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地面公交及衔接

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地面公交的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大城市的交通必须向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条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线路要想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就必须有很大的客流量,其吸引能力取决于车站所在地区居民的出行强度和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程度。前一部分客流在线路规划与设计中已做了充分的估计,而后一部分客流是通过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合理的衔接与协调争取得来。因此,研究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市内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与协调,是保证足够客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城市轨道

交通服务质量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能减少出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缩短人们出行时间,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并保证客运交通的高效率,也能更好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

6.1 衔接规划的原那么

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规划主要从城市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方便性、合理性、政策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逐步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客车、小汽车、出租车为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新运输网络,以满足城市现代化运输需求。

(2)根据轨道交通站点交通功能和服务X围,确定站点地面交通衔接的主要方式和配置形式。

(3)根据站点人流集散量和换乘模式,确定交通方式规模和布局

安排。

与公共汽车的衔接

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换乘从空间上分主要有以下4种衔接模式:模式一: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处于同一平面,公共汽车的到达与出发站都直接靠近列车出发站台旁,从公共汽车到列车的换乘乘客只要穿过列车站台。该形式确保有一个方向换乘条件很好,而且步行距离很短,适合于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较大的情况。这种模式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运用都不广泛。

模式二: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处于同一平面,使公共汽车到达站和轨道交通出发站同处一侧站台,而公共汽车出发站与轨道交通到达站同处另一侧站台。该形式使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共用站台,两个方向都有很好的换乘条件。这种模式中换乘步行距离最短,是“车走人不走”的最好体现,方便公交线路的组织和其他交通流的集散,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常用。

模式三:公共汽车直接在道路旁边停靠,通过人行设施与轨道车站相连。该形式往往适合于轨道线路和道路平行的情况,但容易出现公交进出车站与其它道路交通相互干扰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出行量的增多,这种模式的缺点会越来越明显,会使交通拥挤,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在以后的规划与建设时应考虑用模式二或四。

模式四:在交通繁忙的轨道交通枢纽,入站的公共汽车很多,可采用多个站台的方式。为保证换乘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乘客就近换车,可将公交的进站停靠站台设计在通道入口前,每个公交站台都应该与轨道交通站台以通道(需要时建自动扶梯)相连。另外,当常规公交从

主要干道进入换乘站时,最好能够提供常规公交优先通行的专用道或专用标志,以减少其进出换乘站的时间延误。

6.3 轨道交通与行人的换乘

步行是短距离出行最基本的方式。根据日本的调查,轨道交通的接驳方式中,步行约站2/3,在城市中心区步行的集散比例更达到了90%以上。因此,轨道交通换乘的考虑,步行必须放在优先位置。

考虑到轨道交通附近土地使用强度高、各种活动频繁,必须提供独立的人行步道,以连接车站合理步行吸引X围的街道、住宅区和商店等,并尽量与机动车分道。人行步道除满足客流的集结和疏散,还要设置良好导向标志、过街横道线和中央安全岛及交通标识系统。6.4 与自行车换乘

我国是自行车大国,目前对自行车交通仍采取“鼓励近距离出行,限制远距离出行”的原那么,在城市中心区采取对自行车交通“以疏导为主,要有利于向公共交通转化”的政策。在此原那么和政策的前提下,自行车与轨道交通衔接的主要思路是:侧重在城市边缘区和城市中心区生活性道路附近的轨道交通站点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形成“B+R”系统,为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提供停放方便,延伸地铁站的辐射X围。

按照轨道交通站点的交通功能等级体系,结合周边的用地功能和交通功能,建议不同区域和功能分级站点配建自行车停车换乘设施自行车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布局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在地铁站出入口附近路侧旁设置停车场

(2) 此类型主要设置在城市中心区的一般换乘站附近,地铁站周边土地利用开发已成熟,用地较紧X,主要利用地铁站出入口附近的边角用地设置临时自行车停车场和停车带,但停车不得影响行人交通(见图)。

图6.1 自行车场与地铁站位置图

(3) 在高架桥下设置停车场

此类型适合高架轨道线地铁站与自行车的衔接,直接利用高架桥下面的空间配置自行车停车场,此类型最节省用地。

(4) 在地铁站厅同层设置停车库

结合地铁站大厅的布局,直接在地铁站大厅同一层设置地下停车库,同时地铁站出入口宜设计有带坡度的台阶,方便自行车出入。此类型“立体化”最强,换乘距离最短,换乘最方便,自行车管理也方便,但造价较高,并要求停车库需与地铁站同步设计和同步建设。

图6.2 日本在地铁横提站结合地铁站厅设置换乘的自行车停车库

(5) 在交通广场设置停车场

对于换乘客流较大和换乘方式复杂的轨道交通枢纽站,宜设置布设有公交车、小客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等多种换乘设施的交通广场,自行车停车场应靠近地铁站的出入口布置,并且尽量避免与机动车衔接设施混合布设,减少自行车流线与机动车流线交织。

图6.3 XX西铁锦上路站交通广场上的自行车停车场

6.5 与出租车的换乘

出租车交通,从道路效率和交通安全的角度考虑,应该实现人流和车流的分离。但不能完全割裂乘客和出租车的联系,否那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出租车交通运营取决于行人和车辆的适度接触,出租车需要在良好的道路条件下覆盖大面积的区域拉客;行人需要能够随时随地的、方便的搭乘出租车。因此,出租车的发展要求出租车交通流和人行系统的必要的重叠交叉。枢纽的出租车换乘设施,在道路空间外,通过设置的出租车站,提供集中实现出租车和乘客之间供需关系的场所,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乘客搭乘出租车的需求;为出租车进出道路系统提供缓冲的区域;实现交通功能转换,完成乘客在不同交通方式和出租车之间的换乘。枢纽出租车换乘设施的主要组成要素为:下客区域,等车区,上客区域。

