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之脉络膜前动脉

颈内动脉之脉络膜前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AChA)1、颈内动脉分为四段,如下图所示:其分支有眼动脉(O)、后交通动脉(P)、脉络膜前动脉(A)、大脑前动脉(A,ACA)、大脑中动脉(M,MCA)。

图2:颈内动脉分支(图源程忻教授PPT)

2、AChA进入脉络裂以前的部分因行于环池内称为池部,进入脉络裂以后的部分称为脑室部,如下图所示:

图3:脉络膜前动脉(图源神经病学医学网)

AChA池部发出细小的分支主要供应以下区域(下图绿色部分):①基底节区:内囊后肢后2/3、苍白球内侧部(下图示:豆状核由蓝色的壳核-ACA深穿支、黄色的苍白球外侧部-MCA深穿支、绿色的苍白球内侧部-AChA组成)、尾状核尾部(下图示:头-ACA深穿支,体-MCA深穿支)。

图4:AChA的供血范围(图源程忻教授PPT)

②视觉传导路:视束、外侧膝状体前外侧半和视辐射起始部。

③中脑:大脑脚中1/3、黑质。

④颞叶内侧面:梨状皮质、钩回、海马、齿状回等。

脑室部的分支形成侧脑室的脉络丛,与来自大脑后动脉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形成广泛吻合。

图5(图源神经病学医学网)

3、AChA供血区梗死

图6(图源神经病学医学网)

通常情况下,AChA本身的闭塞不能导致其供血区的梗死,只有当AChA的终末闭塞且侧枝循环不良时,才发生该区域的梗死。

因此,AChA供血区的梗死最常见于终末动脉供血的内囊后支,

而吻合支丰富的其他区域(AChA与大脑后动脉发出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图5)之间吻合支丰富)不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4、AChA闭塞临床表现锥体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及听辐射均在内囊汇聚通过。内囊后肢前2/3有皮质脊髓束通过,后1/3有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及听辐射的纤维通过。内囊缺血损伤后出现典型的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同向偏盲,即所谓的“AChA综合征”。

图7(图源唐伟教授PPT)

脉络膜前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在后交通动脉远端2-5mm处自颈内动脉下外侧壁发出,个别的AChA可发自颈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或前交通动脉。该动脉在蛛网膜下腔中沿视束表面后行,至大脑脚前缘转向后外,行于大脑脚与颞叶内缘之间,在海马沟附件经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参与形成侧脑室脉络丛。AChA近端发出分支供应视交叉下面、视束后2/3、灰结节、乳头体、大脑脚中1/3处,其中有两支较大者,称为纹状体内囊动脉,分布至内囊后肢下2/5、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前核外侧部和腹外侧核群、底丘脑以及中脑黑质、红核等。AChA在进入侧脑室下角前后,发出供应海马旁回、沟、杏仁核、海马及齿状回前部、尾状核尾。

图1.AChA颅内走行图2.脑血管造影时AChA在前后位及侧位投图3.AChA对基底节的血供图4.AChA对基底节的血供

AChA细小、行程较长,较易发生闭塞。闭塞后可能产生下列症状: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但由于AChA和脉络膜后动脉有吻合,所以上述三偏综合征较少出现,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常可消退。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是指发自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处至颈内动脉终末处的动脉瘤,均占颅内动脉瘤的2%~5%,体积往往较小,其增大时可以取代脉络膜前动脉,但很少压迫动眼神经,未破裂时多无临床症状,其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出血量大时可导致脑

疝。

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等。

开颅夹闭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多采用翼点人路或眶上锁孔入路。缺血性损害是手术夹闭该动脉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后这些并发症的原因包括:载瘤动脉被夹闭,术中对血管的过度骚扰导致脉络膜前动脉、及其分支或其穿通支被血栓栓塞,术后邻近结构水肿、动脉瘤夹移位导致脉络膜前动脉扭曲、血管痉挛的产生和侧支血供的减少等。

