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

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

一、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宏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二、参考系(参照物)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

2.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

3.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 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 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三、质点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做质点. 可视为质点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

②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

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叫做科学的抽象。科学的抽象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从实际出发。

像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为理想化方法,质点即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四、时刻和时间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如第3s 末、3s 时(即第3s 末)、第4s 初(即第3s 末)均表示为时刻. 时刻

与状态量相对应:如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

如:4s 内(即0至第4末) 第4s(是指1s 的时间间隔) 第2s 至第4s 均指时间。

会时间间隔的换算:时间间隔=终止时刻-开始时刻。

时间与过程量相对应。如:位移、路程、冲量、功等

五、位置、位移、路程

位置:质点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来表示,

在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中表示为s(x) 、s (x,y) 、s (x,y,z)

位移:①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的大小,

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相对所选的参考点(必一定是出发点)及正方向

② 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注意:位移的方向不一定是质点的运动方向。如:竖直上抛物体下落时,仍位于抛出点的上方;弹簧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

③单位:m

④位移与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路程是标量,与路径有关。

说明:①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②时刻与质点的位置对应,时间与质点的位移相对应。

③位移和路程永远不可能相等(类别不同,不能比较)

物理量的表示:方向+数值+单位

六、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速度:表示质点的运动快慢和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

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也是位移的变化方向,但不一定与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定义: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一v =s/t 平均速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说明:①矢量:有大小,有方向

②平均速度与一段时间(或位移)相对应

③平均速度与哪一段时间内计算有关

④平均速度计算要用定义式,不能乱套其它公式

⑤只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才有特殊(即是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

此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中时刻的瞬时速度,并且一定小于中位移速度

瞬时速度: 概念的引入:由速度定义求出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度,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它只能粗

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要精确地描述运动快慢,就要知道物体在某个时刻(或经过某个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因此而

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瞬时速度的含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矢量,大小等于运动物体从该时刻开始做匀速运动时速度的大小。

方向: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方向,轨迹是曲线,则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 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平均速率 表示运动快慢,是标量,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七、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 =0,v=恒量.

3.位移公式:S =vt .

八、加速度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大小定义: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a=t

v v t v t 0-=∆∆(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加速度是矢量 方向:现象上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本质上与质点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

质点作加速直线运动时,a 与v 方向相同; 作减速直线运动时,a 与v 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

动。(可以往返)如竖直上抛)

理解清楚: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 V 、△V 、a 无必然的大小决定关系。

加速度的符号表示方向。(其正负只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为正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但并不表示加速运动。

为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但并不表示减速运动。

判断质点作加减速运动的方法:是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比较,若同方向表示加速。

并不是由加速度的正负来判断。有加速度并不表示速度有增加,只表示速度有变化,

是加速还是减速由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相同去判断。

a 的矢量性:a 在v 方向的分量,称为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a 在与v 垂直方向的分量,称为法向加速度,改变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所以a 与v 成锐角时加速,成钝角时减速

判断质点作直曲线运动的方法: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 匀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特点:速度的大小方向均不变.

③位移公式: s=vt

④匀速直线运动的s-t 和v-t 图线

s-t 图线特点:一次函数图线,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 方向由图线特点决定

v-t 图线特点:平行与时间轴的直线,“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特点:a=恒量.即加速度是恒定的变速直线运动

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同,是匀加速直线运动;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反,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 V t = V 0 + a t S = v o t +a t 2

常用推论:

( 1 )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 2 ) s=t v v t 20+.(即:2T 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

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第2课

(3)在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ΔS = S Ⅱ- S Ⅰ=aT 2=恒量.

说明:(1)以上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即由任意两式可推出另外两式.四个公式中有五个物理量,而两个独立方程只能解出两个未知量,所以解题时需要三个已知条件,才能有解.

(3)式中v 0、v t 、a 、s 均为矢量,方程式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值,相反者取负值;所求矢量为正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同,为负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反.通常将v 0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以v 0的位置做初始位置.

(4)以上各式给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普遍规律.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差异就在于它们各自的v 0、a 不完全相同,例如a =0时,匀速直线运动;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a >0时,匀加速直线运动;a <0时,匀减速直线运动;a =g 、v 0=0时,自由落体应动;a =g 、v 0≠0时,竖直抛体运动.

(5)对匀减速直线运动,有最长的运动时间t=v 0/a ,对应有最大位移s=v 02/2a ,若t >v 0/a ,一般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求位移。

几个重要推论:初速无论是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都具有的特点规律

①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S n+1一S n = aT 2= 恒量

②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

③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t/ 2 =V ===T

S S N N 21++= V N (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④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如何推出?)

⑤S 第t 秒 = S t -S t-1= (v o t +a t 2) -[v o ( t -1) +a (t -1)2]= V 0 + a (t -)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

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

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

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

2:3……n

(5)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6)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s = aT 2

⑵求的方法 V N =V ==T S S N N 21++ 2T

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 ⑶求a 方法 ① ∆s = a T 2 ②3+N S 一N S =3 a T 2 ③ S m 一S n =( m-n) a T 2 (m.>n) (逐差法推理) 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求解时注意:①弄清运动过程(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运动性质,及联系各阶段的物理量)画出草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

②选用适当的公式,特别是求位移时用平均速度乘以时间往往快捷.

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如T s s v c 232+= (其中T =5×0.02s=0.1s )

⑵利用“逐差法”求a :()()23216549T

s s s s s s a ++-

++= ⑶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 :如2

23T s s a -= ⑷利用v -t 图象求a :求出A 、B 、C 、D 、E 、F 各点的即时速

度, 画出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

注意:a 纸带的记录方式(三种):相邻记数间的距离;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各点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b 时间间隔(计数周期)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50Hz,

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

说法: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或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c 注意单位,(打点计时器打的点) 和 (人为选取的计数点) 的区别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线:(形象表达物理规律、直观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v-t 图线特点:一次函数图线,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面积”表示位移大小。

s-t 图线物理意义:

①图线上的坐标点(t, s)表示某时刻的位置,

②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

③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位移

v-t 图线物理意义

①图线上的坐标点表示物体某时刻的速度。

②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③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④图线和横轴所夹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大小。

特别注意两种图线的区别比较

1、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s=5t-2t 2+2 (m)求该物体前2s 的位移大小?s=2t+3t 2 最后1为全程的:(7/16 9/25 19/100)求全程?

解题指导: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特点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3.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的解题方案。

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公式法和解析法外,图像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

(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等也是本章解题的常用的方法.

