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城市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1.线网指标

1.1运营线路条数

概念: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式: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1.2线路运营长度

概念: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千米。

计算方式:依照(CJ/T8-1999)规定方式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

1.3网络运营长度

概念: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

单位:千米。

计算方式: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网络运营长度增加率

概念: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较的增加比例。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运营长度增加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

2.车站指标

2.1线路车站数

概念: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式: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

2.2换搭车站总数

概念:运营线路交汇处具有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式:包括付费区换搭车站和非付费区换搭车站。付费区换搭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的车站;非付费区换搭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持续计费和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搭车站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持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

2.3网络车站总数

概念: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的车站总数。

单位:座。

计算方式:网络中线路车站数之和,共线段运营车站只计1次。

2.4平均站间距

概念:同一线路上两个相邻车站站中心间的平均距离。

单位:千米。

计算方式:平均站间距=线路运营长度/区间数

3.客流指标

3.1客运量

3.1.1线路日均客运量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日输送乘客总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式:线路客运量由本线进且本线出客流、换入至本线客流、由本线换出客流、途经客流四部份组成。包括可采用统计分析或客流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清分的公事票、老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

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日客运量/统计天数。

3.1.2线路最高日客运量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量中最大的日客运量。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式:线路最高日客运量=Max{线路日客运量}。

3.1.3线路客运量增加率

概念: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与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相较的增加比例。

单位:%。

计算方式:线路客运量增加率=(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100。

3.1.4线路顶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

概念:线路顶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

单位:万人次/h。

计算方式:指正常运营状态,不包括由于城市大型公共活动或其它突发事件引发的持续影响期小于一周的突发客流情况。在利用自动售检票系统时由系统直接计算得出结果(或采用客流调查方式取得),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

3.1.5列车顶峰小时最大拥堵度

概念:线路顶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与相应运力的比值,反映线路顶峰小时最大断面的拥堵情况,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

单位:%。

计算方式:

备注:车箱空余面积定员数按国家设计标准6人/m2计算。

3.1.6网络日均客运量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日客运总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式:网络日均客运量=统计周期内网络总客运量/统计天数。

3.1.7网络最高日客运量

概念:统计期内,最大的网络日客运量。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式:网络最高日客运量=Max{网络日客运量}。

3.1.8网络客运量增加率

概念:本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与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相较的增加情况。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客运量增加率=(本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100。

3.1.9网络客运量比重(网络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

概念:网络日均客运量占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比率。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客运量比重=网络日均客运量/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客运总量×100。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发布的数据为准。

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

3.1.10网络日均出行量

概念:统计期内,平均每日利用轨道交通网络出行的乘客数量。乘客在网络中换乘一次或多次时,均视为一个出行人次。

单位:万人次/日。

计算方式:各线进站客流量的总和,包括公事票、老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3.1.11网络出行量增加率

概念:本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与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相较的增加比例。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出行量增加率=(本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100。

3.1.12网络出行量比重(网络出行量占公共交通出行量比重)

概念:网络日均出行量占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比率。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出行量比重=网络日均出行量/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出行总量×100。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发布的数据为准。

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

3.1.13车站最高日客运量

概念:统计期内,轨道交通运营车站每日为乘客提供进站、换乘、出站服务的总次数称为车站日客运量。车站最高日客运量指统计期内所有车站日客运量中最大的车站日客运量。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式:车站最高日客运量=Max{车站日客运量} =Max{车站日进站量+车站日换乘量+车站日出站量}。

说明:该指标反映所有车站客运工作中的日最大量。统计时需列出车站名、最高日客运量及对应的日期。换乘站作为一个车站进行统计,非换乘站的日换乘量以0计。

3.2周转量

3.2.1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周转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千米/日。

计算方式:设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按照票务系通通计客运周转量;没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按照客流抽样调查方式估算平均运距,再计算取得客运周转量。

3.2.2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每日客运周转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千米/日。

