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由Routledge(英国)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一本。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作品介绍

1941年出版。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二十世纪以来所提倡的“自由”的不可靠,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作者简介

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1933年赴美讲学,开设私人诊所。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74年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卒于瑞士洛迦。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在人格理论、梦的分析、精神治疗以及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中心概念

弗洛姆的自由概念

弗洛姆区分了“自由自”(消极自由)和“自由往”(积极自由)。前者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习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被典型体现的一种自由,而且在历史上是常常被捍卫的,但是在弗洛姆看来,这个自由本身带有毁灭力量除非有一个创造性因素与之相伴,“自由往”是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创造性活动当中。他指出,这必然指向一种真正与他人的连结,超乎常规社会互动中的表面联结。“...在自发的自我实现中,人重新把自己和世界联结...” 在从令人窒息的权威/价值体系获得解放的过程中,弗洛姆说,我们常常会感到空虚和焦虑(他将此比作从婴儿到儿童的成长历程),这些感受不会消失除非我们使用我们的“自由往”并发展出新的形式取代旧的秩序。但是,常见的实践“自由往”或者真实性的替代方式,是对一个取代旧的秩序的独裁系统臣服,这个系统有着别样的外在表现但却对个人有着相同的功效:用开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处方来驱除不确定性。他将此归为历史的辨证过程,原有的境况是命题,从中解放是反命题。达到合题只能是用什么取代了原来的秩序并提供人们新的安全感。弗洛姆没有提到新的系统是否有必要是进步的。

历史进程中的自由

逃避自由

由于“自由自”- 其本身不是一种我们很享受的经验,弗洛姆提出,很多人不是去成功地利用它,而宁愿通过发展某些想法和做法来提供某些形式的安全,企图把它的消极作用最小化。这些包括以下: 1,独裁:弗洛姆将独裁者的个性描绘成包含了施虐和受虐因素的。这个独裁者希望通过竟标给这个世界一种秩序来赢得对他人的控制,他也希望将控制交给某些更高的力量,这个力量可能会伪装成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抽象的想法。 2,破坏:虽然这看起来有点象施虐,弗洛姆指出,施虐者希望能赢得对某物的控制,而破坏个性希望摧毁他不能控制的某物。 3,服从:当人们潜意

识将他们的社会里的常规信念和思想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时,就是这个过程。这样就使他们避免真正的自由思考,因为会产生焦虑。

20世纪的自由

弗洛姆分析了纳粹意识形态的特点并且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心理体系已经转变为对依靠新秩序来重树国家自豪感的渴望,并且表现为了纳粹主义。弗洛姆翻译的《我的奋斗》也体现了希特勒有独裁主义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不仅促使他想以更高权威(即天然的统治者民族这一观念)的名义来统治德国,还让他看到了那些没有安全感的、需要一些自豪与肯定的工人阶级的美好前景。弗洛姆暗示,当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消极自由时,很可能就会屈服于独裁主义政权,但他却明确提出了迄今为止文化演变的结果是不能被抹杀的,并且纳粹主义并没有给世界建立真正的统一。最后,弗洛姆调查研究了民主与自由。他提倡现代民主与工业化国家,但他仍然强调了如果仅有这些社会提供的外部自由而没有同等的心理自由是不完善的。弗洛姆表明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受显而易见的独裁主义的影响,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仍然受着所谓的“常识、专家意见、广告”这些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就是完全不受约束地自我表达和自主地开展行动,并且要对个人真实的情感进行真实的反应。他的存在论中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的过程”。但弗洛姆的反对者们怀疑到,如果真像弗洛姆宣称的保持真实的人性就是在与那些和我们共享一个世界的人保持真正的联系的话,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团糟。