图5.动脉夹夹闭瘤颈图6.AChA所致右侧纹状体梗塞图7.1例左侧AChA动脉瘤的动脉栓塞前后

介入栓塞为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但同样面临着术后缺血性损害的问题。

脑动脉分段

颈内动脉的颅内段和颅外段。 颈内动脉的颅内段:颈内动脉入 颅后以前床突上缘为界进一步 分为床突下段和床突上段。 床突下段:正位像在蝶窦 和鞍旁自外下向内上斜行,血管 内缘距中线0.5-1.1厘米,平均 0.7厘米. 侧位像呈区管状叫虹 吸段,自上而下分为 海绵窦前段C5,海绵窦 段C4,膝段C3和曲管上段 C2. (1)海绵窦前段又称为C5段:即 入颅进入海绵窦前一段,位于硬 脑膜外. (2)海绵窦段又称为C4段:C5向前穿过硬脑膜进入海绵窦水平走行的一段,多位于鞍底平面,走行于颈内动脉沟内. (3)膝段又称为C3段: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向前向上弯转部,位于蝶鞍前。 (4)曲管上段又称为C2段:穿出海绵窦前的一段. 虹吸段的分型以C2,C3,C4段构成的颈内动脉常有三种类型: ①横置U型,C2,C4大致平行,此型约占70%; ②横置型,C2,C4斜行,口向后张开;此型多见于儿童;③回区型,C2,C4间多一个扭曲,多见于老年人. 床突上段的主要分支 1.后交通动脉:自C1段后缘发出,侧位显示为水平走行或呈轻度凹面向上的弧形,长约1~1.5厘米,宽约1-2毫米,后端与大脑后动脉水平段相连.此动脉变异较大,有时一侧缺如。 2.脉络膜前动脉:距离颈内动脉上端1~2毫米处发出,分脑池段及脑室段。(1)脑池段向后走行于鞍上池内,呈水平型走行长约1厘米.(2)脑室段自外侧膝状体向外向后上延续, 脉络膜前动脉长约3厘米。临床意义: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侧段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其变形和下移,对小脑幕切迹疝和幕上占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大脑前动脉,为颈内动脉两终末支之一.走行并分布于额叶底部内侧以及大脑内侧面.分为水平段A1,上行段A2-3和胼周动脉A4三部分. 1、水平段又称为前1段(A1):自床突上段发出后沿额叶底部向前内侧跨过视交叉,至发出前交通支前的一段,称交通支前段.正位象呈水平走行,位于前床突和蝶骨平板上方0.5~1厘米处,长约1~1.5厘米.水平段可发出回返动脉即赫伯纳(Heubner)氏动脉.此血管由水平段远侧发出后,先向后外,再向上进入前穿质供应内襄和尾状核前下部,与豆纹动脉吻合. 2、上行段又称为前2~3段(A2-3):与水平段相延续。为大脑前动脉入大脑纵裂前部后,沿额叶内侧面终板池和胼体池弯曲上升的一段。正位象位于中线,呈垂直走行。与胼周动脉共同成为所谓“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上行段占垂直段的中下2/3.侧位象见上行段呈双曲线形,在终板池处稍向前下突出,在胼胝体嘴前方,向后上弯曲( 以上两段为前2段),至胼胝体膝时,依膝的外形又重新向前突出(前3段).上行段的主要分支有:(1.眶支:起于本段的起始部,有2~3支,向前下行分布于额叶眶面,管径较细,形态变异较多,常与颅前窝底骨影重叠.侧位像偶可于蝶骨平板上方见到,为纤细的血管。额叶底部或嗅沟脑膜瘤可使之向上移位. (2.额极动脉:自本段中部相当于胼胝体嘴处(前2上段)发出。侧位象见其向前上行,直达额极颅骨内板.正位像自垂直段中下1/3交界处向外上行。额极动脉较细,常有2-3个分支,分布额极区和额叶前外侧面. 3. 胼缘动脉又称为前4段:为大脑前动脉最粗大的分支.分布于大脑半球额叶内侧面.正位象位于中线,构成垂直段上中部;侧位像见胼缘动脉多沿扣带沟向后上走行,发出前,中,后三个分支.分布于额上回并直达其上缘,终末支后行终止于旁中央小叶,故称旁中央支. 4.胼周动脉又称为前5段:由胼缘动脉起始点向后沿胼胝体沟走行.系大脑前动脉主干的终末段.正位象构成垂直段的上1/3.侧位象其走行形态和位置与侧脑室前角和体部顶壁大致相对应.行程中向后上发出旁中央支和楔前支等 多个分支.终末段多向后下行,发出多数扇状分支以供给胼胝体压部.

颈内动脉之脉络膜前动脉

颈内动脉之脉络膜前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AChA)1、颈内动脉分为四段,如下图所示:其分支有眼动脉(O)、后交通动脉(P)、脉络膜前动脉(A)、大脑前动脉(A,ACA)、大脑中动脉(M,MCA)。 图2:颈内动脉分支(图源程忻教授PPT) 2、AChA进入脉络裂以前的部分因行于环池内称为池部,进入脉络裂以后的部分称为脑室部,如下图所示: 图3:脉络膜前动脉(图源神经病学医学网) AChA池部发出细小的分支主要供应以下区域(下图绿色部分):①基底节区:内囊后肢后2/3、苍白球内侧部(下图示:豆状核由蓝色的壳核-ACA深穿支、黄色的苍白球外侧部-MCA深穿支、绿色的苍白球内侧部-AChA组成)、尾状核尾部(下图示:头-ACA深穿支,体-MCA深穿支)。 图4:AChA的供血范围(图源程忻教授PPT) ②视觉传导路:视束、外侧膝状体前外侧半和视辐射起始部。 ③中脑:大脑脚中1/3、黑质。 ④颞叶内侧面:梨状皮质、钩回、海马、齿状回等。 脑室部的分支形成侧脑室的脉络丛,与来自大脑后动脉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形成广泛吻合。 图5(图源神经病学医学网) 3、AChA供血区梗死 图6(图源神经病学医学网) 通常情况下,AChA本身的闭塞不能导致其供血区的梗死,只有当AChA的终末闭塞且侧枝循环不良时,才发生该区域的梗死。 因此,AChA供血区的梗死最常见于终末动脉供血的内囊后支,