在我国,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的实现出租车和乘

客的有效衔接,既满足出租车乘客的需求,又尽可能的减少出租汽车对道路交通的干扰。建立合理的路外出租车换乘系统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办法。

6.6停车换乘(Park&Railtransportation)

停车换乘设施指的是该设施布置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供小汽车出行者长时间停放小汽车、换乘轨道交通进入中心区。在北美和欧洲,驻车换乘系统已形成交通战略和停车场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小轿车从郊区行至市区边缘,靠近轨道交通停放,即在停车换乘站停放。

经过国外相关单位的统计分析换乘点使用者的主要特征如下:

●换乘点的用户是(特定的)小汽车使用者。

●换乘点使用者的收入比当地坐公交的人的收入高出许多。

●停泊在目的地的费用很昂贵。

●换乘点有便捷、繁多的公交服务。

●许多驾车人找到换乘设施是因为他们能够在上下班线路上看

到换乘点。

成功的换乘点的特征:

●地理位置:相关文献揭示了一个成功的换乘的设施应该被设

置在离一个公交站点至少4-6英里(7-10公里)-10英里(16

公里)为最佳。

●运输服务:

频繁快速的服务(成功的换乘设施的基本需求产生特征)。

极度邻近公路或轻轨。

至少有一部分运输旅程和多乘客车辆专用道连接。

与干道高度毗邻。

●汽车通向换乘设施,通道应尽可能既便捷又快速。

●作为顾客旅途用的那部分运输应该(在大多数案例中)能够

占到顾客从家到目的地全部旅行时间的50%。

●汽车换乘公交运输费用的比率:泊车费用是确定汽车花费的

一个重要因素。在目的地的泊车费用比起环程旅行的票价要

考虑的更多。

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和人们出行方式的影响,并没有广泛的采用这一做法。有的在城市周围一些大的客流集散点做些预留,以便为今后小汽车的换乘提供条件。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私家车的数量正逐步上升,因此,私人小轿车与轨道交通的换乘是否协调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土地利用紧X 这一特点。这种存车换乘系统应主要布设在市区边缘轨道交通与公路交通的结合点上,该结合点需要具备良好的停车条件,便于轨道交通走廊和汽车走廊的接驳合并。同时在停车换乘设施的规划设计中还应注意枢纽必须能提供足够规模的停车泊位,满足停车换乘的需求。6.7本章总结

只有轨道交通与其他换乘方式衔接密切、换乘方便、互相配合,达到空间和时间上换乘衔接一体化,实现“无缝衔接和零换乘”,才能延伸轨道交通的辐射X围,才能有利于发挥轨道交通的客运功能。实际上,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衔接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

施规划与建设滞后,建设和经营主体单位不明确等,特别是部分城市对衔接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出现了“真空”,处于无人建设和无人管理状态,导致“换乘不能乘,换乘不敢停”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轨道交通功效的发挥。

因此,有必要加公共交通衔接设施建设力度,原那么上采取“谁建设、谁经营、谁管理”的办法,鼓励民营投资,对于单独设置的停车

场,建议由轨道交通经营单位出资建设和统一管理,建立立体换乘体系,方便乘客换乘。另外,为了鼓励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轨道交通,实行免费换乘停车优惠政策,减少乘客的换乘成本。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研究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研究 摘要: 轨道交通以大运量、准时、安全、高效等诸多优势,使其成为解决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然而轨道交通提供的大间距“站到站”式运输服务与地面常规交通相比,存在可达性差、无法实现“门到门”服务、缺乏灵活性等不足,而通过站点周边地面交通的衔接,可满足轨道出行过程中两端“站到门”的出行需求,从而形成“门—站—站—门”完整的轨道出行过程。同时,通过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的纽带作用,可以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从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使城市交通按照规划的良好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常规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小汽车等交通衔接设施的规划方法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轨道站点交通衔接 交通一体化规划目标及原则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规划应以提高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为最终目标,立足于轨道交通站点的交通衔接需求,在站点周边现状调查分析及可实施性的前提下,通过配置合理便捷的站点衔接设施,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易达性和便利性,拓展轨道站点服务范围。从而提高轨道交通客流效益,充分发挥公交骨干作用,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其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完善配套轨道交通各衔接子系统,将轨道交通延伸到整个出行两端的“站到门”交通过程。 (2)提高轨道交通可达性和服务范围,保证轨道交通客流,发挥其运输潜能。 (3)促进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的配合,改善出行条件,缩短出行时间,逐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一体化城市客运交通体系。 (4)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小汽车等客运子系统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各子系统间的相互渗透和补充,提高城市综合客运体系运输效率,促进居民出行结构优化。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属于针对具体问题的专项规划,所以,这一类规划需遵循以下原则: 服从上位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互衔接。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 1.1换乘的意义及重要性 1.1.1枢纽站的定义及其功能 枢纽站是具有这样一种功能的场所,即当运输对象(旅客、货物)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路线运行到达枢纽换乘时,该枢纽站能满足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使用其他路线运行。一般来说,两种以上运输方式或多条公交线路交汇的场所都应该称之为枢纽站。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作为城市客运枢纽的一种重要形式,集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不同交通方式、具有必要服务功能和控制设备,为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以及公共交通内部转换提供场所的综合性市政设施。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是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换乘协调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换乘枢纽站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枢纽点的到、发客流,按不同的目的及方向,实现集聚和疏散客流、乘客在交通方式

