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2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直接证明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

直接证明

[对应学生用书P26]

1.若实数a,b满足a+b=3,证明:2a+2b≥4 2.

证明:因为2a+2b≥22a·2b=22a+b,

又a+b=3,所以2a+2b≥223=4 2.

故2a+2b≥42成立.

问题1:本题利用什么公式?

提示:基本不等式.

问题2:本题证明顺序是什么?

提示:从已知到结论.

2.求证:3+22<2+7.

证明:要证明3+22<2+7,

由于3+22>0,2+7>0,

只需证明(3+22)2<(2+7)2,

展开得11+46<11+47,只需证明6<7,显然6<7成立.

所以3+22<2+7成立.

问题1:本题证明从哪里开始?

提示:从结论开始.

问题2:证题思路是什么?

提示: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

1.直接证明

(1)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证明通常称为直接证明.

(2)直接证明的一般形式

⎪⎬⎪

⎫本题条件已知定义

已知公理

已知定理⇒…⇒本题结论.

2.综合法和分析法

直接证明 定义

推证过程

综合法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综合法

已知条件⇒…⇒…⇒结论

分析法

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吻合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分析法 结论⇐…⇐…⇐已知条件

1.综合法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通过逐步推理寻找问题成立的必要条件.它的证明格式为: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成立.

2.分析法证明问题时,是从“未知”看“需知”,执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通过逐步探索,寻找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它的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成立.

[对应学生用书P27]

综合法的应用

[例1] 已知a ,b ,c ∈R ,且a +b +c =1,求证:a 2+b 2+c 2

≥13.

[思路点拨]从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精解详析]∵a 2

+19≥2a 3,

b 2+19

≥2b 3

,c 2+19

≥2c 3

∴⎝

⎛⎭⎪⎫a 2+19+⎝ ⎛⎭⎪⎫b 2+19+⎝ ⎛⎭⎪⎫c 2+19≥23a +23b +23c

=23(a +b +c )=2

3. ∴a 2+b 2+c 2

≥13

.

[一点通]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条件,选择方向.仔细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分析已知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选择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确定恰当的解题思路.

第二步:转化条件、组织过程,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解题所需要的语言,主要是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组织过程时要有严密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思路.

第三步:适当调整,回顾反思.解题后回顾解题过程,可对部分步骤进行调整,有些语言可做适当的修饰,反思总结解题方法的选取.

1.设a ,b ,c 为不全相等的正数,且abc =1, 求证:1a +1b +1

c

>a +b +c .

证明:∵a >0,b >0,c >0,且abc =1, ∴1a +1b +1

c

=bc +ca +ab .

又bc +ca ≥2bc ·ca =2abc 2

=2c , 同理bc +ab ≥2b ,ca +ab ≥2a . ∵a 、b 、c 不全相等.

∴上述三个不等式中的“=”不能同时成立. ∴2(bc +ca +ab )>2(c +a +b ), 即bc +ca +ab >a +b +c , 故1a +1b +1

c

>a +b +c .

2.(1)如图,证明命题“a 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 是π外的一条直线(b 不垂直于π),c 是直线b 在π上的投影,若a ⊥b ,则a ⊥c ”为真;

(2)写出上述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不需证明).

解:(1)证明:法一:如图,过直线b 上任一点作平面π的垂线n ,设直线a ,b ,c ,n 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 ,b ,c ,n ,则b ,c ,n 共面.根

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存在实数λ,μ使得c =λb +μn ,则a·c =a·(λb +μn )=λ(a·b )+μ(a·n ),

因为a ⊥b ,所以a·b =0, 又因为a

π,n ⊥π,所以a·n =0,

故a·c =0,从而a ⊥c .

法二:如图,记c ∩b =A ,P 为直线b 上异于点A 的任意一点,过P 作PO ⊥π,垂足为O ,

则O ∈c . ∵PO ⊥π,a π,

∴直线PO ⊥a . 又a ⊥b ,b

平面PAO ,PO ∩b =P ,

∴a ⊥平面PAO .又c

平面PAO ,∴a ⊥c .

(2)逆命题为:a 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 是π外的一条直线(b 不垂直于π),c 是直线b 在π上的投影,若a ⊥c ,则a ⊥b .

逆命题为真命题.

分析法的应用

[例2] 已知a >b >0,求证:(a -b )2

8a

2

8b

.

[思路点拨]本题条件较为简单,结论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要证的结论入手,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即用分析法.

[精解详析]要证明(a -b )2

8a

2

8b 成立,

只需证(a -b )2

4a

2

4b 成立,

即证(a -b )2

4a <(a -b )2<(a -b )

2

4b 成立.

只需证

a -

b 2a

2b

成立.