而吻合支丰富的其他区域(AChA与大脑后动脉发出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图5)之间吻合支丰富)不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4、AChA闭塞临床表现锥体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及听辐射均在内囊汇聚通过。内囊后肢前2/3有皮质脊髓束通过,后1/3有丘脑皮质束、视辐射及听辐射的纤维通过。内囊缺血损伤后出现典型的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同向偏盲,即所谓的“AChA综合征”。 图7(图源唐伟教授PPT) 脉络膜前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在后交通动脉远端2-5mm处自颈内动脉下外侧壁发出,个别的AChA可发自颈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或前交通动脉。该动脉在蛛网膜下腔中沿视束表面后行,至大脑脚前缘转向后外,行于大脑脚与颞叶内缘之间,在海马沟附件经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参与形成侧脑室脉络丛。AChA近端发出分支供应视交叉下面、视束后2/3、灰结节、乳头体、大脑脚中1/3处,其中有两支较大者,称为纹状体内囊动脉,分布至内囊后肢下2/5、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前核外侧部和腹外侧核群、底丘脑以及中脑黑质、红核等。AChA在进入侧脑室下角前后,发出供应海马旁回、沟、杏仁核、海马及齿状回前部、尾状核尾。 图1.AChA颅内走行图2.脑血管造影时AChA在前后位及侧位投图3.AChA对基底节的血供图4.AChA对基底节的血供 AChA细小、行程较长,较易发生闭塞。闭塞后可能产生下列症状: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但由于AChA和脉络膜后动脉有吻合,所以上述三偏综合征较少出现,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常可消退。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是指发自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处至颈内动脉终末处的动脉瘤,均占颅内动脉瘤的2%~5%,体积往往较小,其增大时可以取代脉络膜前动脉,但很少压迫动眼神经,未破裂时多无临床症状,其破裂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出血量大时可导致脑

人体主要动脉中英文名称

颈动脉及其分支 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cal artery,LSA) 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 左颈内动脉(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LICA) 左颈外动脉(left external carotid artery,LECA) 右锁骨下动脉(right subclavical artery,RSA) 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 右颈内动脉(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ICA) 右颈外动脉(right external carotid artery,RECA) 冠状动脉及其可能的分支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 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 (1)对角支D(diagonal branches)【D1、D2…】 (2)右心室前支(right ventricular anterior branches,RVAB)(3)左圆锥支(left vieussens’circle,LVC) (4)前间隔支(septal branch of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中间支(intermediate branch,IB) 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 (1)钝缘支(obtuse marginal ramus,OM)【OM1、OM2…】 (2)左心室前支(left ventricular anterior branches) (3)左心室后支(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branches) (4)左心房支(left atrial branches of circumflex branch)

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ænˈtɪriər/kəˈrɔɪdl/ˈɑːrtəri/ 脉络膜前动脉在鞍上池和脚间池内向后内方走行,从外向内跨过视束,再向外后转走向外侧膝状体,为池段。 经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供应脉络丛,为丛段。进脉络裂那一点称为丛点。 血管造影前后位时,池段在上内侧,然后转向上外侧。在跨过豆纹动脉时形成凸面向外的小弧形,最后平行于豆纹动脉的远端向内行。前后位时很难辨认丛点。 一般来说,脉络膜前动脉进入脑室后无脑组织分支。介入治疗时,导管越过丛点以后则相对安全,不致出现并发症。 96%-99%的脉络膜前动脉以单干自颈内动脉后侧发出,少数起源于大脑中动脉或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起源于后交通动脉以远的颈内动脉后外侧壁,其起始处在后交通动脉以远平均2.9-3.2mm,颈内动脉分叉处近端3.9-5.2mm,通常为单一主干,但也有多支的报道,其平均管径为0.75-1.20mm,长度约为24mm。 AchA的供血区变异很多,但到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及脉络丛的分支比较固定。 脉络丛 Choroid Plexus,CP /ˈkɔrɔɪd/ˈpleksəs/ ,

脉络丛是软脑膜的一部分。软脑膜是环绕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三层脑膜中最深的一层。 软脑膜和脉络丛直接附着在脑组织上。软脑膜覆盖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但脉络丛仅存在于软脑膜的某些区域。 脉络丛分布在侧脑室底部、第三和第四脑室顶部。 脉络丛不存在于额角或脑导水管中。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 脉络膜前动脉行程长、管径细、弯曲多,极易阻塞,其分支至内囊后肢的前穿质动脉末段缺乏侧支循环,当终末段闭塞时,可发生其支配区域的梗死。 临床上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及构音障碍,称之为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 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Posterior medial choroid artery,M.P.Ch.A,MPChA 起自P2段,与大脑后动脉一起绕脑干向后达四叠体池,位于松果体的外侧,然后继续向前,沿三脑室顶到脉络丛组织,发出许多小分支向前到室间孔。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Posterolateral choroidal artery,PChA, 起自P2段。向外侧走行进入脉络裂,然后继续向后绕丘脑枕供应脑室体和前房的脉络丛。其分支的大小与脉络膜前动脉呈反比。在侧

