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亲属称谓词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亲属称谓词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亲属称谓词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亲属称谓词教学

摘要:亲属称谓词是主要用于亲属之间表示称谓的词。汉语的亲属称谓词系统相较于其他语言,非常复杂,同时还存在着拟亲属称谓以及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是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之一。教学时,在重点讲解常用称谓词的基础上,应加强不同语言间称谓词的对比,同时可进行偏误预警。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比;偏误预警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06203

亲属称谓词是建立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之上的亲属之间用于称谓的词。亲属称谓词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与本人关系的名称,在各种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亲属称谓词在民族语言中自成体系,相对稳定,这些称谓词不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关系,从中亦可窥见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1]。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相对于其他语言而言,非常复杂,确定关系的要素包括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这些要素纵横交错,形成了复杂的亲属网络系统,在每一个网络的结点都有一个具体的称谓词,不可谓不细密精确。

亲属关系首先可分为血亲和姻亲,而血亲又有宗亲、外亲之

别,宗亲指与自己同姓的亲属关系,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孙子孙女等;外亲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但不同姓的亲属关系,如外祖父母、母亲的兄弟姐妹、自己的表兄弟姐妹及其子女、自己女儿的子女等。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包括自己的配偶以及配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的配偶、堂(表)兄弟姐妹的配偶等。由于以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当下大多数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导致亲属关系不如从前复杂,加之人们的亲属观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渐淡化,当代的称谓词系统有逐渐简化的趋势。汉语三代以内的亲属称谓词如下页图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亲属称谓词之外,汉语还存在一种亲属关系词。两者的区别是,亲属称谓词是用来称呼的,而亲属关系词则是用来表明亲属之间关系的,如“妈妈”是亲属称谓词,而“母子”或“母女”则是亲属关系词;“姐姐”是亲属称谓词,而“姐弟”或“姐妹”则是亲属关系词。在一些有关个人社会关系的表格填写中,往往要用到亲属关系词。其他亲属关系词还有“姑嫂”“姑侄”“婆媳”“兄妹”“父女”“父子”“舅甥”“连襟”“叔侄”“兄弟”“妯娌”“祖孙”“姨甥”“祖孙”“夫妻”“翁婿”“叔嫂”“伯娣”,等等。此外,还存在几个主要用于口语中的亲属关系词:“哥儿们儿”指家里的弟兄们,也用于男性朋友间的互称;“姐儿们儿”指家里的姐妹们,也用于女性朋友间的互称;“娘儿们儿”是长辈妇女与晚辈的合称,“爷儿们儿”是长辈男

子与晚辈男子的合称。

由于汉语称谓词系统较为复杂,学习者接受起来很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讲解常用亲属称谓词

据调查,现代亲属称谓词有三百多个,以下为常用的血亲称谓词:

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爷爷、奶奶、孙女、姑妈、姨妈、叔叔、舅舅

常用的姻亲称谓词有:

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嫂子、小姑子、大姑子、弟媳(妹)、姐夫、妹夫、大舅子、小舅子、儿媳妇、女婿、伯母、婶婶、姨父、舅妈

在汉语的亲属称谓词中,除血亲和姻亲之外,还存在一种拟亲属称谓词。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的年龄、辈分、身份等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词称呼对方,这种模拟亲属关系来称呼非亲属的称谓词就是拟亲属称谓词,比如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李叔”等,称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女性为“阿姨”“刘姨”等,称年龄比自己稍大的女性为“大姐”“张姐”等,称年龄比自己稍大的男性为“大哥”“王哥”等。这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常用亲属称谓词中,“儿子”与“孙子”也

常被用作辱骂之词,相应地骂人者则以“老子(我)”和“爷爷(我)”自称。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族观强调宗族传承、长幼尊卑以及重男轻女密不可分。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传承一个家族香火的是儿子和孙子等后嗣,而女孩长大后则要嫁人,是别人家的,因此被排除在家族承继者之外,正因为如此,“女儿”和“孙女”则不用作辱骂之词。在有着漫长历史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儿子、孙子对父亲和爷爷必须绝对服从,言行必须恭敬谦卑,因此,骂人时若称对方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则是对对方的极端蔑视,同时将自己抬升到可以成为对方祖宗的地位以抑人扬己,借以打压别人的气势,显示自己的强势。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亲属称谓词出现了泛化的现象,一些亲属称谓词作为构词语素,与其他语素一起构成的词不用于称谓,而用来指称在职业、相貌、经济等方面具有某种特点的一类人,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亲属称谓词上,如“哥”“姐”“嫂”“叔”“妹”,出现了诸如“的哥”“的姐”“军嫂”“房叔”“靓妹”等词。

语义泛化了的“哥”“叔”都用于表明男性性别,此外,两者还区别了不同的年龄段:“哥”表示年轻男子,“叔”一般表示中年男子。“哥”字词中,“哥”前的语素有的表示职业相关信息,如“的哥”;有的表示突出的特征,如“犀利哥”“淡定哥”“帅哥”。“叔”字词中,“叔”前语素一般只表示引人注意的方面,

如“房叔”“表叔”,整个词具有讽刺色彩。

语义泛化了的“姐”“嫂”“妹”除了表示女性性别之外,也显示了年龄段的差异:“姐”“嫂”不如“妹”年轻;而在“姐”“妹”与“嫂”之间还存在是否已婚的不同:“姐”不突出婚姻状态,可以是已婚的,也可以是未婚的,如“富姐”“房姐”;而“妹”一般情况下则表示未婚状态,如“槟榔妹”“靓妹”等;“嫂”表示已婚状态,如“军嫂”等。在“姐”字词、“妹”字词中,“姐”“妹”前的成分有的表示职业信息,如“空姐”“的姐”“打工妹”“槟榔妹”;有的表示突出的方面,如“富姐”“房姐”“淡定姐”“户口姐”“微笑姐”“电眼姐”“靓妹”。在“嫂”字词中,“嫂”字前的语素有的表示丈夫的职业,如“军嫂”“警嫂”;有的表示自身的职业信息,如“空嫂”“育儿嫂”。二、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

