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分享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奇效秘方

老中医分享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奇效秘方

方1

【原料】胡椒、艾叶、吴茱萸、灶心土、大蒜各适量。

【用法】将方中前4味药物共碾成细末,过筛,瓶贮备用。用时取药末6克,与大蒜共捣如膏,敷于患者的肚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寒泻,症见肠鸣腹痛,便泻稀水游澈,或色如鸭粪,或食物不化,或便下青黑,四肢冷,口不渴,苔白,脉沉迟。

方2

【原料】丁香、枯矾、生姜汁各适量。

【用法】将丁香和枯矾共研为细末,瓶贮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6克,入姜汁调和如膏,敷于患者肚脐上,外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

方3

【原料】肉桂、厚朴各30克,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肉桂和厚朴共碾成细末,瓶贮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生姜汁调和成膏,直接敷于患者脐孔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

方4

【原料】吴茱萸24克,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瓶贮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姜汁调成糊,加温摊于两层4厘米见方纱布上,将四周折起贴于患者脐部,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吴茱萸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祛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的作用。

方5

【原料】炮姜30克,防风10克。

【用法】将炮姜、防风碾成细末,以温开水调成糊,直接敷于患者的肚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炮姜性味苦、涩、温,归肝脾经,有温中止泻之功。

方6

【原料】车前子、肉桂各30克。

【用法】将上药共碾成细末,过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将患者脐孔皮肤洗净后,趁湿填满脐孔,外用胶布封固,每日换药1次。

【功效】本方散寒利湿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

方7

【原料】大枣(去核)大蒜各12克,灶心土30克,生姜3片。

【用法】将上药混合共捣烂如膏,敷于患者的脐孔上,用艾条隔药悬灸30分钟,灸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用药1次。

【功效】散寒利湿止泻。适用于寒湿内蕴而致结肠炎泄泻。

方8

【原料】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各30克。

【用法】将上药共碾成细末,装入布袋内,置于患者肚脐上,用电熨斗或热水袋熨之,每次30~60分钟,每日2~3次。

【功效】利湿止泻。适用于寒湿内蕴而致结肠炎泄泻。

方9

【原料】鲜石榴皮30克。

【用法】捣成泥敷脐,常法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补肾收涩止泻。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方10

【原料】猪苓、地龙、朱砂、葱汁各适量。

【用法】将前3味药共碾成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10克,加入葱汁调和如膏,敷于患者的脐孔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清热利湿止泻。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结肠炎泄泻,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结肠炎的症状及治疗结肠炎的偏方

结肠炎的症状及治疗结肠炎的偏方 目录 一、结肠炎的早期症 二、慢性结肠炎偏方药剂名称:乌梅败酱方 三、治疗结肠炎的偏方:清化安中汤 四、治疗慢性结肠炎偏方:健脾解毒汤 五、独头蒜苔放入蜂蜜浸泡 六、慢性结肠炎的五个食疗偏方 七、溃疡性结肠炎偏方【中医基础版】 八、治疗慢性结肠炎偏方秘方 九、结肠炎有效偏方 十、生姜与结肠炎 十一、治疗结肠炎:空腹生吃鱼腥草 十二、治疗结肠炎偏方红豆、红糖 十三、杨树皮+红糖+鸡蛋 十四、绿豆汤泡黄芪和结肠炎拜拜 十五、治疗结肠炎偏方汇总.

一、结肠炎的早期症状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 〔1〕大量便血: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搏增快,血压降及血色素低,需要输血治疗。 〔2〕肠狭窄:临床一般无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在本病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 〔3〕肠穿孔: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 〔4〕中毒性扩张: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病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炎的人,死亡率可高达44%,易并发肠穿孔。 〔5〕结肠癌:约5%病例发生癌变。 〔6〕腹泻:腹泻是结肠炎早期的主要症状。常反复发作,多因饮食不当、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诱发。 〔7〕腹痛: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阵痛,可涉及全腹有能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 〔8〕便秘: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9〕其他症状: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严重者有可发热,心跳加速,以及衰弱,贫血,失水,电解质平衡推敲和营养障碍等表现。 二、慢性结肠炎偏方药剂名称:乌梅败酱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1〕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枝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未装入胶囊。每服生药克,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加减运用: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