计算方式: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统计周期内总客运周转量/统计天数。

3.3换乘量

3.3.1换乘站日均换乘客流量

概念:统计期内,某一换乘站各线路间每日换乘客流总和的平均值。

单位:万人次/日。

计算方式:通过自动售检票系统持续计费的换乘客流可通过票务系统清分模型取得,其它情况可采用客流抽样调查的方式取得。

3.3.2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日换乘客流总和的平均值。

单位:万人次/日。

计算方式: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统计周期内网络总换乘客流量/统计天数。

说明:一般情况下,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日均出行量

3.3.3网络换乘系数

概念:衡量网络内部连通性的指标,为客运量与出行量的比值。

单位:无。

计算方式:网络换乘系数=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日均出行量。

3.4运距/乘距

3.4.1线路平均运距

概念:统计期内,在某一线路上乘客一次搭车的平均距离。

单位:千米/乘次。

计算方式:设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线路平均运距=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线路日均客运量;没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按照客流抽样调查方式估算平均运距。

3.4.2网络平均乘距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乘客平均一次出行全程的总搭车距离。

单位:千米/人次。

计算方式:网络平均乘距=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网络日均出行量。

说明:一个城市有多家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时,乘客一次出行的搭车距离可能散布在多家运营企业所运营的网络中。此时直接套用公式可能有所误差,需要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的角度统筹清分。

3.5强度/负荷

3.5.1线路客运强度

概念:线路日均客运量与线路运营长度之比,反映线路单位长度上每日的载客量,在必然程度上表现线路的运营效率。

单位:万乘次/千米·日。

计算方式:线路客运强度=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运营长度。

3.5.2线路负荷强度(线路周转强度)

概念: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与线路运营长度之比,反映线路单位长度上每日承担的客运周转量。

单位:万乘次千米/千米·日。

计算方式:线路负荷强度=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线路运营长度。

3.5.3网络客运强度

概念:网络日均客运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的载客量,在必然程度上表现网络的运营效率。

单位:万乘次/千米·日。

计算方式:网络客运强度=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运营长度。

3.5.4网络负荷强度(网络周转强度)

概念: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承担的客运周转量。

单位:万乘次千米/千米·日。

计算方式:网络负荷强度=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网络运营长度。

3.5.5网络出行强度

概念:网络日均出行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的出行量,在必然程度上表现网络的利用效率。

单位:万人次/千米·日。

计算方式:网络出行强度=网络日均出行量/网络运营长度。

4.运行指标

4.1基础数据

4.1.1线路配属车辆数

概念:统计期末,运营线路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数车辆数。

单位:列(辆)。

计算方式:包括上线车、备用车和检修车,并给出车型、列车编组情况及列数。新购入的运营车辆,自交付运营之日起计算配属车辆数;报废的运营车辆,自批准之日起再也不计算配属车辆数。

4.1.2线路上线车辆数

概念:统计期内,运营线路平日实际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

单位:列(辆)。

4.1.3线路可用车辆数

概念:统计期内,运营线路平日可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为上线车和备用车之和。

单位:列(辆)。

4.1.4线路每千米配车数

概念:统计期末,线路每千米的配属车辆数

单位:列/千米。

计算方式:线路每千米配车数=线路配属车辆数/线路运营长度。

4.1.5线路车辆上线率

概念:统计期内,运营线路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数车辆数中,平日实际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

单位:%。

计算方式:线路车辆上线率=线路上线车辆数/线路配属车辆数×100。

4.1.6线路车辆可用率

概念:统计期内,运营线路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数车辆数中,平日可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

单位:%。

计算方式:线路车辆可用率=线路可用车辆数/线路配属车辆数×100。

4.1.7线路顶峰小时最小发车距离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顶峰小时前后两列车最小的发车时间距离。

单位:min’s。

计算方式:正常运营情况下图定的最小发车距离。

4.1.8网络配属车辆数

概念:统计期末,运营网络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数车辆数。

单位:列(辆)。

计算方式:网络配属车辆数=∑线路配属车辆数。

4.1.9网络上线车辆数

概念:统计期内,运营网络平日实际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

单位:列(辆)。

4.1.10网络可用车辆数

概念:统计期内,运营网络平日可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为上线车和备用车之和。

单位:列(辆)。

4.1.11网络每千米配车数

概念:网络每千米的配属车辆列数。

单位:列/千米。

计算方式:网络每千米配车数=网络配属车辆列数/网络运营长度。

4.1.12网络车辆上线率

概念:统计期内,运营网络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数车辆数中,平日实际上线投入运营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车辆上线率=网络上线车辆数/网络配属车辆数×100。