亲属称谓词在各种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但是在每种语言中的复杂程度以及彼此的对应关系不尽相同。为了使学习者正确领会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内涵,将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进行对比的方法比较常用,如汉英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词的差异通过下表可一目了然:

汉英常用亲属称谓词对比表

英语汉语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祖母、外祖母father, mother爸爸、妈妈brother, sister哥哥、姐姐、弟弟、妹妹uncle伯父、叔叔、舅舅、姑夫、姨夫aunt伯

母、婶母、舅妈、姑姑、姨妈nephew侄子、外甥niece侄女、外甥女brotherinlaw大伯子、小叔子、大舅子、小舅子、姐夫、妹夫、连襟sisterinlaw大姑子、小姑子、嫂子、弟妹、妯娌、大姨子、小姨子、舅嫂cousin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亲属称谓词的词义分割是不同的,英语的范围大于汉语,因而此类词数量小,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强,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甚至性别都可忽略不计。比如用brother可以称呼哥哥和弟弟,用sisiter可以称呼姐姐和妹妹。而在汉语中各种因素的区分则要细密得多,比如同是兄弟姐妹,不仅区分性别还强调长幼,若兄或弟或姐或妹不止一个,则还要在他们或她们中按年龄大小排序,如大哥、二哥,二弟、三弟,大姐、二姐、三姐,等等。英语中一个cousin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八个词;aunt相当于汉语的“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五个词。汉民族对亲属称谓系统如此细密的语言分割,与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度密切相关,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单纯,与他们简单的家庭结构不无关系。

汉语有堂亲和表亲之分。“堂”为“同堂”即内亲,“表”者“外”也,表亲即“外亲”。西方人宗族观念不强,所以英语的亲属称谓词体现了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的平等。西方人强调人格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

词远没有汉语这么多,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拟亲属称谓词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在英语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英语的亲属称谓词一般只限于家庭内部。在汉语中,出于礼貌,人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若是在国外,一位当上了奶奶的年长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会觉得受到了冒犯。一种文化中被当作礼貌的言行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同样适用。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数量众多,词义区分细密,学习者不易掌握,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有助于清楚地了解这种差别,从而在生活中正确地使用。

三、偏误预警

对学习者而言,复杂而陌生的汉语亲属称谓词系统使他们难免出现一些偏误,因此有经验的教学者可指出一些比较常见的典型偏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2]。

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汉语的亲属称谓词分为用于当面称呼的面称和不用于当面称呼的背称两种。“丈夫”和“妻子”是背称,当面一般称为“老公”和“老婆”或直呼其名或使用其他爱称;“父亲”“岳父”“公公”也是背称,当面都要称呼为“爸爸”;“母亲”“岳母”“婆婆”也是背称,当面都要称为“妈妈”;“小姑子”“小姨子”也都是背称,当面要称为“妹妹”或直呼其名;“大姨姐”和“大姑姐”也是背称,当面要称为“姐姐”;“小叔子”“小舅子”也都是背称,当面要称为“弟弟”或直呼其名;

“大舅子”“大伯子”也都是背称,当面称为“哥哥”,等等。如果当面使用背称,则有失得体性。

拟亲属称谓词一般用于普通阶层中间,目的是为了拉近交往者之间的距离,但若使用不当则会让对方感到不快,反而可能会影响彼此的关系[3]。比如,如果称呼年龄较大的教授为“大爷”或“大娘”(大妈)则是非常不得体的,有失对对方的尊重。这是需要提醒学习者的。

另外,为了加深学习者的理解,可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练习,学习者扮演亲属角色,相互进行介绍;也可模拟非亲属社会关系角色,练习日常社会交往时应该正确使用的称谓词。

参考文献:

[1]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34—47.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3.

[3]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2):10—15.

The Teaching of Kinship Term for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GAO Yan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1]新选.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 父 父亲的父亲:爷爷、公公 母亲:奶奶、婆婆 父亲的哥哥:大爷(轻读)、伯伯(bǒbo)、伯伯(bái bai)、伯父嫂子:大娘、大妈、姆姆、伯母 父亲的弟弟:叔叔 弟媳:婶婶、阿姨 父亲的哥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父亲的姐妹:姑姑、姑妈 姐夫、妹夫:姑父、姑爹、姑丈 父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父亲的祖父:太爷、老太、太公、老爷爷 祖母:太奶、老太、太婆、老奶奶 父亲的伯父:大爷、大公 伯母:大奶、大婆 父亲的叔叔:三爷、三公 婶婶:三奶、三婆 父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大爷、堂伯父、堂伯、堂叔、堂姑 父亲的姑姑:姑奶、姑婆 姑父:姑爷(不轻读)、姑公 父亲的姑姑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 父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 外祖母:太姥、太外婆、老外婆 父亲的舅舅:舅爷、舅公 妗子:妗奶、舅奶、舅婆 父亲的姨姨:姨奶、姨婆 姨父:姨爷、姨公 父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表大爷、表伯父、表伯、表叔、表姑 母 母亲的父亲:姥爷、外公、外爷 母亲:姥姥、外婆、外奶、婆婆 母亲的哥弟:舅舅 嫂子、弟媳:妗子、舅妈、舅娘 母亲的哥弟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姐妹:姨姨、姨妈、阿姨 姐夫、妹夫:姨父、姨爹、姨丈 母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祖父:太姥爷、老太、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 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 母亲的伯父:大姥爷、大外公、大外爷 伯母:大姥、大外婆、大外奶

