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小儿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细菌性痢疾-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进食不洁食物及饮料史。

2.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

3. 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或昏迷等中毒性痢疾表现。

4. 与之鉴别的其它腹泻。

检查

1. 全身检查:疑毒痢时应在15分钟内完成体格检查。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培养及药敏试验。

3. 器械检查:必要时作乙状结肠镜检。

诊断

1. 依据进食不洁食物史,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症状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需依靠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 本病需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肠炎、病毒性腹泻、阿米巴痢疾等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 抗菌药物治疗。

3. 中药治疗。

4. 中毒性菌痢治疗:包括抗休克扩容、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防治肺水肿等措施。

二、小儿败血症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高热及全身不适:如头痛、纳差、苍白、婴幼儿可惊厥、吐泻。

2. 皮肤粘膜伤口感染史、皮肤疔疖、脓肿史、胃肠道症状及尿路感染史。

检查

1. 全身检查,重要的生命体征。

2. 专科检查:皮肤感染病灶、出血点、肝脾有无肿大。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培养加药敏试验,局部病灶分泌物的培养及涂片及其他有关检查。

诊断

1.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血象可初步做出诊断。

2. 确诊需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毒痢及粟粒性肺结核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及维生素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抗菌药物治疗:最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3. 中毒症状严重者需加用激素治疗。

4. 脓性病灶切开排脓。

5. 免疫疗法。

6. 严重者转上级医院

三、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

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 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 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

1. 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 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合理饮食。

2. 控制感染。

3.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 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2. 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四、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不是疾病名称,是临床表现,它由多种因素引起,多见于机体免疫功能有缺陷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者有先天畸形者,以及伴有慢性病灶、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等小儿易反复呼吸道感染。

诊断

1.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一般以喉部为界,喉以上(鼻、咽、扁桃体等)部位的感染,称之为上呼吸道感染,喉以下(气管、支气管、肺、胸腔等)部位的感染称之为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

≤2岁 7次 3次

- 6岁 6次 2次

-14岁 5次 2次

每年上感的次数不够,可加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如若下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加上感次数则不能诊断,且两次感染之间应无症状体征≥1周。

2.以上诊断标准,须具备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发热等。体征:咽红、鼻粘膜充血、肺部啰音及相应的检验指标,如X线胸片等。

3.应做进一步的检查

(1)除外呼吸道及至全身器官的先天畸形或缺陷,例如呼吸道纤毛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肺CT、MRI等。

(2)寻找隐性感染病灶结核感染、鼻窦炎、慢性中耳炎等。

(3)做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检查。

治疗

1.循因治疗、去除病灶。

2.对症可根据病情予以中、西结合治疗。

3.予以免疫调节治疗。

五、小儿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小儿惊厥中最常见的一种,指的是:婴幼儿时期起病,经常为3个月至5岁之间,伴有发热但非颅内感染所引起,惊厥无其他明确原因,如发作前曾有无热惊厥发作,则此次发作不考虑为热性惊厥。

分类及诊断

1.单纯性热性惊厥

(1)首次发病年龄在4个月-3岁,最后复发不超过6-7岁。

(2)发热在38℃以上,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于发热24小时内。

(3)惊厥为全身性抽搐,伴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以内,发作后很快清醒。

(4)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

(5)可伴有呼吸、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

辅助标准:

(1)惊厥发作2周后脑电图正常。

(2)脑脊液检查正常。

(3)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

(4)有遗传倾向。

2.复杂性热性惊厥(又称非典型性热性惊厥)。

除符合单纯性热性惊厥的诊断条件外,凡有以下某一种情况者应考虑为复杂性热性惊厥。

(1)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

(2)在24小时内惊厥1次以上。

(3)发作形式呈部分性发作或发作后有阳性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治疗

热性惊厥一般发作短暂,多不需用药,如果正在发作中可针刺人中或合谷穴位,也可肌注鲁米那5-8mg/kg次,静脉推注安定,每次0.3-05mg/kg,最大剂量10mg/次,静脉推注速度每分钟1-2mg,同时给予解热,对症处理。

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名词,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发生,冬春季较多。每人每年常有数次,一般通过飞沫传播及直接接触,偶可通过肠道。常见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细菌约占10%,另外还有肺炎支原体。

诊断

(一)普通型感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居多,临床最多见。

早期主要症状为咽部不适、咽痛、鼻塞、喷嚏、咳嗽。可有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如兵变侵犯到咽喉部可有声音嘶哑。

病程3-7天,但也可更长或甚至持续数周。

(二)咽炎型除有流涕、鼻塞、咳嗽和全身不适外,咽部症状更为突出,局部红肿,扁桃体淋巴增生,有时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可肿大、触痛。病程3-5天。

(三)流感综合征为突然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咽喉痛、咳嗽等。多数病人可于3-5天缓解,但咳嗽、乏力可持续较长时间,两周或更长。另外,约10%病人可有合并症出现:气管炎、支气管炎、心肌炎、蛋白尿、脑炎等。

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食易消化食物,增加维生素,保持室内通风,适宜的温湿度。

(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剂,鼻堵严重给滴鼻剂等。

(三)病因治疗因上感多为病毒所致,目前尚无较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现常用有病毒唑口服液或静点;双黄连对病毒也有效。早期有条件时可先用干扰素。

七、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较多、较重,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并为麻疹、百日咳、伤寒及其他急性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一年四季均可患病,但以冬春季为高发。病原体是病毒、细菌、支原体或为其混合感染。病程7-10天,有时延续2-3周,或反复发作。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全身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畏寒、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及腹泻、呕吐等,但较轻微。

呼吸道症状可有上感症状,另外咳嗽较重,并咳粘液痰,白色或黄色,偶有痰中带血丝,也可干咳为主。咳重时影响学习与休息,有时可伴有喘憋发作。

2.体征病情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或发绀,听诊双肺可散在干啰音、痰鸣音及不固定大水泡音。

(二)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增多,血沉稍快,C-反应蛋白正常或增加。胸部X线检查可正常或显示肺纹理增多,也可有肺气肿表现。有条件可做痰涂片或培养以明确病原菌。

治疗

(一)一般治疗保持室内通风,适宜温湿度,适当休息,多饮水,保证入量。

(二)对症治疗如发热可用退热剂,咳嗽用止咳祛痰剂,痰多时可雾化、拍背、吸痰等。

(三)病因治疗有细菌感染者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如为病毒感染可应用病毒唑或中草药治疗。当气道梗阻影响通气功能时则应及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八、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的小婴儿。发病与该年龄支气管的解剖学特点有关,因微小的管腔易由粘性分泌物、水肿及肌收缩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故临床症状似肺炎且喘憋更著。病原体由不同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此外,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也可引起,亦可是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发病季节以冬春为主。

