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向量(续3)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向量(续3)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向量(续3)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向量(续3)

齐民友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430072)

413 关于立体几何的教学

立体几何的教学是一个困难问题,许多人都认为,学立体几何可以培养“空间想像力”.其实,什么是空间想象力说来也玄,下面举一个例,在近年高考与各种“辅导材料”中,这种“题型”的内容很多.下面可算是最简单的了.

设有一个立方体,边长为1,过O ′,A ,C 三点作一平面,联结OB ′.证明它与此平面垂直,设OB ′与此平面交于P 点,求OP 之长.

把图画出来,差一点的学生就眼花缭乱了,似乎

OB ′C ′是一条直线,其实又

不是.哪一条直线被掩盖住了,我画的图可能是错的.如果是画对了,又恰好把有用的东西遮盖起来了.

图19 一个简单的

立体几何题如果换一个想法:立方体12条棱,8个顶点中的5个还有6个面,都是没有用的,真正有用的只有下图

(其实三条坐标轴也只是辅

助性的).学生在这里的问题与其说是缺少空间想象

力,不如说是缺少从纷繁的

图形中把有用的要素提取出来的能力.而从上图看

出真正有用的只是下图.这又不只是想象力问题,而是需要较高的数学素养才行.

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帮助学生走一条比较平易的道路.我认为,数形结合(现在是代数化)是一个有效方法.看到题中讲的立方体,就自然想到下图的直角坐标系,以及有关的坐标.我们需要的

全部信息就全在其中了,其它都可以置之不理.这就是下图的来源.

于是就会问,经过这三点的平面方程是什么等等.下面的问题就只是最简单的代数计算了.图上看不清的全部可以算清,这就是热尔梅那句话的意义.

读者会问,讲平面的方程是否超过课标?本来课标中已规定要讲空间直角坐标,由此再到平面的方程也就只是一句话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哪怕只是一句话,怎样说才好,我以为最好不要只是提出定义等等.因为提出一个定义就会带来一串定义,于是就有了多少个“知识点”,麻烦就多了.

现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研究空间直线与平面时,怎样去刻画它们?从数学上看有两个办法,一是问它们自身包含了什么样的

向量.以直线为例,必是先有一个向量v ,而{λv }(λ是实数)就是一条直线(图上的虚线).但它一定通过原点.我们把它平移一下,使O 点移到x 0,这就得到了通过x 0而方向为v 的直线l.如果用x 表示l 上的任一点(即其位置向量),就得l 的表示法:

x =x 0+λv

(28)

图20 怎样用向量表示

直线和平面

不论是平面直线与空间直线都可以这样写出来.我们不妨称

(28)是直线(平面的

或空间的)的方程.而且依我之见,完全不必再给它加一个诸如向量方程或参数方

程的名称.平面也是一样,先有两个不共线(这三个字可是少不得)的向量v1,v2,按前面对于向量的几何描述的规定它们“张”起了一个经过原点的平面{λv1+μv2},(λ,μ是实数)即图上的虚线方框,再把O平移到x0就得到经过x0的方向为v1,v2的平面Π,其方程为

x=x0+λv1+μv2(29)言多必失,开场白到此为止.我以为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个毛病就是讲得太多.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说了一些不必说的话.好比今天社区开会,有人敲门进来,主持人说:“张总您好,请这边坐.”又来一位客人,于是:“王大爷请这边坐”.人坐定了主持人宣布开会:“近年养狗的人多了,昨天张总的小狗咬伤了王大爷的小孙女,今天我们开会立一个养狗的规矩”.至于张总的年收入多少,在哪里上班,王大爷年龄多少,曾经当过模范等等,如果到最后吵到法院上去了,由法官去问好了,社区开会讲那么多干什么?教书也是一样,该法官讲的事,您不要讲.我不完全了解中学教学的情况但据我在高校教书的经验看来,讲得太多正是通病.以为不如此就不够严格,不够系统,结果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烦琐不堪,效果不好.

暂时把这些议论放在一边,下面讲刻画平面与直线的另一个办法:就是用该平面或直线包含它的空间(即R3)的关系来刻画它们.以平面为例,包含平面的空间就是图上画的x,y,z空间.要决定平面Π,一是要指定空间中的一点x

.要决定平面Π通过此点.再则要求平面Π有一个指定的法线向量n= (n1,n2,n3).什么是法线向量?Π是由虚线方框所代表的平面{λv1+μv2}经平移得来的.法线向量就是与构成Π的向量(也就是所有的λv1+μv2)都垂直的向量.不过我们要注意,如果n是法线向量,则对任意实数c≠0,c n也是法线向量,零向量当然也与一切λv1+μv2垂直,但是这样说没有意思,所以上面规定c≠0.还要注意,对于研究平面和直线,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向量的法线方向,而不是作为一条直线的法线.因为所有各点的法线方向都相同.但在研究曲线曲面时则不同了.通常的立体几何教材中有某一直线n(我们用一个向量n来表示直线,读