间(交通工具)换乘、常规公交(个体交通)停车、引导交通或居民出行四个基本功能,其中换乘枢纽的核心功能为换乘功能。 1、集聚和疏散客流。到达或出发的乘客及车辆实现聚集汇合、疏散分流,提供客流和车流组织的相关措施,保证运输畅通以及乘客安全。 2、乘客在交通方式间(交通工具)换乘。换乘乘客属于中转客流,需要经过换乘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地。来自不同路线、方向、不同交通方式的乘客,需要转换搭乘其他交通方式而产生的行为称为换乘。 3、引导交通或居民出行。外来车辆引导、截流、集中管理,尽量不进市区。引导市内公交车辆与其接驳、向多层次、一体化发展,减少私人交通抢占公共交通的交通资源,吸引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 4、常规公交(个体交通)停车。来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路线、不同的车辆,提供固定的停车场所和上下客位置。此外,不同性质的车辆分区停放,设计合理的车辆出入口,配置合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与其它交通衔接问题的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与其它交通衔接问题的分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2-25 10:12:00 ] 作者:袁振洲编辑:studa0714 一、国外典型城市的轨道 1.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 当确定了轨道交点是以轨道交通为基础, 辅之以与其它交通方式的通的方式、规模及路网的布置型式后, 还应该进一联系,并围绕轨道交通枢纽疏运和馈送客流。步研究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的衔接体系。各种交通1. 伦敦地铁的换乘系统方式的有效衔接是整个交通系统优化的关键, 整体伦敦的一些重要车站和地铁站几乎都建在一化 是城市客运交通的发展趋势。轨道交通的衔接体栋站舍内, 而且出站就有公共汽车站或小汽车停车系以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为主体, 以地面公交、小汽场,有1/ 3 的地铁车站和小汽车停车场结合在一起, 车、自行车等其它各种交通方式为其馈运客流。衔许多地铁车站设置在人流相当集中的大商店或办接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的优劣是轨道交通能否发挥公楼底部, 形成 十分方便的换乘体系。这种体系既客运系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城市中心或繁华地区为公共交通提供方便, 又有 效限制了私人小汽车进入市中心区, 保证市郊居民一、国外典型城市的轨道即使在不使用小汽车的情况下, 也能在1 小时内到交通换乘系统的分析达市中心办公地。 2. 东京地铁的换乘系统 东京地铁的换乘中心如东京站、池袋站、新宿站、涉谷站等, 往往是几条地铁与干线铁路、市郊铁路的换乘中心。同时还将公共汽车站、出租汽车站、地下停车场以及商店、银行、地下商业街等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虽不在同一建筑物, 但用地下通道联络在一起, 从而可以形成地下、地面和地上立体换乘中心。每个地铁车站都有若干个进出口, 少则十几个, 多的达数十个之多。如新宿站是8 条线路的大型换乘中心, 地下一层是小田急各站停车线路, 又通过站台的中央通道、北通道和高架南通道, 联络车站东西两侧; 地下二层是京王线; 地下三层是丸之内地铁线; 地下四层是J R 新宿站; 地下五层是京王新线, 地铁都营新宿线; 地上一层是小田急快车线、山手线、中央线; 二层以上是京王百货店、小田急百货店、食品店、饭店、书店等等。地铁丸之内线新宿站—新宿三丁目站就有36 个出口;京王新宿站有7 个出口, 西武新宿线新宿站在东口就有22 个进出口; 小田急新宿站直通到小田急百货店和地下商业街,有24 个出口。新宿换乘中心周围联络39 条公共汽车线路,有30 多个汽车停车场。 3. 莫斯科地铁的换乘系统 莫斯科现有的地铁换乘站(包括地铁与地铁及地面铁路之间的换乘) 共计35 个, 其中地铁与地面铁路之间的换乘站16 个。地铁与地面公交站的结合也很普遍, 全市600 多条地面公交线路能与地铁换乘的就有500 多条。每个地铁站附近都集中了近20 条公交线路。环线地铁12 座车站,其中11 座是换乘站; 环线地铁穿越花园环路12 个广场和17 条主干道, 吸引了大批乘客, 方便了郊区乘客的换乘, 充分发挥了地铁的总体效应。同时,在修建地铁车站时, 与地下人行过街地道相结合, 不但缓解了地面车流与行人间的矛盾, 而且使行人、乘客、过街乘客都非常方便,保证了交通安全。

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地面公交及衔接

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地面公交的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大城市的交通必须向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条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线路要想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就必须有很大的客流量,其吸引能力取决于车站所在地区居民的出行强度和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程度。前一部分客流在线路规划与设计中已做了充分的估计,而后一部分客流是通过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合理的衔接与协调争取得来。因此,研究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市内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与协调,是保证足够客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城市轨道 交通服务质量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能减少出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缩短人们出行时间,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并保证客运交通的高效率,也能更好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 6.1 衔接规划的原那么 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规划主要从城市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方便性、合理性、政策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逐步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客车、小汽车、出租车为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新运输网络,以满足城市现代化运输需求。 (2)根据轨道交通站点交通功能和服务X围,确定站点地面交通衔接的主要方式和配置形式。 (3)根据站点人流集散量和换乘模式,确定交通方式规模和布局 安排。