只需证a+b

2a

<1<

a+b

2b

成立,

即证a+b<2a且a+b>2b,即b

∵a>b>0,∴b

∴(a-b)2

8a

<

a+b

2

-ab<

(a-b)2

8b

成立.

[一点通]在已知条件较为简单,所要证的问题较为复杂,无从入手的情况下,我们可从结论入手逆推,执果索因,找到结论成立的条件,注明必要的文字说明,再用综合法写出步骤.

3.若P=a+a+7,Q=a+3+a+4,a≥0,求证:P<Q.

证明:要证P<Q,主要证P2<Q2,

只要证2a+7+2a(a+7)<2a+7+2(a+3)(a+4),

即证a2+7a<a2+7a+12,

即证0<12.

因为0<12成立,

所以P<Q成立.

4.已知a、b是正实数,求证:a

b

b

a

≥a+b.

证明:要证a

b

b

a

≥a+b,

只需证a a+b b≥ab(a+b).

即证(a+b-ab)(a+b)≥ab(a+b),即证a+b-ab≥ab.

也就是要证a+b≥2ab.

因为a,b为正实数,所以a+b≥2ab成立,

所以a

b

b

a

≥a+b.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例3] 已知0

≥1.

[思路点拨]因为0

a +

b +

c +abc

≥1成立,可转化

为证明1+ab +bc +ca ≥a +b +c +abc 成立.

[精解详析]∵a >0,b >0,c >0, ∴要证1+ab +bc +ca a +b +c +abc

≥1,

只需证1+ab +bc +ca ≥a +b +c +abc , 即证1+ab +bc +ca -(a +b +c +abc )≥0. ∵1+ab +bc +ca -(a +b +c +abc ) =(1-a )+b (a -1)+c (a -1)+bc (1-a ) =(1-a )(1-b -c +bc )=(1-a )(1-b )(1-c ), 又a ≤1,b ≤1,c ≤1, ∴(1-a )(1-b )(1-c )≥0,

∴1+ab +bc +ca -(a +b +c +abc )≥0成立, 即证明了1+ab +bc +ca

a +

b +

c +abc

≥1.

[一点通](1)较为复杂问题的证明如单纯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证明较困难,这时可考虑分析法、综合法轮流使用以达到证题目的.

(2)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过程既可先用分析法再用综合法,也可先用综合法再用分析法,一般无具体要求,只要达到证题的目的即可.

5.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求证:

1a +b +1b +c =3a +b +c . 证明:要证

1a +b +1b +c =3a +b +c

, 只需证

a +

b +

c a +b +a +b +c b +c =3,即c a +b +a

b +

c =1, 只需证

c (b +c )+a (a +b )

(a +b )(b +c )

=1,

即a 2+c 2+ab +bc b 2+ab +ac +bc

=1.

下面证明:a 2+c 2+ab +bc

b 2+ab +a

c +bc

=1.

∵A +C =2B ,A +B +C =180°, ∴B =60°. ∴b 2

=a 2

+c 2

-ac .

∴a 2+c 2+ab +bc b 2+ab +ac +bc =a 2+c 2+ab +bc a 2+c 2-ac +ab +ac +bc

=1. 故原等式成立.

6.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求证:lg

a +b

2

+lg

b +c

2

+lg

c +a

2

>lg a +lg b +lg c .

证明:要证lg

a +b

2

+lg

b +c

2

+lg

c +a

2

>lg a +lg b +lg c 成立,即证

lg ⎝

⎛⎭

⎪⎫a +b 2·b +c 2·c +a 2>lg(abc )成立,

只需证

a +

b 2·

b +

c 2·

c +a

2

>abc 成立,

a +b

2

≥ab >0,

b +c

2

≥bc >0,

c +a

2

≥ca >0,

a +

b 2·

b +

c 2·

c +a

2

≥abc >0,(*)

又∵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式等号不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1.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书写表达过程是条理清晰、形式简洁,宜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缺点是探路艰难,不易达到所要证明的结论.

2.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方向明确、利于思考,便于寻找解题思路.缺点是思路逆行、叙述繁琐、表述易出错.

3.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常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P 1;根据原结论的特点去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寻找到条件

P 2;当由P 1可以推出P 2时,结论得证.

[对应学生用书P29]

一、填空题

1.在△ABC中,A>B是sin A>sin B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或“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析: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

a

sin A

b

sin B

.

又∵A>B,∴a>b,∴sin A>sin B

反之,若sin A>sin B,则a>b,∴A>B

∴A>B是sin A>sin B的充要条件.

答案:充要

2.设n∈N,则n+4-n+3________n+2-n+1(判断大小).

解析:要证n+4-n+3

只需证n+4+n+1

只需证(n+4+n+1)2<(n+2+n+3)2,

即2n+5+2(n+4)(n+1)<2n+5+2(n+2)(n+3).