诊断

(一)年龄多见于1岁以下的小儿,尤以6个月以下婴儿多见。

(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较多见。

(三)临床表现起病较急,有感冒前期症状,如咳嗽、喷嚏,1-2天后咳嗽加重,出现发作性呼吸困难、喘憋、面色苍白、口唇发绀、三凹症(+),肺部体征早期喘鸣音为主,继之出现细湿啰音。症状严重时可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缺氧性脑病以及水和电解质紊乱。一般体温不超过38.5℃,病程1-2周。

(四)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增加。血气分析可见低氧血症以及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或升高。胸部X线片以肺纹理增粗、双肺透亮度增强或有小片阴影和肺不张。有条件可做呼吸道分泌物病毒快速诊断以明确病毒种类。

治疗

(一)一般处理保护气道畅通,加强湿化,保持室内温湿度、通风、吸氧、吸痰、翻身拍背、加强超声雾化吸入。

(二)补液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而定,一般以每日100ml/kg为宜,有水电解质紊乱时应及时纠正,注意热卡的维持。

(三)对症治疗镇静、祛痰、止喘,对喘憋者可短期应用激素治疗。有何病症时也应及时处理,例如出现心力衰竭时积极控制心衰。

(四)病因治疗应用抗病毒药物:三氮唑核苷、双黄连等。交叉细菌感染时应用相应的抗生素。

九、肺炎

肺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病,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炎的诊断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三种:①按病理形态分类,在临床沿用已久,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②按病原分类,如病毒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性肺炎(肺炎球菌、肺炎杆菌、大肠杆菌)、支原体肺炎等;③根据病程长短还可分为:急性肺炎(病程在一个月以内);迁延性肺炎(病程在1-3个月);慢性肺炎(病程在3个月以上)。

临床一般采用以病原分类为主,结合病理、病程的分类方法。因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故多以支气管肺炎为重点讲解小儿肺炎的诊断治疗。

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多由细菌引起,尤以肺炎球菌多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病毒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引起。起病多急骤,新生儿或小婴儿有时发病迟缓。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一般较急,有发热咳嗽和气促等症状。

2.体征鼻翼扇动、三凹征、口唇和鼻唇沟及指趾端发绀。

3.肺部体征早期往往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变粗或稍减低。以后可听到中、粗湿啰音;细小湿啰音或捻发音。

4.重症患者常有其他系统症状或体征,如呕吐、腹泻、抽搐、心音低钝、心率快等。

5.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为肺气肿或肺不张、心力衰竭、呼吸衰歇及中毒性脑病。

(二)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可见非特异性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中内带较多,少数可融合成大片浸润阴影。

2.血象及细菌培养有助于病原学诊断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大多数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多数减低或正常。

治疗

(一)一般治疗保持室内一定湿度,保证病儿休息。保证热卡供给,保证液体入量。

(二)对因治疗

1.细菌感染或混合细菌感染者可用适当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

2.病毒性肺炎,可选用抗病毒药:三氮唑核苷、双黄连等。

(三)对症治疗

1.氧气疗法根据病儿缺氧程度决定输氧大小及持续时间。注意湿化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2.退热及镇静。

3.止咳平喘。

4.合并症的治疗对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的患儿应及时对症处理。

支原体肺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肺炎。

1.起病可急可缓,呼吸道症状突出,表现为剧烈阵咳、痰少。

2.肺部体征少,大部分病人仅呼吸音粗或减低。

3.部分病人有肺外损害,例如神经系统损害,包括无菌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此外还可并发皮疹和肌肉、关节病变。

4.本病病情一般较轻,发热持续1-3周,咳嗽可延长至4周或更长。严重肺外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二)肺部X线表现

1.大片阴影,以右肺中、下野为多见。

2.弥漫或局限性纹理增多为间质型。

3.间质病变基础上并有斑片影为混合型。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冷凝集素测定大部分病人>1∶64。

2.支原体抗体(IgM)阳性可协助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与一般肺炎大致相同,控制感染常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柔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重症病人红霉素疗效不满意者可加用利福平。

腺病毒肺炎

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为我国北方地区病毒性肺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3、7型腺病毒为主要病原。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潜伏期3-8天,起病多急骤,先有上感样症状或咽结膜热,3-4天后出现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同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烦躁。咳嗽初为干咳,3-5日后出现呼吸困难,鼻翼扇动、三凹征、发绀等。

2.体征初期肺部体征不明显,3-5日后可听到湿啰音,病灶融合者可听到管状呼吸音。

3.合并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一般病情重,易合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高。

4.易继发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多见。重症多遗留慢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不张等。

(二)X线检查早期肺纹理增粗模糊,伴肺气肿改变,发病3-5天出现片状模糊阴影并形成融合病灶。

(三)实验室检查有条件者可做咽、鼻分泌物的腺病毒抗原或病毒分离。

治疗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综合治疗,同支气管肺炎治疗。抗病毒可选用病毒唑。活血化淤中药有较好疗效。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可以是原发的,也可继发于败血症之后。多见于婴幼儿及新生儿,年长儿也可发病。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起病急骤,进展快,呈弛张热型,但新生儿、早产儿可低热或无热。可伴有猩红热样皮疹。中毒性肠麻痹,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有惊厥及休克发生。呼吸道症状与其他肺炎相同。

2.体征肺部体征出现早,呼吸音低,散在湿啰音,合并脓气胸时叩诊浊音,呼吸音及语颤减低及纵隔移位。

3.并发症易合并肺脓肿、肺大泡、脓胸、脓气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休克、脑病、DIC等。

(二)X线检查多合并小脓肿、脓气胸、肺大泡及小泡型肺气肿。

(三)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大,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

2.细菌培养、痰培养及涂片可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胸腔积液时,脓液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治疗

(一)抗生素常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葡肺炎,目前临床多选用万古霉素,或头孢菌素类加氨基糖苷类。

(二)对症治疗同支气管肺炎。

(三)合并胸腔积液的处理可据液量多少,行穿刺或施胸腔闭式引流术予持续引流排脓。

十、小儿支气管哮喘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咳嗽喘息的频度及强度,持续时间及诱因,有无发热。

3. 有否存在哮喘持续状态。

4. 既往有无喘息史、过敏性疾病史及有无家族过敏史。

5.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检查

1. 入院后1小时内完成体检

2. 实验室检查:作血象、X线等相关检查,病情严重者作血气分析

诊断

1. 具有反复喘息史,肺部哮鸣音,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者可作出明确诊断。哮喘急性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和茶碱类药物仍不能缓解者,可诊断哮喘持续状态。

2. 对疑诊病例可作肾上腺素或舒喘灵试验,或气道反应性测定及变应原检测,结合个人或家族过敏史,有助于诊断。

3. 需与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及呼吸道异物等疾病鉴别者,应做相关检查。

治疗原则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湿化气道,保证热量及水份供给。

2. 纠正低氧血症。

3. 镇静:对烦躁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4. 抗生素应用:合并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5. 气管扩张剂应用:b2-受体激动剂: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氨茶碱;异丙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仅用于哮喘持续状态。

