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书上全部人名和事迹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施莱登、施旺[德国]——细胞学说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组织构成。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

德蒂夫——溶酶体

帕拉德——核糖体和线粒体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阿格雷——水分子通道蛋白

斯帕兰扎尼——鹰与金属笼

巴斯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某种物质

毕希纳——酿酶

萨姆纳——脲酶是蛋白质

拉瓦锡——研究呼吸作用

普里斯特利[英国]——钟罩—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英格豪斯[荷兰]——普里斯特利的试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恩格尔曼[美国]——叶绿体的功能实验——好氧细菌

鲁宾和卡门[美国]——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小球藻——探明了二氧化碳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斯图尔德[美国]——植物组培第一人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孟德尔——发现生物遗传规律

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

萨顿[美国]——用蝗虫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一位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摩尔根——果蝇〔红眼白眼〕——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道尔顿——色盲症的发现

格里菲斯[英国]——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艾弗里[美国]——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壳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威尔金斯——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沃森[美国]和克里克[英国]——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遗传物质复制的假说〔半保留复制〕。

薛定谔——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替欻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

克里克——中心法则的提出

缪勒——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

拉马克——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手段]、遗传变异[内因]、适者生存[结果],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不能很好的解释生物大爆发现象。——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著名实例]

斯坦利——收割理论[聪明的捕食者]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构成的内环境是稳定的,这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

坎农——提出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集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沃泰默[法国]——囿于定论[不承认体液调节]

斯他林和贝利斯[英国]——促胰液素的发现

巴浦洛夫——近代消化生理学奠基人

肯德尔[美国]——激素调节特点之微量高效[甲状腺激素]

达尔文——植物的向光性——金丝雀虉草——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荷兰]——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此类化学物质与动物激素类似,命名这种物质为生长素。

马世骏——治蝗专家、生态专家

高斯——草履虫——S型曲线

林德曼[美国]——塞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 子课本 篇一: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生物必修3 第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资料 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二、答案和提示 (一) 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附属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全斌事迹材料 精品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附属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全斌事迹材料 教生物,他是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教化学,他在普通中学教出了全区高考状元;教数学,他所教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在全区都遥遥领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员、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生物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首届十佳班主任、北京市 第一批孟二冬式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这是他在接课后暗暗下的决心.憋着一股劲,他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长征. 他订阅了几乎所有与高中化学、数学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从书店买来大量的教学参考书,做了数不清的习题…….数学公式在他午夜自学的灯光里飞舞,化学反应在他放冷了的饭盒里进行……. 当 第一拨学生毕业以后,有家长这样对他说:我当时也惦着把小孩从您班转走,可惜没转成,现在看来,幸亏没转走啊.听到这话时,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所做的一切也都值了.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学应该致以用,如何把学来的东西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反思是必由之路.赏识每个学生,宽容比惩罚更有力,育人于细微之处,严在当严处,待生公平如秤,用精神的力量去影响学生……都是他在工作中通过学习、反思出来并实践着的道理. 总有人问:你的学生为什么总是那样懂事,那样省心;再差的学生为什么在你班就会大幅度. 转变呢其实也许他自己也不太清楚究竟是为什么,但从旁观者看来,他可能更多地是用一种精神的力量对学生进行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他总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模范做到. 他以实际行动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尊重国旗、国歌.要求学生注意节约,他就在不经意间捡起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粉笔,拧紧未关严的水龙头;要求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他自己就把工作当作最快乐的事,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工作着,所以快乐着.

