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导则

北京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导则

以北京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导则为标题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中的交通问题也日益凸显。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的设计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和便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融合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城市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融合发展成为了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融合发展旨在通过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促进城市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二、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的定义和作用

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是指将轨道交通站与周边土地、建筑、交通设施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交通枢纽。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还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三、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1. 综合考虑交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因素,合理布局轨道交通

站和周边设施,确保交通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2. 在设计上注重人性化,提供便利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满足乘客的需求。

3. 充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打造丰富多样的功能,包括商业、文化、休闲等,提升周边地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4. 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采用绿色建筑和智能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 加强与周边道路和交通线路的衔接,提供便捷的换乘条件,提高交通的连通性和通达性。

四、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的实践案例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已经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城融合特色的轨道交通站。比如,北京西站作为一个综合性交通枢纽,不仅有高铁、城际铁路的接驳,还有地铁、公交等交通方式的换乘。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交通的便利性,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北京地铁的部分站点也注重了城融合的设计。比如,望京站周边的望京SOHO和望京国际商业中心,与地铁站无缝衔接,形成了一个集办公、商业、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交通效率,还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形象和品质。

五、总结

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的设计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又可以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在设计上,应综合考虑交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因素,注重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铁路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设计导则

铁路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设计导则 摘要: 1.铁路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设计导则的背景和意义 2.一体化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 3.一体化设计导则在我国铁路客运枢纽站中的应用 4.铁路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设计导则的未来展望 正文: 铁路客运枢纽站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重要交通枢纽,对于提高我国铁路运输效率、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设计导则,旨在指导我国铁路客运枢纽站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工作。 1.铁路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设计导则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客运需求持续增长,对铁路客运枢纽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发展需求,我国铁路部门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体化设计导则,以提高铁路客运枢纽站的综合运输能力、换乘便捷性、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 2.一体化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 铁路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站场布局及设计、旅客流线设计、换乘设施设计、站房设计、站场与周边交通衔接设计等。其中,站场布局及设计要求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和铁路运输组织要求;旅客流线设计要求简洁明了、导向清晰;换乘设施设计要求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站