6. 糖皮质激素应用:对重症或哮喘持续状态者,应早期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常用的药物有: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及强的松等。

7.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重症患儿因呼吸急促不显性失水增加,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脱水,注意纠正脱水。一般补液量增加生理量的50% 。有混合性酸中毒时,可适当应用碱性药物。

8. 机械通气治疗:对持续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虽经治疗仍逐渐加重者须进行机械通气。

9.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及是转上级医院治疗。

1.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

2. 好转: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稳定。

3.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十一、小儿急性喉炎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发热、咳嗽、声嘶、喉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

3. 治疗经过及反应。

检查

1. 入院后15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

2. 应作血象检查,有条件者可作分泌物培养,严重喉梗阻者应作血气分析。

诊断

1. 根据急性起病、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可作出诊断。但注意与咽后壁脓肿等疾病相鉴别。

2. 按呼吸困难的程度,将喉梗阻分为4度,可据此掌握气管切开的时机。

1.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雾化吸入以利分泌物排出。

2. 控制感染,及时静脉输入足量抗生素。

3. 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制剂有氢化可的松、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宜与抗生素合并使用。

4. 对症治疗,烦燥不安宜用镇静剂。

5. Ⅳ度喉梗阻,或Ⅲ度喉梗阻经治疗无缓解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体温正常、喉炎症状和体征消失。

2. 好转:体温正常,气促及犬吠样咳嗽和喉鸣减轻。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有加重。

十二、小儿呼吸衰竭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病因、诱因、呼吸困难的形式(吸气性、呼气性或混合性)及其严重程度、有否呼吸节律紊乱。

3. 有无紫绀、意识障碍及其它系统功能损害的表现。

儿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二甲)

目录 一、小儿肺炎 二、小儿腹泻 三、支气管哮喘 四、急性肾小球肾炎 五、肾病综合征 六、血尿 七、病毒性心肌炎 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九、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十、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十一、小儿急救1、心肺复苏2、感染性休克3、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综合征4、哮喘持续状态 5、呼吸衰竭6、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急性肾功能衰竭8、热性惊厥9、癫痫持续状态 十二、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损伤 十三、新生儿颅内出血 十四、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十五、新生儿溶血病 十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1、新生儿败血症2、新生儿感染性肺炎3、新生儿破伤风 十七、小儿出血性疾病 十八、各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1、房间隔缺损2、室间隔缺损3、动脉导管未闭4、法洛四联症 十九、川崎病的诊治 二十、小儿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十一、过敏性紫癜 二十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二十三、急性感染性喉炎 二十三、急性支气管炎

小儿肺炎 【概述】 小儿肺炎系有不同病原体或其它因素所至的肺部炎症。 【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 2、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或仅呼吸音粗糙,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叩诊多正常。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2)CRP:细菌感染时CRP浓度上升。 (3)病原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和细菌分离鉴定。如咽拭子、胸腔积液、痰、肺泡灌洗液等。 (4)血气分析:适用于重症肺炎有呼吸衰竭者。 (5)血清学检查:可做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等。 4、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等。 【肺炎的分类诊断】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指无免疫抑制儿童在医院外或住院48h内发生的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以肺炎 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肺炎支原体为主。 2 、院内获得性肺炎(HAP) 指住院48h后发生的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学除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金葡菌、肺炎支原体外,尚有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等)、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厌氧菌、嗜肺军团菌、真菌、疱疹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3、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①安静时心率加快,婴儿>180次/min,幼儿>160次/min,不能用发热或缺氧 解释;②呼吸困难,安静时呼吸突然加快,60次/min,③突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皮肤苍白,发灰,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④肝大达肋下>3cm,或短时间较前迅速增大,不能以横膈下降解释。⑤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⑥尿少或无尿,颜面及下肢水肿,已除外营养不良、肾炎、维生素B1缺乏等原因。 2.4 常见病原体所致肺炎的诊断标准 4、腺病毒肺炎①好发于冬春季,多见于6个月~2岁小儿。②骤然起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稽留高热。⑦ 咳嗽较剧,频咳或阵咳,气促,喘憋,重症有呼吸困难及发绀。④肺部体征出现较晚,鼻翼扇动,三凹征,呼气性呻吟,听诊肺部由呼吸音粗发展为管性呼吸音,3~5d后出现细湿啰音。⑤嗜睡、萎靡等神经病症比较明显,且出现较早;易出现心力衰竭。⑥血中腺病毒IgM抗体阳性。⑦胸部X线特点:改变较肺部体征出现早,大小不等的肺部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肺气肿多见;病灶吸收缓慢,需数周至数月。 5、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①多见于<2岁的婴幼儿,尤其是2~6个月者。发病季节北方多见于冬春季,南方多见 于夏秋季。②干咳、喘憋,轻微发热或不发热。③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发绀、三凹征明显;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听诊有哮鸣音及细湿啰音。④发作严重者易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胃肠道出血等。⑤血中合胞病毒IgM抗体阳性。⑥胸部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周围炎或斑片状阴影,肺气肿。 6、葡萄球菌肺炎①冬、春季发病较多,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②起病急,多数有不规则高热,常表现为弛张 热,③全身中毒症状重,面色苍白,呻吟,少数病例可有中毒性休克,可能出现多种易变性皮疹(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样皮疹等);④肺部广泛出血、坏死和多发性小脓肿为特点,肺部体征出现早,中细湿啰音;⑤肺部以外可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灶,易合并循环、呼吸、神经及胃肠功能障碍;⑥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少数病例白细胞明显降低;⑦胸部X线检查病灶易变,可在短时间内发现肺大泡、肺脓肿或脓胸、脓气胸。 7、肺炎支原体肺炎①多见于年长儿,近年来婴幼儿感染率明显增高。②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刺激性 咳嗽,可似百日咳样咳嗽,痰黏稠,可带血丝;年长儿可有咽痛、胸闷、胸痛等;婴幼儿起病急,可有喘憋及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小儿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细菌性痢疾-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进食不洁食物及饮料史。 2.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 3. 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或昏迷等中毒性痢疾表现。 4. 与之鉴别的其它腹泻。 检查 1. 全身检查:疑毒痢时应在15分钟内完成体格检查。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培养及药敏试验。 3. 器械检查:必要时作乙状结肠镜检。 诊断 1. 依据进食不洁食物史,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症状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需依靠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 本病需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沙门菌肠炎、病毒性腹泻、阿米巴痢疾等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 抗菌药物治疗。 3. 中药治疗。

