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管理诊疗指南

早产儿管理诊疗指南

早产儿管理诊疗指南

概述: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小于1000克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在早产儿中,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管理的重点。

出生前和出生时处理:

1.了解病史:对可能发生早产的孕妇,新生儿医师要尽早参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孕期母亲和胎儿情况,早产的可能原因,有无促胎肺成熟的措施,评估分娩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出生时的处理准备。

2.积极复苏:产科合并症可能较多,窒息发生率较高,对窒息儿出生时要积极复苏。

保暖:

产房温度应保持27~28℃。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

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在复苏处理后尽快放在预热的暖箱中。暖箱相对湿度一般为60%~80%,胎龄和出生体重

越低,暖箱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暖箱湿度对维持体液平衡非常重要,对出生体重较大(超过2000克)的

早产儿也可以用开放式辐射式保暖床并盖以塑料薄膜进行保暖。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暖箱):

出生体重(kg) 35℃暖箱温度 34℃ 10天~初生 10天初生 2天 3周~10天~2天~5周 4周 3周 33℃ 32℃ 1.0~1.5~2.0~初生

10天

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和湿度:

日龄(天) 温度(℃) 湿度(%) 1~10 35 100 11~12 34 90 21~30 33 80 31~40 32 70

呼吸管理:

1.吸氧:头罩、鼻导管和暖箱吸氧。吸室内空气时经皮血

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87%并有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早产儿吸氧必须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入氧浓度,一般将TcSO2维持

在88%~93%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有呼吸困难的轻度或早期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感染性肺炎及呼吸暂停等病

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

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CPAP压力以

4~6 H2O为宜,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尽快调整至小于0.4.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等因素相关。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氧合状态、避免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及时纠正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等。

3.脑积水:主要表现为头围增大,预防措施包括:控制

脑积水的原发病、规范输液量、避免过度机械通气等。

4.脑瘤:早产儿脑瘤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危重。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预防感染、规范输液量、避免过度机械通气等。

5.脑萎缩: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发育迟缓,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氧合状态、规范输液量、避免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

6.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运动障碍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氧合状态、规范输液量、避免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

7.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预防措施包括:提供充足的营养、避免感染、避免过度使用镇静药等。

3.机械通气是一种治疗方法,当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后病情仍然加重,PaCO2升高超过60-70Hg,PaO2

下降低于50㎜Hg时,可以采用机械通气。一般先使用常频

机械通气(CMV),并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如果常频机械通气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高频机械通气。

4.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诊断或疑

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患儿应该及早使用。剂

量每次约为100mg/kg,如吸入氧浓度大于0.4或平均气道压

大于8cmH2O,可以考虑重复给药。对于轻度和早期NRDS,

可以采用PS+CPAP方法。对于胎龄小于28周和出生体重小

于1000g的早产儿,可以考虑使用PS预防。

5.呼吸暂停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

防和治疗:(1)保持颈部姿势自然;(2)刺激呼吸,如托背、弹足底,出现青紫需气囊给氧;(3)药物治疗,如安茶碱、

枸橼酸咖啡因和纳洛酮;(4)对于频发的阻塞性或混合性呼吸暂停,可以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于继发性呼吸暂停,应积极治疗其原发病。

6.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可以通过呼吸支持、限制液体量、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和营养支持等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7.早产儿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1)对于颅内出血,应维持血压稳定和血气正常,保持安静,常规使用VitK;(2)对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应保持氧合状态、避免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及时纠正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等;(3)对于脑积水,应控制其原发病、规范输液量、避免过度机械通气等;(4)对于脑瘤,应注意预防感染、规范输液量、避免过度机械通气等;(5)对于神经元损伤,应保持氧合状态、规范输液量、避免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6)对于认知障碍,应提供充足的营养、避免感染、避免过度使用镇静药等。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十分重要,对于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应早期开始营养支持。早期喂养可采用母乳或特殊配方奶粉,每次喂奶量应逐渐增加,以达到足够的营养供给。对于不能口服的早产儿,可采用肠外营养,但应注意营养成分的平衡

和输注速度的控制。同时,应注意早产儿的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的补充,以促进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

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早产儿后遗症十分重要。早期干预包括贴身护理、保暖、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措施,以保证早产儿的生命体征的稳定和呼吸、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行为治疗等,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减少后遗症。