颈内动脉分段

颈内动脉分段 关于颈内动脉分段的实用教程,今天它来了 事实上关于颈内动脉分段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重点介绍我们平时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段方法,该分段由Bouthillier教授于1996年提出并沿用至今。分段的全面展示如上图所示,包括7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C5床突段(Clinic segmen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下面我将详尽展示每一分段的具体识别方法。 C1段(颈段),无殊。 C2段(岩段)走行于颅底颈动脉管内,骨性管道起到限制颈内动脉颅外段向颅内的继续撕裂。C2段可细分为垂直段与水平段,如上图所示。 C3段(破裂孔段),是一段没有分支的短段。该段的识别需要在轴位CT中准确找到破裂孔的位置(红虚线处)。 通过这幅图,再强化一下对破裂孔的认识。 破裂孔靠上一个层面,属于C3段。 C3段识别特征:在轴位CT上,破裂孔层面+靠上的一个或者两个(具体看扫描层厚)层面共同构成C3段。 C4段(海绵窦段),走行于垂体两侧的海绵窦内,中间发出多个细小分支,供应垂体、斜坡、小脑膜处的硬脑膜及3-6对脑神经。海绵窦段绝大数朋友都可以认出来,比较简单,不再赘述。 C5段(床突段),为远、近两个硬膜环之间的短段,长约5mm,被前床突所掩盖(图-2黄圈处即C5段)。两个坚硬的硬膜环起到限制下方动脉瘤破裂形成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C5段识别特征就是在轴位CT上找到前床突,然后被前床突掩盖的那一段大约5mm的血管就是!

脑血管动脉明细 中英文对照 内颈动脉

1内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 1-①眼動脈:ophthalmic artery 1-②後前交通動脈: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1-③前脈絡動脈: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2-①脳梁周囲動脈:pericallosal artery 2-②脳梁周縁動脈:callosomarginal artery 2-③前頭眼窩動脈:frontoorbital artery 2-④前頭極動脈:frontopolar artery 2-⑤前内側前頭動脈:anterior internal frontal artery 2-⑥中内側前頭動脈:middle internal frontal artery 2-⑦後内側前頭動脈:posterior internal frontal artery 2-⑧傍中心動脈:paracentral artery 2-⑨上内側頭頂動脈:superior internal parietal artery 1椎骨動脈:vertebral artery 2脳底動脈:basilar artery 3後下小脳動脈: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4前下小脳動脈:onto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5上小脳動脈: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6後大脳動脈:posterior cerebellar artery 7鳥距動脈:calcarine artery 8頭頂後頭動脈:parietooccipital artery 9後側頭動脈:posterior temporal artery 1椎骨動脈:vertebral artery 2脳底動脈:basilar artery 3後下小脳動脈: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4前下小脳動脈:onto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5上小脳動脈: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6後大脳動脈:posterior cerebellar artery 7鳥距動脈:calcarine artery 8頭頂後頭動脈:parietooccipital artery 10視床穿通動脈:thalamoperforating artery 11内側後脈絡動脈:medial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12外側後脈絡動脈:lateral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13後脳梁周囲動脈:posterior pericallsal artery 14後交通動脈: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15後大脳鎌動脈:posterior falx artery 1外頸動脈:external carotid artery 2上行咽頭動脈: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3上甲状腺動脈:superior thyroid artery 4舌動脈:lingual artery 5顔面動脈:facial artery

脑血流供应来自二个动脉系统

脑血流供应来自二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一、颈内动脉系统(脑前循环)- 每侧颈总动脉分叉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后者在颈部没有分支,垂直上升至颅底,穿颞骨岩部经颈动脉管抵岩骨尖,通过破裂孔入颅内,穿硬脑膜经海绵窦,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在视交叉两旁分为两个终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故又称前循环。 (一)脉络膜前动脉为颈内动脉分为大脑前、中动脉前或从大脑中动脉近端发出的大穿通支。 它先发出些小穿通支供应尾状核、内囊一部分及大脑脚、外侧膝状体的一半。 (二)大脑前动脉有人称为大脑内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在额叶眶面向内前方行走。有 前交通动脉吻合两侧大脑前动脉。沿途发出的穿通支主要供应下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前部以及内囊前肢。皮质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顶枕裂以前的全部;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额 上回、额中回上半、中央前后回的上1/4、旁中央小叶等。 (三)大脑中动脉实际上是大脑外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分出后进入外侧裂,发出 很多细小穿通支,供应壳核、尾状核以及内囊后支前3/5 (相当锥体束通过处),这些分支 称为外侧豆纹动脉,是高血压、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好发部位。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出许多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大部分。

二、椎基低动脉系统(脑后循环)折 (一)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通过上部六个颈椎横突孔,在寰枕关节后方成环状,经枕 骨大孔入颅后,两侧椎动脉立即发出分支组成脊髓前动脉。椎动脉发出长旋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延髓后外侧和小脑半球下部。其短旋支和旁中央支供应延髓其余部分。 (二)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逐渐向中线靠近,合成一条基底动脉,两侧发出多支旁中央支,供应中脑、桥脑、主干延伸至脑桥上缘水平,分叉成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三)大脑后动脉围绕大脑脚和小脑幕切迹水平的中脑,两侧大脑后动脉向上呈环状,并 发出多支丘脑穿通支、丘脑膝状体穿通支和脉络膜后、内动脉。其他穿通支供应丘脑结节、前乳头体和邻近的间脑结构。椎基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 半球后部以及部分间脑,故又称后循环。两大动脉系统分支大体分为两类: (1)穿通支又称深支或中央支、旁中央支,主要由脑底动脉环,大脑中动脉近侧段及基底 动脉等大分支直接发出,随即垂直穿入脑实际,供应间脑、纹状体、内囊和脑干基底部的中 线两侧结构。 (2)皮质支或旋支。这类分支在脑的腹面绕过外侧至背面,行程较长,主要供应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与脑干的背外侧。供应壳核、丘脑、内囊部分的中央支及供应桥脑的旁中央支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好发部位。