本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

【第二章】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逃避机制

【第六章】纳粹主义心理学

【第七章】自由与民主

【附录】性格与社会进程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摘要: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分。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探索自由问题的根源和脉络。由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给出了解救的方案,即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爱去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分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 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具体阐述了自由的主体、自由的视域、自由的悖论,进而阐释实现自由的途径。 一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点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综合,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机械组合。弗洛姆对二者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糅合、看到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性。这个矛盾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存的二分律和历史的二分律。 所谓生存二分律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根源。这也是人性分裂而不得解脱的内在矛盾。例如,生与死人的潜能与时空限制,人内心孤独与外世界的相关性等等。所谓历史二分律是指,人在历史条件下,外部的人为设定的合理性与人的自我表现的局限矛盾。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强烈的占有欲望为特征,将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占有物。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系。 总之,弗洛姆对人的存在于生存方式的考察,表现出了自由诉求即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塑造要求和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一个基点。人性及其异化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另一个基点。弗洛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理论前提。同时发挥弗洛伊德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含多种因素。例如:人作为生物人天生固有的本质和欲望,情感、性格等心理,理性的意识,自由自觉的行动。同样,弗洛姆的异化观也是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认为,异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他说“现代人异化于自己,异化于同类,异化于自然,人变成了商品,其生命变成了投资,以便获得在现存市场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已经异化为自动机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弗洛姆曾经断言说,自由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人的本质中。弗洛姆自由思想把“自由”和“历史中的人”结合在一起。自由就是人们在历史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生产劳动和积极实践达到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自我。弗洛姆把人的主体创造性与自由思想结合,并紧紧联系人的自我实现,从而在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历史维度和心理学维度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两个主要视域。弗洛姆从历史延展的角度考察自由,并将自由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生活状态;二是个体精神状态;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弗洛姆将人类历史分为自由之前和自由之后。通过对自由之前后社会生活状态,个体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发展动力和方向的纵向比较,从而得出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阐释了这种自由思想的转变。

弗洛姆

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廿世纪初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专攻心理分析学,并以心理分析学说来研究文化与社会等问题。 佛洛姆用其精辟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作了有系统而强烈的批评。没有一个作家像他如此热烈关心而谈论自由、正义和爱,他教导人们自由而不致孤独,理智而不找合理化的藉口,自爱而不自私。这部作品对人类本性和人类处境作精辟的分析,并对当前社会病态找出其历史上的根源,对社会病态给予诊断与处方,他指出正确合理的生活是什么,良好的社会结构又是什么。 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作者这样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即人性本质上是受其各种生物欲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欲望所支配的。弗洛姆则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文化性的一面。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作者写道:“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空前强烈。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是指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后者是指积极的运用自由去发展自己,充分的实现自我的完整人格。人类自由的历史首先起源于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弗洛姆将这种个人日益从各种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称之为“个体化”的过程。“个体化”的过程造成两个方面的影

《逃避自由》读后感

关于自由的探讨—读《逃避自由》后感 摘要弗洛姆是20 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结合, 深入剖析了获得自由后的现代人生存的尴尬境状, 揭示了引发这种现象的深刻的社会及心理原因。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 对于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性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 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奠定发展健全人格、健全社会的基础的自由观。 关键词逃避自由;现代自由;自由观 一. 引言 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德国弗罗姆于1941年出版。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本书主要是从欧洲历史着眼。人在文艺复兴以前的社会中主要是指中世纪!缺乏自由,但却处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虽然严格的规定了每个人的社会身分和地位,不许越雷池半步,但同时也给余个人以保障和安全感,使人不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

2011-2-4-弗洛姆《逃避自由》

加*号为自己的评论 #号为在读书过程中,所发现在做的一些任务。 前面的数字为书的页码 【美】埃里希·弗洛姆著,刘林海译:《逃避自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版。 前言 现代文化和现代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只有在分析现代人的整个性格结构基础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由的含义。 强调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当前形势的重要性,这并不意味着过高估计心理学的作用。 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 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 本书的主题就是,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人的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也就是说,他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 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第一章 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 1:近现代欧美历史的中心便是人谋求自由,摆脱政治、经济、精神的羁绊。 1:在连绵不断的争取自由的漫长斗争中,曾经反对压迫的阶级在赢得胜利、需要维护新特权时,又成为自由的敌人。 1:废除外在的统治似乎不但是实现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充分条件。 2:人类自由的敌人打什么旗号并没有多大关系,:反法西斯或直言不讳法西斯旗号同样会威胁自由。 2-3:转引杜威的《自由与文化》:对我们民主的严重威胁,并不在于外部的集权国家,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态度和环境的法律习俗,它们使外在权威、戒律、整齐化一及依赖外国“领袖”得逞。战场也正在这里——在我们自己心中,在我们的法律的习俗中。