房设计要求兼顾功能性与美观性;站场与周边交通衔接设计要求实现高效便捷的出行。 3.一体化设计导则在我国铁路客运枢纽站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在新建的铁路客运枢纽站中广泛应用了一体化设计导则。例如,一些大型高铁站采用了“上进下出”的立体换乘设计,实现了高铁、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快速换乘;一些城市普速铁路客运站采用了“一体化站房”设计,提高了站房的使用效率和旅客的舒适度。这些应用成果充分展示了一体化设计导则在提高铁路客运枢纽站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的优势。 4.铁路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设计导则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持续发展,铁路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设计导则将继续完善和更新。未来,铁路客运枢纽站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智能化、人性化等方面的设计,以满足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规划与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地铁站点一般由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风道和风亭以及其它附属建(构)筑物共同组成。其具体规划与设计内容如下所示: 一、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特点 轨道交通车站是线网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客流集散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用地高效开发的区域。总体来讲,城市地铁站点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交通复杂且客流频繁 城市地铁站点周边片区往往是乘客流量大,交通需求大的区域。城市地铁站点的建设在满足旅客乘车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有效协调好与其他轨道线路或其他交通方式的安全高效换乘。居民到达地铁站点的方式可以是自行车、公路交通或者对外交通方式。地铁站点要承担多种交通方式乘客在地铁的换乘。与其他公路交通方式不同,无论怎样换乘,地铁乘客最终都以步行方式到达站点。而从换乘的角度讲,部分乘客会因换乘不便而从始发点步行到达车站,这将会增加站点地区的步行距离。 2、开发强度大 城市地铁站点的建设增加了交通的可达性,缩短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距离。这使各种生活、商务、娱乐等设施向地铁站点周边集聚,进而拉动站点周边土地的开发强度,刺激地铁周边片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站点周边片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进一步带动站点周边房地产的增值,土地商业化、社会化开发强度日趋增强。因此,地铁站点周边的土地具有较高的开发强度。 3、地下公共空间广阔 地铁有高架、地面以及地下三种形式,但在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心车站以地下形式应用的最多。站点设施从地下到地面能极大推动地下空间的开发,尤其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交通枢纽地区、城市副中心地区和城市中心商业区,站点具有广阔的地下空间。 4、建设时序性强 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从系统到个体逐步由规划到设计的过程,即是一个“面”—“线”—“点”逐步细化的过程。“面”包含了对整个研究区域的整体性研究,也包括对全市范围的影响分析,内容有区域交通分布和方式划分预测,地铁线路构架整合等:“点”即个别特殊问题的研究和地铁局部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包括具体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工程难点,客流发生、吸引和客流的换乘点等主要发生点的研究设计;“线”即是城市主要交通走廊,特指城市客流主要路线的整体规划研究,是串联“点”与“面”的途径,包括交通线路规划、沿线土地利用和客流发展、交通走廊敷设工程条件等。地铁线路规划与站点选址即是一个由“线”到“点”逐步深入细化的过程。线路规划是“线”的规划,即站点数量及分布的规划,具体的站点选址则是结合实际情况“点”的规划设计。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类 1、按站点功能可分为枢纽站、换乘站和一般车站: ①枢纽站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与设计成为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效率的关键。本文将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义、重要性和规划与设计的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义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是指城市中各种交通方式的集散和转换中心,包括公交站点、地铁站点、火车站、航空港、港口等。它们连接了城市内部和外部的交通网络,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和转换,方便乘客的出行;二是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如售票处、候车室、餐饮店等,满足乘客的需求。 二、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性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能够提高交通运 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不同交通方式的站点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方便乘客的转换和换乘,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枢纽的建设往往伴随 着周边地区的商业、办公和住宅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再次,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出行体验。一个现代化、便捷、舒适的交通枢纽不仅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能够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其功能的实现和效 果的最大化。 首先,要注重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选择。交通枢纽应该位于交通繁忙的地段, 便于乘客的接驳和出行。同时,要考虑到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条件,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其次,要合理规划交通枢纽的功能布局。不同交通方式的站点应该合理布局, 方便乘客的转换和换乘。同时,要考虑到站点之间的联系和通行的便捷性,确保乘客的出行效率。 再次,要注重交通枢纽的服务设施建设。交通枢纽除了提供基本的交通服务外,还应该配备便利的服务设施,如售票处、候车室、餐饮店等,方便乘客的等候和休息。 最后,要注重交通枢纽的环境设计和景观塑造。一个美观、舒适的交通枢纽能 够提升城市形象,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在交通枢纽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环境绿化、景观塑造等方面的考虑。 四、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分析 以北京市的地铁系统为例,北京地铁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了城市综合交通枢 纽的功能和需求。 首先,在地铁线路的规划中,北京地铁充分考虑了城市的交通状况和人口分布,将地铁线路布局在交通繁忙的地段,方便乘客的接驳和出行。 其次,在地铁站点的设计中,北京地铁注重了站点之间的联系和通行的便捷性。地铁站点的布局合理,方便乘客的转换和换乘,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 再次,在地铁站点的服务设施建设中,北京地铁提供了便利的服务设施,如售 票处、候车室、餐饮店等,满足了乘客的需求。

北京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导则

北京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导则 以北京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导则为标题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中的交通问题也日益凸显。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的设计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和便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融合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城市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融合发展成为了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融合发展旨在通过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促进城市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二、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的定义和作用 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是指将轨道交通站与周边土地、建筑、交通设施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交通枢纽。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还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三、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1. 综合考虑交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因素,合理布局轨道交通

站和周边设施,确保交通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2. 在设计上注重人性化,提供便利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满足乘客的需求。 3. 充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打造丰富多样的功能,包括商业、文化、休闲等,提升周边地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4. 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采用绿色建筑和智能化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 加强与周边道路和交通线路的衔接,提供便捷的换乘条件,提高交通的连通性和通达性。 四、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枢纽设计的实践案例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已经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城融合特色的轨道交通站。比如,北京西站作为一个综合性交通枢纽,不仅有高铁、城际铁路的接驳,还有地铁、公交等交通方式的换乘。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交通的便利性,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北京地铁的部分站点也注重了城融合的设计。比如,望京站周边的望京SOHO和望京国际商业中心,与地铁站无缝衔接,形成了一个集办公、商业、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交通效率,还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形象和品质。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核心区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以首都机场线西延工程北新桥站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核心区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以首都机场线西延工程北新桥站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核心区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以首都机场线西延工程北新桥站为例 摘要:城市更新是处理老旧城区和核心区的重要措施,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策略是城市更新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以北京核心区的首都机场线西延工程北新桥站为例,探讨了城市更新背景下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策略,包括周边环境、建筑形态、空间布局、交通连接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车站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逐渐凸显。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进行,传统的单一交通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需求,车站一体化设计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二、背景 北新桥站位于北京市核心区,是首都机场线西延工程中的重要枢纽站。该站所在区域属于老旧城区,周边环境、建筑形态等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设计北新桥站时,必须考虑城市更新的需求,提出相应的一体化设计策略。 三、设计策略 1.周边环境设计 周边环境设计是城市更新和车站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新桥站周边,应考虑景观绿化、人行道扩建、停车场规划等问