只需证(n+1)(n+4)<(n+2)(n+3),

只需证(n+1)(n+4)<(n+2)(n+3),

即n2+5n+4

而4<6成立,故n+4-n+3

答案:<

3.如果a a+b b>a b+b a,则实数a,b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解析:a a+b b>a b+b a

⇔a a-a b>b a-b b

⇔a(a-b)>b(a-b)

⇔(a-b)(a-b)>0

⇔(a+b)(a-b)2>0,

故只需a≠b且a,b都不小于零即可.

答案:a≥0,b≥0且a≠b

4.若三棱锥S-ABC中,SA⊥BC,SB⊥AC,则S在底面ABC上的射影为△ABC的________.(填重心、垂心、内心、外心之一)

解析:如图,设S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为点O , ∴SO ⊥平面ABC ,连接AO ,BO , ∵SA ⊥BC ,SO ⊥BC , ∴BC ⊥平面SAO , ∴BC ⊥AO . 同理可证,AC ⊥BO . ∴O 为△ABC 的垂心. 答案:垂心

5.已知函数f (x )=10x

,a >0,b >0,A =f ⎝

⎛⎭⎪⎫a +b 2,B =f ()ab ,C =f ⎝ ⎛⎭

⎫2ab a +b ,则A ,

B ,

C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解析:由

a +b

2

≥ab ≥

2ab a +b ,又f (x )=10x

在R 上是单调增函数,所以f ⎝ ⎛⎭

⎪⎫a +b 2≥f ()ab ≥f ⎝

⎛⎭

⎪⎫2ab a +b ,

即A ≥B ≥C . 答案:A ≥B ≥C 二、解答题

6.已知函数f (x )=log 2(x +2),a ,b ,c 是两两不相等的正数,且a ,b ,c 成等比数

列,试判断f (a )+f (c )与2f (b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f (a )+f (c )>2f (b ).

证明如下:因为a ,b ,c 是两两不相等的正数, 所以a +c >2ac .

因为b 2

=ac ,所以ac +2(a +c )>b 2

+4b , 即ac +2(a +c )+4>b 2

+4b +4, 从而(a +2)(c +2)>(b +2)2

. 因为f (x )=log 2(x +2)是增函数, 所以log 2(a +2)(c +2)>log 2(b +2)2

, 即log 2(a +2)+log 2(c +2)>2log 2(b +2). 故f (a )+f (c )>2f (b ). 7.已知a >0,用分析法证明:

a 2+1a 2-2>a +1

a

-2.

证明:要证

a 2+1a 2-2≥a +1

a

-2,

只需证

a 2+1

a 2+2≥a +1

a

+ 2. 因为a >0,故只需证⎝ ⎛⎭⎪⎫

a 2+1

a 2+22

≥⎝

⎛⎭⎪⎫a +1

a +22,

即a 2

+1a

2+4

a 2+1

a 2+4≥a 2+2+1

a 2+2 2⎝ ⎛

⎭⎪⎫

a +1a +2,

从而只需证2

a 2+1

a 2≥2⎝ ⎛

⎭⎪⎫

a +1a , 只需证4⎝ ⎛⎭

⎪⎫a 2+1a 2≥2⎝ ⎛⎭

⎪⎫a 2

+2+1a 2,

即a 2

+1a

2≥2,

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8.(某某高考改编)设{a n }是首项为a ,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d ≠0),S n 是其前n 项的和.记

b n =nS n

n 2+c ,n ∈N *,其中c 为实数.若c =0,且b 1,b 2,b 4成等比数列,证明:S nk =n 2S k (k ,

n ∈N *).

证明:由c =0,得b n =S n n

=a +

n -1

2

d .

又b 1,b 2,b 4成等比数列,所以b 2

2=b 1b 4,

即⎝ ⎛⎭⎪⎫a +d 22=a ⎝ ⎛⎭

⎪⎫a +32d , 化简得d 2

-2ad =0.因为d ≠0,所以d =2a . 因此,对于所有的m ∈N *

,有S m =m 2

a .

从而对于所有的k ,n ∈N *

,有S nk =(nk )2

a =n 2k 2

a =n 2

S k .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1.1 合情推理 A级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是归纳推理的是() A.F1,F2为定点,动点P满足|PF1|+|PF2|=2a>|F1F2|,得P 的轨迹为椭圆 B.由a1=1,a n=3n-1,求出S1,S2,S3,猜想出数列的前n 项和S n的表达式 C.由圆x2+y2=r2的面积πr2,猜想出椭圆x2 a2+ y2 b2=1的面积S =πab D.科学家利用鱼的沉浮原理制造潜艇 解析:由归纳推理的定义知,B项为归纳推理. 答案:B 2.根据给出的数塔猜测123 456×9+7等于() 1×9+2=11 12×9+3=111 123×9+4=1 111 1 234×9+5=11 111 12 345×9+6=111 111

