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前列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1 前言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男性发病率最高恶性肿瘤,在男性肿瘤相关死亡原因位居第二,仅次于肺癌。根据2016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最新分类,前列腺上皮性肿瘤分为腺泡腺癌(acinar adenocarcinoma,AC)、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DA)、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其中DA发生率居第二位,DA因其独特组织学来源、病理形态学特征和而被公认为一种不同于AC独特病理类型。前列腺癌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六,前列腺癌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1%,死亡率约为1.2%,单纯DA发病率只占前列腺癌0.4%-1%,其中多数合并腺泡腺癌,其次为尿路上皮癌、黏液腺癌、肉瘤样癌等类型,约占前列腺癌5%。DA是由Melicow和Pachter等在1967年最先报道,其最初被认为是由男性胚胎发育过程中米勒管退化为精阜后残余组织转变而来,且其组织形态学类似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描述其为“前列腺椭圆囊的子宫内膜样癌”,称其为“子宫内膜样癌”。后来发现该肿瘤是起源于前列腺导管上皮,多数位于尿道周围移行带大导管和外周带次级导管中,且其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AC相近,而与女性子宫内膜癌不同,因而摒弃“前列腺子宫内膜样腺癌”诊断术语。有报道认为DA并非一个单独实体,而是典型AC向大的可容纳的尿道周围导管和间质扩散结果,除生长部位外,其并没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现已证实DA源于前列腺大导管和次级导管,是AC外最常见前列腺癌亚型。2 临床表现 DA发病年龄略高于AC,主要见于老年人,诊断年龄为60-80岁,平均年龄65岁。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尿路梗阻、尿量减少或尿潴留,当肿瘤浸润至精囊腺或尿道时可出现血精,部分DA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和前列腺位置关系。根据生长部位不同,DA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起源于前列腺移行带大导管,肿物呈外生型生长,表现为息肉状或菜花状,突出于前列腺尿道内,并沿大导管播散;周围

型起源于前列腺次级导管,可在周围腺体实质中浸润性生长,引起前列腺体积变大,质地变硬,临床表现为血尿和早期的尿道梗阻症状。研究发现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升高,而另一些研究则指出DA患者更可能出现PSA水平降低。因此PSA可能并非评估该肿瘤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可靠指标。研究认为可能由于DA来源于导管上皮,分泌功能差,也有研究认为尤其是来源于大导管DA,分泌PSA可随尿液排出,血清PSA可正常或仅轻度升高。早期多数患者直肠指检不易触及前列腺硬结,PSA不高也增加诊断难度,同时阴性直肠指检结果增加早期诊断难度,此外偏高PSA 患者由于前列腺体积较大,下尿路梗阻时伴感染,也可能使PSA增高,这种状况使就诊医师忽视前列腺癌可能。因此对任何怀疑为前列腺癌患者都提倡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从而提高确诊率。对于PSA偏低(<10ng/mL),前列腺体积较大(>40 mL),PSA密度(<0.25ng/mL/g)偏低患者,行经会阴前列腺饱和穿刺提高穿刺阳性率,降低损伤尿道概率。影像学DA在磁共振T2W期表现类似于Gleason 评分6分AC,仅靠单一传统磁共振成像判断易低估肿瘤分期,文献提出运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方法检查结果示DA与高危前列腺癌表现相似。若肿瘤明显向尿道突出或已突入尿道,膀胱镜检查可能会发现膀胱或前列腺尿道部肿物。 3 组织病理学特征 DA诊断目前完全基于病理形态学表现,其肿瘤细胞呈高柱状,单层或假复层排列。细胞质丰富,通常嗜两性,也可呈苍白色或透明。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核仁突出,染色质团簇状,核分裂象多见。组织学结构主要表现为乳头状、筛状、腺样和实性等,虽通常以一种结构为主,但也经常见到几种结构混合共存。最常见形态学结构是乳头状结构,其主要特征是假复层状柱状上皮排列成乳头状生长,其中心可见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中含有胞质丰富嗜酸或嗜双色性,边界清晰,核质比低,核位于基底部,核仁大而明显。乳头状结构被认为是诊断DA 最有意义特征,其次是由高级别核异型性、高柱状上皮和拉长细胞核特征。这种形态学结构既可以单纯形态出现,也可与DA其他形态(尤是筛状结构)混合出现。第二种常见结构是由柱状细胞排列复杂的筛

状腺体,包含穿孔或裂隙样空间,筛状型通常发生在混合类型中,外周的上皮通常是柱状的,中央腺体呈立方形排列,腺泡肿瘤成分可占10%-90%。实体生长结构是一种少见结构,其特点是肿瘤由大的扩张腺体组成,密集柱状细胞形成实片状,常伴粉刺样坏死。由于其致密的细胞结构,柱状细胞特征不易辨认,除非填充较少区域或腺体轮廓被破坏。该模式表现为片状腺泡前列腺癌,因此被分为5级(伴或不伴粉刺型坏死)。此外仍有几种罕见组织学变异,包括微乳头状/簇状、黏液、泡沫腺和囊性乳头状结构等。微乳头亚型缺乏纤维血管轴心,呈簇状结构;泡沫腺亚型瘤细胞胞浆透亮,核呈卵圆形,可出现显著核仁;黏液亚型特征性地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外黏液分泌,衬覆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囊性乳头状亚型表现为囊性扩张,囊内形成乳头状和腺样结构;PIN样DA较为罕见,肿瘤细胞常缺乏显著的多形性,细胞核位于基底部,核仁一般不明显,增殖活性较低,容易漏诊。对DA尚缺乏独立分级系统,根据2005年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共识,经典型DA(筛状和乳头状)若未出现粉刺型坏死应为Gleason 4级;若筛状腺体合并粉刺型坏死,应视为Gleason 5级。对于PIN样DA,其生物学行为被认为类似于Gleason 3分AC。2016年WHO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类沿用这一诊断标准。与AC免疫表型相似,DA通常表达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fic anti gen,PSA)和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prostate spe ci fific acid phos p hatase,PSAP),但PSA和PSAP染色分布和强度往往较弱和/或呈局灶性,与高级别AC一致。Ki-67肿瘤细胞增殖指数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C;另外DA阳性表达AR而不表达ER等,AMACR一般呈高表达阳性。DA可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 (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罕见表达胃肠道标记物如CK7、CK20、CDX2、villin和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肿瘤抑制基因P16和P53在DA明显表达,并且发现P16蛋白在肿瘤进展和复发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PSA免疫染色缺失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 1型(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kazal type 1,SPINK1)阳性表达均与疾病复发显著相关,可作为DA预后生物标志物,大多数DA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