4.1.13网络车辆可用率

概念:统计期内,运营网络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数车辆数中,平日可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车辆可用率=网络可用车辆数/网络配属车辆数×100。

4.1.14企业职工数

概念:统计期末,运营企业从事运营和维修保障等方面的职工总人数,不包括新线运营储蓄员工数。

单位:人。

计算方式:当企业职工数转变较大时,可依照(CJ/T8-1999)5.2.2计算并给出加权平均值。例如:统计周期为d,在统计周期中的第n天有新线开通,企业职工数从A人突然增加至B人,那么在本统计周期内的平均企业职工数为:

说明:企业职工数仅指企业内部的职工,不包括委外的员工。

4.1.15单位运营长度的企业职工数

单位:人/千米。

计算方式:单位运营长度的企业职工数=企业职工数/网络运营长度。

4.1.16司机总数

概念:统计期末,运营企业全数在册的地铁列车司机总人数,不包括新线储蓄司机数。

单位:人。

计算方式:不含轨检车、工程车等专用驾驶司机。当其他车辆驾驶司机兼任地铁列车司机时,计入司机总数。当企业司机人数转变较大时,可参考(CJ/T8-1999)5.2.2计算并给出加权平均值。

4.1.17司机配备率

概念:平均每列车配属的司机数量。

单位:人/列。

计算方式:司机配备率=司机总数/网络配属车辆列数。

4.1.18司机生产率

概念:每一个司机平均天天完成的列车运营里程。

单位:列千米/人·日。

计算方式:司机生产率=网络日均运营里程(万列千米)×10000/司机总数。

说明:当企业司机人数转变较大时,司机总数采用加权平均值进行计算。

4.1.19全员生产率

概念:企业在统计期内人均天天生产产品的数量,用客运周转量表示。

单位:万人千米/人·日。

计算方式:全员生产率=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企业职工数。

说明:当企业人数转变较大时,企业职工数采用加权平均值进行计算。

4.1.20储值票利用率

概念:企业在统计期内乘客采用储值票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中的比率。

单位:%。

计算方式:储值票利用率=统计周期内利用储值票的总出行量/网络总出行量×100。

4.2速度利用率

4.2.1旅行速度

概念:列车在运营线路正线上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抵达计停站时间的运行速度。

单位:千米/小时。

计算方式:旅行速度=线路运营长度/单程行驶时间×60%。

说明:单程行驶时间按分钟计。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

4.2.2速度利用率

概念:列车旅行速度与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的比值。

单位:%。

计算方式:速度利用率=旅行速度/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100。

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

4.2.3实际最高运行速度

概念:统计周期内,列车在区间实际运行时的最高时速。

单位:千米/小时。

说明:该速度一般低于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该指标可采用抽样方式按年度进行统计。

4.2.4单程行驶时间

概念:列车在运营线路正线上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抵达这一个单程的行驶时间,不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的停站及折返时间。上下行不相同时可取二者的平均值。

单位:分钟。

计算方式:单程行驶时间=∑区间运行时间+∑中间站停站时间。

说明:作为基础数据,用以计算旅行速度。环线时,所有车站均按中间站考虑。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一般取统计期末顶峰时段的计划单程行驶时间。

4.2.5全周转时间

概念:列车在运营线路正线上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经终点站折返后返回,又回至起点站后折返至发车状态的这一全进程所运行的时间。

单位:分钟。

计算方式:计划全周转时间=单程行驶时间×2+始发站折返时间+终到站折返时间。

说明:始发站折返时间指从列车抵达始发站的时刻起,通过停站、上下客作业、折返后,至列车从始发站发出时刻结束。终到站折返时间同理。环线的折返时间按始发站的停站时间考虑。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一般取统计期末顶峰时段的计划全周转时间。