题。通过合理的周边环境设计,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形象。 2.建筑形态设计 建筑形态设计主要指车站建筑的外观设计、建筑风格选择等。在北新桥站的一体化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特点,并与周边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同时,通过合理的建筑形态设计,可以减少车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空间布局设计 空间布局设计是车站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北新桥站的设计中,应考虑到乘客的出行需求,合理安排站内的通道、出入口、换乘设施等。同时,要充分利用车站周边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 4.交通连接设计 交通连接设计是城市更新和车站一体化不可忽视的方面。在北新桥站设计中,应考虑与周边道路、公共交通等的衔接,并提供便捷的换乘条件。通过合理的交通连接设计,可以减缓交通压力,提高轨道交通的利用率。 四、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一体化设计策略的实施,北新桥站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周边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城市形象也逐渐提升。同时,通过合理的交通连接设计,北新桥站成为了周边居民和游客出行的重要枢纽。 五、结论 城市更新背景下,轨道交通车站一体化设计策略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北京核心区的首都机场线西延工程北新桥站为例,本文探讨了车站一体化设计的各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设计策略,可以实现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106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 摘要:作为城市综合客运网络中的重要关节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合理规划、建设、设计对综合客运网络的整体效率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乘客在枢纽内集散换乘的出行效率。近年来,我国对轨 道交通枢纽的设计和规划还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对基本的交通工程学理论的运用。所以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对枢纽交通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 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理论;模型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道路十分拥挤,为了缓解 巨大的交通压力,许多城市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公共交通和有轨交通上,所以地铁、轻轨等快捷便利的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 我国轨道交通的网络化水平正在高速发展,有数据表明,我国正在筹备建设的城 市轨道交通已涉及36个城市,其中国务院已批复的有29个城市,但是从枢纽建 设的实际运营状况的角度来看,轨道交通枢纽的建设仍然跟不上轨道交通线网的 发展速度,枢纽内部的布局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换乘距离过长,枢纽空间不足,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换乘线路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大大降低了人们在枢纽内换乘 效率。 1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设计的内涵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是城市多方式交通的集散地,它以公共交通为主,承载着 公交网、道路网、信息网三项功能,直接影响着客流集散和出行方式的转换与组合,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枢纽需要充分运用城市设计原理,交通心理学,城市规划理论,交通工程学和交通行为学等理论和方法,以公共交通系统的最优 化为目的,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设计的外部环境,使轨道交通枢纽达到最佳 的效率和效果。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设计的目标对象是交通的使用者,实现通畅性、效率性、便利性和安全性是枢纽运行的目标,将交通系统的资源作为限制条件,能够 对现有的和未来的建设枢纽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 2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计体系 2.1 枢纽交通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1 枢纽交通设计的目标 枢纽交通设计的目的是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和公 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对城市建设而言,公交运营商、行人、土地开发商和周 边的交通系统是利益相关的交通主体,在对交通枢纽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将出 行者的便利作为优先考虑的重点,尽力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2.1.2 枢纽交通设计的原则 设计理念是枢纽交通设计原则的重点,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对设计效果有着 直接的影响,交通枢纽设计应当重视以人为中心,兼顾人车关系的理念,并遵循 以下七项原则。第一,尽力缩短出行者在枢纽内的步行时间和距离,保障行人安全。第二,最大程度的利用枢纽内空间,使交通内的各个子系统既能有效分离, 避免相互干扰,又能保障内部的有效衔接。第三,增加枢纽整体和各个子系统内 部的客流量,降低乘客在枢纽内的出行成本。第四,平衡枢纽与周边交通系统的 压力。第五,为残障人士提供专座。第六,为出行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第七,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

