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确认版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

摘要:

尽管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早产儿管理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这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领域。最佳营养能改善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并且能降低脓毒症发病率,甚至可能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新生儿专家和儿科医生的观点具有很大差异。加拿大McMaster大学建立了一个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列出了很多关于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回答的问题,并系统评估文献,严格提出询证依据,最终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指南。这些指南为技术水平的评估建立了基础。这个评估涉及非营养喂养,营养喂养,配方,特殊情况的喂养,喂养耐受的评估及胃潴留,胃食管返流和甘油灌肠的处理。

关键词: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评估

1.引言

足够的营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生长和健康的必要条件。肠内营养可避免血管导管插入,脓毒症,全静脉营养不良反应及禁食相关的并发症,因而优于全部肠道外营养(TPN)。早期肠外营养可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在早产儿营养方案中夜也至关重要,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总体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完全肠内营养,同时保持最佳的增长和营养状态,并且避免喂养速度过快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并且争议很多。

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一个由新生儿学专家、研究员、营养学家、全科护士、护士、泌乳顾问及职业临床医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工作组开展了结构化文献查阅,严格提出询证依据,通过新生儿科医生广泛讨论,最终形成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实用性建议,这也是评估的基础。有些地方证据有限,在专家们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我们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方法。我们尽可能按照询证医学中心的标准标注出了证据级别(LOE)。证据级别分类如下:

1a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1b 置信区间较窄的单个随机对照研究

2a 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2b 单个队列研究和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3a 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3b 单个病例对照研究

4 病例系列报道、低质量队列研究和低质量病例对照研究

5 没有明确评价的专家意见

如果一个负号作为后缀(比如1a-或者1b-),它表示一个研究具有广泛地置信区间或者表示一个系统性评价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2.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

2.1. 建议

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喂养目标是生后2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150~180 ml/(kg•d)],1 000~1 500 g 的早产儿目标是生后1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但是个别早产儿,特别是某些出生体重<1 000g 的早产儿不能耐受大量胃肠内喂养(比如180ml/(kg•d)或

者更多),因此这一目标仍需要个体化评估。

2.2. 依据

较快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能更快地在早期拔除血管置管,减少脓毒症发生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LOE 2b)[2–4] 。标准化喂养方案能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在一项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一周内可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达到170ml/(kg•d)的

中位时间是7天,且并不增加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6].

3. 喂奶频次

3.1. 建议

建议出生体重1 250 g 以上的早产儿每3小时喂奶1次[7] 。对于出生体重<1 250 g 的早产儿,尚无足够证据决定选择每2或3小时喂奶1次。

3.2. 依据

在一个随机对照研究中,92例出生体重<1 75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2小时、3小时喂奶1次。两组间喂养不耐受、窒息、低血糖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率并没有显著差异,而3小时喂奶1次的喂奶护理时间显著减少(LOE 2b)。

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2小时和3小时喂奶1次的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组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肠道发病率、住院时间和生长参数并没有显著差异[8]。另一个研究发现,出生体重<1 200 g 的早产儿2小时喂奶1次与3小时喂奶1次相比,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更短,全静脉营养的时间减少,并且更不易发生加奶困难。[9]将这些有限的资料整合在一起,我们建议出生体重1 250 g 以上的早产儿每3小时喂奶1次,而出生体重<1 250 g 的早产儿选择每2小时喂奶1次.

4. 非营养喂养:开始的时间、喂养量、持续时间

4.1. 建议

非营养性喂养定义为最小喂养量[10~15 ml/(kg•d)]。建议生后24 h 内开始非营养性喂养,对极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及生长发育受限早产儿可适当谨慎处理。若生后24~48 h 仍无母乳(包括捐赠母乳),可考虑配方奶喂养。尚无足够证据可对营养性喂养前的非营养性喂养最长持续时间提出推荐。

4.2. 依据

在一个包括9项研究,75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系统性综述中,非营养性喂养的实际喂养量是10-25 ml/(kg•d)不等;并且是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喂养[10]。早期非营养喂养与早期禁食相比,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平均差-1.05天(95%CI-2.61,0.51))(LOE 1a-),且NEC的发病率也无明显差异。需要更多的研究总结极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及生长发育受限早产儿的喂养建议。

目前还没有亚组来分析配方奶喂养。关于早产儿配方奶提供非营养喂养的两个研究中提出(LOE 1b-)[11,12]。两组相比,非营养喂养发生喂养耐受少,能更快达到全胃肠喂养,且NEC的发生率没有增加。因此,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们也可选择配方奶喂养。我们建议等待母乳或者捐赠母乳的合理时间是生后24~48 h。

另外一项系统性评价(包括7个实验,96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对开始进行营养性喂养的时间和预防NEC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认为早期逐步肠内喂养(生后1-2天),NEC 的发生风险(RR0.92(95%CI0.64,1.34),病死率(RR1.26(95%CI0.78,2.01))及喂养耐受并没有增加(LOE 1a-)[13]。建议在临床上逐步引入肠内喂养之前非营养喂养的最长时间为生后1-2天。

5. 非营养喂养的禁忌症

5.1. 建议

肠梗阻或可能出现肠梗阻时应停止喂养。窒息、呼吸窘迫、败血症、低血压、血糖代谢紊乱、机械通气、脐血管置管均不是非营养性喂养的禁忌证。

5.2. 依据

一项荟萃分析指出,极低出生体重儿伴有窒息、呼吸窘迫、败血症、低血压、血糖代谢紊乱、机械通气、脐血管置管,没有任何其他的不良反应增加(LOE 1a-)[10]。

6. 营养性喂养: 开始的时间, 喂养量, 喂养频次, 增加量

6.1. 建议

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可从15~20 ml/(kg•d)开始营养性喂养,每天增加

15~20ml/kg,观察2~3d,如果可以耐受,再考虑提高加奶的速度。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可从30 ml/(kg•d)开始营养性喂养,每天加奶30 ml/(kg•d)。

6.2. 依据

一个荟萃分析(包括4个随机对照研究,588个样本)比较每天缓慢增加奶量(15~20 ml/(kg•d))和每天快速增加奶量(30~35 ml/(kg•d)[14],发现快速增加奶量不会增加NEC (混合RR0.97(95%CI0.54,1.74))、死亡率(混合RR1.41(95%CI0.81,2.74))或喂养中断(混合RR1.29(95%CI0.90,1.85))的风险。.这个实验单独报道了每天快速增加喂养量组能较快地恢复出生时的体重及达到完全肠内喂养。因为暂时还没有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亚组研究,所以在没有更多的研究报道之前,我们建议极低出生体重儿应该以一个较小的喂养量开始喂养,喂养量应控制在15~20 ml/(kg•d)。

7. 开始喂养的乳品选择

7.1. 建议

首选亲母挤出母乳或者初乳。最好是新鲜的;如果不是,选用之前挤出的冻存母乳。次选捐赠母乳。若均无法获得,最后则可选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粉。

7.2. 依据

刚挤出的新鲜母乳对早产儿有很多益处[15]。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比较新鲜母乳和冷冻母乳间的差异,但是我们还是推荐选用新鲜母乳,因为冷冻时会消耗母乳中的共生物、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和酶的活性。母乳喂养(亲母母乳或捐赠母乳加母乳来源的强化剂)的早产儿与那些选用早产儿配方奶或母乳加牛乳来源强化剂喂养的早产儿相比较,NEC的发病率显著降低(LOE 1b)[16]。在另外一个随机对照实验中,以专用母乳喂养(捐赠母乳和母乳加母乳强化剂)与以配方奶喂养或人乳加牛乳来源增强剂喂养的早产儿比较,NEC 的发病率低(21%比3%,P=0.08)且行外科手术的NEC也减少(P-0.04)[17]。选用捐赠母乳同时加用牛乳强化剂喂养与配方奶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相比,NEC的发病率并没有减少[18]。母乳强化剂的昂贵常常被认为是纯母乳喂养的阻碍;然而一个成本效益分析表明,纯母乳喂养能减少NEC的发病率,从而可减少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平均减少3.9天),且每个极早早产儿能节省8167美元的医疗费用(P<0.0001)[19]。

8. 伴或不伴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或返流的小于胎龄儿的喂养

8.1.建议.

如果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可在生后24 h 内开始喂养,采用每日加奶量的最低值,应谨慎加奶。胎龄<29 周的小于胎龄儿伴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或返流者,生后10 d内应极其缓慢地加奶。应尽可能选择母乳,特别是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或返流、胎龄<29 周的小于胎龄儿。

8.2.依据

Mihatsch[20]等采用标准方案(LOE2b)研究12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其中35例早产儿伴有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组与非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组相比,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一个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脐动脉阻力、脑保护反射、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及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并不能预测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在一个随机对照实验中,胎龄27-34周出生的小于胎龄儿伴有产前脐血流多普勒检查异常,其期喂养(n=42,中位数年龄2d)和延迟喂养(n=42,中位数7d)比较,NEC 的发病率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分别为0.35,0.53)(LOE 2b)[21]。

另一项早产小于胎龄儿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比较微量肠内喂养和禁食5天,发现NEC 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76),且微量肠内喂养组可有缩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时间的趋势(LOE 2b)(P=0.2)[22]。

一项名字为肠内多普勒异常试验(ADEPT)随机对照研究中,402例伴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或返流及脑血流再分配的早产小于胎龄儿(胎龄<35周,出生体重<第十百分位数)随机分配给予早期肠内喂养(生后第2天)或者晚期肠内喂养(生后第6天)[23]。早期喂养组比晚期喂养组更快达到完全肠内喂养(18天vs21天;P=0.003)。各个时期NEC的总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8%vs15%;P=0.42),II–III期NEC的发病率也无明显差异。早期喂养组完全肠外营养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差值中位数3天,P< 0.001),重症监护时间减少(P=0.002),胆汁淤积症的发生率降低(P=0.02)。在这个实验中有86例(21%)早产儿妊娠小于29周。统计比较治疗组和胎龄组(小于29周和大于29周),达到全肠内喂养的年龄无明显差异(P=0.38),各期NEC的发病率也无明显差异(P=0.47),通过亚组分析表明治疗效果一致。研究者通过肠内多普勒异常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胎龄小于29周和大于29周的早产儿发表了额外的分析结果[24],胎龄小于29周的早产儿达到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明显增加(中位数28天((IQR)22-40)vs19天(IQR)17-23);危险率0.35(95%CI0.3,0.5));NEC 的发病率更高(分别为39%,10%;相对危险度3.7(95%CI2.4,5.7))。在这个实验中,胎龄小于29周的早产儿在前10天,仅能耐受极少量奶,纯母乳喂养是唯一的保护因素(LOE 1b)。

9. 行无创通气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

9.1. 建议

应谨慎加奶。不能把腹胀作为喂养不耐受的征象,在出生体重<1 000 g的早产儿中更应如此。

9.2. 依据

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LOE 4)[25]而Jaile等人[26] 将29例

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29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1000g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83%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1000g而而而而而而14%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

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NEC而而而而

10. 伴低血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

10.1. 建议

暂且没有足够的证据提出建议。

10.2. 依据

暂时没有系统性低血压期间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策略的相关文献

11.采用吲哚美辛或布洛芬治疗的早产儿的喂养:

11.1. 建议

如果已经开始微量喂养,继续进行非营养性喂养,直至完成吲哚美辛疗程。如果是禁食的早产儿,应以母乳进行非营养性喂养。见第三节内容。

目前没有关于吲哚美辛或布洛芬治疗时喂养情况的随机对照研究,只有间接证据表明布洛芬可能更安全。

11.2. 依据

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吲哚美辛或布洛芬的试验(DAFFII)中,117例胎龄26.3± 1.9周,每天喂养量≤60 ml/(kg•d)且需要治疗动脉导管未闭(75% ~ 80%选用吲哚美辛)的早产儿,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在6.5 ± 3.9天被随机分为继续微量喂养组和药物治疗期间禁食组[27],继续微量喂养组比禁食组的早产儿需要更少的时间达到120 ml/(kg•d)的喂养量(10.3 ± 6.6 天比13.1 ± 7.8 天, p < 0.05)。

而而而而64而而而而而29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吲哚美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8]。到第7天,喂养量、NEC发生率、胃潴留的发生率都无明显差异(LOE 4)。

布洛芬比吲哚美辛更安全,因为布洛芬不会减少肠系膜血流量[29]。在一项包括19个

研究956例早产儿的meta分析发现,使用布洛芬的早产儿NEC的发生率更低(相对危险度0.68 (95% CI0.47, 0.99))(LOE 1a)[30]。

12. 喂养耐受性的评估

12.1. 建议

不必常规检查胃内潴留物。只在达到每餐最小喂养量时检查餐前胃内储留量。指南建议的每餐最小喂养量为出生体重<500、500~749、750~1 000和>1 000 g 的早产儿分别为2、3、4 和5 ml。

不必常规测量腹围。

单纯的绿色或黄色胃潴留物并不重要。呕吐胆汁样物提示可能存在肠梗阻。有血性胃潴留物时需要禁食。

12.2. 依据

胃内潴留量不再被认为是NEC的预测因子。在一定的喂养量范围内,不需要检测胃内潴留量。在全肠外营养的早产儿中,胃内潴留量(X-+ 2SD约4ml(LOE 4)[31]。Mihatsch 等[32]认为体重小于750g的早产儿胃内潴留量2ml以内是可以接受的,体重在750-999g

的早产儿胃内潴留量3ml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在一个多元回归实验中发现,平均胃内潴留量和绿色潴留物与第14天时达到肠内喂养量没有关系。在最近的研究表明,胃内潴留量≤5 mL/kg被认为是可允许范围的标准,但不同的截断值间并未进行比较分析[33]。在一项关于50例早产儿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喂养结局和胃内潴留量(mL/d)之间没有相关性(LOE 2b)[34]。在另外一项试点随机对照研究中,61例胎龄24-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常规检查胃潴留组和不常规检查胃潴留组,两组间三周的喂养量、生长参数和全静脉营养的时间都没有明显差异。不常规检查胃潴留组的早产儿提前6天达到完全肠内喂养。

一项包括

17而NEC而而而而而而而而17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NEC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113%而而而而而而43%[36]而NEC而出血性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与绿色而而而而而

无关。

另一项包括51而而而NEC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102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而阐述了适度而而而而而而NEC而而而而而(LOE 4)[37]。这项研究中对照组的选择引起人们质疑。N EC组与对照组,最大胃内潴留量占喂养量的百分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QR:40 (24, 61) vs.

14 (4, 33), p < 0.001),但是组间有很大部分的数据重叠。

虽然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评估胃内潴留量的意义不大,但是上面提及的两个回顾性研究表明胃内潴留量可能与NEC有关。

绿色潴留物提示可能有胃十二指肠返流或过度吸引,且能回收十二指肠内容物[38,39]。而目前的研究尚没有发现绿色潴留物与NEC之间的关系[32,36]. 。

腹围并不是评估喂养耐受的可靠指标。有一个小量研究评估了腹围增加的临床结果,且非常重视观察者内误差和观察者间的误差。在正常早产儿中,经过一个喂养周期内腹围可波动3.5cm(LOE 4)[40]。腹围并且与最后一次排便也有关(p = 0.0001)。在这些早产儿中,观察者间的误差可高达1cm[41]。

13.胃潴留的处理

13.1. 建议

如果潴留量不超过5 ml/kg 或前次喂养量的50%(取两者的较高值),则可将潴留物注回胃内。如果下餐仍有潴留,喂养量需减去潴留量。

如果潴留量超过5 ml/kg 及前次喂养量的50%,则回注前次喂养量的50%,并禁食一餐。如果下餐仍有储留,则根据临床情况减慢喂奶速度或禁食。

如果减慢喂奶速度后仍存在胃潴留,则把喂奶量减少到可耐受的无不良反应的量。

检查胃潴留时使用最小号注射器,抽吸时注意轻柔操作。

喂奶后把新生儿置于俯卧位半小时,有助于缓解胃潴留。

13.2. 依据

选择5ml/kg为截断值的依据在11节中已经讲过。胃储留量的50%的标准约等于Cobb等研究中截断值[37]。把部分胃内抽吸物注回胃内可以减少有助于消化的胃酸和消化酶的丢失[42]。

关于减慢喂奶速度目前的研究资料不是很多。某项关于早产儿生理的研究对比了持续120min缓慢喂奶和快速注奶,前者胃排空速度更快,胃储留量少,十二指肠蠕动更频繁(LOE 2b)[43]。是否应该基于缓慢喂养理论上的优势而将其引入临床应用仍不确定,但至少提供了可以尝试的生理学依据。一项meta分析中,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比较持续的鼻饲与间断的大剂量喂养,前者可在较长时间内才达到完全肠内喂养(加权均数差值(WMD)3天(95% CI 0.7, 5.2)),且生长情况和NEC发病率没有差异(LOE 1a−)[44]。

注射器的直径越小,在往外拉时压力越小(与向内推时相反)(LOE 4) [45]。因此,较小体积的注射器是更好的选择。

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俯卧位胃内容物量减少较仰卧位少,在喂养后半小时胃内容物量下降率最大[46]。

14、胃食管反流(GER)的临床诊断

14.1 建议

不能依靠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心动过缓、咳嗽、作呕、易激惹等作为诊断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证据。

14.2 依据

GER与心血管及呼吸系统事件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早期研究中使用过一种pH探针,但其不能检测非酸性反流;也使用过多通道腔内阻抗(MII)探针,其对酸性GER的评估偏低。这种方法需与MII-pH检测方法结合。

MII-pH研究中71例早产儿(平均出生体重1319g)发生了12,957次心血管呼吸系统事件和4164次GER发作,所有的心血管呼吸系统事件只有3%发生之前有GER发作(LOE 2b)。

另一项研究中,反流发生20s内呼吸暂停发作的频率和无反流发作期间无显著性差异(LOE2b)。

在另一项MII研究中19例早产儿,在20s反流中发生呼吸暂停的频率与没有反流中发生的呼吸暂停并无显著的区别(LOE 2b) [48]。

在一项对21例健康早产儿24h pH-MIIDE研究中,仅25%的反流物是酸性的[49]。到达食管近侧酸性反流与心肺疾病无关。

与上述相反的是,来自意大利的研究组已经发表了两篇关于使用pH-MII检测证实GER 与呼吸暂停≥5 s (LOE 2b) [50,51]关系的文章。GER后30s发生呼吸暂停的频率高于GER前30s 发生的频率(p = 0.01)。已证实呼吸暂停与非酸性MII-GER有关(p = 0.000),与酸性GER无关(p = 0.137)。

我们得出了结论,GER或许与心肺疾病无关。最坏的可能是GER可能引起短暂的呼吸暂停,并且主要是由非酸性GER引起。

S nel等[52]研究了14例早产儿(妊娠周数26-35周),给予他们持续的食管pH监测和录像记录(LOE4)。由两个观测者采用盲选的方法随机而独立的记录和观察录像,每一次酸性GER均分析10分钟的录像记录与当食管pH值高于4时所截取的10分钟录像记录相比,发现行为特征与反流没有相关性。仅有一个在8名足月儿的研究中报道行为模式与GER相关[53]。

在使用了西沙比利或者是奥美拉唑治疗后,行为特征评分没有差异,强调了这可能并不是因为GER(LOE2b)[54,55]。

15.胃食管反流的体位治疗

15.1 建议

喂奶后将新生儿置于左侧卧位,半小时后改为仰卧位。头部抬高30°。在家庭护理中,婴儿睡觉时采取俯卧位。

15.2 依据

对22例反流病早产儿在四种不同体位下进行24小时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发现,餐后早期采取左侧卧位食道内酸性暴露最少,餐后晚期取仰卧位食道酸性暴露最少(LOE 2b) [56]。在家庭护理中,睡觉采取俯卧位的建议不适用于早产儿,因为早产儿俯卧位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57,58]。

16.胃食管反流的药物治疗

16.1 建议

不建议使用多潘力酮、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作为GER的治疗药物。

16.2 依据

在仅有的一项评价多潘力酮的研究中,对13例疑诊GER多潘力酮治疗组与13例疑诊GER未治疗对照组(LOE 2b) [59] 进行24小时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并比较发现,多潘力酮治疗组GER发作更频繁(p = 0.001)。另一对18个婴儿进行的研究中显示甲氧氯普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疗效相似[60]。多潘力酮与32周以上的早产儿QT间期延长相关[61]。没有在更小的早产儿中发现QT间期的延长(n = 40)。其安全性依然需要更多的资料证实[62]。

雷尼替丁与早产儿高发的晚发性败血症(LOE 4) [63] 和NEC(LOE 3b) [64] 有关。研究发现,极低出生体重儿使用雷尼替丁(n = 91)与没有使用者(n = 183)相比,败血症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5.5倍,发生NEC的相对危险度增加6.6倍(LOE 2b) [65],接受雷尼替丁治疗的新生儿死亡率也增加(p = 0.003)。

在对早产儿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奥美拉唑可以降低胃内酸度但不能减少反流症状(L4E 2b) [66]。另一对52例疑诊GER的早产儿进行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艾美拉唑治疗与安慰剂组间GER相关症状改善程度、反流发作次数无明显差异[67]。

GER与心血管呼吸系统事件是否有相关性尚有疑问。唯一一项证实两者相关的研究也只是认为心血管呼吸系统事件与非酸性反流相关[51]。观测数据认为,胃酸抑制剂与严重的不良反应相关。因此,在GER的治疗中,不建议使用胃酸抑制剂。

17、胃食管反流的增稠剂治疗

17.1建议

考虑GER时避免使用增稠剂治疗。

17.2依据

目前没有专门在新生儿中观察增稠剂治疗的RCT研究[68]。在一项非随机化实验中,进行24小时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比较使用蒙脱石的GER新生儿(LOE4)[69],开放标签增稠剂的使用将干扰观察。在GER中姿势治疗联合蒙脱石可使发作次数减少(p<0.05)。另外一项24个婴儿的非随机研究表明,配方增稠剂联合胶原淀粉并未降低GER相关的窒息或早产窒

息的发生率[70]。没有证据支持使用谷类物质或配方类增稠剂。

增稠剂应用于早产儿的安全性尚不确切。黄原胶、角豆胶、果胶制作的增稠剂都被报道可引起NEC(LOE4)[71–73]。

18、胃食管反流(GER)时的喂奶时间和途径

18.1 建议

疑诊为GER且体位管理无改善时,可以尝试延长顿次喂奶时间到30-90分钟,症状改善后

尽快缩短喂奶时间。GER的最后手段是持续喂奶或幽门喂养,尽量避免采取这样的手段。目前也没有足够证据建议使用红霉素预防和治疗喂养不耐受。

18、胃食管反流(GER)时的喂奶时间和途径

18.1 建议

高度疑诊为GER且体位管理无改善时,可以尝试延长顿次喂奶时间到30-90分钟,症状改善后尽快缩短喂奶时间。GER的最后手段是持续喂奶或幽门喂养,但应尽量避免采取这样的手段。目前也没有足够证据建议使用红霉素预防和治疗喂养不耐受。