4.3里程利用率

4.3.1线路日均运营里程

概念:统计期内,平均每日为运营业务在运营线路上载客行驶和空车行驶的全数里程。以列车计算的运营里程称为列车运营里程,单位为列千米。

单位:万车千米/日和万列千米/日。

计算方式:线路日均运营里程=∑线路日运营里程/统计天数=∑(线路载客里程+线路空驶里程)/统计天数。

4.3.2线路总行驶里程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运营车辆所行驶的全数里程。

单位:万车千米。

计算方式:线路总行驶里程=∑(运营里程+车场运行里程+正线调试里程+正线实验里程+救援里程)。

4.3.3线路里程利用率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运营车辆总行驶里程中运营里程所占的比重。

单位:%。

计算方式:线路里程利用率=线路日均运营里程×统计天数/线路总行驶里程×100。

4.3.4网络日均运营里程

单位:万车千米/日和万列千米/日。

计算方式:网络日均运营里程=网络总运营里程/统计天数。

4.3.5网络里程利用率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运营车辆总行驶里程中运营里程所占的比重。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里程利用率=网络总运营里程/网络总行驶里程×100。

4.4兑现率

4.4.1线路图定开行列次

概念:统计期内,依照线路计划运行图或特定情况下制定的运行图开行的总列次。

单位:列次/统计期。

计算方式:计划开行列次为列车运行图(包括特殊情况下的临时计划运行图)中客运、回空列车数之和。不包括调试车和计划外的加开列次。

4.4.2线路实际开行列次

概念:统计期内,列车为完成运营生产任务在正线上行驶的次数,分为载客列次和空驶列次两部份,包括计划外的加开列次。

单位:列次/统计期。

计算方式:列车在运营线路上行使一个单程,不论线路长短,是全程或是区间,均作一列次计算。线路实际开行列次=载客列次+空驶列次。

4.4.3线路加开列次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按如实际需要不在计划运行图内而增加开行的总列次。

单位:列次/统计期。

4.4.4列车运行图兑现率

概念:运行图计划执行进程中,实际按照计划开行列次(不包括加开列次)与运行图定开行列次之比,用以表示运行图计划执行情况。

单位:%

计算公式:计算公式:列车运行图兑现率=(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线路加开列次)/线路图定开行列次×100。

4.4.5网络平均兑现率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平均兑现率=∑(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线路加开列次)/∑线路图定开行列次×100。。

4.4.6线路日均开行列次

概念:统计期内,列车为输送乘客在线路上平均天天所行驶的次数。

单位:列次/日。

计算方式:线路日均开行列次包括线路实际开行列次、救援列车数。

4.4.7网络日均开行列次

单位:列次/日。

计算方式:网络日均开行列次=∑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统计天数。

4.5准点率

4.5.1线路准点列车次数

概念:凡按运行图图定的时间运行,早晚不超过规按时间界限的为准点列车,准点的时间界限指终点到站时间误差小于或等于2min的列车(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除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准点的时间界限指终点到站时间误差小于或等于3min的列车。

单位:列次/统计期。

计算方式:加开列次均计为线路准点列次。

4.5.2线路列车准点率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准点列车次数与线路实际开行列车次数之比,用以表示运营列车按规按时间准点运行的程度。

单位:%。

计算方式:线路准点率=(线路准点列次数/线路实际开行列次数)×100。

4.5.3网络平均准点率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各线路准点列车次数与各线全数开行列车次数之比。

单位:%。

计算方式:网络平均准点率=(∑线路准点列次数)/(∑线路实际开行列次数)×100。

4.6列车服务靠得住度

4.6.1线路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计算方式:图定计划列次在执行进程中,列车在全程或某个车站的延误时间的绝对值大于等于5min。分5min(含)~15min、15min(含)~30min、30min(含)以上延误事件3类别离计算,因某一原因引发的多个5min(15min、30min)延误,作为1个5min(15min、30min)延误事件统计。

说明:若列车在所有车站的延误时间均小于5min,而终到延误时间超过5min,计为1个延误事件;

若列车在某个车站的延误时间大于等于5min,而终到延误时间未超过5min,此时需计为1个延误事件;

