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陈敏前列腺癌MRI诊断

前列腺癌的MRI表现

北京医院放射科陈敏

【临床概述】

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在欧美各国发病率高。在美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2位,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0%,仅次于肺癌;居男性肿瘤死亡构成的第3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很低,北京市1964年登记,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的0.47%,居第29位。上海市1958年登记14300例恶性肿瘤,仅有13例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0.23%,居第26位。近年来前列腺癌有增多趋势。北京医院1964~1983年19年中诊治前列腺癌56例,而1984~1988年4年中即有25例,年龄自44~98岁,平均71岁。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51~1969年18年间诊治前列腺癌37例,而1970~1984年14年间收治82例。

前列腺癌通常发生在周围带(70%)。在病理解剖上,前列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占95%,起自边缘部的腺管及腺泡。其余有移行细胞癌、大导管乳头状癌、内膜样癌、鳞状细胞癌均很少见。前列腺癌多发生在腺体的被膜下,其中后叶占75%,侧叶占10%,前叶占15%。多发病灶约占85%。

前列腺的播散途径如下:

1.直接蔓延前列腺位于膀胱及精囊的下方,包绕尿道前列腺部及膜部。肿瘤常直接蔓延侵犯膀胱、精囊及尿道。由于坚实的前列腺会阴筋膜将前列腺后部和直肠前壁分隔,故很少直接侵犯直肠。

2.淋巴结转移前列腺的淋巴引流途径有:(1)经精囊内侧的淋巴管引流至髂外组淋巴结;(2)沿中痔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3)经骶孔内侧淋巴结至骶岬前淋巴结;(4)沿内阴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

闭孔内淋巴结是最常见的单组淋巴结转移。腹膜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也很常见。肿瘤分化越差、体积越大者,越常发生淋巴结转移。

3.血道转移前列腺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与椎旁静脉丛相连,血道转移十分多见,以骨转移占首位,尸检25%有肺转移,20%肝转移。北京医院81例前列腺癌中,16例发生转移,其中骨转移1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例,肺转移2 例。

【MRI检查技术】:

(一)临床适应症

1、前列腺癌的术前分期:

MRI最常用于已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的术前分期。目前,直肠指检和血清PSA检查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超声引导下经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的确诊方法。MRI不适于前列腺癌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它是对前列腺癌分期的一种最有效的影像手段。经直肠超声(TRUS)和应用体线圈的MRI对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性均在60-70%左右,而经直肠内线圈的应用已使MRI对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性高于经直肠超声(TRUS),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对前列腺癌是否有包膜浸润和精囊侵犯的判断的准确性分别达到64%和97%。MRI对检查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及局限性与CT扫描相似。

2、前列腺良性病变:

包括前列腺良性增生;在前列腺良性增生症的诊断中,MRI能准确测量增生的前列腺体积;在前列腺炎诊断中,MRI并不优于CT或超声诊断。

3、前列腺囊肿。

(二)MRI扫描技术

1、检查前准备:病人膀胱适量充盈,除去身上的金属异物。

2、病人取仰卧位,平静呼吸。

3、扫描方法:应用体线圈或盆腔相控线圈或直肠内线圈,常规用T1加权轴位像和T2加权轴、冠、矢三维像。扫描序列T1加权像用常规自旋回波(SE),TR600MS,TE15-20ms;T2加权像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R3700-5500ms,TE80-100ms,显示野(FOV)16-24cm,层厚3.0-4.0mm,间隔0-0.1mm,矩阵256×256,激发次数(NEX)2-4,上下预饱和,分别采用和不采用脂肪抑制技术。

【正常表现】

前列腺正常MRI解剖

前列腺为倒锥形结构,底贴着膀胱下壁,左右对称,因此观察前列腺的最佳位置是横轴位像。成熟前列腺由腺体与非腺体两部分组成。腺体部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周围带(70%)、中央带(25%)和移行带(5%)。上述区域的辩认是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多数前列腺癌(68%)发生在周围带,而良性前列腺增生通常发生在移行带,非腺体部分包括尿道和前肌纤维质。

