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深府办[2012]43号

【发布部门】深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8.07

【实施日期】2012.08.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深府办〔2012〕43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八月七日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广东省、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深发〔2010〕10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实力进一步增强,教育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顺利实现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作出重要贡献。

1.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市委市政府优先规划教育发展,确保教育优先投入。制定《深圳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06-2020)》,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空间布局和规模。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06年的79.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5.88亿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622元增加到13884元,教育经费投入基本实现法定增长要求。

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高校累计培养研究生1.07万人,本科毕业生2.68万人,专科毕业生6.52万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南方科技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筹建,市属各高校和大学城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地方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提升了城市吸引力。

2.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较好保障了学位需求。

“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学校从1380所增加到1705所,在校生数从104.7万人增

加至136.04万人。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6.8%,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3%,实现了较高水平的教育普及,较好保障了城市人口增长对学位的需求。

3.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全市各区均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2所普通高中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成2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5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比例达到99%以上。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成为全国示范,中小学艺术教育优势明显,德育、英语、艺术、科技、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特色进一步强化,培育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

4.教育均衡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完成96所原特区外村小改造工程,开展“百校扶百校”活动,特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数从50.5万增加到61.3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比例72.1%,自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高标准实施具有深圳特色的免费义务教育,惠及非户籍人口子女30.7万人,免费标准与户籍学生相同。

5.教育改革日益深化,教育活力进一步增强。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中小学课程改革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市校合作和异地办学。民办中小学规范发展,进入提供学位与扩大教育选择并重的新阶段,2010年民办中小学在校生37.2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9%。教育管理体制适应城市化发展推进有力,原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从“二级办学”转向“一级办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入新阶段,高校不断扩大自主招生,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完善,高中录取逐

步多元化。学校管理改革取得新突破,高校全面推进以岗位绩效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小学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1.全国教育发展环境。

随着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我国必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步伐,广东必将加快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的步伐,全国全省教育必将进入新一轮大改革、大发展时期。作为经济特区,党中央要求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我市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机遇更加有利,条件更加充足,动力更加强大,应当顺势而为,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同时,社会整体转型日益加快,区域间教育合作与竞争并存,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优质化多样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层矛盾日益凸现,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我市教育发展仍然面临复杂环境、深层矛盾和多重困难。

2.深圳教育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经济增长动力从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社会建设从传统管理方式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改善民生、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特区一体化和城市国际化加快推进。依靠教育推进入力资源强市建设,依靠教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教育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依靠教育增进民生幸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这就要求我市着眼于市民群众现实的教育要求,着眼于深圳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长远需要,着眼于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3.深圳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市教育经过建市3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已经打下了比较坚实的

基础,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教育综合实力与经济社会地位还不相称;优质教育资源还难以满足市民需求;教育体制机制难点问题亟待破解;学位供给与城市人口特点还不相适应,促进校际均衡、公办与民办均衡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教育国际化水平滞后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需完善;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不协调,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还缺乏有力保障。面对问题与挑战,我市应当以更宽广的视野与谋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务实的作风与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先行先试,全力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为续写经济特区新的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打造“深圳质量”的要求,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强力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国际化、全民化、信息化,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开创深圳经济特区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率先成为全国教育现代化先进城市,基本建成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学习型城市和人力资源强市。主要目标与具体指标:

--实现高水平教育普及。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指导服务,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99%,优质高中资源更加丰富多样,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

--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特区教育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性进一步提

高,保障符合我市就读条件的非户籍人员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权益,公办与民办学校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公平水平。学前教育规范化幼儿园达到95%,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到99%以上,户籍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受助率100%。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0%以上,力争近视率明显下降。普通中小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优良率达到99%以上,中职学校毕业生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到50%,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到96%以上。

--显著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基本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留学及海外培训教师所占比例达到9%以上,高校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达到2%,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小学比例达到70%以上。

--高效开发人力资源。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增强,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更好满足市民终身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5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5%以上。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70%以上。

深圳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五)总体思路。

实现“十二五”教育发展目标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科学发展。立足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全局,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综合运用行政、立法、经费、信息等改革手段,创新改革方式,积极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体制机制、开放合作、资源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力争在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 --强力推进教育“六化”。推进教育国际化,瞄准国际一流,学习先进经验,引进优质资源,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多元化,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办学、多渠道投入、多样化发展,不断增强教育活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均衡配置资源,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推进教育优质化,建立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和学生最优发展;推进教育全民化,整合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城市品位和全民素质;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数字化资源,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使教育“六化”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主要标志。