若同一列车在多个车站的延误时间均大于等于5min,此时只计为1个延误事件。

30分钟以上的延误事件需要提供解释说明。

4.6.2线路列车服务靠得住度

概念:统计期内,线路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之间平均行驶的车千米数。

单位:万车千米/件。

计算方式:线路列车服务靠得住度=(线路日均运营里程×统计天数)/线路延误事件数。

5min(含)~15min线路列车服务靠得住度=线路总运营里程/5min(含)~15min延误事件。

15min(含)~30min线路列车服务靠得住度=线路总运营里程/15min(含)~30min延误事件。

30min线路列车服务靠得住度=线路总运营里程/30min(含)以上延误事件。

4.6.3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计算方式:分5min(含)~15min、15min(含)~30min、30min(含)以上3类别离计算网络延误事件数。

网络列车延误事件次数=∑线路延误事件数。

4.6.4车辆设备引发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由车辆设备引发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说明:暂按全网5min及以上的延误事件数整体考虑,不具体分三个时间段。下同至4.6.12。

4.6.5信号设备引发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由信号设备引发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4.6.6供电设备引发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由供电设备引发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4.6.7工务设施设备引发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由工务设施设备(包括轨道、桥梁、隧道等)引发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4.6.8屏蔽门引发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屏蔽门设备引发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4.6.9其他设备引发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由其他设备引发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4.6.10员工因素引发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由员工因素引发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4.6.11乘客因素引发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由乘客因素引发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4.6.12其他因素引发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由自然灾害等其他因素引发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单位:件/统计期。

4.6.13网络列车服务靠得住度

概念:统计期内,网络中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之间平均行驶的车千米数。

单位:万车千米/件。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城市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1.线网指标 1.1运营线路条数 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1.2线路运营长度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按照(CJ/T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 1.3网络运营长度 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 2.车站指标 2.1线路车站数 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 2.2换乘车站总数 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和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的车站;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和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乘车站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

2.3网络车站总数 定义: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的车站总数。 单位:座。 计算方法:网络中线路车站数之和,共线段运营车站只计1次。 2.4平均站间距 定义:同一线路上两个相邻车站站中心间的平均距离。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平均站间距=线路运营长度/区间数 3.客流指标 3.1客运量 3.1.1线路日均客运量 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运送乘客总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法:线路客运量由本线进且本线出客流、换入至本线客流、由本线换出客流、途经客流四部分组成。包含可采用统计分析或客流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清分的公务票、老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 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日客运量/统计天数。 3.1.2线路最高日客运量 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量中最大的日客运量。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法:线路最高日客运量=Max{线路日客运量}。 3.1.3线路客运量增长率 定义: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与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线路客运量增长率=(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100。 3.1.4线路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 定义:线路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 单位:万人次/h。 计算方法:指正常运营状态,不包括由于城市大型公共活动或其它突发事件引起的持续影响期小于一周的突发客流情况。在使用自动售检票系统时由系统直接计算得出结果(或采用客流调查方式取得),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 3.1.5列车高峰小时最大拥挤度 定义:线路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与相应运力的比值,反映线路高峰小时最大断面的拥挤情况,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 单位:%。 计算方法: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城市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1. 线网指标 1.1 运营线路条数 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1.2 线路运营长度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按照(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 1.3 网络运营长度 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 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 2. 车站指标 2.1 线路车站数 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 2.2 换乘车站总数 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和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的车站;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和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乘车站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 2.3 网络车站总数 定义: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的车站总数。 单位:座。 计算方法:网络中线路车站数之和,共线段运营车站只计1次。 2.4 平均站间距 定义:同一线路上两个相邻车站站中心间的平均距离。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平均站间距=线路运营长度/区间数 3. 客流指标 3.1 客运量 3.1.1线路日均客运量 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运送乘客总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法:线路客运量由本线进且本线出客流、换入至本线客流、由本线换出客流、途经客流四部分组成。包含可采用统计分析或客流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清分的公务票、老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 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日客运量/统计天数。 3.1.2线路最高日客运量 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量中最大的日客运量。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城市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1. 线网指标 1.1 运营线路条数 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1.2 线路运营长度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按照(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 1.3 网络运营长度 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 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 2. 车站指标 2.1 线路车站数 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 2.2 换乘车站总数 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和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的车站;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和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乘车站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 2.3 网络车站总数 定义: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的车站总数。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城市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1、线网指标 1、1运营线路条数 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得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得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得线路。1.2线路运营长度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得长度、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按照(CJ/T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与命名得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得长度。 1。3网络运营长度 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与。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得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 2、车站指标 2、1线路车站数 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与为乘客提供服务得建筑设施与场所得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得运营车站个数。 2.2换乘车站总数 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她线路功能得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与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得车站;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与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得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乘车站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 2.3网络车站总数 定义: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得车站总数。 单位:座。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评价指标体系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首都的重要交通运输系统,它的运营情况直 接关系到北京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建立科学合 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运 营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收支指标 1.1 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乘 客的出行需求和交通运营的市场表现。可以通过营业收入的增长情况 来评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盈利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 1.2 成本支出 成本支出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包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车辆维护成本等各种开支。通过成本支出的控制情况可以 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能力。 二、运营安全指标 2.1 事故率 事故率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乘客 乘坐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风险。可以通过事故率的统计和数据分析来 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运营风险。 2.2 人员伤亡率 人员伤亡率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 乘客在乘坐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所面临的伤亡风险。可以通过人员伤