地铁换乘枢纽流线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

地铁换乘枢纽流线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轨道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城市 公共交通运输中,地铁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从地铁运行的特点来 看地铁人流量大,运行速度快,且地铁换乘站多,这就要求地铁换乘枢纽要做好 流线设计,这样才能提高地铁运行的效率。从而更好的实现集约化和立体化的模 块布局要求满足乘客出行的需要。 关键词:地铁换乘枢纽;流线分析;设计方法 引言: 在地铁出行的过程中,换乘是市民出行在不同运输方式或同种运输方式不同 线路之间的换乘。在乘坐地铁出行期间,地铁换乘枢纽是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对于整个运输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地铁枢纽设计的过程中 要针对枢纽的流线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地铁运行的实际制定有效的设计方案, 从而更好的满足地铁出行的需要,并且不断提高运输能力,提高地铁的运载水平,满足人们出行的现实需求,更好的体现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地铁换乘枢纽流线分析 (一)地铁换乘流程与流线内涵 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换乘是市民在出行中不同运输方式或不同运输线路之 间转换的交通行为。地铁综合枢纽的核心交通流线主要分为旅客流线和地铁流线,在设计过程中市民换乘流线设计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影响到枢纽的换乘效率,因 此这也是设计的中心环节之一。从当前地铁综合枢纽设计的现状来看,市民出行 的流程与流线的概念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这导致设计过程中各种功能的属性不 够明确,因此对于流线的分析不够彻底导致设计过程中出现问题。 (二)换乘流线设计阶段划分

1换乘流程设计 换乘的流程设计主要包括市民在出行中参与换乘活动的主体、内容、活动连接关系、活动实现方式以及活动的需求。 2换乘设施设备以及建筑空间的设计 设施设备以及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是流线空间序列反映到设施设备和建筑空间等方面的需求,主要包括设施设备的布局,设备的规模,建筑空间的尺寸,建筑空间的组合等等。 3换乘流程的分析 市民在出行的过程中,从一条线换到另一条线的流程,主要是从一条线的站台下车到另一条线的站台上车。在这一过程中换乘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换乘所到达的路线,以及地铁枢纽中各个标识的指引等因素,会决定市民换乘的效率。因此在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市民出行换乘的一系列流程,以地铁枢纽为中心,对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以及重新组合,能够更好的提高地铁运载的效率更加方便市民的出行。 二、地铁换乘枢纽流线优化设计方法 (一)流线优化考虑因素分析 1换乘距离 对于市民来说,换乘距离是影响换乘路径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流线进行优化要满足其他因素对流线设计的要求。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中要确保市民在换乘时流线的距离不会过多的增加,从而影响换乘的时间导致换乘效率低下。 2换乘流线容错性 市民在出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例如市民可能会因为认错路或者中途发生各种偶然情况,导致偏离原来的流线[2]。针对这样的现状,在进行流线设计的过程中具有容错性的流线设计,可以帮助市民更加快捷的就近选择其他线

北京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利用导则

北京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利用导则 一、引言 1.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数量庞大,城市交通压力巨大。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的便捷性和效率,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满足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需求,北京市急需建设轨道交通车辆基地。 2.与此北京市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实现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集约利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推动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北京市出台了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利用 导则,以规范和指导未来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开发建设。 二、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利用导则的总体要求 1.政策指导: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利用导则的核心目标是遵 循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保 障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2.土地规划:要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选址与规划需符合城市总体 规划和交通规划,确保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相匹配,优化城市 交通运输结构。 3.集约利用:要求车辆基地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集约 利用,尽量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节约用地:强调在实施轨道交通车辆基地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节 约土地资源的原则,避免浪费和过度占用土地资源。

三、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利用导则的具体实施 1.选址规划:确定车辆基地选址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结合城市现有和未来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合理确定车辆基地的位置和规模。避免选址过分偏远或过于拥挤的地段,充分考虑未来的交通承载能力和发展空间。 2.规划设计:在车辆基地的规划设计上,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优化场地布局,做到车辆、设备和人员运营布局合理,节约用地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建设管理:推动轨道交通车辆基地项目建设时,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复垦,倡导生态节约型建设。 4.后续管理:建设完成后,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运营管理要全面社会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手段,高效稳定地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切实际解决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营效率问题。 四、推动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保障 1.政策扶持:北京市政府将推动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利用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工作,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为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政策扶持。 2.资金支持:为解决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问题,北京市政府将加大对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土地集约利用项目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