4、列运动学方程时,每一个物理量都要对应于同一个运动过程,切忌张冠李戴、乱套公式。

5、解题的基本思路:审题一画出草图一判断运动性质一选取正方向(或建在坐标轴)一选用公式列方程一求解方程,必要时时结果进行讨论

2、适当使用推理、结论

3、分段求解复杂运动

说明:在一些力学题中常会遇到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等数学问题,每位同学应能熟练地使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

4、借助等效思想分析运动过程 说明:对于分阶段问题,应把握转折点对应的物理量的关系,亦可借助等效思想进行处理.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做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特点:(l )只受重力;(2)初速度为零.

规律:(1)v t =gt ;(2)s=½gt 2;(3)v t 2=2gs ;(4)s=t v t 2;(5)gt t h v 2

1==--; 二、竖直上抛

1、将物体沿竖直方向抛出,物体的运动为竖直上抛运动.抛出后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其规律为:(1)v t =v 0-gt ,(2)s=v 0t -½gt 2 (3)v t 2-v 02=-2gh

几个特征量:

(1)上升最大高度:H =

(2)上升的时间:t=

(3)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称速度对称性)

(5)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距离的时间相等。(称时间的对称性)

(6) 适用全过程S = V o t -g t 2 ; V t = V o -g t ; V t 2-V o 2 = -2gS (S 、V t 的正、负号的理解

2.两种处理办法:两种思路解题:(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1)分段法:上升阶段看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

(2)整体法:从整体看来,运动的全过程加速度大小恒定且方向与初速度v 0方向始终相反,因此可以把竖直上抛运动看作是一

个统一的减速直线运动。这时取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v 0方向为正方向,则a= 一g 。(用此解法特别注意方向)

3.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的特点:(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l )物体从某点出发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与从最高点回落到出发点的时们相等。即 t 上=v 0/g=t 下

所以,从某点抛出后又回到同一点所用的时间为t=2v 0/g

(2)上抛时的初速度v 0与落回出发点的速度V 等值反向,大小均为gH 2;即 V=V 0=gH 2

2、充分运用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

(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

(2004).杂技演员每隔0.40s 抛出一球,空中总有四个球,最大高度是

( ) A . 1.6m B . 2.4m C .3.2m D .4.0m 3、两种运动的联系与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思维方法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

① 用定义式:t

s ∆∆=一v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 ② v =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

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而言,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以使得求解简便。

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

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

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 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讨论:

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v 相等时,S 追

②若S 追

③若位移相等时,V 追>V 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

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

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

有些运动具有对称性,利用对称性解时,有时比较方便.如竖直上抛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5.逆向思维法解题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的上升过程的逆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

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

根据题述物理现象和发生的过程,建立函数表达式,建立坐标,并画出图象。

7.用比例法解题

运用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解题,使得问题简单易求。

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

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 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

③位移=平均速度⨯时间

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

试通过计算出的刹车距离s 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

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1s ;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2s ,加速度大小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

⎪⎪⎪⎭

⎪⎪⎪⎬⎫⎪⎪⎪⎩⎪⎪⎪⎨⎧><+=><=><+=><=4...............3...............22..........1..................21220001s s s as v m mg F a t v s μ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5..........)(2200

0g m F v t v s μ

①超载(即m 增大),车的惯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

②同理超速(0v 增大)、酒后驾车(0t 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

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μ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越长,汽车较难停下来。 因此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公路上行车安全,在公路旁设置“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

b .能认识图像的截距的意义。

c .能认识图像的斜率的意义。

d .能认识图线覆盖面积的意义。

e .能说出图线上一点的状况。

第4课

二.利用v 一t 图象,不仅可极为方便地证明和记住运动学中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公式,还可以极为简捷地分析和解答各种问题。

(1)s ——t 图象和v ——t 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单向或双向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而不能直接用来描述方向变化的曲线运动。

(2)当为曲线运动时,应先将其分解为直线运动,然后才能用S —t 或v 一t 图象进行描述。

1、位移时间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反映了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匀速运动的S —t 图象是直线,直线的斜率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的速度;变速运动的S -t 图象是曲线,图线切线方向的斜率表示该点速度的大小.

2、速度时间图象

(1)它反映了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匀速运动的V 一t 图线平行于时间轴.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线是倾斜的直线,其斜率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说明:利用图象的物理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中学阶段某些问题根本无法借助初等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但如果注意到一些图线的斜率和面积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则可利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运动学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相遇、追及与避碰问题

或最小)。再结合两个运动的时间关系、位移关系建立相应的方程求解,必要时可借助两质点的速度图象进行分析。

二、追击类问题的提示

1.匀加速运动追击匀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远.

2.匀速运动追击匀加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追不上以后就永远追不上了.此时二者相距最近.

3.匀减速直线运动追匀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近,此时假设追不上,以后就永远追不上了.

4.匀速运动追匀减速直线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远.

5.匀加速直线运动追匀加速直线运动,应当以一个运动当参照物,找出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相对位移.

(1)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简单的图示,找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间的关系式.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置坐标相同.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等等.利用这些临界条件常能简化解题过程.

(4)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还有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及应用图象法和相对运动知识求解.

点评:对追及类问题分析的关键是分析两物体运动的运动过程及转折点的条件.可见,在追赶过程中,速度相等是一个转折点,要熟记这一条件.在诸多的物理问题中存在“隐蔽条件”,这类问题往往是难题,于是,如何分析出“隐蔽条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是根据物理过程确定.该题中“隐蔽条件”就是当两车速度相同时距离最大.解析后,问题就迎刃而解.

2、相遇问题的分析思路

相遇问题分为追及相遇和相向运动相遇两种情形,其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相遇处的位置坐标相同.

(1)列出两物体运动的位移方程,注意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利用两物体相遇时必处在同一位置,寻找两物体位移间的关系.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4)与追及中的解题方法相同

点评:三种解法中,

解法一注重对运动过程的分析,抓住两车间距有极值时速度应相等这一关键条件来求解;

解法二中由位移关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根的判别式来确定方程中各系数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解法三通过巧妙地选取参照物,使两车运动的关系变得简明.

说明:本题还可以有多种问法,如“以多大的加速度刹车就可以不相碰?”,“两车距多少米就可以不相碰?”,“货车的速度为多少就可以不相碰?”等,但不管哪一种问法,都离不开“两车速度相等”这个条件.

课题:第二单元力物体的平衡类型:复习课

目的要求: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内化力的合成与分解、受力分析等解题思想,以形成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受力分析。

教具: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定义中的物体是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定义中的作用是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

①力的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一谈到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找不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一提到力一定要知道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好物理的功底。

说明:分析力,①首先要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作用对象)

②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③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②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给予受力物体作用的同时必受受力物体的反作用.即力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我们把物体之间的作用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④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其它力作用无关。

⑤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可以用弹簧称测量

⑥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SI制中:kgm/s2)

意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力的大小为 1牛顿.