在T1加权像,前列腺为一均匀中等信号结构,T2加权像,前列腺的上述结构才能被很好地显示,中央带起于精阜水平,向头侧方向扩展,直径逐渐增大,是前列腺基底部主要构成成分。由于中央带内含较多致密的平滑肌组织,信号较低。移行带位于尿道的前、外侧,从精阜水平伸到膀胱颈水平,在横轴位上呈马蹄形。周围带构成前列腺的后外侧部和前列腺尖部。为高信号区。前肌纤维质构成前列腺的前表面,在和T2加权像均为低信号表现。

前列腺膜包括前列腺周围带,将前列腺和邻近的脂肪、静脉丛分隔开来。包膜由纤维肌肉组织构成,约1mm厚,在T2加权像上为线样低信号。除了上述前列腺真包膜外,还有所谓的“外科假包膜”,它不是一个真正的解剖结构,而是代表移行带和周围带之间的边缘,当前前列腺良性增生所致移行带明显增大时,外科假包膜很明显被显示出来。

前列腺的MRI成像可以进行横轴、冠和矢状位的成像,矢状位可以显示上述的各个带,尤其是前肌纤维质、中央带和周围带,并且可显示前列腺和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如膀胱、直肠和耻骨联合等。冠状位可以用来区分中央带和周围带的显示,观察前列腺尖部,前列腺和提肛肌、闭孔内肌的关系,观察前列腺的基底部,尤其显示正常中央带和肿瘤经射精管蔓延到精囊内部。

【前列腺癌】

一、前列腺癌的分期

前列腺癌的分期方法较多,目前主要应用国际抗癌联合会TNM分类和美国泌尿科学分会(AUA)的临床分期(JEWETT-WHITMORE)

表2:前列腺癌的分期

JEWETT TNM 病理表现

A T1 组织学检查偶尔发现前列腺癌

A1 T1A 显微镜下检出病灶数目在3个以下

A2 T1B 显微镜下检出病灶数目多于3个

B T2 肿瘤局限在腺体内

B1 T2A 肿瘤最大径<1.5cm,其周缘三面有正常组织

B2 T2B 肿瘤最大径>1.5cm,或一叶以上

C T3 肿瘤侵犯前列腺顶部或侵犯包膜,或侵犯包膜以外、膀胱颈

部或精囊,但肿瘤尚未固定

C1 T3A 肿瘤穿破包膜

C2 T3B 肿瘤侵犯精囊和膀胱颈

T4 肿瘤已固定或侵犯T3以外的邻近器官或结构

D T(任何)任何大小的肿瘤已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转移

N(任何)

M(任何)

D1 T(任何)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2cm

N1(任何)

M0(任何)

D2 T(任何)

N(任何)远处转移

M1(任何)

二、临床类型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分为四种类型:

1.临床型癌早期无临床症状,肿瘤增大压迫膀胱颈部或尿道时出现下尿路梗阻的症状,尿频、尿血等多已属晚期,肛内指检发现肿块。此外肿瘤转移至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

2.隐蔽型癌临床首先发现转移癌,绝大多数为骨转移,继而检出原发灶位于前列腺。

3.偶见型癌术前论断为前列腺增生,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其中有腺癌。

4.潜伏型癌生前无前列腺癌的临床症状,尸检发现前列腺癌。

【MRI表现】

MRI检出和显示前列腺癌主要靠T2加权像,主要表现为周围带内有低信号缺损区,与正常高信号的周围带有明显差异,有助于诊断。当肿瘤局限在前列腺内时,前列腺的外缘完整,与周围静脉丛的界限清楚。前列腺的包膜在T2加权像上为线样低信号,当病变侧显示包膜模糊或中断、不连续,则提示包膜受侵。前列腺周围静脉丛位于包膜的外围,为一薄层结构,在4-5点和7-8点的位置比较明显,正常情况下两侧对称,T2加权像上其信号等于或高于周围带,如果两侧静脉丛不对称,与肿瘤相邻处信号减低则被认为是受侵的征象。肿瘤侵犯前列腺周围脂肪表现为在高信号的脂肪内出现低信号区,尤其在前列腺的外侧,称为前列腺直肠角的区域,此结构的消失是典型前列腺周围脂肪受侵的表现。精囊正常时双侧基本对称,表现为双侧精囊信号均减低或一部分精囊为低信号所取代,则可能已被肿瘤侵犯。

