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质量管理及统计技术 名师名家: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

戴明学说及其主要观点

1900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1900年10月14日生于伊阿华州苏城,几次搬家后定居于怀俄明州的鲍威尔。)

1921 (戴明就读于怀俄明大学,1921年获工程学士学位。)

1925 (1925年他继续在科罗拉多大学深造并获数学及物理学硕士学位。) 1928 (1928年获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40 (在1940年人口统计的准备工作中,统计过程控制代替了正常的办公运作,这样把一些过程的生产效率提高了 6 倍。)1946 (1946 年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盟( JUSE ) 成立后,他开始与此组织建立联系,戴明由此逐渐成名并应 JUSE 之邀为日本人讲述他的统计方法。)

1956 (1956年,美国质量协会授予戴明“休哈特奖章”( Shewhart Medal )。)

1980 (20世纪70 年代末,戴明开始同美国主要组织合作,但是直到1980年6月,“如果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一文被国家广播电台( NBC )广播之前,戴明的著作相对来讲还是默默无闻。戴明因此一举成名,在质量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986 (1986年他的第一本畅销书《转危为安》( Out of Crisis ) 出版。)

1993年12月20日,戴明博士以93岁的高龄在他华盛顿的家中与世长辞。

戴明学说及其主要观点

戴明(W.Edwards.Deming)(1900 - 1993)博士是享誉全球

的质量管理专家,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与日本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戴明品质奖”就是以戴明的名字命名的。1950年,戴明“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质量占领市场的战略思想”对日本工业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初,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日本竞争对手的冲击频繁地出现质量事故,Pinto 事件是福特汽车公司在现在的轮胎质量事件之前的一次最大的质量事故。戴明受邀到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纳德·彼得森(Donald Peterson)的邀请,来到底特律。戴明提出长期的生产程序改进方案、严格的生产纪律以及体制改革。戴明博士将一系列统计学方法引入美国产业界,以检测和改进多种生产模式,从而为后来杰克·韦尔奇等人的六西格玛[1]管理法奠定了基础。

戴明团队精神,跨部门合作,严格的培训,以及同供应商的紧密合作,他强调:质量管理 98% 的挑战在于发掘公司上下的知识诀窍。可以说,戴明不仅仅是在科学的层面来改进生产程序,他的这些观念远远超前于八十年代所奉为经典的“能动性培养”。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是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

质量。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13.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由于质量和生产力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再培训。一切训练都应包括基本统计技巧的运用。

14.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高层管理结构。

戴明认为,接受这14点并采取具体的行动,是管理者对于组织的生存及投资者和雇员的利益负责任的标志。

这14点可以看做戴明管理理念的最概括的表述。其具体内容如下:

(1)树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使命,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能够向人们提供工作机会。

(2)接受新的理念。在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直面挑战,领导变革。

(3)不要将质量依赖于检验。要从一开始就将质量渗透或融入到产品之中,从而消除检验的必要。

(4)不要只是根据价格来做生意,要着眼于总成本最低。要立足于长期的忠诚和信任,最终做到一种物品只同一个供应商打交道。

(5)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来实现质量.生产率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

(6)做好培训。由于缺乏充分的培训,人们常常因不懂得如何工作而不能把工作做好。

(7)进行领导。领导意味着帮助人们把工作做好,而非指手画脚的惩罚威吓。

(8)驱逐恐惧以使每一个人都能为组织有效地工作。许多雇员害怕提问或拿主意,即使在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或不明白对错时。他们或是继续用错误的方式做事,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由于恐惧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要确保质量和生产率,就必须使每个人都具有安全感。“最愚蠢的提问也胜于不提问题”。

(9)拆除部门间的壁垒。不同部门的成员应当以一种团队的方式工作,以发现和理解产品和服务在生产和使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0)取消面向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质量和生产率低下的大部分原因在于系统,一般员工不可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11)取消定额或指标。定额关心的只是数量而非质量。人们为了追求定额或目标,可能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牺牲组织的利益在内。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人们渴望把工作做好,但不得法的管理者.不适当的设备.有缺陷的材料等会对人们造成阻碍。这些因素必须加以除外。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应不断发展自己,以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的要求。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起实现转变。

