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2治疗

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

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等)长期使用易产生副作用,如情绪改变、满月脸、踝部水肿、高血压等,且不能防止复发,故当症状好转后,即应逐渐减量至停药。对于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滴注7~10天;重度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症,适当补充白蛋白可缩短疗程,促进病变愈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环胞霉素等)起效较慢,有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消化道反应、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对于激素抵抗或者依赖的患者,临床疗效不佳。如患者顾虑免疫抑制剂副作用而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选择继续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配合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丹参及低分子右旋糖苷静脉滴注可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拮抗剂(包括重组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 10、

抗ICAM反义寡核苷酸等)虽是目前研究最活跃及很有希望的药物,但价格昂贵,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疗效有待验证。抗菌药物甲硝唑除抑制肠内厌氧菌,尚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对伴瘘管、肛裂及脓肿等并发症者,使用替硝唑常无效,笔者使用甲硝唑治疗常取得较好效果,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不能耐受情况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等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引起,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规范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疗,本文将就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邪如寒、湿、热等侵入人体,与内湿相合,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所伤,如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使湿邪内生;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气机不利,导致肝脾不和;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邪内生,蕴久化热,导致肠腑湿热蕴结,引发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多依据《中医内科学》相关标准,具体如下: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 还可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诊断,常见证型有湿热内蕴证、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等。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遵循扶正祛邪、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具体

方法如下: 湿热内蕴证: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痢为治则,选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剂加减。 肝脾不和证: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治则,选用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 脾胃虚弱证: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治则,选用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方剂加减。 针灸、推拿、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具体措施如下: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明确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诊疗方案。然而,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和心理调适,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舌苔白滑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刘怀明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 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 影响。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 疗效并不理想。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 的联系。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 的主要病因。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在中医 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 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因此该病容易反 复发作,迁延难愈。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最初 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 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这些治 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 通塞的要义。如果泄泻日久,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可采取泄木安土的原则治疗。现 代中医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和肝脾肾功能失调有着较大的关系,认为主要病因在 于肝失疏泄,因此可采取疏肝理脾的原则治疗。对于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反复发作的情况,可以 采取疏肝健脾法的治疗原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还有研究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溃疡性结 肠炎的根本原则,常用的指标原则在于清热解毒化湿,局部治疗则可以采取祛腐托毒生肌的原则。总的来说,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了活血行瘀、温肾健脾、疏肝健脾、利湿清热、健脾益气。对于急性发作的情况,要注重祛邪,但不要伤正。对于久泻不止的情况,要注 重固涩,但不要留邪。 三、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证候方面也存在较多的变化,因此现代中医主要 采取自拟方分期分型治疗的措施。例如,针对寒热夹杂型,采取调和寒热的方法治疗;针对脾 虚湿盛型,采取温运脾湿的方法治疗;针对气滞湿郁型,采取和脾化湿的方法治疗;针对肝脾 不和型,采取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另外,也可采取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分期治疗方式,在发 作期采取行气活血导泄及清热化湿的治疗方法,在缓解期采取行气化滞、清热化湿、健脾益气 的治疗方法,均可取得理想的疗效。在治疗中注意随症加减。例如对于湿盛脾虚下陷、泄泻初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总体上看,多数医家对UC的认识可以归纳为: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内疡形成为局部病理变化。2辨证分型及治法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此UC辨证有虚实之分,证型之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本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即: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气滞血淤的证型〔8〕。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提出辨治方法〔9〕:湿热蕴结证治以清利湿热,佐以理气行滞;脾虚湿滞证治以健脾化湿,佐以理气行滞;肝旺脾虚证治以抑肝扶脾,理气行滞;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血,佐以健脾运湿。临床多数治疗UC的报道符合上述的原则与标准,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有许多医家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及对该病的认识将本病分为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董氏〔10〕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肠,同时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常施以调肝和脾助运、芳香化湿泄浊、清利湿热理肠导滞、活血通络止痛、健脾益气升阳及温肾暖脾涩肠诸法。王氏〔11〕将“溃结”辨证分为肝郁犯脾、肝脾失调,湿热犯脾、脾为湿困,脾胃虚寒与脾肾阳虚型。陆氏〔12〕将UC分作大肠郁热型、脾虚夹湿热型及脾肾阳虚型。赵氏〔13〕将本病分型为湿热困脾阻滞肠胃、肝郁胃滞、肠络淤阻、寒热交织肠胃、脾肾阳虚,认为总的治法应为清热、渗湿、导滞、温中、补虚、固涩六法。高氏〔14〕将UC分为湿热蕴结、肝脾不和、脾胃虚寒、肾阳虚衰进行治疗。李氏〔15〕将其分为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脾虚夹湿、脾阳虚、脾肾阳虚五证型。傅氏〔16〕总结文献各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淤血阻络证、寒热错杂证。曹氏〔17〕用平衡中焦法将UC分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三型。 3中药复方治疗的临床研究 在辨证分型确立治法基础上,临床医家运用中药复方对UC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周围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肠道免疫系统失 衡有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为亚急性,病程很长,多 数患者呈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少数患者的症状会一直持续并进行性加重,该病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以及粘液脓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另外部分患者 还可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不适反应。 虽然中医中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内科学》中 的“胃痛”、“泄泻”等病症类似,因此该书将西医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胃痉挛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部胃脘疼痛的消化系统疾病均以“胃痛”进行辨证论治,且《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凡痢,口里生疮,则肠间 也有疮也。”表明了中医也对溃疡性结肠炎,甚至其口腔并发症进行了专研。我 国传统医学将此本的病因分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以及脾肾阳虚三类。 1. 中西医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标在于缓解症状、促进黏膜愈合以及防治并发症 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案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类:1. 内科治疗:包括全身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是指维持患者的体液和电解 质平衡,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纠正贫血等,而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 如5-氨基水杨酸、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甲泼尼龙;免疫抑 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 2.