⑦力的表示方法:三要素表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称为力的图示.要选择合适的比例(标度),要求严格。说明:改变任一方面作用效果都改变。

力的示意图:若只要求正确地表示出物体的受力个数和受力的方向,按大致比例画出力的大小,称为力的示意图.

示意图着重于受力个数和各力的方向画法,不要求作出标度.

⑧力的作用效果①静力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形变),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

②动力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改变物体的速度)即是产生加速度

3、力的分类

①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受力分析时一定要分析的力)一定有施、受力物体。

②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下滑力、分力、合力、斥力、吸力、浮力等

③按研究对象分类:内力和外力。

④按作用方式分类: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为场力,即非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为接触力。

说明:性质不同的力可能有相同的效果,效果不同的力也可能是性质相同的。

是牛顿,

二、重力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它并不就等于地球时物体的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旋转所需的向心力。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很小,所以计算时一般可近似地认为物体重力的大小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其一个分力使得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赤道处较大);另一个力为重力。(在南北两极较大)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②重力的大小与纬度和距地面的高度有关。

重力在不同纬度的地方不同,南北两极较大,赤道处较小。离地面不同高度的地方不同,离地越高的地方越小,

但是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在地球表面和地球表面附近某一高度的地方,一般认为物体受的重力不变

一个物体受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作用也无关。在超重、矢重和卫星上也还受重力作用,2、大小:G=mg (可以认为牛顿第二定律)

(说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处的状态都无关)此公式可认为牛顿第二定律。g=9.8 N/kg 可以用

...弹簧测力计测量

3、方向:竖直向下(说明:不可理解为跟支承面垂直).

不等同于指向地心,只有赤道和两极处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集中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重心,即是说重力

(2)有规则几何形状、质量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随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的不同而不同。

(3)薄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求得.

三、弹力

弹力产生原因:发生形变的物体想要恢复原状而对迫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

1、定义:直接接触

....(即是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

..的物体间由于发生弹性形变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形变恢复方向相同),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上。弹力是法向力,力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具体说来:(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其弹力可为拉力,可为压力;对弹簧秤只为拉力。

(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即只为拉力。

(3)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物体。

(4)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相接触的弹力方向,沿半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7)轻杆的弹力方向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杆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压力,这一点跟绳是不同的。

(8)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行条件或动力学规律判断.

说明: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是曲面则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③杆既可产生拉力,也可产生压力,而且能产生不同方向的力。这是杆的受力特点。

杆一端受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4、弹力的大小:

①弹簧、橡皮条类:它们的形变可视为弹性形变。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形变关系符合胡克定律遵从胡克定律力F=kX。

上式中k叫弹簧劲度系数,单位:N/m,跟弹簧的材料、粗细,直径及原长都有关系;

X是弹簧的形变量(拉伸或压缩量)切不可认为是弹簧的原长。

②一根张紧的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③非弹簧类的弹力是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一般应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牛顿定律)来计算。

重难点突破

一、弹力有无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跟形变方向相反,但很多情况接触处的形变不明显,这给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带来困难。可用以下方法解决。1、拆除法

即解除所研究处的接触,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若不变,则说明无弹力;若改变,则说明有弹力。

2、分析主动力和运动状态是判断弹力有无的金钥匙。

分析主动力就是分析沿弹力所在直线上,除弹力以外其它力的合力。看该合力是否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存在弹力,若满足则不存在弹力。

二、弹力方向判定

1、对于点与面、面与面接触的情形,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垂直。对于接触面是曲面的情况,要先画出通过接触点的切

面,弹力就跟切面垂直。

2、对于杆的弹力方向问题,要特别注意不一定沿杆,沿杆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当杆与物体接触处情况不易确定时,应根

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来判断。

三、弹力的计算

弹力是被动力,其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其它力的作用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所以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非弹簧类弹力的大小计算,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F合= 0或F合= ma求解。

四、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

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 m 。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 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 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

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N

说明:①F

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N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五、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定义: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由于存在有相对的运动趋势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1)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弹力:②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2)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

..........反.(属于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或与运动方和成一夹角。

(3)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4)大小:没有确定的取也值无确定的运算公式,只能在零到最大值之间取值。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5)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并不是阻碍运动。与发生趋势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

说明:

①摩擦力总是起阻碍相对运动的作用,并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因为有此时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②绝对不能说: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

滑动摩擦力是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都滑动。

一个物体滑动另一个物体静止是常见的现象。

③摩擦力和弹力都是接触力,有摩擦力时必定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

④分析摩擦力时“参考系”的选择:条件是相互接触物体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重难点突破

一、正确理解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中的“动”与“静”的含义。

“动”和“静”是指研究对象相对于跟它接触的物体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和静止,所以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反之,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运动的。

二、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几乎所有的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要比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容易,因而忽视了对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方法的深刻理解。

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判断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静摩擦力,确实是一个难点。原因在于静摩擦力是被动出现的,再加上静摩擦力中的“静”字,就更增加了它的隐性。为了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几乎所有的参考资料都有给出了“假设法”,目的是想化

“静”为“动”,即假设接触面光滑无摩擦力,看研究对象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这种方法对受其它力较少的情况是可以的,但对物体受力较多的情况,这说是一种“中听不中用”的方法了。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分析静摩擦力的有无,判断其方向、计算其大小。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①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分析沿接触面其它力(除静摩擦力)的合力,若合力为零,则静摩擦力不存在,若合力不为零,一定存在静摩擦力,且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合力,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反。

②若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则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及大小。

四、计算摩擦力大小:

首先要弄清要计算的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只有滑动摩擦力才可以用F=μF N计算,而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当它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时,取值要由其它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来分析,跟正压力的大小无关。

特别是有些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如先动后静或先静后动)时,更要注意两种摩擦力的转化问题。

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3、弹簧弹力的计算与应用;

4、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与应用;

5、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与应用

散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2课

一.合力与分力

1、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与它的分力是力的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

3、共点力:几个力如果作用在物体的同一个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个点,这几个力做共点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分解某个力时,要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同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下面是有确定解的几种常见情况: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有一组解)。

(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

(3)已知合力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有一组解或两组解)。

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代替关系,分解是用分力代换合力;合成则是用合力代换分力

注意:力的合成是唯一的,而力的分解有时不是唯一的。只有在下列两种情形下,力的分解才是唯一的: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2、运算法则: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详细讲义(教师版):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第三节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基础梳理】 提示:传递的热量所做的功W+Q转化转移转化转移E2ΔE减低温高温 【自我诊断】 判一判 (1)物体吸收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2)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3)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说明能量正在消失.() 提示:(1)√(2)√(3)× 做一做 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增加物体的内能,必须对物体做功或向它传递热量 B.对某物体做功,必定会使该物体的内能增加 C.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 D.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E.功转变为热的实际宏观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提示:选ACE.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或热传递进行,故A正确;对某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B错误;在引起其他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将其全部变为功,C正确;在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可以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D错误;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故E正确.