18.2 依据

GER与心血管呼吸系统事件的相关性尚存在争议。因此,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治疗GER 充满争议与风险。延长喂奶时间和体位治疗可能比药物治疗安全。

缓慢管饲喂奶的优点见前述(12节)[43]。但在一项30例每次进奶(21±1.5)ml/kg 早产儿的交叉设计的RCT研究中,10分钟内快速管饲喂奶和1小时慢速管饲喂奶两组的呼吸暂停(大于4s)、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下降的频次无差异(LOE 2b)[74]。对于VLBWI 的喂养,一项荟萃meta-分析对比了VLBW连续鼻胃管喂奶与间断管饲喂奶,具体见前述(12节)[44]。

根据以上研究,有证据表明可尝试缓慢的肠内喂养,但没有理由采取长期缓慢管饲法或连续喂奶法。

九项比较幽门喂养和经胃喂养的RCT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幽门喂养并未改善喂养耐受性和生长发育,反而导致喂养中断率增加、死亡率增加(LOE 1a)[75],但这些研究是以幽门喂养作为开始建立肠内营养的策略,不是专门研究其GER治疗作用,对治疗GER不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另一项考虑GER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的7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回顾性研究,幽门喂养组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p=0.02)(LOE 4)[76]。

关于红霉素的研究,2007年前共有3篇关于红霉素预防GER,7篇治疗GER的RCT研究。这些文章中,对于喂养耐受性的定义、治疗、分析及预后均不同[77]。因此,不能行Meta分析。随后一项安慰剂对照的RCT研究观察了大剂量口服红霉素(50mg/kg/d)的效果,红霉素组与对照组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78]。45例喂养不耐受极低出生体重儿采取中剂量红霉素治疗的RCT研究显示,治疗组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缩短、TPN时间缩短[79]。

19、缓慢管饲喂养和持续滴注喂养时预防营养成分丢失

19.1 建议

尽可能使用最短的延长管以减少营养成分丢失。注射器内不要抽吸过多奶量。有必要缓慢喂奶时尽量采用最短的喂奶时间。

19.2 依据

研究发现持续滴注喂养时脂肪丢失40%,钙丢失33%,磷丢失20%(LOE 2b)[77],依靠重力注奶时脂肪、钙、磷分别丢失6%、9%和7%,输注泵注奶超过30分钟营养素丢失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脂肪会粘附在输注管道的内壁从而导致脂肪丢失。

20、母乳强化剂

20.1 建议

胃肠喂养量达到100ml/kg/d时开始添加母乳强化剂。开始添加时的比例是1:50,可以耐受超过48小时则增加比例至1:25。

20.2 依据

大部分研究者都是胃肠喂养量达到100ml/kg/d时强化母乳,添加比例是1:50(LOE 5)[81–83]。在唯一的一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对比自100ml/kg/d和自40ml/kg/d开始添加

母乳来源强化剂的研究未发现两组间预后有差异(LOE1b)[16]。但不明确牛乳来源强化剂是否也是同样结果。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小于31孕周早产儿的喂养,53例患儿出生后即开始添加母乳强化剂,对比42例患儿自50-100ml/kg/d开始强化母乳[84],该研究未发现两组间体重增加有差异,但早期母乳强化组碱性磷酸酶升高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当推荐胃肠喂养量小于100ml/kg/d时开始添加母乳强化剂或开始添加时的比例小于1:50时,则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证明。

21、甘油灌肠改善喂养耐受性

21.1 建议

不建议每日甘油栓灌肠来尽快达到全胃肠内喂养。如果个别病例要使用甘油灌肠的话,要充分考虑早产儿排便规律和消化的奶量再做决定。

21.2 依据

孕周与首次排便时间具有相关性:孕周越小,首次排便时间越晚[85]。一项4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研究发现,14日龄时的喂养量与胎粪排尽时间负相关,但与首次排胎粪时间无相关性(LOE 2b) [86]。采用历史对照的一项观察性研究中,生后1天起常规甘油灌肠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更快地达到全胃肠内喂养(危险比2.9;95%CI1.8、4.8)(LOE 2b)[87]。随后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是32周以下早产儿每天甘油栓剂灌肠并未缩短达到全胃肠内喂养所需要的时间(LOE 1b)[88]。甘油灌肠有可能引起直肠撕裂伤。

22、结论

建议在诊疗极低出生体重儿时,目标是出生体重<1000g早产儿生后2周左右达到全胃肠内喂养,出生体重1000-1500g早产儿生后1周左右达到全胃肠内喂养。1250g以上早产儿可每3小时喂奶一次。最好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非营养性喂养(10-15ml/kg/d),但在极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受限早产儿需要谨慎。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建议自30ml/kg/d开始营养性喂养,每天加奶30ml/kg/d 。乳品种类首选亲母新鲜母乳。伴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或反流的早产小于胎龄儿腹部查体正常时,生后24小时内开始喂养,谨慎加奶。无创通气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加奶需谨慎。已经开始微量喂养的早产儿接受吲哚美辛治疗时,在疗程结束之前继续微量喂养,结束后才考虑营养性喂养。不建议常规检查胃内储留物。不建议常规测量腹围。单纯只是绿色或黄色胃储留物无重要意义。胃内储留物的

5ml/kg或前次喂养量的50%(两者的高值)应该注回胃内,喂奶时奶量要减去注回储留物的量。不能依靠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心动过缓或其他行为表现作为诊断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征象。置病人于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可能帮助GER病人改善症状,但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或增稠剂,可以考虑缓慢管饲喂养,但要注意防止营养素丢失。母乳喂养量达到100ml/kg/d时添加母乳强化剂。不建议采用甘油灌肠来缩短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Author Contributions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

参考文献

1. 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Levels of Evidence (March 2009).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9175479.html,/oxford-centre-evidence-based-medicine-levels-evidence-march -2009/ (accessed on 1 January 2015).

2. Flidel-Rimon, O.; Friedman, S.; Lev, E.; Juster-Reicher, A.; Amitay, M.; Shinwell,

E.S. Early enteral feeding and nosocomial sepsis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4, 89, F289–F292.

3. Hartel, C.; Haase, B.; Browning-Carmo, K.; Gebauer, C.; Kattner, E.; Kribs, A.;

Segerer, H.; Teig, N.; Wense, A.; Wieg, C.; et al. Does the enteral feeding advancement affect short-term outcome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9, 48, 464–470.

4. Rochow, N.; Fusch, G.; Muhlinghaus, A.; Niesytto, C.; Straube, S.; Utzig, N.; Fusch, C. A nutritional program to improve outcome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Clin. Nutr. 2012, 31, 124–131.

5. McCallie, K.R.; Lee, H.C.; Mayer, O.; Cohen, R.S.; Hintz, S.R.; Rhine, W.D. Improved outcomes with a standardized feeding protocol for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J. Perinatol. 2011, 31 S61–S67.

6. Krishnamurthy, S.; Gupta, P.; Debnath, S.; Gomber, S. Slow versus rapid enteral feeding advancement in preterm newborn infants 1000–1499 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cta Paediatr. 2010, 99, 42–46.

7. Dhingra, A.; Agrawal, S.K.; Kumar, P.; Narang, A.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two feeding schedules in neonates weighing ≤1750 g.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09, 22, 198–203.

8. Rudiger, M.; Herrmann, S.; Schmalisch, G.; Wauer, R.R.; Hammer, H.; Tschirch,

E. Comparison of 2-h versus 3-h enteral feeding in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commencing after birth. Acta Paediatr. 2008, 97, 764–769.

9. DeMauro, S.B.; Abbasi, S.; Lorch, S. The impact of feeding interval on feeding outcomes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J. Perinatol. 2011, 31, 481–486. 10. Morgan, J.; Bombell, S.; McGuire, W. Early trophic feeding versus enteral fasting for very preterm or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3, CD000504, doi:10.1002/14651858.CD000504.pub4.

11. Dunn, L.; Hulman, S.; Weiner, J.; Kliegman, R. Beneficial effects of early hypocaloric enteral feeding on neonatal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randomized trial. J. Pediatr. 1988, 112, 622–629.

12. Meetze, W.H.; Valentine, C.; McGuigan, J.E.; Conlon, M.; Sacks, N.; Neu, J. Gastrointestinal priming prior to full enteral nutrition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1992, 15, 163–170.

13. Morgan, J.; Young, L.; McGuire, W. Delayed introduction of progressive enteral feeds to prevent 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12, CD001970,

doi:10.1002/14651858.CD001970.pub5.

14. Morgan, J.; Young, L.; McGuire, W. Slow advancement of enteral feed volumes to prevent 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12, CD001241, doi:10.1002/14651858.CD001241.pub5.

15. Schanler, R.J. Outcomes of human milk-fed premature infants. Semin. Perinatol. 2011, 35, 29–33.

16. Sullivan, S.; Schanler, R.J.; Kim, J.H.; Patel, A.L.; Trawoger, R.;

Kiechl-Kohlendorfer, U.; Chan, G.M.; Blanco, C.L.; Abrams, S.; Cotten, C.M.; et al. An exclusively human milk-based diet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ate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han a diet of human milk and bovine milk-based products. J. Pediatr. 2010, 156, 562–567.

17. Cristofalo, E.A.; Schanler, R.J.; Blanco, C.L.; Sullivan, S.; Trawoeger, R.;

Kiechl-Kohlendorfer, U.; Dudell, G.; Rechtman, D.J.; Lee, M.L.; Lucas, A.;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exclusive human milk versus preterm formula diets in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 J. Pediatr. 2013, 163, 1592–1595.

18. Schanler, R.J.; Lau, C.; Hurst, N.M.; Smith, E.O. Randomized trial of donor human milk versus preterm formula as substitutes for mothers’ own milk in the feeding of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 Pediatrics 2005, 116, 400–406.

19. Ganapathy, V.; Hay, J.W.; Kim, J.H. Costs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exclusively human milk-based products in feeding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 Breastfeed. Med. 2012, 7, 29–37.

20. Mihatsch, W.A.; Pohlandt, F.; Franz, A.R.; Flock, F. Early feeding advancement in very low-birth-weight infants with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and increased umbilical artery resistance.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2, 35, 144–148.

21. Karagianni, P.; Briana, D.D.; Mitsiakos, G.; Elias, A.; Theodoridis, T.; Chatziioannidis, E.; Kyriakidou, M.; Nikolaidis, N. Early versus delayed minimal enteral feeding and risk for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term growth-restricted infants with abnormal antenatal Doppler results. Am. J. Perinatol. 2010, 27, 367–373.

22. Van Elburg, R.M.; van den Berg, A.; Bunkers, C.M.; van Lingen, R.A.; Smink, E.W.; van, E.J.; Fetter, W.P. Minimal enteral feeding, fetal blood flow pulsatility, and postnatal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4, 89, F293–F296.

23. Leaf, A.; Dorling, J.; Kempley, S.; McCormick, K.; Mannix, P.; Linsell, L.; Juszczak, E.; Brocklehurst, P. Early or delayed enteral feeding for preterm growth-restricted infants: A randomized trial. Pediatrics 2012, 129, e1260–e1268.

