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教学及宣教)

颅内动脉瘤

疾病概述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上,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

动脉瘤发生后,常常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瘤扩大。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瘤逐渐扩大的一个重要后天因素。

动脉瘤的破裂实际是只有瘤壁的渗血。这种破裂与想像中的动脉瘤爆裂(如术中动脉瘤破裂)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出血十分汹涌,病人常在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

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仅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突然发生的。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出血处由血凝块凝固以及血管痉挛收缩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加之脑脊液的促进作用,破裂处停止出血。在出血后1~2周,纤溶现象亢进,使破裂处纤维网脆弱、血凝块液化,由于此时动脉壁破裂口的纤维化尚不牢固,故容易发生再出血。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动脉瘤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分为破裂前先兆症状、破裂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先兆症状

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为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个突然扩张或局部少量漏血的过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的先兆破裂症状。

出血症状

80%~90%的动脉瘤病人是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故出血症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最多见。

(1)诱因与起病:部分病人在动脉瘤破裂前常有明显的诱因,如重体力劳动、咳嗽、用力大便、奔跑、酒后、情绪激动、忧虑、性生活等。部分病人可以无明显诱因,甚至发生在睡眠中。多数病人突然发病,通常以头痛和意识障碍为最常见和最突出的表现。

(2)出血引起的局灶性神经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神经症状为脑膜刺激症,表现为颈项强硬,克氏征阳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出血常侵入大脑半球的额叶,引起痴呆、记忆力下降、大小便失禁、偏瘫、失语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常引起颞叶血肿,表现为偏瘫、偏盲、失语及颞叶疝等症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等表现。

(3)全身性症状:破裂出血后可出现一系列的全身性症状:

A.血压升高:起病后病人血压多突然升高,常为暂时性的,一般于数天到3周后恢复正常。

B.体温升高:多数病人不超过39℃,多在38℃左右,体温升高常发生在起病后24~96h,一般于5天~2周内恢复正常。

C.脑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病后1~2天内,一过性高血压、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癫痫,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多在发病后第1周内发生)。意识障碍越重,出现心电图异常的几率越高。

D.胃肠出血:少数病人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征象,表现为呕吐咖啡样物或柏油样便。

(4)再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将会反复出血,其再出血率为9.8%~30%。据统计再出血的时间常在上一次出血后的7~14天,第1周占10%,11%可在1年内再出血,3%可于更长时间发生破裂再出血。

(5)局部定位症状:动脉瘤破裂前可有直接压迫邻近结构而出现症状,在诊断上这些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常见的局部定位症状有:

①颅神经症状:这是动脉瘤引起的最常见的局部定位症状之一,以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受累最常见。

②视觉症状:这是由于动脉瘤压迫视觉通路引起的。Willis环前半部的动脉瘤,例如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压迫视交叉而出现双颞侧偏盲或压迫视束引起同向偏盲。

③偏头痛:动脉瘤引起的典型偏头痛并不多见,其发生率为1%~4%。头痛多为突然发生,常为一侧眼眶周围疼痛,多数呈搏动性疼痛,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可使疼痛暂时缓解。

(6)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认为动脉瘤的直径超过2.5cm以上的未破裂的巨大型动脉瘤或破裂动脉瘤伴有颅内血肿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巨大型动脉瘤引起的眼底水肿改变,与破裂出

血时引起的眼底水肿出血改变有所不同,前者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视盘水肿,后者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

(7)特殊表现:动脉瘤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表现。例如,颈内动脉动脉瘤或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出现头痛、双颞侧偏盲、肢端肥大、垂体功能低下等类鞍区肿瘤的表现。个别病例亦可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人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可出现急性精神障碍,表现为急性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兴奋、幻觉、语无伦次及暴躁行为等。

(8)临床分级:Hunt及Hess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五级,用以评估手术的危险性:

Ⅰ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强直。

Ⅱ级:中度至重度头痛,颈强直,除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功能缺失。

Ⅲ级:嗜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Ⅳ级:木僵,中度至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的去皮质强直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Ⅴ级:深昏迷,去皮质强直,濒死状态。

颅内动脉瘤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及其主要分支。约85%的动脉瘤位于Willis动脉环前半环颈内动脉系统,即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后半部。

如果动脉壁呈不对称性囊状扩张,即称之为囊状动脉瘤,小的囊状动脉瘤有瘤颈狭窄者又称之为浆果状动脉瘤。绝大多数先天性动脉瘤呈囊状或浆果状,亦可为分叶状,其他形态有葫芦状、圆球状、腊肠状等。瘤壁一般光滑如囊,多数由先天薄弱的血管壁构成,常位于较大动脉的分叉处。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相连处较狭窄,称为瘤颈(蒂)或基底,瘤颈宽窄很不一致;与瘤颈相对的远侧最突出的部分为瘤底(顶),介于瘤颈与瘤底之间的部位称为瘤体(囊)。小阜为瘤囊上小的隆起,常为动脉瘤发生破裂之处或破裂后的遗迹。