基于TOD模式的市域(郊)铁路站区城市设计——以北京通州西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基于TOD模式的市域(郊)铁路站区城市设计——以北京通州西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基于TOD模式的市域(郊)铁路站区城市设计——以北京通州西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居民出行质量,城市规划师开始借鉴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模式进行城市设计。本文将以北京通州西站枢纽地区为例,探讨基于TOD模式的市域(郊)铁路站区城市设计。 一、TOD模式的介绍 TOD模式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模式,旨在通过将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交通优化。TOD模式的特点包括:高密度混合用途开发、步行友好设计、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等。 二、通州西站枢纽地区的规划背景 通州西站枢纽地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区域。通州西站将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北京地铁大兴线和通州线等。因此,该地区的城市设计十分重要,可以借鉴TOD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TOD模式的通州西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 1. 高密度混合用途开发 TOD模式强调高密度混合用途开发,可以充分利用通州西站周边土地资源,建设多功能建筑群。这些建筑可以包括商业中心、办公楼、住宅区等,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此外,高密

度开发可以减少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步行友好设计 步行友好设计是TOD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通州西站枢纽地区的城市设计中,应该注重步行环境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建立多条步行街、人行天桥、人行隧道等步行设施,方便居民步行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缓解交通压力。 3. 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通州西站枢纽地区是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交汇处,必须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除了地铁线路,还应建设公交线路、自行车停车场等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居民出行选择的便利性。 四、通州西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的意义和影响 以TOD模式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可以有效改善通州西站枢纽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同时,适应高密度混合用途开发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步行友好设计和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可以提高居民的出行体验,减少汽车使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总结: 基于TOD模式的市域(郊)铁路站区城市设计以北京通州西站枢纽地区为例,可为城市规划师提供有关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和出行体验的参考。该模式注重高密度混合用途开发、步行友好设计和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能够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居民的出行质量,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这种城市设计模式不仅适用于通州西站枢纽地区,也可以为其他城市的铁路站区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借鉴

tod一体化综合开发技术导则

tod一体化综合开发技术导则 一、引言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一体化综合开发是指将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枢纽与周边土地利用有机结合,通过规划和开发,实现高效的交通系统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本文将介绍TOD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技术导则,以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总体原则 1.综合规划:在TOD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包括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等,确保各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 2.可持续发展:TOD开发应注重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等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人性化设计:TOD开发要关注居民和用户的需求,注重人性化设计,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4.多元化功能:TOD开发要将不同功能融合在一起,包括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和活力。 三、TOD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技术导则 1.交通规划: -建立高效的交通网络:设计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确保与周边地区的连接畅通。

-提供非机动车和步行设施:建设完善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系统,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和步行,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设计合理的停车设施:提供足够的停车位,并合理布局,使停车设施与交通枢纽相衔接。 2.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和容积率:根据交通枢纽的特点和功能,控制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确保景观和城市形象的统一。 -多样化土地利用:在交通枢纽周边设置住宅、商业、办公等不同类型的用地,实现功能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创造开放的公共空间:设计开放的公共广场和绿地,为居民和用户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3.建筑设计: -节能环保:在建筑设计中注重节能和环保,采用高效的建筑外墙材料、节能设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 -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设计合理的室内布局和通风系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居民和用户的需求。 -强调建筑与交通的关联性:在建筑设计中考虑交通枢纽的视线和步行路径,强化建筑与交通的关联性。 四、技术创新与智能化 1.利用智能科技:应用智能科技手段,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停车管理、智能安防等,提升TOD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红庙站车站设计及建筑一体化研究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红庙站车站设计及建筑一体化研究摘要:红庙站位于北京朝阳路与西大望路交叉处,未来红庙站将形成三线换乘 的枢纽站。站点地处北京CBD,周边建筑密集,道路两侧建筑未退红线,周边限制因素使车站方案在结合地面建筑一体化设计遇到诸多困难。合适的车站方案及结合下沉广场整合地上建筑设计成为技术难点和核心点。本项目利用多方案比选的方法,综合考虑设计出合理的车站及地面建筑一体化方案。项目的完成为今后解决地铁多线路换乘车站在诸多困难下如何衔接地面建筑一体化设计提供宝贵的方法和实际经验。 关键词:轨道22号线;车站设计;红庙站;一体化设计、下沉广场 一、站位及车站建筑布局比选 1、车站站位研究 因既有14号线在红庙站与远期规划R4线换乘条件,红庙站将形成14号线、22号线、R4线三站换乘的问题,也影响地面建筑一体化的设计。 (1)十字换乘 由于14号线车站跨路口布置,轨道交通22号线与规划R4线平行设置,下穿14号线车站,三线可实现十字换乘。因路口西北侧为高层住宅,西南侧为大学宿舍,建筑未退红线,车站出入口、风亭无法设置,十字换乘方案不成立。 (2)T型换乘 由于轨道交通22号线与R4线换乘客流较少,R4线设于道路东侧,22号线线设于道路西侧方案。图1-1—1-3所示 图1-1 十字换乘示意图图1-2 T型换乘示意图1 图1-3 T型换乘示意图2 因路口西北侧为高层住宅,西南侧为大学宿舍,建筑均未退红线,车站出入口、风亭无法设置,故22号线车站设于道路西侧不成立。 从实施性、对线路影响等角度比较,三线换乘方案按东侧T型换乘设计。 2、车站方案比选 (1)方案一