结语】

早产儿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于早产儿的防治需要引起重视。在早产儿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感染的防治、保持血糖稳定、消化问题的处理和营养支持等方面。同时,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全面的防治措施,可以尽可能减少早产儿的后遗症,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早产儿的喂养和营养需求非常重要。在生后第一天,每公斤体重需要30千卡的能量,然后每天增加10千卡,直到100-

120千卡。喂养途径包括经口喂养、胃管喂养和十二指肠喂养。母乳对早产儿有益,但需要补充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乳。对于肠道外营养,脂肪和氨基酸的用量应从1.0克/千克/天开始,最大剂量为3.0-3.5克/千克/天。在输注营养液时,应注意

非营养性吸吮,以保持液体平衡。

早产儿的贫血和黄疸也需要注意。急性贫血通常是由于失血引起的,而慢性贫血通常会在生后2-3周发生。药物治疗包

括使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维生素E,输血适用于急性贫血

和慢性贫血。对于黄疸,积极预防早期黄疸非常重要,因为早产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早产儿胆汁淤滞综合征的防治包括尽早肠内喂养、减少肠道外营养量和时间以及防治感染。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防治也需要重视。积极预防ROP,减少对氧的需要,合理使用氧,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不宜超过95%。对于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筛查是非常重

要的,筛查时机是在生后第4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早期

治疗对于ROP的防治非常重要。在早期,需要密切观察,第

III期是早期治疗的关键。最后,听力筛查也是必要的。

早产儿容易出现许多并发症,需要接受机械通气和长时间的NICU监护治疗。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听力障碍。为了尽早发现和治疗,建议在出生后的3天和30天分别进行听力筛查。如果筛查未通过,需要进行脑干诱发电位检查。

在护理早产儿时,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首先,要保持婴儿的体温稳定,避免发生低温或高温。其次,要确保婴儿的营养充足,给予足够的母乳或配方奶。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查婴儿的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监测其体重和生长情况。

除此之外,还应该提供适当的刺激和亲密接触,以促进婴儿的神经发育和情感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轻轻摇晃、按摩或唱歌等方式来安抚婴儿,增强其安全感和信任感。

总之,早产儿的护理需要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技能。只有通过积极的护理和筛查,才能尽早发现并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婴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指南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B 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 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的标准。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 周,70%在孕34~36 周。 二、早产高危人群1.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有早产史孕妇其早产的再发 风险是普通孕妇的2 倍,前次早产孕周越小,再次早产风险越高。如果早产后有 过足月分娩,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 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 1000g 的标准。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 周,70%在孕34~36 周。 二、早产高危人群 1.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有早产史孕妇其早产的风险是普通孕妇的 2 倍,前次早产孕周越小,再次早产风险越高。如果早产后有过足月分娩,再次单胎妊娠者不属于高危人群。对于前次双胎妊娠,在30 周前早产,即使此次是单胎妊娠,也有较高的早产风险(Ⅲ级)。 2.阴道超声检查:孕中期阴道超声检查发现子宫颈长度<25 mm 的孕妇 3.有子宫颈手术史者:如宫颈锥切术、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治疗后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Ⅱ级2),子宫发育异常者早产风险也会增加。 4 .孕妇年龄过小或过大者:孕妇≤17 岁或>3 5 岁。 5 .妊娠间隔过短的孕妇:两次妊娠间隔如控制在18~23 个月,早产风险相对较低(Ⅲ级)。 6 .过度消瘦的孕妇:体质指数<19 kg/m2,或孕前体质量<50 kg,营养状况差,易发生早产。 7.多胎妊娠者:双胎的早产率近50%,三胎的早产率高达90%。 8.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者: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妊娠者其早产发生风险较高。 9.胎儿及羊水量异常者:胎儿结构畸形和(或)染色体异常、羊水过多或过少者,早产风险增加。 10.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者:如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子痫、产前出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甲状腺疾患、严重心肺疾患、急性传染病等,早产风险增加。 11.异常嗜好者:有烟酒嗜好或吸毒的孕妇,早产风险增加。 三、早产的预测方法目前,有两个早产预测指标被推荐用于确定患者是否 1.前次晚期自然流产或早产史:但不包括治疗性晚期流产或早产。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