4. 中毒性菌痢治疗:包括抗休克扩容、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防治肺水肿等措施。 二、小儿败血症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高热及全身不适:如头痛、纳差、苍白、婴幼儿可惊厥、吐泻。 2. 皮肤粘膜伤口感染史、皮肤疔疖、脓肿史、胃肠道症状及尿路感染史。 检查 1. 全身检查,重要的生命体征。 2. 专科检查:皮肤感染病灶、出血点、肝脾有无肿大。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培养加药敏试验,局部病灶分泌物的培养及涂片及其他有关检查。 诊断 1.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血象可初步做出诊断。 2. 确诊需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毒痢及粟粒性肺结核相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及维生素补充,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抗菌药物治疗:最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儿科前5种疾病诊疗常规1

小儿腹泻病 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的综合征,婴幼儿常见病因分类:①感染性腹泻,如痢疾、霍乱及其他感染性腹泻(肠炎);②感染性腹泻:饮食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 【诊断】 (一)大便性状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病情分类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有些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四)临床诊断 1.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 况,估计最可能的诊断。 2.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

能性大;成人发生在5~6月份要考虑成人型轮状病毒肠炎;发生在夏季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 3.水样便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要考虑霍乱。 4.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要考虑为细菌性痢疾;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 米巴痢疾。此外,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 菌肠炎等。 (五)脱水的评估 (见表1—3)。 【治疗】 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一)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 1.治疗方案一适用于无脱水征患者,可在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三原则: (1)给患者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2.给患者足够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①继续母乳喂养;②如患儿不是母乳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内,可用患儿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③若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给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或烂饭、蔬菜、鱼或肉末等;可给一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这些食物要很好烹调、研磨或捣碎使之容易消化。 表1—3评估病人脱水状态 脱水程度Ⅰ度Ⅱ度Ⅲ度 1.望诊:一般 良好*烦躁、易激惹*嗜睡或昏迷、软弱 状况

儿科疾病诊疗常规神经

第三节化脓性脑膜炎 概述: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Meningitis,以下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 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随诊断治疗水平不断发展, 本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病死率仍在5%一15%间,约1/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6月以下幼婴患本病预后更为严重。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 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流感杆菌化脑较集中在3月--3岁小儿。一年四季均有化脑发生,但肺炎链球菌冬春季多见,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 杆菌分别以春、秋季发病多。大多急性起病。部分患儿病前有数日上呼吸道或胃肠道 感染病史。 典型临床表现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神萎、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30%以上患儿有 反复的全身或局限性惊厥发作。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点和休克。 (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 (3)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m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化脑表现多不典型,主要差异在:①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②颅压增高表现可不明显。幼婴不会诉头痛,可能仅 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③惊厥可不典型,如仅见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 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各种不显性发作;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与婴儿肌肉不发达,肌力弱和反应低下有关。 2.[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参见表16—2。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1000/mm3,但有20%的病例可能在250/ mm3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常有明显降低,蛋白显著增高。确认致病菌对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涂片革兰染色检查致病菌简

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常规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第二节治疗 第三节肺炎并发症的处理 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三章支气管炎 第一节急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慢性支气管炎 第三节反复性呼吸道感染 第四节喘息性支气管炎 第五节毛细支气管炎 第四章小儿肺炎 第一节病毒性肺炎 第二节细菌性肺炎 第三节其它肺炎 第五章其它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肺不张 第二节肺气肿 第三节支气管扩张的诊疗常规 第四节胸膜炎诊疗常规 第五节先天性肺囊肿 第六节哮喘治疗常规 第七节隐匿性致纤维性肺泡炎 第八节急性呼吸衰竭 第九节咯血诊疗常规 第六章呼吸系统检查 第一节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常规 第二节胸膜、肺活检临床应用常规 第三节支气管造影 第四节肺功能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呼吸道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最广泛的组织器官,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各种感染原,环境污染和许多对人体有害颗粒的侵犯,小儿呼吸器官由于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每年患呼吸道感染病人之多,一直占我院门诊与病房住院病儿的首位,呼吸系统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呼吸道包括鼻咽,扁桃体与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各级支气管和肺泡。 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一.临床症状:参考各论。 二.实验室诊断: 1.细胞计数与分类:

细菌性感染:白细胞总数大多高于15×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75%,但在重症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于正常值,中性粒细胞<75%,但可有中毒颗粒出现。 病毒性感染:在病毒感染初三天内,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可高于正常值,3天后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占优势。 2.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试验:病毒性肺炎时积分值在20?30,细菌性肺炎均>100。 3.四唑氮还原试验:病毒感染时<10%,细菌感染时>20%。 4.C-反应蛋白试验:正常值为10μg/ml,在细菌感染时上升,升高与感染严重程度或正比。一般认为CRP>40mg/L时,细菌感染可能性大,病毒与支原体感染时也可升高,但程度相对低。 5.特异诊断: (1)呼吸道病毒感染: 1)病毒分离:标本取自咽或鼻咽分泌物、痰液、血液、胸水、脑脊液与心包积液等,该方法可靠,但所需时间长,操作繁琐。 2)血清学试验:常规的血清技术是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血疑抑制试验,如恢复期病毒抗体滴定度比急性期>4倍,可得到诊断。 3)特异性快速诊断:方法简便,敏感,特异性强,可在24小时内作出诊断,目前较多应用的技术如下: 电子显微镜技术:己被应用于确诊呼吸适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与单纯疱疹病毒等。大约1小时左右可获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便于大规模检查,用此法检测相应抗体的有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免疫荧光技术(IF)利用荧光色素作为标记物标记已知抗体或抗原。 放射免疫(RIA),是一种用放射同位素作为标记的免疫学测定方法,RIA用以检测咽喉分泌物中阳V、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 以上三种方法中以RlISA法优点最多,技术评价甚高。 分子杂交技术:应称核酸杂交技术,即应用同位素标记的已知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作为探针,来检测标本中与探针有相同序列的核酸片段,目前用以检测巨细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由于价格昂贵,同位素保存期短,应用受限。 (2)细菌性肺炎 1)咽拭予细菌培养:多数情况下,咽部细菌培养阳性不能代表肺炎致病菌。 2)环甲膜穿刺与痰培养:如痰中细菌浓度超过107/ml,,有病原学诊断意义,但是一种创伤性诊断,年幼儿应慎重。 3)肺穿刺可获得可靠细菌病原结果,但很少应用。 4)血液与胸水培养:阳性者可诊断为致病菌。 5)应用血清学方法测定细菌持异性抗原:该方法是根据特异性抗体与患者体液中相应细菌抗原成份如嗜血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及属链球菌的细菌荚膜多糖抗原,能发生特异性反应运一原理而建立,当细菌数量不多或血中有抑制物(尤其抗生素)存在时,细菌培养阴性,而特异性荚膜多糖抗原可阳性。应用方法包括对流免疫电泳(CIE),协同凝集法(COA),乳胶凝集(L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RIA),可在24小时内得出结果。 (3)特异性抗体测定: 当机体被细菌感染后,针对细菌特异性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目前常用方法有:生物素抗生物素抗体酶联免吸附试验(ELISA)与生物素亲和素ELISA,检测患儿血清中特异性IgG、IgA、IgM和IgG亚类IgG l、IgG2、IgG3、IgG4。