与公共汽车的衔接 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换乘从空间上分主要有以下4种衔接模式:模式一: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处于同一平面,公共汽车的到达与出发站都直接靠近列车出发站台旁,从公共汽车到列车的换乘乘客只要穿过列车站台。该形式确保有一个方向换乘条件很好,而且步行距离很短,适合于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较大的情况。这种模式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运用都不广泛。 模式二: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处于同一平面,使公共汽车到达站和轨道交通出发站同处一侧站台,而公共汽车出发站与轨道交通到达站同处另一侧站台。该形式使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共用站台,两个方向都有很好的换乘条件。这种模式中换乘步行距离最短,是“车走人不走”的最好体现,方便公交线路的组织和其他交通流的集散,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常用。 模式三:公共汽车直接在道路旁边停靠,通过人行设施与轨道车站相连。该形式往往适合于轨道线路和道路平行的情况,但容易出现公交进出车站与其它道路交通相互干扰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出行量的增多,这种模式的缺点会越来越明显,会使交通拥挤,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在以后的规划与建设时应考虑用模式二或四。 模式四:在交通繁忙的轨道交通枢纽,入站的公共汽车很多,可采用多个站台的方式。为保证换乘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乘客就近换车,可将公交的进站停靠站台设计在通道入口前,每个公交站台都应该与轨道交通站台以通道(需要时建自动扶梯)相连。另外,当常规公交从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线路之间的协调布设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线路之间的协调布设 1.1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网协调的内涵 轨道交通运力强大,主要用来承担大城市中长距离运输、客流密集的交通走廊,但线网密度较疏,只能覆盖主要交通集散区和交通走廊;常规公交建设运量低,线路设施便捷、站间距适中、方便居民搭乘,适合中短途运输,此外,公交投资也较小,线路调整灵活,但线网密度大,能够覆盖到城市每一个交通服务区,仍是承担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工具。 单纯的依赖轨道交通建设,或单纯的依赖地面常规公交均不能满足城市客运服务的需求。但通过两者的分工与配合,轨道交通承担大运量、直达客运,常规公交补充轨道交通不足,并连接轨道交通,发散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就能够很好的满足城市客运需求。 线路是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

素,常规公交作为以前的主要公共交通,它的线网布设已经 随着城市的发展日渐成熟。近几年城市轨道交通的日益崛 起,各个大的省会城市都相继修建了轨道交通,由于轨道交 通自身的特点,它的线网的布设势必会对常规公交线网的布 局会产生影响,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引起资源浪费,严重的 情况下会一起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恶性竞争,给城市公共 交通带来更多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首先要求公共交通要优秀,其次是 公共交通的两大组成部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在不同层 次发挥着作用。首先,由上文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特性决 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以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 普通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二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其次,作为交通一体化的战略,要求公共交通整个系统必须 取得高度成功,而不只是其中某一部分的成功。 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 管理等方面的充分整合,是一项层次性强的系统工程,其核 心在于实现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其合理运营模式

长沙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交通衔接方式调查研究

长沙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交通衔接方式调查研究 作者:文/ 舒忠 来源:《时代汽车》 2020年第19期 舒忠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城市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区域间交流的主骨架交通 方式,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形成一体化、智慧化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是城市轨道交通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还能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为 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轨道交通长沙换乘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raffic Connection Mode of Changsha Urban Rail Transit Terminal Shu Zhong Abstract: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putting more and more pressure on urban traffic. Many cities use urban rail transit as the main adjustment method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 emands of citizens’ for transportation. Urban rail transit, as the main skeleton transportation mode of inter-city communication, effectively connects with other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to form an integrated and intelligent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which is the basic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and an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effectively alleviate urban traffic problems and provide an effective guarantee for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rail transit, Changsha, transfer 1 引言 服务于长沙市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包括中低速磁浮系统和地铁系统,目前在运营的6条城 轨线路已覆盖了长沙全部的主城区及长沙县,分别是磁浮快线(黄花机场-长沙火车南站)、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换乘枢纽站点已达12个。截止2019年底,共发送旅 客约3.38亿人次,日均客流量达106万人次[1]。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衔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 着长沙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和城市交通服务质量。各城市交通方式有效衔接,优势互补,既是城 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和城市交通问题治理的需要。 2 与其他城市交通方式衔接的必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相对于其他城市交通方式而言,具有运量大、准点率高、速度快、舒适度高、安全性高、运营成本低、占地面积少、低污染、环保的特性,作为城市交通体系主骨架引流作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衔接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衔接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大城市的交通必须向以快速 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城市快速轨 道交通具有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小等多种独特优势,决定了其广泛应用的良好 前景,但是其运输潜能的充分发挥必须辅助以良好的馈送系统和衔接换乘系统。 本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衔接研究。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枢纽;交通衔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交通机动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 现有交通设施无法承受的交通需求总量。这种城市交通需求总量的不断增长与交 通设施供应滞后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它是产生诸如 交通堵塞、停车困难,环境恶化、事故频繁等交通问题的根源。 一、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定义及作用 目前国内学者对枢纽的定义存在许多说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汉语字 典里是指主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事物的关键部位;事物之间联系的中心 环节。在早期管理科学和操作研究中,枢纽概念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坐落在 需求中心的货栈、设施或中心车站,这是单一枢纽的概念;与此相对的另一层涵 义是指可以使一系列“出发到达”对接,使交通总成本得以降低的中心,这是复合 枢纽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枢纽常常用terminal一词来表述terminal的原意是指终 结点,在交通述语里亦既是乘客的到达点,出发点。另外,国外学者也用 transfer stop或用transfer station表达,中文翻译为换乘站。 二、轨道枢纽规划设计理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过程,轨道交通的规划与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与设计,尽量使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与居民出行 的主流方向一致;二是轨道交通枢纽和车站的规划设计,应努力提高轨道交通与 其它客运交通方式的衔接换乘水平。轨道交通的投资效益、运行效率的充分发挥,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轨道交通枢纽作为锚圃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常规公交网络体 系的基础,其规模布局、功能定位、设施配置、换乘布局模式以及交通组织与信 息化管理水平等因素将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输效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然而 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枢纽的 规划设计理论方面还存在着空白点和薄弱点: 1.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滞后于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设计理论研究,至今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相关理论,也没有轨道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方面的专用 规范或规程。我国轨道交通枢纽车站的设计与建设基本上是沿用传统工程设计模式,以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标准为指南。仅满足单体(线路)项目的客流需求、满 足工程结构规范、满足自身用地工程范同,而缺少针对不同换乘功能要求、枢纽 整体效率、信息管理标准化的技术标准: 2.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对换乘枢纽缺乏综合性的功能发计,对枢纽 的集激客流和换乘客流缺少深入的论证分析,致使轨道交通枢纽与其它各种客运 交通方式缺乏有效的衔接,进而造成轨道交通客流远低于预测水平,大运量、快 速的运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巨大的投资得不到预期的汇报。 3.由于在用地空间、设施配置、环境约束等方面缺少总体性的枢纽方案比选,对部分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功能规模、设施布局缺乏前瞻性、整体性的综合考虑,致使枢纽内通达性欠佳,且后续工程实施困难。