结肠炎偏方有效

结肠炎偏方有效(转载) 一、玉米棒的芯子,粉碎,炒成微焦,温开水送服,早晚各一勺,两天见效; 二、生姜片,用滚油炸成微焦,每次嚼食两片,每日两三次,当天治愈。不过,不管用哪种方法,治好后都要连用两次以巩固疗效。 三鲜马齿苋30-60克煎水1饭碗,冲入捣烂的大蒜泥lO-15克,过滤得汁,酌加糖,1日2次。 四白木耳5-20克,浸泡数小时,以文火煮烂,酌加冰糖,每日2次。 五每晚将250g山药煮而食之。 结肠炎偏方发表时间:2010-05-09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3344) 民间中医授我治疗结肠炎偏方,拿出与同道分享,组方为;栗壳10g,金银花10g,放于新瓦上小火倍干,共同研面,温水一次冲服.一般两次即可,效果神速.- 清晨起床后,取一块拇指大小的生姜,洗净后用小刀将皮削掉,切成薄片,嚼碎后用温开水送服。 午、食疗用姜片当菜用。我爱人患肠炎半年多,用上述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隔姜灸神厥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从去年秋天开始,我每天早晨喝绿豆汤泡黄芪,下午吃五颗大红枣,晚上用热水泡脚绿豆汤是清肝火的,可以改善上热,黄芪是养脾的,之所以泡而不是煮,主要是怕上火。具体做法是:绿豆一大把,加水煮十分钟,倒入容器中加五大片黄芪浸泡,十五分钟后喝光。早饭尽量喝粥,粥本身也有滋润肠道的功能。大红枣尽量买好一点的,可当零食。红枣能健脾开胃,而且是维生素C之王,铁含量也高,补气血。而泡脚的用意在于改善下寒,促进血液循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每周做一次足疗,多按摩一下脚底穴位和下肢,耐受力强的还可以试试藏式蒸足,让人大汗淋漓,颇能改善血液循环。 三个月之后,我的结肠炎好了一半,除了偶尔喝酒时发作外,基本上康复了。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此法又与睡眠有相关性,睡眠不好则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每天睡觉前泡泡脚多半睡得好。下面就讲讲我是如何治好结肠炎的吧。 我自己研究了一下,知道这个病是一个模糊型疾病,没有对症药,病因也不能精确描述,但与饮食不周和长期精神紧张有关,流行于白领阶层,多见于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常吃夜宵之人群。开始我从养的角度下手,喝了半年多的益力多,意在培养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效果明显,但一停用则立即反弹。从去年开始,我从中医的角度猜测可能是体内湿气重,所以经常吃薏米和红豆排湿,但效果时好时坏,似乎也不完全对症,直到去年夏天求教我的中医师傅,他诊断的结果是上热下寒症,典型的肝克脾,根在脾虚。 在五脏之中,脾为后天之本,主五脏之调和,畏寒,忌思虑过度。在现实生活中,脾不好的人,除了消化排泄不正常之外,体型上则过胖或者过瘦。对中医来说,无论是腹泄还是便秘,都得从调理脾脏入手。 慢性结肠炎,临床又叫激惹性肠炎。下腹痛,便稀,常伴粘液便,重时带血,时好时坏,延绵多年甚至几十年。药物治疗效不明显,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故称“激惹——精神剌激惹的祸”。 1、双手叠合,以脐为轴心、以下腹为重点,旋转式按摩,顺(时针)30,逆30圏,触到痛处稍为加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刘怀明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 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 影响。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 疗效并不理想。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 的联系。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 的主要病因。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在中医 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 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因此该病容易反 复发作,迁延难愈。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最初 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 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这些治 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 通塞的要义。如果泄泻日久,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可采取泄木安土的原则治疗。现 代中医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和肝脾肾功能失调有着较大的关系,认为主要病因在 于肝失疏泄,因此可采取疏肝理脾的原则治疗。对于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反复发作的情况,可以 采取疏肝健脾法的治疗原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还有研究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溃疡性结 肠炎的根本原则,常用的指标原则在于清热解毒化湿,局部治疗则可以采取祛腐托毒生肌的原则。总的来说,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了活血行瘀、温肾健脾、疏肝健脾、利湿清热、健脾益气。对于急性发作的情况,要注重祛邪,但不要伤正。对于久泻不止的情况,要注 重固涩,但不要留邪。 三、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证候方面也存在较多的变化,因此现代中医主要 采取自拟方分期分型治疗的措施。例如,针对寒热夹杂型,采取调和寒热的方法治疗;针对脾 虚湿盛型,采取温运脾湿的方法治疗;针对气滞湿郁型,采取和脾化湿的方法治疗;针对肝脾 不和型,采取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另外,也可采取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分期治疗方式,在发 作期采取行气活血导泄及清热化湿的治疗方法,在缓解期采取行气化滞、清热化湿、健脾益气 的治疗方法,均可取得理想的疗效。在治疗中注意随症加减。例如对于湿盛脾虚下陷、泄泻初

