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1.寒热错杂型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饮食不调,内伤生冷,或者感受寒湿湿热而发病。湿浊不化,下注大肠,凝滞气血,蕴结化热,化腐成脓,伤及肠络则出现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与里急后重等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时,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张仲景《伤寒论》)与四神丸(王肯堂《证治准绳》)辨证加减。用黄参、补骨脂各12g,半夏、山茶根各10g,北五味子8g,炙甘草、黄连、肉豆蔻、吴茱萸各6g,干姜3g,大枣5枚,用水煎服,或者水煎浓缩做丸散服。

中成药可以用纯阳正气丸或者香连丸,每天服三回,每回3g。

2.脾胃虚弱型

病久不愈,反复发作,或者脾胃素虚,不能胜湿,脾病和肾,湿从寒化,则出现面黄、神疲无力、腹痛、腹胀、五更腹泻、泻下黏冻与里急后重等。

治疗采取健脾、益气、助运化湿之法。可以选用参苓冬术散加减:黄参、炒眉豆、地榆、云苓各15g,炒冬术、炙甘草、柴草、迎阳子各10g,淮山药、莲子肉各20g,生苡米仁、黄芪各30g,橘皮、砂仁各5g;肚胀腹疼甚者加蜜香、炒川根朴各10g行气止疼;腹泻甚者加乌梅10g涩肠止泻。每天一剂,用水煎服,早晨、晚上分服,连续服用2月。

中成药可以用补脾益肠丸,每回5g,每天3回。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中药煎汁,等温度适合时,直肠给药,接下来保留大约30分钟。灌肠用的经常使用中药有以下几类:敛疮生肌类,如珍珠、牛黄、冰片、琥珀、儿茶、白及、赤石脂、枯矾、炉甘石与诃子等;活血化淤与凉血止血类,如蒲黄、红根、三七、地榆、怀花、狼牙草、血竭、柏叶与云南白药等;清热解毒类,如青黛、黄连、黄柏、白头翁、梣皮、黄花龙牙、苦参、金藤花、鱼腥草与白蔹等。其它如药菖蒲、锡类散等。

锡类散2支、云南白药3g、白及粉10g,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氢化可的松混与后作保留灌肠,效果更佳。成药结肠宁(灌肠剂,主要成份蒲黄、丁香蓼)能活血化淤,清肠止泻。

灌肠法:取药膏5g,溶于50至80mL温热水中,放冷至约37度时保留灌肠,每日大便后一回,4星期为1疗程。中药保留灌肠必须要在大夫的指导下进行。

溃疡性结肠炎是种慢性病,需要长时间治疗,所以营养和饮食的调配非常重要。总的原则是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油少渣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与纤维多的饮食,如辣椒、芥末等辛辣饮食,及白薯、心里美萝卜、芹菜等多渣食物。病患发作的时候,要忌食生水果、蔬菜和带刺激性的姜、葱、蒜等调味品。尽可能限/制食物纤维。腹泻时不宜吃多油食物和油炸食物,烹调各类菜肴要尽可能少放油。

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要减少过敏食物和损伤肠道药物的摄人,减少精神负担与精神创伤,避免感染性病患的发生,这样可保持比较长的治疗效果,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再发。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等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引起,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规范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疗,本文将就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邪如寒、湿、热等侵入人体,与内湿相合,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所伤,如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使湿邪内生;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气机不利,导致肝脾不和;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邪内生,蕴久化热,导致肠腑湿热蕴结,引发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多依据《中医内科学》相关标准,具体如下: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 还可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诊断,常见证型有湿热内蕴证、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等。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遵循扶正祛邪、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具体