戴明学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为了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当局必须树立明确的使命或方向以领导整个组织进行变革,而顾客则是思考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其次,企业的管理应当以一个良好的系统为基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系统来实现质量.生产率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这个系统是超越企业的边界的,要通过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来实现系统的综合

效应。这便是著名的“系统驱动行为”的观点。

再次,重视企业文化和领导的作用,要营造一个“场”或一种氛围来积极地影响人们,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使人们树立起主人翁精神,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承担起对于组织成败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重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每一个人的能力,使人们愿意并且能够为组织的成败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戴明、朱兰等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品质管理]戴明、朱兰等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1.戴明的质量理念 戴明(W.E.Deming)是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应邀赴日本讲学和咨询,对统计质量管理在日本的普及和深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他在美国传播在日本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1980年,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名为"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节目播出后,戴明便成为美国在质量方面的著名人物。 戴明在主要观点是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地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他总结出质量管理14条原则,认为一个公司要想使其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原则是: (1)建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 (2)采用新观念; (3)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 (4)结束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应商的做法; (5)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6)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 (7)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 (8)排除恐惧; (9)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 (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11)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采评价员工;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2.朱兰的质量理念 像戴明一样,朱兰(J.M.Juran)作为美国的著名质量专家,曾指导过日本质量管理。他在1951年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到1998年已发行到第五版,改名为《朱兰质量手册》(Juran Quality Handbook)。 (1)朱兰关于质量的观点 朱兰博士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需求。在《朱兰质量手册》中他对质量的定义是: ①质量是指那些能满足顾客需求,从而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 ②质量意味着无缺陷,也就是说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投诉等现象。 (2)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朱兰博士把质量管理的三个普遍过程,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构成质量管理的三部曲(即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3.石川馨的质量理念 石川馨(Ishikawa Kaori)是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他是因果图的发明者,日本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的奠基人之一,是将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位专家。 石川馨认为,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从广义上说,质量还指工作质量、部

32 质量管理及统计技术 名师名家: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

戴明学说及其主要观点 1900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1900年10月14日生于伊阿华州苏城,几次搬家后定居于怀俄明州的鲍威尔。) 1921 (戴明就读于怀俄明大学,1921年获工程学士学位。) 1925 (1925年他继续在科罗拉多大学深造并获数学及物理学硕士学位。) 1928 (1928年获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40 (在1940年人口统计的准备工作中,统计过程控制代替了正常的办公运作,这样把一些过程的生产效率提高了 6 倍。)1946 (1946 年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盟( JUSE ) 成立后,他开始与此组织建立联系,戴明由此逐渐成名并应 JUSE 之邀为日本人讲述他的统计方法。) 1956 (1956年,美国质量协会授予戴明“休哈特奖章”( Shewhart Medal )。) 1980 (20世纪70 年代末,戴明开始同美国主要组织合作,但是直到1980年6月,“如果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一文被国家广播电台( NBC )广播之前,戴明的著作相对来讲还是默默无闻。戴明因此一举成名,在质量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986 (1986年他的第一本畅销书《转危为安》( Out of Crisis ) 出版。) 1993年12月20日,戴明博士以93岁的高龄在他华盛顿的家中与世长辞。 戴明学说及其主要观点 戴明(W.Edwards.Deming)(1900 - 1993)博士是享誉全球

的质量管理专家,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与日本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戴明品质奖”就是以戴明的名字命名的。1950年,戴明“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质量占领市场的战略思想”对日本工业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初,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日本竞争对手的冲击频繁地出现质量事故,Pinto 事件是福特汽车公司在现在的轮胎质量事件之前的一次最大的质量事故。戴明受邀到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纳德·彼得森(Donald Peterson)的邀请,来到底特律。戴明提出长期的生产程序改进方案、严格的生产纪律以及体制改革。戴明博士将一系列统计学方法引入美国产业界,以检测和改进多种生产模式,从而为后来杰克·韦尔奇等人的六西格玛[1]管理法奠定了基础。 戴明团队精神,跨部门合作,严格的培训,以及同供应商的紧密合作,他强调:质量管理 98% 的挑战在于发掘公司上下的知识诀窍。可以说,戴明不仅仅是在科学的层面来改进生产程序,他的这些观念远远超前于八十年代所奉为经典的“能动性培养”。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是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戴明的质量观点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戴明的质量观点 戴明(W. Edwards Deming)是20世纪最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之一,他对质量管理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他的质量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思维:戴明认为,组织应该将整个生产流程看作一个系统,而不是将其分割为独立的部门和环节。他强调,只有通过全局的、系统性的思考和管理,才能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2. 过程管理:戴明强调,质量是由过程决定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质量三角”,即产品质量由设计、过程和管理决定。他认为,关注并改进生产过程,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检验和修正。 3. 统计方法:戴明推崇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他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可以了解过程的变异和不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他提倡使用统计工具,如控制图和因果图等,来辅助决策和问题解决。 4. 领导力和管理哲学:戴明认为,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活动,需要领导者起到引领和推动的作用。他提倡建立一种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哲学,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改进动力。 5. 持续改进:戴明强调,质量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他提倡