22号线车站主体为三层平顶暗挖车站,14号线车站站厅接地块地下三层,站厅接地块 地下二层下沉广场,车站风亭结合一体化下沉广场设置实现消隐。22号线红庙站为暗挖地下 三层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设备层,地下三层为站台层。车站站厅层设置换 乘通道与14号线站厅层相接。22号线站厅层预留付费区、非付费区换乘通道接口条件,R4 线为暗挖地下四层叠落站台车站,两线车站站厅层平接,实现换乘。优点:1.结合城市更新,实现14号线东北厅、22号线车站与地块一体化设计,同时车站与地下空间衔接,实现 客流地下进出站功能;2.14号线东北厅同步实施,可实现14号线本站开通运营;缺点:1.实 现区域一体化拆迁量极大,拆迁费高,难度大,可实施性较低。2.22号线车站与一体化结合 密切,且距离临街住宅不足10m,不满足环评距离,拆迁困难会导致车站无法实施。3.R4线 车站底板埋深大,施工风险大,且施工附属需拆迁南侧临街建筑。 (2)方案二 红庙北里拆迁难度大,以少拆迁结合车站附属设施工场地,同时预留R4线设于22号线 车站南侧。22号线车站为路中偏北暗挖两层车站,负一层为站厅,负二层为站台,车站附属 预留与地块地下空间结合条件。站厅层设换乘通道与14号线站厅相接,预留换乘通道、非 付费区连接通道与R4线站厅连接条件,待R4线实现规划,两车站平行换乘。优点:1.远期 结合城市更新,14号线东北厅、22号线车站与地块一体化设计,22号线车站附属预留与一 体化结合条件,实现附属消隐,同时利用车站与地块地下空间衔接,实现地块客流地下进出 站功能,方便乘客乘车;2.结合车站施工场地,做到少拆迁,实现22号线车站功能,服务周 边乘客;3.预留与14号线与22号线换乘条件,待14号线车站实施后可实现两线换乘。缺点:需拆迁车站西北象限临街多层住宅一栋。 (3)方案比较 图1-6 红庙站首层平面图图1-7红庙站站台层平面图 结论

北京市 【北京市】《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消防设计导则》

北京市【北京市】《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 枢纽工程消防设计导则》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消防设计导则发布商业设施不许设在地下三层及以下 近日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消防设计导则》正式印发。导则明确,副中心枢纽中的商业设施要求布置在地下一、二层,不允许布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楼层。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39万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约128万平方米,功能综合、规模大,铁路及地铁均采用中庭式车站和多空间融合的设计理念,车站与其他功能设施间的联系度高,是典型的站城一体化工程。据介绍,现行国家标准主要针对单一功能的建筑,对多功能站城一体化工程的消防设计要求不具体、不系统,甚至不明确。为此,导则根据副中心枢纽的功能需要和空间特性、不同区域内的火灾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消防设计技术要求。 导则提出,副中心枢纽地下空间设置的出地面采光窗井、排烟竖井等,与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地上相邻单、多层民用建筑或裙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米,与地上相邻高层民用建筑主体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3米;当防火间距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设置防火墙等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 导则提出,副中心枢纽的车站公共区内不应使用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地下餐饮场所不得使用天然气,严格控制易燃物品的数量和火源,并应采取预防电气火灾的措施。