二、创新理念与思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发展目标: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规划新建1-2所本科大学,建设10所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特色学院,2015年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其中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5.5万人以上。新增80-90个硕士点、5-10个博士点,市属高校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建设约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分室,资助建设一批全市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行动一加快发展现有普通高校

措施1:深圳大学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创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创业型一流大学。推进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建设。到2015年整体办学规模达到3.5万人以上。加快推进医学院和附属

医院建设。筹建深圳大学研究生院。新增80个硕士点、3-5个博士点。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师范学院建设,提升中小学教师培养能力。全面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进以岗位和绩效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措施2: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南方科技大学。2015年完成首期建设,建成工学、理学、商管学等学部,办学规模达到0.26万人以上。创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确立学术主导的运行模式。实施精品扩展战略,聚集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术团队,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同步推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探索新路。

措施3:发挥市校合作和名校聚集优势办好深圳大学城。健全理事会运行机制。积极扩大办学规模,至2015年研究生达到0.9万人。推进研究生教育基地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深开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留学教育,加强留学生管理与服务。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优势,进一步推进本地化和国际化,力争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创新力量集聚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加大大学城资源整合力度,共建创新团队、共建重点实验室、共建学科专业,探索课程开放、学分互认、师资互聘。

行动二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

措施1:增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新优势。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3万人,建设10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示范专业或专业群,建设10个面向珠三角的区域性实训基地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面向全国开展职业教育师资与干部培训,打造中国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

措施2:全面提升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完成新校区搬迁工作,建设成为创新型软件人才汇聚高地和学习型软件技术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年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1) (一)经济运行情况 (1) (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2) (三)“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4)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5)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5) (二)面临的挑战 (6) 三、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目标 (7) (三)发展战略 (8)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10) 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1) (一)优化工业结构体系 (11)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4)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7) 六、优化空间布局 (18) (一)“两轴”——宝安大道、107国道两侧用地 (18) (二)“六区” (18) 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 (21) (一)进一步完善重大基础设施 (21) (二)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2) 八、优先发展社会事业 (25) (一)促进人口协调发展 (25) (二)继续推进教育发展 (25)

(三)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26) (四)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26) (五)加强社区建设 (27) 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9) (一)强化社会治安保障城市安全稳定 (29) (二)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 (29) (三)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30) 十、保障措施 (31) (一)完善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与考核评估制度 (31) (二)体制保障 (31) (三)资金保障 (32) (四)人才保障 (32) 附件1: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表.. 33附件2: 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时期重点谋划综合项目 (35) 附件3:宝安区福永街道“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一览表 (39)

龙华大浪街道办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办事处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1) (三)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2) (四)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 (3)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 二、“十二五”大浪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4) (一)大浪街道是宝安区的后发区域 (5) (二)大浪街道是全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的区域 (5) (三)大浪街道是全市建设“时尚创意中心”的重要支撑区域 (7) (四)大浪是连接福田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和光明新区的重要节点 (7) (五)大浪是全市重要氧吧之一 (8)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定位 (10) 三、发展目标 (10) 四、发展战略 (13) 第三章高标准规划建设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打造时尚硅谷 (14) 一、以国际国内服装名城为标杆完成服装产业集聚基地规划修编 (14) 二、完善功能布局 (15) 三、加强时尚产业项目落实和推进力度 (15) 四、培育时尚品牌 (16) 五、引领时尚文化 (17) 第四章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8) 一、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18) 二、加快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21) 三、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适应特区一体化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2)

