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名人与实验

高中生物名人与实验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生物种类、生物组织及其运作原理的科学。自古以来,关

于生命和生物的讨论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众所周知,生物学有着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贡献良多,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奥妙,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1. Linné

克劳狄斯·林奈是一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对现代生物

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现代生物学之父”。林奈是18世纪的人物,他

首次使用有序系统来为生物体进行分类,并采用现代拉丁语为物种命名。成功地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历史上的分类体系,创造了生物学词汇,并推动了植物和动物的系统化研究。

2. 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自然学家,他是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的

创始人。达尔文的研究发现了物种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进而提出了进化论的理论,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3. 门德尔

格里高利·约翰·门德尔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生物学家,他在遗传学和生殖研究

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遗传学之父。门德尔通过对豌豆遗传性状的观察,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华生、基督巴瑞

詹姆斯·沃特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是两位科学家,它们的发现为我们解开了DNA的奥秘。他们在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理论,这个理论被

广泛应用于对生物学的研究以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产生和发展。

5. 默多克

克里斯汀·默多克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他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对生物大分子的生命功能开辟了新天地。他不仅为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结构、性能和生态意义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生物医学和生物制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此之外,高中生物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知识。带我们做实验的老师们会指导我们如何操作,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不同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科学原理,例如实验中常常出现的生物功能实验、生态学实验、细胞实验等等。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我们身边的世界,让我们对于生命科学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著名人物与实验的贡献可以为我们的生命科学知识提供启发和研究方向,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探求生命的奥秘。

高中生物历史人物和实验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1665年英国人胡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年德国魏尔肖 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1、1895年欧文顿 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太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1959年罗伯特森 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他认为膜是静止的,膜蛋白分布是对称的。 3、1970年拉里·弗莱等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 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年法国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1857年德国李比希 认为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释放出某种物质,引起发酵。 4、1875年德国毕希姆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1925年美国萨姆纳 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必修一科学家访谈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 细胞生物学家。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他的名言: 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 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 基因组学家。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

高中生物书上全部人名和事迹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施莱登、施旺[德国]——细胞学说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组织构成。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 德蒂夫——溶酶体 帕拉德——核糖体和线粒体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阿格雷——水分子通道蛋白 斯帕兰扎尼——鹰与金属笼 巴斯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某种物质 毕希纳——酿酶 萨姆纳——脲酶是蛋白质 拉瓦锡——研究呼吸作用 普里斯特利[英国]——钟罩—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英格豪斯[荷兰]——普里斯特利的试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恩格尔曼[美国]——叶绿体的功能实验——好氧细菌 鲁宾和卡门[美国]——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小球藻——探明了二氧化碳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斯图尔德[美国]——植物组培第一人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孟德尔——发现生物遗传规律 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 萨顿[美国]——用蝗虫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一位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摩尔根——果蝇〔红眼白眼〕——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道尔顿——色盲症的发现 格里菲斯[英国]——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高中生物名人与实验

高中生物名人与实验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生物种类、生物组织及其运作原理的科学。自古以来,关 于生命和生物的讨论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众所周知,生物学有着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贡献良多,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奥妙,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1. Linné 克劳狄斯·林奈是一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对现代生物 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现代生物学之父”。林奈是18世纪的人物,他 首次使用有序系统来为生物体进行分类,并采用现代拉丁语为物种命名。成功地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历史上的分类体系,创造了生物学词汇,并推动了植物和动物的系统化研究。 2. 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自然学家,他是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的 创始人。达尔文的研究发现了物种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进而提出了进化论的理论,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3. 门德尔 格里高利·约翰·门德尔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生物学家,他在遗传学和生殖研究 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遗传学之父。门德尔通过对豌豆遗传性状的观察,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华生、基督巴瑞 詹姆斯·沃特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是两位科学家,它们的发现为我们解开了DNA的奥秘。他们在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理论,这个理论被 广泛应用于对生物学的研究以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产生和发展。 5. 默多克

克里斯汀·默多克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他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对生物大分子的生命功能开辟了新天地。他不仅为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结构、性能和生态意义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生物医学和生物制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此之外,高中生物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知识。带我们做实验的老师们会指导我们如何操作,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不同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科学原理,例如实验中常常出现的生物功能实验、生态学实验、细胞实验等等。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我们身边的世界,让我们对于生命科学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著名人物与实验的贡献可以为我们的生命科学知识提供启发和研究方向,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探求生命的奥秘。