A.111 1110B.1 111 111 C.1 111 112 D.1 111 113 解析:由1×9+2=11; 12×9+3=111; 123×9+4=1 111; 1 234×9+5=111 111; … 归纳可得,等式右边各数位上的数字均为1,位数跟等式左边的第二个加数相同, 所以123 456×9+7=1 111 111. 答案:B 3.观察图形规律,在其右下角的空格内画上合适的图形为() 解析:观察可发现规律:①每行、每列中,方、圆、三角三种形状均各出现一次,②每行、每列有两个阴影一个空白,应为黑色矩形.答案:A 4.设n是自然数,则1 8(n 2-1)[1-(-1)n]的值() A.一定是零B.不一定是偶数 C.一定是偶数D.是整数但不一定是偶数 解析:当n为偶数时,1 8(n 2-1)[1-(-1)n]=0为偶数; 当n为奇数时(n=2k+1,k∈N),1 8(n 2-1)[1-(-1)n]= 1 8(4k 2+ 4k)·2=k(k+1)为偶数.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本章小结

知识建构 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归纳和类比都是__________,归纳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推理,类比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推理. (2)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推理. 答案:(1)合情推理特殊一般部分整体特殊 特殊 (2)演绎推理一般特殊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是__________. (2)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要把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为止,这种证明方法是__________. (3)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为__________. 答案:(1)综合法(2)分析法(3)反证法 3.数学归纳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常用数学归纳法,其步骤为: (1); (2). 答案:(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结论成立则n=k+1时结论也成立 上述过程用框图表示为: 实践探究

1.下图中的三角形称为希尔宾斯基(S ierpi n s k i)三角形,在下图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请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__________. 思路分析:如题图,这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为1,3,9,27.则所求数列的前4项都是3的指数幂,指数为序号减1.猜想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a n =3n -1. 答案:a n =3n -1 温馨提示:(1)上面数列的递推关系为a n +1=3a n . (2)通项公式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2.若数列{a n }是一个等差数列,则{n a a a n 21+++ }是一个等差数列.类比这条性质,若数列{ b n }是一个等比数列,则有__________是一个等比数列. 思路分析:在等差数列{a n }与等比数列{b n } 中,有 {a n } {b n } 和 a 1+a 2+…+a n 积 b 1b 2…b n 算术平均数{n a a a n 21+++ }等差几何平均数{n n 21b b b }等比 证明:设数列{b n }的首项为b 1,公比为q, 则n 1)-(n 2111n n 211n 1n n 211 n 1 n 21q b q b b b b b b b ++++++++++= = 2 121 n 12n 1n 21)n(n n 11 n 21)n (n 1n 1q q b q b q b q b --+++=(常数), ∴数列{n n 21b b b }为等比数列. 答案:{ n n 21b b b } 3.已知O 是△A B C 内任意一点,连结A O 、BO 、C O 并延长交对边于A′、B ′、C′,则 1C C C O B B B O A A A O =''+''+''. 这是平面几何中的一道题,其证明常采用“面积法”: C C C O B B B O A A A O ' '+''+''

高中数学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全章归纳总结 新人教A版选修1-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 归纳推理 【要点梳理】 1、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 任何推理包括 和 两个部分。 是推理所依据的命题,它告诉我们 是什么, 是根据前提推得的命题,它告诉我们 是什么。 2、从个别事实中推演车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通常称为 ,它的思维过程是 3、归纳推理有如下特点 (1)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几个已知的 现象,归纳所得的结论是尚属未知的 现象,该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含的范围。 (2)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 的性质,结论是否真实,还需经过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因此,它 作为数学证明的工具。(填“能”或“不能”) (3)归纳推理是一种具有 的推理,通过归纳法得到的猜想,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指点迷津】 1、运用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首先,通过观察特例发现某些相似性(特例的共性或一般规律);然后,把这种相似性推广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然后,对所得的一般性命题进行检验。 2、在数学上,检验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是否能进行严格的证明。 3、归纳推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S 1具有P ;S 2具有P ;……;S n 具有P (S 1、S 2、…、S n 是A 类事件的对象) 所以A 类事件具有P 【典型例题】 例1、设N n x f x f x f x f x f x f x x f n n ∈' ='='==-),()(,),()(),()(,sin )(112010 ,则 )()(2005=x f A 、x sin B 、x sin - C 、x cos D 、x cos - 【解析】:,cos )(sin )(1x x x f ='= )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42615432x f x f x f x x x f x f x x x f x x x f x x x f x x x f n n ====-='==='=='-=-='-=-='=+ 故可猜测)(x f n 是以4为周期的函数,有 x x f x f x f n n sin )(, cos )1()(2414-===++ x f x f x x f n n sin )4()(cos )(4434==-=++ 故选C 【点评】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科学学习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应注意所探求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因果关系。