方法如下: 湿热内蕴证: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痢为治则,选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剂加减。 肝脾不和证: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治则,选用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 脾胃虚弱证: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治则,选用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方剂加减。 针灸、推拿、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具体措施如下: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明确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诊疗方案。然而,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和心理调适,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1.寒热错杂型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饮食不调,内伤生冷,或者感受寒湿湿热而发病。湿浊不化,下注大肠,凝滞气血,蕴结化热,化腐成脓,伤及肠络则出现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与里急后重等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时,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张仲景《伤寒论》)与四神丸(王肯堂《证治准绳》)辨证加减。用黄参、补骨脂各12g,半夏、山茶根各10g,北五味子8g,炙甘草、黄连、肉豆蔻、吴茱萸各6g,干姜3g,大枣5枚,用水煎服,或者水煎浓缩做丸散服。 中成药可以用纯阳正气丸或者香连丸,每天服三回,每回3g。 2.脾胃虚弱型 病久不愈,反复发作,或者脾胃素虚,不能胜湿,脾病和肾,湿从寒化,则出现面黄、神疲无力、腹痛、腹胀、五更腹泻、泻下黏冻与里急后重等。 治疗采取健脾、益气、助运化湿之法。可以选用参苓冬术散加减:黄参、炒眉豆、地榆、云苓各15g,炒冬术、炙甘草、柴草、迎阳子各10g,淮山药、莲子肉各20g,生苡米仁、黄芪各30g,橘皮、砂仁各5g;肚胀腹疼甚者加蜜香、炒川根朴各10g行气止疼;腹泻甚者加乌梅10g涩肠止泻。每天一剂,用水煎服,早晨、晚上分服,连续服用2月。 中成药可以用补脾益肠丸,每回5g,每天3回。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中药煎汁,等温度适合时,直肠给药,接下来保留大约30分钟。灌肠用的经常使用中药有以下几类:敛疮生肌类,如珍珠、牛黄、冰片、琥珀、儿茶、白及、赤石脂、枯矾、炉甘石与诃子等;活血化淤与凉血止血类,如蒲黄、红根、三七、地榆、怀花、狼牙草、血竭、柏叶与云南白药等;清热解毒类,如青黛、黄连、黄柏、白头翁、梣皮、黄花龙牙、苦参、金藤花、鱼腥草与白蔹等。其它如药菖蒲、锡类散等。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舌苔白滑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概述】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刘怀明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 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 影响。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 疗效并不理想。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 的联系。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 的主要病因。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在中医 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 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因此该病容易反 复发作,迁延难愈。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最初 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 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这些治 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 通塞的要义。如果泄泻日久,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可采取泄木安土的原则治疗。现 代中医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和肝脾肾功能失调有着较大的关系,认为主要病因在 于肝失疏泄,因此可采取疏肝理脾的原则治疗。对于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反复发作的情况,可以 采取疏肝健脾法的治疗原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还有研究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溃疡性结 肠炎的根本原则,常用的指标原则在于清热解毒化湿,局部治疗则可以采取祛腐托毒生肌的原则。总的来说,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了活血行瘀、温肾健脾、疏肝健脾、利湿清热、健脾益气。对于急性发作的情况,要注重祛邪,但不要伤正。对于久泻不止的情况,要注 重固涩,但不要留邪。 三、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证候方面也存在较多的变化,因此现代中医主要 采取自拟方分期分型治疗的措施。例如,针对寒热夹杂型,采取调和寒热的方法治疗;针对脾 虚湿盛型,采取温运脾湿的方法治疗;针对气滞湿郁型,采取和脾化湿的方法治疗;针对肝脾 不和型,采取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另外,也可采取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分期治疗方式,在发 作期采取行气活血导泄及清热化湿的治疗方法,在缓解期采取行气化滞、清热化湿、健脾益气 的治疗方法,均可取得理想的疗效。在治疗中注意随症加减。例如对于湿盛脾虚下陷、泄泻初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症状特点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或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为多见,男稍多于女。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为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湿热之体复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从而湿热毒邪内蕴,下迫肠道,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出血日久,亦必耗血伤阴。久病入络,可致瘀血内阻;病久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而中气下陷,温运无力而胃关不固。慢性结肠炎病人多表现为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烟、禁酒及避免使用酸、辣、呛(如辣椒、芥末)等刺激性调味品,以免引起肠道敏感,加重腹泻。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 慢性结肠炎以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成为现代医疗的难题之一。由于肠黏膜长期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肠道环境紊乱,吸收和排便功能异常;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易导致肠黏膜组织增生,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沈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 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