朱进忠经典医案溃疡性结肠炎

朱进忠经典医案溃疡性结肠炎 朱进忠,1933年5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1977年毕业于全国中医研究班。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国家二部一局遴选的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分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和内科学教学,对疑难病证治规律和辨证论治方法学有深入的研究。著有《中医内科证治备要》、《难病奇治》、《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等24部著作。 溃疡性结肠炎 验案赏析 胶于正虚,不辨气血,但予补气,久治不愈 赵××,女,48岁。 腹泻腹痛,或便脓血,里急后重3年多。医诊溃疡性结肠炎。先以西药治疗2年不效,后又以中药清热燥湿、温中导滞、补气健脾等剂治疗1年亦不见功。细审其脉沉弦细涩,面色萎黄,舌苔白,腹痛隐隐,时或剧烈,大便或见三四日不行,或见一日10~20次,呈粘液脓血或血便,里急后重。综合脉证,思之:前用诸方之所以不效者,或重于补涩,或予以导滞,或重于清热燥湿而未兼顾其寒,尤其是未

顾及血分也。血分者,若便鲜红者为热,便秽暗者为寒滞血瘀。本证必寒滞血瘀之所为耳。拟温中活血。处方:小茴香10克,炮姜10克,元胡10克,灵脂10克,没药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蒲黄10克,肉桂10克,赤芍10克。 服药6剂,腹痛大减,纳食增加,大便由15次减为2次,且脓血便消失;继服10剂,诸证消失,体重亦由40千克增至48千克。 某医云:前用资生丸、参苓白术、附子理中、理中地黄等不愈者何也?答曰:病已人血分,但治其气分也。今用少腹逐瘀汤者在于温经活血耳。又问:前曾用活血逐瘀药而不减者何也?答:寒热有别也。前用诸药大多见其便血而注意热,今见其便秽而粘辨其为寒,热证用凉,寒证用热,此自古之理也,今由凉药改温药,故愈也。

老中医分享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奇效秘方

老中医分享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奇效秘方 方1 【原料】胡椒、艾叶、吴茱萸、灶心土、大蒜各适量。 【用法】将方中前4味药物共碾成细末,过筛,瓶贮备用。用时取药末6克,与大蒜共捣如膏,敷于患者的肚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寒泻,症见肠鸣腹痛,便泻稀水游澈,或色如鸭粪,或食物不化,或便下青黑,四肢冷,口不渴,苔白,脉沉迟。 方2 【原料】丁香、枯矾、生姜汁各适量。 【用法】将丁香和枯矾共研为细末,瓶贮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6克,入姜汁调和如膏,敷于患者肚脐上,外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 方3 【原料】肉桂、厚朴各30克,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肉桂和厚朴共碾成细末,瓶贮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生姜汁调和成膏,直接敷于患者脐孔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 方4 【原料】吴茱萸24克,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瓶贮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姜汁调成糊,加温摊于两层4厘米见方纱布上,将四周折起贴于患者脐部,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 【功效】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吴茱萸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祛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的作用。 方5

【原料】炮姜30克,防风10克。 【用法】将炮姜、防风碾成细末,以温开水调成糊,直接敷于患者的肚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炮姜性味苦、涩、温,归肝脾经,有温中止泻之功。 方6 【原料】车前子、肉桂各30克。 【用法】将上药共碾成细末,过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将患者脐孔皮肤洗净后,趁湿填满脐孔,外用胶布封固,每日换药1次。 【功效】本方散寒利湿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致溃疡性结肠炎。 方7 【原料】大枣(去核)大蒜各12克,灶心土30克,生姜3片。 【用法】将上药混合共捣烂如膏,敷于患者的脐孔上,用艾条隔药悬灸30分钟,灸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用药1次。 【功效】散寒利湿止泻。适用于寒湿内蕴而致结肠炎泄泻。 方8 【原料】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各30克。 【用法】将上药共碾成细末,装入布袋内,置于患者肚脐上,用电熨斗或热水袋熨之,每次30~60分钟,每日2~3次。 【功效】利湿止泻。适用于寒湿内蕴而致结肠炎泄泻。 方9 【原料】鲜石榴皮30克。 【用法】捣成泥敷脐,常法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补肾收涩止泻。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方10 【原料】猪苓、地龙、朱砂、葱汁各适量。 【用法】将前3味药共碾成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10克,加入葱汁调和如膏,敷于患者的脐孔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王幸福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王幸福 *腹泻一症临床很常见,尤其是慢性的,西医多谓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服用抗生素效果不理想,转治中医亦是疗效参半,所以有的医生就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处理。下面借一例子说明。唐某,男,45岁,西安南郊东大人,2006年9月18日就诊。主述慢性腹泻多年,中西治疗多人,一直未有痊愈,甚为苦恼。刻诊:中等个子,面黄中带黑,舌红苔腻,脉弦滑有力,口苦不渴,饮食正常,就是每天3-4次大便,稀溏粘腻,臭味较大,偶有腹痛,粪便化验排除痢疾,肠镜捡查西医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辨证下焦湿热,郁滞肠道。 *处方: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龙胆草l5g 车前子30g 木通12g 黄连15g 黄芩18g 当归50g 生地15g 泽泻30g 柴胡15g 生甘草10g 白芍50g防风10g 陈皮12g 玉片15g 木香10g 五剂水煎服。并告曰:服后前两天可能泻得厉害,过后就会好了。 一周后复诊,病人一进门就说,你的药真灵,正向你说的,服完前两付拉得更厉害,一天五六次,后三天就不拉了,现在一天只便一次,有时两次。你真神了,我过去吃了长时间的补脾益肠丸和四神丸,越吃越重,好多老中医都是开了大量的补益涩肠药,说长期腹泻脾肾阳虚,必须进补,结果没有一点疗效。我说慢性腹泻不一定都是虚证,你以前药用反了,不对证,故无效。后又开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乳香没药七剂,服完病愈。 按:慢性腹泻一证,临床上很常见,中医治疗一定要辨证,分清虚实寒热,切不可一咕脑都认为是虚是寒,大量温补固涩。实际上,还有很多是热是实,或者虚实挟杂。该案就是明例,湿热腹泻,其辨证要点为:舌红,脉实,大便稀臭粘腻。另外长期是温热收涩之药不