外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手术指征包括:大量出血且难以控制的、有 明确的穿孔的、并发中毒性巨结肠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怀疑或证实有结肠癌的以 及激素剂量减少后恶化等。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有以下几类: 1. 瘀血停滞,这类患者表现为胃痛如针刺、刀割,疼痛有固定的部位,按之痛甚,进食以及夜间也会加重,可伴吐血、黑便,查舌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常用方药为失笑散合丹参饮,由五灵脂、 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制成,其中五灵脂、蒲黄、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 功效,檀香、砂仁可行气和胃。 2. 肠道湿热,典型症状为腹痛与腹泻反复发作,大便中有黏液脓血,伴里急后 重感,查舌可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疗以清理肠道湿热为主,常用药方为 葛根黄芩黄连汤合白头翁汤或芍药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葛根、白头翁、黄芩、 黄连、黄柏、广木香以及甘草等。 3. 阴血亏虚,这类患者表现为腹泻不止,粪便带有脓血或黏液,腹中时常隐痛,午后可出现低热,长期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查舌可见舌红少苔,脉细数。治 疗以滋阴清热、健脾固肠为主,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 4. 脾肾阳虚,典型症状是久泻不愈,腹部隐痛,肠鸣音增加,大便呈稀溏状, 并带有黏液脓血,四肢厥冷,精神差,食欲减退,查舌可见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为主,常用方药为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除用药外,中药灌肠也是中医治疗该病的辅助方法之一,灌肠有助于快速缓 解症状,促进肠粘膜的修复,常用于灌肠的药物包括黄柏、黄连、苦参、诃子、 赤石脂、三七、血竭、仙鹤草、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等,应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2治疗 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