(ehhancer of zesestehomolog 2,EZH2)蛋白高表达。最新研究表明同源盒基因B13(homeobox B13,HoxB13)可能是一种诊断DA比较有价值的标志物,也是预测复发的预后标志物。 4 前列腺导管内癌前列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prostate,IDC-P)指前列腺腺癌沿邻近导管播散生长,而基底细胞未被破坏的一种特殊组织形态学类型。目前研究发现无论前列腺穿刺还是根治性切除标本,IDC-P存在均是提示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指标,因此正确识别IDC-P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与Gleason4级前列腺腺癌具有非常相似组织形态学特征,在临床工作中常易漏诊。IDC-P是前列腺上皮性肿瘤一种亚型,1985年由Kovi等首先描述,1996 年McNeal等提出该概念,2016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定义为前列腺腺泡和/或前列腺导管内上皮细胞肿瘤性增殖,结构上与前列腺HGPIN 类似,但结构异型性和细胞异型性均远超越HGPIN。IDC-P存在于17%前列腺腺癌根治性切除标本中,由于常伴随前列腺腺癌高肿瘤容积及高Gleason评分,是影响前列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2006年Guo等在前列腺穿刺标本中首先对IDC-P诊断标准进行界定。肿瘤周围除了基底细胞外,结构上肿瘤细胞可形成实体、疏松筛状、致密筛状、微乳头等结构,类似Gleason 分级4级前列腺腺癌,部分肿瘤中央伴有非局灶性粉刺样坏死,类似Gleason分级5级结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异型性。鉴别诊断:①具有筛状结构浸润性前列腺癌:具有明显组织形态学相似性,某些情况下识别正常导管轮廓有助于区别二者,但大多需借助免疫组化标记辅助识别基底细胞存在。②HGPIN:HGPIN 是前列腺癌公认癌前病变,二者生物学行为迥异,因此二者鉴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形态学二者均表现为导管和腺泡内的上皮不典型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时,肿瘤细胞P504S及基底细胞P63及CKH等标记均阳性,但HGPIN腺体相对较小且细胞一致性,无明显多形性,几乎不见致密筛状和实体状生长方式或粉刺状坏死。Morais等发现PTEN及ERG蛋白在二者表达情况存在差异,PTEN在HGPIN中呈高表达而ERG不表达,而IDC-P表达模式正好相反。③导管腺癌(后文做详述)。④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尿路上皮癌或前列腺原发尿路上

皮癌,也可扩散至前列腺导管内填充前管腔,形态与实体型IDC-P相似。但尿路上皮肿瘤细胞多形性更明显,免疫织化尿路上皮肿瘤细胞P63及GATA3阳性,而IDC-P肿瘤细胞P504S及PSA等阳性有助于鉴别诊断。虽ISUP分级系统不推荐对IDC-P进行Gleason分级,但IDC-P 存在常与较高的Gleason评分、较大肿瘤容积、较高比例前列腺外扩散、精囊腺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相关性。正确识别并诊断IDC-P对提示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IDC-P与Gleason分级4级特别是具有筛状结构前列腺腺癌在形态学上非常相似,与前列腺癌不良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正确诊断IDC-P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无论是前列腺穿刺标本还是根治性切除标本,需要引起病理及临床医师高度重视。5 鉴别诊断① 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属于PAA 癌前病变,可类似于DA,特别当其为微乳头状时。然而真正纤维管束在HGPIN中是看不到的,通常不形成真性的乳头。HGPIN腺体大小和分布与良性腺体相同,腺体大小正常,分布类似于正常导管-小叶的结构,囊样扩张的腺体以扁平结构为主,但DA腺体大且分布不均匀,腺体一般较大或呈特殊的“背靠背”形态,形成复杂的乳头状及筛状结构,具有显著的核异型性和更高的细胞增殖活性,粉刺样坏死、神经侵犯和含铁血黄素沉着在DA中也更常见。DA增殖指数高于HGPIN,Ki-67增殖指数可用于二者鉴别。尽管PDA特殊亚型-PIN 样PDA异型性较小,但与HGPIN显著核仁相比,PIN样DA 细胞核仁并不明显。DA一般缺乏基底细胞,即使存在基底细胞免疫标记物着色方式也为灶状不连续微弱阳性;HGPIN腺体具有基底细胞,着色方式通常为连续且弥漫阳性。② IDC是另一易与DA混淆的前列腺癌病理亚型,其多为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核异型显著,细胞核大小至少超过正常前列腺腺泡细胞6倍,管腔圆形,致密或疏松,微乳头状,无真纤维血管束。尽管免疫组化染色后基底细胞呈斑片状,但基底细胞始终存在于周围,一些肿瘤细胞的核大小至少是正常腺泡细胞6倍。与此相反DA特征是柱状上皮,细胞核呈层状拉长;其通常缺乏基底细胞,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基底细胞可以以一种相当脆弱和斑驳的模式被识别。

DA肿瘤细胞核大小是正常腺泡细胞2-3倍,远小于IDC。③ 假性增生性腺癌具有柱状上皮,乳头状内折,胞浆丰富,与DA相似。然而假性增生性腺癌的核异型性并不明显,这有助于二者鉴别。假性增生性腺癌被认为是Gleason 3级,而DA被认为是Gleason 4级。前列腺上皮内瘤样DA是一种大型腺体,周围排列有柱状上皮细胞。由于柱状上皮存在,这种不寻常前列腺癌被归类为DA一种变体。然而其并无DA的筛状体、乳头状或固体结构等明显的异型性,其行为表现与Gleason评分6分相似。④ 经典型AC由立方或低柱状上皮构成,不具备乳头状结构和核复层排列的特点,易于与DA鉴别,但一些AC也可出现类似DA特征,如高柱状上皮细胞、细胞核伸长、显著细胞核异型、腺腔内坏死、筛状结构等。与AC筛状结构圆形凿孔状腺腔相比,筛状结构呈不规则裂隙则支持DA诊断;DA实性结构具有纤细的血管和粉刺样坏死,与高级别AC类似,但前者常与经典乳头状或筛状结构共存;此外促纤维间质增生性反应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在DA中也更为常见。需要注意的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不能区DA与AC。⑤ 直肠腺癌:直肠腺癌可累及前列腺,腺癌由乳头状结构的柱状细胞组成,通常具有突出坏死,肿瘤细胞通常含有粘蛋白,CK20、CDX2、PSA和PSAP等免疫组化染色可鉴别,相关影像学检查也能帮助诊断。⑥ 此外异位前列腺组织、尿道黏膜皱折、增生性乳头状尿道炎、良性前列腺息肉等良性病变也应需要鉴别。6 临床治疗及预后目前尚无统一治疗原则,主要采用与其Gleason评分相同AC治疗方案,包括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前列腺粒子植入、外照射放疗、近距离放疗、全身化疗、抗雄激素内分泌治疗或联合治疗等。出现包膜外侵犯、阳性切缘、精囊腺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等不良因素,提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可能并非局限性DA最佳治疗方式。内分泌治疗早期被认为无效,但现在则认为D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复发率和进展率与AC相似,且对药物去势和外科手术去势治疗均有良好反应。Lindh等研究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 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和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de fifi cient,dMMR)在DA中表达,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和靶向治疗均可