者当然会领会到其原因)与某一平面Π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之分.当我们用向量来讨论垂直性时,这种分别是不重要的.因为平面Π是由过原点的所有向量张成的虚线方框平移而得的.后来的平移不影响这些向量的方向.所以,谈n与构成Π的所有向量垂直,也就是讨论n与所有{λv1+μv2}垂直.其充分必要条件就是n·v1=0,n·v2=0.但是v1,v2构成基底(即不共线)这一条件必不可少,否则{λv1+μv2}不能表示构成Π的所有向量.但是平面不只有一组基底,如果n换用另一组基底{v′1, v′2},则n与平面上一切向量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又可以表示为n·v′1=0,n·v′2=0.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v′1=αv1+βv2,v′2=γv1+δv2,或者v1=α′v′1+β′v′2,v2=γ′v′1+δ′v′2.所以由n·v i=0,(i=1,2)必可得到n·v′i=0,(i=1,2).反之亦然.所以n与平面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某一组基底{v1,v2}有n·v1=n·v2=0.在这里我们没有区别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而可将以上所述归结为

定义 若n与任意两个不共线的构成Π的向量垂直,则称n为Π之法线向量.

这样说的好处一是突出了向量的线性结构;二是突出了垂直性.既然讲的是向量的数量积,则是本文第二部分讲的概念,而与“起点”无关.既不问法线是哪一点的法线,也不问Π上与法线垂直的直线通过什么样的点(通常教材都说与Π上的所有‘直线’垂直,但我们只说与一个向量垂直.法线向量是线性空间的概念,而下面我们会看到直线则只是A空间中的概念).

现在用坐标来表示第二种刻画方法.设Π是由虚线方框中的“平面{λv1+μv2}”经平移到x0而成, n是Π的法线向量,则由定义

n·(x-x0)=0(30)如果n,x0,x之分量坐标(或分量)是(A,B,C), (a,b,c),(x,y,z),则上式成为

A(x-a)+B(y-b)+C(z-c)=0

A x+By+Cz=D A,B,C不同时为0(31)我们称(31)是平面Π的方程.至此,不必再多讲关

于方程的事,例如什么(31)是“一般方程”而(29)是“参数方程”(参数方程何曾不一般?)之类.重要在于(29)与(31)表示了我们研究空间中的平面的两种不同方法.(31)向我们直接地提供了法线向量的信息:(A,B,C)就是法线向量.正因为如此,用任意非零常数c乘(31)的双方仍表示同一平面,因为(cA,cB,cC),(c≠0)与(A,B,C)同为法线向量,表示相同的方向.

对于直线l也可以从包含它的空间的角度来考查.这时就看到平面直线与空间直线的区别.一方面,它们都可用(28)表示,区别并不在于其中的向量x,x0,v是平面向量还是空间向量,因为同一个向量既可看作是平面向量也可看作是空间向量.在讨论余弦定理时我们专门讨论过这一点.但是如果包含它的空间是平面或空间,则它与包含空间的关系情况不同了.在平面上看,与l垂直的方向(法线向量n的方向)只有一个.c n,c≠0所表示的方向与n 的方向相同.如果l用所谓“一般方程”A x+By= C(A,B不同时为0)表示,此方向就是(A,B),在l 上取一点(x0,y0)则A x0+By0=C与上式相减,则这个“一般方程”可写成A(x-x0)+B(y-y0)= n·(x-x0)=0.这正是对于直线l的(30)式,你愿意把它称为“一般方程”也可,其还可称为“海赛(Hessian)法式方程”那就还要向学生解释海赛是谁———可见多一个名词并没有好处,倒是可以由此找出l上的向量v=(v1,v2)来.因为n·v=Av1+ Bv2=0,所以不妨令v=(-B,A),它恰好标志了l 自身的方向,我们常讲的斜率就是tanθ=-A

B

,可

见若B=0(即倾角θ=π

2

),斜率这个概念没有用

了,倒是应用(-B,A)更“安全”.这当然更多是一个习惯问题,实质性的影响不大.

但是对空间问题情况就复杂了.我们不妨把l 想象为z轴,那么,(x,y)平面上的所有向量(千万不要认为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有本质的区别!)都可以作为法线向量.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向量构成一个2维线性空间.重要的并不在于向量“本身”是平面的(2维的)还是空间的(3维的).向量是什么?

第一部分明确地说:向量就是线性空间的元素,可以按一定规矩来加,来用实数去乘它.本身无所谓平面与空间之分,到我们考虑的那些向量所成的“集合”(即全体)构成一个线性空间后,我们可以问这个空间的维数.这时,平面或空间的区别才显出来了.可见维数对于向量“本身”,可以说是“身外之物”.对于空间直线来说,法线向量构成一个“平面”———所谓法平面.但是在空间中研究平面,例如在(29)中,重要的是在构成它的向量中要找出一个基底来.现在也一样,在众多的构成2维线性空间(法平面)的法向量中,要取出一个基底(n1,n2)来.对于n1和n2可以各自作一个平面,均通过(28)式中的x0,而且以n1和n2为其法线向量,这两个平面就是:

A1(x-x0)+B1(y-y0)+C1(z-z0)=0,

(A1,B1,C1)=n1

A2(x-x0)+B2(y-y0)+C2(z-z0)=0,

(A2,B2,C2)=n2(32) l就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这个讲法是我们最熟悉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同一条直线可以用不同的n1, n2来刻画其法平面,不同的两组平面可以决定同一直线l,那么,从(32)如何来确定两条直线是相同还是不同?这与(29)式用不同的v1,v2表示同一平面有同样的困难.当然应用线性代数课程中讲的秩的理论解决起来并不难,但对中学数学显然是过分了.这就使得我们在把向量方法用于直线与平面问题时需进一步考虑: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各占什么份量.在这以前,我们先把上面讲过的内容列表总结如下:

3维空间中的直线与平面

通过其上的向量刻

通过数量积刻画

线

·x=x0+λv

·作为向量方程是

一个方程

·作为分量的方程

共三个方程

·找到法平面的一

个基底n1,n2构作

(32),n1·(x-x0)

=n2·(x-x0)=0.

·必然产生基底变

为n′1,n′2时(32)式

如何改变的问题

通过其上的向量刻

通过数量积刻画

平面

·找到构成相应线

性空间的基底v1,

v2得到(29)式:x

=x0+λv1+μv2

·如果把v1,v2换成

另一个基底v′1,

v′2(29)式如何改

·n(x-x0)=0或

A x+By+Cz=D

·用同常数c≠0去

乘,得到同一平面

·只需一个方程

2维空间的情况简单得多,总之,这个表里显出

明显的对偶性.从表面上看,左上右下两框比较简单.现在我们回到图19上的那个题目.

首先要研究平面O′A C,为此我们按右下框的思路去找它的方程A x+By+Cz=D,要注意这里有点麻烦,因为不少师生会去找一个“题型”:已知三个定点(x

i,y i,z i),i=1,2,3,如何求上述A,B, C,D?“题型”一说真是害人不浅,学生会把(x i,y i, z i)i=1,2,3代入以下方程:

A x+By+Cz=D,

得到含4个未知数(A,B,C,D)的3个一次方程,但这种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不同的联立方程怎么办?当然线性代数里有办法,但是把中学数学引导到这类问题中,岂非自找苦吃?应用向量方法于立体几何问题时常需要较多线性代数知识.我以为应当避免过多地专注于代数,而把注意力放在对具体情况的分析上.例如从图19上看到x,y,z三个轴与图中平面处于对称地位,自然可以设想A,B,C相等.因此该平面或可写为x+y+z=D/A,再以一个点(1,0,0)试验,即知D/A=1,就给出了解答.于是平面O′A C之方程为x+y+z=1,而(1,1,1)是其法线向量.

再按左上框去讨论直线OB′.当然应取x0=0, v则是向量OB′=(B′-O)=(1,1,1)所以OB′的方程是

x=λ(1,1,1)

x=λ,y=λ,z=λ

一方面立即可见OB′的方向即平面O′A C之法线方向,所以OB′⊥O′A C.再以上式代入平面方程即得交点P对应于λ=1

3

.既然P点在线段OB′的

1

3

处,自然有|OP|=3

3

.

图21 三垂线定理

再举一例,立体几何中常讲“三垂线定理”,后来可能感到难了一些就不讲了,现在的教材就只提一下,我“百度”了一下“三垂线定理”,发现有多个教案,都把它说得很玄.其实从图21一看,这些教案讲的无非是OP与l并不相交怎么办.但是从现在的理解看,互相垂直是只涉及方向的问题,本来就与起点无关.用综合几何的方法,就一定要考虑起点,而OP与l并不相交,就使得起点不好找了.但如果用向量方法,向量本来就只有方向与大小(大小还用不上),起点都“自动地”搬到线性空间的原点(不一定是平面Π的O点)去了.这里的问题完全消解.所以用v表示构成l的向量(又是左上框),由于OP=OA+A P,读者应该用熟了沙尔定理,不会为OP究竟是固定起点的有向线段还是代表其向量成分而犯愁了,用数量积的分配律

OP·v=OA·v+A P·v=OA·v

所以OP与l垂直的充要条件就是其投影与l垂直.这不就是三垂线定理吗?何必一定要列一个名目呢?所以用了向量方法以后,没有三垂线定理真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不能没有数量积的分配律.

再举一个2006年湖北省一道高考题为例:

图22 一道高考题在棱长为1的正方

体AB CD-A1B1C1D1

中,P是侧棱CC1上的一

点,CP=m.

(1)试确定m,使得

直线A P与平面B DD1B1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32;

(2)在线段A1C1上是否存在一个定点Q,使得

对于任意的m,D1Q在平面A PD1上的射影垂直于A P,并证明你的结论.