颈内动脉分段解剖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分段法,是以数字(C1-C7)顺血流方向标记颈内动脉全程,并考虑到对神经外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解剖。 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C5床段(Clinic segmen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Bouthillier分段法: 除C1走行于颈部,归于颈段外;其余各段或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位于颅内,通称为颅段颈内动脉。 C1颈段:颈段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口。这段颈内动脉同位于其外侧的颈内静脉和后外侧的迷走神经共同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鞘内,颈内动脉四周绕以含脂肪的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这个颈动脉鞘是由椎前筋膜折叠形成的。在头侧,在颈内动脉进人颈动脉管水平,鞘分为两层。内层延续为颈动脉管的骨膜;外层延续为颅底颅外骨膜。颈段几乎不发出分支动脉,较少见到本该起源于颈外动脉的一些迷走动脉或胚胎期残留动脉,如咽升动脉主干或分支(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or pharyngeal trunk),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al artery),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脑膜后动脉(Posterior meningeal artery),永存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永存镫骨动脉(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和前环椎间动脉-Ⅰ型(Proatlantal intersegemental artery typeⅠ)。 C2岩段: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外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岩段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骨膜内行走,四周绕以结缔组织、静脉丛和节后交感神经。岩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为三部:垂直部、弯曲部(颈内动脉后弯)和水平部(向前、

头颈部血管的正常解剖

头颈部血管的正常解剖 头颈部的血供主要来自于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甲状颈干及肋颈干。脑的动脉血液分别由颈动脉的颈内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供给。颅面及颈部的动脉血液则由颈动脉的颈外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肋颈干供给。 一、颈动脉系统 颈总动脉右侧颈总动脉起自无名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顶端。两侧颈总动脉的起源也有变异,如左侧颈总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等。颈总动脉也可先天发育不全。颈总动脉常于颈4椎体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外动脉,但也可高至颈1或低达胸2水平。 二、颈内动脉 分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出后,先居颈外动脉后外侧上行,再转向颈外动脉后内侧,垂直上升达颅底,经颈动脉管入中颅窝,穿过海绵窦止于前床突上方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六段法:颈段、岩段、海面窦段、虹吸弯段、前床突上段、终末段。 四段法:颈段、岩段、海面窦段、脑内段 颈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开始至颞骨的颈动脉孔为止,正常情况下,两侧等粗者占多数,不等粗时,往往左侧粗于右侧。该段无分支,是鉴别颈内外动脉的一个依据。颈内动脉起始部形成一稍呈梭形的膨大称颈动脉窦,是压力感受器。该段和颈总动脉分叉处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狭窄的好发部位。 岩骨段:位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两者借弯曲的膝相连。该段与面神经管、内耳道、耳蜗、膝状神经节、面神经、岩大神经、岩小神经、三叉神经、鼓室、咽鼓管、脑膜中动脉及张骨膜肌的关系密切。此段动脉发出颈鼓室支和翼管支,与颈外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是介入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 海面窦段:颈内动脉穿出颈动脉孔,先向后床突,然后在蝶骨的外侧颈动脉沟内向前穿过硬脑膜进入海面窦。沿着海面窦的侧壁,与第III、IV颅神经、第V颅神经上颌支及眼动脉伴行,最后向后、内、上急转弯穿硬膜而出。该段分为五个部分,即后升部、第一弯曲(凸段)、水平部、第2弯曲(凹段)和前升部。颈内动脉海面窦段分支的分型和命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较为恒定的分支为脑膜垂体干和海面窦下动脉。 脑膜垂体干:脑膜垂体干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最大、最恒定的分支,大多起自第一弯曲(凸段)顶壁,部分起自侧壁。主要分支有: 小脑幕动脉:自凸弯部走向后外方,至颞骨岩部硬膜,再延至小脑幕游离缘,分支供应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海面窦上壁和外侧壁,及半月神经节被囊深面,并与眼动脉的脑膜支、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脑膜背动脉:外径与小脑幕动脉相仿,自凸弯走向海绵窦后下方,穿海面窦后壁,供应斜坡硬膜与外展神经,并分细支伸向鞍背后方的基底窦内,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垂体下动脉:自凸弯顶壁或顶壁内侧斜向前内,供应鞍底和鞍背硬脑膜及垂体后叶,并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海面窦下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海面窦段水平部外侧面,少数起自脑膜垂体干或与小脑幕动脉共干,越过外展神经上方后分为前后两支,供应海面窦外壁下部和下壁、卵圆孔和棘孔区硬脑膜,并与脑膜中动脉吻合。少数海面窦下动脉还分出半月节被囊动脉、幕缘动脉和眼动脉等分支。 虹吸弯段:为海面窦段移行为前床突上段的转折处,眼动脉通常发自此段。 前床突上段:自虹吸弯段再穿硬脑膜则上行为前床突上段,与海面窦走行方向相反,即由前向后行,至前穿质下方移行为终末段。 终末段:甚短,其终末支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2023颈内动脉的解剖行程、分段及分支(全文)

2023颈内动脉的解剖行程、分段及分支(全文) 脑组织由两组动脉系统供血,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其中,颈内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半球的额叶、顶叶,颞叶的前部、外侧面大部分,眼球,部分基底节和丘脑。 颈内动脉的解剖行程和分段 图1 颈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总动脉上升到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在颈4椎体水平)分叉为颈内