亡率的统计和分析来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措施和运营管理水平。 三、运营效率指标 3.1 运营效率 运营效率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城 市轨道交通系统为乘客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乘客等候时间、 列车发车频率等数据可以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3.2 列车正点率 列车正点率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它 反映了列车运行的准时性和可靠性。可以通过列车正点率的统计和分 析来评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运行稳定性和服务质量。 四、客户满意度指标 4.1 旅客乘坐体验 旅客乘坐体验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 反映了乘客在乘坐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的舒适度和便利性。通过乘客 投诉率、满意度调查等数据可以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和客户 满意度。 4.2 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城市轨 道交通系统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全面性和质量。可以通过服务质量评价、客户投诉处理情况等数据来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指标体系 国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指标体系国标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状况的指标体系对于评估和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指标体系》(以下简称国标)旨在通过明确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评估要求,提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科学依据。 1. 指标体系的结构 指标体系的结构包括总体架构和具体指标。总体架构由指标分类、指标层级和指标关系三部分构成。具体指标则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和需求,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安全指标 •事故率:轨道交通发生事故的频率。 •乘客伤亡率:轨道交通事故中乘客受伤和死亡的频率。 •抢劫率:轨道交通上发生抢劫事件的频率。 1.2 运行指标 •运行速度:轨道交通列车的平均运行速度。 •发车间隔:轨道交通列车之间的发车时间间隔。 •等车时间:乘客在站台上等待列车的平均时间。 •故障率:轨道交通设备和系统发生故障的频率。 1.3 运力指标 •日开行列车数:一天内轨道交通列车的总开行数量。 •日运营小时数:一天内轨道交通的总运营小时数。 •载客量:一天内轨道交通的总乘客数量。 1.4 服务指标 •到站准点率:轨道交通列车到站时间与计划到站时间的准确度。

•乘客满意度:乘客对轨道交通的整体满意程度。 •售票效率:轨道交通的售票流程和效率。 •安全感指数:乘客对轨道交通安全情况的感知程度。 2. 指标计算方法与评估要求 为了确保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国标提供了具体的指标计算方法和评估要求。 2.1 指标计算方法 指标计算方法是指标体系的核心,它直接决定了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国标规定了各项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包括公式、输入数据和计算步骤等。 以运行速度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运行速度 = 列车行驶里程 / 运行时间 2.2 评估要求 为了确保不同城市之间的指标比较具有可比性,国标对指标的评估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评估要求包括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要求、样本选择的要求和统计分析的要求等。 以乘客满意度为例,国标要求在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乘客的需求和意见,采用合适的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 3. 应用与意义 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1 对城市交通运输的改善 指标体系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评估,可以发现问题、改进运营方式,进而提升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3.2 对标杆城市的学习借鉴 指标体系提供了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参照,可以帮助其他城市借鉴和学习标杆城市的运营管理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最新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最新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铁的运营情况和对城市的贡献,各地铁公司和相关机构进行了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地铁数据统计指标,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地铁的运营情况和发展趋势。 一、客流量统计指标 客流量是衡量地铁运营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统计每天、每月、每年的客 流量,可以了解地铁的高峰期和低谷期,为地铁公司制定合理的运营计划提供依据。此外,客流量还可以反映城市人口的分布和迁移情况,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运营效率指标 地铁的运营效率是评价地铁系统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列车的发车 间隔时间是一个关键的指标。通过统计列车的发车间隔时间,可以评估地铁系统的运营效率和运行稳定性。此外,还可以统计列车的准点率和运营里程数,来评估地铁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三、设备维修指标 地铁系统的设备维修情况直接关系到地铁的运行安全和乘客的出行体验。因此,设备维修指标是评估地铁系统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设备故障率、设备维修时间和设备维修成本等指标。通过统计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问题,提高地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乘客的出行体验。 四、环境保护指标 地铁系统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估地铁 系统的环境保护工作,可以统计地铁系统的能耗情况和废气排放情况。通过改进地