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悬殊很大,通常在0.5~2cm。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破裂的动脉瘤较大,未破裂的动脉瘤较小。动脉瘤破裂的临界大小为直径在0.5~0.6cm。直径超过0.5cm的动脉瘤出血机会逐渐增多,其直径超过3.0cm后,则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取代了出血症状。

颅内动脉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确定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出血急性期,CT确诊SAH阳性率极高,安全迅速可靠。腰穿压力升高伴有血性脑脊液常是诊断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直接证据。但颅内压很高时,腰穿要慎重进行。

确定病因及病变部位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够明确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是否存在血管痉挛以及最终手术方案的确定。首次造影阴性,应在3~4周后重复造影。CT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脑血管造影检查,为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的资料。

鉴别诊断

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患者

除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外,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脊髓血管畸形等同样能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检查与头颅的CT或MRI检查,均能够对相应疾病做出确定的诊断。

未破裂出血的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无出血的动脉瘤,在头颅CT平扫和强化扫描时需和高密度肿瘤和囊肿鉴别,如发现脑外高密度结节或肿块,应考虑到肿瘤、囊肿、结核瘤、血肿、动脉瘤等。MRI具有重要鉴别价值,动脉瘤瘤腔流空信号与其他肿瘤明显不同,而血栓T1高信号和含铁血黄素沉积也较具特征。

颅内动脉瘤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非外科治疗

(1)防止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安定剂、导泻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在动脉瘤处理前,控制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血压降得过低会造成脑灌注不足而引起损害。通常降低10%~20%即可。

(2)降低颅内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可以应用甘露醇。然而应用甘露醇增加血容量,使平均血压增高,也偶有使动脉瘤破裂的危险。

(3)脑脊液引流:动脉瘤出血后急性期在脑表面及脑内可有大量积血使颅内压增高,有的因小的血肿或凝血块阻塞室间孔或大脑导水管,引起急性脑积水而出现意识障碍,需做紧急的脑室引流。腰椎穿刺和腰大池引流也可以作为脑脊液引流的方法,但在高颅压状态下可能造成病人出现脑疝危象。

(4)防治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进入到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容易导致脑血管痉挛发生。出血后3~4天开始出现脑血管痉挛,7~10天达到高峰,10~14开始消退。目前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钙离子拮抗剂的应用;血性脑脊液的清除;适当的血压提升。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1)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手术目的在于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避免发生再出血;保持载瘤及供血动脉继续通畅,维持脑组织正常血运。

(2)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孤立术则是把载瘤动脉在瘤的远端及近端同时夹闭,使动脉瘤孤立于血循环之外。

(3)动脉瘤包裹术:采用不同的材料加固动脉瘤壁,虽瘤腔内仍充血,但可减少破裂的机会。目前临床应用的有筋膜和棉丝等。

(4)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患动脉瘤的病人开颅手术极其高危、开颅手术失败,或因全身情况及局部情况不适宜开颅手术等,可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动脉瘤没有上述情况者,也可以先选择栓塞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目的在于:利用股动脉穿刺,将纤细的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囊内或瘤颈部位,再经过微导管将柔软的钛合金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并将其充满,使得动脉瘤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教学及宣教)

颅内动脉瘤 疾病概述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上,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 动脉瘤发生后,常常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瘤扩大。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瘤逐渐扩大的一个重要后天因素。 动脉瘤的破裂实际是只有瘤壁的渗血。这种破裂与想像中的动脉瘤爆裂(如术中动脉瘤破裂)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出血十分汹涌,病人常在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 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仅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突然发生的。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出血处由血凝块凝固以及血管痉挛收缩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加之脑脊液的促进作用,破裂处停止出血。在出血后1~2周,纤溶现象亢进,使破裂处纤维网脆弱、血凝块液化,由于此时动脉壁破裂口的纤维化尚不牢固,故容易发生再出血。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动脉瘤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分为破裂前先兆症状、破裂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先兆症状 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为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个突然扩张或局部少量漏血的过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的先兆破裂症状。 出血症状