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上升直达颅底,穿过颞骨岩部颈动脉管,经破裂孔进入颅内。颈内动脉颅外段没有血管分支。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呈梭形膨大为颈动脉窦,是一个压力感受器,能将感受的动脉压转化为神经冲动,是脑血流供应的一个重要监测-调节装置。由颈内动脉入脑的血流首先冲击并牵张该窦的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经舌咽神经的分支(窦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至延髓的心-血管调节中枢而影响中枢的紧张性,改变心-血管的活动,调节血压水平,以保证脑动脉压的相对恒定。 当颈动脉窦功能紊乱,发生过度敏感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就会出现心跳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汗,脑供血急剧减少,随即发生意识丧失、晕倒,称为“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 颅内段弯曲向前通过海绵窦,前进到蝶骨小翼前床突内侧,穿海绵窦壁的硬脑膜,然后穿蛛网膜,向后上方弯曲,眼动脉是颈内动脉入颅后的第一个较大的分支,于C3或C2~3水平发出,在脑底部发出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两个终支。颈动脉DSA造影,眼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显影率在90%以上。 颈内动脉颅内可以分为5段: o C1段(终段):是颈内动脉参与Willis环的一部分,颈内动脉的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都从此段发出。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 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在安静状态下仅占体重2%的脑,大约需要全身供血总量的20%左右,所以脑组织对血液供应的依赖性很强,对缺氧十分敏感。脑血管的特点:动脉壁较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无瓣膜,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形成独特的硬脑膜窦,血液与神经元间有血脑屏障,此屏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正常的脑功能依赖于通过致密的血管网不断的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脑、脸和头皮的血液主要由二组血管来供应:即双侧的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脑组织由四条大动脉供血,即左右两条颈内动脉构成的颈内动脉系统和左右两条椎动脉构成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部血液供应量约80%-90%来自颈内动脉系统,10-20%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 下面一组图为不同方位和模式下所示负责脑部血液供应的几条大动脉

颈总动脉于第四颈椎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A和颈外A两个分支,其中颈外动脉负责脸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分出后沿颈部向上直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海绵窦,紧靠海棉窦内侧壁,穿出海棉窦行至蝶骨的前床突内侧,开始分支(颈内A按行程分为四段:即颈段、颈内动脉管段、海棉窦段和脑段,临床上将后两段合称为“虹吸部”),其颅外的颈段无任何分支,颈内动脉管段先后分出颈鼓A和翼管A两个小支,海棉窦段先后分出海棉窦支、垂体支和脑膜支,脑段在前床突内侧处分出眼动脉,在视交叉外侧正对前穿质处分成大脑前动脉(ACA)和最大终末支的大脑中动脉(MCA)两个主要终末支。供应除部分颞叶和枕叶之外的大脑前3/5的血液,即又称为前循环系统。

椎-基底动脉供应脊髓上部、大脑的后2/5(枕叶、颞叶的一部分、丘脑后大半部和丘脑下部的小部分)、脑干和小脑的血液,故又称为后循环系统。 两侧大脑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相连,颈内动脉的末端通过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相连,于是围绕脚间窝形成一完整的血管环即大脑动脉环(Willis动脉环)。Willis动脉环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如果一条动脉发育不良或阻断时,其他动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动脉环来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供,从而防止了严重损害的出现。 下图为从脑的底面向上观察所示

(完整版)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1:颈段;C2:岩段; 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 C 5: 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ACA及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Willis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 OA:眼动脉 ON:视神经 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 大脑中动脉MCA分段: 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 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 3. Heubner返动脉 4. 颞前动脉 5. 外侧豆纹动脉 6. MCA分叉处 7. MCA膝部 8. 侧裂顶部

1. M1分叉前段 2. M1分叉后段 3. MCA膝部 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 5. M2段 6. M3段 7. M4段 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 9.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ACA ACA前后位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3. 胼缘动脉; 4. 皮层支 ACA侧位(椎动脉造影) 1. ACA A2段 2. 眶额支 3. 额极动脉 4. 胼周动脉 5. 胼缘动脉 大脑后动脉PCA 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 P4距裂段 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 脑支。 中央支 ①丘脑穿动脉(PTPA):起于P1段,通过后穿质入 脑。 ②丘脑膝状体动脉(TGA):起于P2段。

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 ACA及 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 Willis 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 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 0A:眼动脉 ON:视神经 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 ICA 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 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 | PCoA P2 SCA CMDZ 大脑中动脉MCA分段: 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颈内动脉 2.大脑前动脉 3.Heubner返动脉 4.颞前动脉 5.外侧豆纹动脉 6.MCA分叉处 7.MCA膝部 8.侧裂顶部 ACoA MGA ICA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C6:眼段; C7:交通段

1.M1分叉前段 2.M1分叉后段 3.MCA膝部 4.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 5.M2 段 6.M3 段 7.M4 段 8.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 9.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ACA ACA前后位 1.ACA A2段; 2.胼周动脉 3.胼缘动脉; 4.皮层支 1.ACA A2 段 2.眶额支 大脑后动脉PCA 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 P4距裂段 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中央支 ①丘脑穿动脉(PTPA:起于P1段,通过后穿质入脑。 ②丘脑膝状体动脉(TGA:起于P2段。 MH#氏赧说1 ui" M Hxi卅,加 ACA侧位(椎动脉造影) 3.额极动脉 4.胼周动脉 5.胼缘动脉