24. Kempley, S.; Gupta, N.; Linsell, L.; Dorling, J.; McCormick, K.; Mannix, P.; Juszczak, E.; Brocklehurst, P.; Leaf, A. Feeding infants below 29 weeks’ gestation with abnormal antenatal Doppler: Analysis from a randomised trial.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14, 99, F6–F11.

25. Havranek, T.; Madramootoo, C.; Carver, J.D.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affects pre- and postprandial intestinal blood flow velocity in preterm infants. J. Perinatol. 2007, 27, 704–708.

26. Jaile, J.C.; Levin, T.; Wung, J.T.; Abramson, S.J.; Ruzal-Shapiro, C.; Berdon, W.E. Benign gaseous distension of the bowel in premature infants treated with nasal continuous airway pressure: A study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Am. J. Roentgenol. 1992, 158, 125–127.

27. Clyman, R.; Wickremasinghe, A.; Jhaveri, N.; Hassinger, D.C.; Attridge, J.T.; Sanocka, U.; Polin, R.; Gillam-Krakauer, M.; Reese, J.; Mammel, M.; et al. Enteral feeding during indomethacin and ibuprofen treatment of a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J. Pediatr. 2013, 163, 406–411.

28. Bellander, M.; Ley, D.; Polberger, S.; Hellstrom-Westas, L. Tolerance to early human milk feeding is not compromised by indomethacin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persistent ductus arteriosus. Acta Paediatr. 2003, 92, 1074–1078.

29. Pezzati, M.; Vangi, V.; Biagiotti, R.; Bertini, G.; Cianciulli, D.; Rubaltelli,

F.F. Effects of indomethacin and ibuprofen on mesenteric and renal blood flow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J. Pediatr. 1999, 135, 733–738.

30. Ohlsson, A.; Walia, R.; Shah, S.S. Ibuprofe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preterm and/or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4, CD003481, doi:10.1002/14651858.CD003481.pub5.

31. Malhotra, A.K.; Deorari, A.K.; Paul, V.K.; Bagga, A.; Singh, M. Gastric residuals in preterm babies. J. Trop. Pediatr. 1992, 38, 262–264.

32. Mihatsch, W.A.; von Schoenaich P.; Fahnenstich, H.; Dehne, N.; Ebbecke, H.; Plath,

C.; von Stockhausen, H.B.; Muche, R.; Franz, A.; Pohlandt, F. The significance of gastric residuals in the early enteral feeding advancement of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Pediatrics 2002, 109, 457–459.

33. Mihatsch, W.A.; Franz, A.R.; Hogel, J.; Pohlandt, F. Hydrolyzed protein accelerates feeding advancement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Pediatrics 2002, 110, 1199–1203.

34. Shulman, R.J.; Ou, C.N.; Smith, E.O.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factors predicting attainment of full gavage feedings in preterm infants. Neonatology 2011, 99, 38–44.

35. Torrazza, R.M.; Parker, L.A.; Talaga, E.; Shuster, J.; Neu, J. The value of routine evaluation of gastric residual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J. Perinatol. 2014, doi:10.1038/jp.2014.147.

36. Bertino, E.; Giuliani, F.; Prandi, G.; Coscia, A.; Martano, C.; Fabris, C.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Risk factor analysis and role of gastric residual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9, 48, 437–442.

37. Cobb, B.A.; Carlo, W.A.; Ambalavanan, N. Gastric residua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Pediatrics 2004, 113, 50–53.

38. Eizaguirre, I.; Emparanza, J.; Tovar, J.A.; Weilin, W.; Tapia, I. Duodenogastric reflux: Values in normal children and in children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ir. Pediatr. 1993, 6, 114–116. (In Spanish)

39. Wang, W.; Ji, S.; Wang, H.; Wang, W. 24-Hour gastroesophageal double pH monitoring acid and alkaline gastroesophageal and duodenogastric refluxes in pediatric patients. Chin. Med. J. (Engl.) 1998, 111, 881–884.

40. Bhatia, P.; Johnson, K.J.; Bell, E.F. Variability of abdominal circumference of premature infants. J. Pediatr. Surg. 1990, 25, 543–544.

41. Johnson, T.S.; Engstrom, J.L.; Gelhar, D.K. Intra- and interexaminer reliability of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of term infant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1997, 24, 497–505.

42. Li, Y.; Lin, H.; Torrazza, R.M.; Parker, L.; Talaga, E.; Neu, J. Gastric residual evaluation in preterm neonates: A useful monitoring technique or a hindrance? Pediatr. Neonatol. 2014, 55, 335–340.

43. De, V.K.; Knapp, E.; Al-Tawil, Y.; Berseth, C.L. Slow infusion feedings enhance duodenal motor responses and gastric emptying in preterm infants. Am. J. Clin. Nutr. 1998, 68, 103–108.

44. Premji, S.; Chessell, L. Continuous nasogastric milk feeding versus intermittent

bolus milk feeding for premature infants less than 1500 gram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11, CD001819, doi:10.1002/14651858.CD001819.pub2.

45. Macklin, D. What’s physics got to do with it? A review of the physical principles of fluid administration. J. Vasc. Access Devices 1999, 4, 7–11.

46. Chen, S.S.; Tzeng, Y.L.; Gau, B.S.; Kuo, P.C.; Chen, J.Y. Effects of prone and supine positioning on gastric residuals in preterm infants: A time series with cross-over study. Int. J. Nurs. Stud. 2013, 50, 1459–1467.

47. Di, F.J.; Arko, M.; Herynk, B.; Martin, R.; Hibbs, A.M. Characterization of cardiorespiratory events follow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preterm infants. J. Perinatol. 2010, 30, 683–687.

48. Peter, C.S.; Sprodowski, N.; Bohnhorst, B.; Silny, J.; Poets, C.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nd apnea of prematurity: No temporal relationship. Pediatrics 2002, 109, 8–11.

49. Lopez-Alonso, M.; Moya, M.J.; Cabo, J.A.; Ribas, J.; del Carmen, M.M.; Silny, J.; Sifrim, D. Twenty-four-hour esophageal impedance-pH monitoring in healthy preterm neonates: Rat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id, weakly acidic, and weakly alkalin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Pediatrics 2006, 118, e299–e308.

50. Corvaglia, L.; Zama, D.; Gualdi, S.; Ferlini, M.; Aceti, A.; Faldella, G.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apnoeas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9, 94, F188–F192.

51. Corvaglia, L.; Zama, D.; Spizzichino, M.; Aceti, A.; Mariani, E.; Capretti, M.G.; Galletti, S.; Faldella, G. The frequency of apneas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is increased after non-aci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1, 23, 303–307, e152.

52. Snel, A.; Barnett, C.P.; Cresp, T.L.; Haslam, R.R.; Davidson, G.P.; Malbert, T.H.; Dent, J.; Omari, T.I. Behavior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the premature neonate.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0, 30, 18–21.

53. Feranchak, A.P.; Orenstein, S.R.; Cohn, J.F.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onse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episodes in infants. Prospective study using

split-screen video and pH probe. Clin. Pediatr. (Phila.) 1994, 33, 654–662. 54. Barnett, C.P.; Omari, T.; Davidson, G.P.; Goodchild, L.; Lontis, R.; Dent, J.; Haslam, R.R. Effect of cisapride on gastric emptying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feed intolerance.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1, 37, 559–563.

55. Moore, D.J.; Tao, B.S.; Lines, D.R.; Hirte, C.; Heddle, M.L.; Davidson, G.P.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omeprazole in irritable infa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J. Pediatr. 2003, 143, 219–223.

56. Corvaglia, L.; Rotatori, R.; Ferlini, M.; Aceti, A.; Ancora, G.; Faldella, G. The effect of body positioning o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premature infants: Evaluation by combined impedance and pH monitoring. J. Pediatr. 2007, 151, 591–596.

57.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 force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Diagnostic coding shifts,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the sleeping environment, and new variables to consider in reducing risk. Pediatrics 2005, 116, 1245–1255.

58. Canadian Pediatric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for Safe Sleeping Environments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04, 9, 659–663.

59. Cresi, F.; Marinaccio, C.; Russo, M.C.; Miniero, R.; Silvestro, L. Short-term effect of domperidone o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newborns assessed by combined intraluminal impedance and pH monitoring. J. Perinatol. 2008, 28, 766–770.

60. Wheatley, E.; Kennedy, K.A. Cross-over trial of treatment for bradycardia attributed to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preterm infants. J. Pediatr. 2009, 155, 516–521.

61. Djeddi, D.; Kongolo, G.; Lefaix, C.; Mounard, J.; Leke, A. Effect of domperidone on QT interval in neonates. J. Pediatr. 2008, 153, 663–666.

62. Gunlemez, A.; Babaoglu, A.; Arisoy, A.E.; Turker, G.; Gokalp, A.S. Effect of domperidone on the QTc interval in premature infants. J. Perinatol. 2010, 30, 50–53.

63. Bianconi, S.; Gudavalli, M.; Sutija, V.G.; Lopez, A.L.; Barillas-Arias, L.; Ron, N. Ranitidine and late-onset sepsi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Perinat. Med. 2007, 35, 147–150.

64. Guillet, R.; Stoll, B.J.; Cotten, C.M.; Gantz, M.; McDonald, S.; Poole, W.K.; Phelps, D.L. Association of H2-blocker therapy and higher incidence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Pediatrics 2006, 117, e137–e142.

65. Terrin, G.; Passariello, A.; De, C.M.; Manguso, F.; Salvia, G.; Lega, L.; Messina,

F.; Paludetto, R.; Canani, R.B. Ranitidine i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n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nd fatal outcome in newborns. Pediatrics 2012, 129, e40–e45.

66. Omari, T.I.; Haslam, R.R.; Lundborg, P.; Davidson, G.P. Effect of omeprazole on aci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nd gastric acidity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pathological acid reflux.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7, 44, 41–44. 67. Davidson, G.; Wenzl, T.G.; Thomson, M.; Omari, T.; Barker, P.; Lundborg, P.; Illueca, 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ce-daily esomeprazole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neonatal patients. J. Pediatr. 2013, 163, 692–698.

68. Huang, R.C.; Forbes, D.; Davies, M.W. Feed thickener for newborn infants with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2, 3, CD003211,

doi:10.1002/14651858.CD003211.

69. Gouyon, J.B.; Boggio, V.; Fantino, M.; Gillot, I.; Schatz, B.; Vallin, A. Smectite reduce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newborn infants. Dev. Pharmacol. Ther. 1989, 13, 46–50.

70. Corvaglia, L.; Spizzichino, M.; Aceti, A.; Legnani, E.; Mariani, E.; Martini, S.; Battistini, B.; Faldella, G. A thickened formula does not reduce apneas related to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preterm infants. Neonatology 2013, 103, 98–102. 71. Woods, C.W.; Oliver, T.; Lewis, K.; Yang, Q. Development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mature infants receiving thickened feeds using SimplyThick®. J. Perinatol. 2012, 32, 150–152.

72. Clarke, P.; Robinson, M.J. Thickening milk feeds may cause 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04, 89, F280,

doi:10.1136/adc.2003.036392.

