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第二节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X、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

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1.2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药针剂

2.1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2.2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 针灸疗法

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4.西药疗法

4.1 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4.2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2 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第三节眩晕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 应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CT、MRI检查。

3 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例方:龙胆泻肝汤。

2 风阳上扰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例方:天麻钩藤饮。

3 痰浊上蒙

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4 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光,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例方:归脾汤。

5 肝肾阴虚

症状:眩晕日久,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例方:左归丸。

6 瘀血阻窍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例方:通窍活血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或生田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瘀血阻窍证。

1.2 杞菊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2 中药针剂

2.1 黄芪注射液30ml或生脉注射注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2.2 瘀血阻窍者,可酌情选用川芎嗪、血栓通、蝮蛇抗酸酶、丹参注射液治疗。

3 针灸疗法

可选内关、列缺、太冲为主穴,酌配三阴交、曲池、阳陵泉等穴,每日针1~2次。

4 西医疗法

4.1 高血压病者可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4.2 贫血者可适当输血,补充铁剂等治疗。

4.3 眩晕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镇静剂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2 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变。

第四节胃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足三里、中脘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

3 西医疗法

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好转。

3 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无改变。

第五节黄疸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之气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病证。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常并见于其它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西医学中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2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呈灰白色,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3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某些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4 肝脏,或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5 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胺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

6必要时作甲胎蛋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

7 应注意与萎黄、黄胖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阳黄

1 湿热兼表

症状:黄疸初起,目白晴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例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消露消毒丹。

2 热重于湿

症状:初起目白晴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例方:茵陈蒿汤。

3 湿重于热

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腔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或滑。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例方:茵陈四苓汤。

4 胆腑郁热

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或大便灰白,舌红苔厚而干,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例方:大柴胡汤。

5 疫毒发黄(急黄)

症状: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脘腹满胀疼痛,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例方:千金犀角散合大柴胡汤。

阴黄

1 寒湿证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例方:茵陈术附汤。

2 脾虚证

症状:多见于黄疸久郁者。症见身目发黄,黄色较淡而不鲜明,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

例方:小建中汤或六君子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服用消炎利胆片、大黄虫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2 中药针剂

2.1 茵栀黄注射液3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醒脑静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80ml,加入10%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阳黄证。

3 针灸疗法

可取胆俞、太冲、合谷、期门、阳陵泉、内庭、大肠俞等穴位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黄疸消退,其它症状消失,相关实验室指标正常。

2 好转:黄疸及其它症状减轻,相关实验室指标好转。

3 未愈:黄疸不退或加深,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中医诊疗常规

欢迎阅读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 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仆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 标准12(1)91%,疼(2) (3)和L3神经(4)(5)(6)3.(1)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 (3)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4)间歇性跋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神经系统征象:80%病人出现感觉异常,70%病人出现肌力下降。

(6)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令病人抬高下肢,抬高到60°以内可出现坐骨神经痛,阳性率约90%。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放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后,再将踝关节被动背屈,如再度出现放射痛,则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依据。 (7)仰卧挺腹试验:病人仰卧,作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 (8)股神经牵拉试验:病人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上提伸直的下肢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者为阳性。 (9)压颈试验: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两下肢伸直,此时坐骨神经已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然 3 (1) (2) 或移位, (3) (4 “膨出”、 1 2、 3 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气滞血瘀: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疲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5、肾阳虚衰: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喜按喜揉,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眺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小便频数,男子阳疾,女子月经后衍量少,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6、肝肾阴虚:腰腿酸痛绵绵,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瘦削,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

第十六章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 (1)病毒感染,秋冬春季多见: (2)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痒、灼热感或咽痛、声音嘶哑或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3)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4)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扶湿、挟滞等兼证。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薄荷(后下)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3.暑湿袭表:解暑祛湿解表 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方剂:参苏饮加减 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化痰止咳。 方剂:加减葳蕤汤加减。 生葳蕤、淡豆豉、红枣、生葱白、炙甘草、桔梗、薄荷、白薇 (二)辨证使用中成药 1.痰热清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证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 双黄连等注射液: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2.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 维C银翘片: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 藿香正气胶囊: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三)针灸治疗 列缺,风驰,合谷,肺俞等 (四)其他治疗