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2)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3)七情内伤。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 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2)积滞内停。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中医脾胃病临床】蔡淦: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

【中医脾胃病临床】蔡淦: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黏膜层,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一般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因素和肠道免疫异常密切相关。在中医学则属于“痢疾”、“泄泻”、“便血”、“滞下”等病证范畴,该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一)审证求因,病机遵从叶天士“脏阴有寒,腑阳有热”理论 本病主要致病因素为湿邪,其性黏滞,故发病缓慢,病程长,反复难愈。湿性重浊,伤于下,故病位始于大肠。初发时多为大肠湿热,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气滞不畅,郁而化热,形成湿热壅滞肠道。气机不通,故而可以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热邪炽盛,肉腐血败,故而可以表现为下痢赤白脓血。如热毒壅盛,尚可出现发热。大肠与胃同属于阳明,病久则伤胃。胃又与脾互为表里,故病邪继之困脾,病邪由腑及脏。其病机也由大肠湿热转化为脾胃虚弱。由于病程缠绵难尽,长期腹泻、便血,耗伤阴血、津液、气血,穷必及肾,最后导致脾肾两虚之证。因此,该病病初以大肠湿热为主,在疾病发展阶段以脾胃虚弱为主,在疾病后期则以脾肾两虚为主。 无论在疾病发展阶段还是在疾病后期,如果出现疾病复发或发作,则在脾胃虚弱或者脾肾两虚的基础上,兼以肠道湿热。故本病初起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素体湿热内蕴,复因过食辛辣、肥甘、生冷、不洁之物;或感受暑湿、热毒之邪;或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横逆犯脾,从而导致脾气亏虚,运化失司,肠道分清泌浊功能失常,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熏灼脉络,血溢脉外,或气血凝滞,壅而化脓,于是脓血俱下。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脾气益衰,难以化生气血精微,肌体失养,则消瘦、乏力;脾虚清阳不升则中气下陷,下利无度,脾阳虚损,病更难愈。脾病及肾,致脾肾两虚,阳气衰微,出现下利清谷,五更泄泻,形寒腹冷,腰膝酸软,脉象沉

中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的“肠澼”、“久痢”、“脏毒”、“肠风下血”、“血痢”、“滞下”等范畴。中医认为多由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所引起。《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趁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其治疗,应按临床不同证型辨证施治。 一、湿热下注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中有黏液脓血,里急后重。治宜清热燥湿,辅以止血止泻。 处方:白头翁30克,五倍子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赤石脂30克,槐花30克。水煎服。 加减:血多加地榆炭15克;黏液多加乳香、没药各10克;久病体虚加黄芪、党参、五味子各30克;腹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 二、下元虚寒型:临床主要表现四肢不温,久泻滑脱不禁,大便中仍有脓血黏液。治宜温补下元,收涩固脱。处方:炮姜炭10克,赤石脂30克,诃子肉15克,肉豆蔻(去油)10克,槟榔炭10克,海螵蛸15克。水煎服。 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每次服0.2克,每日服3次,3~10天为1疗程。 2、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穿心莲30克,黄柏15克,加水煎至150毫升,温度在30℃~40℃时作保留灌肠。保留8小时以上疗效更佳。 3、锡类散,每次口服2支,开水吞服,空腹服,每日服3次。临睡前又用锡类散3~4支,加温开水40毫升混和,作保留灌肠。本方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溃疡面,控制炎症,促进愈合。 三、溃疡性结肠炎效验方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以青壮年为多见,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或直肠,以结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溃疡、出