导则明确,根据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副中心枢纽中的商业设施要求布置在地下一、二层,不允许布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楼层,严格控制在地下展示和销售各类易燃易爆商品。 导则提出,不同功能设施或各功能设施内的高火灾危险性场所与其他区域或场所之间,应设置防止火灾蔓延的防火分隔措施,并兼顾方便使用和人员疏散。 同时,铁路车站的站台公共区、乘客进出站厅和候车厅、地铁车站的站台和站厅的公共区,可利用上、下行自动扶梯作为疏散设施,但下行自动扶梯应能在火灾时改为上行功能或停止运行。

丰台站站城一体化规划 丰益花园

丰台站站城一体化规划丰益花园 丰台站,北京市域铁路北京枢纽的主要车站之一,目前已建成开通的4条高铁及城际铁路北京西站、丰台站、北京南站。京津城际铁路天津至北京段、京津城际铁路及北京地铁房山线在丰台站换乘。2014年4月21日开通运营后将成为京津冀地区通往华北地区最便捷交通枢纽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最便捷的轨道交通枢纽之一。随着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等大型枢纽设施建成投用。随着“一市两级运营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地铁13号线、S6线建设开通,丰台站将迎来高速发展。丰台站和北京南站将成为中国铁路枢纽型站城一体车站格局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换乘枢纽之一。丰台站将成为北京东部大型交通枢纽之一。”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官网发布《丰台站站城一体化规划丰益花园规划》出炉。丰台站位于京津城际铁路丰台站南侧。规划丰台站 TOD片区开发项目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大桥东南侧,东至西四环北侧路(规划),南至永定河,西至顺义交界,北至西二环西侧路;南至温榆河;东至六环路东二环外及京通快速路(京港澳高速)。总用地面积约540公顷。规划范围包括西六环-丰台站及周边地区、丰益桥地区等区域及南部地区。丰台站将为区域提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功能配套。丰台站地区规划面积约9.3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23平方公里、南北向延伸区0.3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2万人(不含轨道交通北京南站)。丰台站站城一体化规划:以轨道交通为基础及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为支撑,将站前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并以高品质生活配套为保障完善交通设施换乘体系。”未来丰台站将成为最大火车站之一。丰益花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白纸坊乡南部地区以及永定河沿线地区等城市副中心重点区域交界处。站城一体化规划 1.布局与规模 丰台站是集铁路、公路、地铁、城市公交、出租客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为北京东部大型交通枢纽之一。规划对丰台站地区进行系统规划,优化各要素之间的布局,并通过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实现功能、空间、环境的相互协调,使地区实现整体发展和空间优化。根据最新批复和周边地区发展需求,丰台站站城一体化规划指导下实施建设。规划丰台站站城一体规划范围内包括10个街道、25个镇、2个区级行政办公区。其中城市核心区面积为8.35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人。区域内共有一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16处,规划有18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内居住人口规模约35万人。区域内规划有22个街道共计26个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内设置小学1所,中学1所;幼儿园9所;托儿所5所,医疗卫生站3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座;社区体育活动场地2处。 2.功能定位 在城市更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的指导下,结合站城一体化规划和站城发展需求,统筹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地上基础设施、产业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确定了丰台站TOD开发的功能定位:●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公交优先”,发展“慢行优先”交通模式,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城市交通微循环”,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实现“地铁带动城市更新,轨道驱动城市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为丰台枢纽与沿线地区提供高品质生活配套以及综合服务等。●产业总部基地。统筹考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价值,积极引入科技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新型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产业水平。●地铁换乘枢纽。 3.规划指标与指标体系 规划指标体系由规划用地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功能定位三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以及8个三级指标组成。轨道交通站点:丰台站综合交通枢纽共设置4条轨道线路、13条公交线路和1条出租车线路,总运力达166万人次/日。地上交通功能:站城一体后,站前形成约30万人/日客流量的交通枢纽功能;地上交通功能主要为集散功能,包括公交枢纽、长途客运、出