高中生物人物

1、P10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1665年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德国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P1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P12 文特尔组装细胞 4、P24 英国科学家桑格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5、P51 美国的克劳德利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的徳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发现了和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6、P65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7、P66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72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8、P74 1988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P81 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结束这一争论的是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 10、P9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11、P99 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P100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叶片可以产生氧气。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1、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 1666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 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2、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细胞膜对 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表面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斯帕兰札尼研究消化作用实验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证明鸟类的胃液中存在着某种化学物质,可以消化瘦肉块,现在科学表明这种物质是一种酶。6、毕希纳证明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在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变成了酒。这

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7 DNA是主 要的遗传 物质 必修二 P43-46 1928年 【英】格里菲 思 体内转化实验: 组别供试菌类型供试菌状态实验结束时小鼠状态 a R型活菌存活 b S型活菌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c S型加热杀死存活 R型活菌 S型加热杀死 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d 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 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1944年【美】艾弗里 体外转化实验: 多糖蛋白质DNA DNA+DNA酶 R R R+S R S型活细菌的提取物 分别与R活细菌混合培养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序 号 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 7 DNA是主 要的遗传 物质 必修二 P43-46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⑵①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 8 DNA分子 的构造 必修二 P47-48 威尔金斯和富 兰克林 DNA衍射图谱为DNA分子的构造提供数据根底1953年 【美】沃森 【英】克里克 构建DNA双螺旋构造模型 9 基因对性 状的控制 1957年【英】克里克 中心法则的提出 序 号 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 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的由来 必修二P110-113 【法】拉马克 进化学说:①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 物都不是神造的②生物是由低等 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核心思想:生 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 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拟 完整的进化学说,但核心 思想错误 【英】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①过度繁殖②生物 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 出了合理的解释②提醒 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 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 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 进化的结果③促进了各 个分支学科的开展 11 内环境的稳态 必修三P7-9 【法】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坎农 提出了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集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 统一而实现的 12 促胰液素的发现 必修三P23-24 【法】沃泰默 ⑴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 泌胰液。假设直接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 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这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 肠内注入稀盐酸,发现这样依能促进胰液分泌。⑵他对这一结 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非常顽固的神经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 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6)19 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 (一)必修一部分 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 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 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 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 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 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 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 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 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 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 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 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 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

微生物名人事例

中外微生物学史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研究 摘要: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之后,微生物便为人们所熟知,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 关键词:列文•虎克巴斯德科赫院士沙眼巴氏灭菌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Microbial Life Stories of Important Figures Abstract: The micro-organisms include bacteria, viruses, fungi, protozoa, and some small, microscopic algae, etc., a large class of biological communities, it is the individual small, but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Leeuwenhoek invented the microscope, the microbes will be well known, following the microbial world Leeuwenhoek discovered 200 years later, microbiology research is basically to stay in shape description and categorized stage. Until the mid-19th century to the French Pasteur (Louis Pasteur ,1822-1895) and Koch in Germany (Robert Koch ,1843-1910) was represented by scientists from the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microbial physiology of advancing to the stage exposed the corruption is caused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nd cause human and animal diseas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solation, culture, and a series of vaccination and sterilization unique microbial technology. Thu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Microbiology, at the same time opening up the medical and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s such as branches. Keywords: Leeuwenhoek Pasteur Koch Academician Trachoma Pasteurization 列文•虎克,英文名(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0.24-1723.08.26 )荷兰显微镜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早期列文•虎克就对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观察的对象也极为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原是拉丁文Dierken的译音,意即细小活泼的物体。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1677年首次描述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物理名人成就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 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 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7、1834年,楞次 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 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史上的名人轶事及诺贝尔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史上的名人轶事及诺贝尔奖(科学家给我们的启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实验题目】:PCR 【完成该实验的科学家】:美国科学家Kary B Mullis 【实验大致过程,经历】:PCR最初的原始雏形概念是类似基因修复复制,它是于1971年由Dr. KjellKleppe提出。他发表了第一个单纯且短暂性基因复制(类似PCR前两个周期反应)的实验。而现今所发展出来的PCR则于1983由Dr. Kary B. Mullis发展出的。 1983年4月在开车去度周末的路上,Kary Mullis考虑是否可以有一种方法对微量生物样品中的DNA的结构进行鉴定,因为很多致病基因的鉴定都只能在很少的样品中进行。最初他想利用Sanger做DNA序列分析的原理,但是做序列分析时,引物的结合并不能保持足够的特异性。于是,他想到在目的基因的下游再加一条引物,这条引物结合在互补链上,两次序列分析的结果可以相互补而确认。然而DNA样品中含有的脱氧核苷酸可能会干扰双脱氧核苷酸的参入。解决的办法是将实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脱氧核苷酸,反应完成后可以获得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然后加热使各种不同长度的两条链解链,再加入新的寡核苷酸引物和同位素标记的双脱氧核苷酸得到标记片段进行分析。不过,如果脱氧核苷酸的量已经足以合成新链全长,就无法进行上述分析。想到这里,Mullis突然意识到,尽管这样的合成的DNA链不能用于分析DNA的序列,但是如果反复进行这一反应,无疑位于两个引物之间的序列会得到扩增,扩增出来的DNA应该是位于两条引物间特异性序列。【实验意义和贡献或者启发等】:通过PCR,可在几小时内将一个分子的遗传物质成百万乃至上亿倍的复制。PCR技术的建立在科学史属于一种“postmature”发展方式。即该项发现或发明出现时的一切理论基础都已经具备,只是没有人实现这一发明或发现。可见,科学家们需要更活跃的思维来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和见解。 获诺贝尔奖编辑获奖过程 “如果你的研究能力一般,那么,改革本研究领域中大家习以为常的最基本的技术,你就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穆利斯博士的名字在1987年发行的实验手册中有记载。穆利斯在美国生物开发公司工作期间,开发出了简易DNA(脱氧核糖核酸)扩增法(我国称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一种使DNA 核苷酸链增长,可以获得更多的DNA片断的方法)。现在,他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且出任会长。 大约30年前,霍拉纳博士合成了寡聚核苷酸,同时,他利用合成的寡聚核苷酸、DNA合成酶以及DNA,开发出了使DNA扩增的方法。包括我们在内,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通常都使用霍拉纳的DNA扩增技术。可以说,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基本技术,谁也没有去想过这种方法的不便之处。 因此,30年来没有人去改革这个方法,人人都满足于这个方法。就连穆利斯本人在大学做基础研究时,也没有想到要去开发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以取代霍拉纳的方法。直到他在生物开发公司工作之后,出于业务上的需要,才产生了怎样才能使极微量DNA迅速大幅度扩增的想法。 一般说,用霍拉纳的方法可以使DNA扩增1倍,若扩增后仍无法满足需要,便需对扩增后的DNA进行热处理,拆开DNA的双螺旋链。由于热处理后酶会失去活性,此时还要添加新的酶然后发生反应,这样可使DNA再扩增1倍。如果扩增前的DNA的量非常少,那么,用霍拉纳的方法扩增就会感到非常不方便。穆利斯大概多次面对极微量的DNA的扩增问题,感受到了实验中的不便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为什么不使用一种热处理后不会丧