---------------------------------------------------------------最新资料推荐------------------------------------------------------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2019-08-1915:36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作者: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 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 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 积极作用。 7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 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 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 及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 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 Ⅰ级: 证据来自至少1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 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 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 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 1/14

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 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 A级: 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 据)。 C级: 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 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周前自然终止, 12%的早产发生在孕 28~31 周,13%在孕32~33周,70%在孕

早产儿管理指南

早产儿管理指南 正文: 早产儿管理指南 一、定义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婴儿。早产儿管理指南旨在提供早产儿的全面管理方案,包括早期护理、喂养、监测、药物治疗等内容,以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二、早产儿护理 1.新生儿重症监测 a) 心电图监测:对早产儿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以监测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b)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脉搏血氧计监测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缺氧情况。 c) 呼吸监测:使用呼吸机对早产儿进行呼吸监测,确保呼吸功能正常。 2.温度控制 a) 保持室温适宜:将早产儿放在恒温箱内,保持室温在 36-37摄氏度。

b) 保暖措施:给予早产儿足够的保暖措施,如穿戴棉质衣物、盖上毛毯等。 3.饮食管理 a) 入量监测:记录早产儿每次喂奶的摄入量,及时调整喂养计划。 b) 配方奶与母乳喂养: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可以是配方奶或者母乳喂养。 4.高危因素监测 a) 眼科监测:对早产儿进行眼科检查,及早发现和处理视网膜病变。 b) 脑部超声监测:定期进行脑部超声检查,以评估颅内出血、脑室扩张等情况。 c) 耳科监测:对早产儿进行听力筛查,及早发现和处理听觉障碍。 三、早产儿药物治疗 1.呼吸支持药物:如肺表面活性物质、支气管扩张剂等,用于支持早产儿的呼吸功能。 2.抗感染药物:对于早产儿感染风险较高的情况,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

3.营养补充药物:根据早产儿的需要,给予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补充药物。 四、附件列表 1.早产儿护理记录表 3.早产儿药物管理表 附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心电图监测:通过电极粘贴在皮肤上,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监测方法。 2.血氧饱和度监测:使用脉搏血氧计监测血液中的氧合情况。 3.呼吸机:一种用于辅助或代替患者自主呼吸的医疗设备。 4.恒温箱:提供恒定温度环境的箱体,用于保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 5.配方奶:以牛奶或大豆为原料制成的人工奶,适用于不能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儿。

早产儿管理诊疗指南

早产儿管理诊疗指南 【概述】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在早产儿中, 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 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管理的重点。 【出生前和出生时处理】 1.了解病史:对可能发生早产者,新生儿医师要尽早参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孕期母亲和胎儿情况,早产的可能原因,有否促胎肺成熟的措施,评估分娩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出生时的处理准备。 2.积极复苏:产科合并症可能较多,窒息发生率较高,对窒息儿出生时要积极复苏。 【保暖】 产房温度应保持27~28℃。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在复苏处理后尽快放在预热的暖箱中。暖箱相对湿度一般为60%~80%,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暖箱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暖箱湿度对维持体液平衡非常重要,对出生体重较大(超过2000g)的早产儿也可以用开放式辐射式保暖床并盖以塑料薄膜进行保暖。

表1-2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暖箱) 出生体 重(kg) 暖箱温度 35℃34℃33℃32℃ 1.0~ 1.5~ 2.0~ 初生 10d — — 10d~ 初生 10d 初生 2d 3周~ 10d~ 2 d~ 5周 4周 3周 表1-3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和湿度日龄(d) 1~10 11~12 21~30 31~40 温度(℃) 35 34 33 32 湿度(%) 100 90 80 70 【呼吸管理】 1.吸氧:头罩、鼻导管和暖箱吸氧。 吸室内空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87%并有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早产儿吸氧必须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入氧浓度,一般将TcSO2维持在88%~93%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有呼吸困难的轻度或早期新生