铁路旅客车站结合城市设计站城融合理念探索

铁路旅客车站结合城市设计"站城融合" 理念探索 摘要:在满足旅客基本出行需求的同时,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多的出行体验, 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 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车站需要纳入整体规划和蓝图。如何将车 站与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将车站融入区域,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好的 条件,成为铁路车站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铁路;车站;城市设计;站城融合;交通融合;功能融合; 铁路旅客车站结合城市设计的“站城融合”理念,是在实现车站交通功能的 基础上,让车站以一种全新的、更为丰富的建筑形态展现出来,将车站设计与区 域城市设计紧密结合,实现交通隐形化、空间一体化、功能互补化、衔接无缝化、管理集中化、服务多样化。 一、城市化与综合交通体系水平是“站城融合”发展的决定因素 “站城融合”是社会经济、综合交通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以铁 路与城市融合发展较为成熟某国为例,大规模的“站城融合”发展主要还是集中 于中心城市和东京都市圈内,在一般性城市的车站,仍然以“车站配套适量的多 功能服务设施”为建设模式。在中心城市站点,“站城融合”规划基于不同区域 的车站发展历史、客流需求和城市发展,也存在多种开发强度和开发模式。有的 偏重于高密度开发,有的偏重于土地利用,有的偏重于综合交通接驳和配套服务。站在保留历史老站房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的地下接驳交通建设,并在车站周边 进行高密度的城市功能开发。从国际上站城发展的经验来看,车站与城市功能结 合的方式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客流 的构成、消费方式和习惯等多种因素,每个因素都至关重要。在中心城市与一般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导则一、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边地区的设施规划和设计对提升城市交通服务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套实用可行的导则,以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的发展和建设。 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规划原则 1.便利性原则: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应以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和增加居民生活服务功能为出发点,合理布局公共交通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等,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2.公共空间原则: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规划应以打造公共空间为目标,注重创造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环境,提供休闲娱乐、集会交流的场所,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社交活动的开展。 3.综合配套原则: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规划应注重配套设施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公共设施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需求。 4.景观环境原则: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规划应注重环境美化和景观塑造,通过绿化、广场、雕塑等手段打造美丽宜人、人文自然相融合的景观空间,提升区域形象和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三、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设计要素

1.交通设施规划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规划应考虑站点出入口、步行道路、自行车道、交通广场等,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确保交通便利性和安全性。 2.商业服务设施规划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应考虑商业中心、购物中心、超市、餐饮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购物和生活需求。 3.医疗设施规划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医疗设施规划应考虑医院、诊所、药房等, 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4.教育设施规划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教育设施规划应考虑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在保证居民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5.公共文化设施规划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应考虑图书馆、文化活动 中心、博物馆等,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和知识学习空间。 四、实施措施和建议 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划定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发 展范围和规划要求,确保规划设计与城市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 2.制定政策支持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录 序言 (1) 1. 总则 (1) 1.1. 目的 (1) 1.2. 作用 (1) 1.3. 编制原则 (1)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2. 工作阶段与要求 (2) 2.1. 工作阶段 (2) 2.2. 工作要求 (2) 3. 规划内容 (3) 3.1. 交通发展战略 (3) 3.2. 综合交通体系组织 (3) 3.3. 对外交通系统 (4) 3.4. 城市道路系统 (4) 3.5. 公共交通系统 (5) 3.6. 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5) 3.7. 客运枢纽 (5) 3.8. 城市停车系统 (6) 3.9. 货运系统 (6) 3.10. 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6) 3.11. 近期规划 (6) 3.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 4. 技术要点 (7) 4.1. 现状调研 (7) 4.2. 交通调查 (8) 4.3. 现状分析 (10) 4.4. 需求分析 (11) 4.5. 方案制定 (13) 4.6. 方案评价 (13) 4.7. 强制性内容 (13) 5. 成果要求 (14) 5.1. 成果形式 (14) 5.2. 规划文本 (14) 5.3. 规划说明书 (15) 5.4. 规划图纸 (16) 5.5. 基础资料汇编 (17)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序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定位及作用,规定了编制的基本要求、主要编制内容、规划成果组成,以及编制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了指导各城市做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本《导则》提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及编制程序,并明确了规划成果形式和要求。 1.总则 1.1.目的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旨在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发展绿色交通,合理安排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城市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1.2.作用 1.2.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城市综合 交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1.2.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规划的依据,对外交通、 道路、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交通枢纽、停车、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等子系统规划及近期规划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3.编制原则 1.3.1.应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 1.3. 2.应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 系,统筹各交通子系统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