热力学第一定律 【知识提炼】 1.热力学第一定律不仅反映了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过程是等效的,而且给出了内能的变化量和做功与热传递之间的定量关系. 2.对公式ΔU =Q +W 符号的规定 4.温度、内能、热量、功的比较 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依次经过状态B 、C 和D 后再回到状态A .其中,A →B 和C →D 为等温过程,B →C 和D →A 为绝热过程(气体与外界无热量交换).这就是著名的“卡诺循环”.

(1)该循环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A→B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 B.B→C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C.C→D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碰撞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增多 D.D→A过程中,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不发生变化 (2)该循环过程中,内能减小的过程是________(选填“A→B”“B→C”“C→D”或“D→A”).若气体在A→B过程中吸收63 kJ的热量,在C→D过程中放出38 kJ的热量,则气体完成一次循环对外做的功为________kJ. [解析](1)在A→B的过程中,气体体积增大,故气体对外界做功,选项A错误;B→C 的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功,W<0,且为绝热过程,Q=0,根据ΔU=Q+W,知ΔU<0,即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选项B错误;C→D的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小,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故单位时间内碰撞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增多,选项C正确;D→A的过程为绝热压缩,故Q=0,W>0,根据ΔU=Q+W,ΔU>0,即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所以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发生变化,选项D错误. (2)从A→B、C→D的过程中气体做等温变化,理想气体的内能不变,内能减小的过程是B→C,内能增大的过程是D→A. 气体完成一次循环时,内能变化ΔU=0,热传递的热量Q=Q1-Q2=(63-38)kJ=25 kJ,根据ΔU=Q+W,得W=-Q=-25 kJ,即气体对外做功25 kJ. [答案](1)C(2)B→C25 【迁移题组】 迁移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2016·高考全国卷Ⅰ)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吸热后温度一定升高 B.对气体做功可以改变其内能 C.理想气体等压膨胀过程一定放热 D.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E.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状态确定的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达到热平衡 解析:选BDE.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吸热的同时若对外做功,则内能不一定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选项A错误;对气体做功可以改变其内能,选项B正确;理想气体等压膨胀过程,对外做功,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气体一定吸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第1节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讲义含解析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越大的物体,其速度越大。(×) (2)物体的动量越大,其惯性也越大。(×) (3)物体所受合力不变,则动量也不改变。(×) (4)物体沿水平面运动时,重力不做功,其冲量为零。(×) (5)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的方向与物体末动量的方向相同。(×) (6)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7)物体相互作用时动量守恒,但机械能不一定守恒。(√) (8)若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球相向运动,碰后均变为静止,则两球碰前的动量大小一定相同。(√) 突破点(一)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1.动能、动量、动量变化量的比较 2.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物体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也可以是相对运动的。研究过程既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2)进行受力分析 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力,所有外力之和为合外力。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内力)会改变系统内某一物体的动量,但不影响系统的总动量,因此不必分析内力。如果在所选定的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中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则要分别计算它们的冲量,然后求它们的矢量和。 (3)规定正方向 由于力、冲量、速度、动量都是矢量,在一维的情况下,列式前可以先规定一个正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反之为负。 (4)写出研究对象的初、末动量和合外力的冲量(或各外力在各个阶段的冲量的矢量和)。 (5)根据动量定理列式求解。 3.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注意事项 (1)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矢量式,列式时要注意各个量与规定的正方向之间的关系(即要注意各个量的正负)。 (2)动量定理中的冲量是合外力的冲量,而不是某一个力的冲量,它可以是合力的冲量,也可以是各力冲量的矢量和,还可以是外力在不同阶段的冲量的矢量和。 (3)应用动量定理可以只研究一个物体,也可以研究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4)初态的动量p是系统各部分动量之和,末态的动量p′也是系统各部分动量之和。 (5)对系统各部分的动量进行描述时,应该选取同一个参考系,不然求和无实际意义。 [题点全练] 1.(2018·盐城期末)质量为m的小球,以初速度v竖直向上抛出,经过一段时间后回到抛出点。不计空气阻力,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整个过程中,小球重力的冲量是( ) A.0 B.mv C.2mv D.-2mv 解析:选D 小球在空中不受空气阻力,则落回到抛出点时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对全程由动量定理可知:I=Δp=-mv-mv=-2mv,故D正确。 2.(2019·宿迁模拟)在某次短道速滑接力赛中,质量为50 kg的运动员甲以6 m/s的速度在前面滑行,质量为60 kg的乙以7 m/s 的速度从后面追上,并迅速将甲向前推出,完成接力过程。设推后乙的速度变为4 m/s,方向向前,若甲、乙接力前后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不计阻力,求: (1)接力后甲的速度大小; (2)若甲、乙运动员的接触时间为0.5 s,乙对甲平均作用力的大小。 解析:(1)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甲v甲+m乙v乙=m甲v甲′+m乙v乙′ 解得v甲′=9.6 m/s。

2020高考物理复习 第18讲动量讲义2

第18讲 动量(2) 1.前段时间学习的内容现在是否依然很熟练? 2.是否需要去自己的错题宝库游览一番? 目录 1.碰撞 2.碰撞过程合理性的判断 3.子弹打木块(滑板与滑块) 4.爆炸、反冲 5.人船模型 1. 碰撞 碰撞是指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 (1)弹性碰撞:满足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 ①常见弹性碰撞1——动碰静: 由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101122m v m v m v =+, 2222112012 12121v m v m v m +=, 得:210211)(m m v m m v +-= ,2 10 122m m v m v += a 、当m 1=m 2时,v 1=0,v 2=v 0,显然碰撞后A 静止,B 以A 的初速度运动,两球速度交换,并且A 阶段复习 知识讲练