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其他交通衔接

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其他交通衔接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交通逐渐变得拥堵不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为缓解 城市交通压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与其他交通线路的衔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的原则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制定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是 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在制定规划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 客观因素优先,如站点选址、线路线形、站点间距等。 - 经济性原则,考 虑地铁建设成本,将规划定位在最利于使用的范围内。 - 定位市场优先,充分调研 市场需求,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线路。 当然,在规划设计的初期阶段,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前期概念设计,可以大大 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如何与其他交通衔接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线路衔接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线路的通达 性以及与其他交通线路的连通性,这既能提高轨道交通的便利性,又能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优化,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设计合理的换乘站点 在制定轨道交通规划时,应尽量推行公交地铁快轨、跨越交通干线、交通枢纽 站等形式的换乘,并在规划中选定各类交通工具的优先交通左转车道和优化转车点。在设计换乘站时,需要考虑两种不同交通模式的结合,满足换乘需求,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 提高线路的通达性 在轨道交通规划中,线路的通达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同时,通达性的提高会 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的使用率。提高通达性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 - 布置站点密度。 - 良好的换乘接驳设备。 - 线路与城市主要商业中心的接驳。 - 线路连接城市 主要居住区。 提高交通自主选择性 在轨道交通规划中,交通自主选择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了提高城市轨道 交通的使用率,需要使轨道交通线路与其他交通工具无缝衔接,形成多元化的城市交通网络。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 提高换乘性。 - 新技术的运用。 - 定 时长途交通设施的连通。

轨道交通与接驳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轨道交通与接驳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火热。国内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也逐渐掀起发展高潮。由于各城市对轨道交通都本着“大干快上”的态度,往往只关注线路建设本身,对站点周边的城市交通接驳系统考虑不足,因此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及客流吸引力受到影响。交通接驳能够弥补轨道交通直接服务不足的短板,通过接驳换乘可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及客流数量。文中对轨道交通与接驳交通一体化衔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轨道交通;接驳交通;一体化衔接 1轨道交通接驳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1.1深入加强轨道网与公交网的融合 轨道交通开通运营的城市,地面公交客流下降是普遍现象。对于同一出行廊道,轨道和地面公交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鉴于两者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模式不同,服务客流群体的构成特征必然存在差异,应深入调查研究沿线走廊客流构成(出行目的、乘客属性、常乘客比例等)、出行分布、乘距构成、接驳换乘等特征,逐线开展研究,不能忽视两者在“争抢客流”方面的“竞争”关系,亦不能简单化处理,盲目拆除或调整沿线公交线路(包括同走廊长大线路)。通过专题研究,优化地面公交线路布局及运营组织,做好公交站点与轨道站点的衔接,谋求轨道网与公交网的协同发展。 1.2规范管理共享单车打通“最后一公里”接驳 共享单车出现后,迅速成为轨道衔接的重要交通方式,其自由灵活、经济便捷的出行特性极大方便了周边居民衔接轨道的便利程度。共享单车接驳公共交通具有较好的时间优势和便捷度,共享单车逐渐成为有效的“最后一公里”出行的解决方案之一。而与此同时,盲目大量投放以及管理上的缺位造成了对站前广场空间资源的肆意挤占,同时也加大了站点周边交通秩序治理的难度。因此,迫切