高中数学 第2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直接证明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

直接证明 [对应学生用书P26] 1.若实数a,b满足a+b=3,证明:2a+2b≥4 2. 证明:因为2a+2b≥22a·2b=22a+b, 又a+b=3,所以2a+2b≥223=4 2. 故2a+2b≥42成立. 问题1:本题利用什么公式? 提示:基本不等式. 问题2:本题证明顺序是什么? 提示:从已知到结论. 2.求证:3+22<2+7. 证明:要证明3+22<2+7, 由于3+22>0,2+7>0, 只需证明(3+22)2<(2+7)2, 展开得11+46<11+47,只需证明6<7,显然6<7成立. 所以3+22<2+7成立. 问题1:本题证明从哪里开始? 提示:从结论开始. 问题2:证题思路是什么? 提示: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 1.直接证明 (1)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这种证明通常称为直接证明. (2)直接证明的一般形式

⎭ ⎪⎬⎪ ⎫本题条件已知定义 已知公理 已知定理⇒…⇒本题结论. 2.综合法和分析法 直接证明 定义 推证过程 综合法 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综合法 已知条件⇒…⇒…⇒结论 分析法 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吻合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分析法 结论⇐…⇐…⇐已知条件 1.综合法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由因导果通过逐步推理寻找问题成立的必要条件.它的证明格式为:因为×××,所以×××,所以×××……所以×××成立. 2.分析法证明问题时,是从“未知”看“需知”,执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通过逐步探索,寻找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它的证明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成立. [对应学生用书P27] 综合法的应用 [例1] 已知a ,b ,c ∈R ,且a +b +c =1,求证:a 2+b 2+c 2 ≥13. [思路点拨]从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精解详析]∵a 2 +19≥2a 3, b 2+19 ≥2b 3 ,c 2+19 ≥2c 3 ,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创新应用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12

第1课时 综合法和分析法 [核心必知] 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 36~P 4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P 36“已知a ,b >0,求证a (b 2 +c 2 )+b (c 2 +a 2 )≥4abc ”的证明过程,思考下列问题: ①该题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 提示:条件:a ,b >0;结论:a (b 2 +c 2 )+b (c 2 +a 2 )≥4abc . ②本题的证明过程是从“已知条件”出发,还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即证明该题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本题是从已知条件a ,b >0出发,借助基本不等式证明待证结论的. (2)阅读教材中证明基本不等式“ a +b 2 ≥ab (a >0,b >0)”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证明过程是从“条件”还是从“结论”开始证明的? 提示:从结论开始证明的. ②该证明过程是综合法吗? 提示:不是. ③该证明过程的实质是寻找使结论成立的什么条件? 提示:充分条件.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综合法 ①综合法的定义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②综合法的框图表示 P ⇒Q 1→Q 1⇒Q 2→Q 2⇒Q 3→…→Q n ⇒Q (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2)分析法 ①分析法的定义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②分析法的框图表示 Q ⇐P 1→P 1⇐P 2→P 2⇐P 3→…→ 得到一个明显 成立的条件 [问题思考] (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 提示: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它们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不同于合情推理中的“猜想”. (2)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区别? 提示: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必要条件,即由因导果;分析法是从待求结论出发,逐步寻找的是充分条件,即执果索因. (3)已知a ,b ,c 为正实数,且a +b +c =1,求证:⎝ ⎛⎭⎪⎫1a -1⎝ ⎛⎭⎪⎫1b -1⎝ ⎛⎭ ⎪⎫1c -1≥8. 证明过程如下: ∵a ,b ,c 为正实数,且a +b +c =1. ∴1a -1=b +c a >0,1b -1=a +c b >0,1c -1=a +b c >0, ∴⎝ ⎛⎭⎪⎫1a -1⎝ ⎛⎭⎪⎫1b -1⎝ ⎛⎭ ⎪⎫1c -1=b +c a ·a +c b ·a +b c ≥2bc ·2ac ·2ab abc =8,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 ∴不等式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是综合法还是分析法? 提示:综合法. [课前反思] (1)综合法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用框图表示综合法? ; (2)分析法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用框图表示分析法? .