很自然地,我们会取坐标系如图,所谓A P与B DD1B1之交角θ即A P与此平面法线交角φ的余角,因此关键是找出这个法线向量.至于法线在哪一点生根并不重要.但为此又只需找出此平面的方程,其实不必作A x+By+Cz=D并以若干点的坐标代入,利用我们的几何直觉,把BDD1B1看成一扇门,AB CD看成地板,则BD就是门缝!与它垂直的例如AC(不必在图上画了)必与此门垂直.注意到A=(0,0,0),C=(1,1,0),P=(1,1,m),立即有

AC=(

1,1,0),A P=(1,1,m)

因此

cosφ=(AC·A P)/|AC|·|A P|

=2/2(2+m2)=

2

2+m2

即sinθ=2

2+m2

.这里我们又从图上看到θ,φ一定是锐角,所以在定根号符号时不发生歧义:cosθ=

m

2+m2,tanθ=

2

m

,由题设,m=1/3.这个解法比

标准答案以及综合几何方法好.因为代数运算代替了一切求作补助线等等,所以不易出错,关键就是要用平面的方程(没有写出来)直接得出法线向量.对学生要求一个几何直观:法线向量只有大小和方向,起点放在哪都一样.

第二部分就是“三垂线定理”.我们不这么说,标准答案上也没有点明,实际上还是用数量积的分配律好.所以作D1Q的投影D1N.于是.

D1Q·A P=D1N·A P+NQ·A P=D1N·A P.所以D1N⊥A P之充要条件即D1Q·A P=0把Q的坐标写出来Q:(x,x,1),x未定.于是问题全部解决.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应该多用解析方法(包括向量方法)还是多用综合方法?本来没有一定之规.一般说来,把问题化为代数问题比较容易找到确定的解法,不会茫然不知所措,比较易教易学.但是终究直观性较差,运算麻烦了同样会感到茫然.综合几何方法比较难,但是确有几何特有的魅力,时有神来之笔,教师不说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美.但是,从整个数学的发展来看,目前还是对向量方法的优美与潜力注意不够.本文的主旨也在此,读者也可看到,课标提出二者结合,灵活运用,是很正确的.但是,如何实现还等努力.

本文开始时提了三个怪问题,前两个在正文中都已解释了.第三个,北京的北风加上海的东风———还没有解释.提出这个怪问题是因为向量(大小、方向)与起点的关系从现实生活看可以是平移也可以不是.如果是平移,则不但有起点而且有终点.风有起点:“微风起于青萍之末”.但是“万里长风”哪里是终点?风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向量场(风场)问题:每点各有一个向量———各个地方各吹自己的风,这时似乎向量又有了起点———于是人们就想,就把这一点当作原点好了.所以,在讲向量时心理上总会感到向量有起点,而且就是问题中提到的点(北京或上海),这是有原因的.总之,我们就会把向量的起点(线性空间中的原点,即零向量)与物理空间的原点(具体的地址)混起来了.因此,准确一点说,现在我们有了两个线性空间(北京的风与上海的风).两个不同线性空间的向量怎么能相加?这个问题听起来怪,其实非常常见.如果有两个电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q和-q,放在非常接近的地方.例如有许多化合物的分子,如HCl(氯化氢,盐酸),形如一个小纺锤,一端荷正电另一端荷负电,但不会互相抵消,正负电荷哪怕位置相近到同在一个分子之内也不能相加.这种电荷系统称为偶极子.我们用的天线时常以偶极子为基础.总之,向量本身只有大小和方向,而起点要另作研究,这不但是为了得到一个无矛盾的数学理论,也是现实世界给我们的启发.向量的几何表述是起点在原点的有向线段,而这个原点是线性空间的原点而不是物理空间的某一个点.这不但是数学上而且是物理上合理的作法.这就是设定第三个怪论所想表述的思想.至于把向量看作平移,并由此得到A空间,则是点与向量关联的一种方式,而我们在中学几何教材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这样才能说清.(全文完)

向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向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中,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也是新高考的一个亮点。学生学习平面向量在前,学习解析几何在后,而且教材中二者知识整合的不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就“平面向量”解平面向量题,不会应用平面向量去解决解析几何问题。向量知识、向量观点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很多分支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能融数形与一体,能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的许多主干知识综合,形成知识交汇点。距离如下: 1、利用向量证明等式 材料一:已知、是任意角,求证:。 证明:在单位圆上,以轴为始边作角,终边交单位圆于A,以轴为始边作角,终 边交单位圆于B,有,所以有: 又 即 点评:对于某些恒等式证明,形式中含有或符合向量的坐标运算形式,可运用 向量的数量积定义和向量坐标运算来证明。 2、利用向量证明不等式 材料二:是正数。求证: 证明:设 由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可得: 又因为,所以成立。 点评:当求解问题(式子)中含有乘积或乘方时,可巧妙地利用向量数量积坐标表达式: ,,构造向量解之。 3、利用向量求值 材料三:已知,求锐角。