儿科诊疗常规--儿童腹泻病

儿科诊疗常规--儿童腹泻病 儿童腹泻病 【概述】 腹泻病(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最常见疾病之一,以婴幼儿尤其6月~2 岁发病率最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易患腹泻,主要与以下易感因素有关: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②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③机体防御功能差;④肠道菌群失调;⑤人工喂养。 【病史要点】 1.起病特点:腹泻的起病、病程及发展过程。 2.大便次数及形状:腹泻每日次数、大便性状(量、水分多少、粘液脓血),有无酸臭和腥臭味,是否伴里急后重(或坠胀感)。 3.伴随症状:是否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其他消化系统症状;是否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精神萎靡、食欲减少等),有无其他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皮疹等)。 4.病程中一般情况:进食情况,是否伴口渴、喜饮、眼泪较少,尿量减少及其减少的程度,询问最后一次排尿的时间。 5.入院前治疗情况:接受何种治疗,补液方式、性质和量。 6.有无基础疾病。 7.详细询问病前喂养史、添加辅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不洁饮食史。 8.发病的季节,当地有无腹泻病的流行。 9.既往腹泻史,包括诊断及治疗情况。 【体检要点】 1.有无脱水表现:眼窝及前囟的凹陷程度、皮肤弹性、尿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等判断有无脱水以及脱水的程度。注意高渗性脱水表现为高热、烦渴、烦躁、意识障碍、抽搐等细胞内脱水表现,而脱水

体征不明显。 2.腹部检查:有无腹胀、肠型、蠕动波、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腹部包块、腹水征、肠鸣音活跃程度等。 3.有无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口唇樱红、呼吸深大、精神萎靡、呼出的气体有丙酮味,注意小婴儿表现不典型。 4.有无低钾血症表现(包括在纠正脱水的过程中):精神不振、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音低钝、心律失常、腱反射减弱等。 5.有无肠道外感染病灶,如外耳道、咽部、肺部,有无皮疹。 6.有无其他系统体征,如心脏及神经系统等其他肠道外并发症,其中尤其注意心脏并发症。 7.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或病程长的患儿,还需注意有无肛周糜烂、直肠脱垂、维生素A、B族缺乏表现,如角膜混浊、毕脱氏斑、口角炎和口炎等。 【辅助检查】 1.大便常规: ①侵袭性细菌所致感染者大便为黄稀粘液便、粘液血丝便或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细胞。 ②病毒性腹泻及产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大便为黄稀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显微镜下无红白细胞,或少许白细胞。 ③食饵性腹泻大便为黄色糊状大便,有不消化奶块或食物,镜下见较多脂肪滴。 2.血清电解质(血钠、钾、氯、钙、镁)及肾功能: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应检测。血钠可协助判断脱水的性质。 3.血浆渗透压: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判断脱水的性质。 4.血气分析:中度脱水以上应进行。 5.大便涂片:可查找寄生虫、霍乱弧菌、真菌菌丝及孢子。 6.大便病毒学检查:疑为病毒感染者需进行检测,如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7.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疑为细菌感染者需进行。 8.大便还原糖试验:了解有无乳糖不耐受。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儿科常见疾病之感冒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特点是以发热、流鼻涕、咳嗽等症状为主,并常伴有喉咙痛、全身不适等表现。感冒通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休息、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等。 一、休息:感冒时儿童需要充分休息,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提高免疫力。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保持室内休息,避免接触冷空气。 二、饮食调理:在感冒期间,儿童的食欲通常会减退,但仍需要适量的营养。家长应给孩子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羹、米粥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多喝水也有助于病毒的排出。 三、药物治疗:对于好转症状较轻的儿童,可以使用一些非处方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烧药、咳嗽药等。但是建议家长在使用药物前咨询医生,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 此外,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常规消毒:儿童感冒期间,应注意常规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 手部卫生:家长和儿童都要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3. 室内通风:儿童感冒期间适当通风有助于病毒的排出。 4. 避免外出:感冒期间,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以免感染其他病毒或细菌。 综上所述,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家长应给予孩子休息、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等,并注意常规消毒、手部卫生、室内通风以及避免外出等措施,帮助孩子早日康复。 二、儿科常见疾病之腹泻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薄、呈水样或泥样,伴有腹胀、腹痛等不适。腹泻多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

染、饮食不当等引起,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休息、饮食调理、补充液体等。 一、休息:腹泻时,儿童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加速康复。 二、饮食调理:儿童腹泻期间,消化系统比较脆弱,所以饮食调 理尤为重要。切忌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炸食物,酸甜口味过重 的食物等。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水煮蔬菜等,同时 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三、补充液体:腹泻会导致儿童体内水分丧失,所以需要注意补 充液体。可以使用一些口服补液盐或口服液来补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此外,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个人卫生:儿童腹泻期间,家长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并注意常规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 避免食物交叉感染:烹饪食物时,要清洗食材、分开使用砧 板和刀具,以避免食物交叉感染。 3. 尽早就医:如果儿童腹泻严重或症状持续时间长,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综上所述,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家长应给予儿童休息、 饮食调理和补充液体等,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食物交叉感染以及尽 早就医等措施,帮助儿童尽快康复。

儿科诊疗常规(全)

儿科诊疗常规(全) 标题:儿科诊疗常规:了解孩子的健康与成长 导言: 儿科诊疗是专门研究儿童疾病的医学领域,为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需要了解儿科诊疗的常规方法和注意事项。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 诊疗的全过程,包括预防接种、日常护理、常见疾病与急救处理,以 及如何与儿科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 第一部分:预防接种 1.接种的重要性:掌握疫苗接种对孩子健康的重要性,预防接种是 预防儿童疾病的关键。 2.疫苗种类:详细介绍儿童必须接种的常规疫苗,如百白破、麻疹、脊髓灰质炎等。 3.接种时间表:根据孩子年龄提供接种时间表,家长可清楚了解何 时接种何种疫苗,避免错过接种时机。 第二部分:日常护理 1.饮食与营养:讲述儿童合理饮食与营养的重要性,提供常见的膳 食建议和均衡饮食规划。 2.睡眠与休息:介绍儿童睡眠需求和重要性,并提供建立良好睡眠 习惯的实用方法。