颅内动脉瘤的健康教育

颅内动脉瘤的健康教育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极易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二、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防止出血或再出血,控制动脉痉挛。卧床休息,对症处理,控制血压,降低颅压。 2、手术治疗开颅动脉瘤蒂夹闭术是首选方法,既不阻断载瘤动脉,又完全彻底消除动脉瘤。也可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微创、简便相对安全、恢复快等优点。 三、术前指导 1、术前禁食水8小时。 2、术前1天剃光头。 3、术前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刺激,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增加出血的可能。 4、避免用力打喷嚏或咳嗽。 四、术后指导 1、心电监护者不可随意调节,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吸氧注意交代“四防”。 2、术后6小时可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翻身时动作缓慢,避免抬头,注意管路不要牵拉扭曲。 3、绝对卧床休息,出血7-14天后易发生再次出血,需结对卧床3周。 4、术后第2天可进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 五、出院指导 1、按时服药,尤其是抗癫痫药物,不可漏服不可自行停药,定期复查血药浓度,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2、注意血压变化,防止血压忽高忽低。控制好血糖血脂,保持大小便通畅。如发生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时及时就诊。 3、避免剧烈运动及咳嗽。 4、不能单独外出、登高、游泳等,防止意外发生。活动时注意安全防护,防止跌倒。 5、出院3个月后复查。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健康教育手册》2018年4月第1版拟定:神经外科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8月拟定日期:2020年8月

颅内动脉瘤健康宣教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血管壁局部薄弱而产生的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的动脉分支和主干的分支处。由于此处脑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又是脑血管中受到最大血液冲击的部位,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易使此处脑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凸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颅内动脉瘤。 主要表现:①小而未破裂的动脉瘤大多数无症状及体征,少数者可出现头痛、单侧眼眶或球后痛伴动眼神经麻痹、头晕等症状。②动脉瘤破出血大多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脑膜刺激征。③再出血症状: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内再出血的可能性最大;临床表现为:在病情平稳或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深、抽搐、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或重复出现。④脑血管痉挛症状:血管痉挛一般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为高峰期,2-4周后逐渐减少。临床表现为意识改变、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体征。⑤脑积水症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多发生在出血后1周内;轻者表现为嗜睡、精神运动障碍迟缓和记忆力下降,重者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危险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剧烈头痛、猛弯腰、急起身、用力排便、剧烈咳嗽、饮酒、举重物、性生活等。 【饮食指导】戒烟酒,以低脂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保证高蛋白、高纤维素的摄入,饮食清淡,避免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限制腌制类食物,不宜药补。 【日常护理】 1、安静休息,绝对卧床4-6周,减少探视,最好应保持环境安静和避光。病情允许时须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尽量少搬动患者,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咳嗽、用力排便等诱发再出血的因素。 2、合理饮食,勿食易导致便秘的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饮食,避免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戒烟酒。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当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好转情况下,突然再发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甚至去皮质强直及脑膜刺激征明显加重等多为再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早发现再出血征象。 4、遵医嘱控制血压,密切观察患者血压情况。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增加再出血的可能。 5、加强安全护理:意识障碍或年老体弱者,嘱家属24小时陪护并做好交接班工作;防止坠床、跌倒及烫伤等意外发生。 6、对症处理: (1)对烦躁者可给予轻度镇静药物。 (2)对有疼痛症状者,可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如消炎痛栓,但禁止使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的健康宣教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的健康宣教 1,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破裂以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蛛网膜是脑表面的一层膜状结构)就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上经常表现为脑池脑沟脑室内散在高密度影象,有时形成血块。病人如果清醒常会形容“炸裂样头痛”。重的病人可以很快昏迷,死亡。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瘤破裂,其次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淀粉样变,血栓形成,血液病,感染,过敏性疾病,中毒,肿瘤,维生素K缺乏等。但以动脉瘤破裂最为常见,发展也最为凶险。 3,蛛网膜下腔出血有那些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前经常有诱因,比如情绪激动,便秘,重体力活动或剧烈运动,酗酒等。典型表现则以突发“炸裂样头痛”为表现。部分病人表现很快出现意识障碍,还可以因为出血刺激引起脑心血管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其他表现还有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癫痫发作,腰骶疼痛,颈项发硬,肢体功能异常,眼睑下垂,眼底出血视力下降等,老年病人有时反应迟钝。 4,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很凶险吗?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十分凶险的疾病。因为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具有很高的死亡率,部分重病人甚至来不及送到医院。由于动脉瘤有时无诱因或轻微诱因就可以导致再出血,因此医生经常把动脉瘤比作“不定时炸弹”。一般首次出血的病人死亡率在30%,再次出血的病人死亡率超过50%-60%。死亡的常见原包括再次出血以及出血后血管痉挛导致缺血改变,还可以因为其他并发症等死亡。 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治疗? 由于该种疾病是高风险,致死致残率高的疾病。因此对于治疗选择一定要慎重。病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选择有治疗条件的规模较大医院(具有脑血管造影设备和专业人员,具有动脉瘤手术条件)。到达医院后医生将会根据病人情况,先行部分检查。如果病人情况允许,尽早血管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决定进一步治疗措施(手术夹闭动脉瘤或者介入栓塞等)。6,介入栓塞动脉瘤和手术夹闭动脉瘤各有何优缺点? 一般来讲,介入栓塞通过股动脉插管,在DSA机器导引下将细小的管道系统经过血管到达颅内,把栓塞材料填入瘤腔,达到防止再出血的目的,是微创治疗手段。而手术则是通过开颅,将动脉瘤夹闭。介入治疗一般创伤较小,头部无手术疤痕,但治疗费用往往较高,目前为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很多大医院推崇。开颅手术则具有较大创伤等缺点。并不是所有动脉瘤都适合手术或者介入栓塞的,具体应该采用哪种治疗措施,必须专科医生根据动脉瘤部位,大小,瘤颈宽与窄,与周围血管关系,以及患者血管条件,全身情况,社会情况综合因素,并结合医院条件等分析决定。无论哪一种治疗,对于动脉瘤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家属在决定治疗前,必须全面考虑。 7,蛛网膜下腔出血必须做脑血管造影吗? 目前全脑血管造影(DSA)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做脑血管造影,既可以明确有无动脉瘤以及周围血管关系,也可以明确患者血管条件,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全面信息。随着CTA技术以及高清晰MRA的临床使用,很多病人可以采取先行CT或MR血管检查,提供初步筛选信息。但由于CTA和MRA本身对于血管性疾病的分辨率,假阳性和假阴性率等问题,目前仍然无法代替全脑血管造影。 8,动脉瘤是“真正的肿瘤”吗? 动脉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局部出现薄弱,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下逐渐隆起,形成瘤样改变。但当该血管壁逐渐变薄,最终可以导致出血,危及生命。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健康宣教指导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指导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异常扩张,在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一旦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及精神症状,严重时立即导致病人死亡。目前临床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有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方法 医生在全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将微弹簧圈安全、顺利地输送到相应的动脉瘤腔内,使其盘曲致密地填塞瘤腔,并保持瘤动脉通畅。 护理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及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需要配合的方面,减轻患者术前紧张及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②基础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保持室内安静,温度湿度适宜,限制探视,保持睡眠正常,情绪稳定,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肢体活动变化,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④术前准备:予术区(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必要时留置静脉通路,避免在插管侧肢体穿刺。术前导尿。术前4h禁饮,8-12h禁食。 ⑤药物护理: 术前予尼莫地平扩血管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心慌等表现。对头痛和躁动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 术中护理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改变,预防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术后护理 ①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穿刺部位予加压包扎6-8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如血肿较小,可适当增加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如血肿较大,要24h 内给予局部冷敷,24h以后予局部热敷。为减轻患者不适,可协助患者健侧卧位翻身,健侧肢体可自由伸曲,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嘱患者勿屈曲,预防出血。 ②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血压变化,血压变化可引起脑灌注量改变,血压过低会诱发脑血管痉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术后收缩压控制在150-170mmHg,有助于增加脑灌注压,降低颅内压,有助于改善脑缺氧。 ③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肢体活动变化 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者消失,警惕血栓形成。 并发症的观察