建立质量改进的循环,即PDCA循环(Plan-Do-Check-Act),通过不断地计划、执行、检查和调整,来推动质量的不断提升。 戴明的质量观点对于现代质量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要注重系统思维,全面考虑整个生产流程,避免局部优化而导致整体效益的下降。 要重视过程管理,关注产品质量的源头,通过改进生产过程来提高产品质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检验和纠错。 其三,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统计工具和方法,从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和问题解决提供支持。 其四,领导力和管理哲学是推动质量改进的关键,领导者应该起到榜样和推动的作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质量改进,通过PDCA循环不断推动质量的提升。 戴明的质量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指导原则。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并应用这些观点,不断改进和优化质量管理体系,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戴明 质量定义

戴明质量定义 戴明质量定义 简介 戴明( Deming)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质量管理专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质量控制之父”。他提出了许多对于企业管理和质量改进至关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质量定义。戴明的质量定义深刻影响了许多企业和组织,使它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相关定义 以下是戴明质量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 1.按照需求满足程度来定义质量:戴明认为,质量应该 以是否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标准。只有产品或服务完全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才能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因此,企业应该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不断努力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2.质量是管理的责任:戴明强调,质量是由管理决策和 管理行为决定的。质量问题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承担起质量改进的责任,并通过持续改进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质量是系统性的:戴明认为,质量不是一个孤立的问 题,而是整个组织运作的结果。质量的改进需要从整体系统的角 度来考虑,不仅要关注单个环节的问题,还要追溯和控制整个过 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4.质量是持续改进的过程:戴明提倡持续改进的理念, 认为质量的提升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应该通过使用 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不断监测和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满 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理由 戴明的质量定义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原因如下: 1.顾客满意度的关注:戴明的质量定义以满足顾客需求 为核心,强调了企业应该把顾客放在中心地位,关注顾客满意度。 这有助于企业了解顾客需求,提供符合其期望的产品和服务,从 而增强客户忠诚度。 2.管理责任的强调:戴明的定义将质量问题与管理决策 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使得质量问题不再是质检部门的责任,而是 全员参与的事项。这有助于提高管理层对质量改进工作的重视, 并推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3.系统性思维的引导:戴明的定义强调质量是整个组织 运作结果的体现,引导企业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和改进质量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戴明的质量观点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戴明的质量观点 1. 管理的责任 戴明认为,质量是管理的责任。他强调,管理层应当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负主要责任,而不仅仅是生产部门或质量部门的责任。管理层应当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并通过不断改进过程和系统来实现这些目标。这种以管理层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思想,被称为“戴明环”。 2. 统计方法的应用 戴明提倡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和改进过程。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才能了解过程的特性和变异性,从而采取正确的改进措施。戴明发展了许多统计方法和质量工具,如控制图、因果图、直方图等,这些方法和工具成为了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3. 品质管理循环 戴明提出了著名的“品质管理循环”(PDCA循环)。这一循环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四个阶段。戴明认为,持续改进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通过不断进行PDCA循环,企业能够不断改进其产品和过程,提高质量水平。 4. 员工参与和培训 戴明强调员工的参与和培训对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员工是质量的创造者,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质量改进的过程中。此外,戴明还强调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