老中医分享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奇效秘方

老中医分享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奇效秘方 方1 【原料】胡椒、艾叶、吴茱萸、灶心土、大蒜各适量。 【用法】将方中前4味药物共碾成细末,过筛,瓶贮备用。用时取药末6克,与大蒜共捣如膏,敷于患者的肚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寒泻,症见肠鸣腹痛,便泻稀水游澈,或色如鸭粪,或食物不化,或便下青黑,四肢冷,口不渴,苔白,脉沉迟。 方2 【原料】丁香、枯矾、生姜汁各适量。 【用法】将丁香和枯矾共研为细末,瓶贮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6克,入姜汁调和如膏,敷于患者肚脐上,外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 方3 【原料】肉桂、厚朴各30克,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肉桂和厚朴共碾成细末,瓶贮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生姜汁调和成膏,直接敷于患者脐孔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 方4 【原料】吴茱萸24克,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瓶贮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姜汁调成糊,加温摊于两层4厘米见方纱布上,将四周折起贴于患者脐部,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吴茱萸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祛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的作用。 方5

【原料】炮姜30克,防风10克。 【用法】将炮姜、防风碾成细末,以温开水调成糊,直接敷于患者的肚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炮姜性味苦、涩、温,归肝脾经,有温中止泻之功。 方6 【原料】车前子、肉桂各30克。 【用法】将上药共碾成细末,过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将患者脐孔皮肤洗净后,趁湿填满脐孔,外用胶布封固,每日换药1次。 【功效】本方散寒利湿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 方7 【原料】大枣(去核)大蒜各12克,灶心土30克,生姜3片。 【用法】将上药混合共捣烂如膏,敷于患者的脐孔上,用艾条隔药悬灸30分钟,灸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用药1次。 【功效】散寒利湿止泻。适用于寒湿内蕴而致结肠炎泄泻。 方8 【原料】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各30克。 【用法】将上药共碾成细末,装入布袋内,置于患者肚脐上,用电熨斗或热水袋熨之,每次30~60分钟,每日2~3次。 【功效】利湿止泻。适用于寒湿内蕴而致结肠炎泄泻。 方9 【原料】鲜石榴皮30克。 【用法】捣成泥敷脐,常法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补肾收涩止泻。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方10 【原料】猪苓、地龙、朱砂、葱汁各适量。 【用法】将前3味药共碾成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10克,加入葱汁调和如膏,敷于患者的脐孔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2治疗 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

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等)长期使用易产生副作用,如情绪改变、满月脸、踝部水肿、高血压等,且不能防止复发,故当症状好转后,即应逐渐减量至停药。对于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滴注7~10天;重度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症,适当补充白蛋白可缩短疗程,促进病变愈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环胞霉素等)起效较慢,有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消化道反应、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对于激素抵抗或者依赖的患者,临床疗效不佳。如患者顾虑免疫抑制剂副作用而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选择继续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配合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丹参及低分子右旋糖苷静脉滴注可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拮抗剂(包括重组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 10、

名中医治结肠炎(泻痢)八个秘方

名中医治结肠炎(泻痢)八个秘方 72.1 乌梅败酱方 【来源】路志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9克(后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 克。 【用法】(1)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 按原方配匀,烘干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日服2~3次。【功用】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缠绵难愈、易于复发,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其病理,既 有湿毒滞肠的一面,又有久病入络脾虚的一面、虚实夹杂。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施。所以,方中以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使脾健而行其运化水湿 之职,不止泻而泻止;乌梅、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且乌梅擅涩肠止泻;木香、黄连擅 治泻剂;当归养血和血;败酱草辛苦微寒,功擅解毒排脓;葛根升阳止泻;枳实抑肝理气。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健脾、抑肝、清热、利湿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 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加减】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 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槟榔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苡米、白蔻仁。

【疗效】多年使用,颇具效验。 72.2 姜莲养肠汤 【来源】胡翘武,《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干姜3克,毛姜、阿胶(另炖烊化)各10克,旱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防风、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每日早、晚空腹分服。其中阿胶 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功用】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方解】慢性腹泻,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阴阳亏虚,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气血 郁滞、寒热湿浊壅遏不化更为习见。肠腑既失气阴阳精之温煦滋养,又遭内蕴结邪之侵扰,彼此互为因果,虚实两极分化,传导失职,变化不及,腹痛便泻有增无减。本方以干姜、白术、炙甘草温中健脾益气,合补肾温阳、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煦养肠腑;阿胶、旱莲草、当归滋阴清热养血,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杨士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 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阴精耗伤之慢性腹泻,非此无以滋 填厚肠、如斯阴阳燮理,益气养血,虚损肠腑始有补益之望。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气血通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内困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升散调运于胃肠间,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结者能散、郁者能达,醒脾悦胃、活泼气血,若此气血两调、寒温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故用之效佳。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症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 夹赤白黏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末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