MRI分期:MRI对前列腺癌分期有大帮助,尤其是B、C期的鉴别:

1、MRI能直接观察前列腺癌是否穿破包膜,前列腺癌侵犯包膜的MRI指征:

(1)病变侧前列腺外缘不规则膨出,边缘不光整。

(2)肿瘤向后外侧突出或成角征象,双侧神经血管丛不对称。

(3)显示肿瘤直接穿破包膜,进入周围高信号的脂肪内,和神经血管丛内或前列腺直肠窝内的脂肪消失等征象。

2、MRI对显示精囊受侵是敏感的,达97%以上,前列腺癌侵犯精囊的指征:

(1)显示低信号的肿瘤从前列腺的基底部进入和包绕精囊腺,导致正常T2高信号的精囊腺内出现低信号灶以及前列腺精囊角消失。

(2)显示肿瘤沿着射精管侵入精囊腺,精囊壁消失;

(3)精囊内局灶性低信号区。

3、MRI对发现盆腔内淋巴结转移是敏感的,其准确性与CT相似。

4、MRI由于有较大的显示野,因此还能发现其他部位的转移。

前列腺癌骨转移较常见,常转移至骨盆、脊柱、股骨近端等,80%为成骨性,混和型和溶骨型分别为15%和5%,同位素骨扫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现最敏感。

【影像学鉴别诊断】

1、良性前列腺增生:如未见肿瘤侵袭性生长的表现,或局部不规则结节,难以鉴别良恶性。

2、其它肿瘤侵及前列腺:膀胱、精囊、直肠或膀胱后肿瘤可侵及前列腺。

3、其它前列腺肿瘤(罕见)。

前列腺癌疾病介绍

前列腺癌研究综述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一种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报道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有很大差别,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在欧美国家,前列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病死率仅次于肺癌。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上男性荷尔蒙使用不当,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高居泌尿系肿瘤的第三位,并且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临床上已经将其作为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前列腺癌发生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且其生物学行为极其复杂,故推断其病因可能是在遗传背景易感性的内在基础上,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外在环境因素的持续影响,促进了前列腺癌的其发生和发展。随着生物化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因素被发现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故强调某一单独因素是片面的。 1.流行病学研究 年龄、家族遗传和种族是该病确定性的危险因素;脂肪饮食、激素、维生素、微量元裹及输精管切除术是可能或潜在的危险因子。 2.细胞动力学 正常前列腺上皮处于低水平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不存在净增长。细胞更新周期约500天左右,保持相对稳定状态【2】,而前列腺癌的生长依赖于这一平衡向细胞增殖倾斜。 3.染色体的变异 染色体的变异在前列腺癌较为普遍,表现有杂台性缺失(LOH)、等位基因丢失(ALLELIC) 、基因扩增和染色体重排等。 4.DNA的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实体癌瘤的早期表现,前列腺癌也不例外。前列腺癌细胞中谷氨酰胺-S-转移酶基因【3】、雄激素受体启动因子基因【4】等的甲基化增加了细胞的肿瘤易感性。 5.肿瘤基因与肿瘤抑制基因 前列腺癌的发生和恶性进展是DNA特定的基因群改变而引发DNA损伤蓄积所致。DNA点突变、局部基因扩增、细胞RNA或蛋白过表达、染色体易位及基因重排等,均可激活癌基因或覆盖、灭活抑癌基因而引发癌变。 6.雄激素受体的变异 雄激素受体(AR)的变异是前列腺癌细胞对激素治疗发生抵抗的主要原因。从人类前列腺癌细胞株、切除的标本及活检的样本研究中均可观测到AR表达质与量的欠缺。在原发性前列腺癌的早期,这一改变是轻微的,但在晚期约有50%患者骨髓内转移性癌细胞AR有显著的变异【5】。 7.生长因子与上皮-基质的相互作用 上皮-基质的相互作用体现在基质促进前列腺上皮的生长,实质在于雄激素作用下的前列腺基质产生生长因子以内分泌、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模式而发挥功能。