解析:由条件得 设,, 则,,, 由,得,即, 则,即,同理(因为、为锐角) 点评:对于求值问题,巧妙地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构造等量关系求值。 4、利用向量求函数值域 材料四:若,求的最小值。 解析:构造向量, 由,得 即, 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 点评:巧妙构造向量,可以解决条件最值问题,特别是某些含有乘方之和或乘积之和式子的条件最值问题,用向量证明更有独特之处。 5、利用向量解决析几何问题 材料五:过点,作直线交双曲线于A、B不同两点,已知 。 (1)、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2)、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使若存在,求出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设直线的方程为, 代入得, 当时,设,,则,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史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史教育 1新课标有关数学史教育的要求 在以前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尽管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存在好多弊端。比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为应试教育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慢慢的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感觉数学就是单纯的公式计算或证明,有的甚至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在进行应试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让人们知道到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数学教育,并不是枯燥的,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和完善人们的能力和素质。新课程的改革主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素质,以满足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作为数学文化的载体——数学史充当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角色,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要求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必修内容的要求中也多次提到渗透数学史教育,例如在函数的教学中,要求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在算法初步中,要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等等。并把数学史选讲作为一个选修课内容的一个系列。其实,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有很丰富的数学史料,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数学家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勇于探索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艰苦学习和创新的精神。 2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2.1更好的理解数学,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数学本身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数学知识是随着人类知识的丰富而不断的深入变化的,要真正的理解数学就要弄清数学的起源、发展。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学生能知道定理和概念的由来,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著名数学家外尔认为:“如果不知道远溯古希腊各代前辈所建立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只有给学生讲清楚其来龙去脉才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无理数是由于度量问题而产生的,它的发现导致几何学在一定时期内独立于算术发展;对极大、极小问题、曲线长等问题的研究,直接促使牛顿、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微积分产生后,出现了许多分支,如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在讲解这些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使他们感到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

浅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

浅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 万州桥亭中学秦毅 内容摘要: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在现今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史的有关轶闻趣事,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史,不仅是广大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力帮助,而且是也是我们中学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更好的搞好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要明白数学史的重要性,最根本的是要研究如何将数学史融合到教学当中,努力探索出一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数学数学史 一、引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史研究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知识,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和价值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4月20日至26日,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发起,在法国马赛附近的Luminy镇举行了题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张奠宙

教授在《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我国的数学史研究,乃至科学史研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队伍。但是,我们的研究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如何运用于教学过程,发挥它的应有效益。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数学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我们都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界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极其重视,并且以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经验。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年取得佳绩、在国际水平测试中名列前茅,这些都是我国数学教育水平高的有力证据,我国数学教育水平高的另一个证据是,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测试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亚洲参加国的测试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因此,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高水平成绩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厚重的历史积淀的,是几代、十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共同的结晶,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对于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是应该予以正视的。就在我们的教育界为上述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时,社会上也存在着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数学内容一些学生学不好,学不了,成为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者;另一方面,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我们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特别表现在数学思考方法、 2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开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鼓励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同,接受他人的思想、集他人智慧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这种“小组合作”不仅无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实质;也常常造成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情况。 一、从教学案例看开展有效“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小姜是刚参加工作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久前学校举行新教师汇报课,小姜选择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并以七年级上册6.1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开展自己的汇报课。课堂上,小姜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激情和亲和力,使本堂课成为一堂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的数学课。然而小姜却远没能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在本节课所应教授的内容,最后小姜只能以“同学们课后自己再去完成余下的知识”匆匆结束了本堂课。课后,所有听课的教师一致认为造成小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是“小组合作”,一堂课小姜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耗时将近半个小时!而据小姜自己说,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至今一直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课堂中最需要的、最能培养学生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略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8536581.html,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略谈 作者:李雪红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数学史是一种文化内容,融入初中数学教材很有意义。数学史融入时遵循着特定的原则。具体融入时可采取的策略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广泛性与实用性结合,目的性与可接受性结合,思想性与可理解性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史;融入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3-0158-01 数学史具有较长的一段历史,并且含义丰富,当前,我国很多数学教材中都缺失了对数学史的讲解,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程序化。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逼近,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将数学史融入到教材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因此,首先就需要明确将数学史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原则,再制定相关的策略办法,使得数学史的融入发挥效用。 1.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虽然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原则,但是在实际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目前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对部分概念定理并没有进行探究,甚至没有涉及到相关的数学问题,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史在教材中的重度缺失。当前我国很多初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因此,可以将数学史适当融入其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史的融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根据数学史相关内容深入探究数学定理。人教版初中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教学方式,数学史的融入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及分类等数学学习方式进行应用。数学史的形成是漫长的,将其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能够让学生对无理数等的发现有更加具体的认识,从而体会到数学家们的恒心及毅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在将数学史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相关的原则,只有在遵循原则的情况下,才能正确体现出数学史融入到教材中的意义。在将数学史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及应用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使其能够在数学史的作用下,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需要对相关科目的历史进行适当的讲解,但是还是需要注重教学方法,不能将过多的时间用在讲解数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郑小瑞 摘要: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我国数学家吴文俊说过: “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发展轨迹,更好地体会数学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家们刻苦钻研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这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以及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都大有益处。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学 一、引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史研究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知识,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和价值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4月20日至26日,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发起,在法国马赛附近的Luminy镇举行了题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张奠宙教授在《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我国的数学史研究,乃至科学史研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队伍。但是,我们的研究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如何运用于教学过程,发挥它的应有效益。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也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宁江一中刘立冬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搞好研究与教学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数学知识,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大量的人为编造的以致脱离实际的所谓应用题”和“各种各样的解题技巧、解题模式的训练”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学生也许学到了不少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领悟到其内在的本质,只有知识的“躯体”,缺乏知识的“灵魂”…… 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自身教学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数学课上得更理性,更科学有效?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领显在课堂上。”我们要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下局面。 首先,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其次,现实告诉我们,大胆改进学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