(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外科 第一章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治疗 3.1 手术治疗 将胆囊连同结石一并切除。在并发腹膜炎、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较大的手术时,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取出结石,留置胆囊引流管,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个别患者有特殊要求的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术。 3.2 药物治疗 3。2。1 中药内服治疗 3。2.1。1 肝胆气滞证 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 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院内制剂:胆病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 3。2.1。2 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枳实12g,木香6g,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大黄9g,芒硝15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2。1。3 肝胆瘀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2.1。4 肝胆脓毒证 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3。2。2 西药内服治疗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禁食、营养支持,选用广谱抗生素,如西力欣、甲硝唑等,若感染严重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舒普深等。同时注意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4 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中医中药对泥沙样结石有明显的排除功效。手术治疗直径一般在0.3cm左右的胆囊结石效果明显优于中医药排石,特别是微创手术的开展及应用以来伤口愈合快且遗留瘢痕少,易恢复。 第二章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四肢血管疾病,以下肢多见,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者,男女之比为6:1,由于下肢病变动脉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得肢体组织缺血,以致发生溃疡或坏死,预后不良。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在中医学中属“脱疽”范畴.由于高年脾肾之气渐衰,运化失司;加之膏粱厚味太过,痰浊内生,凝滞脉络,导致痰瘀互结,日久脉道闭塞,肢体失于濡养,终成脱疽之病。 治疗 3。1 手术治疗 3.1。1 动脉腔内成形术:单独或多处短段狭窄者,可经皮穿刺向狭窄的动脉段,插入带气囊的导管,然后使气囊在适当的压力下突然膨胀,扩大病变的管腔。 3.1.2 旁路转流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于闭塞段的近、远侧之间行搭桥转流.腹主-股总动脉闭塞者,可采用腹主-股总动脉旁路手术。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目录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4)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1)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7)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2)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8)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3)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7)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1)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6)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2)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58)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5)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0) 肺癌诊疗方案 (74) 胃癌诊疗方案 (79) 乳岩诊疗方案 (83) 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86)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0)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95) 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06) 盆腔炎诊疗方案 (1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19)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24) 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28)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3)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39)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45)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150)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56)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161)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165)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169)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174)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178)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82)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科诊疗常规 一、各科的诊断治疗护理均应直接应用中医中药,取中西医之长有机结合,不断提 高医疗护理质量。 二、运用中医传统的方药,必须按中医理论辩证施治。 三、临床治疗中,可用中西医两种理论指导实施,在中医辨证中,要充分利用西医 检查工作,并尽可能明确西医诊断,使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治疗。 四、通过望、闻、问、切将四诊收集材料进行归纳,运用八纲辩证加以初步分析概 括,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再根据治病的症状特点和起病情况,辨清病因,急性热病需结合卫气营血辩证或结合六经辩证,内伤杂病需结合脏腑辩证,确定治病部位在何脏腑然后综合分析,确定诊断。五、诊断通用上述方法,综合分析疾病主证在部位,病理病因及机体的反应情况等, 最后得出概括以上各项并能指示治疗方向的病证或型,即为中医的辩证结论等。 六、中医治疗原则要从整体观出发,然后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根据治疗原则确定 治法,根据立法,选择恰当的方剂,经方、时方、验方等。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加减成处方,如无适当的成方可根据法组方。 七、中药处方,掌握辩证论治,药名横写每行3味至4味,需排列整齐,以便查对。八、中药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草药汇编》最新版规定的正式名 称书写,写剂量时重量单位一律使用单位g.每次处方一般3剂不宜超过7剂,限剧药2剂。 诊疗常规(2)

一、运用中医中医的一般要求: (1)各种诊断、治疗、护理均应积极应用中医中药,取中西医之有机 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并通过总结经验和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做到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发扬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2)运用中医结合,必须按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3)现阶段在临床诊治中,可以用中西医两种理论指导实践。 (4)运用民间传统疗法,单方、验方草药应科学观察疗效,明确适应 症、禁忌。 (5)按照各科常规应用中医中药。 (6)辩证分析,初步诊断及治法亦药、方名、药味及剂量用法,医师 签名。 二.中医处方 (1)能掌握辩证论治的医师,应予中医处方权。 (2)中医处方书写方法:①处方内容及书写要求同西医处方有关部分相同。 ②药名横写,每行3味至4味,续排列整齐,以便查对。③中药民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药药汇编》最新版规定的正式名称书写。④写剂量时,重量单位一律使用法定单位g。⑤每次处方一般3剂,不宜超过7剂,现剧药2剂,毒药1剂。三.医护记录中的中医内容 除病历外,各项医护记录可参考西医的格式,并在相应部分记录中医辨证和应用中医中药情况。 (1)门诊病历:简要记录望、闻、问、切内容,辩证分析,初步诊断 及治法医师签名。 (2)住院病历: A:问诊:包括:主症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 B:望诊:神色形态方面:注意神志、精神、体态及气色。各部位望诊:包括(头面、毛发五官、咽、颈、胸腹、腰背、肌肤、关节、爪甲等)。舌象:包括:舌苔(苔形、苔色、律液)。舌质(形态体色)。舌下系带(颜色)。小儿指纹,包括三关定位,色泽形态,浮沉。排泄物,包括呕吐物,痰涎,血液,二便及各种异常分泌物。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 感冒就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得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就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她疗法] 1 中成药 1.1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