能仅对极小数患者有效。早期Millar等认为DA是前列腺癌良好临床预后因素,目前研究发现DA可能比AC更具侵袭性,患者总体生存率和前列腺特异性生存率均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增加。Christensen等分析发现与处于类似临床阶段AC相比,DA处于更晚病理阶段。最新研究表明筛状结构DA在前列腺包膜外侵犯、精囊腺浸润、血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晚期病理分期占比均明显高于无筛状结构。研究表明单纯DA(导管成分≥75%)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临床疗效优于混合型,混合型DA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更易出现局部复发,该研究认为导管成分占比是复发独立预后因素,导管成分可作为预后不良评价指标或是否行辅助治疗决定因素。DA也常发生远隔转移,转移部位为肺、骨骼肌、脑、肝脏、网膜、睾丸及阴茎等。对于混合型DA在病理诊断中将各种成分明确注明且估算其占肿瘤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

7 小结综上所述目前DA作为前列腺癌一种罕见亚型,常为混合型(与AC混合存在),单纯型DA罕见。其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早期诊断。DA以乳头状和筛状结构为主,此外还具有微乳头、囊性乳头状和PIN样结构。近年来已逐渐形成共识,DA比AC更具侵袭性,病理分期晚,恶性程度高,易远处转移,临床预后更差。目前研究表明DA存在并非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对于DA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讨问题:需要寻找DA特有分子标志物以明确诊断、DA中导管成分占比和DA组织结构亚型是否对评估临床预后有指导意义,针对DA患者如何选择合理治疗方案使患者获益等。

图1 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筛状及乳头状;图2 肿瘤细胞呈筛

状伴粉刺样坏死;图3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或嗜双色性,边界清晰,核质比低,核位于基底部,核仁大而明显;图4肿瘤细胞CKH阴性;图5肿瘤细胞P63阴性;图6肿瘤细胞AR核强阳性;图7肿瘤细胞P504S弱阳性;图8肿瘤细胞NKX3.1核强阳性;图9肿瘤细胞增殖指数高表达,约60%;

参考文献:[1]李鹏昊,杨同,张志宏,徐勇,杜娥.前列腺导管腺癌诊疗分析(附6例报道)[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6,22(02):150-153.[2]张振文,张乃文,刘炀,韩亮,毕建斌,孔垂泽.前列腺导管腺癌临床诊治分析3例[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12):1141-1144.[3]付娟娟,宋新兰,胡小萍,孙振柱.13例前列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06):1117-1120.[4] Melicow M M , Pachter M R . Endometrial carcinoma of prostatic utricle (uterus masculinus)[J]. Cancer, 1967, 20(10).[5]刘坦坦,贾旭春,王映梅,于舒鸿,周汝,张静.前列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09):1430-1435.[6]吴涛,赵劲歌,沈朋飞,朱莎,曾浩.导管腺癌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0,6(04):12-16.[7]陈玉玲,樊翔,王国庆,赵雪寒,张丽华.前列腺导管内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26(09):595-599.[8] Liu T , Wang Y , Zhou R , et al. The update of prost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16, 28(1):50-57.

前列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前列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1 前言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男性发病率最高恶性肿瘤,在男性肿瘤相关死亡原因位居第二,仅次于肺癌。根据2016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最新分类,前列腺上皮性肿瘤分为腺泡腺癌(acinar adenocarcinoma,AC)、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DA)、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其中DA发生率居第二位,DA因其独特组织学来源、病理形态学特征和而被公认为一种不同于AC独特病理类型。前列腺癌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六,前列腺癌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1%,死亡率约为1.2%,单纯DA发病率只占前列腺癌0.4%-1%,其中多数合并腺泡腺癌,其次为尿路上皮癌、黏液腺癌、肉瘤样癌等类型,约占前列腺癌5%。DA是由Melicow和Pachter等在1967年最先报道,其最初被认为是由男性胚胎发育过程中米勒管退化为精阜后残余组织转变而来,且其组织形态学类似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描述其为“前列腺椭圆囊的子宫内膜样癌”,称其为“子宫内膜样癌”。后来发现该肿瘤是起源于前列腺导管上皮,多数位于尿道周围移行带大导管和外周带次级导管中,且其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AC相近,而与女性子宫内膜癌不同,因而摒弃“前列腺子宫内膜样腺癌”诊断术语。有报道认为DA并非一个单独实体,而是典型AC向大的可容纳的尿道周围导管和间质扩散结果,除生长部位外,其并没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现已证实DA源于前列腺大导管和次级导管,是AC外最常见前列腺癌亚型。2 临床表现 DA发病年龄略高于AC,主要见于老年人,诊断年龄为60-80岁,平均年龄65岁。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尿路梗阻、尿量减少或尿潴留,当肿瘤浸润至精囊腺或尿道时可出现血精,部分DA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和前列腺位置关系。根据生长部位不同,DA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起源于前列腺移行带大导管,肿物呈外生型生长,表现为息肉状或菜花状,突出于前列腺尿道内,并沿大导管播散;周围

前列腺癌疾病介绍

前列腺癌研究综述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一种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报道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有很大差别,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在欧美国家,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病死率仅次于肺癌。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上男性荷尔蒙使用不当,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高居泌尿系肿瘤的第三位,并且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临床上已经将其作为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前列腺癌发生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且其生物学行为极其复杂,故推断其病因可能是在遗传背景易感性的内在基础上,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外在环境因素的持续影响,促进了前列腺癌的其发生和发展。随着生物化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因素被发现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故强调某一单独因素是片面的。 1.流行病学研究 年龄、家族遗传和种族是该病确定性的危险因素;脂肪饮食、激素、维生素、微量元裹及输精管切除术是可能或潜在的危险因子。 2.细胞动力学 正常前列腺上皮处于低水平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不存在净增长。细胞更新周期约500天左右,保持相对稳定状态【2】,而前列腺癌的生长依赖于这一平衡向细胞增殖倾斜。 3.染色体的变异 染色体的变异在前列腺癌较为普遍,表现有杂台性缺失(LOH)、等位基因丢失(ALLELIC) 、基因扩增和染色体重排等。 4.DNA的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实体癌瘤的早期表现,前列腺癌也不例外。前列腺癌细胞中谷氨酰胺-S-转移酶基因【3】、雄激素受体启动因子基因【4】等的甲基化增加了细胞的肿瘤易感性。 5.肿瘤基因与肿瘤抑制基因 前列腺癌的发生和恶性进展是DNA特定的基因群改变而引发DNA损伤蓄积所致。DNA点突变、局部基因扩增、细胞RNA或蛋白过表达、染色体易位及基因重排等,均可激活癌基因或覆盖、灭活抑癌基因而引发癌变。 6.雄激素受体的变异 雄激素受体(AR)的变异是前列腺癌细胞对激素治疗发生抵抗的主要原因。从人类前列腺癌细胞株、切除的标本及活检的样本研究中均可观测到AR表达质与量的欠缺。在原发性前列腺癌的早期,这一改变是轻微的,但在晚期约有50%患者骨髓内转移性癌细胞AR有显著的变异【5】。 7.生长因子与上皮-基质的相互作用 上皮-基质的相互作用体现在基质促进前列腺上皮的生长,实质在于雄激素作用下的前列腺基质产生生长因子以内分泌、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模式而发挥功能。