前列腺MRI

写在课前的话 磁共振(MRI)检查是前列腺癌影像学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于前列腺癌研究的深入以及MRI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前列腺MRI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除了对于分期的预测外,辅助前列腺癌的诊断、对肿瘤恶性程度的预测、对治疗选择的影响以及MRI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均是目前泌尿外科关注的方向。本次课程就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前列腺解剖 (一)前列腺形态 前列腺形态似倒置的锥形,位于膀胱和盆底之间,尿道穿越其中。前列腺底部邻接膀胱颈,尖部向下位于尿生殖膈上,两侧有前列腺提肌绕过。底部和尖部之间为前列腺体部,其后面平坦,中央有一纵行浅沟,称为前列腺中央沟。直肠指检时,可扪及前列腺沟。 上图为前列腺结构示意图,可见上面是膀胱,在前列腺后方为直肠。神经血管束在前列腺的后外方自上而下走行。前方和两侧为前列腺静脉丛,尿道自前列腺穿越而过。 (二)前列腺组成 前列腺是由腺组织、肌组织及纤维成分构成的不均匀的实质性器官。表面包有筋膜鞘,称为前列腺筋膜囊。前列腺静脉丛位于前列腺筋膜囊与前列腺之间,主要围绕在前列腺外侧及前方。神经血管束沿前列腺周围组织的后外方自上而下走行。 上图可见前方两侧有前列腺静脉丛林,两侧为肛提肌。 (三)前列腺被膜 前列腺没有真正的被膜,所谓被膜,是指前列腺外周一层较致密的纤维肌肉间质,包绕在前列腺的后外表面,前列腺炎肿胀时压迫该处,引起疼痛,如前列腺脓肿破溃,一般向

上溃入膀胱。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带的末段腺泡与被膜相邻。被膜是前列腺有无腺体外侵犯的重要标志。 (四)前列腺分区 前列腺分为四区。 中央区位于膀胱颈下方,前列腺前括约肌后方及后外侧面,正常约占 1/3 ,呈楔形,尖段为精阜。 周围区正常约占 3/4,在精阜以上包绕中央区,在精阜远端与下段尿道直接接触,形成前列腺尖部。 移行区较小,占 5%-10%, 在精阜以上水平围绕尿道前列腺部的两侧及腹侧,末段腺泡与前部的纤维间质紧密相接。 尿道周围区仅指尿道周围组织。 上图为前列腺分区示意图。可见前方主要是肌肉和纤维间质成分,体内腺体很少。在尿道周围有尿道周围区,两侧是移行区。前列腺中央带后外方是前列腺后外周带。 上图可见围绕尿道的是尿道周围区。尿道自前列腺穿过,在这里还有输精管。 二、前列腺恶性肿瘤分类 前列腺的恶性肿瘤分为上皮来源肿瘤和非上皮来源肿瘤。其中上皮来源肿瘤包括腺癌、鳞癌、和移行上皮癌。非上皮来源肿瘤包括脂肪肉瘤、血管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 前列腺癌特指来源于前列腺腺泡上皮的腺癌,约占前列腺恶性肿瘤的 95% 。前列腺癌常呈多灶性生长,肿瘤呈明显异质性,约 75% 发生在外周区, 15% 发生在中央区, 10%-15% 发生在移行区。 三、前列腺癌的概述

中国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中国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治具有重 要的指导作用。以下是中国前列腺癌诊治指南的要点。 一、前列腺癌的诊断 1.病史与体格检查:包括病史询问、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 和直肠检查等。 2.影像学检查:推荐进行经直肠超声(TRUS)、盆腔MRI和腹部CT 等。TRUS是前列腺癌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 置和浸润范围等信息。 3.病理学检查: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可 以明确诊断。 二、前列腺癌的分期 前列腺癌的分期可根据国际TNM分期系统进行,包括原发肿瘤(T)、淋巴结(N)和远处转移(M)三个要素。 1.T分期:根据肿瘤侵犯前列腺的程度分为T1-T4期。 2.N分期:根据淋巴结受侵犯情况分为N0-N1期。 3.M分期:根据远处转移情况分为M0-M1期。 三、前列腺癌的治疗原则 根据前列腺癌的分期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包括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和化疗等。