颅内脑动脉瘤小科普

颅内脑动脉瘤小科普 1.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所谓颅内脑动脉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血管壁异常膨起。由于脑动脉瘤存在“瘤”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肿瘤,但事实上颅内脑动脉瘤并不是肿瘤。众所周知,人体内存在血压,血管腔内存在压力,一旦局部血管薄弱,就会形成凸起,一般呈囊状。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凸起会逐渐变大,此时患者的血管壁会越来越薄,发展至极限时,动脉瘤瘤壁就可能破裂,一旦破裂就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此类疾病死亡率极高。 2.颅内脑动脉瘤的病因是什么? 临床上关于颅内脑动脉瘤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相关学者推测,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 可能与先天性动脉中层发育不良有关,此外,颅内脑动脉瘤还与主动脉弓狭窄、颅内动静脉畸形及多囊肾等病症有关。 2.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的血管在发育过程中,若动脉发育异常,在血流的冲刷及血管壁慢性炎症的刺激下,血管壁会逐渐变薄,其抗血流的冲击能力会变弱,会像气球般缓慢凸出,形成动脉瘤。 3. 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若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血管内弹力纤维会消失或者断裂,所以说动脉硬化是诱发脑动脉瘤的重要原因。 4. 可能与炎性改变有关,若为炎性脑动脉瘤,病情会更加严重。