的动能完全传递给B ,因此m 1=m 2也是动能传递最大的条件; b 、当m 1>m 2时,v 1>0,即A 、B 同方向运动,因2121)(m m m m +- <2 11 2m m m +,所以速度大小v 1<v 2,即 两球不会发生第二次碰撞; c 、当m 1>>m 2时,v 1= v 0,v 2=2v 0 即当质量很大的物体A 碰撞质量很小的物体B 时,物体A 的速度几乎不变,物体B 以2倍于物体A 的速度向前运动. e 、当m 1<m 2时,则v 1<0,即物体A 反向运动. f 、当m 1<,则最终都向右运动; b 、A B m m =,A B 、交换速度,即A 的速度为零,B 的速度为0v ; c 、A B m m <,A 反向弹回,B 向右运动. (2)非弹性碰撞:满足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两物体碰后粘合在一起,这种碰撞损失动能最多.一般非弹性碰撞:碰撞结束后,动能有部分损失. 【例1】已知A 、B 两个钢性小球质量分别是m 1、m 2,小球B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A 以初速度v 0与小球B 发生弹性碰撞,求碰撞后小球A 的速度v 1,物体B 的速度v 2大小和方向. m 2v 2 m 1v 1m v

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

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 一、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宏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二、参考系(参照物)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 2.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 3.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 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 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三、质点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做质点. 可视为质点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 ②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 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叫做科学的抽象。科学的抽象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从实际出发。 像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为理想化方法,质点即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四、时刻和时间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如第3s 末、3s 时(即第3s 末)、第4s 初(即第3s 末)均表示为时刻. 时刻 与状态量相对应:如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 如:4s 内(即0至第4末) 第4s(是指1s 的时间间隔) 第2s 至第4s 均指时间。 会时间间隔的换算:时间间隔=终止时刻-开始时刻。 时间与过程量相对应。如:位移、路程、冲量、功等 五、位置、位移、路程 位置:质点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来表示, 在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中表示为s(x) 、s (x,y) 、s (x,y,z) 位移:①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的大小, 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相对所选的参考点(必一定是出发点)及正方向 ② 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注意:位移的方向不一定是质点的运动方向。如:竖直上抛物体下落时,仍位于抛出点的上方;弹簧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 ③单位:m ④位移与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路程是标量,与路径有关。 说明:①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②时刻与质点的位置对应,时间与质点的位移相对应。 ③位移和路程永远不可能相等(类别不同,不能比较) 物理量的表示:方向+数值+单位 六、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速度:表示质点的运动快慢和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 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也是位移的变化方向,但不一定与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定义: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一v =s/t 平均速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说明:①矢量:有大小,有方向 ②平均速度与一段时间(或位移)相对应 ③平均速度与哪一段时间内计算有关 ④平均速度计算要用定义式,不能乱套其它公式 ⑤只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才有特殊(即是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 此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中时刻的瞬时速度,并且一定小于中位移速度 瞬时速度: 概念的引入:由速度定义求出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度,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它只能粗 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要精确地描述运动快慢,就要知道物体在某个时刻(或经过某个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因此而 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瞬时速度的含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矢量,大小等于运动物体从该时刻开始做匀速运动时速度的大小。 方向: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方向,轨迹是曲线,则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 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平均速率 表示运动快慢,是标量,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021届高三二轮物理复习讲义:第1讲 力与物体的平衡

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 【核心要点】 1.几种常见力的比较 力的种类大小方向 重力G=mg 竖直向下 弹力胡克定律:F=kx与引起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静摩擦力:0<F≤F max;滑动摩擦 力:F=μF N 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滑 动或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电场力 F=qE 点电荷:F=k Qq r2 正电荷受电场力方向与场强同 向 安培力F=BIl(I⊥B)用左手定则判断,垂直于I、B 所决定的平面 洛伦兹力F=q v B(v⊥B)用左手定则判断,垂直于v、B 所决定的平面 2.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F合=0或F x=0,F y=0。 (3)常用推论 ①若物体受n个作用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n-1)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②若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则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备考策略】 1.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 确定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巧选研究对象(整体法或隔离法)→受力分析→建立

平衡方程→求解,并对求解结果进行讨论。 2.常用方法 (1)在判断弹力或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确定它们的方向时常用假设法。 (2)求解平衡问题时常用二力平衡法、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图解法等。 3.带电体的平衡问题仍然满足平衡条件,只是要注意准确分析场力——电场力、安培力或洛伦兹力。 4.如果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和磁场三者组成的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则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是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为0。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静态平衡问题 1.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分析步骤 2.静态平衡中的“两看”与“两想” (1)看到“轻绳、轻环”,想到“绳、环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2)看到“光滑”,想到“摩擦力为零”。 命题①受力分析 ②单个物体的平衡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6讲 摩擦力 讲义(考点+经典例题)

第6讲摩擦力 双基知识: 一、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1.两种摩擦力的比较 2.动摩擦因数 (1)定义:彼此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摩擦力和正压力的比值。公式μ=F f F N。 (2)决定因素: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 “三点”注意 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3.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但一定与施力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考点一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1.对摩擦力的理解 (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3)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4)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但一定保持相对静止。 2.明晰“三个方向” 名称释义 运动方向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运动方向相对运动方向 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另一个物体相对参考系的运 动方向 相对运动趋势方 向 由于静摩擦力的存在导致欲发生却没有发生的相对运动 的方向 3.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 (1)假设法 (2)状态法 根据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牛顿第三定律法 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典例1】(多选)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质量相等,它们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也相同。三个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运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B.三个物体中只有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零 C.B、C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 D.B、C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相反 答案BC解析A物体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它们之间无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即无摩擦力作用,A错误;B、C两物体虽运动方向不同,但都处于平衡状态,由沿传送带方向所受合力为零可知,B、C两物体均受沿传送带方向向上的摩擦力作用,B、C正确,D错误。 考点二摩擦力的大小分析与计算 1.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静摩擦力