轨道交通与接驳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轨道交通与接驳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的快速发展,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担率,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逐步注重轨道站点交通接驳设施的规划建设。2021年9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布《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了分类,并针对各分类的站点交通接驳设施的规模、配置要求给出了相应的参考标准。本文主要分析轨道交通与接驳交通一体化衔接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一体化;接驳交通;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设施布局;实施组织;运营管理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火热。国内一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也逐渐掀起发展高潮。由于各城市对轨道交通都本着“大干快上”的态度,往往只关注轨道交通本身的建设,对站点周边的城市交通接驳系统考虑不足,导致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及客流吸引力受到影响。各类交通方式的接驳能够弥补轨道交通直接服务不足的短板,通过接驳换乘可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及客流数量。目前,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已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已开始重视轨道交通的接驳工作。但是,在当前轨道交通运营规模急剧扩大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融合,做好交通接驳设施的有序运行,提升轨道交通接驳的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1、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体系 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是扩大轨道服务范围,提升轨道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接驳体系涵盖步行系统、非机动车系统、常规公交系统、机动车系统、服务品质提升系统等,承担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出行服务功能。

1.1步行接驳系统 步行接驳系统一般包含集散广场、步行道、过街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是轨 道接驳的必要设施。设施设置应安全、连续、便捷、舒适,满足无障碍要求。 1.2常规公交接驳系统 常规公交接驳系统一般包含公交停靠站、公交场站、公交线路等,设施设置 应遵循需求适应、土地节约、人车安全、交通顺畅、换乘方便等原则。 1.3服务品质提升系统 服务品质提升系统一般包含轨道站外导向标识指引、风雨连廊等。2020年佛 山开展地铁沿线站点接驳系统满意度调查,共计派发3000份问卷,回收约2800份,有效问卷2673份,有效率为95.5%。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轨道接驳的 意见主要集中在出行服务品质方面。其中选择缺少风雨连廊、标识指引不清晰、 慢行品质不佳等问题分别为811人次、1086人次、1555人次,分别占总问卷比 例的30%、41%、58%,充分彰显了市民对轨道接驳服务品质提升的诉求。 2、当前轨道交通接驳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关于轨道交通接驳系统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还需 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大部分启动轨道交通建设或者开通运营1、2条线路的城市,关于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制度还停留在轨道交通本身,缺乏轨道 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接驳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导致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后才发 现接驳不畅而重新启动改建予以弥补。(2)城市在轨道交通带动城市交通体系 运营发展方面,缺乏一个更广泛的空间一体化视角。当前的轨道交通设施仍然是 一个比较狭窄的“连接概念”,特别是轨道交通与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连接缺乏 连续性。但是,城市空间的统一性和乘客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运输路线不仅是交 通工具之间的有效过渡,只有将轨道交通与其接驳设施深入融入城市空间(现实 往往具有误导性),从而实现了更高质量的网络化。轨道交通规划是城市的重要 构建单元,应与城市更新、土地开发、交通体系规划等紧密集成。(3)对轨道 交通近中远期运营客流的预测不准确,导致节点交通客流预测不准确,供应顺序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 研究 摘要:从线路和车站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 该系统与其它交通衔接的方式及技术问题,并给出了国外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做法,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提出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规划、交通枢纽 0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大城市的交通必须向以快速轨道 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综合客运体系发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要高效地发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作用,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除要在线路规划、车站设计等方面进行好轨道系统自身的建设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配合衔接好,以共同为整个城市客运服务,也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合,包括其线路与其它交通方式 线路的衔接和其车站与其它交通方式车站的换乘衔接两个方面. 结合作者多年从事轨道交通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实践,认为应该加强下面所阐述方面的应用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 1 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线路衔接 1. 1 与公交线网的衔接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与公交线网的关系应定位为主干与支流的关系,城市 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主要以中远距离客流为主,平均运距一般为6 ~10 km ,以发挥其大运量、快速,准时、舒适的系统特征[1 ]. 公共汽电车运 量小,但机动灵活,是解决中、短途交通的主力,其更多地应考虑网络覆盖范围,为区内出行提供方便条件. 两者的衔接,一般的作法是: (1) 在快速轨道交通沿线取消大的重合段长的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改而将其设在快速轨道交通线服务半径以外的地区. 此项作法能更好的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客流,同时缓解地面交通的压力. 如某城市在兴建轨道交通的同时, 调整公交线网,基本取消了与轨道交通线重合长度超过6 km 以上的线路,为发挥 轨道交通的效益创造了条件. (2) 将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两端的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的终点尽可能的汇集在轨道交通终点,组成换乘站. 为与轨道交通运量大、客流密集的特点相匹配,在轨道交通起终点一般设置大型公交换乘站,甚至是全市性的客运交通枢纽站,以快速的疏解客流,同时方便乘客. (3) 改变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线路,尽量做到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交汇,以方便换乘. 主要是在与轨道交通线垂直的公交线路上进行调整,使公共交通车站尽量与轨道交通车站靠近,缩小换乘距离,同时使轨道交通吸引更多的客流. (4) 在局部客流大的轨道交通线的某一段上,保留一部分公共汽车线,起分流作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的衔接思考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的衔接思考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于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以其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少、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舒适等特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轨道交通作为平时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如若能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良好衔接,可以缩短人们的出行时间,从而可大大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和吸引力。本文就地铁与其他交通换乘衔接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供轨道交通工程师借鉴。 2现状问题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其作用要充分的发挥,交通衔接必不可少。若把地铁比作动脉,市内其它交通方式就是毛细血管,它们是一个有机体。过去几十年,由于规划前瞻性不够、建设时序不同、协调机制缺乏等多种原因,导致地铁车站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性不足,换乘距离过长、换乘效率不高、没有规划相应的停车场等,致使换乘体验不佳,降低了轨道交通的客流吸引力。经过多年运营和乘客体验,各部门对交通衔接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现已作为项目审查的重要内容,建设部门、规划部门和各级审查部门都非常重视。然而,从已开通地铁的城市看过来,现交通衔接大体存在以下问题: 1)初期对交通衔接重视不够 (1)地面交通衔接涉及到规划、交通、土地等多方面的接口,需要各方协作,而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机制需要过程和时间; (2)地铁建设受制于工期压力,为确保按期开通,缺乏足够的时间去协调推动各部门共同来完成地铁车站周边的交通衔接配套,许多工作只能开通后再进行补救。 2)对交通衔接系统研究不足