3.个人卫生:分享儿童个人卫生的必要性,包括洗手、牙齿护理等,并提供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指导。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与急救处理 1.感冒与发烧:分析孩子常见感冒和发烧的原因、症状与处理方法,并提供合适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建议。 2.儿童腹泻:介绍常见腹泻的病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包括补水、 饮食调理和药物使用等。 3.皮肤问题:讲解孩子常见的皮肤问题,如湿疹、疱疹等,并给出 相应的护理建议和治疗方法。 第四部分:与儿科医生的沟通 1.选择合适的儿科医生:指导家长如何选择一位合适的儿科医生, 包括专业能力、信任度和沟通效果等方面。 2.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提供与儿科医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建议,包 括主动沟通、提问和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等。 结论: 儿科诊疗常规是保证孩子健康的关键。通过预防接种、日常护理、 常见疾病处理和与儿科医生的良好沟通,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 健康与成长,及时发现并处理孩子的疾病,保障孩子的健康与幸福成长。(1732字)

儿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

儿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 1. 感冒 - 定期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 鼻塞时使用生理盐水滴鼻 - 适当休息,增加水分摄入 2. 腹泻 - 多饮水,避免脱水 - 饮食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等 - 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发热 - 量体温,根据体温高低选择退烧药物 - 保持室内通风,穿轻薄衣物 - 酸奶、苦瓜等有退热作用的食物 4. 咳嗽 - 避免寒冷或刺激性食物,如冷饮和辛辣食物 - 多喝水,服用咳嗽药物,如甘草片或川贝润喉片

- 定期进行湿度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5. 呼吸道感染 - 定期用盐水漱口,清洗口腔 - 避免进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 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6. 食物中毒 - 喝大量清水,促进体内有害物排出 - 忌食生冷及油腻食物,以稀饭为主食 - 慎选食品来源,避免食用不新鲜或糟糕加工的食品 7. 过敏性皮炎 - 避免接触过敏原 - 洗澡时使用温水和温和的洗涤剂 - 涂抹抗过敏的皮肤霜或药膏 8. 喉炎 - 多喝水,多休息,避免过度用嗓 - 避免吃辣椒、煎炸等刺激性食物

- 演讲或唱歌后用温水漱口 9. 结膜炎 - 温水洗眼,保持眼部清洁 - 不共用毛巾、枕头等个人用品 - 照顾好宝宝的眼部卫生 10. 营养不良 - 进食均衡饮食,多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 定期进行体检,补充缺乏的营养素 - 避免过度依赖高糖和高脂肪食物 11. 肺炎 - 按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 避免大食量,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 定期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12. 扁桃体炎 - 多饮水,多休息,保持喉部湿润 -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和酒类

儿童保健服务技术规范与诊疗常规

目录 儿童心理咨询技术规范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 (1) 孤独症 (3) 学习障碍 (5) 情绪障碍 (6) 焦虑症 (6) 恐怖症 (8) 社交恐怖症 (9) 学校恐怖症 (9) 抑郁症 (10) 癔症 (11) 屏气发作 (12) 睡眠障碍 (13) 睡行症 (13) 睡惊或者夜惊 (14) 梦魇 (15) 抽动障碍 (16) 脑性瘫痪 (17) 儿童体格发育专项技术规范 儿童体格发育 (20) 体重 (20) 身长(身高) (20) 上、下部量 (20) 坐高 (21) 头围 (21) 胸围 (21) 上臂围 (21) 骨骼和牙的发育 (21) 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价 (22) 儿童营养咨询与喂养指导诊疗常规 营养评估方法 (24) 营养评价的时间 (24) 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断乳时间 (24) 辅食添加的时间和种类 (24) 食物添加的现代营养观 (25) 及时添加转奶期食物的原因 (25) 开始添加转奶期食物的时间 (25) 怎样添加转奶期食物 (25) 喂养行为 (25) 影响喂养行为的因素 (26) 喂养行为问题干扰 (26) 婴幼儿常见进食问题及不良后果 (27) 婴幼儿营养简单计算 (27) 儿童每日所需矿物质量 (27) 营养不良性疾病 (28) 营养不良 (28)

生长发育不良 (28) 营养素缺乏性疾病 (28) 维生素A缺乏症 (28) 维生素B族缺乏 (29) 维生素C缺乏 (30) 叶酸缺乏 (30)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0) 维生素E缺乏 (31) 维生素K缺乏 (31) 碘缺乏 (31) 维生素中毒 (31) 维生素A中毒 (32) 维生素D中毒 (32) 儿童营养异常干预措施 (32) 儿童常见病诊疗常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35)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36) 小儿肥胖症 (37) 铅中毒 (39) 锌缺乏症 (4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0) 腹泻病 (42) 儿童口腔保健诊疗常规 牙齿发育异常 (45) 牙齿萌出异常 (45) 牙齿数目异常 (46) 牙齿结构异常 (46) 唇、腭及颌骨发育异常 (46) 牙齿疾病 (47) 龋齿 (47) 牙髓炎 (47) 根尖周炎 (48) 牙列异常(错牙合畸形) (48) 口腔粘膜疾病 (49) 牙龈炎 (49) 卡他性口炎 (49) 鹅口疮 (50) 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 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 (51)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52)

儿科疾病诊疗常规

目录 第一部分新生儿疾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新生儿窒息复苏 第二节新生儿呼吸暂停 第三节新生儿肺炎 第四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第五节新生儿呕吐 第六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第七节新生儿出血症 第八节红细胞增多症 第九节新生儿黄疸 第十节新生儿溶血病 第十一节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第十二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第十三节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十四节新生儿硬肿症 第十五节新生儿低钙血症 第十六节新生儿低血糖 第十七节新生儿败血症 第十八节梅毒螺旋体先天性梅毒 第十九节早产儿

第二十节新生儿静脉营养 第二十一节新生儿呼吸衰竭 第二十二节新生儿心力衰竭 第二十三节新生儿换血疗法 第二部分儿科疾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节急性支气管炎 第四节毛细支气管炎 第五节支气管肺炎 第六节疱疹性口腔炎 第七节鹅口疮 第八节腹泻病 第九节婴儿肝炎综合征 第十节病毒性心肌炎 第十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二节肾病综合征 第十三节泌尿系感染 第十四节贫血 第十五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十六节川崎病 第十七节过敏性紫癜

第十八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十九节婴儿手足搐搦症 第二十节病毒性脑膜脑炎 第二十一节化脓性脑膜炎 第二十二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二十三节麻疹 第二十四节水痘 第二十五节风疹 第二十六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二十七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第三部分急症诊疗常规 第一节热性惊厥 第二节小儿心肺复苏 第三节急性中毒 第四节心力衰竭 第五节呼吸衰竭 第六节感染性休克 第四部分儿科疾病诊疗技术操作第一节青霉素皮试 第二节破伤风抗毒素皮试 第三节结核菌素皮试 第四节给氧疗法