高中数学《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综合法和分析法》导学案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1.直接证明 从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定理、公理等,通过推理直接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直接证明.常用的直接证明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 2.综合法 (1)定义:一般地,利用□01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02定义、□03定理、□04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05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2)框图表示: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P⇒Q1Q1⇒Q2Q2⇒Q3…Q n⇒Q 3.分析法 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06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07充分条 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08已知条件、□09定理、□10定义、□11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框图表示: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Q⇐P1P1⇐P2P2⇐P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比较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综合法是执果索因的逆推证法.() (2)分析法的推理过程要比综合法优越.() (3)综合法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答案(1)×(2)×(3)√ 2.做一做 (1)证明不等式a+1-aB是sin A>sin B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必要”“充要”或“既不充分又不必要”). 答案(1)分析法(2)综合法(3)充要 探究1 综合法的应用

高中数学第2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直接证明知识导航学案苏教版选修1-2

2.2.1 直接证明 知识梳理 1.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的,这种证明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direct proof). 2.从已知条件出发,以已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要证明的结论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综合法. 3.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与已知条件吻合为止.这种证明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导学 综合法的基本思路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看可知,再逐步推向未知的方法.若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从未知看需知,再逐步靠近已知,若用P表示已知条件,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的框图可以表示为 疑难突破 1.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异同点: 综合法与分析法是两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但它们都是直接证法,都属于演绎推理,几何学中的定理和数学问题中的证明,大部分都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不同之处是:综合法是“由因导果”,而分析法则是“执果索因”.分析法便于我们去找思路,而综合法便于过程的叙述. 2.证明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证明过程其实就是推理的过程. 就是把论据作为推理的前提,应用正确的推理形式,推出论题的过程.一个论证可以只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的推理;可以只是用演绎推理,或只用归纳推理,也可以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所以证明就是推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推理. (2)区别:(ⅰ)从结构上看,推理包含前提和结论两部分,前提是已知的,结论,是根据前提推出来的;而证明是由论题、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的.论题相当于推理的结论,是已知的,论据相当于推论的前提. (ⅱ)从作用上看,推理只解决形式问题,对于前提和结论的真实性是管不了的.而证明却要求论据必须是真实的,论题经过证明后其真实性是确信无疑的. 典题精讲 【例1】已知a、b、c∈R+,且a+b+c=1, 求证:(-1)(-1)(-1)≥8. 思路分析:这是一个条件不等式的证明问题,要注意观察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和条件a+b+c=1的合理应用.可用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证明. 证明:(方法1 综合法) (-1)(-1)(-1)

高中数学第2章推理与证明221直接证明优化训练苏教版选修22

高中数学第2章推理与证明221直接证明优化训练苏教版选修 22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直接证明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已知f(x)=122 )12(+-+x x a 是奇函数,那么实数a 的值等于() A.1 B.-1 C.0 D.±1 答案:A 解析: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为奇函数且x=0时f(0)=0, 即22 2-a =0,∴a=1,从而求出较为简单. 也可根据奇函数的定义f(-x)=-f(x)恒成立, 即122)12(+-+--x x a =122)12(+-+-x x a ,即122)21(1+-++x x x a =122 )12(+-+-x x a 恒成立,即2a+a·2x+1=2x+1+2∴a=1成立,较烦琐. 2.已知a 、b 是不相等的正数,x=2b a +,y= b a +,则x 、y 的关系是() A.x>y B.y>x C.x>2y D.不确定 答案:B 解析:要比较x 、y 的大小,∵x>0,y>0, 只需比较x 2、y 2的大小,即22ab b a ++与a+b 的大小. ∵a、b 为不相等的正数,∴2ab <=""> b a ++<=""> 即x 2 3.已知p=a+21 -a (a>2),q=2422-+-a a ,则…()

B.p C.p≥q D.p≤q 答案:A 解析:p 与q 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只能先判断p 和q 的取值范围. ∵a>2,∴p=a+21 -a =a-2+21 -a +2≥2+2=4. 而q=2422-+-a a =2)2(22+--a .∵a>2,∴-(a-2)2+2<2. ∴2)2(22+--a <22=4.∴q<4,从而作出比较. 4.若sin α+sin β+sin γ=0,cos α+cos β+cos γ=0,则cos(α-β)=____________. 解析:观察已知条件中有三个角α、β、γ,而所求结论中只有两个角α、β,所以我们只 需将已知条件中的角γ消去即可,依据sin 2γ+cos 2γ=1消去γ. 即sin γ=-(sin α+sin β), cos γ=-(cos α+cos β), ∴(sin α+sin β)2+(cos α+cos β)2=sin 2γ+cos 2γ=1, 整理得出cos(α+β)的值即可. 答案:2 1-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综合法、分析法是直接证明的方法 B.综合法是直接证法,分析法是间接证法 C.综合法、分析法所用语气都是肯定的 D.综合法、分析法所用语气都是假定的答案:A 2.A 、B 为△ABC 的内角,A>B 是sinA>sinB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用反证法解题的几种类型素材新人教A版选修22

