.Duve ,1917 ~):比利时人,细胞生物学家。1949 年,他发现了溶酶体。与克劳德、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帕拉德(G.E.Palade ,1912 ~):罗马尼亚人,细胞生物学家。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他还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与克劳德、德迪夫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 超全超实用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超全超实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为绿色,RNA为红色。在真核生物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同时也含有少量的DNA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而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DNA为甲基绿色,RNA为吡啰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1.还原糖的检测 1) 材料的选取:含量高且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还原糖,如苹果、梨、白萝卜等。

2)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 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 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 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 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 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而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进行还原性糖检测时,植物组织取材条件为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