育儿知识:儿童常见病诊疗常规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尤以婴儿发病率最高,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故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6个月至3岁最常见 2、病吏中有明确的的缺铁原因,如喂养不当,长期腹泻,慢性失血或反复感染。 3、临床表现:皮肤、膜苍白,食欲差,疲倦,易激惹,异食癖严重者心率快,心脏扩大和收缩期杂音。 4、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数减少明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容积(MCHC)∠80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8pg,平均红细胞血蛋白浓度(MCHC)∠0.32%,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浅染,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销减少。 5、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蛋白<16ug/L,血清铁<10.7umol/L,总铁结合力>62.7u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细细胞游离原卟啉>0.9umol/L。 6、骨髓铁粒幼细胞<15%,红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7、铁剂治疗有效。符合第一条和第二条至第七条中2条以上者可以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治疗原则】 补充铁剂和去除病因。 1、一般治疗及去因治疗:加强护理,名句感染,注意休息。饮食治疗,喂养不当者应改善膳食,合理喂养,增加富铁食物扩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去除病因治疗,有反复感染者控制感染,慢性失血需止血治疗。如驱除钩虫、手术治疗肠道畸形等。

2、药物治疗:首选硫酸亚铁20-30mg/k g.d,可合用维生素C50-200mg/d。共服1-2个月。 3、输血治疗:一般病例毋需输血,贫血严重,影响心功能的病儿应给予输浓缩红细胞,以尽快改善贫血状态。贫血愈重,一次输血量应越小,速度应愈慢,以免加重心功能不全,血红蛋白<30g/L者,每次输5-10ml/kg可同时用快速利尿剂。 【警示】 1、口服铁剂应用至血红蛋白正常后再服用2个月,以补充贮存铁。铁剂应于两餐之间服用。加用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不宜和茶、咖啡同服。治疗中最好测定血清蛋白,以避免铁过量。如口服3周仍无效,应考虑是否诊断错误或其他影响疗效的因素。如铁剂治疗有效者3-4天网织红细胞即升高,7-10天达高峰,2-3周的下降至正常,血红蛋白增加,临床症状随之好转。但有资料主张将铁剂治疗后血清铁蛋白水平达500ug/l作为停药指标,不能令以血红蛋白水平作为判断疗效和停药指标。 2、近几年研究表明,每周1次或2次口服铁剂与每日补铁效果相近,但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的刺激及食欲下降等明显减低。另外补铁时注意微量元素的平衡,铁与锌的比例以1:1最合理,钙与铁同时服用会妨碍铁的吸收。同时,除需补充维生素C外,还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B2等。 3、加强宣教,指导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对早产儿可提早补充铁剂。宜自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

小儿急性中毒诊疗常规

小儿急性中毒诊疗常规 某些物质接触或进人体内后,与体液和组织相互作用,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状态或死亡,这一过程称为中毒。小儿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多发生在婴幼儿至学龄前期,是儿科急诊的常见疾病之一。 【中毒的途径】 1.经消化道吸收中毒为最常见的中毒形式,可高达90%以上。毒物进入消化道后可经口腔粘膜、胃、小肠、结肠和直肠吸收,但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常见的原因有食物中毒、药物误服、灭鼠或杀虫剂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灌肠时药物剂量过量等。 2.皮肤接触中毒毒物经毛孔到达毛囊,通过皮脂腺、汗腺吸收。常见有穿着有农药污染的衣服、蜂刺、虫咬、动物咬伤等。 3.呼吸道吸入中毒多见于气态或挥发性毒物的吸入。由于肺泡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进入的毒物易迅速吸收,这是气体中毒的特点。常见有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吸入中毒等。 4.注入吸收中毒多为误注药物。如毒物或过量药物直接注入静脉,则被机体吸收的速度最快。 5.经创伤口、面吸收如大面积创伤而用药不当,可经创面或创口吸收中毒。 【中毒机制】 因毒物种类难以统计,很难了解所有毒物的中毒机理,常见的中毒机制包括: 1.干扰酶系统毒物通过抑制酶系统,通过竞争性抑制、与辅酶或辅基反应或相竞争,夺取酶功能所必需的金属激活剂等。 2.抑制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如一氧化碳中毒使氧合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亚硝酸盐中毒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携氧功能丧失。 3.直接化学性损伤 4.作用于核酸如烷化剂氮芥和环磷酰胺,使DNA烷化,形成交叉联结,影响其功能。 5.变态反应由抗原抗体作用在体内激发各种异常的免疫反应。 6.麻醉作用。 7.干扰细胞膜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 - 1 -

新生儿科诊疗常规

新生儿科诊疗常规

2014年 目录 第一章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1.新生儿分类与简易胎龄评估法

2.新生儿常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用法 3.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损伤 4.新生儿颅内出血 5.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6.新生儿肺炎 7.新生儿湿肺 8.新生儿肺出血 9.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 10.新生儿呼吸衰竭与呼吸管理 11.新生儿贫血 12.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13.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14.新生儿黄疸 15.新生儿溶血病 16.新生儿败血症 17.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18.新生儿破伤风 19.新生儿硬肿症 20.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2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2.新生儿低血糖与高血糖症 23.新生儿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 24.新生儿呼吸暂停 25.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26.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 27.新生儿心力衰竭 28.极低出生体重儿 29.新生儿脐炎

30.撤药综合征 31.先天性梅毒 32.先天性代谢异常 第二章危重症抢救程序 1.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 2.危重儿救治流程 3.新生儿科转运流程 第三章新生儿操作规范 1.浅静脉留置术 2.后囟穿刺术 3.桡动脉穿刺和置管术 4.腹腔穿刺术 5.脐静脉置管术 6.胸骨穿刺术 7.胸腔穿刺及引流术 8.腰椎穿刺术 9.新生儿换血疗法 10.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11.气管插管术 12.硬脑膜下穿刺

13.侧脑室穿刺及引流术 第四章临床路径 1.母婴血型不合性溶血病标准住院流程 2.母婴血型不合性溶血病临床路径表单 第一章新生儿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新生儿分类与简易胎龄评估法 [概要] 新生儿是指出生到满28天的婴儿。胎儿的成熟不仅取决于胎龄,也与体重密切相关,因此对初生的新生儿应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和胎龄与体重的关系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予以不同侧重点的监护和处理。 [诊断要点] 1.据胎龄分类 (1)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的新生儿。 (2)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的新生儿。 (3)过期产儿指胎龄满42周以上的新生儿。其中有些由于胎盘老化引起胎儿瘦小者,又称过熟儿。 胎龄可根据母亲末次月经计算,也可根据新生儿出生后48h内的外表特征和神经系统检查估计。简易胎龄评估法见表-1。28周以下早产儿胎龄评估仍应采用法。 2.根据体重分类 (1)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不足2500g者。其中体重不足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不足1000g者又称超低出生体重儿()。 (2)正常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在2500~3999g之间者。 (3)巨大儿指出生体重≥4000g者