弗洛姆理论概述

弗洛姆理论概述 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 弗洛姆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的。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弗洛姆称其为人存在的矛盾性。 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 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3、历史的矛盾性 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解决的。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二、论人的需要 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让你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以下是几种需要以及不同的满足方式。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 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态。 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原始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意识。人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但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同伴等认同,追求一致性或顺从性,从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从而赋予生存一种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具有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追求某种“神圣的”非理性的目标。 三、社会性格论 以上几种需要都是人在存在的困境下形成的与自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潜意识则是人在这些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逃避自由》内容梳理ppt分享

著名教育名家:弗洛姆 作者:王璐,学号:201050032413

作者简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 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 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 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 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 第一代成员。 ?弗洛姆伸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 响,因而极为重视社会条件对 人的心理结构的决定作用。他 的不少著作对弗洛伊德及其后 继者进行了批判。 ?他在大战期间发表的《逃避自 由》带有浓厚的“文明批判” 色彩,在思想界引起很大反响。

学说目录个人出现与自由之暧昧宗教改革时期的自由 自由与民主 现代人的两种自由观念逃避的心理机制

学说内容?弗洛姆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 文化性的一面。 人的本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先天各种冲动的总和, 也不是静态地适应文化模式的过程,而是人类 进化的产物,人的本性有自己固有的结构和规 律。有些因素如饮食、睡眠等方面的需要,避 免和逃避孤独的需要是固定不变的,有些因素 如爱与恨、对权力的渴望、对朋友的渴求等则 是随社会进程所变化的。 ?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护 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在弗洛姆看 来,自由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 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 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 独感空前强烈。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 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 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人的那种人格”。这 就是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逃避现实的心理。 与他人同一化、可以消除自己与世界的矛盾,消除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这是一种把自己的愿望与现实情况加以协调的企图。 ?但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自动与他人同一化的行为使得个人更加觉得无助与不 安,因而他准备服从新的权威。 “今日,人们不是由于贫困而痛苦,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已成为机器中的小齿轮,生活空虚而失去了意义。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是指摆脱束缚,获得自 由;后者是指积极的运用自由去发展自己,充分的实现自我的完整人格。 人们为了求生,希望有自由;为了消除自由的负担,逃避自由,为了逃避自由,又不由自主地套上新的枷锁。那么,这是不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呢?作者坚信,“有某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即人可以是自由而不孤独的,这就是“自我的实现”、“发挥自己的个性”。“积极的自由在于整个而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一)前提假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一种修正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氏在这个问题上修正综合了两者的理论成果。 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性恶论,认为人具有反社会倾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是冲突对立的。社会在满足人的某些无法消除的生物冲动(drives)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净化并巧妙地抑制人的这些基本冲动;而且只有当社会有效地压抑了人的这些自然冲动时,被压抑的冲动才会变成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斗动力(strivings)和文化的人文基础,他用“升华”一词来表示这种由压抑而成为文明行为的奇妙转变。这样,在弗洛伊德那里,对人的压抑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成正比的,即“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详见P11-12) 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即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即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同时,马克思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人与社会关系,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这里人的社会性与弗洛伊德的人的反社会性理论上有明显不同的。 弗洛姆的修正与综合——弗氏认为:“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P5)在这里,弗洛姆明显表达了两种含义,前者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后者可以说是马克思意义上,但这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一个有机的扬弃和整合。 (二)人的个体化进程——人是如何自由的? 1.人的个体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第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角度看,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于他在与自然世界的一体化状态中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及人相分离的实体之时。个体化指的是“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现代历史上从宗教改革至今的几个世纪达到巅峰。(详见P20) 第二,从动植物种类演化角度看,人类历史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个体化和自由不断加深的过程。弗洛姆认为:“动物发展程度越低,它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它的所有活动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为机制的控制,某些昆虫的社会化组织都完全是本能使然。相反,动物的发展程度越高,它的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就越大,出生时的结构调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这种发展的顶点。降生伊始,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无助的。他对自然的适应基本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不是受本能的决定”。也就是说,“当本能的固定行为的缺乏超过一定限度时,当对自然的适应不再有强制特征时,当行为模式不再受先天的机制限制时,人便开始存在了。换言之,人的存在与自由自始便是密不可分的”。(详见25) 2.母亲与婴儿关系、伊甸园故事的象征性意味 儿童出生后便断绝了与母亲的一体化状态,成为与之完全分离的生物实体。然而,尽管生物上的分离是个人存在的开始,但在功能上,儿童在相当时期内仍与母亲一体。……形象地说,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脐带”之前,他无自由可言;但这些纽带给了他安全,使他有归属感,他感到生命的根。我想称这些先于个体化进程而存在,并导致个人完全出现的纽带为“始发纽带”。它们是器