能和质量意识,从而更好地推动质量改进。 5. 长期稳定的质量目标 戴明主张企业应当制定长期稳定的质量目标,而不是追求短期的利益或过高的产出。他认为,追求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 合作与合作伙伴关系 戴明提倡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合作,企业才能实现更高的质量水平和更好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赢。 7. 领导力的重要性 戴明认为,领导力对于质量管理的成功至关重要。他强调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质量改进。领导者应当为员工树立榜样,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戴明的质量观点对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理念和方法帮助许多企业实现了质量的飞跃,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戴明的质量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应当学习借鉴戴明的经验,不断改进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 作者:华英雄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 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 --戴明 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戴明的"十四要点"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 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蝗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

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 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 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 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蝗因素 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 摘要: 1.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简介 2.14 条质量管理原则详解 2.1 建立系统观念 2.2 接受新的理念 2.3 客户为中心 2.4 领导者的作用 2.5 员工参与 2.6 过程控制 2.7 持续改进 2.8 实事求是的决策 2.9 互利的供应商关系 2.10 系统解决方案 2.11 预防胜于检查 2.12 持续教育 2.13 贯彻执行 2.14 建立长期理念 正文: 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简介 戴明(W.Edwards Deming)是一位美国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他的质量管理理念在上个世纪80 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纳,并帮助日本经济崛

起。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其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最终实现企业的长期成功。 14 条质量管理原则详解 2.1 建立系统观念 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将所有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企业应以系统观念为指导,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2.2 接受新的理念 企业应积极接受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以产量为目标的管理方式,转而追求质量与效率的平衡。 2.3 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企业应站在客户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4 领导者的作用 领导者在质量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需要制定明确的质量政策,创造有利于质量管理的环境,并亲自参与质量改进活动。 2.5 员工参与 员工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他们的参与对质量改进至关重要。企业应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 2.6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预防质量问题的关键。企业应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2.7 持续改进

戴明质量管理十大原则

戴明质量管理十大原则 戴明第一原则: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 许多公司趋向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忽略将来的目标。根据戴明的原则:“对于一个公司,在没有一个针对未来的计划的前提下,它是不能存在于商业领域中的。”,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需要:创新。如:一个长期的计划,投资于研究和教育,并且不断的改进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用该原则,一个质量保证组织可以: 1、开发一个质量保证计划,提供一个长期的质量方向 2、需要软件测试者为每个项目开发并维护一个一致的测试计划 3、鼓励质量分析人员和测试人员遵循具有革新的方法来最大化产品的质 量 4、致力于不断改进质量过程 戴明第二原则:质量成为信仰 质量必须成为一个新的信仰,根据Deiming的理论:“生存的成本和需要花钱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是成反比的,如:可靠的服务可以降低成本,延迟的服务或错误却会提高成本”。由于延迟的服务和错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被终止了,这降低了它们存在的意义。 为了应用该原则,一个质量保证组织可以: 1、教育开发组织关于质量的价值和需要 2、提高质量保证部门的地位,使他们和别的部门同样重要 3、纠正对质量部门是“看门狗”的消极看法 戴明第三原则:不要依赖于海量的检查 传统的想法认为检查可以排除糟糕的质量。当难于确定在过程中一个缺陷在哪边产生的时候,一个好的方法是关注于我们做的如何,而不应针对最终的产品。

质量应当是内在的,而不是依赖于无数的检查获得的。 为了使用该原则,一个质量保证组织可以: 1、在整个开发生命周期中,提高并使用技术评审、走读和检视来获取质量。 2、在整个组织中灌输质量意识,并把它作为一个切实的,可度量的工作产品 3、需要信息技术质量的统计证据 戴明第四原则:不要纯粹按照价格因素来选择供应商 “两个或多个以上的同种商品的供应商可能会导致恶性的竞争,这些竞争除了会损害供应商自身外,并且还可能会损害商品的使用者”。为了最好的服务于公司,购买方可以通过和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忠实的关系,并且与一个专门的供应商建立信任关系。一般可能会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衡量哪个供应商更好,但一个更好的方法是积极的使用戴明的十四条原则参与到供应商管理当中。 在软件开发中,可能会需要各种工具和中间件供应商、子合同承包商,而这些商品品或服务的质量会极大的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 为了应用该原则,一个质量保证组织可以: 1、需要软件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提供能够证明他们质量的统计数据 2、对每一个质量保证工具、测试工具和服务选择一个最好的供应商,并且建立一个与质量计划一致的工作关系 3、对子合同承包商,需要建立一致的质量保证计划 戴明第五原则:产品和服务系统稳定的长期的提高 改进不是一时的努力——管理者有责任不断的提高质量。“把火扑灭——很多公司称之为救火队,并不是改进,寻找失去控制的地方,找到其特殊的原因并改正它,这只是把过程纠正回本来应该的位置。改进的责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为了应用该原则,一个质量保证组织可以:

【品质管理资料】戴明的管理思想精髓:质量是生存之本精编版

戴明的管理思想精髓:质量是生存之本 人物介绍 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博士生于1900年10月14日。直到80岁,也就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出他的新闻专辑“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If JapanCan…WhyCan'tWe?)之后,他的祖国——美国才终于发现了这位旷世奇才。 戴明语录 质量无须惊人之举。 ——戴明 创造产品与改善服务的恒久目标 一个产品要在市场上站得住脚,一方面是质量,另一个方面是服务。最高管理者一般要从短期的目标上迷途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标。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对待产品质量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和负责,绝对不能容忍用粗劣的原料来制作自己的产品,也不能用一种不良的操作来完成产品的制作,对于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要严格管理。我主张不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检验,为什么呢?我认为自己要做到信心十足,百分之百的相信就要首先自己相信自己。检验的目的是什么?那是用来检验是不是有次品存在的,如果真的有次品存在,那是企业的失败。如果相信自己绝对没有,那就是企业的成功。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改良。因为如果真的要检验,等检验的结果出来的时候,其实早就晚了,因为这些产品都已经生产出来了,即将投入市场了。他们有可能真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余下的就是用改进来完成它的不足之处了。 我从1950年开始就在日本指导质量管理的工作,一直做了四十多年。很多人说日本的质量管理是被我带动起来的,我觉得这样说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以前在日本也有一些统计的方法,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这些方法犯了以前美国企业界所犯的错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这些进行修正,我的修正计划向企业的经营者灌输品质经营的理念及重要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日本早期的商界管理者几乎都见过我,他们都向我虚心请教这方面的知识。我那个时候就曾经预言,日本在五年内其产品必将雄霸世界市场。不出所料,我的预言被证明是正确的,并且这一天提早来到了。 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很多时候人们都抵挡不住便宜的诱惑,因此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往往会采取竞价采购的方式,消费者则会货比三家,但是,此时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质量。因此,把自己的质量放在首位的做法还是很正确的做法。 其实作为一个产品来说,价格对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质量对它来说才有真的意义。所以,我主张管理者在重新制定一些原则的时候,采购的工作一定要放在最前面。

铿锵三人行——三位质量管理大师的思想介绍

锵锵三人行 ——三位质量管理大师的思想介绍戴明、朱兰和克劳士比三人,并称世界质量管理运动的领军人物。纵观三人各自的质量管理思想,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有异有同。这三位大师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出的质量管理思想,都已经成为质量管理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三位大师的质量管理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在对质量内涵的理解上,三人都一致认为质量不仅仅意味着相应的规格和标准,更重要的是顾客的需要。戴明认为,真正的质量是立足于用户需要,追求不断提高用户满意程度而形成的。朱兰提出了质量的“适用性”这个概念。克劳士比认为质量要符合要求,而这个要求就是用户的需求。 第二,三人都对以往质量与成本正相关的观点予以彻底颠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高质量必然导致高成本,他们三人从各自不同角度论证了高质量不但不会导致高成本,反而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 第三,三人都认为质量不能完全依赖检验。戴明和克劳士比都提出了事先预防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戴明侧重在组织中建立系统改善;克劳士比提出用“零缺陷”这个质量工作标准来实现;朱兰则认为检验对于质量的提高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认为质量的人事方面是关键。 第四,三人都认为主要的质量问题是源自系统,而不是源自工人。戴明认为85%的生产失误责任在于管理者而不是操作者。据说,福特公司曾经派质量副总裁去请戴明做顾问,却被戴明拒绝。被拒绝的原因是:戴明认为质量是高管层尤其是总裁决定的,所以他有一个规矩,非总裁来请决不出山。朱兰的 80∶20法则也是针对管理者因素提出的。克劳士比也认为零缺陷管理最重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高层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五,三人都提出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过程,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和一朝一夕的短期工作。戴明认为,解决当下问题并不是改善,充其量不过是恢复常态。克劳士比设定的预防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质量改进过程。朱兰的“质量环”和“突破历程”也论证了这一点。