第十章: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第十章: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分叉 部动脉瘤 第十章: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大阪市综合医疗中心脑神经外科部长安井敏裕 【术式特征】 【适应证】 ISAT(2002)研究显示,多数发生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小型破裂前循环动脉瘤,若同时可考虑行弹簧圈栓塞术或瘤颈夹闭术,行栓塞术一年后可独立生活的病例更多。但弹簧圈栓塞术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再治疗率较高,弹簧圈压缩后治疗相对困难,未破裂动脉瘤术后较高概率的MR缺血性改变,并且许多脉络膜前动脉发自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的颈部,栓塞术容易残留瘤颈等。因此就目前而言,个体化地谨慎看待每一个病例非常重要。本章叙述的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瘤、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均采用翼点入路手术,术中控制近端、瘤颈夹闭、终板造瘘、打开Liliequist膜、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手术策略】 瘤颈夹闭术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三点:①微创化地到达动脉瘤; ②控制近端载瘤动脉;③分离解剖动脉瘤全部颈部(参照下面的“注意”)。 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瘤及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手术时,首先打开侧裂显露颈内动脉,然后分离全部瘤颈控制脉络膜前动脉以及分离颈内动脉顶端穿支,最后放置瘤夹。夹闭后必须确认脉络膜前动脉及颈内动脉顶端的穿支保留完好。为此,当显微镜下无法直视观察时最好使用微血管多普勒。 【手术时间】

操作熟练的情况下,开颅约需20分钟,关颅约需15分钟。硬脑膜内操作不超过2个小时,总体手术时间2~3小时。 (注意) 作者的500例瘤颈夹闭术中,除技术性并发症外,还有违背基本原则导致的并发症。作者的座右铭是《Amiel日记》中Henri F. Amiel 的那句有名的话——An error is the more dangerous, the more truth it contains。手术结果不好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原因。 【手术技巧】 (要点) 脉络膜前动脉(AchA)供应内囊后肢、苍白球、外侧膝状体、大脑脚、视辐射等,闭塞后引起以对侧偏瘫、对侧感觉障碍、同侧偏盲为特征的Monakow综合征。但由于该动脉在脉络膜、外侧膝状体处与脉络膜后动脉有丰富吻合,闭塞也可以没有症状。脉络膜前动脉通常以单支形式发自颈内动脉。而颈内动脉顶端有许多穿支发出,在处理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时确认并保留外侧纹状体动脉、中部纹状体动脉以及Heubner回返动脉是非常重要的。 【术前准备】 用手压迫颈部颈动脉是控制近端的一种方法。 【手术技巧】 作者的翼点入路采用同一体位、头位、皮肤切口及开颅方式,以增加熟练度(图1)。 ■体位 半Fowler位:仰卧位,上身抬高15°,下身抬高10°。 ■头位 向病灶对侧旋转45°,稍后仰,三钉头架固定。

脑血管支配区域

脑动脉的供血范围 大脑前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后行向前内进入半球纵裂,并向头侧弯曲绕胼胝体膝部和体后行,沿途发出眶额动脉、眶极动脉、基底节支,分布至额叶的下内面皮质、嗅球、透明隔、胼胝体的前2/3、尾状核的头部、苍白球、内囊前肢、额叶深部脑白质和大脑皮层的前2/3的区域。大脑前动脉最后分出胼缘和胼周两大终末支,胼缘动脉沿扣带沟后行分出额上、中、后内动脉。胼周动脉则沿胼胝体和扣带回之间后行,沿途发出旁中央动脉、顶上内(楔前)动脉和顶下内动脉后,继续后行至胼胝体压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压部分支相吻合。 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的分支供血范围变异大,供应额叶、顶叶、颞叶前部的绝大部分半球突面皮层结构及深部脑白质,有时还发出分支分布到枕叶的外侧面,其分支豆纹动脉穿经额叶的下面至基底节、尾状核和内囊。 大脑后动脉:自基底动脉发出后,绕脑干经环池后行,发出后丘脑穿通动脉和丘脑膝状动脉分布至丘脑、膝状体、内囊后肢和视束,并发出小分支至大脑脚,行至胼胝体压部发出分支和大脑前动脉的分支吻合,最后分出颞叶前和后动脉、顶枕动脉及距状动脉,

供应颞叶的后下面、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和枕叶。 脉络膜前、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通常在后交通动脉起始处的上方起自颈内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则起自大脑后动脉。它们分布于内囊的膝部和后肢、苍白球内侧区、视束、颞叶钩回、杏仁核和侧脑室脉络膜从。 小脑前下动脉:其行程和分布范围不恒定,供血范围较小,与小脑后下动脉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其分支供应小脑绒球、小脑半球的岩骨面、小脑中脚、脑桥和延髓的一部分。 小脑后下动脉:由椎动脉发出,供血范围通常包括小脑的后下面、小脑扁桃体、同侧小脑下蚓部和延髓的外侧面。 脑动脉的供血区域(组图) 蓝色:小脑后下动脉 紫色:小脑前下动脉 灰色:小脑上动脉 浅蓝:椎动脉分支 墨绿:基底动脉分支 天蓝:脉络膜前动脉 橙色:大脑中动脉穿支 暗红:回返动脉

2023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完整版)