73. Mercier, J.C.; Hartmann, J.F.; Cohen, R.; Tran, H.; Biriotti, V.; Kessler, A. Intestinal occlusion and enterocolitis caused by Gelopectose. Arch. Fr. Pediatr. 1984, 41, 709–710. (In French)

74. Poets, C.F.; Langner, M.U.; Bohnhorst, B. Effects of bottle feeding and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gavage feeding on oxygenation and breathing patterns in preterm infants. Acta Paediatr. 1997, 86, 419–423.

75. Watson, J.; McGuire, W. Transpyloric versus gastric tube feeding for preterm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2, CD003487,

doi:10.1002/14651858.CD003487.pub3.

76. Malcolm, W.F.; Smith, P.B.; Mears, S.; Goldberg, R.N.; Cotten, C.M. Transpyloric tube feeding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with suspecte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mpact on apnea and bradycardia. J. Perinatol. 2009, 29, 372–375.

77. Ng, E.; Shah, V.S. Erythromyci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8, 3, CD001815, doi:10.1002/14651858.CD001815.pub2.

78. Mansi, Y.; Abdelaziz, N.; Ezzeldin, Z.; Ibrahim, 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high dose of oral erythromy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 Neonatology 2011, 100, 290–294.

79. Ng, Y.; Su, P.; Chen, J.; Quek, Y.; Hu, J.; Lee, I.; Lee, H.; Chang, H. Efficacy of intermediate-dose oral erythromycin o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with feeding intolerance. Pediatr. Neonatol. 2012, 53, 34–40.

80. Rogers, S.P.; Hicks, P.D.; Hamzo, M.; Veit, L.E.; Abrams, S.A. Continuous feedings of fortified human milk deeds to nutrient losses of fat, calcium and phosphorus. Nutrients 2010, 2, 230–240.

81. Berseth, C.L.; Van Aerde, J.E.; Gross, S.; Stolz, S.I.; Harris, C.L.; Hansen, J.W. Growth, efficacy, and safety of feeding an iron-fortified human milk fortifier. Pediatrics 2004, 114, e699–e706.

82. Schanler, R.J.; Abrams, S.A. Postnatal attainment of intrauterine macromineral accretion rates in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fed fortified human milk. J. Pediatr. 1995, 126, 441–447.

83. Schanler, R.J.; Shulman, R.J.; Lau, C. Feeding strategies for premature infants: Beneficial outcomes of feeding fortified human milk versus preterm formula. Pediatrics 1999, 103, 1150–1157.

84. Tillman, S.; Brandon, D.H.; Silva, S.G. Evaluation of human milk fortification from the time of the first feeding: Effects on infants of less than 31 weeks gestational age. J. Perinatol. 2012, 32, 525–531.

85. Weaver, L.T.; Lucas, A. Development of bowel habit in preterm infants. Arch. Dis. Child. 1993, 68, 317–320.

86. Mihatsch, W.A.; Franz, A.R.; Lindner, W.; Pohlandt, F. Meconium passage in 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and its relation to very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cta Paediatr. 2001, 90, 409–411.

87. Shim, S.Y.; Kim, H.S.; Kim, D.H.; Kim, E.K.; Son, D.W.; Kim, B.I.; Choi, J.H. Induction of early meconium evacuation promotes feeding tolerance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Neonatology 2007, 92, 67–72.

88. Khadr, S.N.; Ibhanesebhor, S.E.; Rennix, C.; Fisher, H.E.; Manjunatha, C.M.; Young, D.; Abara, R.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mpact of glycerin suppositories on time to full feeds in preterm infants. Neonatology 2011, 100, 169–176.

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

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 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 目录 一、婴幼儿的营养需求及食物来源 1.婴幼儿的营养需求 婴幼儿阶段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素的需求很大,但消化吸收能力还不成熟。因此,婴幼儿阶段的喂养非常重要,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婴幼儿所需营养素的食物来源 婴幼儿需要40多种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分布在各类常见 食物中。但婴幼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与成人不同,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婴幼儿摄入营养素的量和比例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就能保证营养的均衡。

二、孕前、孕期及哺乳期的营养准备 1.孕期营养准备的重要性 孕期营养准备对胎儿的健康和母体的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孕期应尽量保证营养均衡,增加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同时避免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 2.孕产期及哺乳期的营养指导 孕产期和哺乳期的营养指导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包括饮食结构、营养素的摄入量和比例等方面。同时,应注意避免过度饮食和营养素过量。 三、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有助于宝宝健康成长。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免疫因子,有助于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 2.部分母乳喂养 部分母乳喂养是指宝宝同时喝母乳和配方奶。在部分母乳喂养时,应注意母乳和配方奶的比例,以及宝宝的健康状况。 四、人工喂养 1.20世纪母乳代用品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母乳代用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母乳代用品 不能完全取代母乳喂养,应根据宝宝的健康状况和母乳的供应情况进行选择。 2.母乳代用品的种类 母乳代用品有多种,包括配方奶、羊奶粉、大豆蛋白奶粉等。但不同类型的母乳代用品对宝宝的影响不同,应注意选择。

(完整版)早产儿营养

早产儿营养 概况:我国每年出生约100万早产儿。早产儿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VIP。中国城市早产儿发生率2002:7.7%、2005:7.8%、-VLBW:8%、-ELBW:1%科学的营养管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保证生命的关键环节之一。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早产儿的理想生长要兼顾“质”和“量”。质:生长速率(体重)、量:体成分和功能。 蛋白/能量比(P/E),推荐的早产儿适宜能量110-135kcal/kg.d,当P/E适宜(3.2-4.1g/100kcal),摄入能量>100kcal/kg.d时,可使体质成分接近宫内参照值。 蛋白质摄入3.5-4.5g/kg.d ,体重增长速率与蛋白质成线性关系。蛋白质摄入< 3.2g/kg.d,而摄入能量很高,仍能保持宫内生长速率,但体脂含量百分比大大高于胎儿比例。 2010年指南推荐蛋白质推荐量:<1000g者4.0-4.5g/kg.d,体重在1000-1800g 者3.5-4.0g/kg.d,在出院前适当递减。 美国儿科学会AAP,2009推荐:应给予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素使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体重增长的成分接近相同胎龄的正常胎儿。 欧洲儿科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ESPGAN,2010.推荐:为早产儿提供营养素的质和量要满足类似于胎儿宫内的生长和与之相符的满意的功能状态。 早产儿理想生长的标准=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 •23-27周21g/kg.d(15g/d) •35-37周12g/kg.d(33g/d) •平均16g/kg.d(25g/d) 在发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的营养状况将对机体或各器官功能产生长期乃至终身的影响。从广义的角度讲,“关键期”应当指从胎儿一直到出生后前几年内,尤其是生后第一年。 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定义:新生儿出院时生长发育计量指标小于等于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 国内外早产儿EUGR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中国早产儿EUGR发生率较高。(中华儿科杂志,2009.) 神经认知障碍 超低出生体重儿多中心队列研究,按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分4组,有495例随访至18-22个月,对其生长参数、神经运动发育、心理智力水平进行测试与评价。研究表明90%的出生体重低于600 g的早产儿存在神经发育异常。随早期生长速率的递增,脑瘫、运动和智力

早产儿管理诊疗指南

早产儿管理诊疗指南 早产儿管理诊疗指南 概述: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小于1000克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在早产儿中,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管理的重点。 出生前和出生时处理: 1.了解病史:对可能发生早产的孕妇,新生儿医师要尽早参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孕期母亲和胎儿情况,早产的可能原因,有无促胎肺成熟的措施,评估分娩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出生时的处理准备。 2.积极复苏:产科合并症可能较多,窒息发生率较高,对窒息儿出生时要积极复苏。 保暖:

产房温度应保持27~28℃。出生后迅速将全身擦干,放在 预热棉毯中,尽量不让患儿裸露,在复苏处理后尽快放在预热的暖箱中。暖箱相对湿度一般为60%~80%,胎龄和出生体重 越低,暖箱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对超低出生体重儿,暖箱湿度对维持体液平衡非常重要,对出生体重较大(超过2000克)的 早产儿也可以用开放式辐射式保暖床并盖以塑料薄膜进行保暖。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适中温度(暖箱): 出生体重(kg) 35℃暖箱温度 34℃ 10天~初生 10天初生 2天 3周~10天~2天~5周 4周 3周 33℃ 32℃ 1.0~1.5~2.0~初生 10天 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和湿度: 日龄(天) 温度(℃) 湿度(%) 1~10 35 100 11~12 34 90 21~30 33 80 31~40 32 70 呼吸管理:

1.吸氧:头罩、鼻导管和暖箱吸氧。吸室内空气时经皮血 氧饱和度(TcSO2)低于85%~87%并有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早产儿吸氧必须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或血气检测调整吸入氧浓度,一般将TcSO2维持 在88%~93%左右即可,不宜高于95%。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对有呼吸困难的轻度或早期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感染性肺炎及呼吸暂停等病 例可使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CPAP能使肺泡在呼 气末保持正压,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CPAP压力以 4~6 H2O为宜,吸入氧浓度根据TcSO2尽快调整至小于0.4.及时使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 等因素相关。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氧合状态、避免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及时纠正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等。 3.脑积水:主要表现为头围增大,预防措施包括:控制 脑积水的原发病、规范输液量、避免过度机械通气等。 4.脑瘤:早产儿脑瘤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危重。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预防感染、规范输液量、避免过度机械通气等。 5.脑萎缩: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发育迟缓,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氧合状态、规范输液量、避免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的高风险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基本概念 1早产儿校正年龄 早产儿体格生长的评价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计算方法为: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早产周数=足月胎龄(40W)-出生胎龄。 举例如下:某胎龄32周早产儿,如果实际年龄为生后3月龄;早产周数=足月胎龄-出生胎龄,即:40周-32周=8周(2个月);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即:3个月(12周)-2个月(8周) =1个月(4周)。该早产儿校正月龄为1个月,评价该3月龄的早产儿时应与1月龄正常婴儿的生长标准来进行比较。 一般情况下,评价早产儿生长时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 2早产儿追赶生长

一般认为充分发挥早产儿个体的生长潜力,各项体格发育指标都匀称增长,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适于胎龄早产儿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P25)~P50、小于胎龄早产儿>P10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第1年是早产儿脑发育的关键期,追赶生长直接关系到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如出院后喂养得当、有充足均衡的营养摄入、无严重疾病因素影响,大多数适于胎龄的早产儿能在1~2年内追赶上同年龄的婴幼儿。 3早产儿出院时营养风险程度的分类(略)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图1) 图1 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指导流程图

极低出生体重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 [概要] 出生体重<1500 g,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其中< 1000 g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极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未成熟,易发生一系列临床问题,病死率高。 [临床问题] 极低出生体重儿特点及常发生的临床问题: 1.体温调节早产儿基础代谢低、肌肉活动少、糖原储存少,致产热少,因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散热多,还有体温调节功能差,这些因素使早产儿易发生低体温,VLBW和ELBW 更明显。 2.呼吸系统 (1)呼吸暂停:发生率非常高,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应加强监护,及时处理(见新生 儿呼吸 暂停) (2)NRDS:VLBW肺发育未成熟,NRDS发生率较高(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3)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长时间吸氧、机械通气易发生慢性肺病或 BPD。 (4)肺出血:因缺氧、感染、肺未成熟、硬肿症等原因,VLBW易发生肺出血,病死率高。 3.神经系统主要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 - 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早产儿脑室管膜下生发层组织毛细血管丰富,结构疏松,缺乏结缔组织支持,对缺氧、酸中毒非常敏感,易发生坏死、崩解、出血,出血量多时,室管膜破溃,血液进入侧脑室,患儿可突然死亡。但近半数患儿无临床表现,应做头颅 B超或 CT检测。PVL是指脑室周围脑实质局部缺血性坏死。 4.高血糖与低血糖 VLBW患儿血糖调节功能差,糖耐量低,生后第1天糖耐受量为6~8 g/kg.d,补充葡萄糖的浓度、量、速度必须严格控制,否则易发生高血糖。如补糖不均匀可发生低血糖。 5.水和电解质紊乱因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不显性失水较多,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生后3天内常发生高钠血症,3天后可发生低钠血症。常发生低钙血症。 6.喂养及胃肠道功能 VLBW患儿吸吮力差、吞咽功能不协调、胃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容量小、肠道酶浓度低、胃肠道蠕动能力差,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腹胀,这些因素均可影