名中医治结肠炎(泻痢)八个秘方

名中医治结肠炎(泻痢)八个秘方 72.1 乌梅败酱方 【来源】路志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9克(后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 克。 【用法】(1)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 按原方配匀,烘干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日服2~3次。【功用】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缠绵难愈、易于复发,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其病理,既 有湿毒滞肠的一面,又有久病入络脾虚的一面、虚实夹杂。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施。所以,方中以白术、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使脾健而行其运化水湿 之职,不止泻而泻止;乌梅、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且乌梅擅涩肠止泻;木香、黄连擅 治泻剂;当归养血和血;败酱草辛苦微寒,功擅解毒排脓;葛根升阳止泻;枳实抑肝理气。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健脾、抑肝、清热、利湿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 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加减】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太子参、白术 等健脾益气药,加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槟榔片等清肠导滞之品;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苡米、白蔻仁。

【疗效】多年使用,颇具效验。 72.2 姜莲养肠汤 【来源】胡翘武,《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干姜3克,毛姜、阿胶(另炖烊化)各10克,旱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防风、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每日早、晚空腹分服。其中阿胶 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功用】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方解】慢性腹泻,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阴阳亏虚,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气血 郁滞、寒热湿浊壅遏不化更为习见。肠腑既失气阴阳精之温煦滋养,又遭内蕴结邪之侵扰,彼此互为因果,虚实两极分化,传导失职,变化不及,腹痛便泻有增无减。本方以干姜、白术、炙甘草温中健脾益气,合补肾温阳、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煦养肠腑;阿胶、旱莲草、当归滋阴清热养血,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杨士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 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阴精耗伤之慢性腹泻,非此无以滋 填厚肠、如斯阴阳燮理,益气养血,虚损肠腑始有补益之望。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气血通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内困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升散调运于胃肠间,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结者能散、郁者能达,醒脾悦胃、活泼气血,若此气血两调、寒温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故用之效佳。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症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 夹赤白黏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末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

李振华:健脾温肾治溃疡性结肠炎

李振华:健脾温肾治溃疡性结肠炎 导读:李振华教授是著名中医脾胃学家,是全国首批500 位名老中医之一。擅长脾胃病、肝病、疑难杂病治疗。中医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独特。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现总结探讨如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常为本病发病的诱因。临床有轻型、重型、爆发型,后两型较少见。本病属中医学“肠澼”、“肠风”、“脏毒”等范畴。 1脾虚湿阻是首要病理基础 脾胃相表里,关系密切,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助脾运化生气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病必涉及胃,胃病必涉及脾,相互影响;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生理上,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与运化水湿两方面。起病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损伤脾胃,或素体湿热内蕴又感受暑湿热毒之邪,或肝木郁克脾土,脾虚湿滞或湿阻气机,郁而化热。病理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气虚则生湿,湿阻气机,郁而化热,或气滞血瘀。故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发展是以脾虚为先,再有水湿停滞,或有湿郁化热、湿热蕴结,或气滞血瘀。认为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