大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改进身处应试教育的怪圈,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题海"之中,教师拍心某种题型没讲,中考时做不出,学生怕少做一道题,万一考了损失太惨重,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往往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考和参预,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而之前的备课则不应当受教材思路的影响,重新组织教材,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学习过程学生有知识的掌握,个性的解读、情感的碰撞,且创新火花不断闪现。 再次,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鉴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我对新课程这几年的研究,结合我平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谈谈个人的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第一方面应从思想工作着手,我觉得要教好学生,应先让他们尊重老师,这也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所以我第一天当他们老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向量(续3)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向量(续3) 齐民友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430072) 413 关于立体几何的教学 立体几何的教学是一个困难问题,许多人都认为,学立体几何可以培养“空间想像力”.其实,什么是空间想象力说来也玄,下面举一个例,在近年高考与各种“辅导材料”中,这种“题型”的内容很多.下面可算是最简单的了. 设有一个立方体,边长为1,过O ′,A ,C 三点作一平面,联结OB ′.证明它与此平面垂直,设OB ′与此平面交于P 点,求OP 之长. 把图画出来,差一点的学生就眼花缭乱了,似乎 OB ′C ′是一条直线,其实又 不是.哪一条直线被掩盖住了,我画的图可能是错的.如果是画对了,又恰好把有用的东西遮盖起来了. 图19 一个简单的 立体几何题如果换一个想法:立方体12条棱,8个顶点中的5个还有6个面,都是没有用的,真正有用的只有下图 (其实三条坐标轴也只是辅 助性的).学生在这里的问题与其说是缺少空间想象 力,不如说是缺少从纷繁的 图形中把有用的要素提取出来的能力.而从上图看 出真正有用的只是下图.这又不只是想象力问题,而是需要较高的数学素养才行. 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帮助学生走一条比较平易的道路.我认为,数形结合(现在是代数化)是一个有效方法.看到题中讲的立方体,就自然想到下图的直角坐标系,以及有关的坐标.我们需要的 全部信息就全在其中了,其它都可以置之不理.这就是下图的来源. 于是就会问,经过这三点的平面方程是什么等等.下面的问题就只是最简单的代数计算了.图上看不清的全部可以算清,这就是热尔梅那句话的意义. 读者会问,讲平面的方程是否超过课标?本来课标中已规定要讲空间直角坐标,由此再到平面的方程也就只是一句话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哪怕只是一句话,怎样说才好,我以为最好不要只是提出定义等等.因为提出一个定义就会带来一串定义,于是就有了多少个“知识点”,麻烦就多了. 现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研究空间直线与平面时,怎样去刻画它们?从数学上看有两个办法,一是问它们自身包含了什么样的 向量.以直线为例,必是先有一个向量v ,而{λv }(λ是实数)就是一条直线(图上的虚线).但它一定通过原点.我们把它平移一下,使O 点移到x 0,这就得到了通过x 0而方向为v 的直线l.如果用x 表示l 上的任一点(即其位置向量),就得l 的表示法: x =x 0+λv (28) 图20 怎样用向量表示 直线和平面 不论是平面直线与空间直线都可以这样写出来.我们不妨称 (28)是直线(平面的 或空间的)的方程.而且依我之见,完全不必再给它加一个诸如向量方程或参数方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郑小瑞 摘要: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我国数学家吴文俊说过: “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发展轨迹,更好地体会数学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家们刻苦钻研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这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以及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都大有益处。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学 一、引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史研究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知识,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和价值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4月20日至26日,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发起,在法国马赛附近的Luminy 镇举行了题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张奠宙教授在《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我国的数学史研究,乃至科学史研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队伍。但是,我们的研究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如何运用于教学过程,发挥它的应有效益。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数学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我们都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也取

浅议中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分析

浅议中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分析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 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新时期对学校 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主阵地。新课标提出:教师是课堂 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忘记自 己是教学“主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 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 成教学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学科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学科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被动机械的接受,缺少对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缺乏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往往忽视了所教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侧重于对内容 的条分缕析上,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对学 生缺乏必要的了解,把握不住学生的心理,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接受 能力,一味的加压加量,单纯的进行学科知识传授;忽视了师生情感的交流,造 成了师生间不应有的隔阂,学生失去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对所学学科没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这些弊病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探索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势在必行。而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学科教学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霖。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能力,不只是对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复述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 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的使用 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的撰写科研小 报告,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等。这种课程模式可以有效的消除当前学 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学科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在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 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学科知识和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和确定几个可行性的 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 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 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 2、组织研究 课题确定以后,要指定研究计划,划分课题小组,明确研究任务、目标及时 间安排,作好一切准备工作。课题小组一般由2--5人组成,由学生自己推选研究 和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并根据所选课题聘请在此一领域中有一定专长的 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要求每一位小组成员要明确应如何进行调查,需要那些信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成员之间的分工要科学合理,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物