铁系统的能源利用方式和减少废气排放,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 五、安全指标 地铁系统的安全是保障乘客出行的重要保证。为了评估地铁系统的安全性,可 以统计事故发生率、事故处理时间和乘客满意度等指标。通过改进地铁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处置能力,可以提高地铁系统的安全性和乘客的出行安全感。 六、票务收入指标 地铁系统的票务收入是评估地铁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统计票务 收入,可以了解地铁系统的经济状况和财务运营情况。此外,还可以统计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线路的票务收入,为地铁公司制定合理的票价政策提供参考。 七、社会影响指标 地铁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对于城市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估地铁系统 的社会影响,可以统计地铁系统的就业人数、乘客满意度和城市形象指数等指标。通过改善地铁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提高乘客满意度,可以增强地铁系统对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结: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是评估地铁系统运营情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通过统计 客流量、运营效率、设备维修、环境保护、安全、票务收入和社会影响等指标,可以全面了解地铁系统的运营情况和对城市的贡献。同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地铁公司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地铁系统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一、概述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是对地铁运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重要工具。通过采集、整理、分析各项数据指标,可以匡助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了解地铁路线的客流情况、运行效率、安全状况等,从而为地铁运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介绍地铁数据统计指标的相关内容,包括客流指标、运行指标、安全指标等。 二、客流指标 1. 客流量 客流量是衡量地铁路线客流情况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每日、每月或者每年的进站人数统计得出。客流量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铁路线的运营状况,分析客流高峰时段、客流分布等。 2. 客流密度 客流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的客流量。可以通过每小时或者每天的客流量与站点面积计算得出。客流密度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铁路线的运行效率和站点的承载能力。 3. 客流增长率 客流增长率是指相邻时间段客流量的增长百分比。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客流量数据计算得出。客流增长率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铁路线的发展趋势和预测未来客流量。 三、运行指标 1. 运行时刻表准点率

运行时刻表准点率是指列车按照时刻表运行的准确率。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到站时间与计划到站时间的差异计算得出。运行时刻表准点率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铁路线的运行稳定性和准点率。 2. 运行速度 运行速度是指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通过计算列车运行的时间和运行的距离得出。运行速度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铁路线的运行效率和列车的运行性能。 3. 车辆利用率 车辆利用率是指列车运行期间的平均载客率。可以通过计算列车运行期间的载客人数和列车的最大载客量得出。车辆利用率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铁路线的运行效率和列车的利用程度。 四、安全指标 1. 事故率 事故率是指地铁路线发生事故的频率。可以通过统计单位时间内的事故数量得出。事故率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铁路线的安全状况和运营风险。 2. 抢劫率 抢劫率是指地铁路线发生抢劫事件的频率。可以通过统计单位时间内的抢劫事件数量得出。抢劫率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铁路线的安全状况和乘客的安全风险。 3. 紧急疏散时间 紧急疏散时间是指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乘客从地铁站点疏散完毕所需的时间。可以通过摹拟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过程得出。紧急疏散时间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地铁站点的安全疏散能力。