母亲的叔叔:三姥爷、三外公、三外爷 婶婶:三姥、三外婆、三外奶 母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舅、堂姨、堂姨妈、堂阿姨 母亲的姑姑:姑姥、姑外婆、姑外奶 姑父:姑姥爷、姑外公、姑外爷 母亲的姑姑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 母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 外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 母亲的舅舅:舅姥爷、舅外公、舅外爷 妗子:妗姥、舅姥、舅外婆、舅外奶 母亲的姨姨:姨姥、姨外婆、姨外奶 姨父:姨姥爷、姨外公、姨外爷 母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 其他 什么是舅表、姨表、姑表? 你管表姐的爸爸叫舅舅,她就是你的舅表。 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姨姨,她就是你的姨表。 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姑姑,她就是你的姑表。 怎么称呼舅表、姨表、姑表的家人? 去舅舅家,碰到妗子的家人,一般是按舅表的叫法叫,他叫姥姥,你也叫姥姥。去姨姨(姑姑)家,碰到她丈夫的家人,也和表哥姐弟妹一样叫法,他们叫爷爷,你也叫爷爷。 怎么称呼伯母、婶婶的家人?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使用特点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使用特点 【摘要】传统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价值取向,了解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些敬谦称。 【关键词】亲属称谓;敬称;谦称;使用特点 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与传统的汉文化关系密切,或者说,传统的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价值取向,而敬谦称就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了解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些敬谦称。 一、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1)“嗯,仁者,求仁得仁;恕者,犯而不校。好名字,谁给你起的?” “家父所赐。” “令尊是……” “家父易元杰,曾在中堂大人麾下为国效力。” (霍达《补天裂》第一章) (2)健生说道:“令兄出去了吗?” 燕秋道:“程先生带他去拜访一个人去了。” 健生道:“这样早,程先生就来过了吗?” 燕秋道:“是的,他来过了。因为我没有起来,他没有惊动我,就同家兄出去了。” (张恨水《雁归来》第四十二回) “家父”、“令尊”虽然都是对“父亲”的称谓,但是他们所具体使用的场合不同。“家父”只用于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令尊”用于对对方父亲的称呼,就是说,一个指向内,一个指向外。如果对它们不加以区别,甚至颠倒使用,就只会闹出笑话了。 除了“家父”和“令尊”以外,其他的如“家母”和“令堂”,“贱内”和“尊夫人”,“家兄”和“令兄”,“舍妹”和“令妹”,“小儿”和“令郎”,“小女”和“令爱”等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家母、贱内、家兄、舍妹、小儿”等都是内向性的,只能用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而“令堂、尊夫人、令兄、令妹、令郎、令爱”等都是外指性的,只能用于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人。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父父亲的父亲:爷爷、公公母亲:奶奶、婆婆父亲的哥哥: 大爷(轻读)、伯伯(bo bO、伯伯(bd i bai、伯父嫂子: 大娘、大妈、姆姆、伯母 父亲的弟弟: 叔叔 弟媳: 婶婶、阿姨父亲的哥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父亲的姐妹: 姑姑、姑妈 姐夫、妹夫:姑父、姑爹、姑丈父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亲的祖父: 太爷、老太、太公、老爷爷 祖母: 太奶、老太、太婆、老奶奶 父亲的伯父: 大爷、大公 伯母: 大奶、大婆 1/ 6

父亲的叔叔: 三爷、三公 婶婶: 三奶、三婆 父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大爷、堂伯父、堂伯、堂叔、堂姑父亲的姑姑: 姑奶、姑婆 姑父: 姑爷(不轻读)、姑公 父亲的姑姑的子女: 表伯、表叔、表姑父亲的外祖父: 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外祖母: 太姥、太外婆、老外婆 父亲的舅舅: 舅爷、舅公 妗子: 妗奶、舅奶、舅婆 父亲的姨姨: 姨奶、姨婆 姨父: 姨爷、姨公 2/ 6

父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 表大爷、表伯父、表伯、表叔、表姑母母亲的父亲: 姥爷、外公、外爷 母亲: 姥姥、外婆、外奶、婆婆 母亲的哥弟: 舅舅 嫂子、弟媳:妗子、舅妈、舅娘母亲的哥弟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姐妹:姨姨、姨妈、阿姨姐夫、妹夫:姨父、姨爹、姨丈母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的祖父:太姥爷、老太、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母亲的伯父:大姥爷、大外公、大外爷 伯母: 大姥、大外婆、大外奶母亲的叔叔:三姥爷、三外公、三外爷婶婶: 三姥、三外婆、三外奶母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舅、堂姨、堂姨妈、堂阿姨 3/ 6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陕西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白白”,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大”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舅妈”陕西方言中通常称之为“妗子”;外公不叫“姥爷”而称之为“魏公”;这些称呼在城市中已逐渐消逝,但在农村仍在普遍使用。 “屋里人”陕西方言中常把媳妇称之为“屋里人”。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便在家纺织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把女的称之为“屋里人”的称谓,就连《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称呼。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屋里人。”这里的屋里人已与陕西方言中所指的已婚妇女含义大致相近。 三、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亲属称谓词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称,是用于当面招呼的的亲属称谓词。另一类是背称,不用于当面招呼,常用在书信中或正式场合及向别人介绍时的亲属称谓词。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陕西方言在面称中为了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常强调他称,如:称呼老人一般前加儿孙辈的名字,如“某某他爷爷”或“某某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标准,如:如果自己孩子的大娘则称之为“他大爷”“他大娘”或“某某他大爷”“某某他大娘”。对晚辈的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特点