1.T1期前列腺癌:适合选择手术切除或放疗,也可进行观察治疗。 2.T2期前列腺癌:可选择手术切除、放疗或内分泌治疗。 3.T3-T4期前列腺癌: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可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化疗。 4.前列腺癌的远处转移:主要采用内分泌治疗、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和复发治疗 前列腺癌的随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PSA检测、直肠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复发治疗可根据复发的部位和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选择。 1.PSA复发:可选择放疗、内分泌治疗或化疗。 2.局部复发:可考虑手术切除、放疗或内分泌治疗。 3.骨转移:主要采用内分泌治疗、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 五、前列腺癌的预后评估 预后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多种因素进行判断,包括分期、PSA水平、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级等。根据预后评估的结果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判断。 总之,中国前列腺癌诊治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前列腺癌的诊治指导,对于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前列腺癌的诊治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个体化。

pcwg3前列腺癌诊断标准

pcwg3前列腺癌诊断标准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各地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方面达成了共识,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诊断标准。下面将介绍目前常用的前列腺癌诊断标准。 一、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 前列腺癌的初期症状较为隐匿,所以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病史中应包括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以及骨痛、腰背部不适等转移症状。体格检查时要仔细触诊前列腺,发现异常质地、硬结或不对称等情况应引起警惕。 二、血液标志物 血液标志物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评估有一定帮助。PSA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目前常用的标志物,其升高可能预示前列腺癌的存在,但不一定能明确诊断。通常,血清PSA >4ng/mL被认为是阳性结果,此时建议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三、前列腺穿刺活检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前列腺癌可以分为6个等级,从G1到G5,G1为良性,G2为中度恶性,G3为较重度恶性,G4为高度恶性,G5为非分化癌。活检结果中Gleason评分用于评估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评分越高代表恶性越高。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前列腺癌的定位、分期和转移情况非常重要。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核磁共振(MRI)等。超声检查是一种简

便、无创、低成本的检查方法,可对前列腺进行初步评估。CT扫描可以观察前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评估是否有淋巴结转移。MR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能够明确前列腺癌的定位、分级和侵犯范围。 综上所述,前列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体格检查、血液标志物、前列腺穿刺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对于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综合检查,以确保早期诊断和治疗。此外,还需注意前列腺癌的预防和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前列腺癌。

CT陈敏前列腺癌MRI诊断

前列腺癌的MRI表现 北京医院放射科陈敏 【临床概述】 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在欧美各国发病率高。在美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2位,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0%,仅次于肺癌;居男性肿瘤死亡构成的第3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很低,北京市1964年登记,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的0.47%,居第29位。上海市1958年登记14300例恶性肿瘤,仅有13例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0.23%,居第26位。近年来前列腺癌有增多趋势。北京医院1964~1983年19年中诊治前列腺癌56例,而1984~1988年4年中即有25例,年龄自44~98岁,平均71岁。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51~1969年18年间诊治前列腺癌37例,而1970~1984年14年间收治82例。 前列腺癌通常发生在周围带(70%)。在病理解剖上,前列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占95%,起自边缘部的腺管及腺泡。其余有移行细胞癌、大导管乳头状癌、内膜样癌、鳞状细胞癌均很少见。前列腺癌多发生在腺体的被膜下,其中后叶占75%,侧叶占10%,前叶占15%。多发病灶约占85%。 前列腺的播散途径如下: 1.直接蔓延前列腺位于膀胱及精囊的下方,包绕尿道前列腺部及膜部。肿瘤常直接蔓延侵犯膀胱、精囊及尿道。由于坚实的前列腺会阴筋膜将前列腺后部和直肠前壁分隔,故很少直接侵犯直肠。 2.淋巴结转移前列腺的淋巴引流途径有:(1)经精囊内侧的淋巴管引流至髂外组淋巴结;(2)沿中痔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3)经骶孔内侧淋巴结至骶岬前淋巴结;(4)沿内阴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 闭孔内淋巴结是最常见的单组淋巴结转移。腹膜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也很常见。肿瘤分化越差、体积越大者,越常发生淋巴结转移。 3.血道转移前列腺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与椎旁静脉丛相连,血道转移十分多见,以骨转移占首位,尸检25%有肺转移,20%肝转移。北京医院81例前列腺癌中,16例发生转移,其中骨转移1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例,肺转移2 例。 【MRI检查技术】:

前列腺癌psa诊断标准

前列腺癌psa诊断标准 前列腺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仅次于肺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前列腺癌。为了早期发现和治疗前列腺癌,需要一套合理的诊断标准,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因此,医生和护士必须了解前列腺癌psa诊断标准。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一种检测前列腺癌的有效技术。在确诊前列腺癌之前,医生要求患者进行PSA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有前列腺癌。 一般来说,根据PSA检测结果,前列腺癌可以分为“阴性”和“阳性”。当PSA水平低于4 ng / ml时,表明患者没有患前列腺癌,此时为“阴性”;如果PSA水平大于4 ng / ml,表明患者可能患有前列腺癌,此时为“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PSA水平介于4 ng / ml和10 ng / ml之间时,医生会做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前列腺癌。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前列腺超声。如果超声检查结果为阳性,则表明患者可能患有前列腺癌。 此外,为了更好地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前列腺癌,医生还可以做核磁共振或磁共振造影等检查,以进一步评估前列腺癌的严重程度。 除了检查以外,有时候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前列腺穿刺术。前列腺穿刺术是检查前列腺癌的一种技术,可以提取前列腺的细胞,以便检测病理学改变,从而确定前列腺癌的存在与否。 最后,如果患者确诊患有前列腺癌,医生会建议患者接受进一步