新课标下考数学史与初中数学的整合试备课讲稿

新课标下数学史与初中数学的整合 在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中应当包含一些辅助材料,如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可以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 技术、天气预报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都围绕三个基本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理科课程,还进而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尝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在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史首先应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 1、认识数学的发展规律,了解榜样的激励作用,减少学生走数学学习的“弯路”。 数学史让我们认识数学发展的规律,了解昨天,指导今天,预见明天。从前人研究数学的经验教训中获取鼓舞力量,以指导和推动我们今天的数学学习和研究,少走弯路。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史教育,把精力用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上,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以适应新课改学习方式的需要。 许多大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不少著名数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介绍一些大数学家是如何遭遇挫折和犯错误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反面获得全新的体会(这往往能够获得比从正面讲解更好的效果),而且知道大数学家也同样会犯错误、遭遇挫折,对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了解数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加深理解数学理论、公式、定理和数学思维。 一般说来,历史不仅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给出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可以引导我们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而历史上许多著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还十分有助于他们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写在书本上的数学公式、定理、理论都是前人苦心钻研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挫折和失败才形成的,是在当时社会生产、人们的哲学思想、数学家的独创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活生生的数学。但是,我们从书本的条文上,已看不到数学成长、发展的生动的一面,而只看到数学家的浓缩的形式,这就妨碍我们对这些数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如在七年级教空间与图形部分前,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特别介绍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使学生初步感受几何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3、抓住数学历史名题,丰富教学内容,展现学习数学新途经。 对于那些需要通过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这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还难住了许多有名的人

《向量的概念》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必修4(北师大版)】

《向量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入门课,概念较多,但难度不大. 理解自由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平行向量、零向量等概念,并能判断向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辨认图形中的相等向量或作出与某一已知向量相等的向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与基本概念,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并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向量与向量相等的含义以及向量的几何表示;最后通过讲解例题,指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向量的实际背景、几何表示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向量及向量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向量及向量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思考 先引导学生思考位移和距离这两个量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向量?它与数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有向线段,它包含哪三个要素? 3.怎么表示向量? 4.什么是向量的模? 5.有哪些特殊向量? 6.向量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新知探究 1. 什么是向量?向量与数量有何区别?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数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 思考:在质量、重力、速度、加速度、身高、面积、体积这些量中,哪些是数量?哪些是向量? 什么是有向线段,它包括哪些元素 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有向线段的三要素:起点、方向、长度 以A为起点、B为中点的有向线段记作: ?→?AB 2.向量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①几何表示法:向量常用有向线段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 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有向线段的长度:线段AB的长度也叫做有向线段 ?→ ? AB的长度 ②字母表示法:也可用字母a、b、c(黑体字)来表示,即 ?→ ? AB可表示为a(印刷时用黑体字) 说明1:我们所说的向量,与起点无关,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起点可以取任意位置。所以数学中的向量也叫自由向量. 如图:他们都表示同一个向量。 练习:1.向量AB ????? 和BA ????? 同一个向量吗?为什么? 说明2: A(起点) B (终点) a

浅谈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原则方法及其怎样才能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数学史。为今后更好的把数学史融入到中学数学教学当中,使学生们更加有激情的学好数学做好准备。最后分析了当前影响数学史在中学数学中的概况以便更好的、有效的应用到其中。 关键词: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 自1972年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国际小组成立以来,数学史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尤其在国内,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奠定了数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很多教育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数学史进行了研究,其中对数学史的意义及作用、教师数学史知识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如何将数学史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直接应用数学史的内容比较少,有的只是后边的阅读。基于此现象本文主要编写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相应的意义。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一门学科.数学史不单单是数学成就的编年纪录,人类对数学的认识史,它也是数学发展对社会生产、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的关系史,同时还是一部数学思想的发展史。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数学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史的应用却十分有限,或只停留于单纯加入和简单介绍的层面。但是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中的要求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背景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已普遍被人们所认同,而怎样借助数学史来使数学教学活动得到改善和优化,成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学家等所关注的新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数学史教育价值的实现,为了加强国际间

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单位:xx第八中学 作者:许军民 身为普通中学一名普通数学教师的我,凭着十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让我深知要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应注重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力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中心的思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密切关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发展动向,在工作中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愉悦学习,享受学习,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转变传统认识观念,变过去师生等级制为平等的知心朋友,身为一名普通人民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让言教不如身教落到实处。同时多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让学生与老师保持零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从枯燥乏味学习到快乐学习。当你把学生当做朋友时,学生就会犹然产生对你所教学科的兴趣性,就会使你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会把生活及学习中的疑问主动让老师解疑,使学生在问题中不断成长。其次要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注入式”教学为今天的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摆脱过去一讲到底的执教方法,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展示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得以严密的组织纪律做保障,对课堂上的不良现象要及时与学生沟通直至解决。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及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尽量引入贴近生活的