早产儿健康指导

早产儿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中胎龄28周到不足32周者统称极早产儿,胎龄不足28周者称为超早产儿。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低于1,000g者称为超低体重儿。 【出院健康指导】 1、防止感染:除专门照看孩子的人(母亲或奶奶)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的房间,更不要把孩子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看。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在给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时,要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或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哺乳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保暖:对早产儿要注意保温问题,但保温并不等于把孩子捂得严严的,在家庭护理中,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一28℃,室内相对湿度55%一65%之间,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给孩子保温,但千万注意安全。婴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测体温1次如最高体温或最低体温相差1℃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温的稳定。但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洗澡时的室内温度和水温。体重3千克以上,每次吃奶达100毫升时,可与健康新生儿一样洗澡。 3、精心喂养: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因为早产母亲的奶中所含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足月儿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而且早产母亲的奶更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作用。所以妈妈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喂养孩子,要想办法让孩子吃到母乳,或者想办法让孩子出院后吃到母乳。对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孩子,妈妈要按时挤奶(至少每三小时挤一次),然后将挤出来的奶喂婴儿。 4、婴儿抚触:抚触给孩子带来的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孩子大脑形成一种反射,这时孩子的眼睛、手脚跟着活动起来,当这种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和活动较多时,就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育。还有一个好处是孩子可以减少哭闹,可以更好地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

低体重儿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你知道多少?

低体重儿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你知 道多少? 低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2500克的新生儿。新生儿处于胎儿阶段女性怀孕 后8-38周内,若出现营养不良或者其他疾病可能引起胎儿发育迟缓,导致出生 时体重过低。低体重儿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且呼吸机能、代谢机能弱, 容易感染疾病,死亡率远高于体重正常新生儿,智力发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低体重儿出生后对护理有着较高的要求,以确保其发育成长。那么,关于低体重 儿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你知道多少呢? ——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是根据出生体重(出生后1小时内的体重)分类,出生时体重 <2500克,称为“低体重儿”;出生时体重<1500克,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1000克,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低体重儿多数为早产儿,也有 足月儿或者过期产儿。 低体重儿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适应性及抵抗力差,尤其是 低体重儿吸吮及吞咽功能尚不完善,胃容量小,消化酶不足,吸收与消化功能差,发生喂养困难、呛奶、吐奶的风险高。另外,低体重儿体内糖元储备少,又处于 高代谢状态,比正常新生儿更容易出现低血糖、体重不增等现象。研究表示,婴 幼儿出生的体重可能影响儿童以及青春期的血压。出生体重较低的儿童,4-18岁 血压越高,波动范围越大,提示低体重儿可能有发生高血压的风险。 ——低体重儿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a:护理诊断:体温偏低,可能与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成熟,产 热少,散热多有关。护理措施:将低体重儿放置于暖箱中保暖,调节暖箱温度33℃左右,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体温没有正常前每小时记录1次,体温恢复正常后 每4小时测量1次。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都在暖箱中进行,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

早产儿、低体重儿 喂养 注意事项7

每一名早产儿都是早到的天使,愿我们的爱心能成为一双双翅膀,帮助他们再次飞翔 早产儿、低体重儿喂养注意事项 7 摘自网络、QQ群里妈妈们的经验和自己的总结 资料的最后截止日期2011年7月(孩子一岁多了,除个头有点矮外,其他的状况已经基本正常。将当时总结的资料共享到网上,供大家参考—琳琳爸) (每每想起早产、低体重、保温箱这些字眼,心总是隐隐作痛) 宝宝睡觉时间少,易醒,易惊,爱哭闹是怎么回事?? 1、缺微量元素,血钙降低引起大脑及植物性神经兴奋性增设导致宝宝晚上睡不安稳,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如果缺钙,宝宝的卤门就闭合得不好;如果缺锌,一般嘴角都会溃烂。 2、太热、太冷 3、太干燥,有鼻屎 4、睡眠前玩得太兴奋,按时睡觉:在宝宝入睡前0.5~1小时,应让宝宝安静下来,睡前不要玩得太兴奋,更不要过分逗弄宝宝。免得宝宝因过于兴奋、紧张而难以入睡。不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不讲紧张可怕的故事,也不玩新玩具。要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室温适宜、安静,光线较暗。盖的东西要轻、软、干燥。睡前应先让宝宝排尿。 5、注意肛门外有无蛲虫。 6、很多妈妈看到宝宝晚上哭醒会以为孩子饿了,然后就给孩子喂奶,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这样做反而会造成孩子有晚上睡醒了要吃奶的习惯。 7、积食、消化不良,上火或者晚上吃的太饱也会导致睡眠不安。建议喂粥、面等固体食物应在临睡前至少两三小时喂,睡前再喝一点奶。 8、母乳宝宝的恋奶。(这个很多母乳宝宝都存在的情况) 9、晚上一定要喂奶的话,要注意: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当晚上喂奶或换尿布时,不要让孩子醒透(最好处于半睡眠状态)。这样,当喂完奶会换完尿布后,会容易入睡。逐渐减少喂奶的次数,不要让孩子产生夜间吃奶的习惯。10、如果宝宝因为夜里想尿尿就醒,本人觉得应该给他用尿不湿,这样不至于因为把尿影响宝宝睡觉。如果有用尿不湿的话,一定是尿不湿包得太紧。11、发现孩子有睡意时,及时放到婴儿床里。最好是让孩子自己入睡,如果你每次都抱着或摇着他入睡。那么每当晚上醒来时,他就会让你抱起来或摇着他才能入睡。12、不要让婴儿含着奶嘴入睡,奶嘴是让孩子吸奶用的,不是睡觉用的,若干孩子含着奶嘴睡着了,在放到床上前,请轻轻将奶嘴抽出。13、对4~6个月的婴儿哭闹,不要及时做出反应,等待几分钟,因为多数小孩夜间醒来几分钟后又会自然入睡。如果不停地哭闹,父母应过去安慰一下,但不要亮灯,也不应逗孩子玩、抱起来或摇晃他。如果越哭越甚,等两分钟再检查一遍,并考虑是否饿了,尿了,有没有发烧等病兆等。如果宝宝没有其他不适的原因,夜里常醒的原因很大一部份是习惯了,如果他每次醒来你都立刻抱他或给他喂东西的话,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宝宝夜里醒来时(应该都是迷迷糊糊的),不要立刻抱他,更不要逗他,应该立刻拍拍他,安抚着想办法让他睡去。一般如果处在迷糊状态的宝宝都会慢慢睡去。大了,有时候夜里也醒,还哼哼唧唧的。一开始老要去抱他,然后他就完全醒了,要好久才重新入睡。后来想是不是做梦呢,于是就在旁边看着他,不去惊扰他,果然,一会儿,没声了,继续睡了。14、被子或者睡觉姿势不舒服15、分离焦虑(大家常说的"怕生",英文叫separation anxiety).这个在宝宝9-18个月最严重,除了表现在依恋/不愿分开父母和非常熟悉的人,怕见生人,在陌生环境中自我保护意识强(我儿子的表现:在家里活跃的很,一刻不停,又笑又叫,是个小霸王;一到外边就表情严肃,不苟言笑,陌生人一逗就撇嘴要哭)外,就表现在晚上睡眠醒得多,睡得轻,对外界警醒(我儿子除了经常半夜啼哭(但并不醒来)之外,有时在刚睡着后不久或早晨4,5点快真正醒来之前会翻身坐起来,看不到大人就哭,我一般抱起来哄哄拍拍,不到1分钟放到床上能接着睡。但半夜他如果迷糊中哭起来,这一招没用,只能等他自己闹累了自己睡去)。书上也没说什么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是宝宝成长发育的一个阶段(当然宝宝都有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就没什么问题),只是提了一些建议,希望有帮助:1。睡前哄,拍宝宝不要时间太长,在宝宝睡着之前离开,让宝宝自己睡着。不要大人抱着睡着。2。白天要有一定长的时间和宝宝亲密得玩,让他/她意识到爸爸妈妈很爱她,会给他充足的关爱。3。和宝宝玩捉迷藏,让ta意识到即便ta看不到爸爸妈妈,爸爸

低出生体重儿名词解释

低出生体重儿名词解释 低出生体重儿(LowBirthWeightInfant,LBWI)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妊娠期间营养不良或母体患有疾病的情况下。LBWI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孩子的健康状况可能不稳定,需要特别关注和治疗。 LBWI的分类 根据出生体重的不同,LBWI可以分为三类:极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非常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和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I)。 ELBWI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1000克的婴儿,VLBWI是指出生时体重在1000克到1499克之间的婴儿,LBWI是指出生时体重在1500克到2499克之间的婴儿。其中,ELBWI的情况最为严重,需要更加细致的治疗和护理。 LBWI的原因 LBWI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以下原因: 1. 妊娠期间营养不良 如果孕妇在妊娠期间没有获得足够的营养,婴儿的出生体重可能会比正常情况下低。这通常发生在低收入家庭或营养不良地区的孕妇身上。 2. 妊娠期间吸烟或酗酒 如果孕妇在妊娠期间吸烟或酗酒,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影响胎儿

的发育和健康,导致出生体重低。 3. 妊娠期间患有疾病 如果孕妇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健康,导致出生体重低。 LBWI的后果 LBWI的后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问题 LBWI的婴儿通常需要更加细致的医疗和护理,因为他们的健康状况可能不稳定。他们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脏问题、感染等健康问题。 2. 发育问题 LBWI的婴儿可能会出现发育迟缓,智力发育不良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持续到儿童和成年期。 3. 心理问题 LBWI的婴儿可能会出现情感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LBWI的预防和治疗 为了预防和治疗LBWI,孕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孕妇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足够的睡眠。 2. 避免吸烟和饮酒 孕妇需要避免吸烟和饮酒,以保护胎儿的健康。

婴儿喂养指南

婴儿喂养指南 6~12月婴儿喂养指南: 奶类优先,继续母乳喂养。母乳不足选择较大婴儿配方奶粉,不宜直接喂液态奶和蛋白粉。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尝试多种多样的食物,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逐渐让婴儿自己进食,不强迫进食,尝试调整食物种类、花色、口味、形状和搭配,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定期监测生长发育状况。注意饮食卫生:食物新鲜、制作卫生、现做现吃、不吃剩食 6~12月龄婴儿膳食建议: 6月龄:母乳或配方奶800毫升。 含铁米糊、果汁(水果泥)、菜汁(蔬菜泥)、鱼泥、虾泥、肝泥、蛋黄泥。7~9月龄:母乳或配方奶800毫升。 烂面、软饭、碎菜、切成薄片的水果、肉末(先吃禽肉后吃畜肉)、全蛋。 10~12月龄:母乳或配方奶600~800毫升。 小饺子、小馄饨、煮烂的蔬菜等固体食物为主的膳食。 单独制作。 及时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补充母乳中营养素的不足,例如铁元素。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活动增多,需要增加能量供应,胃容量相对小,需要增加食物的营养密度。4~6个月学习和训练吞咽和咀嚼能力的关键期。增强消化机能:促进消