用反证法解题的几种类型 在解题中,题目未指明用什么方法,便面临选择直接证法还是间接证法更好,甚至有些命题必须用反证法才能证明,如何掌握反证法的使用场合呢?一般来说,以下几种命题类型宜用反证法。 1“至多、至少”型命题[2] 通过反设结论,改变原来的限制条件,然后归谬、推理、找出矛盾。 例6、设1111x y z x y z ++=++=,求证:x ,y ,z 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 证明:假设x ,y ,z 中没有一个等于1,则1x -≠0,10y -≠, 10z -≠。 因而 (1)(1)(1)0x y z ---≠, 即 ()()10xyz xy yz xz x y z -+++++-≠ (*) 因为 1111x y z ++=, 所以 xy yz xz xyz ++=, 代入(*)式,有 10x y z ++-≠。 这和已知1x y z ++=相矛盾,故,,x y z 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 2唯一型命题 以否定唯一性为条件,得出反面结论、再用枚举法逐一否定各个反面结论,从而肯定结论。 例7、求证: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证明:假设两条直线l 1,l 2相交有两个交点(设为A 、B 两点),则过A 、B 两点有两条不同

直线l 1, l 2,这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公理)相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无限型命题 待证命题的结论是无限的,结论涉及的对象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命题结论的反面事项是 有限的、肯定的,这时宜用反证法。 例8、证明方程510x x +=的正根是无理数。 证明:当0x >时,函数510y x x =+-单调上升;又当 1.5x =时,510y x x =+-0<;当 1.6x =时,510y x x =+-0>。所以方程510x x +=的正根是在1.5与1.6之间,设正根是有理数q p (,p q 是互质的自然数),则(q p )5+q p =10,即54510p pq q +=,445()10p p q q +=,由于,p q 是自然数,所以44p q +为整数,则5 10q p 是整数。又因为,p q 互质,所以,p q 只有公因数1,上式说明p 只能是10的因数,但是p 取1,2,5,10的既约分数时,q p 都不会在1.5与1.6之间,因此假设不成立,故原命题正确。 4肯定型命题[3] 以“必然”为结论的命题,通过肯定结论给出命题,将原来的肯定命题转化为否定命题,再利用该否定命题找出矛盾。 例9、已知,,a b c 均为正整数,且满足222a b c +=,又a 为质数,求证:b 与c 两数必为一 奇一偶。 证明:假设b 和c 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由222a b c +=,得2()()c b c b a +-=,根据奇偶数 性质知c b +和c b -同为偶数,则2 a 必为偶数,a 也为偶数,但a 是质数,所以a =2,即有()()4c b c b +-=,所以 ⎩⎨⎧=-=+22b c b c 或⎩ ⎨⎧=-=+14b c b c , 可得 ⎩⎨⎧==20c b 或⎪⎩ ⎪⎨⎧== 2523c b ,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教材分析与教学建

1-2,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房山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数学教研室张吉 一、地位与作用 “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证明通常包括逻辑证明和实验、实践证明,演绎推理和逻辑证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本章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给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让学生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形成严谨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内容说明 “推理与证明”是新课标新增内容(选修1-2第二章,选修2-2第二章),主要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数学归纳法三个部分(其中数学归纳法文科数学不作要求).“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本章内容是各知识模块中常用推理方法和论证方法的总结,推理方法与证明方法是从思维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是由数学思维过程凝缩而成的,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在高中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课标要求 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数学归纳法(文科不做要求)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四、本章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合情推理、演绎推理;(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难点:(1)演绎推理和反证法;(2)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只限理科)。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理科课时安排(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3课时,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课时,数学归纳法2课时,小结1 2.文课时安排(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4课时,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4课时,小结2课时,共计10课时)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1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案理新人教A版选修2-2(2021年整理)

广东省肇庆市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1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案理新人教A版选修2-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肇庆市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1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案理新人教A版选修2-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肇庆市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1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案理新人教A版选修2-2的全部内容。

综合法和分析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 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本节我们将学习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二)推进新课: 1。综合法 在数学证明中,我们经常从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通过推理推导出所要的结论。例如: 已知a,b>0,求证2222 +++≥ ()()4 a b c b c a abc 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教师最

高中数学中的推理与证明方法详解

高中数学中的推理与证明方法详解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推理和证明的学科,而在高中数学中,推理和证明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数学中常用的推理与证明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直接证明法 直接证明法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之一,在数学中经常使用。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已知条件和已有定理,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分为两步:先列出已知条件和已有定理,再根据这些条件和定理推导出结论。 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几何定理:“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角的两边相等。” 首先,我们列出已知条件: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 然后,根据这些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推导出结论:∠ABC=∠ACB,即底角的两边相等。 二、间接证明法 间接证明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反证法,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数论定理:“如果一个整数的平方是奇数,则这个整数本身也是奇数。” 我们假设存在一个整数n,使得n^2是奇数,但n本身是偶数。 根据假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存在整数k,使得n=2k。 然而,根据等式n^2=(2k)^2=4k^2,我们可以得出结论:n^2是偶数,与已知条件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原命题的正确性。 三、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数列、等式和不等式等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证明当n为某个特定值时结论成立,再证明当n=k时结论成立时,可以推导出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数列的等差性质:“对于等差数列a1, a2, a3, ...,有 an=a1+(n-1)d。” 首先,我们验证当n=1时结论成立:a1=a1+(1-1)d,等式成立。 然后,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ak=a1+(k-1)d。 我们再来验证当n=k+1时结论是否成立:ak+1=a1+(k-1)d+d=a1+kd。 由此可见,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因此,根据数学归纳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等差数列a1, a2, a3, ...,有an=a1+(n-1)d。 四、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例如,我们要证明一个几何定理:“如果一个几何图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对角线相等且垂直。” 我们假设存在一个几何图形,它是正方形,但对角线不相等或不垂直。 根据假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存在两条不相等的对角线AB和CD,或者两条对角线不垂直。