助力高考最全高中生物学史整理

助力高考最全高中生物学史整理 在高考复习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碎,很容易让人混淆。今天小编特整理了一篇关于高中生物学史大全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1.1648一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污浊的空气。 3.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4.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6.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7.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家总结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19世纪中期,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育患者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微生物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事迹

微生物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事迹 为中国医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 朱既明5岁入小学,1928年毕业于宜兴履善小学,1931年从宜兴精一中学(1953年改名宜兴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附中高中,1933年考入上海医学院,1939年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留校在曲靖县该校公共卫生科任助教。1940年,朱既明到昆明中央防疫处任技士,曾被派往印度孟买哈夫金研究院进修有关鼠疫防治知识。1945年他到剑桥大学病理系深造,并在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国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病毒系任研究员,1950年11回国。回国后他在北京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任主任技师、第二研究室主任兼检定科主任,1955年被任命为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1963年到位于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兼副所长、所长、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所长;期间曾于1971年11月至1979年4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兼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朱既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他于198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朱既明曾先后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预防医学组成员等多种专业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先后担任过《病毒学报》、Archives of Virology等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美国微生物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朱既明60年来在基础医学的贡献和对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建立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医学病毒学和与其密切相关的预防医学方面,包括学科中的新发现、多种疫苗的研制,推进我国生物制品生产与应用的规范化与人才培养等方面。1945年他在国内首次生产出青霉素制剂,1950年首次观察到流感病毒形态的多样化,发现流感病毒可以裂解为有生物学活性的亚单位,多次发现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发现流感病毒自然温度敏感株,以及在中国创建医学病毒学实验室和开始从事病毒遗传学研究等;几十年中他参与、指导研制成功包括麻疹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哺乳动物细胞基因工程疫苗、以痘苗病毒为载体的多价疫苗等。他获得过多项奖励,包括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医学药学界科学与技术进

高中生物书上全部人名和事迹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施莱登、施旺德国——细胞学说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组织构成..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 德蒂夫——溶酶体 帕拉德——核糖体和线粒体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阿格雷——水分子通道蛋白 斯帕兰扎尼——鹰与金属笼 巴斯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某种物质 毕希纳——酿酶 萨姆纳——脲酶是蛋白质 拉瓦锡——研究呼吸作用 普里斯特利英国——钟罩—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英格豪斯荷兰——普里斯特利的试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恩格尔曼美国——叶绿体的功能实验——好氧细菌 鲁宾和卡门美国——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小球藻——探明了二氧化碳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斯图尔德美国——植物组培第一人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孟德尔——发现生物遗传规律 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 萨顿美国——用蝗虫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一位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摩尔根——果蝇红眼白眼——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道尔顿——色盲症的发现 格里菲斯英国——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艾弗里美国——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高中生物人名与事迹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 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 cell ―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 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 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 1895 年他曾用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 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 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 亮― 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 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 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 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 1926 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 质。荣获 1946 年诺贝尔化学奖。 13、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 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 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 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 CO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二、必修二涉及内容: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 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 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 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 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高中优秀生物教师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高中优秀生物教师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高中优秀生物教师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这就是**蕾老师从师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又是她的执着追求。 (一)兢兢业业,致力教育 一直以来,她都担任着我校的生物 教学 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因此十分辛苦。为了使学生们取得好的学习 成绩,她每天忙着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她深知只有自己拥有了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因而,自身知识的完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为了使自己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新世纪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休息时间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正是这样的执着精神,不仅给她育人事 业更深的理解,也为她在新时期做教师这个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她的自强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学生。 xxxx年度,辅导的刘晔同学在江苏省奥林匹克生物竞赛 中获二等奖; xxxx年度,辅导的李强同学在江苏省奥林匹克生物竞赛中获三等奖; xxxx年度,辅导的邱艾林同学在江苏省奥林匹克生物竞赛中获二等奖; xxxx年度,辅导的李士安同学在江苏省奥林匹克生物竞赛中获一等奖并有多人获二,三等奖。

(二)开拓创新,勇于教改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教育要创新,首先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脚踏实地,大胆创新”是她教书育人的座右铭。她认真学习新教学大纲,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工作。认真备课、上课,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出色地完成“五认真”工作,在教学中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在县生物教研课上,她的课堂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效果非常好,获得了教研员的一致称赞。同时,该同志还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中。平时勤于收集、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学心得,多篇论文在校内交流。并能将先进 的教育思想 与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具有相当强的实践能力。 xxxx年11月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获省“师陶杯”三等奖 xxxx年12月论文《如何提高实验试题解答的准确性》获市教科院评为二等奖xxxx年12月《多媒体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在《学习方法 报》发表。另外,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她多次参加学校 、县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 xxxx年在江苏省**中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获一等奖; xxxx年1月被江苏省**中学表彰为“综合考核优秀 奖” xxxx年1月,被江苏省**中学表彰为“综合考核优秀奖”。 xxxx年获县教师教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三)尊重学生,用心育人