危北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方

危北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方 *导读:危北海,男,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二、三、…… 危北海,男,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40余年,是北京市脾胃研究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并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提出的针对脾虚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是对消化学科的突出贡献,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危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用药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反复腹泻,下痢脓血粘液便,伴腹痛,里急后重,迁延不愈。下痢脓血便多为气血瘀滞,肠络受损,应以调气行血为要,但病久体虚、正气不足才是慢性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因此危老在治疗中时刻不忘健脾固本,即便在实象很明显的时候,他也常常选用黄芪、党参、赤石脂、伏龙肝等药品,虚时为主,安时为佐,总为顾护正气行走气血,以利排瘀解毒。 危老治疗此病还重视活血药的应用,往往用丹参、红花、炙乳香、炙没药、三七粉等通行血脉、祛瘀生新,服药后患者便脓

血的症状不仅没有加重,反而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因活血药物选用得当,另一方面也与应用扶正固本的药物有关。另外,腹痛症状的解除也与此类药物使用的轻重和疗程有关。 最后画龙点睛的一笔是消导药物的应用。溃疡性结肠炎看似与消化关系不大,然而治疗期间一日三餐必不可省,食物人于肠胃必赖于胃之受纳、小肠之分清泌浊、大肠之传导,若饮食不化,壅滞肠胃,则积湿生热,病体难愈。危老探明此理,遣药必用谷芽、麦芽、神曲、山楂之属,意在消导,使邪不留滞,更有利于瘀毒的排出。 二、日常调护 除用药之外,危老还重视对患者饮食和心理的调适。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多吃一些软烂易消化的食品,饮用牛奶等高营养饮料,忌生冷油煎之物,不能暴饮暴食,尤其告诫患者远离烟洒,少食辛辣刺激之物。此类病证以中年患者为多,https://www.360docs.net/doc/3719252482.html,中年人工 作及生活中的压力较大,情绪易于波动。会引起气机的运行失调,尤其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利用。因此危老常告诫患者少生气,多活动,适当地运动肢体,以利气机的升降运转,外出活动接触自然的环境,对肝经的疏泄和脾胃升降都有好处。 三、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38岁。因慢性胃炎及溃疡性结肠炎在危老处 就诊,用药月余,胃部不适尽除,唯大便不调难愈,时轻时重,

泄泻(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 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论著颇多,认识日趋完善,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以泄泻进行辨证论治。 二、西医诊断 (一)临床表现 除少数患者起病急骤外,一般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以腹泻为主,排出含有血、脓和黏液的粪便,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并里急后重,排便后可获缓解。轻型患者症状较轻微,每日腹泻不足5次。重型每日腹泻在5次

以上,为水泻或血便,腹痛较重,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超过38.5℃,脉率大于90次/分。暴发型较少见。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腹泻量大,经常便血。体温升高可达40℃,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疾病日久不愈,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障碍、衰弱等。部分患者有肠道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虹膜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小胆管周围炎等。 (二)辅助检查 (1)纤维结肠镜检查 (2)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 三、中医诊断 1.湿热伤中证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药物:葛根、黄芩、黄连、木香、甘草、车前草、茯苓。加减:若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加用银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若夹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若湿邪偏重者,加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气机不畅者加柴胡、枳实疏肝理气。 可配合连草泻痢胶囊 1.5克,日三次口服。

结肠炎中医方剂

结肠炎中医方剂 结肠炎中药处方 2018-06-27 5页 5.0分 用App免费查看 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法】补中益气止泻。【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 【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四) 【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仙桔汤 [组成] 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