汉语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与传统的汉文化关系密切,或者说,传统的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汉语亲属称谓的价值取向,而敬谦称就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了解亲属称谓中敬谦称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这些敬谦称。 一、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1)“嗯,仁者,求仁得仁;恕者,犯而不校。好名字,谁给你起的?” “家父所赐。” “令尊是……” “家父易元杰,曾在中堂大人麾下为国效力。” (霍达《补天裂》第一章) (2)健生说道:“令兄出去了吗?” 燕秋道:“程先生带他去拜访一个人去了。” 健生道:“这样早,程先生就来过了吗?” 燕秋道:“是的,他来过了。因为我没有起来,他没有惊动我,就同家兄出去了。” (张恨水《雁归来》第四十二回) “家父”、“令尊”虽然都是对“父亲”的称谓,但是他们所具体使用的场合不同。“家父”只用于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令尊”用于对对方父亲的称呼,就是说,一个指向内,一个指向外。如果对它们不加以区别,甚至颠倒使用,就只会闹出笑话了。 除了“家父”和“令尊”以外,其他的如“家母”和“令堂”,“贱内”和“尊夫人”,“家兄”和“令兄”,“舍妹”和“令妹”,“小儿”和“令郎”,“小女”和“令爱”等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家母、贱内、家兄、舍妹、小儿”等都是内向性的,只能用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而“令堂、尊夫人、令兄、令妹、令郎、令爱”等都是外指性的,只能用于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人。 对“尊”、“贤”、“令”、“家”、“舍”等敬谦语素的使用,除了要注意内外指向性,还要注意上下指向性。有些语素只可用于长辈或平辈,而有些必须用于平辈或晚辈。“令”是通用于他人亲属的敬语素,无年龄和辈分之分,而“尊”、“家”一般用于长辈和平辈,“贤”、“舍”、“小”则用于平辈或晚辈。 二、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亲属称谓中的敬谦称是汉语称谓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例如同是对父亲的称呼,汉语中有“尊公、尊甫、尊翁、尊君、令尊、家父、家严、家公、家君、家尊”等不同的叫法,而在英语中,往往只是最简单的“yourfather”或“myfather”,不象汉语称谓这样丰富且具有表情性。使用不同的称谓显示说话者的感情好恶和尊恭谦卑,这是汉语敬谦称中才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性。再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和英语中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家父、家严、家公、家君、家尊myfather 家母、家慈、家堂、家夫人mymother 家兄、愚兄、小兄myelderbrother 贱房、贱荆、贱内、贱妻、贱累、贱室mywife 小儿、小犬、小豚、贱息、贱子、犬子myson 小女、拙女mydaughter …… 尊慈、尊堂、尊母、尊萱yourmother 尊公、尊甫、尊翁、尊君、令尊yourfather 令兄、令兄大人、尊兄、贤兄yourelderbrother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亲属称谓词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亲属称谓词教学 摘要:亲属称谓词是主要用于亲属之间表示称谓的词。汉语的亲属称谓词系统相较于其他语言,非常复杂,同时还存在着拟亲属称谓以及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是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之一。教学时,在重点讲解常用称谓词的基础上,应加强不同语言间称谓词的对比,同时可进行偏误预警。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比;偏误预警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06203 亲属称谓词是建立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之上的亲属之间用于称谓的词。亲属称谓词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与本人关系的名称,在各种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亲属称谓词在民族语言中自成体系,相对稳定,这些称谓词不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关系,从中亦可窥见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1]。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相对于其他语言而言,非常复杂,确定关系的要素包括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这些要素纵横交错,形成了复杂的亲属网络系统,在每一个网络的结点都有一个具体的称谓词,不可谓不细密精确。 亲属关系首先可分为血亲和姻亲,而血亲又有宗亲、外亲之

别,宗亲指与自己同姓的亲属关系,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孙子孙女等;外亲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但不同姓的亲属关系,如外祖父母、母亲的兄弟姐妹、自己的表兄弟姐妹及其子女、自己女儿的子女等。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包括自己的配偶以及配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的配偶、堂(表)兄弟姐妹的配偶等。由于以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当下大多数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导致亲属关系不如从前复杂,加之人们的亲属观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渐淡化,当代的称谓词系统有逐渐简化的趋势。汉语三代以内的亲属称谓词如下页图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亲属称谓词之外,汉语还存在一种亲属关系词。两者的区别是,亲属称谓词是用来称呼的,而亲属关系词则是用来表明亲属之间关系的,如“妈妈”是亲属称谓词,而“母子”或“母女”则是亲属关系词;“姐姐”是亲属称谓词,而“姐弟”或“姐妹”则是亲属关系词。在一些有关个人社会关系的表格填写中,往往要用到亲属关系词。其他亲属关系词还有“姑嫂”“姑侄”“婆媳”“兄妹”“父女”“父子”“舅甥”“连襟”“叔侄”“兄弟”“妯娌”“祖孙”“姨甥”“祖孙”“夫妻”“翁婿”“叔嫂”“伯娣”,等等。此外,还存在几个主要用于口语中的亲属关系词:“哥儿们儿”指家里的弟兄们,也用于男性朋友间的互称;“姐儿们儿”指家里的姐妹们,也用于女性朋友间的互称;“娘儿们儿”是长辈妇女与晚辈的合称,“爷儿们儿”是长辈男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百度文库) 父 父亲的父亲:爷爷、公公 母亲:奶奶、婆婆 父亲的哥哥:大爷(轻读)、伯伯(bǒbo)、伯伯(bái bai)、伯父嫂子:大娘、大妈、姆姆、伯母 父亲的弟弟:叔叔 弟媳:婶婶、阿姨 父亲的哥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父亲的姐妹:姑姑、姑妈 姐夫、妹夫:姑父、姑爹、姑丈 父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父亲的祖父:太爷、老太、太公、老爷爷 祖母:太奶、老太、太婆、老奶奶 父亲的伯父:大爷、大公 伯母:大奶、大婆 父亲的叔叔:三爷、三公 婶婶:三奶、三婆 父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大爷、堂伯父、堂伯、堂叔、堂姑 父亲的姑姑:姑奶、姑婆 姑父:姑爷(不轻读)、姑公 父亲的姑姑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 父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 外祖母:太姥、太外婆、老外婆 父亲的舅舅:舅爷、舅公 妗子:妗奶、舅奶、舅婆 父亲的姨姨:姨奶、姨婆 姨父:姨爷、姨公 父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表大爷、表伯父、表伯、表叔、表姑 母 母亲的父亲:姥爷、外公、外爷 母亲:姥姥、外婆、外奶、婆婆 母亲的哥弟:舅舅 嫂子、弟媳:妗子、舅妈、舅娘 母亲的哥弟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姐妹:姨姨、姨妈、阿姨 姐夫、妹夫:姨父、姨爹、姨丈 母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祖父:太姥爷、老太、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 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 母亲的伯父:大姥爷、大外公、大外爷