弗洛姆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最后过渡到经济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文明也在日益跟进。在这个过程中,早期西方社会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马克思主义者,诞生出各种各样的学派代表,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并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中有着“新马克思主义”的称号。 法兰克福学派创建于1923年并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它的雏形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因其成员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思想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如今我们所知的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理论就是“批判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旨在进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他们认为,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相对立。在30年代,西方工人运动遭受巨大挫折,法西斯主义逐渐崛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看来,无产阶级并不具有革命的强大意志,反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阶级社会日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工人们逐渐认同并强化他们的阶级意识,他们不再为自己的独立自由而斗争,而是任由资本家奴役并驱使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堕落为奴役与被奴役的社会。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涉及到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方面,被看做是批判的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

判形式,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 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他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弗洛姆的作品多记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他的心理学研究尤其著名,并一生致力于整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著作。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于1941年出版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弗洛姆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他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上的自由。弗洛姆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 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 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 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 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 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 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 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如果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系,这就是爱。否则,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现实本身去对待他人,就是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手段,这就是自恋。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 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同样又被抛出世界。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但不甘心于此,于是产生了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则转向破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随着成长越来越脱离了自然和母亲,于是产生寻根的需要。个体可以通过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如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教会等,建立自己新的生存根基。如果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就会限制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 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 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 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 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弗洛姆的主要著作

弗洛姆的主要著作 人本主义哲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AKA The Fear of Freedom), (1941) 《为自己的人》或《自我的追寻》Man for Himself (1947) 《心理分析和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0) 《人心--他的善恶天性》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1964) 《以往的语言》Forgotte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fairy tales, and myths (1951) 《健全的社会》或《理性的挣扎》The Sane Society (1955) 《爱之艺术》The Art of Loving(1956) 《弗洛伊德的任务--他的人格和影响分析》Sigmund Freud's mission; an analysis of his personality and influence (1959) 《心理分析和禅宗》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 (1960) 《人性会占优势吗》May Man Prevail? An inquiry into the facts and fictions of foreign policy (1961) 《马克思论人》Marx's Concept of Man (1961)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 (1962) 《基督教义分析》The Dogma of Christ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1963)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Socialist Humanism (1965) 《像上帝一样生存》You Shall Be as Gods (1966) 《希望的革命--通向人性化的技术》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1968) 《人的本性》The Nature of Man (1968) 《心理分析的危机》The Crisis of Psychoanalysis (1970) 《一个墨西哥村庄的社会性格--一项社会心理分析研究》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a sociopsychoanalytic study (Fromm & Maccoby) (1970)

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

读书笔记——弗罗姆《逃避自由》 弗罗姆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逃避自由》这本书是他移居美国后所创作的。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弗罗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为了克服这种孤独与焦虑,弗罗姆认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服从”,即放弃个人的独立性,服从于某种权威。这一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逃避自由”。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去爱、去创造性地工作。这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自我实现”。弗罗姆认为,“服从”的方法会导致如下的困境:“服从的结果与当初想要服从的目的正好相反:服从增加了儿童的不安全感。同时,产生了敌意与反抗,而这种反抗是更令人惊吓的,因为反抗的对象正是儿童所依赖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的方法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弗罗姆推崇的是第二种方法。 最后一章,弗罗姆提出他的“梦想”:在一个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国家里,社会应该尊重人性的发展,鼓励个人的自发感觉,鼓励创造性的思考,而个体应当自我认识,摆脱自由与束缚的恶性循环,寻找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发挥自己的个性,自发活动,实现自我,体验到“生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发自动地生活”。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应当可以看作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在本书中,弗罗姆回顾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他指出,人类历史是一个“日渐个人化及日渐获得自由”的历史。亚当和夏娃违反了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从而真正有了作为人的意识,自由开始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亦因此遭到破坏。人类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的外在权威的种种束缚,尤其在当今,人类差不多完全摆脱了宗教及诸种权威的影响,并拥有较充分的物质财富,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人”;但另一方面,一旦人类独立,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被瓦解,人的生命价值的完整性亦不复存在。在这之前,人隶属于宗教、社会和家族,而不属于自己。这种状况妨碍人类朝自由、自决和完整的方向发展,但是,它往往又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由Routledge(英国)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一本。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作品介绍 1941年出版。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二十世纪以来所提倡的“自由”的不可靠,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作者简介 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1933年赴美讲学,开设私人诊所。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74年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卒于瑞士洛迦。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在人格理论、梦的分析、精神治疗以及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编测试题、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哲学共产主义 2.异化的含义 3.两种生产 4.市民社会 、分析命题(每题 5 分,共10 分)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存的 三、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 1.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2.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 3.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4.马克思的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 四、论述题(每题30 分,共30 分)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编测试题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社会发展五项式 2.客观真理 3.辩证逻辑四要素 4.实践的两大品格 、分析命题(每题 5 分,共10 分 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真理是个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 2.如何理解历史的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 3.什么是实践?列宁对实践内涵的界定有什么样的深刻意蕴? 4.列宁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列宁对真理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编测试题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物化