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等)长期使用易产生副作用,如情绪改变、满月脸、踝部水肿、高血压等,且不能防止复发,故当症状好转后,即应逐渐减量至停药。对于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滴注7~10天;重度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症,适当补充白蛋白可缩短疗程,促进病变愈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环胞霉素等)起效较慢,有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消化道反应、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对于激素抵抗或者依赖的患者,临床疗效不佳。如患者顾虑免疫抑制剂副作用而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选择继续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配合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丹参及低分子右旋糖苷静脉滴注可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拮抗剂(包括重组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 1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病症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本病治愈难度大,愈后又常易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称溃疡性结肠炎为“肠澼〞,肠澼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被称为“久痢〞、“休息痢〞等,且“休息痢〞一词使用广泛。中医学将具有“腹痛、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便〞表现的疾病,统归于中医学的“痢疾〞范畴。中医药在此病的防治上积累了丰盛的经验,治疗上取得了比拟称心的疗效。本文旨在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办法历史沿革做出总结,以指导临床。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 1中药内服治疗的开展史 肠澼一词首见于?索问·通评虚实论》【1】。?黄帝内经》对其病因病机有了详细的论述,可见治疗已有了成熟的体系,只是未见于文献记录。东汉代表医家张仲景结合自身经验在?伤寒论》提出肠澼感受热邪,热腐成脓,治疗以头翁汤、乌梅丸等方剂为主。进入隋朝,巢元方提出了痢病主要为荣卫缺乏,冷热客于肠,休息痢为胃管停饮,为后世胃肠积滞的奠定根底,其在?诸病源候论》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唐朝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开展,王焘对肠澼又提出了新的认识,其认为是饮食失节,冷热相乘,破血外出为主要病机,在?外台秘要》中记录安石榴汤治疗肠澼。宋朝对此病有了更深的认识,朱肱在潜心研读?伤寒》结合自身对本病认识,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的观点,提出痢疾失于通利,湿热留于冲任的观点,治疗以地榆散、黄连阿胶散等为主。宋朝杨登父在?任斋直指方》中提出无积不成痢,治疗以理气导滞,荡涤物积的易简断下汤等为主要代表方。元朝朱丹溪提出“阳气下陷〞的观点,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予木香槟榔丸治疗本病,还提出“肺金不清〞的学说为后世从肺论治奠定了根底。明朝王肯堂认为痢疾病机为脾胃湿热,治疗多用大黄汤、芍药汤等。清朝是中西医文化对冲的时代,但中医药治疗本病占主导地位。唐容川在学习和吸收西医的内容知识后,结合清之前的理论提出“休息痢止而复作是瘀热伏于膜油隐藏慝之地〞,治疗予丹度汤等为主。民国时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休息痢是原虫伏于大小肠波折之处,虫不去,反复不止;近于热者,可用鸦胆子仁,以治痢之药佐之;近于凉者,可用硫黄末;而以治痢之药佐之,主要代表方剂有拙拟通变白头翁汤等。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肠澼的治疗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罗云坚【2】为代表的医家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从“伏毒〞论治,活动期多以芍药汤加减。 2针灸治疗的开展史

危北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方

危北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方 *导读:危北海,男,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二、三、…… 危北海,男,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40余年,是北京市脾胃研究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并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提出的针对脾虚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是对消化学科的突出贡献,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危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用药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反复腹泻,下痢脓血粘液便,伴腹痛,里急后重,迁延不愈。下痢脓血便多为气血瘀滞,肠络受损,应以调气行血为要,但病久体虚、正气不足才是慢性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因此危老在治疗中时刻不忘健脾固本,即便在实象很明显的时候,他也常常选用黄芪、党参、赤石脂、伏龙肝等药品,虚时为主,安时为佐,总为顾护正气行走气血,以利排瘀解毒。 危老治疗此病还重视活血药的应用,往往用丹参、红花、炙乳香、炙没药、三七粉等通行血脉、祛瘀生新,服药后患者便脓