儿科疾病营养治疗常规

第十六节儿科疾病临床营养诊疗常规 (一)小儿营养不良 一般常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 ●营养消瘦症也称消瘦型PEM(maramus) 是一种多见于婴幼儿的极度消瘦症,由于长期摄食过少引起的。该型营养不良多见于母乳不足、喂养不当、饥饿、疾病及先天营养不良等。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明显消瘦,体重减轻(重者只为同龄儿童平均体重的60%),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皮肤干燥,毛发细黄无光泽,常有腹泻、脱水、全身抵抗力低下,易发生感染,但无浮肿。 ●水肿型PEM(Kwashiorkor) 以蛋白质缺乏为主,水肿为其特征。与消瘦型不同,本型皮下脂肪不减甚至增多,外观呈虚胖,严重时出现下肢或全身可凹性水肿。皮肤干燥、脱屑或大片色素沉着,色素沉着部位与糙皮病不同,多在易受刺激部位而非阳光暴露部位。头发脆,易折断和脱落,可呈灰色,指甲脆弱有横沟。表情淡漠,肝肿大常见。多数体重下降,少数可正常,身高正常。肌肉萎缩明显,常因肌张力低下而不能站立行走。本型常见于多见于断乳期以蛋白质含量低的米面糊喂养的婴幼儿。 ●混合型(marasmic kwashiokor ) 兼有以上两型特征,体重下降明显又有水肿。 1. 营养因素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处于负平衡。当血清总蛋白浓度<40g/L、白蛋白<20g/L时,便可发生低蛋白性水肿。 (2)脂肪机体动员脂肪以维持必要的能量消耗,故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由于脂肪代谢主要在肝内进行,故造成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 (3)糖类由于食物不足和消耗增多,故血糖偏低,轻度时症状并不明显,重者可引起昏迷甚至猝死。 (4)水、盐代谢由于消耗大量脂肪,故细胞外液容量增加,低蛋白血症可进一步加剧而呈现浮肿;PEM时ATP合成减少可影响细胞膜上钠泵的运转,使钠在细胞内储留。故PEM 患儿细胞外液一般为低渗状态,易出现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和低血镁。约有3/4患儿伴有缺锌。 (5)体温调节体温偏低,可能与能量摄入不足;皮下脂肪较薄,散热快;血糖降低;氧耗量、脉率和周围血循环量减少等有关。 2. 营养治疗原则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 (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出版, 2002 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浮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 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浮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 尿血等。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 生出版社, 2002 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浮现、大小不等、 压之不退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 (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 (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 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者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 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者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浮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者紫红或者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者有发热,或者伴腹痛,或者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者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者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

新生儿诊疗常规

新生儿静脉营养 一、定义: 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矿物质和维生素全部(全静脉营养)和部分(部分静脉营养)由静脉内输入供给。 二、适应症:患有不能经胃肠喂养的疾病,且生命受到威胁。全静脉营养: 1、慢性肠梗阻 2、肠瘘 3、严重的慢性腹泻 4、大面积烧伤 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6、体重小于1k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部分静脉营养: 1。日龄一周内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1500g之间,热卡摄入<90Cal/kg。d 2.日龄一周以上的早产儿,热量摄入<80Cal/kg.d 三、相对禁忌症

1、黄疸 2、肝功能异常 3、循环衰竭 4、肾功能衰竭,BUN>12。5mg/L 5、高脂血症 6、血小板减少 7、出生三天内的极低体重儿 四、输入途径: 1、中心静脉 2、周围静脉 五、液量(见表一) 新生儿每日液体需要量依胎龄、日龄、体重而异,不同体重新生儿出生后液体需要量(ml/kg)液量与热卡供给之比值为1.5ml/1kal 六、热卡 正常新生儿所需热卡为110kal/kg。d,其中用于基础代谢的为50kal/kg.d。在TPN实施过程中,非蛋白热卡达70kal/kg。d可使体重增长,而在非蛋白热卡中,脂肪供热不应超过60%。热卡供给比例:蛋白质20%,碳水化合物35~

50%,脂肪40~50%。 七、静脉营养成分 1、碳水化合物:一般用葡萄糖,周围静脉输注葡萄糖液浓度在早产儿应<10%,足月儿<12.5%。起始点糖速度在足月儿为8mg/kg。min,早产儿为6mg/kg.min,渐增至12mg/kg。min,使用过程中应维持血糖<7mmol/L,如尿糖>++,血糖>7。22mmol/L应减少糖的输入,血糖>11。11mmol/L 应加用胰岛素0.25~0.5μ/kg。 2、氨基酸:现多用晶体氨基酸混合液,当葡萄糖供能超过50Kal/Kg/d时可开始应用.开始0。5g/kg/d,以0.5—1g/kg/d速度递增,最大用量2.5g/kg/d,使用时氨基酸终浓度<2-2.5%. 3、脂肪:现多用10%Intralipid,开始0.5g/kg/d,以0。5g/kg/d速度递增,递增至最大量3g/kg/d,与其他营养成分混合后于24小时内匀速输入。 4、电解质和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应用电解质时注意①钠、氯比例,正常情况下血浆钠:氯=3:2;②注意各元素之配制比例,以防沉淀发生或影响脂肪乳剂稳定性。总浓度:一价离子<150mmol/L,二价离子<4mmol/L.

儿科诊疗常规(全)

儿科诊疗常规

目录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感冒 2、咳嗽 3、支气管炎 4、哮喘 5、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消化系统疾病 1、呕吐 2、鹅口疮 3、厌食 4、腹泻 三、传染病 1、水痘 2、幼儿急疹 3、流行性腮腺炎 4、手足口病 5、甲型HINI流感

感冒 【概述】 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为“伤风”,是由于外邪侵犯卫表所

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流涕、喷涕、咳嗽为主要症状。“感冒”首见于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书中。 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一般于四时感受六淫之邪,病情轻,不流行者,称普通感冒或四时感冒。若感受时行疫毒之邪,病情较重,具传染流行性,则称为时行感冒。其主要病机是六淫之邪以风邪为主或时行疫毒之邪侵犯肺卫,使卫阳被遏,肺失宣肃。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本篇所述仅限于上呼吸道感染。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要点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2.类证鉴别 (1)很多疾病的初期均可见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由于外邪侵犯肺卫引起的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如:咳嗽、肺炎及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但逐渐出现喘憋痰鸣或见皮疹,仔细观察不难鉴别。(2)鼻渊: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时间久为特征,始终以鼻部的症状比较突出,没有感冒的表症如恶风、发热、肢体疼痛、咽痛等。 (二)西医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 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及腰背酸痛。 2 血象: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减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