伯母:大姥、大外婆、大外奶 母亲的叔叔:三姥爷、三外公、三外爷 婶婶:三姥、三外婆、三外奶 母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舅、堂姨、堂姨妈、堂阿姨 母亲的姑姑:姑姥、姑外婆、姑外奶 姑父:姑姥爷、姑外公、姑外爷 母亲的姑姑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 母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 外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 母亲的舅舅:舅姥爷、舅外公、舅外爷 妗子:妗姥、舅姥、舅外婆、舅外奶 母亲的姨姨:姨姥、姨外婆、姨外奶 姨父:姨姥爷、姨外公、姨外爷 母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 其他 什么是舅表、姨表、姑表? 你管表姐的爸爸叫舅舅,她就是你的舅表。 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姨姨,她就是你的姨表。 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姑姑,她就是你的姑表。 怎么称呼舅表、姨表、姑表的家人? 去舅舅家,碰到妗子的家人,一般是按舅表的叫法叫,他叫姥姥,你也叫姥姥。去姨姨(姑姑)家,碰到她丈夫的家人,也和表哥姐弟妹一样叫法,他们叫爷爷,你也叫爷爷。 怎么称呼伯母、婶婶的家人? 随堂哥姐弟妹叫,他们叫妗子,你也叫妗子。

陇东方言(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亲属称谓方面的差异与其内涵

陇东方言(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亲属称谓方面的差异与其内涵 刘宝锋 【内容摘要】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陇东地区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称“陇东粮仓”。本文旨在研究陇东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在亲属称谓方面的差异,分析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陇东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差异内涵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汉语以其悠久的历史,地域分布辽阔广泛,使用人口众多,对于亲属之间的称谓也复杂多样。人们经常说到一个词——“七大姑,八大姨”,虽然这个词仅指人多,但从另一面可看到中国的确是一个称谓语大国。当前所有的亲属分为两类,之下又分为四个小类。两大类分别是血亲亲属和姻亲亲属。血亲亲属又分为两支,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姻亲亲属也同样分为两类:夫系亲属和妻系亲属。从交际对象角度来分析, 亲属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又叫叙称) 。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背称是受话人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亲属称谓是亲属制度下在语言方面的反映,它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反映了极其复杂的亲属制度,那么对于考察亲属称谓也就具有语言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三重意义了。陇东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陇东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旁系称谓的关系。把义父称作“干大”,义母称作“干妈”,称妯娌为“先后” 。 4.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如:“老娘”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陇东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陇东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陇东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爹爹”或者“大爹”,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妈”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舅妈”陇东方言中通常称之为“妗(jin)子”;外公不叫“姥爷”而称之为“魏(wei)爷”;这些称呼在城市中已逐渐消逝,但在农村仍在普遍使用。 “屋里人”陇东方言中常把媳妇称之为“屋里人”(宁县地方常见)。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便在家纺织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把女的称之为“屋里人”的称谓,就连《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称呼。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屋里人。”这里的屋里人已与陇东方言中所指的已婚妇女含义大致相近。 三、陇东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从汉语亲属称谓看语言的象似性