卫计委最新版中国早产儿保健指南公布

卫计委最新版中国早产儿保健指南公布 文案·创意·拍摄·作图李书鹏 喵~o(=·ω·=)m 听说好文跟好音乐更配哟如果您有想听的歌曲可以后台给 我们留言哈 全汇总|常见遗传代谢病治疗策略 专家解读|母乳喂养指南 儿科医患沟通|重症患儿家属沟通技巧及实例解读 权威意见|中国婴儿喂养指南 一文读懂|新生儿临床热点问题专家解读 专家解读|中国0-5岁儿童不明病因急性发热诊治指南 专家意见|儿童甲型H1N1流感冒预防及诊治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共识专家解读 图解中国0~6岁儿童营养指南 卫计委|中国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近日,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了《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一、定义范围 (一)早产儿是指胎龄1.低危早产儿:胎龄≥34周且出生体重≥2000克,无早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生后早期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2.高危早产儿: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克、存在早期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生后早期喂养困难、

体重增长缓慢等任何一种异常情况的早产儿。(二)早产儿保健是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早产儿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早产儿专案管理是指按照本规范要求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指导等综合管理。(四)一般情况下,评价生长发育时建议使用矫正年龄至24月龄。小于28周出生的早产儿,可使用矫正年龄至36月龄。二、工作职责(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早产儿救治和保健服务能力。制订辖区内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2.建立健全辖区内早产儿会诊、转诊网络体系,明确各级机构职责。3.组织成立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4.建立健全辖区内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早产儿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5.组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二)妇幼保健机构1.组织儿童保健技术指导组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早产儿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2.组织开展辖区内早产儿医疗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3.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早产儿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4.负责早产儿保健相关信息的管理工作。5.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针对早产儿死亡开展评审。6.按当地儿童保健分级服务规定,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早产儿保健服务。(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早产儿的登记、转诊及信息上报工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 引言 早产儿是指在妊娠期未满37周的胎儿。由于早产儿的肺功能不健全,他们通常需要额外的氧气供应来维持呼吸。然而,过度或不足的氧气供应都可能对早产儿的视网膜造成损害,从而导致视网膜病变。本指南旨在提供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的指导,帮助医生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氧气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 氧气供应。 2.动态监测:对早产儿的氧气供应进行动态监测,随 时调整氧浓度,以满足患儿的需求。 3.避免高浓度氧气治疗:尽量避免给早产儿高浓度氧 气治疗,以减少可能的视网膜病变风险。 4.补充氧气时机:根据早产儿的氧饱和度进行补充氧 气,保持在90%-95%的范围内。

5.适时减少氧气供应:一旦早产儿的氧饱和度稳定在90%以上,逐渐减少氧气供应。 视网膜病变预防和治疗 1.早期筛查:早产儿出生后4-6周进行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的征兆。 2.定期随访:对于有视网膜病变征兆的早产儿,应定期进行随访,密切监测病情的发展。 3.个体化治疗:根据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程度和眼底血管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光凝治疗:对于有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可考虑进行光凝治疗,以阻止病变的进一步恶化。 5.家庭教育:向早产儿的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告知他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和预防措施,以保障早产儿的眼健康。

注意事项 1.团队合作: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需要 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儿科医生、眼科医生、呼吸 治疗师等。 2.患者家属沟通:与早产儿的家长积极沟通,解答他 们对治疗和预后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3.随访和追踪:对早产儿的治疗过程进行随访和追踪,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损害。 4.知情同意:在进行治疗之前,应与早产儿的家长充 分沟通,取得知情同意,并解释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 结论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 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合理和早产儿的视网膜健康。本指南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指导,但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和临床经验进行个体化制定。

新生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新生儿诊疗常规 早产儿管理 一、早产儿诊断 胎龄<37 周的新生儿;体重<1500 克为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体重<1000 克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依据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可诊断为;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 二、早产儿常见的临床问题 1、保温依据出生体重或生后的日龄选择合适的温箱温度,使体温维持在36.5℃左右(见表 1) . 表 1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 2、呼吸管理 ⑴氧疗: PaO2<50mmHg 或血氧饱和度(<85%)给予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 90%~ 95%. 对有呼吸衰竭者的治疗,见我国制订的机械通气常规治疗. 呼吸暂停的处理 ⑵呼吸暂停的处理 去除病因,分析血气,血糖; 紧急处理:①保持气道通畅; ②刺激呼吸; ③药物治疗:氨茶碱氨茶碱:负荷量 4~6mg/kg, 静滴,12 氨茶碱小时后给维持量 2mg/kg, 2-3 次/天,维持血药浓度在 5-15μg/ml.应用中注意血糖,尿量及心率等监测; ④频发的呼吸暂停可应用 CPAP 或机械通气治疗. 3、早产儿喂养问题 ⑴生后第一天30Kcal/kg,以后每天增加10Kcal/kg,至100-120