[功能] 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 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 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二次服。 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腹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采用水煎参苓白术散成汤剂,每剂约140 mL,每日1剂,早晚2次口服,20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6%.结论以参苓白术散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肯定. 内治法 肾阳不足型 主要表现为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泄,可选用四神丸口服,每次一丸,每日3次;桂附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济生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青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脾胃虚弱型 主要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泄,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病症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本病治愈难度大,愈后又常易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称溃疡性结肠炎为“肠澼〞,肠澼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被称为“久痢〞、“休息痢〞等,且“休息痢〞一词使用广泛。中医学将具有“腹痛、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便〞表现的疾病,统归于中医学的“痢疾〞范畴。中医药在此病的防治上积累了丰盛的经验,治疗上取得了比拟称心的疗效。本文旨在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办法历史沿革做出总结,以指导临床。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 1中药内服治疗的开展史 肠澼一词首见于?索问·通评虚实论》【1】。?黄帝内经》对其病因病机有了详细的论述,可见治疗已有了成熟的体系,只是未见于文献记录。东汉代表医家张仲景结合自身经验在?伤寒论》提出肠澼感受热邪,热腐成脓,治疗以头翁汤、乌梅丸等方剂为主。进入隋朝,巢元方提出了痢病主要为荣卫缺乏,冷热客于肠,休息痢为胃管停饮,为后世胃肠积滞的奠定根底,其在?诸病源候论》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唐朝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开展,王焘对肠澼又提出了新的认识,其认为是饮食失节,冷热相乘,破血外出为主要病机,在?外台秘要》中记录安石榴汤治疗肠澼。宋朝对此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朱肱在潜心研读?伤寒》结合自身对本病认识,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的观点,提出痢疾失于通利,湿热留于冲任的观点,治疗以地榆散、黄连阿胶散等为主。宋朝杨登父在?任斋直指方》中提出无积不成痢,治疗以理气导滞,荡涤物积的易简断下汤等为主要代表方。元朝朱丹溪提出“阳气下陷〞的观点,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予木香槟榔丸治疗本病,还提出“肺金不清〞的学说为后世从肺论治奠定了根底。明朝王肯堂认为痢疾病机为脾胃湿热,治疗多用大黄汤、芍药汤等。清朝是中西医文化对冲的时代,但中医药治疗本病占主导地位。唐容川在学习和吸收西医的内容知识后,结合清之前的理论提出“休息痢止而复作是瘀热伏于膜油隐藏慝之地〞,治疗予丹度汤等为主。民国时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休息痢是原虫伏于大小肠波折之处,虫不去,反复不止;近于热者,可用鸦胆子仁,以治痢之药佐之;近于凉者,可用硫黄末;而以治痢之药佐之,主要代表方剂有拙拟通变白头翁汤等。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肠澼的治疗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罗云坚【2】为代表的医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从“伏毒〞论治,活动期多以芍药汤加减。 2针灸治疗的开展史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习惯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秘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习惯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秘方 行之医话今天 习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方(施汉章方) (组成)白术30∼50g,火麻仁10g,杏仁10g,决明子10g,番泻叶3g。 (功效主治)健脾润肠通便。用于习惯性便秘。 (方解)施老认为此病主要原因为脾阳不足,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失和降,糟粕传导失常,于是久停肠内而成此症。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津液不布,糟粕内停,腑气不通则头晕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不休。脾为阴土,宜健宜升;胃为阳土,宜通宜降。施老说,多数人认为白术性温燥,对大便秘结不敢妄用,根据体会:小剂量白术则健脾止泻,大剂量治脾阳不足便秘。《本草正义》说:白术“富有膏脂,故苦温能燥,亦能滋润津液……万无伤阴之虞”,认为白术有益气健脾、通利水道、活血化瘀的功用。施老认为,习惯性便秘,久秘必伤气,故用白术健脾益气而滋润为主药,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杏仁开肺润通;决明子、火麻仁通腑润肠;加入小剂量番泻叶通下,推动糟粕向下运行。如此脾气振奋,津液输布正常,健运通下,则便秘自愈。 (验案)患者女,43岁,1994年11月5日初诊。大便干结,排便费力3年,每7天一行,且非服泻药不下,粪便多呈球状,每伴有腹胀、头晕、乏力、纳少。查: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辨证:脾虚健运失常,治以健脾润肠通便。处方:白术40g,火麻仁10g,杏仁10g,决明子10g,番泻叶3g。7剂水煎服。二诊:腹胀明显好转,矢气较多,大便每周2∼3次,头晕减轻,身较前有力,饮食增加,继守原方7剂。三诊:精神转佳,临床症状完全