前列腺癌晚期

百度文库
【前列腺癌晚期】
病理
前列腺癌大多发生于腺体外周带或后叶的腺泡腺管上皮, 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 占绝大 多数,其次为移行细胞癌,极少数为鳞状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和鳞癌<3%,常从前列腺导 管末端的移行上皮覆盖处发生,可与腺癌合并。平均发病年龄比腺癌者小 10 岁,酸性磷酸 酶常正常,对放射及内分泌治疗亦无反应,预后极差。
镜下鉴别诊断
前列腺炎尤其是异物肉芽肿可引起前列腺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 易导致误诊。 低分化的 腺癌易误诊为肉瘤或淋巴瘤。在做出病理诊断时应对这些疾病给予充分注意。
病理分级
前列腺癌主要有 4 种病理分级系统,包括 Gleason 系统、Gaeta 系统、Mayo Clinic 系统 及 Mostofi 系统,而以 Gleason 系统应用最为广泛。 Gleason 系统以肿瘤腺体的分化程度及腺体基质的生长方式为依据,细胞学特点对分级 无影响。它将主要原发病变区分为 l-5 级,将次要的病变区也分为 l-5 级,l 级分化最好,5 级分化最差,两者级数相加就是组织学评分所得分数,应为 2-10 分。评分为 2-4 分属高分 化,5-6 分为中分化,7-10 分为低分化。评分越高,肿瘤恶性度越高,预后越差。 潜伏癌或偶发癌 常是在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后病理检查时发现, 潜伏癌或偶发 癌的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为 3.5%-21%。 其他病理类型 (1)导管癌早期被称为 “男性子宫内膜癌” 因为这种肿瘤起源于与子宫内膜相似的前 , 列腺囊,具有前列腺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并非起源于 Wolff 管。 (2)肉瘤非上皮性肿瘤在前列腺恶性肿瘤中仅占不到 0.1%。 研究显示, 幼儿及年轻人
1

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及Gleason分级

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及Gleason分级 病理科虞义建 摘要:前列腺癌病理诊断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使前列腺癌诊断的客观依据更加充分,Gleason分级的发展与前列腺癌预后的关系更加密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估计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关键词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老年人高发,占美国男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1].虽然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国人寿命的延长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也在逐年增加,且分化差!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2,3],因此前列腺癌的及时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前列腺腺癌的分级是前列腺病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献报道的多种分级系统中,Gleason分级[4],Mostofi分级[5]和MD Anderson医院分级[5]是3种主要系统"在美国,分级是普遍使用的分级系统,是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10-14].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2004年版分类,也正式将分级纳入[6]. 临床表现:前列腺癌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直肠指诊、超声检查或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偶然发现。前列腺癌较大时可以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血尿。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可以引起骨痛、脊髓压迫的神经病状、病理骨折等。 肉眼上,早期癌块很小,一般难以发现,后来可呈现多个小结节或融合成鸡蛋大或更大的癌结节。癌结节常位于前列腺包膜下,境界不清,质地较坚实,呈灰白或浅黄色。从尿道刮切碎片组织,仔细检查亦常可发现癌组织比良性增生组织坚实,色泽较黄色,有时质地较硬,似乳腺硬癌组织。75%~85%前列腺切除标本分段切片证明有多个癌灶,由多中心发生。 前列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1980年WHO公布前列腺肿瘤分类如下[7]: 前列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上皮性肿瘤 良性 恶性 腺癌:小腺泡、大腺泡、筛状、实性/小梁状、其他 移行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未分化癌 非上皮性肿瘤 良性 恶性 横纹肌肉瘤、平滑肌瘤 其他 杂类肿瘤 继发性肿瘤 未分类肿瘤 前列腺癌以腺癌最常见,约占96%。前列腺腺癌的75%位于前列腺后叶,约95%起源于被膜下的周边部分。前列腺穿刺标本或经尿道的切除标本,原发部位不易判断。 我们就最常见的前列腺腺癌来讨论一下它的病理诊断和Gleason分级。 常见的前列腺腺癌组织学表现略分为下列各型:(1)小腺泡型;癌细胞表现为形态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或立方细胞,排列为单层、小腺泡状,密集分布。(2)大腺泡型:癌细胞体积较前

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分析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要点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前列腺癌的临床确诊率。结论:在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效果较为理想,对于患者的及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前列腺癌;组织病理学;诊断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 on th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methods:analysis of prostate cancer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results:th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method, is helpful for improving prostate cancer clinical diagnosis rate.conclusion: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in clinical diagnosis,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pplication effect is ideal,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treat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prostate cancer;histopathology;diagnosis 前列腺癌是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患者多在50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很难依据自然发展规律进行预测。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腺体周边,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一旦患者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多为癌症晚期或者已有癌细胞转移[1]。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中,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依赖