Kcal/kg/d. ⑵若有下列情况不应经肠道喂养: ①消化道畸形明确诊断前; ②活动性消化道出血; ③肠麻痹(缺血缺氧或动力性等) ; ④休克,严重的酸中毒或缺氧时 ⑶喂养的途径可经口,鼻胃或口胃管喂养 (表 2) . 出生体重(克) 开始量(ml) 间隔时间(h) 备注 <750 0.5-1.0 1-2 病情不稳定时应延长或禁食751-1000 0.5-1.0 1-2 1001-1250 2.0 2 1251-1500 3.0 3 1551-1750 5.0 3 一般可经口奶瓶喂养 1751-2000 7.0 3 >2000 10.0 4 ⑷每日奶量增加一般为 15-20ml/kg.若有感染,酸中毒,循环功能不良等应调整奶量. ⑸肠道外营养:一般可从生后 24 小时开始,氨基酸及脂肪的浓度从 0.5-1.0g/kg/d 开始,逐渐增加.脂肪选择中长链为宜,应注意输注的速度,0.08-0.12g/kg/h. ⑹功能合理时,每日体重可增加 10~20g. 4、保持血糖稳定保持血糖稳定,应于 2.2mmol/L~7.0mmol/L; 5、保持液体平衡每天体重变化±5%为宜.维持血压,体温,血气正常, 控制输液或快速输注高渗液体; 6、纠正低蛋白血症; 7、黄疸的治疗; 8、输血指征: ⑴Hb<80-90g/L (HCT<25%),有缺氧表现(安静呼吸,心率增快,体重增加缓慢,可输血(RBC),10-15ml/kg; ⑵若有感染,或有肺部疾病时,输血指征可放宽,一般 Hb<125g/L(HCT<35%). 9、PDA 的治疗 ⑴限制液体入量 60-80ml/kg,监测体重,尿量,电解质变化; ⑵口服消炎痛消炎痛,0.2mg/kg 首剂;0.1mg/kg, 2,3 消炎痛剂间隔12-24 小时. ⑶布洛芬:首剂 10mg/kg,2,3 剂每次 5mg/kg,间隔 24 小时.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 简介: 早产是指孕妇妊娠37周之前分娩的情况。早产率在全球范围内逐 年增加,早产儿的生存率也在提高,但其仍存在一系列健康问题和风险。为了提高早产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制定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 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早产风险因素的识别与筛查 早产的风险因素包括孕妇因素和胎儿因素。孕妇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孕次、既往史等,胎儿因素主要包括多胎、胎儿生长受限、胎位异常等。对于有早产风险的孕妇,应进行定期的产前筛查和评估,以及相 关的产前保健措施,如补充足够的胎盘成熟素、控制孕妇血压等。 二、早产的临床诊断 早产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孕妇的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孕妇的临床 表现包括宫缩、子宫收缩疼痛等,医学检查包括宫颈长度测定、胎膜 腔积液检查、胎儿心率监测等。通过综合判断,可以对早产进行诊断,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三、早产的治疗措施 早产的治疗措施包括产前治疗和产后支持。产前治疗主要针对孕妇 进行,目的是延长妊娠时间,减少早产儿的发生。产前治疗包括使用 止早产药物、宫颈环扎术等。产后支持主要指在早产儿出生后的治疗,

包括早期呼吸支持、保温、营养支持等。早产儿还会面临很多潜在的 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等,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四、早产儿后续管理和随访 早产儿的后续管理和随访是确保早产儿健康发育的重要环节。早产 儿出生后要定期进行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评估,监测其生长参数和 发育指标。同时,建立早产儿团队,包括儿科医生、产科医生、康复 医生等专业人员,定期对早产儿进行综合性评估和干预。 结论: 早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早产儿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是提高早产儿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的关键。通过早期的风险评估、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以及后续的管 理和随访,可以为早产儿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促进其健康成长。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请遵循临床指南和医生建议。)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2007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1],这是我国第1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7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B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 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周。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标准[1]。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 2007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1],这是我国第1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7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B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C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 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周。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标准[1]。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周,70%在孕34~36周[2]。 二、早产高危人群