生物名人

生物学人物及事件: 1.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共建了细胞学说,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瑞士生物学家米舍尔发现了核酸。 3.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关于鼠、燃的蜡烛、植物的实验: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和动物呼吸而变污浊了的空气。 4.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贾兰坡被誉为龙骨山的守望者。 5.2罗马医生盖仑、17英国医生哈维、1661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之后,列文虎克完善了血液循环理论。 6.1954年,美国医学家默里成功的完成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 7.1965年,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将王应睐称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8.20世纪60年代英国姑娘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交朋友。 9.王素燕养蝎专业户。 10.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首先用显微镜发现细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氏消毒发 11.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研究发现了青霉素,因此而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12.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第一部分属名,第二部分种加词。 13.奥地利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4.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5.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合成了多种氨基酸的实验。 16.巴斯兰让尼的实验: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的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与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有相同之处。 17.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 18.宋朝真宗时,就已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免疫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 19.1796年,詹纳发明了牛痘预防天花的接种法,代替了人逗接种。 20.明朝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物理名人成就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 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 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7、1834年,楞次 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 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1、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 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22、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 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3、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 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 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 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

生物名人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必修第一册 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11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1、1-11魏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1-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13、1-24桑格(F.Sanger):英国人,生物化学家。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4、1-39翟中和(1930~):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和核骨架,在植物细胞核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 15、1-51克劳德(A.Claude,1899~1983):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研究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6、1-51德迪夫(R.de.Duve,1917~):比利时人,细胞生物学家。1949年,他发现了溶酶体。与克劳德、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1-51帕拉德(G.E.Palade,1912~):罗马尼亚人,细胞生物学家。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他还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与克劳德、德迪夫

高中生物名人[修改版]

第一篇:高中生物名人 高中生物科学家实验方法结论总结 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状况。 2、1900年,3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遗传学界开始认识到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如果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确实存在,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 3、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阐明为例。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那篇著名的论文的最后写道:“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他们紧接着发表了第2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新链,因而每个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了巧妙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根据假说一演绎推导的预期现象一致,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 4、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继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现代遗传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自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科学家就围绕遗传密码的破译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美籍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过大量的实验,以T4 噬菌体为材料,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