5. 可能与感染有关,颅内动脉感染会侵蚀动脉壁,诱发颅内脑动脉瘤,但此类发病患者较少。 6. 可能与外伤有关,如颅底骨折,患者体内碎骨片可能将颈内动脉壁刺穿,诱发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形成局部薄弱后,症状会逐渐加重,发展至晚期,就可能形成脑动脉瘤。 7. 可能与颅脑损伤或血管壁损伤有关,此类患者多为创伤性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 8. 除上述发病因素外,脑动静脉畸形、颅底异常血管网症患者,常伴有脑动脉瘤。 3.颅内脑动脉瘤有哪些临床症状? (1)颅内脑动脉瘤患者常伴有头痛症状,发生剧烈性头痛前,常出现“警示性头痛”,即程度稍轻的头痛,一般出现在出血前的2-8周,出现头痛症状预示着脑动脉瘤出血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剧烈头痛症状,就要警惕肿瘤破裂风险。 (2)颅内脑动脉瘤患者常伴有视觉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脑动脉瘤会逐渐增大,进而压迫颅内视觉神经,导致患者出现头痛、斜视、视力下降、单侧眼球突出等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失明[1]。 (3)颅内脑动脉瘤患者常伴有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脑动脉瘤发生在控制语言、感觉或运动区域时,会出现说话不清、四肢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并发癫痫。

(完整版)动脉瘤健康宣教

颅内动脉瘤的健康教育 概述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壁管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过去人们称之为先天性脑动脉瘤,事实上先天性脑动脉瘤占脑动脉瘤的70%~80%。 病因与病理 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几种:①先天性因素;②动脉硬化;③感染;④创伤。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也能引起动脉瘤,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也可伴发动脉瘤。 临床表现 (1)颅内出血:多数病人是单纯性妹网膜下隙出血,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及脑膜刺激征。 (2)局灶症状:大动脉瘤常产生压迫症状、偏瘫、动眼神经麻痹及梗阻性脑积水。 (3)脑缺血及脑动脉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偏瘫、失语、深浅感觉减退、失明、精神症状等。 治疗 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1)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手术目的在于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避免发生再出血;保持载瘤及供血动脉继续通畅,维持脑组织正常血运。(2)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孤立术则是把载瘤动脉在瘤的远端及近端同时夹闭,使动脉瘤孤立于血循环之外。(3)动脉瘤包裹术:采用不同的材料加固动脉瘤壁,虽瘤腔内仍充血,但可减少破裂的机会。目前临床应用的有筋膜和棉丝等。(4)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患动脉瘤的病人开颅手术极其高危、开颅手术失败,或因全身情况及局部情况不适宜开颅手术等,可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动脉瘤没有上述情况者,也可以先选择栓塞治疗。 术前指导 介入及开颅术前指导: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刺激,防止破裂或再出血。 2.保持大小便通畅,勿用力咳嗽,打喷嚏。 3.对需手术患者,做好术前宣教及准备,做好心理护理。 4.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医院神经外科动脉瘤患者健康教育

医院神经外科动脉瘤患者健康教育 【概念】 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的80%发生在大脑动脉环(Willis 动脉环)的前部及其邻近的动脉主干上。发病原因有先天性缺陷和后天性退变之说,后者主要指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破坏所致。小的动脉瘤破裂前可无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可压迫邻近结构出现相应的局灶症状。如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动脉瘤出现病侧的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接、间接对光反应消失。动脉瘤破裂出血多突然发生,部分患者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一旦破裂出血,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可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引发枕骨大孔疝,呼吸骤停,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最准确的方法,可清晰显示动脉瘤部位、大小、数量、形状。头部 MRI及CT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重点观察内容】 1.动脉瘤破裂的征象: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最高危险发生在动脉瘤破裂后的第1 周后期及第2 周早期。患者有内科系统合并症如高血压、血液病、肝功能异常,全身状况差,意识低下和临床分级差等情况存在时,再出血的可能性更大。当患者出现剧烈头痛、血压升高、意识水平进行性下降、瞳孔大小发生变化、一侧肢体活动受限等,应警惕再出血的发生。 2.脑血管痉挛的征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造影可见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可达50%~70%。脑血管痉挛可导致迟发性脑缺血,其中发生延迟性神经功能障碍者达 25%~3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是常见的死因及致残原因。患者常表现为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后枕部疫痛、头晕、意识障碍、血压升高、瞳孔忽大忽小,严重者可出现—侧肢体功能障碍等。脑血管痉挛与红细胞崩解后的产物有关,一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 d 发生,6~8 d 达高峰,12 d左右下隆。常规使用升压、扩容、血液稀释及术中、术后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尼莫通可有效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一般观察内容】 1.心理状况: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情况分析其紧张,焦虑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颅内动脉瘤健康指导

颅内动脉瘤健康指导 1、定义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 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临床上以自发脑出血、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等局灶症状为特点。动脉瘤的“破裂”常是产生严重症状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于诊断水平的大大提高、手术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进步,许多部位的动脉瘤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症状 ✧动脉瘤破裂时,常有前驱症状如头痛,继之发生出血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 烦躁、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征, ✧出现颅内压增高。 ✧伴有意识障碍和相应部位的神经定位症状。 ✧动脉瘤出血形成较大血肿者,病情多急剧恶化,出现脑疝危象。 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4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存活的病例,1/3可发生再次出血。 国际常采用Hunt五级分类法: ✧一级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颈强直。 ✧二级头痛较重,颈强直,除动跟神经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症状。 ✧三级轻度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和轻度脑症状。