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析报告

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析报告 前言 本文旨在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以提供给医生和患者更深入的了解和知识。前列腺癌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针对其特点和病情,我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分析。 一、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出现: 1. 尿频和尿急:患者出现频繁排尿的情况,尤其是夜间;或者出现排尿时的紧迫感。 2. 尿流变慢:患者的尿流不畅,甚至有可能中断。 3. 排尿困难:患者在排尿时感到困难和痛苦,尤其是在尿后排尿继续存在。 4. 血尿:患者可能在尿液中发现血迹,出现血尿的情况。 5. 前列腺疼痛:患者会出现会阴或腰部的疼痛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骨痛。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方法 针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医生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数字直肠检查:医生通过插入手套并涂抹润滑剂的手指进入患者的肛门,以探查前列腺的异常情况。 2.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通过血液检查来测定PSA的水平,高水平可能提示前列腺异常。 3. 快速核磁共振成像(MRI):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来观察前列腺的形态和结构,以评估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4. 组织活检:通过直肠超声引导下的活检,采集前列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诊是否存在前列腺癌。 三、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 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病情和个体化需求。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前列腺癌的早期可以通过前列腺摘除手术来根治。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经尖端尿道切除术(TURP)和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RP)。 2. 放射疗法:对于中晚期的前列腺癌患者,放射疗法可以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常见的放射治疗有外部放射线治疗和内部放射性种植物治疗。 3. 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往往具有激素依赖性,对激素治疗敏感。通过抑制或阻断雄激素的合成和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前列腺癌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勒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高,亚洲及北非地区较低。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一)前列腺癌的症状 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临床上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通过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取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得以确诊。少数病人是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病理中偶然发现前列腺癌。以下是推荐的前列腺癌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大多数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的外周带,直肠指检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价值。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PSA作为单一检测指标,具有更高的前列腺癌阳性诊断预测率,同时可以提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和增加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机会。 PSA结果的判定: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血清总PSA(tPSA)>4.0ng/ml为异常。对初次PSA异常者建议复查。当tPSA介于4~10ng/ml时,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约25%左右(欧美国家资料)。中国人前列腺癌发病率低,国内一组数据显示血清总PSA 4~10ng/ml的前列腺穿刺阳性率为15.9%,在这一PSA灰区内如果f/tPSA>0.16时前列腺穿刺阳性率为11.6%,如果f/tPSA<0.16时前列腺穿刺阳性率为17.4%[34]。血清PSA受年龄和前列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目前TRUS的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导进行前列腺的系统性穿刺活检。 4.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检查。因此,推荐经直肠B超等引导下的前列腺系统穿刺,除特殊情况不建议随

前列腺癌8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参考模板

前列腺癌8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关键词】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是男性前列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类型。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前列腺癌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内分泌因素在前列腺癌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这种疾病不发生在青春期前就去睾的男性,并且在肝硬化导致雌激素过多的病人中发生率低。多数病例是在50岁以后诊断的。据文献报道,还可发生于青年人,甚至是儿童和青少年,它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在尸检时得到证实。此外据文献报道前列腺外区萎缩后增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变化与前列腺癌似有密切关系,而内区腺体的良性增生与前列腺癌的发生似无直接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我院2000~2004年间前列腺癌的手术标本8例。其中5例由手术摘除的前列腺病检出,余3例从电切的破碎组织检送,材料全部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本组病例进行了术后随访,最长者12年,最短者3年。 1.2 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3.8岁,大多数患者主诉排尿困难、尿频、血尿和发热等症状。直肠指检:腺体增大Ⅱ~Ⅲ度,与B

超检查一致;质中或较硬,结节状或中央沟浅平,少数精囊变硬。

1.3 病理检查 1.3.1 肉眼观完整标本呈结节状或弥漫增大,最大径7.5cm。切面见瘤组织分界不清,灰白淡黄色,质硬,常有砂粒感,大小不一(由直径<5cm大至占据数个前列腺),最大均在4cm以上。破碎标本则选色灰白的小块组织制片。 1.3.2 镜下观按占优势的组织形态可分三型。(1)高分化腺癌3例:腺体大小不一,大者不整形、成角、出芽或见三两个细胞散入间质;小者小圆。腺体稀疏分布,纤维间质增生,腺周平滑肌囊变平直。上皮多为单层,细胞立方、圆形,核圆、椭圆,核膜厚,染色质不匀,一些细胞见单个突出的核仁。(2)中等分化腺癌2例:腺体密集,背靠背或共壁。有的形成乳头或筛状结构;一些分泌细胞中核仁显目。其他特征与高分化腺癌大致相同。(3)低分化腺癌3例:癌细胞呈实性巢状,梁状排列,或弥漫散在,几乎无腺样分化。纤维间质和慢性炎细胞反应重。 1.3.3 免疫组化 PSA和PAP抗体是证明前列腺上皮分泌细胞的标志,特别是用于识别前列腺来源的转移癌。

癌症的病理学特征与分类

癌症的病理学特征与分类 癌症是一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长期以来,人们对癌症的认 识不断加深,研究也不断深入。这篇文章将从癌症的病理学特征以及 分类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癌症的病理学特征 1、细胞异型性和异常增生 癌症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异型性和异常增生。细胞异型性是指癌细 胞形态、大小、核形态、分化程度和排列方式等各方面都与正常细胞 不同。异常增生则是指癌细胞通过无序增殖和分化增生,形成肿瘤组织。 2、不控制生长与扩散 正常细胞生长和分裂是由多种生长因子及其调节因子调控的,且有 生命终点。然而,癌细胞则突破了对生长的限制,失去了对生长的正 常调控机制,从而导致了无法抑制的异常增殖及扩散。 3、浸润性生长 癌症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征,这是指癌细胞能够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并在正常组织内形成癌瘤。浸润性生长能够促进癌症的远处转移。 4、缺乏凋亡能力 凋亡是正常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方式。然而,癌细胞则具有失去 凋亡能力的特点,这使得它们能够长时间存活并繁殖。

二、癌症的分类 1、癌症的分类方式 (1)病变器官分类 癌症的分类最初是根据病变器官进行的。例如,肺癌、肝癌、胃癌等。 (2)细胞类型分类 在病变器官分类基础上,又有根据癌组织中细胞类型进行分类的方法。常见的有上皮细胞肿瘤、间叶细胞肿瘤、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 (3)病理分级分类 病理分级是通过对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分类方法。癌细胞 的分化程度越高,生长越有规律,其恶性程度越低,相应的预后越好。 (4)肿瘤分期分类 肿瘤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进行的 分类。肿瘤分期具有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 2、癌症的临床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癌症可分为原发癌、转移癌、复发癌等。其中,原 发癌是指没有扩散到其他部位,只在一个部位生长的癌细胞;转移癌 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转移到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复发癌是 指曾经治愈后重新出现的癌症。

前列腺导管内癌概述

前列腺导管内癌概述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前列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IDC-P)是指前列腺的腺上皮细胞学及结构上具有恶性表现、但却局限于前列腺导管内的情况。尽管其性质为原位,但却可能会有侵袭性行为、不良预后。目前有观点认为,IDC-P其实是腺癌逆向(retrograde)侵犯前列腺导管而已,因此大部分IDC-P可能在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学方面与经典前列腺癌并无不同,而只是潜在侵袭性癌的不同形态学表现而已。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病理专家Szentirmai、Giannico曾在《Pathologica》撰文,对IDC-P进行了详尽综述。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一专题,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流行病学及诊断要点 第一例IDC-P是1938年报道于尸检病例,随着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这类病变进行广泛研究。文献中IDC-P的发生率,取决于具体患者情况,在低风险人群或对所有患者来说,其发生率为2%-3%;对于明确有转移性/复发性病变的患者来说,活检中的检出率为67%;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标本中的检出率为13%-17%。 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中,将IDC-P定义为“腺泡内和/或导管内肿瘤性上皮增生,具有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部分特征、但结构和/或细胞学异型性更为明显,一般伴有高级别前列腺癌或较高分期的前列腺癌”。2006年,Guo和Epstein首次提出了IDC-P诊断标准,后来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中采纳了相关意见,2016年版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著作中将IDC-P作为了独特病理类型。对于形态学不满足IDC-P诊断标准、但结构上或细胞学方面却比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更为复杂的病例,则可称之为“非典型导管内增生(atypical intraductal proliferation,AIP)”。