之于脾的气(阳) 虚弱即脾气虚甚至阳虚。 脾虚则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湿滞气郁则中满腹胀、肠鸣。脾虚清阳不升则中气下陷,而疲乏无力、倦怠、腹泻或溏便;湿阻郁热伤及阴络肠膜则会有黏液血便。故脾虚为本,湿阻湿热互结,气滞血瘀是脾虚继发的病理变化。 叶天士云“湿热缠绵,病难速已”,湿热为什么难治?湿为脾气虚引起,湿为阴邪,为实邪,阻滞气机会化热,所以“脾虚”病理上有三个层次:脾虚(第一层次)、生湿(第二层次)、化热(第三层次)。 来源:河南中医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福仁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王福仁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王福仁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王福仁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是浙江省名老中医。长期从事消化系统及中医肾病等疾病的诊治与研究,尤其擅长治疗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肾炎等疾病。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应用自拟溃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经验总结如下。 l.一方统证.随证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王师自拟“溃结方”,以健脾温中清肠、和血行气化滞为基本方法,临床中随证加减治疗。炒白术10g,炒赤芍10g,炮姜6g,苦参15g,白头翁30g,炒山楂12g,炒防风10g,薤白10g,制大黄3g,生甘草5g。湿热甚加黄连3g,佩兰10g;血便多加三七粉3g(冲服),地榆15g;寒冷腹痛加炒白芍15g,枯明矾2g;里急后重加枳壳10g,炒槟榔15g,厚朴10g;五更泄加吴茱萸3g,补骨脂10g。方中自术、生甘草健脾益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炮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以为治本。苦参、白头翁清肠除湿,且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赤芍和血清热,尚有改善组织微循环,杀菌消炎,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促进代谢等作用,也印证了张洁古所云的“行血则便脓自愈”的道理。防风、薤白行气化滞,且有升举清阳的作用,意在“调气则后重自除”。山楂、制大黄消积助运,且能清热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中清肠,和血行气化滞的功效。 2.分期论治 2.1发作期提倡“痢无止法.切勿闭门留寇”结肠炎发作期主要原因为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机失调;邪气损伤脾肠,清浊不分,酿成湿热;邪浊滞肠,与气血搏结,血败肉腐等。故临床常表现以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或伴赤白黏冻状,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王师认为,此期治疗在谴方用药时应注意健脾化湿,疏泄导滞。不到湿清、滞净,决不可妄投固涩之品,否则湿邪内阻,病情反复,后患无穷。故用小剂量的制大黄,是治疗该病的妙招,切不可见痢止

结肠炎中药处方

处方一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法补中益气止泻; 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 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四 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仙桔汤 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 功能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二次服; 者,采用水煎参苓白术散成汤剂,每剂约140 mL,每日1剂,早晚2次口服,20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结论以参苓白术散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肯定. 内治法 肾阳不足型 主要表现为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李佃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李佃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其发病率和诊断率逐年增高。李佃贵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独创浊毒内蕴之病机,从浊毒论治疗效显著,取得独特经验,现总结如下。 浊毒内蕴为主要病机 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内蕴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病机,脾失健运,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传导失司,湿浊蕴结,浊聚久为热,热蕴成毒。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起着致病的始动与复发加重的双重作用。浊毒极易耗伤正气,还易深入脏腑,胶着迁延,留恋不去,所以浊毒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关键。即使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期也是浊毒与正气相持阶段或因毒成虚、浊毒留恋不去的阶段。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诸泻痢皆属于湿,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以致气液不得宣通而成。”可见浊毒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因素,浊毒之成因有二:一为外感湿热之邪,由表入里,由气及血,阻于中焦,湿之甚化成浊,热之甚化成毒;二为脾胃虚弱,脾虚不能转输精微,胃虚不能腐熟水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凝成浊,湿浊内生,浊邪聚久生热,热蕴为毒,浊毒留滞于大肠,熏蒸肠道,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气凝血滞,血败肉腐化脓而发为本病,久之则再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更甚,浊毒再生而成恶性循环,病情反复发作。且浊毒黏滞,发病缓慢,病程较长,难以速去,浊毒相搏,缠绵难解,故大肠浊毒留恋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重要因素 化浊解毒为治疗总则 李佃贵教授认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化浊解毒法要贯穿始终,灵活应用,加以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芳香化浊解毒法脾胃失司,湿浊之邪阻于中焦,日久化生浊毒。气味芳香之品,多具有醒脾运脾、化浊辟秽的作用,故临床症见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可选