2.希望 3.额外压抑 4.交往 、简答题(每题10 分,共50 分) 1.简述物化的表现形式 2.东方国家没有形成市民社会阶层,东西方国家形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 3.阐释希望哲学对于人的理解。 4.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5.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30 分,共30 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卢卡奇物化 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四编测试题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矛盾论》 2. 《实践论》

弗罗姆《逃避自由》

弗罗姆《逃避自由》 弗罗姆(E·Fromm,1900—1980),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社会心理学家、文明批评家。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青年时期在德国海得堡、法兰克福、慕尼黑大学学习社会学和心理学。1922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柏林、慕尼黑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29—1932年,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1933年,应邀到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讲学,借此机会移居美国。自从1934年加入美国国籍后,在美国华盛顿心理学院、纽约科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并致力于著书立说。1952年,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同时每年到纽约一些精神医学研究所进行讲演。 弗罗姆和霍妮、沙利文、阿德勒一样属于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学主义持有批判态度,用社会学观点弥补其不足,比起其他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他所涉猎的问题领域及研究视野更为广泛。弗罗姆受到马克思思想的较大影响,因而极为重视社会条件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决定作用。他的不少著作对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进行了批判。他在大战期间发表的《逃避自由》带有浓厚的“文明批判”色彩,在思想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主要著作还有《为自己的人》(1947年)、《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健康的社会》(1955年)、《爱的艺术》(1956年)、《疑惑与行动》(1962年)、《人的心灵》(1964年)、《人性毀灭分析》(1973年)等。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1941)再版24次以上,当时在欧美成为畅销书。这是因为本书对20世纪最重要的主题《人类的自由》进行了心理学研究,加上作者的立论严谨、生动与深刻。1986年10月,由上海文学杂志社作为《写作参考系列之二》翻译发行(除序文、第一章和第二章外),共146页,9.5万字。该书由序、七章正文和附录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序。作者指出:“现代人虽然从给个人以安全的同时束缚个人的那种前个人的社会摆脱出来成了自由人,但仍没有获得个人的自我实现——即表现个人的认知、感情以及知觉的诸能力的积极的自由”。这是说,自我自从摆脱出现代人的束缚之时起得到了合理性,与此同时已成了孤独之人,不安全之人。这种不可忍受的孤独,迫使人们从两条摆脱之路中选择一条,一是摔掉自由的重负去寻求新的依靠和从属,一是立足于人的独立性与个性去奋斗实现“积极的自由”──这也就是现代人的存在。 第一章“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自由是一个政治学、经济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类学的问题,它必然涉及到在社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人格之中各种无意识力量的作用以及这些力量对外界影响的依赖问题。弗罗姆进而指出,人的本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先天各种冲动的总和,也不是静态地适应文化模式的过程,而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人的

弗洛姆名言名句大全

弗洛姆名言名句大全 2、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种爱往往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弗洛姆《爱的艺术》 3、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弗洛姆《逃避自由》 4、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弗洛姆《逃避自由》 5、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弗洛姆《爱的艺术》 6、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弗洛姆《爱的艺术》 7、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弗洛姆《爱的艺术》

8、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弗洛姆《爱的艺术》 9、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弗洛姆《爱的艺术》 10、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弗洛姆《爱的艺术》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