第五章跨越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23)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3)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 (23) 三、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6)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7) 第六章优化宜居环境建设生态大浪 (29) 一、形成城市六大特色景观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 (30) 三、着力改善水环境 (31) 四、空气污染防治 (32) 五、噪声污染防治 (32) 六、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33) 第七章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34)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4) 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5) 三、加强社区建设 (35) 四、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36) 五、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37) 六、促进社会稳定 (38) 第八章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39) 一、优化人口结构 (39) 二、推进素质工程 (39) 三、发展特色文化 (40) 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 (41) 一、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 (41) 二、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 (41) 三、完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42) 四、强化规划执行力 (42) 附件:大浪街道“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德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壹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壹、“十壹五”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壹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壹)规模实力明显提高。壹是从发展规模见,截止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48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占GDP的比重为33%,高于“十五”末3.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高于“十五”末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5.6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2010年,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6.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42万人,比“十五”末净增32.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二是从发展速度见,截止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分别比“十五”末高1.4和2.6个百分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从发展亮点见,截止2010年,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形成了壹批优势产业和亮点。“十壹五”期间,德州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京剧城”、“中国粮油食品城”等,特别是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于我市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德州于国内外的知名度。商贸流通综合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德百集团进入全国百强,德百集团、黑马集团、龙马金建集团被列入全省流通30强企业,庆云商品城跻身全省8大重大现代批发市场,培育了具有直接通关资格的物流企业资通国际物流公司。 (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壹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俩大“天字号”工程的深入实施,大上工业的强势突破,“三农”形势的日益好转,城市规模的加速膨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上,德州城市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百强,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强。随着生产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字号大中小】 日期: 2011-07-0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国家给予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适应特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战略部署,加强对“十二五”住房建设的统筹与指导,明确未来住房发展目标,改善住房供求关系,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要求,按照国家、广东省和本市住房发展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住房发展理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健全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实现居民居住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住房发展状况与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现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和民生幸福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条编制依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 第四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规划涵盖《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规划期内,凡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本规划相关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将本规划关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住房建设空间分布等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及附图。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第五条“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将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形式,科学系统地对住房发展进行空间统筹和年度安排。全市规划建设住房总量69万套、建筑面积 57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55万套、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含城市更新方式建设住房1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房用地供应13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1平方公里(新供应6平方公里,利用存量5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2平方公里。 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2006年至2010年各年度实施计划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中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目标由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调整为16.77万套、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 第六条“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有效衔接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了全市住房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职责,切实指导了全市住房建设与发展,有效贯彻落实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了住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配套作用,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的持续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功能。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等,编制《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取得的成绩 1.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近13.2%。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登记的社会组织4110家,其中社会团体166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441家,基金会7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4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3家。 社工组织逐渐壮大,2007年10月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到2010年底注册社工组织总量达43家,在教育、司法、妇儿等十多个领域开展社工服务。支持型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硬件、能力建设、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 “十一五”期末,我市经济类社会组织占8%,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占6.9%,社会事业类社会组织占55.9%,慈善类社会组织占19.2%,综合类社会组织占9.8%。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明显 动员社会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和捐助的比重也日益增加。2008、2009年全市社工机构获得购买服务的经费分别达到5000多万元和7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慈善会设立具有现代慈善捐赠运营模式的冠名基金14个,募集的慈善资金救助各类困难群体几十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承担政府委托或剥离的公共服务事项,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行业协会提供了技术研发、质量检验、人员培

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分析

关于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行各个产业本身、产业与产业之间,产品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都要以物流为支撑和纽带。它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市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全国各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研究怎样发展德州市现代物流业,对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德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strength) 1、交通区位优势。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处于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交汇处。德州是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京沪、德石、济邯和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纵横交织的国省公路干线路网全面形成。2009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2569公里,2009年完成货运量9433万吨;市区拥有铁路专运线22条,2009年完成货运量302万吨,距离济南遥墙空港只有一小时,德州具有建立公、铁、空立体式联运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的基础条件。 2、物流业发展基础优势。全市现有各类物流企业1900余家,拥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及配送中心132个,中心城区沿京沪铁路及专用线有各类货场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储煤场7处,储木场8处,各类仓库100多个。木材、煤炭、粮食、钢材、建材是我市传统大宗集散、流通、配送物资,在鲁西北、冀东南具有主导地位。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180亿元。2010年1-9月,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9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三节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四节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第六节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第三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七节促进外需协调发展 第八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九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十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一节优化产业组织形态 第四章加快建设智慧 第十二节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十四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十五节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第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六节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第十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八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十九节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二十节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六章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十一节加强法治建设 第二十二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第二十三节打造平安 第二十四节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第七章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五节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第二十六节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 第二十七节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第八章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二十九节促进融合发展 第三十节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

第三十一节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第九章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第三十二节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第三十三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三十四节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 第十章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三十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十六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十七节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八节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第三十九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前言 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赋予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成为经济特区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选择。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山东省天然气现状及十二五规划(2010)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天然气利用现状5 一、天然气管网现状5 二、天然气利用现状12 三、天然气气源现状17 四、山东天然气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9第二章“十二五”期间天然气利用形势 21 一、天然气利用发展的环境21 二、天然气需求预测25 三、目标市场44 第三章山东省可利用气源47 一、气源及接入点47 二、可利用气量 50 第四章天然气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51 一、指导思想52 二、基本原则52 三、总体目标53 第五章天然气利用发展方向和重点55 一、天然气管网布局及重点项目55 二、天然气利用方向及重点60