危北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方

危北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方 *导读:危北海,男,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二、三、…… 危北海,男,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40余年,是北京市脾胃研究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并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提出的针对脾虚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是对消化学科的突出贡献,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危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用药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反复腹泻,下痢脓血粘液便,伴腹痛,里急后重,迁延不愈。下痢脓血便多为气血瘀滞,肠络受损,应以调气行血为要,但病久体虚、正气不足才是慢性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因此危老在治疗中时刻不忘健脾固本,即便在实象很明显的时候,他也常常选用黄芪、党参、赤石脂、伏龙肝等药品,虚时为主,安时为佐,总为顾护正气行走气血,以利排瘀解毒。 危老治疗此病还重视活血药的应用,往往用丹参、红花、炙乳香、炙没药、三七粉等通行血脉、祛瘀生新,服药后患者便脓

血的症状不仅没有加重,反而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因活血药物选用得当,另一方面也与应用扶正固本的药物有关。另外,腹痛症状的解除也与此类药物使用的轻重和疗程有关。 最后画龙点睛的一笔是消导药物的应用。溃疡性结肠炎看似与消化关系不大,然而治疗期间一日三餐必不可省,食物人于肠胃必赖于胃之受纳、小肠之分清泌浊、大肠之传导,若饮食不化,壅滞肠胃,则积湿生热,病体难愈。危老探明此理,遣药必用谷芽、麦芽、神曲、山楂之属,意在消导,使邪不留滞,更有利于瘀毒的排出。 二、日常调护 除用药之外,危老还重视对患者饮食和心理的调适。在饮食上建议患者多吃一些软烂易消化的食品,饮用牛奶等高营养饮料,忌生冷油煎之物,不能暴饮暴食,尤其告诫患者远离烟洒,少食辛辣刺激之物。此类病证以中年患者为多,https://www.360docs.net/doc/bc19152825.html,中年人工 作及生活中的压力较大,情绪易于波动。会引起气机的运行失调,尤其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利用。因此危老常告诫患者少生气,多活动,适当地运动肢体,以利气机的升降运转,外出活动接触自然的环境,对肝经的疏泄和脾胃升降都有好处。 三、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38岁。因慢性胃炎及溃疡性结肠炎在危老处 就诊,用药月余,胃部不适尽除,唯大便不调难愈,时轻时重,

中医治疗结肠炎的几则名医名方

中医治疗结肠炎的几则名医名方 中成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近年来,有医家报导:用中成药锡类散合云南白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获得满意疗效。笔者经反复验证,效果确切。现将具体用法简介如下: 取锡类散10克、云南白药10克混匀,加净水50毫升,调匀,吸入灌肠器,直接灌注肛门直肠内。灌肠前先要清洁直肠(清洁灌肠),灌肠方法同一般灌肠,保留灌肠时间为20分钟。早晚各灌1次,15天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两天,一般2-3个疗程,即可好转,3-5个疗程可基本痊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在临床上,习惯用汤药方调治。而口服用药,须经胃、小肠吸收,再下达结肠和直肠,药力由此减弱,难以控制。故疗效往往欠佳。本法用直肠给药,药专力宏,直达病所,能更有效地改善局部炎症病灶,使病变部位得到修复,同时还可以减轻药物对肝、肾的影响。 锡类散,内含牛黄、珍珠粉、青黛等药物,有清热解毒、化瘀生新作用,用于治疗黏膜病变,疗效显著。云南白药,其中含有田七成分,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消肿生肌功能。两药配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用。 中药肛门滴灌可治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男,36岁,因反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6个月而到医院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多位于左下腹,有腹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腹泻每天3至4次,呈糊状,混有黏液、脓血;时有低热和恶心呕吐;以上症状每因饮食失调、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后加剧。患者曾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均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使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患者家庭成员中有类似病史。形体消瘦,脸色苍白。左下腹压痛(+),可触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大便常规示:可见黏液脓血,红细胞(+++),白细胞(++++),未见巨噬细胞和病原体。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不清,表面呈颗粒状,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偶见糜烂及溃疡。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见结肠黏膜粗大紊乱,肠壁边缘呈毛刺状或锯齿状,并可见圆形、卵圆形充盈缺损。诊断:1、溃疡性结肠炎(轻型); 2、继发性贫血。考虑患者对常规治疗不敏感,故采用中药肛门滴灌加补脾益肠丸口服疗法,具体如下:每晚睡时肛门滴灌中药煎剂。组成:地榆15g,苦参15g,白及15g,五倍子12g,赤石脂15g(打碎),禹余粮12g,苍术12g,枯矾15g(打碎),白芷12g,儿茶12g,诃子12g,黄柏15g,秦皮15g,白头翁20g,紫草12g,青黛15g(先煎),血竭15g(先前);滴灌方法:取20号灌肠管,在管的远端搽上石腊油,嘱患者取侧卧位,在护士帮助下将管缓慢插入肛门30至50cm,滴速为60滴左右/分钟,第二天早晨醒后拨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月。同时配合口服补脾益肠丸,6g/次,每天3次口服。治疗期间停用可能影响本治疗的药物。经以上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纤维结肠镜(由原初检医生负责操作)和其它检查项目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在祖医医学中属于“肠癖”、“泄泻”和“便血”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邪毒为标,多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或心身过劳而导致脾胃损伤、湿浊侵袭或内生,下注大肠致脏气失调,壅塞气血所至;或因起居不慎等致气机逆乱、湿蒸热郁、伤络动血而成,症见发热腹痛、利下黏冻或脓血、里急后重等;故其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湿浊瘀阻;治宜补脾祛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习惯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秘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习惯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秘方 行之医话今天 习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方(施汉章方) (组成)白术30∼50g,火麻仁10g,杏仁10g,决明子10g,番泻叶3g。 (功效主治)健脾润肠通便。用于习惯性便秘。 (方解)施老认为此病主要原因为脾阳不足,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失和降,糟粕传导失常,于是久停肠内而成此症。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津液不布,糟粕内停,腑气不通则头晕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不休。脾为阴土,宜健宜升;胃为阳土,宜通宜降。施老说,多数人认为白术性温燥,对大便秘结不敢妄用,根据体会:小剂量白术则健脾止泻,大剂量治脾阳不足便秘。《本草正义》说:白术“富有膏脂,故苦温能燥,亦能滋润津液……万无伤阴之虞”,认为白术有益气健脾、通利水道、活血化瘀的功用。施老认为,习惯性便秘,久秘必伤气,故用白术健脾益气而滋润为主药,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杏仁开肺润通;决明子、火麻仁通腑润肠;加入小剂量番泻叶通下,推动糟粕向下运行。如此脾气振奋,津液输布正常,健运通下,则便秘自愈。 (验案)患者女,43岁,1994年11月5日初诊。大便干结,排便费力3年,每7天一行,且非服泻药不下,粪便多呈球状,每伴有腹胀、头晕、乏力、纳少。查: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辨证:脾虚健运失常,治以健脾润肠通便。处方:白术40g,火麻仁10g,杏仁10g,决明子10g,番泻叶3g。7剂水煎服。二诊:腹胀明显好转,矢气较多,大便每周2∼3次,头晕减轻,身较前有力,饮食增加,继守原方7剂。三诊:精神转佳,临床症状完全