早产儿保健服务指南

附件1早产儿保健服务指南 一、住院前管理 (一)产前 1.产科: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2.儿科:鼓励分娩前新生儿科医生与早产高风险孕妇及家属沟通,介绍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及处理。 (二)早产儿复苏 所有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按照《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特别注意保暖、用氧和呼吸支持。 (三)早产儿住院指征 1.出生体重小于2000g或胎龄<34周。 2.虽然出生体重或胎龄超过以上标准,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 (1)新生儿窒息,产伤; (2)体温:异常; (3)皮肤:发绀、苍白、多血质貌、黄染、出血、水肿表现; (4)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 (5)循环:心率/心律异常、血压异常、末梢循环不良; (6)消化:喂养困难、呕吐、腹胀、大便异常、肝脾肿大; (7)神经:前囟饱满,意识、反应和肌张力异常,惊厥; (8)需进一步排除或治疗的先天畸形;

(9)监测发现的其他异常,如血糖、胆红素、血常规等异常; (10)母亲为高危孕产妇:胎膜早破>18小时、产前或产时感染、药物滥用等。 (四)危重早产儿转诊 1.宫内转诊: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2.出生后转运: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1)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 (2)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 (3)转运后: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诊医生交接患儿情况、转运经过和主要治疗情况。 二、住院期间管理 (一)护理及发育促进 1.保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应置于婴儿培养箱保暖,根据早产儿胎龄、日龄、体重和病情调节暖箱的温度及湿度,维持恒定的中性温度。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发育支持性护理:注意新生儿病房的环境、早产儿体位,减少疼痛等不良刺激,集中操作护理,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采取适当的发育护理措施,如:新生儿抚触、视觉与听觉刺激等。生命体征稳定的早产儿推荐使用“袋鼠式护理”方法,即早产儿与妈妈进行皮肤接触,利于保暖,促进母乳喂养。 (二)预防医院内感染 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房环境细菌学监测,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呼吸支持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诊断标准明确,但在早产儿中,HIE的定义、临床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都更为复杂,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了早产儿HIE的诊治,但纳入对象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因"医疗警讯事件"的原因,早产儿HIE 发生率可能比目前文献报道更高,且与足月儿相比,其病程更复杂、神经发育伤残率更高。本文旨在阐明早产儿HIE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以期促进将来研究设计以及神经保护策略的实施,从而改善早产儿HIE的预后。 近年来,围产医学不断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脑损伤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代表的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经典的神经病理学改变[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定义明确,系因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足月儿HIE诊断标准明确,神经系统发育监测和结局评估也相对标准化。早产儿因围产期大多接受密切监测,若发现明显宫内窘迫则需立即处理,基于如上"医疗警讯事件"原因,既往很少诊断早产儿HIE。然而,当缺氧、感染、炎症、低血糖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时,单个因素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就复杂起来。因此,早产儿HIE可能未得到很好的识别与监测。 本文旨在阐明缺氧缺血在早产儿复杂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在目前对其特有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认识基础上,探讨适用于早产儿的HIE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一、早产儿HIE发病率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 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B 级: 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 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000 g 的标准。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 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 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 周,13%在孕32-33 周,70% 在孕34-36 周。 二、早产高危人群 1. 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有早产史孕妇其早产的再发风险是普通孕妇的 2 倍,前次早产孕周越小,再次早产风险越高。如果早产后有过足月分娩,再次单胎妊娠者不属于高危人群。对于前次双胎妊娠,在30 周前早产,即使此次是单胎妊娠,也有较高的早产风险(Ⅲ级)。 2. 阴道超声检查:孕中期阴道超声检查发现子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CL)<25 mm 的孕妇(Ⅱ级1)。 3. 有子宫颈手术史者:如宫颈锥切术、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治疗后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Ⅱ级2),子宫发育异常者早产风险也会增加。 4. 孕妇年龄过小或过大者:孕妇≤17 岁或>35 岁。

最新: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

最新: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 摘要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目前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常导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延迟,住院时间延长。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有重要意义。该指南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E)进行证据分级制定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诊疗指南,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生、护理人员、营养治疗师等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早期识别与规范管理。 关键词喂养不耐受;指南;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 正文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 FI)是指在肠内喂养后出现奶汁消化障碍,导致腹胀、呕吐、胃潴留等情况。FI病因不清,可能与早产致肠道发育不成熟有关,也可能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或败血症等严重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1],常发生于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小于1500 g的早产儿。FI一旦发生,常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受限,并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延迟,住院时间延长,严重威胁早产儿生存。因此,及时发现FI,早期有效、安全干预十分必要。本