戴明学说

品质的力量 --戴明学说 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戴明的"十四要点"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 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蝗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 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 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 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 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蝗因素 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13.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 由于质量和生产力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再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戴明的十四要点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戴明的”十四要点” 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戴明的"十四要点” 1. 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 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 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 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

戴明的质量管理法--戴明的十四要点

No.:00000000000005415戴明的质量管理法--戴明的"十四要点" 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戴明的"十四要点" 1. 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 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 采纳新的哲学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 停止依靠大批量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 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 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

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 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 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 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 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蝗因素 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13.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 由于质量和生产力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再培训。一切训练都应包括基本统计技巧的运用。 14.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高层管理结构。 PDCA循环 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所以又称其为"戴明环"。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蜍程序,告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①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②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③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④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32 质量管理及统计技术 案例:PDCA戴明循环:交待给你的事儿做成闭环有那么难吗?

PDCA戴明循环: 交待给你的事儿做成闭环有那么难吗? 假设你是一家车辆厂的老板,近期新开发的一款新车刚上市,你收到的不是期待的销量大涨的好消息,相反却是大量的质量问题的投诉。你非常重视,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分析问题原因,研究危机处理对策。会议形成了各部门的行动计划。你非常满意,说:各部门马上行动,散会。 两周过去了,没听到任何反馈,你找研发总裁问,上次开会,让你一周内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怎么没有反馈,情况怎么样?他说,难啊,还没查到原因。 你马上血上头:有困难,你到是说啊,我们可以调集其他资源来帮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研发总裁笨吗?是因为他领导力差吗?都不是,这是因为你的公司缺少一种叫做“PDCA循环”的管理文化。 01 什么是PDCA循环 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PDCA四个字母分别代表PLAN(计划),DO (实施),CHECK(验证),ADJUST (调整)。 戴明是一位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成名于日本,在他的帮助下,丰田公司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福特汽车受到日本汽车冲击而内出血之时,戴明又将其长期坚持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入美国产业,让他在美国本土也一举成名。 他最影响世界质量管理认知的一句话是:高质量,不是来自基于结果的产品检验,而是来自基于过程的不断改善。

他的这个理念,已经跳跃出质量管理的领域,广泛影响着企业管理,组织成长,个人发展和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戴明的PDCA 与其说是一种管理手段,不如说是一件“催人奋进”的法宝。 PDCA背后的理念是闭环。所有管理问题,都需要闭环。有了PD,没有CA,半个戴明循环,没有关闭,就会一路泄露,损失巨大。这是多少公司的通病,这就是打水的竹篮。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案例。你的问题就是走了半个戴明环,只有计划和行动,没有检查反馈,更没有调整。 如果用PDCA循环,你应该这么做。 02 四步运行PDCA循环 第一步:Plan(计划) 你的紧急会议,就是一次计划会议。计划先要用到我们之前讲过的WBS_分解工作内容。 然后要考虑计划四要素:3W+1H (Who, What, When+ How),也就是流行的一句话:“Who do what by when and How ”,就是“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做”。 还要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发给大家,实现可视化并定期跟踪。而不是口头布置完事儿。 口头布置危害极大。它就相当口头传播,口头传播方式信息损失最大。 你看过当下非常火的节目《王牌对王牌》中有个有些叫“口口相传”的游戏,“王牌家族”沈腾,贾玲,华晨宇,关晓彤与嘉宾口头传递某电视剧的一个桥段,最后一个人接受到的信息,已经面目全非。 事实告诉我们计划布置一定要书面化,可视化。