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告愈。再守原方3剂给予巩固。 (方源)吕天恒,李玉芝.施汉章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经验.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1):514 溃疡性结肠炎——溃结方(王福仁方) (组成)内服方:炒白术10g,炒赤芍10g,炮姜5g,苦参12g,白头翁12g,炒山楂12g,炒防风9g,薤白10g,制大黄3∼5g,生甘草5g。 灌肠方:用枯矾5g,五倍子15g,地榆15g,苦参子5g,水煎成100m1,加锡类散0.3g×2支,浓煎保留灌肠。 (功效主治)健脾温中治本,清肠除湿治标,和血行气化滞,标本兼顾,内服灌肠并用。用于溃疡性结肠炎。 (方解)本病的病因虽然有外感、饮食、情志的不同,临证有寒、热、虚、实之别,但始终存在脾气亏虚、湿热留恋、气血壅滞的病机变化。《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泻痢作矣。”脾胃居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升降失职,湿浊内阻,下注大肠,以致腑气不利,出现腹痛腹泻,故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湿滞日久,或从热化,或从寒化,从热化则湿热蕴结,壅滞肠间,气血壅滞,日久化热,灼伤肠络,内腐成疡,便下脓血,湿偏胜者为白冻黏液便。 利下日久导致脾气虚弱或脾阳不振或肾阳虚衰,同时肠中湿热留恋,以致大便红白黏冻不止。故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上寒下热之象,整体的正虚和局部的邪实并存,病程一般较长。治疗以健脾温中治本,清肠除湿治标,和血行气化滞,标本兼顾,内服灌肠并用,效果明显。溃结方中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炮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以治本;苦参、白头翁清肠除湿;赤芍和血清热;防风、薤白行气化滞,且有升举清阳的作用,正如刘河间所云:“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气能行湿,调畅气机则湿邪易除,活血则能促使瘀血腐肉清除,利于新生。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药能直接改善组织循环,