指南基于循证证据制定早产儿FI临床诊疗方案以促进对FI的规范管理。本指南(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号:IPGRP-2020CN057)目标人群为新生儿科医生、护理人员和营养治疗师等,适用人群为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本指南采用对象-干预-对照-结(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PICO)法提出临床问题。(1)对象: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干预措施:如药物干预、不同乳制品及喂养方式干预等;(3)对照:安慰剂;(4)结局:主要结局包括腹胀、呕吐等发生率或达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次要结局为不良反应发生率,如NEC、病死率等。检索文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8月20日。 本指南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2]。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 级(表1)。推荐强度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强推荐指当干预措施明确显示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时所作推荐;弱推荐指当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时所作推荐。 1 早产儿FI诊断标准 FI通常是通过胃残余量、腹胀及呕吐或喂养的结局指标进行评价,至今FI 尚无国际统一的诊断标准。

2022早产儿及足月儿的脐带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2022早产儿及足月儿的脐带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脐带管理及结扎时限一直是产科存在争议的议题。恰当的脐带处理有助于新生儿肺泡扩张,增加新生儿的血容量、氧合、血压和血红蛋白量,同时可以降低缺血的风险[1-2 J o研究已经证实,在单胎早产儿中实施延迟脐带结扎可以降低包括脑室内出血在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3-4 L延迟脐带结扎(deferred cord clamping , DCC)意为结扎脐带前等待脐血自然流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而脐带挤压(umbilical cord milking , UMC )意为用机械性挤压的方式将脐血挤入新生儿血液循环[3 J O 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SOGC )基于现有的研究证据发布了《早产儿及足月儿的脐带管理指南》(2022年版)[5 ],旨在为分娩时提出更为科学的脐带处理方法,进一步改善新生儿预后。现解读如下。 L延迟脐带结扎方案 1.1单胎早产儿建议延迟脐带结扎60 ~ 120s ,条件受限时尽量达到 30s o 解读:研究报道延迟脐带结扎可将早产儿的死亡率降低约30% ,可显著降低包括脑室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 ,6]; 还可显著提升平均动脉压、血容量、红细胞压积,降低输血、正压通气和新生儿低血糖的风险[3-4,7 ]o延迟脐带结扎的益处不仅体现在新生儿

期,而且还延续至婴幼儿期。2021年Robledo等[8 ]报道了一项包括7 个国家、25家医疗机构的随机临床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极早期早产儿(<28周)延迟脐带结扎至少60s ,可使2岁时的死亡或严重残疾的相对风险降低17% ,主要体现在死亡率降低了30%β另一项研究显示,早期早产儿(<32周)延迟脐带结扎超过120s ,还可降低2岁时不良神经发育的风险[9 ]0然而关于早产儿中实施延迟脐带结扎的最佳时限仍不明确,大多数研究执行时限不低于60s[ 3-4 ],有些甚至持续到180s[ 10 ]0 一项小样本研究显示,新生儿情况稳定时延迟脐带结扎可持续4min甚至更长时间,但许多结局指标与执行30 ~ 60s组无显著差异;相反,较长时间反而会使脐血PH值降低[11 ],增加体温下降风险(48.5% )和需要蓝光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风险(94.6% )[12]0因此,单胎早产儿推荐延迟脐带结扎60 ~ 120s较为合理;条件受限时尽量延迟30s也较立即结扎脐带有明显益处。 1.2单胎足月儿建议延迟脐带结扎60s o 解读:有关足月儿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延迟脐带结扎60s组或180s组的贫血风险显著低于15s组;而延迟180s组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15s 组。一项关于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在足月儿中延迟脐带结扎超过60s 并不能改善发病率及死亡率,反而会增加需要蓝光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风险[13 ]0而另一项纳入20个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延迟脐带结扎超过60s ,可显著提高4 ~ 12个月婴儿的血红蛋白量、血清铁、铁蛋白以及铁蛋白饱和度,同时降低铁缺乏的风险,但未给出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