从汉语亲属称谓看语言的象似性 发表时间:2017-02-22T14:07:09.53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1月作者:李雪玲 [导读] 由汉语亲属称谓语可以看出,语言形式和社会关系有着某种象似性,这也是人类运用象似性原则把语言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结合的结果。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自古以来,汉族社会都有着自己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传统伦理文化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汉语亲属称谓语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等级观念最好的印证。称谓系统分类与思维分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象似性。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象似性 一、引言 象似关系可分为“镜像象似(imagic iconicity)”与“关系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所谓“镜像象似”是指符号对所指的简单摹状,如语言中的象声、象形现象;所谓“关系象似”是指符号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与所指的内部成分间的关系存在结构性对应。(Haiman,1980)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关系象似”,通过分析汉语亲属称谓语来阐释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这种“象似性”。 二、亲属称谓语的象似性分析 自古以来,汉族社会都有着自己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传统伦理文化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汉语亲属称谓语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等级观念最好的印证。印欧语系中大多数语言都用同一套系统称呼男女双方的亲属,而汉语却严格区分男方亲属称谓与女方亲属称谓。如英语“uncle”一词对应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aunt”一词对应汉语中的“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妈”。汉语亲属称谓极其复杂,本文讨论的范围暂时圈定在以“我”为中心的上下三代近亲中,以普通话为基础,成都方言和昆明方言为例证。 男方亲属在称谓上明显比女方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1、在普通话中,母亲的兄弟无论年龄大小统称为“舅舅”;而父亲的兄弟则有长幼之分,长于父亲者称“伯伯”,幼于父亲者称“叔叔”。在这一点上,成都话、昆明话与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在成都话中,母亲的兄弟称之为“舅爷”,父亲的长兄称之为“伯伯”;父亲的弟弟称之为“叔叔”。在昆明话中,父亲的长兄称之为“大爹”,父亲的弟弟称之为“耶耶”,并且,父亲最小的弟弟称为“老耶”;母亲的长兄称之为“舅爹”,母亲的弟弟称之为“舅耶”,虽然母亲的兄弟分长幼,但是可明显看出,该称谓与父族称谓有密切的联系。 2、即使都为父亲的兄弟姐妹,父亲的兄弟有“伯伯”“叔叔”之分,而女方在称谓上没有姊妹之分,统称为“姑姑”。在这一点上,成都话和昆明话也是同样的。成都话中,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妈”。昆明话中,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嫫”。 3、这种不对称分布不但存在于男方亲属身上,也存在于他们配偶身上。如哥哥的妻子有专门的称呼“嫂嫂”,而姐姐或妹妹的丈夫却只是由“姐姐”或“妹妹”与表示丈夫的“夫”组成,称谓“姐夫”或“妹夫”;叔叔的妻子称为“婶婶”,而舅舅妻子的称呼是由“舅舅”和表示年长女性的“妈”合成的。成都话和昆明话基本与这条规律相符。 4、从以“我”为中心的上下三代开始,凡女方亲属,其称谓都是在对应的男方亲属称谓前加上“外”而得,如,“(曾/玄)孙”→“外(曾/玄)孙”,“(曾/高)祖父”→“外(曾/高)祖父”。成都话中,“祖父”“祖母”分别称为“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分别称为“外爷”“外婆”。昆明方言中,“祖父”“祖母”分别称为“老爹”“奶”,“外祖父”“外祖母”分别称为“公公”“婆婆”,这一点上,昆明方言不太符合此条共性。 综上所诉,男方亲属称谓的确比女方亲属称谓更加复杂。但是,这并不表明男方亲属关系本身要比女方亲属关系复杂。这种亲属称谓分布不对称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影响,男方亲属关系比女方更受关注,,封建的尊卑观念和性别歧视不可避免地通过汉语亲属称谓语体现了出来。这清晰地体现了男权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语言间的象似性。由此可见,称谓系统分类与思维分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象似性。 三、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都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用Wierzbicka的话来说就是,“形式系统差别和思维系统差别异质同构(isomorphic),在这个意义上,两者关系是象似的。”由汉语亲属称谓语可以看出,语言形式和社会关系有着某种象似性,这也是人类运用象似性原则把语言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结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郑祖荣,《云南方言称“叔”为“耶”探考》[J],玉溪师专学报(综合版),1986(4):18-21. [2] 张映庚,《昆明汉族亲属称谓语之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46-50 [3] 王雅刚,《称谓形式变化的象似性动因》[J],语言应用研究,2011(3):100-103 [4] 李勉,《从亲属称谓语看中国伦理文化的等级观念》[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3):8-11 作者简介:李雪玲(1991.1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初探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初探 ——作者:高璇(现代语文2011年4月上旬刊) 摘要: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汇系统,其称谓语语素的组合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本文从语素的构成、组合方式和组合顺序等几方面全面分析亲属称谓语素的构成特点,并进行成因考察,以期以一个较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亲属称谓系统。 关键词: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 一、引论 ……………… ………………而本文主要从语素组合特点的角度来重审亲属称谓系统,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收集一定的语料,对其进行计量研究,使研究更科学、具体。通过这次研究,能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亲属称谓语的语素组合方式及组合顺序特点,以指导人们正确地使用它们,对亲属称谓语的传承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语素构成 本文所采用的亲属称谓主要取自《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方言词、尊称、古语词不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内,所以未收,共收词条212个,包括182个单称和30个合称。…………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语素类型,考察亲属称谓语素的组合方式、组合顺序(主要针对合称)。 (一)亲属称谓语素的提取 ……………… 祖辈祖父:祖父爷爷爷太爷爹爹阿公外祖父:外祖父外公姥爷 祖母:祖母奶奶阿婆外祖母:外祖母外婆姥姥 父辈父亲:父父亲翁亲老亲爸爸爸爹严公公:公公公翁 ……………… 提取语素:高、祖、父、母、曾、老、太、爷、奶奶、爹、阿、公、婆、翁、亲、爸、严、子(子女)、妈、娘、伯、大、叔、姑、兄、哥、长、胞、弟、姐、姊、妹、堂、从、儿(儿子)、男、郎、子(孙子)、闺、侄、儿(孙女儿)、孙、玄外、姥姥、舅、姨、表、甥、祖、父、母、爷、婆、妈、兄、哥、弟、姐、妹、女、儿、孙、子岳、丈、人、夫、婶、妗、小、嫂、妇、媳、妻、太太、内、婿、赘、配、偶、爱、公、婆、父、翁、丈、母、妈、女、儿、男、伯、大、子、叔、姑、舅、姨、兄、弟、姐、妹、侄、 ……………… (二)亲属称谓语素组合规律总结 1.构成方式多样化分布 从表中观察到,亲属称谓词的构词方式有: (1)词根单用,如父、爸、妈、爹、娘、兄、弟、姐、妹等; (2)叠音词,如奶奶、姥姥、太太;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 {传统家庭亲属关系地域方言称呼均不在本文章和例表内汇编} 导语: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在中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中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遵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目录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 【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 【三】、古代传统父母血统血缘延续顺序: 【四】、父系血统:《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五】、父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六】、母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七】、父母血统同辈:《分支血脉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八】、父母血统血缘:《直系子女子孙关系称谓》序列表: 【九】、父母血统血缘:《同辈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十】、血缘关系是中国行政立法的重要依据 【十一】、中国近代《婚姻法》维系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三代: 【十二】、中国古今亲属称谓和对夫妻及岳父的杂谈论述: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 中国传统延续:《凡是血脉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内的都是直系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直系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家族谱谍记载就称为五服内直系亲戚。》上五代即称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自身为五代(上五世即从本位起自称“儿子”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五代即称谓:父亲、儿子、孙子、重孙、曾孙为五代(下五世指从本位起自称“父亲”下及儿子、孙子、重孙、曾孙) 。同姓氏旁系血亲;是指同源于祖先血脉的分支血亲,传统称为同祖、同宗、同族的血脉传承,称呼为同祖先同血缘同血脉的远亲。【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初探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初探 摘要: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汇系统,其称谓语语素的组合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本文从语素的构成、组合方式和组合顺序等几方面全面分析亲属称谓语素的构成特点,并进行成因考察,以期以一个较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亲属称谓系统。 关键词: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 一、引论 所谓“亲属”,《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1],“称谓”就是称呼方式,杨应芹、诸伟奇在其《古今称谓辞典》的“自序”中指出,“称谓,就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2](P1)孙维张先生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3](P114)由此可见,“亲属称谓”就是指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及其用语。 “一人犯罪,九族连诛”是封建社会最残酷的刑罚,而所谓的“九族”据《尔雅·释亲》可知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推四世下延四世,即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其兄弟姐妹、子、孙子、曾孙、玄孙。就此一端,可见中国亲属关系的复杂,由此也带来了称谓系统的复杂。 亲属称谓语在世界民族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类分型,另一种是