依生生物张译事迹材料

依生生物奋斗抒写情怀德善铸就人生 ——记致公党员、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译 在古城开封,有一位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奋斗抒写情怀的企业家,他叫张译,是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956年,张译出生在河南省中牟县一户农民家庭。身为农民的儿子,张译身上有着来自大地的质朴与坚韧。 少年梦,长大后一定要从医! 少年时期的张译因为母亲多病的缘故,立志长大后做一名医生。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之前,张译通过学医已经成为十里八村小有名气的卫生员。当时为挤出更多工余时间学医来回报乡亲,他当过掏粪工,就是这种善良朴实的想法支撑着张译默默追求自己的从医梦。 1978年,高考恢复。张译不负众望,顺利考取开封市卫生学校。在校期间,对医学研究充满热忱的他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长篇论文,出众的科研能力逐渐显露。 辞职,创业!勇攀科研高峰! 从卫生学校毕业后,张译先后在河南省中牟县防疫站和开封市郊区防疫站从事流行病、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20多年,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1985年完成还原酚酞法潜血试剂的研究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1986年完成NRP潜血试剂的研究获国家专利及河南省科技成果奖;1986年完成地龙浸汤的研究获河南省开封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完成脑膜炎奈瑟氏菌新培养基的研究获河南省开封市科技成

果三等奖;1988年完成HBV不同感染途径的致病性研究获河南省开封市科技成果奖。 面对累累的科研硕果,张译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止步不前,2002年,怀揣着扭转中国缺乏高质量疫苗产品的严峻形势的信念,46岁的张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创业!从零开始的张译带领几名员工创立了河南朗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河南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始走上创业之路。在随后的2003年,张译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国内第一个冻干无佐剂人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累计技术转让收入达到4.5亿元。2005年,事业风生水起的张译在开封市汴西新区建设河南依生生物制药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和悉心经营,公司的版图不断地扩大。张译带领手下团队,在开拓企业新局面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2005年,张译通过股权收购注资了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2007年,该公司的狂犬疫苗生产规模扩大到全国前三位;2009年,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新建狂犬病疫苗生产车间通过GMP认证,成为中国狂犬疫苗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在这之后,张译带领的依生团队飞速发展,以总部北京为原点,分别在河南、辽宁、美国、新加坡等地建立的子公司打上了依生的烙印,从起先只有几名员工、注册资金仅100万元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纳税总额近4亿元,回馈社会近3000万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锲而不舍,践行中国创新,护佑人类健康! 张译常说:“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永恒的主题,而持续竞争的唯

微生物名人事例

中外微生物学史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研究 摘要: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之后,微生物便为人们所熟知,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关键词:列文•虎克巴斯德科赫院士沙眼巴氏灭菌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icrobial Life Stories of Important Figures Abstract: The micro-organisms include bacteria, viruses, fungi, protozoa, and some small, microscopic algae, etc., a large class of biological communities, it is the individual small, but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Leeuwenhoek invented the microscope, the microbes will be well known, following the microbial world Leeuwenhoek discovered 200 years later, microbiology research is basically to stay in shape description and categorized stage. Until the mid-19th century to the French Pasteur (Louis Pasteur ,1822-1895) and Koch in Germany (Robert Koch ,1843-1910) was represented by scientists from the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microbial physiology of advancing to the stage exposed the corruption is caused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nd cause human and animal diseas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solation, culture, and a series of vaccination and sterilization unique microbial technology. Thu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Microbiology, at the same time opening up the medical and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s such as branches. Keywords: Leeuwenhoek Pasteur Koch Academician Trachoma Pasteurization 列文•虎克,英文名(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0.24-1723.08.26 )荷兰显微镜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早期列文•虎克就对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观察的对象也极为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原是拉丁文Dierken的译音,意即细小活泼的物体。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1677年首次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