化液的分泌量,增强消化酶的活性、增强胃肠蠕动能力、促进牙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精神发育、刺激味觉、嗅觉、触觉发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使用食具,逐渐停止吸吮的摄食方式走向独立的重要转折点。 判断添加辅食的时机 对大人吃饭感兴趣。喂奶形成规律,喂奶间隔大约4小时,每日喂奶5次左右。唾液分泌量显著增加。频繁出现孩子咬奶头或奶嘴现象。母乳喂养每天8~10次、人工喂养的孩子奶量超过1000毫升仍显饥饿。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低体重儿达到6公斤,给足奶量体重仍不长。 少许帮助可以坐起来。 选择辅食需要注意的问题 辅食喂养与母乳喂养同等重要;辅食的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辅食需要多种多样,保证每天搭配谷类、蔬菜、动物性食物和水果。食物的安全性:注意添加剂、色素、香味剂等问题;区别食物的不耐受和食物过敏;学会同类食物的交换份法;家长学会为孩子制作辅食的烹调技术和营养搭配的科学知识。添加辅食的原则 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细到粗;少盐不甜;忌油腻;天气炎热、生病、消化不良时延缓添加。 婴儿需要足量饮水 最佳水为白开水,而不是矿泉水、矿物质水,纯净水、果汁、饮料。 0~6个月纯母乳喂养儿:不需要直接喝水,因为母乳中87%是水。0~6个月人工喂养儿:喂水量=150毫升/公斤体重×体重-配方奶中水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确认版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 摘要: 尽管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早产儿管理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这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领域。最佳营养能改善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并且能降低脓毒症发病率,甚至可能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新生儿专家和儿科医生的观点具有很大差异。加拿大McMaster大学建立了一个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列出了很多关于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回答的问题,并系统评估文献,严格提出询证依据,最终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指南。这些指南为技术水平的评估建立了基础。这个评估涉及非营养喂养,营养喂养,配方,特殊情况的喂养,喂养耐受的评估及胃潴留,胃食管返流和甘油灌肠的处理。 关键词: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评估 1.引言 足够的营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生长和健康的必要条件。肠内营养可避免血管导管插入,脓毒症,全静脉营养不良反应及禁食相关的并发症,因而优于全部肠道外营养(TPN)。早期肠外营养可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在早产儿营养方案中夜也至关重要,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总体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完全肠内营养,同时保持最佳的增长和营养状态,并且避免喂养速度过快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并且争议很多。 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一个由新生儿学专家、研究员、营养学家、全科护士、护士、泌乳顾问及职业临床医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工作组开展了结构化文献查阅,严格提出询证依据,通过新生儿科医生广泛讨论,最终形成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实用性建议,这也是评估的基础。有些地方证据有限,在专家们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我们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方法。我们尽可能按照询证医学中心的标准标注出了证据级别(LOE)。证据级别分类如下: 1a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1b 置信区间较窄的单个随机对照研究 2a 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2b 单个队列研究和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3a 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3b 单个病例对照研究 4 病例系列报道、低质量队列研究和低质量病例对照研究 5 没有明确评价的专家意见 如果一个负号作为后缀(比如1a-或者1b-),它表示一个研究具有广泛地置信区间或者表示一个系统性评价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2.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 2.1. 建议 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喂养目标是生后2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150~180 ml/(kg•d)],1 000~1 500 g 的早产儿目标是生后1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但是个别早产儿,特别是某些出生体重<1 000g 的早产儿不能耐受大量胃肠内喂养(比如180ml/(kg•d)或 者更多),因此这一目标仍需要个体化评估。 2.2. 依据 较快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能更快地在早期拔除血管置管,减少脓毒症发生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LOE 2b)[2–4] 。标准化喂养方案能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在一项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一周内可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达到170ml/(kg•d)的 中位时间是7天,且并不增加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6].

婴幼儿喂养建议

婴幼儿喂养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 婴幼儿(0~36个月)营养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生长、避免营养素缺乏。儿童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预防急、慢性疾病,有益于儿童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因遗传、代谢水平不同,儿童的营养需要个体差异很大。恰当的营养和喂养方式不仅可以改善生命早期生长发育,并且对生命后期的健康(如预防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针对婴幼儿期的特殊营养需要制定喂养指南,但长久以来我国各地在婴幼儿喂养指导方面(如婴儿食物引入的年龄、第一种引入的食物、多种维生素的补充、进餐次数以及引入其他食物后的奶量等)不尽相同。因此制定本喂养建议,为规范各地儿科、儿童保健工作内容与行为、指导婴幼儿喂养提供参考。 一、婴幼儿期食物的选择 (一)液体食物(乳类) 1、母乳: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对婴儿健康的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营养均衡的的母亲乳汁可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至6个月所需要的全部营养需求。 2、配方奶:未加工的动物乳汁不适合人类婴儿消化道、免疫功能、肾脏发育水平。当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或在婴儿逐渐断离母乳时应首选配方奶。使用时按年龄选用。 早产儿应尽量母乳喂养,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宜选用根据早产儿特点设计的早产儿配方奶,以补充早产儿母亲乳汁营养成分的不足。 3、液体全牛奶、酸奶:婴儿期后可食用. 4、治疗性配方:针对婴儿的某些疾病可选用特殊的治疗性配方。 (1)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确诊为牛奶过敏的婴儿,应尽量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可至12~18月龄;若不能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首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游离氨基酸配方奶粉,每3~6个月至专科随访,以调整治疗时间。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大豆配方及羊奶不宜用于治疗牛奶过敏。 (2)无乳糖配方奶粉: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应长期使用无乳糖配方奶粉;用于急性腹泻后造成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可使用至痊愈后2~4周。 (3)其他特殊配方粉:根据疾病性质可选用不同的特殊配方粉,如酪氨酸血症选用低酪氨酸配方粉、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应使用低苯丙氨酸奶粉等。 (二)半固体、固体食物 半固体、固体食物是除乳类以外,适合婴儿营养需求和进食技能发育的其他食物。 半固体食物是婴儿第一阶段食物,常常被称为过渡期食物、换乳食物辅食或断奶食物.婴儿第一阶段食物为特别制作的婴儿产品或家庭自制的富含营养的、泥状(茸状)食物,多为植物性食物,包括强化铁的米粉、水果泥、根茎类或瓜豆类的蔬菜泥。 固体食物为婴儿第二阶段食物,食物的品种接近成人食物,提供婴儿营养素需求;事物的硬度和大小应适度增加,适应婴儿咀嚼、吞咽功能的发育,如末状、碎状、指状或条状软食,包括水果、蔬菜、鱼肉类、蛋类。 (三)家庭普通(成人)食物

0-6月龄婴儿喂养指南

0-6月龄婴儿喂养指南 出生后至6个月龄内婴儿最理想的食品是母乳,只要能坚持母乳喂养,婴儿就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对于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首选婴儿配方〔奶〕粉喂养,不宜用非婴儿配方〔奶〕粉或液态奶直接喂养婴儿。 一、纯母乳喂养 【提要】母乳是6个月龄之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所含的营养物质齐全,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合理,还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非常适合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婴儿。 母乳喂养也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能悉心护理婴儿,并可促进母体的复原。同时,母乳喂养经济、平安又方便,不易发生过敏反响。因此,应首选用纯母乳喂养婴儿。纯母乳喂养能够满足6个月龄以内婴儿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 应按需喂奶,每天可以喂奶6次—8次以上。最少坚持完全木屋纯母乳喂养6个月,从6个月龄开场添加辅食的同时,应继续给于母乳喂养,最好能到2岁。在4个月—6个月龄以前,如果婴儿体重不能到达标准体重时,需要增加母乳喂养次数。 1. 0月—6月龄婴儿的生长特点 新生儿指的是从出生到28天的小婴儿。 —4.0kg〕。出生后头几天因尚未适应宫外环境,通过喂养进入体内的水分缺乏与补偿丧失的水分,因而引起体重生理性的下降。体重下降值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并于生后7天—10天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保持高速增长。前6个月的婴儿体重平均每月增长0.6kg,在头4-6月龄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2倍;1岁时体重增至出生时的3倍,约为9kg~10kg。 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50cm,在1岁时增长约50%,到达75cm。身长是反映骨骼系统生

长的指标。头围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状态。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4cm。 2. 0-6月龄营养的消化和排泄功能发育 新生儿消化功能发育未成熟,功能尚未健全。唾液腺发育欠成熟,唾液分泌较少,口腔黏膜枯燥易损伤。同时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不利于消化淀粉。4月龄后唾液腺逐渐发育完善,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中的淀粉酶也逐渐增加,消化淀粉类事物的能力增强。从6个月龄起,婴儿逐渐可以吃一些软质的食物。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状。胃贲门的括约肌肉,而幽门部肌肉较紧张,因此在吸饱后受震动易溢奶。 婴儿的胃容量较小,正常足月儿胃容量约为25ml—50ml,到出生后第10天时可增加到约100ml,6个月约为200ml。胃液和胃酸的分泌量也较少,胃蛋白酶的活力弱,凝乳酶和脂肪酶含量少,因此消化能力低,胃排空延迟。消化酶的活力相对较差,胰淀粉酶在4月龄后才达一定的水平。胰腺脂肪酶的活力亦较低,肝脏分泌的胆盐较少,因此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较差,但消化蛋白质的能力较好。 新生儿期的肾脏构造不成熟。肾小球的率过滤仅为成人的1/4—1/2,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及酸碱调节功能也较弱。尿的浓缩能力、尿素及钠的排除功能有限。因此,人工喂养时如果蛋白质和矿物质〔尤其是钠〕摄入过多,容易发生水肿及血中尿素升高。 3. 0月--6月龄婴儿的脑和智力发育 人的智力发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越小,闹的生长发育速度越快。出生时脑重月370g,出生后到6月龄时脑重增加1倍,达600g-700g,2岁时达900g—1200g,7岁时已接近成年人的脑重。脑神经细胞的主要分化增值在3岁时已根本完成,即3岁之前是脑细胞数量的增长期,3岁后脑细胞数量一般不再明显增多,主要是脑细胞的重量和体积增大或形态构造的变化。因此,在3岁前的婴幼儿期,脑细胞的处于快速分化增殖期,合理的营养供应对脑和日后智力的发育特别重要。 4. 什么叫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指在生后6个月内完全以母乳满足婴儿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需要的喂养方式。在母乳喂养中,可能例外的是使用少量的营养素补充剂,如维生素D和维生素K。除母乳之外,仅给予水或其他非营养液体〔不含能量和营养素〕的喂养方式为根本纯母乳喂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 建议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高风险人群,面临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等问题,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在评价早产儿体格生长时,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 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评价早产儿生长 时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早产 儿的追赶生长应匀称增长,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适于胎龄早产儿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P25)~P50,小于胎龄早产儿>P10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 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应根据营养风险程度进行分类。母乳仍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的 早产儿,可以采用人乳强化剂(HMF)加入早产母乳或捐赠人乳,