描述型。类分型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及排列的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描述型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及同一辈分的长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4](P37)中国汉语的亲属称谓是描述型的。比如英语中的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婶母、姨母、舅母、伯母等。因此,一个说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常常不知道该怎么用汉语去表示某种亲属关系,而中国人学习英语时,也时常想知道对方所说的uncle或aunt和说话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尔雅·释亲》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宗族即父系亲属;母党即母系亲属;妻党即妻族;婚姻即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戚。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沿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姻系称谓。父系称谓是表示自己与父家血亲及其配偶之间关系的称谓,包括祖父、父亲、伯父、叔父、姑母、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母系称谓是表示自己与母家血亲及其配偶之间关系的称谓,包括外祖父、舅父、姨母、表兄弟、表姐妹等。姻系称谓是表示婚姻关系的称谓,它纵横交错,远比前两者复杂,包括公公、婆婆、媳妇、大姑子、大伯子、弟媳、小叔子、小姑子、嫂嫂;岳父、岳母、女婿、内兄弟、姨姐妹、姐夫、妹夫;亲家公、亲家母等。[5](P62)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对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后代陆续有关于称谓的汇辑。清代梁章钜的三十

从汉语亲属称谓看语言的象似性

从汉语亲属称谓看语言的象似性 摘要】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自古以来,汉族社会都有着自己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传统伦理文化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汉语亲属称谓语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等级观念最好的印证。称谓系统分类与思维分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象似性。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象似性 一、引言 象似关系可分为“镜像象似(imagic iconicity)”与“关系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所谓“镜像象似”是指符号对所指的简单摹状,如语言中的象声、象形现象;所谓“关系象似”是指符号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与所指的内部成分间的关系存在结构性对应。(Haiman,1980)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关系象似”,通过分析汉语亲属称谓语来阐释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这种“象似性”。 二、亲属称谓语的象似性分析 自古以来,汉族社会都有着自己严格的等级观念,这种传统伦理文化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汉语亲属称谓语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等级观念最好的印证。印欧语系中大多数语言都用同一套系统称呼男女双方的亲属,而汉语却严格区分男方亲属称谓与女方亲属称谓。如英语“uncle”一词对应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aunt”一词对应汉语中的“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妈”。汉语亲属称谓极其复杂,本文讨论的范围暂时圈定在以“我”为中心的上下三代近亲中,以普通话为基础,成都方言和昆明方言为例证。 男方亲属在称谓上明显比女方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1、在普通话中,母亲的兄弟无论年龄大小统称为“舅舅”;而父亲的兄弟则有长幼之分,长于父亲者称“伯伯”,幼于父亲者称“叔叔”。在这一点上,成都话、昆明话与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在成都话中,母亲的兄弟称之为“舅爷”,父亲的长兄称之为“伯伯”;父亲的弟弟称之为“叔叔”。在昆明话中,父亲的长兄称之为“大爹”,父亲的弟弟称之为“耶耶”,并且,父亲最小的弟弟称为“老耶”;母亲的长兄称之为“舅爹”,母亲的弟弟称之为“舅耶”,虽然母亲的兄弟分长幼,但是可明显看出,该称谓与父族称谓有密切的联系。 2、即使都为父亲的兄弟姐妹,父亲的兄弟有“伯伯”“叔叔”之分,而女方在称谓上没有姊妹之分,统称为“姑姑”。在这一点上,成都话和昆明话也是同样的。成都话中,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妈”。昆明话中,父亲的姐妹统称为“姑嫫”。 3、这种不对称分布不但存在于男方亲属身上,也存在于他们配偶身上。如哥哥的妻子有专门的称呼“嫂嫂”,而姐姐或妹妹的丈夫却只是由“姐姐”或“妹妹”与表示丈夫的“夫”组成,称谓“姐夫”或“妹夫”;叔叔的妻子称为“婶婶”,而舅舅妻子的称呼是由“舅舅”和表示年长女性的“妈”合成的。成都话和昆明话基本与这条规律相符。 4、从以“我”为中心的上下三代开始,凡女方亲属,其称谓都是在对应的男方亲属称谓前加上“外”而得,如,“(曾/玄)孙”→“外(曾/玄)孙”,“(曾/高)祖父”→“外(曾/高)祖父”。成都话中,“祖父”“祖母”分别称为“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分别称为“外爷”“外婆”。昆明方言中,“祖父”“祖母”分别称为“老 爹”“奶”,“外祖父”“外祖母”分别称为“公公”“婆婆”,这一点上,昆明方言不太符合此条共性。