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告愈。再守原方3剂给予巩固。 (方源)吕天恒,李玉芝.施汉章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经验.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1):514 溃疡性结肠炎——溃结方(王福仁方) (组成)内服方:炒白术10g,炒赤芍10g,炮姜5g,苦参12g,白头翁12g,炒山楂12g,炒防风9g,薤白10g,制大黄3∼5g,生甘草5g。 灌肠方:用枯矾5g,五倍子15g,地榆15g,苦参子5g,水煎成100m1,加锡类散0.3g×2支,浓煎保留灌肠。 (功效主治)健脾温中治本,清肠除湿治标,和血行气化滞,标本兼顾,内服灌肠并用。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方解)本病的病因虽然有外感、饮食、情志的不同,临证有寒、热、虚、实之别,但始终存在脾气亏虚、湿热留恋、气血壅滞的病机变化。《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泻痢作矣。”脾胃居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升降失职,湿浊内阻,下注大肠,以致腑气不利,出现腹痛腹泻,故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湿滞日久,或从热化,或从寒化,从热化则湿热蕴结,壅滞肠间,气血壅滞,日久化热,灼伤肠络,内腐成疡,便下脓血,湿偏胜者为白冻黏液便。 利下日久导致脾气虚弱或脾阳不振或肾阳虚衰,同时肠中湿热留恋,以致大便红白黏冻不止。故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上寒下热之象,整体的正虚和局部的邪实并存,病程一般较长。治疗以健脾温中治本,清肠除湿治标,和血行气化滞,标本兼顾,内服灌肠并用,效果明显。溃结方中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炮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以治本;苦参、白头翁清肠除湿;赤芍和血清热;防风、薤白行气化滞,且有升举清阳的作用,正如刘河间所云:“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气能行湿,调畅气机则湿邪易除,活血则能促使瘀血腐肉清除,利于新生。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药能直接改善组织循环,

白头翁的用量多少克

白头翁的用量多少克 白头翁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 a chinensis(Bge.) Regel的干燥根。主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叶及残留的花茎和须根,保留根头白绒毛,晒干。切薄片,生用。 【处方用名】白头翁。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功效及用法用量】苦,寒。归胃、大肠经。属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主治赤白痢疾,鼻衄,崩漏,血痔,寒热温疟,带下,阴痒;湿疹,瘰疬,痈疮,眼目赤痛。 常用剂量: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大剂量单药应用经验】 1.萧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经验:治疗细菌性痢疾。鲜白头翁全草6~10两(300~500g)(干的减半),加水约1200mL煎至500mL,分3~4次温服,每日1剂。(《安徽医学》,1977年第02期) 2.何梅英、贾秀平经验:治疗阿米巴痢疾。病情较轻者,给予单用白头翁15~30g,水煎,分3次服,7~10d为1疗程;本组12例病重者,采取口服与灌肠并用的方法。另给予白头翁30~60g,煎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疗程7~10d。(《首都医药》,2013年第8月下) 3.路西明、王建刚等经验:治疗淋巴结核。白头翁2000g,加水适量浸泡24h,用铝锅煎煮,共加水煎3次,将3次药液混合过滤,再浓缩至2000mL,沉淀24h过滤,过滤液加入苯甲酸钠2g,装人500mL瓶中高压灭菌,备用。每日3次,每次80mL,2个月为一疗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4.谢自成经验:治疗瘰疬。白头翁30g,水煎四次,去渣取汁,混合后加红糖适量,分两次温服,一日1剂。连服30d。(《四川中医》,1987年第05期) 5.刘磊、丁明礼经验:治疗风火牙痛。白头翁全草2000g。用煮法提取二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煮沸1.5h;第二次加水5倍量,煮沸1h。合并两次煮液。过滤,滤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