2022年高考物理(新课标)总复习配套讲义:第56课时 磁场应用实例 Word版含解析

第56课时 磁场应用实例(题型争辩课) [命题者说] 高考对电磁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问题考查频率越来越大,本课时即从组合场和叠加场两个角度,来深化分析电磁场的一些应用实例。 一、组合场应用实例(回旋加速器和质谱仪) [回旋加速器] (1)构造:如图所示,D 1、D 2是半圆形金属盒,D 形盒的缝隙处接沟通电源,D 形盒处于匀强磁场中。 (2)原理:沟通电的周期和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相等,粒子经电场加速,经磁场回旋。由q v B =m v 2r 得 E km =q 2B 2r 2 2m ,可见粒子获得的最大动能由磁感应强度B 和D 形盒半径r 打算,与加速电压无关。 [例1] (多选)(2021·扬州期末)回旋加速器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与盒面垂直,两盒间的狭缝很小,粒子穿过的时间可忽视,它们接在电压为U 、频率为f 的沟通电源上,若A 处粒子源产生的质子在加速器中被加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只增大沟通电压U ,则质子获得的最大动能增大 B .若只增大沟通电压U ,则质子在回旋加速器中运行时间会变短 C .若磁感应强度B 增大,沟通电频率f 必需适当增大才能正常工作 D .不转变磁感应强度B 和沟通电频率f ,该回旋加速器也能用于加速α粒子 [解析] 当粒子从D 形盒中出来时速度最大,依据q v m B =m v m 2R ,得v m =qBR m ,那么质子获得的最大动能E km =q 2B 2R 22m ,则最大动能与沟通电压U 无关,故A 错误。依据T =2πm Bq ,若只增大交变电压U ,不会转 变质子在回旋加速器中运行的周期,但加速次数削减,则运行时间也会变短,故B 正确。依据T =2πm Bq ,若磁感应强度B 增大,那么T 会减小,只有当沟通电频率f 必需适当增大才能正常工作,故C 正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与加速电场的周期相等,依据T =2πm Bq 知,换用α粒子,粒子的比荷变化,周期变化,回旋加速器需转变沟通电的频率才能加速α粒子,故D 错误,故选B 、C 。 [答案] BC [质谱仪] (1)构造:如图所示,由粒子源、加速电场、偏转磁场和照相底片等构成。 (2)原理:粒子在加速电场中由静止被加速,依据动能定理:qU =1 2m v 2,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q v B =m v 2 R 。 图如图所示,其中加速电压恒定。质子在入口处从静止开头被加速电场加速,经匀强磁场偏转后从出口离开磁场。若某种一价正离子在入口处从静止开头被同一加速电场加速,为使它经匀强磁场偏转后仍从同一出口离开磁场,需将磁感应强度增加到原来 的12倍。此离子和质子的质量比约为( ) A .11 B .12 C .121 D .144 [解析] 带电粒子在加速电场中运动时,有qU =1 2m v 2,在磁场中偏转时,其半径r =m v qB ,由以上两式整 理得:r = 1 B 2mU q 。由于质子与一价正离子的电荷量相同,B 1∶B 2=1∶12,当半径相等时,解得:m 2 m 1 =144,选项D 正确。 [答案] D [通法归纳] (1)回旋加速器解题时要留意两点:一是加速电压是交变电压,其周期和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相同。二是粒子获得的最大动能由磁感应强度B 和D 形盒最大半径R 打算,而与加速电压无关。 (2)质谱仪是依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量的差异来区分不同粒子的仪器。解题时要关注粒子开头什么量相同,什么量不同,最终造成偏转量不同的缘由是什么,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粒子的目的。 [集训冲关] 1.(多选)回旋加速器是加速带电粒子的装置,其核心部分是分别与高频沟通电源相连接的两个D 形金属盒,两盒间的狭缝中形成的周期性变化的电场, 使粒子在通过狭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自主命题卷全国卷 考情分析2021·山东卷·T5万有引力定律 2021·湖南卷·T7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2021·河北卷·T4人造卫星 2021·浙江1月选考·T7人造卫星 2020·山东卷·T7万有引力定律 2020·浙江1月选考·T9人造卫星 2020·天津卷·T2人造卫星 2021·全国甲卷·T18万有引力定律 2021·全国乙卷·T18万有引力定律 2020·全国卷Ⅰ·T15万有引力定律 2020·全国卷Ⅱ·T15人造卫星 2020·全国卷Ⅲ·T16人造卫星 2019·全国卷Ⅱ·T14万有引力定律 2018·全国卷Ⅰ·T20双星模型 试题情境生活实践类地球不同纬度重力加速度的比较 学习探究类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利用“重力加速度法”、“环绕法”计算天 体的质量和密度,卫星运动参量的分析与计算,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天体的“追及”问题,卫星的变轨和对接问题,双星或多星模型 第1讲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目标要求 1.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会用来解决相关问题.2.掌握计算天体质量和密度的方法. 考点一开普勒定律 定律内容图示或公式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都相等 a 3 T 2 =k ,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1.围绕同一天体运动的不同行星椭圆轨道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焦点.( √ ) 2.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速率是变化的,离太阳越远,运行速率越大.( × ) 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通常按圆轨道处理. 2.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12Δl 1r 1=12Δl 2r 2,12v 1·Δt ·r 1=1 2v 2·Δt ·r 2,解得v 1v 2=r 2r 1,即行星在两个位 置的速度之比与到太阳的距离成反比,近日点速度最大,远日点速度最小. 3.开普勒第三定律a 3 T 2=k 中,k 值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不同的中心天体k 值不同,且 该定律只能用在同一中心天体的两星体之间. 例1 (多选)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卫星A 、B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用R 、T 、E k 、S 分别表示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动能、与地心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有( ) A .T A >T B B .E k A >E k B C .S A =S B D.R A 3T A 2=R B 3T B 2 答案 AD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40讲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讲义

第四十讲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双基知识: 一、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1.特点对比 2.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其中任一部分电路的总电阻。 (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其中任一支路的总电阻,且小于其中最小的电阻。 (3)无论电阻怎样连接,每一段电路的总耗电功率P总是等于各个电阻耗电功率之和。 (4)无论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变大时,电路的总电阻变大。 二、电源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电源 (1)电动势 ①定义: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与所移动的电荷量之比。 ②计算: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 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 的功,E=W q。 (2)内阻:电源内部也存在电阻,内电路的电阻叫内阻。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2)公式:I= E R+r (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3)其他表达形式 ①电势降落表达式:E=U 外+U 内 或E=U 外 +Ir。 ②功率表达式:IE=IU+I2r。 3.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1)一般情况:U=IR= E R+r ·R= E 1+ r R ,当R增大时,U增大。 (2)特殊情况 ①当外电路断路时,I=0,U=E。 ②当外电路短路时,I 短= E r,U=0。 4.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 (1)关系式:U=E-Ir。(适用于任何电路) (2)U­I图象 ①当电路断路即I=0时,纵轴的截距为电源电动势。 ②当外电路电压为U=0时,横轴的截距为短路电流。 ③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电源的内阻。 三、电路中的功率 1.电源的总功率 (1)任意电路:P总=IE=IU外+IU内=P出+P内。 (2)纯电阻电路:P总=I2(R+r)= E2 R+r。 2.电源内部消耗的功率 P内=I2r=IU内=P总-P出。 3.电源的输出功率 (1)任意电路:P出=IU=IE-I2r=P总-P内。 (2)纯电阻电路:P出=I2R= E2R (R+r)2 = E2 (R-r)2 R+4r 。 (3)纯电阻电路中输出功率随R的变化关系 ①当R=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为P m=E2 4r。 ②当R>r时,随着R的增大输出功率越来越小。 ③当R<r时,随着R的增大输出功率越来越大。 考点一电路的动态分析 1.判定总电阻变化情况的规律 (1)当外电路的任何一个电阻增大(或减小)时,电路的总电阻一定增大(或减小)。 (2)若开关的通、断使串联的用电器增多时,电路的总电阻增大;若开关的