血的症状不仅没有加重,反而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因活血药物选用得当,另一方面也与应用扶正固本的药物有关。另外,腹痛症状的解除也与此类药物使用的轻重和疗程有关。 最后画龙点睛的一笔是消导药物的应用。溃疡性结肠炎看似与消化关系不大,然而治疗期间一日三餐必不可省,食物人于肠胃必赖于胃之受纳、小肠之分清泌浊、大肠之传导,若饮食不化,壅滞肠胃,则积湿生热,病体难愈。危老探明此理,遣药必用谷芽、麦芽、神曲、山楂之属,意在消导,使邪不留滞,更有利于瘀毒的排出。 二、日常调护 除用药之外,危老还重视对患者饮食和心理的调适。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多吃一些软烂易消化的食品,饮用牛奶等高营养饮料,忌生冷油煎之物,不能暴饮暴食,尤其告诫患者远离烟洒,少食辛辣刺激之物。此类病证以中年患者为多,https://www.360docs.net/doc/fa19266910.html,中年人工 作及生活中的压力较大,情绪易于波动。会引起气机的运行失调,尤其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利用。因此危老常告诫患者少生气,多活动,适当地运动肢体,以利气机的升降运转,外出活动接触自然的环境,对肝经的疏泄和脾胃升降都有好处。 三、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38岁。因慢性胃炎及溃疡性结肠炎在危老处 就诊,用药月余,胃部不适尽除,唯大便不调难愈,时轻时重,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肠道疾病。它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腹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将对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进行概况。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因此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为主。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膏方外敷等。 1.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经络刺激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炎症的消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中极等。 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的中药可以改善炎症状况,促进溃疡的愈合。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白芍、薏苡仁等。 3. 膏方外敷 膏方外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溃疡的愈合。常用的外敷膏方包括桃红四物膏、黄连软膏等。 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氮芥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结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等。手术治疗可以去除病变组织,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针灸与西药联合治疗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治疗方法综述(本科)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治疗方法综述(本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题目: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治疗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关键词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辨证分型

3、中医药治疗进展 4、总结 5、参考文献 以下是正文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发病率男女无显著差别。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本病是一种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复杂疾病,治愈难度大, 复发率高, 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20倍,平均为

3.5%~7%),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关于本病,中医学对其已有相关记载,并在该病的认识和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特色。本文通过总结近10年来中医对UC研究和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希望能对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率;临床治疗 1、病因和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主要与精神因素、饮食结构、感染因素、过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而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或尚未明确的特异性微生物)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及)免疫调节紊乱,这种免疫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长期的炎症浸润、糜烂、纤维化等导致了该病的多种临床病理表现。 中医学中虽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自《黄帝内经》起,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 近几年来,在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中,对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 结肠炎和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治疗,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因为萎缩性胃炎会发展为胃癌,因此临床对 于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的研究也比较重视。除此之外,在溃疡性结肠炎和消 化性溃疡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主要介绍中西医结 合治疗在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把侧重全身性生理病理反应的辩证诊断的 中医和侧重病理、病因辨病诊断的西医相结合,提高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知 和对疾病分析的能力。在中医四诊中将西医的内窥镜下的疾病情况、生化改变、 病理活检以及功能试验等客观指标,是宏观和胃管辩证结合的体现。 1.1分型 在我国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型分为5型,即肝胃不和型、脾胃湿 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脾胃虚弱型(含虚寒)。我国国土面积辽阔, 南北前后差异较大、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各个分型的患者分布也有所不同,在北京、河南青岛等长江以北地区,大多为脾胃虚寒型,(气阴两虚)在福州、