前列腺病理学

前列腺病理学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内一个很重要的器官,它位于膀胱下面,环 绕着尿道。前列腺对于男性的生殖健康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但很 多男性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器官。本文将介绍前列腺病理学。 1. 什么是前列腺病理学? 前列腺病理学是研究前列腺疾病的病因、发展、预防和治疗的学科。前列腺病理学通常与泌尿系统病理学联系在一起,前列腺病变也是泌 尿系统病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2. 前列腺疾病有哪些种类? 前列腺疾病有很多种,其中包括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结石。每一种前列腺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 临床表现。因此,对于前列腺病理学的研究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疾病的 治疗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3. 前列腺病理学测试方法 前列腺病理学的最重要的测试方法是前列腺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前列 腺活检。前列腺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血液和尿液测试,可以检测出是 否有前列腺疾病的迹象。前列腺活检则可以直接取得前列腺组织样本,通过显微镜来检查前列腺组织的异常细胞。 4. 如何预防前列腺疾病

预防前列腺疾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健康 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少饮酒、戒烟和定期运动等。定期体检可 以帮助早发现前列腺疾病,从而及早治疗。 5. 前列腺疾病治疗的常用方法 前列腺病理学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 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前列腺疾病的特定类型 和严重程度。 6. 结论 前列腺病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男性的生殖健康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了解前列腺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男性更好地保 护自己的健康。如果有疑虑或者症状,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检查和治疗。

前列腺癌病理诊断新进展

前列腺癌病理诊断新进展 前列腺癌的病理组织学是前列腺正常组织学的偏离。分化差的前列腺癌,其组织像远远偏离 正常前列腺的组织学,诊断并不困难。但分化好的前列腺癌非常接近正常前列腺的组织学, 往往引起诊断困难,其偏离主要表现为导管-腺泡结构的紊乱、瘤细胞核的间变及浸润现象。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的开展,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笔者现就前列腺癌的 病理组织学诊断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1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解剖的关系 1.1 前列腺分区的新概念一般组织学教科书对前列腺将其分为5叶:前叶、中叶、后叶及两 个侧叶[1,2]。有人发现前列腺良性增生好发于前列腺内圈,而前列腺癌绝大多数发生于包 膜下,并将前列腺分为内带和外带,从而提出了分区的概念,但其具体结构尚不明确。后来 有人经过对前列腺的胚胎学、解剖学及组织学的系统研究,并结合临床上前列腺主要疾病(癌、增生及炎症)的好发部位,对前列腺作不同方向的切面和详细观察,提出了前列腺分 区的新概念,以后逐步被多数学者及临床采用。前列腺的固有腺体位于尿道的后方,尿道的 前方为纤维肌组织,尿道近段的前方主要由前列腺前括约肌及纤维肌组织组成,远段则主要 为横纹肌组织组成的括约肌。有人将前列腺固有腺分为5个区,即中央区、外周区、两侧移 行区及尿道周围腺区。其中外周区最大,约占前列腺腺性成分的75%,其次为中央区,约占15%~20%,移行区最小,占5%~10%[3]。经尿道的矢状切面可清楚显示外周区及中央区。中央区的外形像一个楔子,位于近段尿道和射精管之间及射精管周围,楔子底部向上, 组成前列腺底部的大部分,尖端位于精阜。外周区位于中央区的两侧后面和下方,呈马蹄形,大部分包绕着中央区,并向下包绕整个精阜以下的尿道后方。从冠状切面可很好地暴露外周 区与中央区的分界。移行区是两个球形的独立小叶,位于近段尿道的两侧,内侧深埋于前列 腺的前括约肌内,尿道左右两侧的斜冠状切面可最清楚地显露移行区及其与外周区的分界。 尿道周围腺体仅分布于近段尿道,这些腺体位于尿道周围的纵行平滑肌的间质中,不能进入 括约肌。在全切前列腺与尿道垂直的冠状切面上,上述结构清晰可辨。外周区和移行区腺体 的导管成排开口于前尿道的两列隐窝内。中央区的导管开口于前列腺囊在精阜正中开口的两 侧面。另外,尿道周围腺开口于近段尿道腔。 1.2 前列腺及其邻近组织结构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前列腺的实质均由导管和腺泡组成,其上 皮排列有两层细胞:内层为表面的分泌细胞,外层为位于基底膜和内层上皮之间的底层细胞,后者形态小胞浆少,胞核呈纤细的条状,其极向常与基底膜平行、深染;免疫组化示高分子 角蛋白(+),P63(+),S-100(-),是基底细胞而非肌上皮细胞[4]。各分区的导管-腺泡的结构和上皮形状存在差异。中央区与其它区不同,其腺泡大而轮廓不规则,腺上皮呈柱状, 形成许多复杂的乳头状嵴凸向腔内。上皮细胞胞浆呈颗粒状,胞核中等大小,簇状排列,位 于靠近基底部的不同平面上。而移行区、外周区及尿道周围腺三者的导管-腺泡和上皮的形 态相似,腺泡小而圆,内壁平坦,胞浆透明,胞核小、深染,胞核排列规则,靠近基底膜。 但上述各区的间质也有所不同。中央区的纤维间质少,但见多量平滑肌束完整环绕腺泡;外 周区的间质疏松,波纹状,分布着稀少的平滑肌细胞;移行区的间质致密,主要由交叉的平 滑肌束组成;而尿道周围腺体则被包绕在尿道周围的平滑肌内。除分泌细胞及基底细胞外, 前列腺上皮中还存在第3种细胞,即神经内分泌细胞,NSE及Syn染色(+),在光镜下与 分泌细胞无法区别。射精管壁由黏膜、黏膜下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束组成。黏膜层富于粗大 的皱襞而无腺体,上皮为假复层柱状或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体积较小,胞浆深染,核较小, 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较粗大,深染,可见1~2个核仁。最具有特征性意义的胞浆内有大 量脂褐素,颗粒粗大,有的位于黏膜的游离面。前列腺囊的壁由内衬黏膜及外层的胶原纤维 组成。黏膜面覆盖有三种上皮,即移行上皮,假复层柱状上皮及纤毛柱状上皮,越近盲端, 移行上皮成分越多,腺上皮和纤毛上皮越少;反之,越接近精阜,腺上皮和纤毛柱状上皮成 分越多,而移行上皮成分越少或缺如。黏膜内有复管状腺泡,接近精阜处腺体较丰富。前列 腺部尿道被覆移行上皮。免疫组化显示前列腺固有腺体的导管-腺泡上皮存在PAP及PAS,前 列腺囊的柱状上皮和伞细胞也分泌此等物质,而射精管上皮则不分泌。前列腺导管-腺泡的