戴明质量管理思想评析

戴明质量管理思想评析 主要撰稿人:杨柯(西安邮电学院)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在企业界有着重大影响。有的学者(如孔茨的合作者韦立克)认为,以戴明为代表的全面质量管理学派,是孔茨以后管理理论丛林中又一新生学派。还有人干脆直接称其为戴明学派。他的思想,值得经理和学者认真琢磨。在一定意义上,戴明的思想贡献超出了技术贡献。然而,对这位杰出的学者,很多人实际上有误解。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戴明倡导的质量管理单纯看做一种实用管理技术和方法,而忽视了其思想意义。 戴明的最大贡献,就是赋予质量管理以全新的内涵。对于什么是质量,在戴明之前,人们已讨论得沸沸扬扬,见仁见智。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质量理解为相应的规格和标准,而忘了这些规格和标准是为什么目的制定的。戴明摒弃了传统的解释,从消费者这一全新的角度来追问质量的内涵。在他看来,所谓质量,归根到底是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果你的产品完全符合“规格”,但是用户不接受或者不满意,这个规格就毫无意义。戴明说,消费者是生产线上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来购买我们的产品,整个工厂就非关门不可。具体而言,戴明认为产品的质量好坏,能否被顾客所接受,并不是按标准规格制造出来的,也不是实验室数据能检测出来的,更不是质量统计、抽检或试验场上的测试所能保证的,真正的质量是立足于用户需要,追求不断提高用户满意程度而形成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从戴明以后,诞生了“瑕疵产品”(即符合标准但用户使用中发现了问题的产品)这一概念,诞生了产品召回制度。 戴明质量管理思想中引人入胜且独具特色的一点,就是他重新界定了质量、成本、生产能力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在他之前,美国普遍流行这么一句话:“质量与产量互不相容,你不能两个都要。”人们一般认为,高质量必然导致高成本,“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戴明则完全站在这种说法的反面,强调:“人们普遍认为,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所需的成本一定高于制造粗劣产品,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他的基本思路是,高质量管理,可以减少甚至消灭不合格品,而不合格品会消耗各种资源,包括原料、人工等等,对不合格品的返工、对错误的纠正,成本更是大得惊人。所以,高质量反而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 戴明认为,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一个有5%不合格率的工厂,如果能改善到不合格率为零时,其生产能力就有不小于5%的立即改善。在大部分有5%不合格率的工厂里,总有一套检验程序把不合格品挑拣出来。除了检验程序本身消耗的费用外,这些不合格品具有同合格品一样的资材费、人工费和设备消耗,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库存量。为了弥补或纠正这5%,就必须以十分高的费用在生产线外重新加工。检验费用、不合格品本身成本、重新加工成本,三者加在一起,会使成本居高不下。如果不合格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成本会继续加速上升,尤其是顾客不满造成的无法计算的成本,没有人知道一个抱怨而停购的顾客对企业造成的成本到底是多少,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成本很高。一个不满意的顾客到处诉说他为了买这个产品受了多少罪,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

戴明质量管理全面的思想

戴明质量管理全面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戴明的名字,同全面质量管理紧密相连。他从统计学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入手,经过多年摸索,为质量管理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戴明眼里,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过去所有的质量管制办法,都无助于质量的真正提高。他认为,以用户满意为宗旨,是质量管理的起点。他关于只有高质量才能降低成本的断言,对质量、成本、生产能力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的论证,从而彻底改变了质量研究的传统观念。他提出的质量管理十四要点,在企业管理思想上具有突破性意义,尤其是他关于系统问题和变异问题的区分,在质量管理的方法改进上具有重大作用。日本的战后经济崛起,戴明是首位功臣。由他主持的四日谈,也对促进美国管理转型影响巨大。而戴明同德鲁克之间的学术论争,对于管理学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有着相当影响。管理世界由量向质的转变,学习型组织在质量管理中的体现,在戴明的思想中有代表性的反映。不了解他的人,会被他所起的社会作用所折服;了解他的人,则会为他思想中的哲学光辉所感召。 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1900-1993),是一位在美国成长起来的质量管理学者,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勤奋而有效的抽样调查专家,同那些成千上万为政府效劳的专业雇员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戴明本人,他来到日本,在战后日本的经济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业绩,大师的地位由此奠定。随着日本经济对美国的进逼和威胁,美国人开始重新打量戴明,并把他的思想“引进”回国内。一代名师,在日本和美国的经济互动中“左右逢源”,走向世界。在美国本土的成长戴明于1900年10月4日生于美国依阿华州的苏城(Sioux City),他的父亲是个农场主,但并不富有。从小戴明就养成了自食其力的习惯,以打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他打工的范围很杂,包括傍晚点亮街灯、扫雪、为饭店打杂、清理床铺等等,什么都干。直到上了大学,戴明依然保留着打工的传统。也许,正是在这种琐细的打工中,质量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他的关注。 戴明的好学、严谨,在小时候就已见端倪,小朋友给他起的外号是“教授”,便可以印证这一点。当然,他也不是那种死板的小老头,少年所具有的幻想和热情,他并不缺少。14岁时,他曾经报名当志愿兵,到墨西哥边境参加一个不大的战争,并且已搭车赶赴战场,但是后来年龄露了馅,被遣返回家。 1917年,戴明进入怀俄明大学,四年后获得电器工程学士学位,1921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工程学教师,同时,他又到科罗拉多大学研读数学和物理学,于1924年获得硕士学位。在他即将完成学位课程时,他的导师热情地向耶鲁大学推荐了戴明。于是,戴明到耶鲁大学继续研读数学物理学,1928年,他在耶鲁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读博士期间,戴明暑假到芝加哥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打工,在这里,戴明开始意识到统计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大约在1927年,他结识了在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博士(Walter Shewhart)。休哈特有“品质统计控制之父”的称誉,他对戴明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