检查,以确定癌症的分期,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之,为了确定前列腺癌,医生和护士要掌握前列腺癌psa诊断标准。一般来说,PSA水平低于4 ng / ml时,表明患者没有前列腺癌;如果PSA水平大于4 ng / ml,则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前列腺癌;如果确定患有前列腺癌,还要检查病情的分期,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前列腺小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前列腺小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摘要:目的:提升前列腺小细胞癌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采用核磁共振及病 理活检辅助诊断,采用放射疗法。结果:2017.01.05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 腺小细胞癌,免疫组化显示:CD56阳性,Vimebtin阳性,其他均为阴性。放疗前MRI显示前列腺明显不规则增大,右侧髂血管间隙间增大淋巴结影,盆腔少量积液。放疗后MRI显示前列腺不规则增大,其内部有肿块大约9.7cm*6.8cm*9.4cm,可见包膜,膀胱充盈不佳,提示放疗无效。结论:当前前列腺小细胞癌依赖病理 检查确诊,临床放疗尚无较好疗效,其治疗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前列腺小细胞癌;病理;诊断与治疗 前列腺小细胞癌(SCC)十分罕见,占前列腺肿瘤的比例不足1%,当前国内外报道并不 多见,且其恶性度高、易转移、预后差,又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因而其临床诊治较困难。临 床检查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结果往往不高,主要依靠病理、免疫表型辅助鉴别诊断。现对 本院收治住院的1例前列腺小细胞癌患者进行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总结。 1.病例资料 患者,男,33岁,因“间断下腹部疼痛1个月,加重伴排尿困难”于2016.12.27来我院就诊。患者疼痛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伴左侧睾丸疼痛、尿频,无尿痛、血尿,因症状逐渐加重,遂就诊于当地诊所治以消炎药,症状仍间断出现。入院前7天疼痛加重伴排尿困难,于外院 行保留导尿治疗但未见疗效,体温高达38.1℃,伴排尿困难、腹泻等,入院前1天于外院查 超声及CT示前列腺不规则增大(8.2cm*8.3cm*10.0cm),遂就诊于我院,2016.12.28MRI显 示前列腺明显不规则增大,周围带与中央带显示不清,右侧髂血管间隙间增大淋巴结影,盆 腔少量积液,诊断为前列腺恶性肿瘤,考虑为小细胞癌,遂采用常规放射治疗。放疗后6个月,再次因“排便困难伴发热5天”于2017.07.07入住我院,表现为治疗后仍排尿费力、尿线 变细,伴下腹持续性钝痛、左侧睾丸疼痛、无发热,入院前5天排便困难伴发热、食欲减退,自服“消炎药”后无明显好转,患者自本次发病以来饮食较差,体重减轻,但精神、睡眠均正常,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无异常。 2.结果 2.1MRI放疗前成像 图1 MRI示患者前列腺放疗前成像 注:A1:冠状位T2 FS FRFSE;A2:矢状T2 FRFSE;A3:轴位DWI;A4:轴位T1 FSE;A5:轴 位T2 FS FRFSE。 图1图像显示前列腺明显不规则增大,周围带与中央带不清,代之以混杂信号肿块影, 其内部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囊性信号影,于DWI上信号明显增高,肿块向后上方生长, 其前上方可见受压似精囊腺组织信号影,边界尚清,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右侧髂血管间隙间 增大淋巴结影,盆腔少量积液。 2.2MRI放疗后成像 图2 MRI示患者前列腺放疗后成像 注:B1:冠状位T2 FS FRFSE;B2:矢状T2 FRFSE;B3:轴位DWI;B4:轴位T1 FSE;B5:轴位T2 FS FRFSE;B6:轴位T2 FRFSE。 图2图像显示前列腺成像与放疗前不无明显区别,其内部肿块最大约 9.7cm*6.8cm*9.4cm,边缘可见包膜,膀胱充盈不佳,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及液体信号影。 2.3病理穿刺活检结果 肉眼可见:“左一”组织一条0.6cm*0.1cm*0.1cm;“左二”破碎组织0.2cm*0.1cm*0.1cm;“左三”破碎组织0.2cm*0.2cm*0.1cm;“右一”、“右二”均为破碎组织0.2cm*0.2cm*0.1cm;“右三”破碎组织0.1cm*0.1cm*0.05cm;均灰白,质软。镜下可见:癌细胞小,核浆比增大,核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 摘要前列腺癌早期症状轻微,多数患者就医治疗时已发展到中晚期,延误病变的最佳治疗时期。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直肠指检、经直肠超声、活检等几个方面总结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方法,对当下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做总结,以期能做到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关键词前列腺癌;早期诊断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老年人高发,占美国男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虽然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国人寿命的延长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也在逐年增加,且分化差、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因此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由于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征比较复杂,其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显著,出现症状而就诊的患者大部分已属于晚期病例,甚至部分已有远处转移。故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已成为泌尿外科领域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使泌尿外科医师和病理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有效地应用生物标志物,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对近年来前列腺癌在诊断方面的研究作一论述。 1明确前列腺癌的诊断 前列腺肿瘤主要为前列腺腺癌,在新的WHO(2002)分类中,还包括移行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还有少数特殊类型的前列腺癌,包括类癌、癌肉瘤等。在病理诊断中的难题是辨认高分化的癌和排除其他肿瘤,抗胞浆蛋白单克隆抗体34βE12、P63、P504S等有助于强烈腺癌的诊断。在HE染色难以判断基底细胞存在时用34βE12标记确定基底膜是否消失是以往诊断癌的可靠指标。34βE12明确阳性者应诊断为良性,浸润性前列腺癌不表达。P63比34βE12在良性基底细胞染色中更敏感,P63可能用来替换34βE12染色用于诊断困难的前列腺病变。总之,P63比34βE12对基底细胞的特异性高,在前列腺癌区域呈阴性。P504S(即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简称AMACR)是新发现的一种前列腺癌上皮细胞标志物。P504S在前列腺癌细胞中高表达,在正常的前列腺中仅有少量表达或无表达。但是由于P504S缺乏特异性,因此对诊断困难的前列腺癌最好结合P63和34βE12一起应用。 2目前的早期诊断方法 1)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PSA是由前列腺上皮产生的糖蛋白抗原,正常值的上限为4ng/L,是目前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PSA是一种较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对前列腺组织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对前列腺癌组织并无较高的特异性。约有1/3的前列腺癌患者血PSA值在正常范围,同时,PSA检测不能鉴别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疾病,这也影响到了PSA的诊断价值。因此对于不能指诊到的前列腺癌,若PSA值大于10.0ng/ml则应考虑前列腺穿刺活检做进一步的检查;若PSA值大于4.0ng/ml,也要考率做进一步的检查。一

3.0T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及MRS对老年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观察