前列腺癌分期

前列腺癌分期 引言 前列腺癌是一种在男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指前列腺组 织中的恶性肿瘤细胞。前列腺癌的分期是评估和确定肿瘤的临床分期和预后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介绍前列腺癌的分期系统,包括临床分期以及病理分期。 临床分期 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是通过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 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来确定肿瘤的分期。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与美国癌症 学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的TNM分期系统,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T1期 T1期是指前列腺癌微小病变,通常在体格检查中无法触及。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可以进一步分为T1a、T1b和T1c三个 亚类: •T1a:癌细胞只占前列腺切除标本的5%或更少;

•T1b:癌细胞占前列腺切除标本的5%以上; •T1c: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筛查发现。 T2期 T2期是指前列腺癌的肿瘤已经扩散到前列腺以外,但尚未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T2期又分为T2a、T2b和T2c三个亚类: •T2a:癌细胞仅侵犯一半或更少的一侧前列腺; •T2b:癌细胞侵犯一侧前列腺的一半以上; •T2c:癌细胞侵犯两侧前列腺。 T3期 T3期是指前列腺癌侵犯到邻近组织或器官,如前列腺囊膜、精囊等。T3期分为T3a和T3b两个亚类: •T3a:癌细胞侵犯前列腺囊膜; •T3b:癌细胞侵犯起始尿道括约肌。

T4期 T4期是指前列腺癌侵及邻近器官,如直肠或膀胱。T4期为最严重的分期,表明癌症已经扩散到周围组织和器官。 病理分期 病理分期是通过对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来确定肿瘤的分期。根据TNM分期系统,前列腺癌的病理分期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pT2期 pT2期是指前列腺癌局限于前列腺,未侵犯前列腺囊膜。pT2期又分为pT2a、pT2b和pT2c三个亚类,与临床分期T2期类似。 pT3期 pT3期是指前列腺癌侵犯前列腺囊膜、精囊以及其他邻近组织。pT3期分为pT3a和pT3b两个亚类,与临床分期T3期类似。

前列腺肿瘤病理

前列腺肿瘤病理

大体观察:癌组织一般比正常前列腺组织坚韧,较大的癌瘤,可见瘤多呈结节状,境界不清,切面呈颗粒状,色浅黄。 显微镜下观察:前列腺腺癌的显微镜下诊断,是以组织学以及细胞学特点的结合为基础。 诊断要点:腺体结构物的紊乱,核的异形性及浸润现象。 1.细胞学特点细胞的多形性不是前列腺腺癌恒定不变的特征,癌细胞一般体积增大,形态、大小一致,染色体变粗,分布于核膜下,有时核呈空泡状,出现核仁,核仁大而明显(>1um),并可见核分裂缘。癌细胞一般为柱状,亦可呈立方状,胞浆常透明,少数为嗜酸性或嗜碱性,胞浆减少,胞腔内多有粘液滞留,间质中出现粘液纤维性改变以及类结晶体。 2.组织学特点 (1)前列腺癌的组织结构由分化程度不同的腺体组成,主要有下列形态。①小腺泡:小腺泡比正常腺泡小得多,呈单纯的线管状结构,内覆的只有一层立方状瘤细胞。②大腺泡:大腺泡和正常腺泡的大小相仿或略小,但癌瘤中不见正常腺泡常见的那种特殊迂曲的形态,而且腺管排列紧密,间质稀少;内衬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有时呈现乳头状结构。③筛状:这种结构比大腺泡还大,其内充填了只有梁状上皮细细胞相互吻合而无支持性间质形成的细胞桥,呈现筛状的腺样腔隙。这是腺管上皮增生的结果,其形态不同于腺管间的互相融合。至于腺管的融合不发生于一腺管内,而由多个腺管合并而成。其轮廓不规则,不同于筛状结构的圆形轮廓。④实性/梁状:瘤细胞相连成片或呈条索状,但前列腺癌中往往不止出现一种结构,而常以某一种结构为主,腺泡型前列腺癌为最常见。无形成腺管倾向。 (2)腺癌的细胞类型主要由透明细胞、暗细胞及嗜酸细胞三种类型的细胞组成。透明细胞:为胞浆透明,或泡沫状,或呈弥漫性粉红色的细胞。暗细胞:为胞浆均匀、轻度嗜碱性细胞。嗜酸细胞:胞浆嗜酸性、颗粒状。 (3)前列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为了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需要,根据对前列腺癌的组织学评估,提出了前列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据统计,迄今为止,有关前列腺癌的病理组织分级至少有40种。主要有WHO分级、Anderson医院分级和Gleason分级。其中以Gleason分级系统在文献上及临床病理上被广泛采用。 (4)Gleason分级是根据腺体分化程度以及肿瘤在间质中的生长方式作为分级的标准,以此来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本系统兼容了肿瘤不同区域组织结构的变异,即包括了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种方式。本分级系统是两方面、五分级、十分计的分级法。将主要原发病变区分为1一5级,将继发病变区也分为1一5级,级数相加就是组织学所得评分,应为2一10分。分化最好者为(1+l)2分;分化最差者(5十5)为10分;主要和次要的生长方式一般以所占面积而论,占面积大者为主要方式,占面积次大者为次要生长方式,但次重要生长方式亦必须占

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泡沫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表达特征

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泡沫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 化染色表达特征 刘洪利;李军红;张希栓;王军利 【摘要】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n biop-sy specimens of the foamy gland adeno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Method 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oamy gland adeno-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 prostate biopsy,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histo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ollow-up of all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 All tumor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irregular shape and size, or incomplete struc-ture of the abdominal gland in tumor tissues. The tumor cells were stained with foam, with abundant cytoplasm, which in-filtrated in benign prostatic glands. In these cells, there were no obvious nucleoli, while irregular nuclei and atypia cells were insignificant, with low and pyknotic karyoplasm. There was 6 cases with 2/10 tissues involvement, 12 cases of 3/8 tissues involvement, and 12 cases of 2/6 tissues involvement;12 cases had cancer cell expression of P504s, 18 cases were with cancer cell expression of AR and PSA, and all were diffuse expressions, though other markers, such as CK34be12, p63, S100, CD163, and CD68 were consistently negative. In positive control, basal cell were observed with expression of CK34be12 and p63.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foamy gland adeno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are often observed with abundant