中医妇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中医妇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节急性盆腔炎 【病史采集】 1.常有产后、流产后或盆腔手术感染史,慢性盆腔炎史,原发或继发不孕史。 2.常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下腹部疼痛、腹胀、腰痛、白带增多,有时在排尿、排便时出现疼痛症状。 【体格检查】 1.身体状况:急性面容,体温高、心率快,下腹部刺激征、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2.阴道检查:可见阴道及宫颈充血,有时阴道内有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子宫稍大有压痛,两侧附件增厚,有明显压痛,甚至扪及包块。 【辅助检查】 1.血、尿常规,白细胞升高达1.5~3万/mm3,中性粒细胞增加。 2.血沉。 3.宫腔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4.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鉴别诊断】 1. 急性阑尾炎。 2. 异位妊娠。 3.卵巢囊肿蒂扭转。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此外,还需作必要的化验,如血常规、尿常规、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物检查。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下列3项:1.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2.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 3.附件区压痛。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卧位。补充营养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高热时用物理降温。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炎症扩散。重症病人要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及盆腔脓肿破裂。 2.抗炎治疗:根据病情、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以广谱抗生素为宜。也可同时加用灭滴灵。 3.手术治疗:如积极抗炎治疗,体温不见下降者或疑有盆腔脓肿形成或破裂,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切开脓肿。如脓肿位置较低,向后穹窿膨出时,可作阴道后穹窿切开引流。 4.中医中药治疗。 第二节慢性盆腔炎 【病史采集】

中医科诊疗常规

卫生院中医科诊疗常规 第二章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四肢血管疾病,以下肢多见,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者,男女之比为6:1,由于下肢病 变动脉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得肢体组织缺血,以致发生溃疡或坏死,预后不良。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在中医学中属“脱疽”范畴。由于高年脾肾之气渐衰,运化失司;加之膏粱厚味太过,痰浊内生,凝滞脉络,导致痰瘀互结,日久脉道闭塞,肢体失于濡养,终成脱疽之病。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有患肢稍冷,轻度麻木,活动后易感疲乏,并 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病情继续发展,患肢在安静状态下出现持续性静息痛,于夜间尤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 1.1.2 体征:早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以后腘动脉及股动 脉搏动也可能逐渐消失,肢端皮肤苍白,静脉充盈时间和皮肤色泽恢复时间都有延迟。到病变后期出现组织营养障碍性病变,如足趾冰冷、发绀、溃疡、坏疽、趾甲增厚或变形等。 1.2 辅助检查 1.2.1 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把肢体抬高45度持续2分钟,观察足底面的皮色,如果患肢侧支循环不足,则足底显示苍白。然后让患者坐起使肢体下垂,观察足背静脉充盈及足部位发红时间,正常人的静脉充盈时间在20秒以内,发红时间在10秒以

内。如果发红时间在15秒以上为中度缺血,30秒以上为明显缺血,60秒以上为重度缺血。 1.2.2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明确双下肢动脉管腔内斑块形成或闭塞程度。 1.2.3 动脉造影:能正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和闭塞段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对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意义。 1.3 诊断标准 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1.4 分期分型 1.4.1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节出现发凉、怕冷、疼痛、麻木,每步行 500 米~1000米左右路程,即觉足掌板硬,小腿发胀疼痛而出现跛行,休息3~5分钟 后发胀感即可缓解。如再步行相近路程,又可出现跛行。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萎缩,皮肤干燥,皮色淡红,皮肤温度低于健侧,患足出现出汗减少,趾甲生长缓慢。足背动脉可减弱或消失。 1.4.2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加重。 出现静息痛,夜间疼重,难以入眠。患肢肌萎缩明显, 皮肤干燥、脱屑,趾毛脱落,足不出汗,趾甲肥厚变形生长缓慢,皮色苍白或紫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1.4.3 三期(坏死期):二期症状及营养障碍征象加重,足趾出现紫红肿胀,发生溃疡或坏疽,也可呈足趾干瘦紫黑而发生干性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数趾或足前部,可向近端蔓延。溃疡扩大加剧,使足前部或全足红肿。溃疡坏疽可引起剧烈疼痛,持续发热。经治疗红肿可消退,溃疡难以愈合,坏疽可局限。若坏疽持续发展至足背