交通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沿线进行调查摸底、结合规划进行需求分 析研究,制定交通衔接规划,指导工程设计。多数城市,由于交通衔接设计缺乏 系统性,未对沿线的交通衔接需求进行测算,仅仅是调整了公交站点和在地铁出 入口附近有限的用地设置一些非机动车停车。 3)管理不足 某些城市在地铁车站出入口附近的自行车停车场多数无人管理,无序停放、 被盗丢失较常见。而且多数无车棚,雨雪天气使用不便。 3理念及规划原则 交通衔接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涉及到多个部门,各种交通方式又 存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问题,因此,交通衔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 保证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就需要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相互配合,需要相关政策 和管理措施的统一协调。交通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的,为了让交通更加高效,便捷,应该按照如下理念及规划原则。 3.1“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 在轨道交通衔接客流构成中,主要有步行、公交、出租车、小汽车这几种衔 接方式: 1)步行是最主要、最便捷也是最为环保、节能的衔接方式。将其放在所有 衔接方式最优先考虑的位置,通过集散广场、步行道和过街设施等为步行提供安全、连续、便捷和舒适的步行空间。 2)常规公交与步行的衔接比例相近,均为最主要的衔接方式。在有交通工 具的衔接方式中,常规公交人均占用资源少、效率高,应成为首要提倡的衔接工具。 3)出租车衔接规划要结合区域的需求管理政策和道路组织要求,分区域、 分时期采取不同策略,对于中心区以设置临时停靠站为主,方便与地铁换乘;而

青岛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导则(DB3702FWJT023—2020)

青岛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导则 (DB3702FWJT023—2020) DB 青岛市服务业标准规范 DB 3702/ FW JT 023—2017 青岛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导则 2017-11-01发布2017-12-01实施 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编写。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青岛市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昌友、林积恩、王在峰、徐泽洲、栾长飞、房涛。 青岛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岛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基本要求、需求分析与评价指标、公交线路衔接、公交中途站衔接、公交场站衔接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青岛市各轨道线开通前后常规公交衔接方案的制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JJ/T 15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DB 3702/FW JT 016—2017 青岛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DB 3702/FW JT 016—2017中界定的中途站、首末站、港湾式中途站、非港湾式中途站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轨道交通直接吸引范围direct attract sphere of rail transport 轨道站点周边可通过步行衔接的区域范围称为轨道交通直接吸引范围,一般取轨道站周边500米~800米半径范围。 3.2 轨道交通间接吸引范围indirect attract sphere of rail transport 轨道站点周边直接吸引范围以外,主要通过公交、非机动车等方式接驳的区域范围为轨道交通间接吸引范围。一般取轨道站周边3000米半径以内且直接吸引范围以外区域。 3.3 轨道交通接驳rail transport connection 实现轨道交通进出站的乘客与其他地面交通进行有效转换的交通方式。 3.4 竞争性公交线路competitive bus line 轨道交通直接吸引范围内,与轨道交通存在一定客流竞争的常规公交线路。 3.5 接驳性公交线路connecting bus line 常规公交站点设置于轨道交通直接吸引范围内,能为垂直于轨道交通线路方向居民出行提供接驳功能的常规公交线路。 3.6