第六章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67 一、措施67 二、建议69 图 图 1 天然气在城市燃气中所占比例 (12) 图 2 各地市天然气利用(单位:万立方米) (14) 图 3 天然气消费结构(2008年) (14) 图4 供气来源比例 (17) 图 5 山东省经济结构图 (23) 图 6 山东省地级市GDP统计(2007年) (23) 图 7 山东省地级市人均GDP统计(2007年) (24) 图 8 历年能源生产和消费统计图(万吨标准煤)..25图 9 分区域天然气需求量构成 (43) 图 10 分类天然气需求量构成 (44) 图 11 中部和西部地级市需求规模 (45) 图 12 沿海地级市需求规模 (45) 图 13 南部地级市需求规模 (46) 图 14 2015年目标市场预期利用结构 (47) 图 15 远期目标市场预期利用结构 (47)

表 表 1 已建和在建输气管道 (11) 表 2 城市燃气利用量(2008年) (13) 表 3 管道天然气辐射县(市、区)现状 (15) 表 4 可利用气量 (51) 表 5 规划长距离输气管道 (58) 表 6 管道天然气辐射县(市、区) (62) 表 7 CNG辐射县(市、区) (63) 表 8 LNG辐射县(市、区) (64) 表 9 CNG母站布署表 (65) 表 10 LNG气化站布署表 (66)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心、xx县事故司法鉴定中心、xx县医保定点单位、xxx实习医院、xxxxxx医院的网络医院。曾荣获xxx市“文明单位”、“物价信得过单位”、“药品抽检无假药单位”、“先进党总支”“xxx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光荣称号。“十二五”期间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现结合医院实际,对“十一五”期间工作做以回顾并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床位规模进一步扩大,门诊量、出院人次和业务收入明显增加;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所突破;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医院知名度和品牌形象获得提升。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我院有职工xxxx人,副高职称xxx人,中级职称xxx

投入xxxx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配置。五年来多次组织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观摩,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五年来共学习引进xxx项新技术如骨科的转子间粉碎骨折锁定板内固定术,外科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三)医院各种标准 2009年与2005年相比,医院固定资产由xxxx万元发展到xxxx 万元,增章率为124%;2005年业务总收入为xxxx万元,2009年达到xxxx万元,增加了104%;年平均增长率为20%以上;各项医疗效益指标节节攀升,床位使用率由58%上升为71%;出院人数由xxx 人上升为xxxx人,增加了22.5%;门急诊总人数由xxxx人次\年增至xxxxx人次\年,增长率为4%;;平均住院日由xx天降低为xx天;年手术例数由xxxx人次增至xxxx人次,增长率为89%;药占比由xxx%下降至xxx%。 (四)医院管理情况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革新,全面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安全、门诊服务流程、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改观。 积极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

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德州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亮点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连续5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2.9亿元,均较2005年实现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年累计均是“十五”的2.4倍。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34。工业总量快速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其中九大产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占比达到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推进,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9%,占比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高效优质农业成为新亮点,成为全国首个“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181个农副产品获“三品”认证。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城镇化率提高到45%,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合村建区”成为全省样板。 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齐河、禹城、庆云和部分乡镇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药物制度在临邑、禹城、德城等7个县市区先行实施。8家企业成功上市。

开放合作谱就新篇章。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了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13个开发区全部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德州经济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南融北接”成效显著,对接央企成效显著。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援川3年任务2年完成。 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就业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全面推进碧水蓝天行动和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9.2%。“十一五”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在海河流域和全国9个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中均名列第一。 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务实;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四是始终坚持借势图强。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为目标,围绕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双重任务,坚持科技人才、改革开放双轮驱动,推进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化,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经济社会协调进步,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2011年5月 目录 一、“十一五”时期会计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三、“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 1.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2.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3.强化会计执法检查 4.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工作 五、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5.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6.深化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7.加强对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 六、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和政府会计改革 8.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9.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七、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10.抓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工作 11.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八、逐步建立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综合报告统一平台

12.持续推动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和扩展应用 13.全面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14.建立统一的企业综合报告平台 15.加快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九、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和规范发展 16.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 17.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法规制度建设 18.构建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 19.大幅拓展注册会计师执业领域 20.加大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 21.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管和诚信建设 十、全面实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22.加快会计领军人才培养 23.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 24.健全会计人员评选表彰机制 25.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 26.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27.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十一、进一步加强农村会计工作 28.加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 29.规范农村会计基础工作 30.加强农村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