✧四级半昏述、偏瘫,早期大脑强直和植物神经障碍。 ✧五级深昏迷、大脑强直,濒危状态。 3、病因 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动脉壁先天缺陷学说认为,颅内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的动脉壁先天性子滑肌层缺乏。动脉壁后天性退变学说则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发生破坏,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 此外,身体的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而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导致动脉瘤形成。但临床均少见。 4、风险因素 ✧高龄 ✧吸烟 ✧高血压高血压等因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动脉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 用,不但可以诱发动脉瘤的扩张和管壁的变性改变,而且与动脉瘤的破裂有关 ✧家族病史遗传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家族性颅内动脉瘤并不少见。 ✧用药不当过度用药,尤其是服用可卡因等。 ✧过度饮酒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过低 动脉瘤的发生是综合因素的,单一的先天因素或者血管变性都不足以引起动脉瘤。此外,烟雾病(moyamoya病)、镰状细胞病、梅毒螺旋体、曲霉菌和毛霉菌等真菌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外伤、转移癌侵犯和破坏颅内动脉等诸多因素可造成动脉瘤。 5、诊断手段

颅内动脉瘤健康教育处方

**市**区人民医院 健康教育处方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极易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一、术前指导: 1.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保持情绪的稳定。 2.保持大小便通畅,忌用力排便,必要时用缓泻剂促进患者排便;避免用力咳嗽,避免情绪激动,防止动脉瘤破裂。 3.术前您需要配合进行备皮、备血、抽血化验、影像学等溪流的检查和用物的准备,如:开颅手术要求剃头,佩戴的首饰及时取下由家属保管,宽松的棉质衣服,护理垫等。 二、术后指导: 1.患者所使用的仪器、装置,家属请勿随意调节。 2.每2小时有护士协助您翻身拍背,请您配合。如果您需要咳痰,请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咳嗽,咳嗽无力时也可以让护士给您吸痰。 3.麻醉清醒之后,如果患者恢复神志清醒,可在术后第二天开始遵医嘱进食,给予清淡、粗纤维食物,避免便秘。意识障碍、咽困难的病人,护士会遵医嘱从胃管给予流质饮食。 4.因需卧床,您应积极主动地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防止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肢体的被动、主动锻炼的顺序是: A:上肢手指-手腕-肘部-肩关节 B:下肢足趾-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 三、出院指导: 1.坚持进行康复训练,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的平静。 2.无功能障碍或轻度功能障碍的病人,尽量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坚持服用抗高血压、抗痫、抗痉挛等药物,不要擅自停药、改药,以免情绪波动。 4.饮食要清淡、少盐、富有纤维素,保持大便通畅。 5.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祝您健康! 地址:**市**区**路**巷38号 邮编:334100 电话:-**3101转9113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一、颅内动脉瘤简介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当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实际上它不是肿瘤,它是一种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是在脑动脉血管壁上某些薄弱的部位,由于血流长期的冲击将这个血管壁上薄弱的部位冲击形成一个凸起或者鼓包,因一般形态像气球一样的突出,形似“瘤”而得名。其经常发生在大脑里比较大的血管中,比如大脑动脉环、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 颅内动脉瘤大多数情况是潜伏在体内,不破裂,无症状;但一旦破裂,也就意味着“炸弹”爆炸,会对人体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可能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1/3患者在30天内死亡,1/3患者幸存,但神经功能丧失(残疾)。在中国,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年发病率接近2/10万,在一些国家甚至高达22.5/10 万。