2024前列腺癌规范化标本取材及病理诊断共识

2024前列腺癌规范化标本取材及病理诊断共识 前列腺癌是一组发生于前列腺内的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统称,位居男性最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癌症统计数据,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在前列腺癌的诊疗过程中,病理学诊断是前列腺癌确诊、治疗方案选择及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为此,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学组(筹)参照2016年版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对根治性前列腺癌取材、前列腺腺癌Gleason分级标准等一系列共识内容,制定了规范化的前列腺癌取材及病理诊断共识(简称共识),内容包括前列腺标本送检及处理、取材方法、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报告书推荐格式等。该共识初稿首先经学组专家内部交流,然后在2016年3月经参加全国泌尿男性生殖病理学组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专家进一步深入交流,最终达成共识,旨在为提高我国前列腺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及标准化水平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前列腺标本取材规范 接收标本后,必须仔细核对患者姓名、住院或门诊号、床位号、标本名称及部位等信息。 (一)前列腺粗针穿刺活检标本 分别描述不同穿刺部位标本的组织数量、大小和色泽,分别包埋、全部取

材,3.7%中性甲醛液固定。 (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标本 1.称量送检前列腺组织的总质量,记录总体积。 2.根据标本量取材:如果送检组织小于或等于12 g,需全部包埋标本;对于超过12 g的送检组织,应至少取材12 g的标本(约6~8个蜡块),并在制片过程中确保蜡块切全。对可疑病变组织需全部包埋,如果癌组织的所占比例小于取材前列腺组织的5%,则需要再次取材所有剩余的标本,以便估算肿瘤组织占送检前列腺组织的比例。 3.取材后标本经3.7%中性甲醛液固定。 (三)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标本 1.前列腺经称重(需除外精囊质量)和测量大小后,参照精囊定位前列腺,进行标本涂墨,建议至少使用2种颜色以区分前列腺左、右叶,如果仅用1种颜色,取材时必须注明具体部位。 2.4%中性甲醛液充分固定,固定液体积应至少为送检前列腺体积的20倍,固定时间至少为24 h。 3.分别对前列腺尖部及基底部(膀胱颈切缘)进行矢状切面取材:将前列腺

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男性。现在随着医疗水平 的提高和检查技术的进步,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越来越得到重视。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前列腺癌诊断中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讨论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上皮,主要由乳头状、实体状和混合状三种类型组成。 根据分化程度不同,前列腺癌可分为低、中、高分化三种类型。其中,低分化前列腺癌的细胞呈现出强烈的异型性和不规则形态,肿瘤细胞核分裂明显,细胞核大小变异性明显,核仁明显。高分化前列腺癌肿瘤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核和核仁也较小,肿瘤生长方式多种多样,常呈现结节状、实性、乳头状等不同形态。 另外,前列腺癌还分为前列腺癌原位癌和浸润性前列腺癌两种类型。前列腺癌 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限于前列腺内一定深度内的上皮层内生长,还未侵犯到基底膜;而浸润性前列腺癌是指癌细胞已穿过基底膜,向前列腺周边组织浸润扩散。浸润性前列腺癌的肿瘤细胞浸润范围广、形态差异大,具有很高的侵袭性和恶性度,需要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 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前列腺腺病变、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 病有所不同,是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介绍: 1.前列腺腺病变 前列腺腺病变是前列腺上皮和基底膜的变性、增厚、萎缩等改变所导致的病变,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前列腺腺病变与前列腺癌的主要区别在于癌细胞存在基底膜之外,而前列腺腺病变则不存在。此外,在组织学上,前列腺腺病变通常表现为前列腺腺管扩张、核染色质增多、核大而不规则等。 2.良性前列腺增生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指前列腺腺管内增生,主要表现为前列腺体积增大、游离前 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等。与前列腺癌的区别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细胞形 态规则、细胞大小均匀、核仁不明显,不会致命,也不会扩散转移。 3.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组织发生炎症,可以是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病理检查中 前列腺炎主要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腺管腔黏液分泌减少等症状。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存在组织结构变异,前列腺癌则呈现出不规则堆积、腺体扭曲、核分裂等不同病理形态特征。

国际泌尿病理协会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系统穿刺活检标本病理形态分析及Gleason评分

国际泌尿病理协会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系统穿刺活检标本 病理形态分析及Gleason评分 罗蓉;李麟;吴嘉瑜;卢义生;吴建成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癌穿刺活检标本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进行Gleason评分. 方法:收集31例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标本,采用2005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修订标准进行评分(GS).结果:Gleason 6分占16.1%(5/31),7分占61.3%(19/31),8~10分占22.6%(7/31).以3级为主要结构占48.4%(15/31),次要结构 占51.6%(16/31);以4级为主要结构占41.9% (13/31),次要结构占35.5%(11/31);以5级为主要结构成分9.7%(3/31),次要结构成分占12.9%(4/31).GS =6分占16.1%(5/31),GS≥7分占83.9%(25/31).结论:2005国际泌尿病理协会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系统,对于穿刺活检标本Gleason评分较高,其中3级和4级为常见 结构,3级结构更为常见.修订后的Gleason分级系统判断标准明确,容易掌握,有助 于对前列腺癌穿刺标本进行规范分级. 【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5)003 【总页数】4页(P361-364) 【关键词】前列腺癌;穿刺活检;Gleason分级;国际泌尿病理协会 【作者】罗蓉;李麟;吴嘉瑜;卢义生;吴建成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医院病理科;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医院病理科;广东省 东莞市莞城医院病理科;东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东莞康华医院病理科,广东东莞5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25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而在诊断前列腺癌的基础上,给予穿刺活检准确的Gleason评分,是后续治疗和提示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Gleason分级系统历经多次修改,特别是2005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对Gleason分级系统做了较大修正和完善[2],该系统能更好的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3],国外已经应用多年,特别是北美地区对该系统的研究大宗病例报告较多[4-5]。但国内病理医师对Gleason分级系统的标准掌握不一, 文献报道大部分采用的是20世纪70 年代的旧系统[6-7],对于 2005(ISUP) 修订系统报道不多。鉴于不同类型标本有不同的评分和报告原则,本文收集前列腺癌穿刺标本31例,按照2005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修订标准进行分级和评分,目的是提高穿刺标本Gleason分级的准确性,将前列腺癌穿刺活检标本Gleason 评分标准化、规范化,更好的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病例, 筛选出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31例。年龄59~86岁,平均年龄75岁。临床主 诉排尿困难13例,排尿困难伴尿急、尿频、夜尿增多10例,体检发现PSA增高2例,其中伴有中下腹反复疼痛不适6例。术前血PSA水平10.35~140 ng·mL -1,平均 52.66 ng·mL-1,术前均未进行内分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