.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一共包括( )条要点。 错误 ∙ A .16 ∙ B .15 ∙ C .14 ∙ D .13 2.将戴明的管理理念应用得最成功的企业是: 正确 ∙ A .福特 ∙ B .本田 ∙ C .奔驰 ∙ D .丰田 3.戴明拒绝福特总裁助理的演讲邀请的真正原因是:正确 ∙ A .戴明自视清高,认为助理的身份不够高 ∙ B .戴明认为福特总裁不重视质量管理 ∙ C .戴明帮助过丰田,拒绝福特以免加剧行业竞争∙ D .戴明还没有返回美国发展的想法

4.“戴明式”管理认为造成大部分产品缺陷的原因是: 错误 ∙ A .制度 ∙ B .员工 ∙ C .技术 ∙ D .工艺流程 5.下列选项不是戴明主张废除的制度的是: 错误 ∙ A .以最低价竞标的制度 ∙ B .部门间的藩篱 ∙ C .人才自生机制 ∙ D .工作现场的工作量标准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对质量管理之父戴明有初步认识; ●了解戴明质量管理的十四个要点; ●了解“戴明式”公司与一般公司的差别。 戴明质量管理要点

学习任何知识都要追本溯源,只有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对知识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学会其中精髓,然后运用自如。学习质量管理一定要认识质量管理之父——戴明,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可以归纳为十四个要点,这也是“戴明式”公司与一般公司的差别所在。 一、质量管理之父:戴明 戴明(Edwards Deming),美国统计学博士,他成就了日本,被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称为质量管理之父。当代企业学习的质量管理大多取材于戴明的理念。 1.戴明与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无条件投降,戴明被麦克·阿瑟将军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带到日本,与日本高官之间签订了一个承诺书。这段历史在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中留下了记录:“如果日本全国推行质量管理,我承诺日本不用五年超过美国。” 当时的日本民不聊生,别说五年,即使十年日本人也愿意,所以他们抓住了戴明这根救命稻草。结果也确实不负众望,日本人仅用短短四年的时间就超过美国,成就了质量管理的神话,也引起了当时美国总统卡特的高度关注。 【案例】 彩色的世界 戴明为日本带去的最成功改变就是丰田汽车。当年,美国福特一直以汽车行业的老 大自居,尽管生产的汽车都是黑色,依然畅销无阻。戴明看到其中的商机,将质量管理 理念导入丰田,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进行换位思考,满足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 生产。从“我有什么,你就买什么”到“你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这一理念不仅让 汽车告别了单一而沉闷的黑色时代,也成功地将汽车转型到个性化生产时代。 通过戴明质量管理理念这一桥梁,汽车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进入了个性化生 产时代,不仅成就了日本,也改变了人类世界。 日本企业学习了系统的质量管理之后,又增加了实战控制工具,从TQC(全面质量控制)改良为TQM(全面质量管理),完善了全面质量管理。 2.戴明与美国 面对福特亏损600多亿美元,通用亏损1000多亿美元的状况,美国人邀请戴明——一个帮助日本超过美国,缔造质量神话的美国人——回国进行了一场为期四天半的演讲。这场演讲的内容震惊了美国,更震惊了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戴明在去美国企业做演讲之前,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出承诺,否则拒绝演讲。当时福特的总裁比尔森派助理邀请戴明演讲,戴明拒绝了,不是因为他清高,而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