亲属称谓

文献名称: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前言: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的复杂多样。山西方言亲属称谓内部差异之大,是与山西历史的行政区域划分、自然地理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对山西全省的106个方言点的亲属称谓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较具体地描写了这些亲属称谓在山西全省的分布情况。一方面从称谓类型的角度,分析了山西方言主要的亲属称谓词,同时,还进行了历时的比较,探讨了这些亲属称谓词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把共时的描写历时化,也就是说,在共时的平面中看到不同时代的称谓词,或一个称谓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从山西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出发,分析了亲属称谓系统在语音上、称谓方式上和其他方面的特点,可以对山西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与粤语、客赣方言的一些亲属称谓词进行了比较,发现山西方言的亲属称谓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一些南方系亲属称谓比较典型的称谓词在山西方言都有保留。如称呼外祖父、外祖母为“外公”、“外婆”等。山西方言亲属称谓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利用“变读”构成不同的称谓词。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的复杂多样,一定会为汉语方言亲... Shanxi province is located around the middle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on the east of Loess Altiplanto. Its northern Great Wall borders o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momous Region. Its exceptive location results in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kinship terms in Shanxi diale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106 kinds of kinship terms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and description their distribution in detail. Meanwhile we study these 文献名称:汉语亲属称谓研究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摘要]天祝方言属于兰银官话河西片。由于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呈现出混合的特点。在天祝亲属称谓中还体现出“舅权至上”的特点。 [关键词]天祝;汉语方言;亲属称谓 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是生活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主要语言。由于天祝独特的人文语言环境,受语言接触影响的程度较深,因此语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天祝方言主要包括汉语方言和藏语方言。在汉族聚居区,人们交流往往用汉语(即天祝话);在藏族人口多的地方交流仍用藏语;在交流、贸易过程中,已有不少人掌握双语,能用双语交流,一些上了年纪的藏族老人在交流中仍用藏语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汉语和藏语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方言词汇,亲属称谓词也不例外。本文从天祝方言亲属称谓的实际出发,根据田野调查的内容,以汉族方言为重点,附带藏族方言,主要探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在天祝方言中,亲属的称谓有两种,即藏语系统的亲属称谓和汉语系统的亲属称谓。而藏族的汉语亲属系统的称谓是藏语的亲属称谓与汉语的亲属称谓之间的一个中介,虽然名称上不同,在结构上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汉藏通婚的家庭中使用的亲属称谓难以分出是属于哪个系统的称谓,是一种混合且混乱的称谓,但能清楚地把亲属关系表达出来。藏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分血统的,有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总体特点 汉语亲属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及文化渊源,天祝亲属称谓词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总体而言,其特点体现为:一方面,汉、藏语亲属称谓融为一体,混合使用。如:在一汉族家庭有孩子称父亲为“阿爸”,称母亲为“妈妈”。在这两个称谓中,前一称谓是藏语中称父亲的称谓,而后一句则是汉语中对母亲的称谓;在一些汉藏通婚家庭中,亲属称谓呈现出汉藏亲属称谓共用的特点。另一方面,总体上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但也有特殊情况:其一,长幼称谓不对称。在亲属称谓中,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及其配偶时,都会把比自己大的称之为“排行+哥/姐”,而称比自己小的则直呼其名。其二,与父母关系不对称。在当下,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家中孩子一般都和母亲一方的亲属关系亲近,而和父亲一方的关系相对疏远。 (二)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具体分析 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继承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是其一脉。亲属称谓分为血亲、姻亲两大类。血亲下又分两类:宗亲(直系和旁系)和外亲。下面对天祝方言中一些亲属称谓词作一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中,一部分词汇与普通话完全一致,有些是独立出来的,藏语称谓词则单独存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些词汇也在演变过程中积淀,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亲属称谓。以下将从表中所反映出的内容逐一分析,从中找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与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浅议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

浅议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 一、引论 所谓“亲”,《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1],“称谓”就是呼方式,杨应芹、诸伟奇在《古今称谓辞典》的“自序”指出,“称谓,就是人们可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P1)孙维张先生指,“称谓就是称呼,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别人和自己。”(P114)由此可见,“亲称谓”就是指对与自己有亲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及其用语。 “一犯罪,九族连诛”是封社会最残酷的刑罚,而所谓的九族”据《尔雅·亲》可知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推四世延四世,即高祖父母、曾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兄弟姐妹、子、孙子、曾孙、孙。就此一端,可见国亲属关系的复杂,由此带来了称谓系统的复杂。 亲属称谓语在世界民族中有种类型:一种是类型,另一种是描述型。分型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系或母系、直系或系及排列的顺序,只标明尊卑辈。描述型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辈分及同一辈分的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P37)国汉语的亲属称谓描述型的。比如英语中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婶、姨母、舅母、伯母等。因此,一说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常常不道该怎么用汉语去示某种亲属关系,而中国人学习语时,也时常想知道对所说的uncle或aunt和说话人到底是什么系。 《尔雅·释亲》将亲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党和婚姻。宗族即父系亲;母党即母系亲属;妻党即妻;婚姻即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

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系称谓。父系称谓是示自己与父家血亲及其配偶之关系的称谓,包括父、父亲、伯父、叔父姑母、哥哥、弟弟、姐姐、妹、儿子、女儿、孙子、女等。母系称谓是表自己与母家血亲及其配偶间关系的称谓,包括外祖父、父、姨母、表兄弟、表妹等。姻系称谓是示婚姻关系的称谓,纵横交错,远比前两者复杂,括公公、婆婆、媳妇、大姑子大伯子、弟媳、小叔子、小姑子嫂嫂;岳父、岳母、女婿、内兄、姨姐妹、姐夫、妹夫亲家公、亲家母等。(P62) 汉语亲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统之一,对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研有悠久的历史。《尔雅》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属称谓的专着,后代陆续有于称谓的汇辑。清梁章钜的三十二卷《称谓录更是集大成之作。 现代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研究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逸夫的《释甥之称谓》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属称谓制的演变》、俞敏的《释甥等,拉开了现代汉语亲属谓词语研究的序幕(P181)冯汉、赵元任等也是早期研亲属称谓的着名学者。现代汉语于亲属称谓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如:亲属称谓的使用问、汉语亲属称谓与其他族称谓系统的比较、亲属称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等。采用的研究方法多列举式的分析、归纳。本文主要从语素组合特点的角度来审亲属称谓系统,运用语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收集一的语料,对其进行计量研究,使究更科学、具体。通这次研究,能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属称谓语的语素组合方式及合顺序特点,以指导人正确地使用它们,亲属称谓语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