2020年高考物理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讲义:第十章 第三讲 电磁感应中的电路和图象问题 含答案

能力提升课 第三讲电磁感应中的电路和图象问题 热点一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师生共研) 1.电磁感应中电路知识的关系图 2.解决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三部曲 [典例1]如图所示,在匀强磁场中竖直放置两条足够长的平行导轨,磁场方向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导轨上端连接一阻值为R的电阻和开关S,导轨电阻不计,两金属棒a和b的电阻都为R,质量分别为m a=0.02 kg和m b=0.01 kg,它们与导轨接触良好,并可沿导轨无摩擦地运动.若将b棒固定,开关S断开,用一竖直向上的恒力F拉a棒,稳定后a棒以v1=10 m/s的速度向上匀速运动,此时再释放b棒,b 棒恰能保持静止.(g取10 m/s2)

(1)求拉力F的大小; (2)若将a棒固定,开关S闭合,让b棒自由下滑,求b棒滑行的最大速度v2的大小; (3)若将a棒和b棒都固定,开关S断开,使磁感应强度从B0随时间均匀增加,经0.1 s 后磁感应强度增大到2B 0时,a棒受到的安培力大小正好等于a棒的重力,求两棒间的距离. 解析:(1)法一:a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B0L v1,a棒与b棒构 成串联闭合电路,电流为I=E 2R,a棒、b棒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F a=ILB0,F b=ILB0 依题意,对a棒有F=F a+G a 对b棒有F b=G b 所以F=G a+G b=0.3 N. 法二:a、b棒都是平衡状态,所以可将a、b棒看成一个整体,整体受到重力和一个向上的力F,所以F=G a+G b=0.3 N. (2)a棒固定、开关S闭合后,当b棒以速度v2匀速下滑时,b棒滑行速度最大,b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1=B0L v2,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 所以电流为I1= E1 1.5R b棒受到的安培力与b棒的重力平衡,有G b=B20L2v2 1.5R 由(1)问可知G b=F b=B20L2v1 2R 联立可得v2=7.5 m/s. (3)当磁场均匀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2=ΔB·Lh Δt,回路中电流为I2= E2 2R 依题意有F a2=2B0I2L=G a,代入数据解得h=1 m. 答案:(1)0.3 N(2)7.5 m/s(3)1 m [反思总结]

2024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讲义(有解析):第十三章 第1讲 光的折射 全反射

2024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讲义(有解析):第十三章第1讲光的折射全反射 【A级——夯实基础】 1.一束由红、蓝两单色光组成的光以入射角θ由空气射到半圆形玻璃砖表面的A处,AB是半圆的直径。光进入玻璃后分为两束,分别为AC、AD,它们从A到C和从A到D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则() A.AC是红光,t1小于t2 B.AC是蓝光,t1等于t2 C.在玻璃中单色光AC的传播速度大于单色光AD的传播速度 D.若保持入射光束不变,把半圆形玻璃砖稍向左移,则两束光可能同时到达半圆面 解析:AC光的偏折程度比较大,则玻璃对AC光的折射率比较大,AC 光是蓝光。设折射光与法线的夹角为α,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v =,因此在玻璃中单色光AC的传播速度小于单色光AD的传播速度,C错误;由速度公式可得2R sin α=vt,由折射定律可得n=,联立解得t=,由此可知,AC光与AD光的传播时间相等,B正确,A错误;若保持入射光束不变,把半圆形玻璃砖稍向左移,入射角不变,则两束光一定同时到达半圆面,D错误。 答案:B 2.(2022·浙江舟山中学模拟)如图所示,平面上有一个厚度不计的发光圆环,半径为r,圆心为O。现用一个半径为R的透明半球盖住圆

环(球心与圆环圆心重合),若圆环发出的光能全部射出半球,则半球的折射率可能为() A.B.B. C.B.D. 解析:恰好发生全反射时光路图如图所示,则临界角sin C==,得n =,若圆环发出的光能全部射出半球,说明球面不能发生全反射,则半球的折射率应小于,故A、C、D错误,B正确。 答案:B 3.(202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是自然界中很常见的现象,在一次实验课上,某小组进行了实验:将一束单色细光束由空气(视为真空)沿着半径方向射入一块半圆柱形透明体,如图甲所示,对其从圆心O点射出后的折射光线的强度用相应传感器进行了记录,发现从O点射出的折射光线的强度随着夹角θ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情况如图乙的图线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角θ小于30°时,在O点处既有反射光,又有折射光 B.圆柱形透明体对该单色光的全反射临界角为30° C.圆柱形透明体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2 D.圆柱形透明体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 解析: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当角θ小于30°时,没有折射光,A错误;当θ=30°,即入射角为60°时,折射光线强度为零,故此时发生全反射,B错误;因为全反射临界角为60°,所以n==,C错误,D正确。答案:D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讲义【共19套】

本套资源目录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物体的平衡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七物理图象问题第1课时力学图象问题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七物理图象问题第2课时电学图象问题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功和能第1课时功功率和功能关系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功和能第2课时动力学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九近代物理初步和物理学史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力与物体的运动第1课时力与直线运动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力与物体的运动第2课时力与曲线运动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五电场和磁场第1课时电场和磁场基本问题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五电场和磁场第2课时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八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处理物理问题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电磁感应和电路第1课时电磁感应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电磁感应和电路第2课时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一鸭部分第1课时热学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一鸭部分第2课时机械振动

和机械波光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十实验及拓展创新第1课时力学实验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十实验及拓展创新第2课时电学实验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动量和能第1课时力学中的动量和能量问题讲义 通用版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动量和能第2课时电学中的动量和能量问题讲义

2021高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7章第3讲电容器与电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含解析)

第3讲电容器与电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 动 主干梳理对点激活 知识点常见电容器I 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11•电容器 (1) 组成:由两个彼此E01绝缘又相互靠近的导体组成。 (2) 带电量: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 02绝对值。 (3) 电容器的充电、放电 ①充电: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充电后电容器两极板带上等量的□ 03异号电荷,电容器中储存电场能。 ②放电:使充电后的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放电过程中□04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③充电时电流流入正极板,放电时电流流出正极板。 2. 常见的电容器 ⑴分类:从构造上可分为r05固定电容器和P6可变电容器。 (2)击穿电压:加在电容器极板上的□ 07极限电压,超过这个电压,电介质将被击穿,电容器损坏;电容器外壳上标的电压是口)8额定电压,这个电压比击穿电压B9 低。 3. 电容 (1) 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 (2) 定义式:。=畸。推论:。=欝。 (3) 单位:法拉(F),1 F=H^ ,^F^1012 pF。 (4) 物理意义:表示电容器口3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5) 决定因素 电容C的大小由电容器本身结构(大小、形状、正负极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及所带电荷量(或两端所加电压)无关。 4. 平行板电容器及其电容