数学证明中的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其核心在于推理与证明。在进行数学证明时,有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种方法。直接证明是通过逻辑推理直接得出结论,而间接证明则是通过反证法或者归谬法,通过推翻事实的否定来得出结论。本文将分别介绍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并分析它们在数学证明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直接证明。直接证明是最常见、最直接的证明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已知条件和数学定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出结论。直接证明通常包括假设、推理和结论三个步骤。首先,我们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假设一些前提条件,然后利用已知的定理和公理进行推理,最后根据这些推理得出结论。 直接证明的优点是逻辑性强、直观明了,容易让读者明白推理的过程。此外,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直接证明能够很快得出结论,省去了许多繁琐的步骤。然而,直接证明的弊端是有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定理进行推理,或者推导过程中的中间步骤比较复杂。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需要采用间接证明的方法。 其次,我们来讨论间接证明。间接证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反证法,另一种是归谬法。反证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假设反命题的真假进行推导,如果得出一个恒真的结论,则原命题成立。归谬法则是通过假设原命题为真进行推导,最后得出一个恒假的结论,从而推翻了原命题。 间接证明的优点是可以处理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特别是那些直接证明困难的问题。间接证明可以通过假设反命题的真假或者假设原命题的真假,利用反证法或归谬法的推导过程将问题的复杂性降低,从而得出结论。然而,间接证明的过程通常较为繁琐,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实际的数学证明中,常常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限制条件选择合适的证明方法。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出一些数量关系或性质,然后用直接证明进行推导。而对于一些性质复杂的数学问题,我们可能需要采用间接证明的方法。因此,掌握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技巧对于解决数学问题至关重要。 总之,数学证明中的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是两种常用的推理方法。直接证明通过逻辑推理直接得出结论,逻辑性强、直观明了。而间接证明则是通过反证法或归谬法,通过推翻事实的否定来得出结论。不同的证明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灵活选择。无论是直接证明还是间接证明,它们都是数学推理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数学问题,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知识点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知识点 1、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 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类比推理 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①大前提(M是P)——已知的一般原理; ②小前提(S是M)——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③结论(S是P)——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3、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反证法 定义: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步骤: ①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②作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定命题(否定结论); ③从假定和条件出发,应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结果(推导矛盾); ④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作的假设不真,于是原结论成立,从而间接证明了原命题为真命题. 4、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归纳奠基)证明当取第一个值n₀(n₀∈N⁺)时命题成立; ②(归纳递推)假设n=k (k≥n₀, 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₀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这种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

高中数学证明方法二

高中数学证明方法二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重难点 一、合情推理 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进行归纳时,要先根据已知的部分个体,把它们适当变形,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归纳出一般结论; 2.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两类类似的对象之间的推理,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个性质,则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在进行类比时,要充分考虑已知对象性质的推理过程,然后类比推导类比对象的性质。 二、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数学的证明过程主要是通过演绎推理进行的,只要采用的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是正确的,其结论一定是正确,一定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正确性与完备性。 三、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直接证明是相对于间接证明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是两种常见的直接证明。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或顺推证法、由因导果法)。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间接证明是相对于直接证明说的,反证法是间接证明常用的方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四、数学归纳法 数学上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主要用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常用来证明等式成立和数列通项公式成立。 篇2:高中数学证明 高中数学证明 高中数学证明 一、 现在正在学数学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做几何大题的时候,总是想不出来该怎么画辅助线,所以总是不会写,我数学不算差,可是面对这种证明题就老是蒙。求练习方法,要怎么办 首先你要熟知的几何中的所有定理!在做几何题的时候你就会熟练地运用!对于怎么画辅助线,当你看到一个几何题目的时候,自己要把题目中的已知摆出来!这样有助于你利用定理解决问题!的那个你确定用哪个定理时,你就判断还需要什么,这个时候画辅助线就变得简单啦!比如题目中有告诉你中点,你就会联想到中位线,30°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想到梯形,等等! 总之做这种几何题目时,要善于将已知信息联系定理,在看定理缺什么,然后就画辅助线使定理能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