最新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最新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一、地铁线路覆盖范围统计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地铁线路覆盖城市数量达到50个,其中包 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以及部分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地铁线路覆盖范围较广,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共计超过30个城市。二线城市地铁线路覆盖范 围逐渐扩大,包括成都、重庆、武汉、杭州等城市,共计超过10个城市。三线城 市中,部分城市也开始规划和建设地铁线路,如西安、郑州、长沙等城市。 二、地铁线路总长度统计 截至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各地铁线路总长度已超过8000公里。其中,北京地 铁线路总长度达到600公里,是全国地铁线路总长度最长的城市。其次是上海,地铁线路总长度超过500公里。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地铁线路总长度也在300公里以上。此外,成都、重庆、武汉等二线城市的地铁线路总长度也在100公里以上。三、地铁客流量统计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各地铁系统年客运量已超过100亿人次。其中,北京 地铁年客运量超过20亿人次,是全国地铁客流量最大的城市。上海、广州、深圳 等一线城市的地铁年客运量也在10亿人次以上。成都、重庆、武汉等二线城市的 地铁年客运量也在5亿人次以上。地铁客流量的增长主要受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铁线路覆盖范围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铁运营效率统计 地铁运营效率主要体现在列车运行间隔、车厢拥挤程度以及站点服务水平等方面。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各城市地铁列车运行间隔普遍控制在3-5分钟之间, 一些一线城市甚至可以达到2分钟。车厢拥挤程度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在高峰期会出现拥挤现象,但通过增加列车数量和改善运行组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改善。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城市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1。线网指标 1。1运营线路条数 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1。2线路运营长度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按照(CJ/T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 1.3网络运营长度 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 2.车站指标 2.1线路车站数 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 2。2换乘车站总数 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和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的车站;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和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乘车站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 2。3网络车站总数 定义: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的车站总数。 单位:座。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演示教学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 全

城市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1.线网指标 1.1运营线路条数 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1.2线路运营长度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按照(CJ/T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 1.3网络运营长度 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 2.车站指标 2.1线路车站数 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 2.2换乘车站总数 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和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的车站;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和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乘车站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 2.3网络车站总数

地铁运营指标体系及统计办法

南昌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技术文件 Q/NGYY-A-DP-J-01-2015 V1.1 运营指标体系及统计办法 (试行) 2015—11—15发布 2015—11—20实施 南昌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发布

修订记录 2

目录 1参考依据 (4) 2适用范围 (4) 3框架结构 (4) 4指标体系 (5) 5线路指标 (8) 5.1运营线路条数 (8) 5.2线路运营长度 (8) 6 车站指标 (8) 6.1 线路车站数 (8) 6.2 平均站间距 (8) 7 客流指标 (8) 7.1 客运量 (8) 7.2 运距/乘距 (9) 7.3 线路客运强度 (10) 8 运行指标 (10) 8.1 基础数据 (10) 8.2 速度指标 (10) 8.3 里程利用率 (11) 8.4 兑现率 (11) 8.5 准点率 (12) 8.6 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 (13) 8.7 线路清客频率 (13) 9 服务指标 (13) 9.1 乘客服务 (13) 10 安全指标 (14) 10.1 运营事故频率 (14) 11 能耗指标 (14) 11.1 线路列车牵引能耗 (14) 11.2 线路动力照明能耗 (14) 12 成本指标 (14) 12.1 运营总成本 (14) 12.2 运营票务收入 (15) 附加说明 (16)

运营指标体系及统计办法 1 参考依据 城市公共交通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地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 8-1999 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T114-2007 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438-2007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2486-2009 2 适用范围 本指标体系适用于南昌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所涉及管辖区段。 本指标体系中的统计期一般均指一年。根据分析需要,也可按月或季度作统计分析。 3 框架结构 指标体系框架和内容遵循“求同存异,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不同口径的统计指标参考国际惯例。 图1 南昌轨道交通运营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和绩效指标两个大类构成,总计36个指标。其中基础类指标包括线路指标、车站指标两种类型,共计4个指标;绩效指标包括客流指标、运行指标、服务指标、安全指标、能耗指标、成本指标六种类型,共计32个指标。为减少各参加单位的工作 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