(1) 影响因素: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两极板□ 14正对面积成正比,与两极板间介质的⑪相对介电常数成正比,与口16两板间的距离成反比 ⑵决定式:ffl7C= 4n d,k为静电力常量。 知识点2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n 1. 加速问题 若不计粒子的重力,则电场力对带电粒子做的功等于带电粒子的口01动能的增量。 1 i (1) 在匀强电场中:W= qEd = qU = dqmv2—qmv O。 1 2 1 2 (2) 在非匀强电场中:W= qU = 032mv2—2mv2。 2. 偏转问题 (1)条件分析: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以速度v o Q4垂直于电场线方向飞入匀强电场。 ⑵运动性质:卫5类平抛运动。 (3) 处理方法: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①沿初速度方向:做B6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时间t =丄。 v o ②沿电场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口07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运动过程,如图所示: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五章 抛体运动

第五章 曲线运动 第二讲 抛体运动 一、考情分析 1、课标内容及要求: 知道抛体运动的特点,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决有关问题;了解斜上抛运动及其规律 2、命题研究:抓住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牢记各类公式以及公式的变形,会根据不同的解题要求选择合理的公式解题。明确平抛运动模型和圆周运动模型的特点、处理方法和解题技巧. 二、知识导学 1、平抛运动的条件?性质?规律? 2、斜抛运动的条件?性质?处理方法? 三、问题探究 3、完成例1,归纳平抛运动中水平位移、运动时间和落地速度的决定因素、速度的变化规律、位移的变化规律。 例1、将A 、B 两球从同一高度水平抛出,初速度之比为3:1v :v OB OA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球运动时间t A ∶t B =1∶3 B .两球水平位移x A ∶x B =1∶3 C .两球落地时速度v A ∶v B =1∶3 D .两球从抛出到落地速度变化量Δv A ∶Δv B =1∶1

4、完成例2,体会平抛运动规律的应用,并归纳平抛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 例2、把一小球从高为h处水平抛出,落地时速度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45°,不计空气阻 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2h A.小球运动时间为t= g B.小球水平射程x=h 1 C.小球的位移与水平面夹角的正切为 2 D.小球的位移与水平面夹角为22.5 5、完成例3,体会斜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例3、在地面上将不同物体以相同速率斜向上抛出,但抛出的角度不同,下列关于射高、射程与抛射角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抛射角越大,射高越大 B.抛射角越大,射程越大 C.抛射角等于45°时,射高最大 D.抛射角等于45°时,射程最大 6、完成例4,归纳类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运动特点、求解技巧。 例4、在光滑的水平面内,一质量m=1 kg的质点以速度v0=10 m/s沿x轴正方向运动,经过原点后受一沿y轴正方向的恒力F=15 N作用,直线OA与x轴成37°角,下图所示曲线为质点的轨迹图,求:(sin37°=0.6,cos37°=0.8) (1)如果质点的运动轨迹与直线OA相交于P点,则质点从O点到P点所经历的时间以及P的坐标。 (2)质点经过P点时的速度大小。

2022年高考物理(新课标)总复习配套讲义:第42课时 电阻定律、欧姆定律 Word版含解析

第八章 恒定电流 考 纲 要 求 考 情 分 析 欧姆定律 Ⅱ 1.命题规律 近几年高考对本章内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等学问,试验部分则以基本仪器使用和试验设计为主,题型以填空题的形式消灭。 2.考查热点 估计本章命题的重点仍将是基本概念和规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试验则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试验原理的理解、试验数据的处理等学问。 电阻定律 Ⅰ 电阻的串联、并联 Ⅰ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Ⅱ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Ⅱ 电功率、焦耳定律 Ⅰ 试验八: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试验九: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试验十: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试验十一: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第42课时 电阻定律、欧姆定律(双基落实课) [命题者说] 本课时是电路的基础学问,包括电流的概念、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路的串并联等内容。高考虽然很少针对本课时的学问点单独命题,但是把握好本部分内容,对分析闭合电路问题、电学试验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电流的三个表达式 公式 适用范围 字母含义 公式含义 定义式 I =q t 一切 电路 q 为时间t 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I 与q 、t 无关,I 与q t 的值相等 微观式 I =nqS v 一切 电路 n 为导体单位体积内自由电 荷数 q 为每个自由电荷的电荷量 S 为导体横截面积 v 为电荷定向移动速率 微观量n 、q 、S 、v 打算I 的大小 打算式 I =U R 金属、 电解液 U 为导体两端的电压 R 为导体本身的电阻 I ∝U I ∝1R [小题练通] 1.(2021·重庆模拟)某爱好小组调查一条河流的水质状况,通过计算结果表明,被污染的河里一分钟内有相当于6 C 的正离子和9 C 的负离子向下游流去,则取样时这条河流的等效电流大小和方向分别是( ) A .0.25 A 顺流而下 B .0.05 A 顺流而下 C .0.25 A 逆流而上 D .0.05 A 逆流而上 解析:选D 在1 min 内通过横截面的总电荷量应为q =6 C -9 C =-3 C ,所以电流I =|q | t =0.05 A ,方 向与河水的流淌方向相反,即电流的方向为逆流而上,D 正确。 2.(2021·安徽高考)一根长为L 、横截面积为S 的金属棒,其材料的电阻率为ρ,棒内单位体积自由电子数为n ,电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在 棒两端加上恒 定的电压时,棒内产生电流,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平均速率为v ,则金属棒内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 A.m v 22eL B.m v 2Sn e C .ρne v D.ρe v SL 解析:选C 由电流定义可知:I =q t =n v tSe t =neS v , 由欧姆定律可得:U =IR =neS v ·ρL S =ρneL v , 又E =U L ,故E =ρne v ,选项C 正确。 若正负离子移动方向相反,则通过横截面的总电荷量是两种离子电荷量确定值之和,若正负离子向着同 一个方向流淌,则通过横截面的总电荷量等于正负离子的电荷量的代数和。 二、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 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还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表达式为:R =ρl S 。 2.电阻率 (1)物理意义:反映导体的导电性能,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 (2)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上升而减小。 [小题练通] 1.(多选)对于常温下一根阻值为R 的金属电阻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若将电阻丝均匀拉长为原来的10倍,则电阻变为10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