二、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症状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头痛是突然的、严重头痛,在动脉瘤发生破裂之后迅速出现。疼痛常令患者无法忍受,常描述为“剧烈头痛”、“闪电般的头痛”、“爆 炸性头痛”、“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和”霹雳样剧痛“。美国总统拜登曾因颅 内动脉瘤破裂而入院,他对这种头痛的描述是这样的:“我脑海中闪烁着闪电, 有着强烈的电击一般的感觉,这是我这辈子从未有过的疼痛”;这种头痛的特点是:(1)头痛往往发生突然、像闪电一样突如其来,1分钟内即可达到疼痛高峰;(2)较弥散、定位特征不明显;(3)头痛剧烈。这样的头痛,也很少见。但一 旦发生,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不是忽略了之。因为这样的头痛往往提示存在 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其背后原因很大可能是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二是恶心与呕吐。动脉瘤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血管痉挛和脑组 织供血不足,引起颅内高压,表现出恶心、呕吐,呈喷射性。而恶心、呕吐往往 提示颅内高压。 三是颈部僵硬或疼痛。蛛网膜下腔内容物为脑脊液,与全脑脑沟、脑池相沟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直接后果就是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血细胞代谢物质对脑 膜产生炎性刺激,后枕部脑膜受刺激的直接表现就是颈部僵硬或疼痛。 四是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甚至嗜睡和昏迷。其主要原因为出血突发产 生的应激反应,其二是广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脑缺血;另外 出血可直接导致脑内血肿,以及颅内高压,严重者导致意识障碍。赵本山当年颅 内动脉瘤破裂时就表现出意识障碍。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健康宣教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健康宣教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是颅内动脉瘤常有的一种介入治疗方式,拥有创伤小、合用范围广、防止开颅等长处。本文将为您介绍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的大概操作过程和常有问题。 一、什么是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就是将医用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将动脉瘤填实堵死,使得动脉瘤内血流消逝,进而达到防备动脉瘤破碎出血的目的。 什么是弹簧圈呢?简单地说,弹簧圈是一种医用的金属丝,被制成不一样直径、长度和形状的多种规格,质地柔嫩,与一根金属推杆相连结。下列图是不一样种类的弹簧圈放大照片,详细使用哪一种弹簧圈,与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相关。 二、医用弹簧圈是怎样被送入动脉瘤内的呢?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是经过介入治疗技术将医用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的。治疗时,医生会在病人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经过一级一级的血管推动导管,抵达脑部血管。而后从导管内将医用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

整个手术过程是在血管造影机的指引下进行的。血管造影机利用X线机对需要治疗的脑血管进行连续摄影,而后用特意的设施对拍摄 的图像进行办理,使脑部的血管图像清楚的显示在电视屏幕和 X 光片上。医生可在图像指引下,来进行手术操作。 三、置入动脉瘤内的弹簧圈会不会移位或零落? 假如动脉瘤的“口” (瘤颈)比较大,填塞在动脉瘤里的弹簧圈就有被血流冲出动脉瘤、跟着血流漂走的风险。这类状况,需要在瘤颈口搁置“护栏” 将弹簧圈围在动脉瘤腔内。这个防备弹簧圈被冲走的“护栏”往常为球囊或支架。

支架和球囊的主要差别在于: 1.支架是跟弹簧圈同样要永远留在体内的,而球囊不留在体内。 2.支架协助下弹簧圈栓塞术后,需口服抗血栓药(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支架内血栓、动脉狭小等。 什么时候用球囊、什么时候用支架取决于瘤颈口的宽度。一般来说,宽颈用球囊,更宽颈用支架。详细选择哪一种器械,请遵从医生安排。自然,即便有球囊和支架的协助,有时仍旧会发生弹簧圈的零落的现象。假如弹簧圈零落到动脉瘤所在动脉远端的不重要的分支,则能够不做办理。假如弹簧圈堵住了重要分支,也不需重要张,能够经过特制的捕捞器把它捞出来。 四、手术伤口大不大,会不会留疤?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处方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处方 定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需先行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种类,采用微导管技术将弹簧圈送入瘤体腔内,从而闭塞动脉瘤达到治 疗的目的。 术前指导: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有无头痛剧烈,恶心、呕吐等症状。防止出血,多加安慰,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用力排便、屏气、剧烈咳嗽及血压过高等因素。 2、体位-----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告知病人不能起坐、洗头、沐浴、如厕及其他下床活动,减少探视,避免声、光刺激和频繁接触。 3、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 4、指导患者采用缓解头痛的方法。指导可以冷敷头部及颈部;分散病人注意力,一边与之交谈,一边按摩头部及合谷穴; 指导病人想象自己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有节奏的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达到缓解的目的。必要时使用镇静或止痛药品。 5、饮食指导——低盐【食盐三6克/每天/每人(约一啤酒瓶盖)】低脂【每日脂肪量三40克(约4勺油)】低胆固醇【胆固醇每日<250〜300毫克】、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饮食,多饮 水,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戒烟、戒酒,忌饮浓茶,勿进 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每天按摩腹部增加肠蠕动的次数,必要时使用开塞露,保持大便通畅。 6、关爱患者-----秋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7、做好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各项检查;询问药物过敏史;常规做碘过敏试验;皮肤准备:会阴部、双侧腹股沟备皮;嘱局麻患者术前4-6小时禁食禁水,全麻患者术前9-12小时禁