以增加人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其营养需求。强化后人乳中主要营养素含量详见表2. SGA儿童的喂养策略应该根据胎龄而非出生体重来制定,以促进适度生长,特别是线性生长,从而确保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并避免过度喂养,以降低远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对于早产SGA儿童,喂养应考虑到不同胎龄的成熟度来选择适当 的喂养方式。对于胎龄小于34周的SGA早产儿,他们属于高危或中危早产儿,出院后应采用强化人乳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以促进体格生长适度均衡,尽可能使各项指标达到P10 以上,特别是头围和身长的增长,以有利于远期健康。 对于出生体重相似的足月SGA和早产儿,其成熟度、生 长轨迹和营养需求有很大差异。为了避免短期过快的体重增长增加后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不推荐在足月SGA出院后常规 使用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促进生长。 2母乳喂养是首选 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母乳喂养对于SGA儿童来 说非常重要。除了早期改善喂养进程、减少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医院感染之外,母乳喂养还能降低日后糖尿病、

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标准

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标准 超低出生体重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这类婴儿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和发育特征,与普通婴儿有很大的不同。超低出生体重婴儿可以细分为巨细胞比超低出生体重(VLBW)和极低出生体重(ELBW)两类。VLBW即体重不足1500克,ELBW则指体重小于1000克。 综上所述,超低出生体重婴儿主要指VLBW和ELBW,特征是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然而,这两类婴儿在生理特征和发育特征上的区别是显著的。 VLBW婴儿的体重虽然处于超低出生体重的范围,但可能会因非特异性原因而出现较大变化,这与ELBW婴儿的出生体重相比相对较低。此外,VLBW婴儿的体格发育普遍较弱,其肌肉发育不足,脐带太长,脑室发育不足等特点,而ELBW婴儿则普遍表现更为严重,其体格更小,肌肉发育更为不足,脐带更长,脑室发育得不到有效支持等特点。 另外,与普通婴儿相比,VLBW婴儿和ELBW婴儿更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新生儿窒息、生理性低血压等疾病,以及发育迟缓、抽动症、孤独症等发育障碍。 超低出生体重婴儿的护理包括婴儿的生命护理和发育护理,主要是对婴儿密切监测,实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护理。其中,婴儿的生命护理主要是控制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并促进婴儿的正常发育。婴儿的发育护理则要注重婴儿的精神、情绪、睡眠等方面的发展,确保婴儿

在身体、智力、情绪、社会方面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发展。 超低出生体重婴儿是一类特殊的婴儿,其特殊的生理特征和发育特征使得他们的护理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此外,超低出生体重婴儿面临的疾病和发育障碍也比普通婴儿更严重,因此,婴儿的护理需要更为细致周到,加强监测,实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护理,以确保婴儿良好的心理和身体发展。

(完整word版)0-6个月婴儿喂养指南

0-6个月婴儿喂养指南 1、纯母乳喂养 提要:母乳是6月龄以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所含的营养物质齐全,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合理,含有其他动物乳类不可替代的免疫活性物质,非常适合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婴儿。母乳喂养也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可更好地细心护理婴儿,并可促进母体的复原。同时,母乳喂养经济、安全又遍布,不易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应首选纯母乳喂养婴儿.纯母乳喂养能满足6月龄以内婴儿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 应按需喂奶,每天可以喂奶6—8次以上.至少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从满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同时应继续坚持纯母乳喂养,最好到2岁。在4-6月龄时,如果婴儿体重不能达到标准体重时,需要增加母乳喂养次数。 全社会应该鼓励母乳喂养,支持母乳喂养,保护母乳喂养。 提示:推荐坐着喂奶。两侧乳房轮流喂,吸尽一侧再吸另一侧。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应将另一侧乳汁用吸奶器吸出。喂奶后,不要马上把婴儿平放,应将婴儿竖直抱起,头靠在妈妈肩上,轻拍背部,排除起吞入胃里的空气,以防溢奶。 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按需喂奶即可获得理想的体重增长.判断母乳量是否充足的方法请参见附录3;-判断婴儿体重是否正常,请参见附录7。 2、产后尽早开奶,初乳营养最好

提要:在分娩后7天内,乳母分泌的乳汁呈淡黄色,质地黏稠,称为初乳。初乳对婴儿十分珍贵,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免疫活性物质。因此,应尽早开奶,产后30分钟即可喂奶.尽早开奶可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体重下降和低血糖的发生。 提示:分娩后,若母子健康状况良好,则应让婴儿尽快吸吮母亲的乳头,以获得初乳。并且婴儿吸吮母亲乳头具有刺激泌乳的作用。 新生儿的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母乳.在开奶前,应尽量避免糖水和奶粉喂养,以利于成功进行母乳喂养,并降低过敏风险. 3、尽早抱婴儿到户外活动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 提要: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家长应尽早抱婴儿到户外活动,适宜的阳光可促进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也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制剂,尤其在寒冷的北方冬春季和南方的梅雨季节,这种补充对预防维生素D缺乏尤为重要。 提示:足月儿给予母乳喂养者,可于生后1-2周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南方400—600IU,北方600—800IU);人工喂养者,应首选适合0—6月龄婴儿的配方奶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婴幼儿配方奶粉必须添加适量的维生素D。早产儿、双胞胎婴儿以及其他可能有维生素D缺乏危险的婴儿,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4、给新生儿和1-6月龄婴儿及时补充适量维生素K 提要:由于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为了预防新生儿和1-6月龄婴儿因维生素K缺乏而出现相关的出血性疾病,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注意及时补充维生素K。

2021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全文)

2021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全文) 前言 出生后数年的营养和健康是实现儿童生存、发展和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 婴幼儿时期的营养问题可能会导致儿童不可逆转的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全球每年死亡的700多万5岁以下儿童中有50%是直接或间接地由营养不良造成的, 其中2/3以上与生后第一年的喂养不当有关。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可导致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后果, 近期表现为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远期后果为影响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殖能力及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增加。 婴幼儿喂养, 尤其是出生后最初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 是儿童营养的重要基础。保护、支持和促进婴幼儿时期的合理喂养, 是控制和降低营养不良的关键措施。婴幼儿时期喂养主要包括母乳喂养、辅助食品(以下简称“辅食”) 添加及辅食营养补充、特殊情况下的喂养指导等。世界卫生组织(WHO) 推荐的婴幼儿最佳喂养方式为从出生到6月龄的纯母乳喂养, 此后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同时自婴儿6月龄开始, 及时、合理、适量且安全地添加辅食和进行辅食营养补充, 以满足婴幼儿的营养需求。 按照《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的总体目标和2002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五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的总体规划, 特编制“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 以达到保障婴幼儿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目的。 第一部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

一、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母乳喂养对孩子、母亲、家庭及社会均有益处。 1.对孩子 (1) 母乳中含有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 为孩子提供适量、合理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铁和其他矿物质、酶和水, 而且母乳中这些营养素更容易消化吸收。它可以为6个月以下的孩子提供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为6~12个月的孩子提供一半的营养, 为12~24个月的孩子提供1/3的营养。 (2) 母乳中含有足够的水分, 即使在非常干燥和炎热的气候下也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3) 母乳更卫生, 且含有许多抗感染的物质, 可以保护儿童免受包括腹泻、肺炎和中耳炎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影响。 (4) 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患糖尿病、心脏病、湿疹、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过敏性疾病, 而且可以预防肥胖。 (5) 母乳喂养可增进孩子和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 并给予孩子温暖和关爱。 (6) 母乳喂养可增强大脑发育、视觉发育和视力, 为学习做准备。母乳喂养的孩子已被证明具有较高的智商(IQ) 、语言学习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2.对母亲 (1) 母乳喂养可以减少产后出血和贫血, 促进产后尽快康复。 (2) 纯母乳喂养具有避孕效果, 可以抑制排卵并延缓生育力的恢复。

喂养早产儿的方式

喂养早产儿的方式 1、母乳 对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母乳仍是出院后首先的选择。要注意母亲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2、母乳+母乳强化剂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出院前评价营养状况不满意者需要继续强化母乳喂养至胎龄40周。此后母乳强化的热卡密度应较住院期间略低,如半量强化73kcal/100ml,根据生长情况而定。 由于母乳喂养对早产宝宝尤其重要,因此在宝宝住院期间,妈妈要坚持每天把奶挤出 来送到医院。吃不完可以将母乳冷冻,在6个月内没有问题。这样妈妈的奶水才会越来越多,当宝宝出院后可以继续吃到母乳。 3、早产配方奶 人工喂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喂至胎龄40周;如母乳喂养体重增长不满意可混合 喂养早产配方奶不超过每日总量的1/2,作为母乳的补充。 4、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 适用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的补充。 5、婴儿配方奶 适用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出院后体重增长满意、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不足时的补充。 1、早产儿喂养,注意喂奶时间 早产儿的喂奶时间要根据宝宝的体重来判断。如果早产儿体重在1.5千克以上,那么 产后24小时即可为宝宝喂奶;如果早产儿体重在1-1.5千克,产后36小时可以给宝宝喂奶;如果早产儿的体重在1千克以下,那么产后48小时才可以给宝宝喂奶。 2、早产儿喂养,要少量多次 由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没有发育完全,胃部容量很小,但是又需要让宝宝每日所需营 养能够达到,妈妈们需要给早产儿少量多次喂奶才可以。 3、早产儿喂养,喂奶量的把握

早产儿由于身体虚弱,消化能力也较弱,最好能够通过母乳来喂养宝宝。第一次给宝宝喂奶的量不可过多,如果宝宝的体重在1.5千克,那么初次喂奶量约为4ml,之后每次增加2ml,每天最多增长至16ml,具体根据宝宝的体重情况进行酌情增减。白天在两次喂奶之间,可以喂少量的葡萄糖水。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喂完后,最好让婴儿侧卧,避免吐奶时引起窒息。 4、早产儿喂养,营养成分的补充 早产儿除了早期最好采用母乳喂养外,还需要及时补充一些VE,在宝宝满月后可每天补充VA、VD,具体添加量需要通过宝宝的具体情况,遵医嘱来进行添加。 5、早产儿喂养,滴管喂养的方法 如果早产儿没有自行的吸吮能力,可用滴管喂养法。具体方法是:用滴管吸取母乳或牛奶后,沿小儿的舌根慢慢滴入,每次的量要少,速度一定要缓慢,以免令宝宝呛奶,并注意奶水的温度。 宝宝提早来到这个世界,爸妈们既是欢喜也是忧心。在提供营养方面,也是需要做到是十全十美的,需要获取更充足优质的营养才能和同龄人一样愉快成长。无论是足月出生的宝宝还是早产宝宝,母乳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食物,其次是母乳强化剂,还有早产儿配方奶。 早产宝宝最好喂母乳 消化吸收好。母乳中含有的蛋白质较高,乳清蛋白的比例也较高,早产宝宝吃了消化更好,而且脂肪和乳糖量都比较低,也是有助于早产宝宝更好消化和吸收。 补充钠盐。钠盐能补充早产宝宝身体丢失的钠盐。 有利于骨骼生长。母乳中含有钙、磷,比较容易吸收,对他们骨骼的生长有帮助。 视网膜、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母乳中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例如DHA以及牛磺酸,能促进早产宝宝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哦。 早产儿由于没有正常的发育提前的出生,所以身体的抵抗能力会比正常的婴儿较差,这时候在养育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很好的呵护,在平时喂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好消毒,同时也要重视家庭环境的卫生,在每星期就应该给婴儿称下体重,了解发育状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