向量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向量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向量具有几何形式与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它是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是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工具。《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其教学要求为重基础,突出向量作为工具的作用。本课题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向量内容进行分析,把向量作为数学工具来解决数学问题,列举在教学中积累的应用向量解决问题的实例,并进行分类讨论。主要是向量在平面几何、函数、等式与不等式、数列、复数、三角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等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方面的应用。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掌握利用向量来解决常见的数学问题。在此背景下,“运用向量法解题”是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明确向量在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地位,提高对向量解题的认识,有效地促 进中学数学中利用向量解题,从解题的内涵、思维过程等方面试图从向量解题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解题心理、解题案例等方面尽可能全面的阐述向量解题,给学习向量的人提供相应的参考。 1、优化学生认识的结构 根据数学学习的同化理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接受新的知识,使旧知识获得新的意义,使原来的认知结构得到重建和优化。如学习向量平行与垂直时,可以使原有的直线平行、垂直含义及证明的方法得到扩充,得到同化,充实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向量的观念下,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融合,优化学生认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数学思维品质是形成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条件。向量的引入给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利用向量知识点的多样性,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在平面向量这一章中许多概念及有关向量的运算、运算性质、运算律、既类似于实数的相关知识,又有本质区别,这是本章难点,在训练过程中,完善学生认识结论,克服知识负迁移,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以课文习题为蓝本实现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利用向量形成解题模型,做到一法多题,培养学生思维的聚合性。在向量教学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优化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向量一章的内容,突出的是知识的应用。新课标准把数学建模能力列为学生学习数学需完成的知识。向量的工具作是显然的。这里可以借助物理问题,通过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即把物理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数学模型解释相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4、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文化素养 向量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知识的继承者,学生学好向量,完善知识结构,养成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 研究内容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一、数学史有它的教育价值: 普及数学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旨趣;学史能够给数学课堂教学添色增彩;中小学教材渗透着丰富有趣的数学史;数学史是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催化剂;数学史本身蕴含着当下教材基本知识。 二、数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二、)常量数学时期(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三、)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四、)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五、)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一阶段有一下两项重要成果:计数制度的产生和使用(如图1)。测量和 图1 作图(如图2赵爽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图文结合)。

图2 第二阶段是常量数学时期(初等),那个时期数学发展的两条主线: 1.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 2.灿烂的古希腊数学。 其中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有三次发展高潮:(1)两汉时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3)宋元时期。 领先的成就有: 1、计算技术的创用 2、加、减、乘(九九表)、除;分数、小数、近似计算 3、更相减损术、比例算法、盈不足术 4、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暅原理,算经十书 宋元四大家: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贾宪三角(杨辉三角);秦九韶《数书九章》之“正负开方术”、“大衍求一术”;朱世杰之《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的“招差术”、“垛积术”;李冶是的“天元术” 第三时期变量数学时期主要有:几何学的变革;微积分的创立与

发展;多分支的形成:集合论、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这几个重要成果。 几何学的变革时期代表人物有费尔玛、高斯、笛卡尔等。笛卡尔在实际上建立起了历史上第一个倾斜坐标系,把几何和代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微积分虽然不是牛顿与莱布尼兹发现创造的,但却是他俩大体完成的。牛顿改变了以往从“和的极限”到“定积分”的老路,开创了从导数到不定积分到定积分的新路。清楚得表明了他对微分和积分互逆关系的认识。莱布尼兹认识到求积依赖于在横坐标的无限小区间上的纵坐标之和或无限窄小的矩形之和。更重要的是他认识的求和(积分)与求差(微分)运算的可逆性。 数学方法:(1)化归的方法、(2)变换的方法、(3)类比的方法、(4)归纳的方法、(5)合情推理的方法、(6)反证法、(7)数形结合的方法、(8)分类讨论的方法、(9)运筹的方法。 数学观点:(1)近似的观点、(2)抽象的观点、(3)一一对应的观点、(4)对称的观点、(5)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观点、(6)“变中有不变”的观点、(7)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8)运算与结构的观点、(9)博弈的观点、(10)关系、等价关系、序关系、相关关系、比例关系、函数关系的观点 数学思想:(1)“命题需要证明,证明依靠逻辑”的思想、(2)量化的思想、(3)数学建模的思想、(4)最优化的思想、(5)公理化的思想、(6)数学机械化的思想、(7)数据处理与数理统计的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内容提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想新课程标准渗透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在对第三学段(七—九年级)的教学建议中要求“对于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体现螺旋上升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宜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渗透化归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化归”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这体现了研究科学的一种基本思路,即把“不熟悉”迁移到“熟悉”的路子上去。我们也常把它称之为“转化思想”。可以说化归思想在本教材的数学教学中是贯穿始终的。 例如:在教材《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内容中,实际上教材是通过“议一议”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除法转化为加法、乘法的过程,体验、学会并熟悉“转化一求解”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注意到教材在出示了一组例题后,特别用卡通人语言的形式表明“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在主观上帮助了学生在探索时进行转化的过程,而在学生体会到成功后客观上就渗透了学生化归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我们教师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浅显的例子越能引来人们的认同,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一绝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机会。再如教材《走进图形世界》,它实际上是“空间与图形”的最基本部分。教材在编排设计上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展开的,在过程上是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以及点、线、面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对某些几何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认识,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七(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