[转载]中医治疗结肠炎的几则名医名方?转载▼

[转载]中医治疗结肠炎的几则名医名方转载▼结肠炎灌肠方(名医名方) 王庆其简介,男,1944年出生于上海中医世家。1981年毕业于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为首届中医研究生,师从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1981年开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执教《黄帝内经》,同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曾任内经教研室主任。1990至1993年师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教授,为其学术继承人。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部主任,兼任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系列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在内科疑难杂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脾胃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等积有心验。其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曾先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承工作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主编《黄帝内经心悟》等学术著作十二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参与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曾获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医学著作二等奖。 组成:黄芪30g,薏苡仁30g,白芷15g,生地榆15g,黄芩15g,葛根15g,地锦草30g,防风12g。 功用:健脾、清肠、敛疮。 主治:慢性溃疡性直肠炎,各种结肠炎等。 用法:上方加水文火煎汤,取汁100ml,每晚临睡保留灌肠(约保留20分钟),严重者早晚各灌肠1次,2个月为1疗程。如效果不理想,停药1周后,再灌肠1疗程。 FONT> 临床应用:一般病程短、病情较轻者,只需灌肠即可;如病程较

长、病情较重者,可用上方在灌肠的同时内服(白芷的剂量可酌减至6~9g),疗程可酌情延长至3~6个月。治疗中嘱病人忌食海鲜及油腻食物等。 荆芥连翘汤治慢性肠炎 □郭晓冬河南中医学院 荆芥连翘汤世传三个版本,最早见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其后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有同名方,日本一贯堂医学亦有,三方组成大致相同,只有少许差异,与《万病回春》中的荆芥连翘汤相比,《杂病源流犀烛》中无生地、薄荷,多一味枳壳,而日本一贯堂方又比《杂病源流犀烛》中多黄连、黄柏,其实日本一贯堂方就是黄连解毒汤、四物汤及四逆散的合方,是青年人腺病体质的调理方,有散风理气和血泻火解毒的功效,主要适用于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头面部 炎性疾病和热性体质的调理,是经方专家黄煌教授的常用方,主要用于治疗痤疮、急性扁桃体炎、急慢性中耳炎等头面部“火”病,但是笔者近年来运用此方治疗几例慢性肠炎效果较显著。 郑某,男,30岁,2010年7月10日初诊,体形壮实,腹泻2年余,每天3~5次,腹泻前肠鸣腹痛,时伴红色黏液,肛门下坠感,吃辛辣及油腻后加重,纳食尚可,口干苦,小便微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经某西医院确诊为慢性结肠炎。予以荆芥连翘汤治疗。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柴胡12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川芎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生地10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甘草15克。7剂,水煎服。 二诊:大便次数减少,每天2~3次,其余症状也有好转,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 三诊:大便1~2次,仍有少许红色黏液,上方加地榆炭10克,7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秘方与偏方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1 医案 本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18~58岁;病程3个月~20年。全部病例符合1992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慢性腹泻,如黏液便、脓血便等;(2)排除肠道及寄生虫感染;(3)结肠镜检查或组织学检查有慢性炎症、腺体变形、黏膜溃疡等。 治疗方法本方药物组成: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加减用药:湿热偏重者,去附子、干姜、蜀椒,加黄柏、秦皮;脾胃虚寒者,黄连减量为3g;脾肾阳虚者,加重附子量为15~30g,加补骨脂、赤石脂;腹痛甚加白芍;便血加侧柏叶。全部病例服用此方,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本组39例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正常,大便化验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化验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镜检、化验均无改善。 结果本组39例痊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

邵荣世从脾虚血瘀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介绍

邵荣世从脾虚血瘀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介绍 南通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邵荣世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师从全国孟河派名医张泽生,深得其传,从事脾胃病临床及科研工作40 余年,对各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目前,三方共同创新研制了名为“智宝”的移动式病虫害智能化感知设备,填补了国内外移动式病虫害智能测报技术与产品的空白。该设备集成了包括视觉、温湿度传感器、地理位置、移动终端等多种信息获取手段,有效提升了现有病虫害监测能力。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称之为痢疾,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认为是一种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由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疾病,呈慢性的炎症反应状态,病变呈连续性,可累及直肠、结肠的不同部位,临床以发作、缓解和复发交替为特点[1]。 1 论病因,不离湿、虚,重视瘀 中医古代文献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为休息痢、久痢范畴,古今医家对痢疾的病因病机论述多注重于虚与湿,“泻皆成于湿,湿皆本于脾虚”,又“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品,脾胃亏虚,生化无源,不能运化水湿而致泄泻。《诸病源候论·赤白痢候》云:“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肠虚则泄,故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于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邵教授认为,这是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之常,而临床往往错综复杂,常常病机为脾虚湿运,同时夹有气滞、血瘀、疫毒、饮食积滞于肠,与肠中气血搏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血行瘀滞,肉腐血败,肠腑脂膜血络受损,而内溃成疡。邵教授认为不管溃疡性结肠炎哪种分期,都离不开“瘀”,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初病在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