中医诊疗常规

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范围 中医——感冒(伤风);时行感冒 西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与时行感冒近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伤风近似)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特征:卫表及鼻咽症状——恶风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头痛、咽痛、肢体痛楚等。夹暑、夹湿、夹燥等兼症。 2.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症状类似,病情较普通感冒为重: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常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 3.病程一般为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势急骤,热势较高,汗出后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三)、相关检查 WBC+DC:WBC ↑ N↑。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紊乱。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实证。 1.分清风寒寒、风热、暑湿 风寒——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浊涕,口渴,咽痛,苔薄黄,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喘病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那么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与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与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与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 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那么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

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 1、治愈:喘息与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与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二、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科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依据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与烦躁,心悸 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 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与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 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 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与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与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 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线检查、心电图与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症候分类 1、外寒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 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 白滑,脉浮紧。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 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中医门诊诊疗常规.

中医门诊

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诊疗常规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绝经前后诸证(中医病证分类编码:BFY220)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中医称之为经断前后诸证或绝经前后诸证。 1.2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 (1)肝肾阴虚: 证候特点:经断前后,阵发性烘热汗出,夜间尤甚,伴头晕目眩,口咽干燥,腰膝酸软,或月经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鲜红,质稠,舌质偏红,无苔,脉细数。 (2)肾虚肝郁: 证候特点:以绝经前后,情志异常,或情绪不稳,烦躁易怒,或易于激动,或精神紧张,或抑郁寡欢,或胁肋疼痛,难以入睡,口苦,腰酸,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3)肾阴阳俱虚 证候特点:经断前后既见阵发性烘热汗出,头晕耳鸣等肾阴虚见证,又见畏寒、怕风、浮肿等阳虚见证,舌质淡,苔薄,脉沉弱。 (4)心肾不交证: 证候特点:绝经前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年龄在40岁以后的妇女,在月经紊乱或绝经的同时出现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精神神经症状和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 (2)血FSH升高或正常,E2水平可升高、降低或正常。 (3)妇科检查或盆腔超声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检查 (1)必查项目:妇科检查、性激素六项、妇科B超。 (2)可选查项目: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血脂,阴道分泌物检查(白带常规、细菌性阴道病、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药敏、淋球菌培养),脑血管多普勒、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心脏彩超、肿瘤标志物等,必要时宫腔镜检查或诊刮,阴道镜检查,乳腺B超, TCT 和HPV,骨密度检测以及病情诊断和病情评估所必需的其他检查项目。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药作为中国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在中医学中,常见病是指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疾病。针对中 医科常见病,中医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诊疗规范,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感冒 感冒是中医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 咳嗽、咽痛等。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规范,如下: 1. 体寒型感冒: - 诊断特点:患者多怕冷,畏寒喜暖,鼻塞流清涕,身痛畏风,没有发热等症状。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通鼻解表。 - 常用方剂:葛根汤、麻黄汤。 2. 风热型感冒: - 诊断特点:患者有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较高,口渴,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 常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3. 阳虚型感冒: - 诊断特点:患者多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咳嗽声低微。 -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温中散寒。 -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二、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常伴有胃胀、腹泻、恶心等症状。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有着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 1. 食积型消化不良: - 诊断特点:患者口中有异味,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积消滞。 -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丸、枳实导滞丸。 2.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 诊断特点:患者胃纳欠佳,脘腹胀闷,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止泻。 -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 肝胆湿热型消化不良: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目录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4)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1)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7)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2)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8)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3)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7)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1)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6)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2)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58)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5)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0) 肺癌诊疗方案 (74) 胃癌诊疗方案 (79) 乳岩诊疗方案 (83) 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86)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0)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95) 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06) 盆腔炎诊疗方案 (1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19)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24) 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28)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3)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39)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45)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150)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56)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161)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165)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169)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174)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178)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82)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与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与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防止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最新(修改)中医内科常见十大病诊疗规范汇编

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