食禁水;在穿刺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路;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及足背动脉搏动青况。 8特殊用药------降低颅内压,可以应用甘露醇。然而应用甘露醇增加血容量,使平均血压增高,也偶有使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甘露醇的不良反应: (1)水和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 (2)寒战、发热 (3)排尿困难 (4)血栓性静脉炎 (5)甘露醇外渗可致组织水肿、皮肤坏死 (6)过敏引起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7)头晕、视力模糊 (8)高渗引起口渴 (9)渗透性肾病(或称甘露醇肾病〉,主要见于大剂量快速静脉滴注时. 术后指导: 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感觉、运动、语言等变化,并维持血压与正常水平或稍低于治疗前基础血压。 2、脑血管痉挛的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有无头痛、恶心、呕吐、张口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应用尼莫地平扩张血管,提高血容量。 3、体位 --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24h 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h,制动24h。指导患者平卧为主,若患者全身酸痛想翻身时,按压穿刺点,协助患者向患侧翻身60°、或向健侧翻身20° ~-30°,保持髋关节伸直,小腿可弯曲,健侧下肢自由屈伸。 4、饮食指导-----麻醉清醒,肠蠕动恢复后,给予流质饮食,

[深度学习]“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标准及注意事项(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标准及注意事项(建议 收藏)~~~ 颅内动脉瘤【概念与概述】 动脉瘤(aneurysm)是指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可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颅内动脉瘤是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的,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病理与病因】 一般表现 ●一般发病机制 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存在以下疾病时,动脉 瘤发病率增加,如多囊肾、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神经纤维瘤病、主动脉缩窄、结缔组织病、Ehlers-Danlos综合征、Marfan综合征及高血流状态(如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 ●颅内动脉瘤类型 〇囊状 〇梭形 〇夹层 ●病因学 〇先天发育不良 〇动脉粥样硬化 〇高血压 〇创伤 〇真菌感染 〇肿瘤

●年龄和发病率 〇活检的发病率为5% 〇通常在40〜60岁时出现症状 〇儿童少见(不足动脉瘤的2%) 〇最近报道称前循环偶发无症状动脉瘤的影像检出率为1% ●病理 〇动脉瘤囊缺少正常血管壁层 ■内膜:正常或内膜下细胞增殖 ■内弹力膜通常缺失或减少 ■肌层:缺失(止于动脉瘤颈部) ■管壁:增厚,覆以层状血块 ■外膜: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 ■管腔:常见血栓 ■载瘤动脉:常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位置 〇大多数先天性动脉瘤起自Willis环或大脑中动脉分叉处 ■33%位于前交通动脉 ■33%位于颈内动脉近后交通动脉起始部 ■20%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 ■5%位于基底动脉顶端 ■5%位于后颅窝(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或后下动脉) ■1%〜3%位于其他部位(例如脉络膜前动脉、胼胝体周围动脉)■Willis环远侧的真性囊状动脉瘤很少见,常多发,多位于血管变异结合部位(如大脑前动脉单干、三叉动脉) ■15%〜20%动脉瘤多发(有报道多发率高达45%),多发动脉瘤多见于女性(女性/ 男性比例为2 : 1)、大于40岁患者。多于2个动脉瘤时,女性/男性比例为11 : 1 三人行「医学课堂」12.12知识狂欢节

颅内动脉瘤健康宣教

颅内动脉瘤健康宣教 一、疾病特点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局部血管薄弱而形成的瘤样突起,目前发病率大约在7%左右,女性略多于男性,50%的动脉瘤在患者死亡时尚未发生过破裂,未破裂动脉瘤每年破裂出血的危险性为2.0%。颅内动脉瘤本身并不存在危险性,但是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能会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患者会因颅内出血颅内压迅速增高而引起昏迷,继而因再出血、高颅压危及患者生命。据统计,临床上只有1/3左右患可以在动脉瘤破裂后幸存。临床表现为: 1、局灶症状:小的动脉瘤可无症状,较大的动脉瘤如压迫邻近脑组织结构和神经可产生相应的症状如:眼睑下垂可形容为“瞄准姿势”,瞳孔散大,眼球活动障碍,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2、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起病突然,患者可有运动,用力排便或咳嗽,情绪激动如打牌,搓麻将等诱因。且破裂出血,患者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后颈部僵硬疼痛,意识障碍,约有半数的患者伴有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1小时,严重者引起死亡。多数动脉瘤破裂后,破口可能会因凝血封闭、局部血管痉挛及临近的脑组织肿胀等原因而暂时停止出血。但如未及时治疗,动脉瘤可能于2周内再次破溃出血,再出血率为21%、62%。

二、检查与治疗 1、检查方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2、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防止出血或再次出血,控制脑血管痉挛。保守治疗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处理原则为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对症处理。 (2)手术治疗 a.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手术夹闭动脉瘤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出血,还可清除积血和血肿,减轻脑血管痉挛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仍存在着创伤大、手术难度高等问题。 b.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在动脉血管内向动脉瘤放置微导管,再通过微导管向动脉瘤填塞弹簧圈,致密填塞后,血液流动时不会进入动脉瘤内,从而达到防止出血的目的。 具有微创,简便,相对安全,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术 后恢复快的优点。但价格昂贵,患者可能 接受不了。 三、常见并发症 1.术后颅内血肿:颅内动脉瘤术后血肿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夹滑脱,术区血管牵拉或血管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