2023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完整版) 流行病学 后交通动脉(PComA)是颅内动脉瘤最常发生的部位之一,也是ICA动脉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第一项关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国际研究(ISUIA)报道,PComA动脉瘤约占有SAH病史动脉瘤的17%,占无SAH病史动脉瘤的13.9%。脉络膜前动脉(AChA)动脉瘤仅占颅内动脉瘤的4%,其体积通常较小,瘤体直径平均4mm。另一项临床研究ISAT报道,PComA是仅次于前交通动脉(45.4%)排名第二的动脉瘤好发部位(25%)。 解剖 颈内动脉(ICA)交通段起自后交通动脉起始部远达颈内动脉分叉处。PComA起源于ICA后内侧壁,走行指向大脑后动脉(PCA),并与其相接,汇合处将PCA分为P1和P2段。颈内动脉交通段的第二个主要分支是脉络膜前动脉(AChA),它从ICA更远端的后外侧壁发出。ICA交通段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之一,起源于该部位的动脉瘤部分是偶然被发现,部分表现为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眼神经麻痹或非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本章重点讨论与ICA交通段动脉瘤治疗相关的内容。 颈内动脉交通段

颈内动脉交通段分为后交通段和脉络膜前段,后交通段平均长度为4mm,脉络膜前段平均长度为5.6mm。后交通段的穿通支很少,供应结构的顺序从高到低为视束、第三脑室底的乳头体前部、视交叉、漏斗、前后穿质。脉络膜前段的穿支较常见,平均4支,供应结构的顺序从高到低为前穿质、视束和钩部。认识ICA交通段及其分支的变异对于开放手术和血管内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后交通动脉 PComA位于眼动脉远端9.6mm,颈动脉分叉近端9.7mm,平均直径1.4mm,长度12mm。PComA的穿通支平均7~8支,走行可经过第三脑室底、后穿质、脚间窝、视束、垂体柄、视交叉,抵达丘脑、下丘脑、丘脑底核和内囊,也被称为前丘脑穿通体,其中最大的穿通支与乳头体相邻,被称为“乳头体前动脉”或“前丘脑穿通动脉”。 PComA最常见的变异是胚胎型PComA,约20%~30%的患者存在,其管径与PCA的P2段相等,而通常同侧Pl段发育不良。无论开放手术还是血管内治疗,保留PComA至关重要,因为它是PCA供血区域的主要血运来源。其他变异类型包括PComA发育不全、缺失和开窗。另一种常见解剖变异是PComA漏斗,6.6%的患者存在该种变异,且随年龄增长出现概率逐步升高。对称性漏斗型PComA起始部管径扩张最大约3mm,无瘤颈,尖端逐渐变细发出正常管径的动脉。

动脉分支

1.颈内动脉的分段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后,从颈外动脉的后外方垂直向上,至颅底经颈内动脉孔人颅内,穿过硬脑膜和海绵窦,在前床突上方分叉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按Fischer 分类法,将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各分为五段,将大脑后动脉分为三段。颈内动脉的分段自下至上(图5) C 5 段:颈内动脉主干自破裂孔向上,走行于半月神经节下面的一段,亦称神经节段。 C 4 段:亦称为海绵窦段,是颈内动脉穿过硬脑膜进入海绵窦内,顺鞍底外侧的颈内动脉沟向前走行的一段,正位片上表现为椭圆形阴影。 C 3 段:颈内动脉在前床突下方向上向前走行,随之向后形成膝状弯曲,侧位片上成“c”形,称为前膝段。C 2 段:在前床突下颈内动脉出海绵窦,向后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段称为脑池段,正位片上重叠为浓密的圆点。

图5 颈内动脉分段示意图 1.脉络膜前动脉;2.后交通动脉;3.眼动脉;4.垂体上动脉;5.三叉神经动脉6.垂体下动脉;7.脑膜背动脉;8.天幕动脉;9.听动脉 C1 段:颈内动脉在后床突附近向上向前急骤弯曲形成后凸,故称为后膝段,正位和侧位均称向上走行。 Moniz 将颈内动脉主干的C 4 、C 3 和C 2 段在侧位片上所形成的“U”字形弯曲称颈内动脉虹吸弯。也有将颈内动脉分为:颈段、岩段、海绵窦段、颅内段四段的。颈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开始,在颈椎横突前方上行至颞骨的颈内动脉孔 止。岩段由垂直段和水平段构成,垂直段由颈动脉孔中垂直向上,然后向内前方水平走行。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出颈

动脉孔后,先向后床突走行,然后进入颈动脉沟内向前走行。在前床突的内侧穿过硬脑膜进入海绵窦。相当于C 3 ~4 段。颅内段也称前床突段,颈内动脉穿过硬脑膜后,向后外侧方向走行,随之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相当于C 1 ~2 段。2.颈内动脉的重要分 支颈内动脉在C 3 段之前有颈鼓室动脉、翼动脉、海绵窦动脉、脑膜垂体动脉等小分支。自C 3 段起较大的分支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1)眼动脉:为颈内动脉出海绵窦后的第一支较大分支,自C 3 段或与C 2 段的移行部发出,偶尔可从脑膜中动脉发出。从后向前呈波浪状走行,经视神经管入眼眶。眼动脉有眼复合动脉、泪腺动脉、眶上动脉、筛前后动脉、镰前动脉、鼻背动脉等许多分支。眼动脉的一些分支与颞前动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相吻合,是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重要吻合血管(图5 -1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