轨道交通衔接

北京地铁与公共交通衔接存在的问题 依据现状地铁1、2号线,城铁13号线各车站的服务对象类别和区位划分,分类抽取典型车站对其现状交通设施配置进行调查,抽取的主要车站是:西直门、上地、回龙观、立水桥、望京、石景山、军事博物馆、西单、东单、国贸等。结果如下: 1)在市中心区三环以内和核心区的公共交通线路发达,通达率很高,但在三环路以外,公交线路明显缺乏,线网覆盖率较低; 2)公共交通的站点设置距离地铁站较远,一般,公交站点距离道路交叉口50米以远,甚至有100米,而地铁车站的出入口均布置在交叉口50米以内,致使地铁乘客换乘距离很长; 3)地铁车站周围自行车停车场地明显不足、管理混乱;外围一些车站的周边道路条件很差,不方便乘客进出车站; 4)地铁车站周围的机动车停车场使用率较低,很多出租车停靠在乘客集散广场,管理混乱。 现状地铁车站交通衔接设施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基于这些经验总结,对于地铁线路建设要进行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制定详细的车站交通衔接设施规划,促进城市交通结构优化调整,确立公共客运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 地铁与地面铁路车站的衔接 地面铁路车站往往是一座城市的门户,其一般建筑悠久,周围各种设施齐全,聚集的客流量较大,进一步进行空间的开发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地面铁路衔接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目前通常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在既有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修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利用出入口通道与铁路车站衔接. 这是目前国内普遍的一种做法. 根据线路走向可分为两种型式,一种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与地面铁路车站平行布置,如目前北京火车北站;一种是车站交叉布置,即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与地面铁路车站正交或斜交,线路穿越铁路站场. 一般的说,前一种型式有利于与既有的火车站衔接,后一种型式为线路的延伸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以上两种型式优点是利用了火车站站前广场空间,明挖施工时不造成大规模的拆迁和改造,相对施工难度较小,但也要充分注意到,施工期对车站客流的影响,在客流聚集比较大,广场规模容量有限时,要考虑分流措施. 两种型式对客流的换乘条件一般,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使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及进出站通道靠近地面铁路出入口,有条件时应设独立通道进行换乘. (2) 在地面或高架修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进行客流的统一组织规划.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设于地面或高架时,一般会对火车站周围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在既有铁路车站设置时,不光会带来较大的拆迁,其换乘客流也不宜组织,应慎重对待. 在火车站周围单独修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面或高架车站时,必须考虑景观问题,其通常的方法是将轨道交通车站置于地面铁路车站一侧或在广场前道路上与地面铁路车站平行布置,换乘客流一般通过地面或天桥疏解后进入地面铁路车站。 (3) 在新建和改建的火车站中,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一同考虑,形成综合性交通建筑,方便乘客换乘. 此种方法是最好的一种客流衔接换乘方法,目前在我国新建的铁路车站中已逐步采用. 如北京西客站, 其是将整个地铁车站设于铁路站房下进行合建,地下一层为综合换乘大厅,地面铁路客流可直接通过换乘厅进入地铁车站,对乘客十分方便. 在进行此种建筑规划设计时,最佳的方式是实现两种交通方式在站台的直接换乘,但目前我国由于体制、票制等原因,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是今后重点解决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衔接技术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衔接技术 研究 摘要: 为了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乘车体验,一个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必须包含高效的轨道交通和灵活的地面公交。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衔接技术为研究重点,从减少乘客转乘时间、提高公交路线覆盖率等角度对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同时,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衔接技术措施,旨在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衔接技术、乘客转乘 一、引言 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存在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大城市上,交通拥堵和交通瓶颈问题愈发突显。而公共交通的发展和提升,是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人民出行质量的必经之路。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目前诸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核心。然而,这两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仍存在许多不协调和不衔接的问题,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也降低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效率。因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衔接技术,建立一个高效、智能、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不协调问题 在城市公共交通中,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优势和特点是各自独立的,都有卓越的运输能力和服务体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路线规划、车辆等级等因素的制约,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协调和不衔接的问题。 1、乘客转乘时间长 目前地铁和公交的线路规划是分散的,需要在地铁站口或者公交车站换乘。而且,由于地面公交车辆的行驶受到繁忙的街道路况和人流干扰较大,所以乘客在公交车站等候时间较长,而换乘时间也会因此而变得较长。 2、公交路线覆盖不足 目前地铁与公交线路的衔接较少,地铁线路较为固定,而大多数市内公交线路较为灵活和多变,所以公交路线的覆盖范围相对较窄,不能满足乘车需求。 3、公交车与地铁站距离较远 很多地铁站的出入口与周围公交车站距离较远,甚至需要通过地下通道才能到达地面公交车站,这样既延长了乘客的换乘时间,也增加了不必要的体力劳动。 以上种种问题,都限制了市民的出行便利性和出行效率,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整体质量。 三、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衔接技术研究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之间的不协调问题,需要通过

[3]福州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优化研究-1

福州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优化研 究 针对福州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优化,以协调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依据,从组织结构、运营管理、规划建设、线网布局等方面,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组织结构方面,通过分析目前福州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近期、远期的优化方案;在运营管理方面,从运营车辆、发车间隔、线网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在规划建设方面,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方式;在线网布局方面,结合福州地铁2号线和3号线的线网布局,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优化的线网方案。 引言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途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解决城 市公交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衔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交通工具成为了居 民出行的重要选择,如何满足居民对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成为了当前交通运输 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大容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工具,具 有较强的运能和容量,与常规公交协调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 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常规公交系统基本是独立运营、各自为政,两者之间 存在着“两张皮”现象,未形成有机协调和统一管理。为解决该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 解决方案,如调整运营模式、实行两网融合、推进车辆共享等。陈静等通过对重庆市轨道 交通线网和线网密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下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方案; 吴建峰等基于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特征分析及现状评价结果,提出了优化公共交通运营管 理措施;刘亚杰等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营组织模式进行分析。周鹏 等结合深圳市公交线网规划情况对城市公交线网优化方法进行研究;杨静等采用多目标规 划理论对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进行了优化研究;于佳等对成都市公共交通系统进 行了分析与研究。目前对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福州地铁 2号线和3号线的建设运营情况以及福州市公共交通系统现状,以福州城市轨道交通与常 规公交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组织结构、运营管理、规划建设、线网布局等方面对福州 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一、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及特征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分为五种,即: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小汽车、步行和自行车。轨道交 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准点舒适、安全环保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城市交通最主要的发 展方向。常规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在居民出行中承担了60%左右的客流。小汽车 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速度快、方便快捷、机动性好等特点,但由于其在使 用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不被提倡使用。步行和自行车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具有经济、环保等优点。但由于其出行距离长,速度慢,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根据福州市 交通与物流规划研究院对福州市居民出行调查结果显示:福州市居民出行方式以地面常规 公交为主,出行比例高达78%;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较低,仅为3%左右。由上述结果可知: 目前福州市居民出行方式以地面常规公交为主,轨道交通为辅。因此,在轨道交通与常规 公交之间需构建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及协调优化方案。 二、轨道交通走廊内常规公交客流特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