上海、南京等长江以南的地区则大多为脾胃湿热型和脾胃阴虚型,在脾胃虚寒型 中还有很多患者兼有气滞者,也叫脾虚气滞症。 1.2治疗 目前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治效果已经超过维酶素、五肽胃 泌素、猴头菌片等西药的疗效,中西医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有 效率高达90%,病理治疗有效率为60%~70%,胃镜治疗的有效率也有70%。治疗的 过程中还发现在萎缩性胃炎中的腺体萎缩和异型增生、伴发肠化等病理变化是可 以逆转的。目前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服用胃萎安冲剂、温胃舒冲剂和养胃舒冲剂,另外还有黄芪健中汤加良附丸加减、柴胡舒肝散和黄鹤丹加减、沙参麦冬汤 加减、三仁汤和藿朴下苓汤加减,通过辩证的将以上治疗方法应用于不同分型的 胃炎中,在胃镜下的治疗效果均较为显著。 1.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发胃癌前期病变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可达3%~5%,癌变伴有肠化的患者有9%,伴异型增 的患者有7%。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虽然癌变率有所下降,但还是需要引起重视。目前对于萎缩性胃炎伴发癌前病变的治疗西药抗癌要加上 卫康胶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西药治疗,对于重度异型增生则主张手术治疗。 2消化性溃疡 相比较西药H 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更加 2 显著,且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复发率也比较低。中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主 要是通过分型论证治疗、固定药方治疗和中成药治疗。 2.1分型与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分型主要包括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气 滞血瘀型以及寒热夹杂型。其中以温中健脾法使用黄芪健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以疏肝和胃法施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以清化湿热法使用半夏 泻心汤或者小陷胸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以理气化瘀反施用失笑散加味治疗气 滞血瘀型;以寒热要并用使用左金丸加味治疗寒热夹杂型。目前中西医治疗消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刘青1 张万明2(1山东省平度市麻兰卫生院 266700;2山东省平度市城区人民医院 266700)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55例,均经肠镜检 查并病理检查符合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改变,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 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其年龄、病程情况见表1 表1病例年龄与病程分组情况 注:经x ?检验,年龄、病程结构无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实验组给予一般治疗,SASP1.0g每日四次;同时给予锡类散2g、云南白药制剂2g,氟美松5g,庆大霉素16万单位,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采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缓慢插入肛门15~20,10~20min灌完,保留约2h,每日一次。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治疗,SASP1.0g每日四次。 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16万单位保留灌肠。 3 疗效判定 痊愈:腹痛、腹泻、便血症状消失,大便隐血阴性,大便正常。 有效:腹痛、腹泻缓解,便血症状消失,大便隐血阳性。 无效:腹痛、腹泻无明显缓解,便血症状未消失。 4 结果 两个疗程后(每个疗程2周)统计治疗效果,自经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注:P﹤0.05 5 讨论 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系层的炎性疾病,病情反 复发作,采用磺胺类如SASP之类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短期疗程较佳,但因服药时 间长及药物的副作用,故存在一定的缺陷,且多复发。中医以为本病属“滞泻”、“痢疾”、“肠风”或“滞下”等范畴,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洁,使肝失条达,脾失健方,湿邪内阻,久则内热,湿热与气血搏结,壅结肠道,肠络瘀阻,气血凝滞化脓血而发本病。锡类散清热解毒, 化腐生肌,促进溃疡愈合;云南白药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氟美松减轻组织水肿,促进炎症吸收;庆大霉素具有抗菌功效。保留灌肠给药途径直接,对局部作用显著,止血生 机迅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西医有抗炎,抗免疫、近期疗效佳 的优点,中医有清热解毒、化腐生肌之功效,两者结合可缩短病程,防止反复发作,从而收 到满意疗效。

溃疡性结直肠炎并发肛瘘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溃疡性结直肠炎并发肛瘘患者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试验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在溃疡性结直肠炎并发肛瘘的临 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确诊为溃疡性结 直肠炎并发肛瘘患者94例,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 4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临床症状积分、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生活质量、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好,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溃疡性结直肠炎并发肛瘘患者 应用中药灌肠治疗有着极佳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了生活质量,使得患者可以正 常进行日常活动,间接提升了心理功能,同时也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良 好的治疗前景,适宜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直肠炎并发肛瘘;中药灌肠;临床症状积分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逐渐关注自身的健康情况,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持续升高,其中一种直肠类型较为常见,称之为溃疡性结直肠炎。当前尚未找出单一致 病因素,推测可能与自身免疫力紊乱、炎症等存在密切联系,在发作后患者会表 现为高热、里急后重、腹泻等症状。虽然该疾病并不是十分危急,但是长期反复 发作还会累及到肛门,引发肛瘘,持续发展,还会导致引发肛门感染,病情加重,为后续治疗增加了许多的难度。溃疡性结直肠炎合并肛瘘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 会造成严重伤害,危害性极大。近年来,医学行业不断进步,研究发现西医基础 治疗溃疡性结直肠炎并发肛瘘症有着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作用非常有限。在西 医药物基础上加入中药灌肠应用到临床当中,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保证安全性,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其早日康复。接下来,本文将就西医基础治疗与西医 联合中药灌肠不同的试验效果做出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