3.0T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DCE- MRI)及MRS对老年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 诊断价值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3.0T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及MRS对老 年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院内行前列腺疾病检查患者75例为 观察对象,经病理确诊前列腺癌患者25例,前列腺增生50例,均行DCE-MRI及MR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参照,观察诊断精准度。结果:DCE-MRI检查中,分别 在2min、1min、21s时对比,前列腺癌患者信号值均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 0.05)。MRS检查中,前列腺癌组患者的(Cho+Cr)/Cit、Cho/Cit值均高于前 列腺增生患者(P<0.05)。以病理结果为标准,75例患者中25例阳性,50例 阴性,经DCE-MRI检出阳性19例,精准度76.00%,经MRS检出阳性18例,精准 度72.00%,经DCE-MRI+MRS检出阳性24例,精准度96.00%,联合检验精准度高 于分别检验(P<0.05)。结论:DCE-MRI与MRS对于老年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相似,将两者联合应用可提升诊断精准度。 【关键词】前列腺癌;核磁共振;DCE-MRI;MRS 3.0T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dynamic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 and MRS in elderly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Wang Xue, Wang Zhangyu, Liu Zhengyang, Liu Lina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Daqing Longnan Hospital 163453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3.0T dynamic enhanced MRI technology (DCE-MRI) and MRS in elderly

2022-2023年医学影像学期末复习-MRI诊断学(本科医学影像学)考试题库全真模拟卷3套(含答案

2022-2023年医学影像学期末复习-MRI诊断学(本科医 学影像学)考试题库全真模拟卷3套(含答案)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 第1卷 一.综合考核题库(共30题) 1.软组织脂肪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章节:第九章难度:) A、T1WI为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 B、T1WI为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 C、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D、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 E、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中等信号 正确答案:B 2.下述桥小脑角区肿瘤,哪种“钙化率最高”(章节:第二章难度:) A、脂肪瘤 B、听神经瘤 C、脑膜瘤 D、表皮样囊肿 E、三叉神经瘤 正确答案:C 3.MRI对脑干、幕下区、枕骨大孔区等部位病变的显示不及CT(章节:第二章难度:3) 正确答案:错误4.MR对比剂的增强机理为(章节:第一章难度:) A、改变局部组织的磁环境直接成像 B、改变局部组织的磁环境间接成像 C、增加了氢质子的个数 D、减少了氢质子的浓度 E、增加了水的比重 正确答案:B 5.下列影像学方法,哪个可直接显示脊髓(章节:第九章难度:2) A、X线平片 B、超声 C、CT D、MRI E、PET 正确答案:D 6.在颈椎MR检查中,消除运动伪影和鬼影的方法有(章节:第九章难度:3) A、改变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方向 B、流动补偿技术 C、周围门控和心脏门控技术 D、预饱和技术 E、以上全对 正确答案:E 7.显示下列结构MR最好,但哪项除外(章节:第九章难度:) A、半月板 B、关节软骨 C、韧带 D、肌腱 E、骨皮质 正确答案:E 8.目前MRI用哪种元素原子核来成像(章节:第一章难度:1) A、氦 B、氧

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

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 前言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储存精液。前列腺疾病是男性常见的疾病,其中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核磁共振(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于前列腺癌的检测和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 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PI-RADS)是一个用于描述前列腺MRI图像特征和对应潜在癌变风险的系统。PI-RADS将MRI图像特征分为5个等级,其中4-5级表示高度可疑恶性肿瘤,1-2级表示低度可疑良性结节或正常组织。3级则表示不确定区域。 在PI-RADS版本2中,3级被定义为“可能有恶性肿瘤”的区域,但概率较低。这意味着检测到3级区域时需要更多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癌变。 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是指PI-RADS版本2中3级区域。 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的意义 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表示存在一些MRI图像特征,但不能确定是否为癌变。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癌变。 对于前列腺癌筛查,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在PI-RADS版本2中,4-5级区域需要进行生物组织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癌

变。而对于3级区域,则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来决定是否进行生物组织检查。 对于已经诊断出前列腺癌的患者,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肿瘤的危险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如何进行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 前列腺MRI图像通常由多个序列组成,包括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等。这些序列提供了不同方面的信息,可以用来评估前列腺组织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等。 在进行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时,需要对每个前列腺区域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5个等级。评分标准包括信号强度、形态、边缘、弥散和动态增强等方面。 评分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生物组织检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的诊断意义 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表示存在一些MRI图像特征,但不能确定是否为癌变。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癌变。 对于已经诊断出前列腺癌的患者,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肿瘤的危险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低危患者,可以采用观察或保守治疗等方法。而对于高危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或放疗等治疗。总结 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是一个用于描述前列腺MRI图像特征和对应潜在癌变风险的系统。PI-RADS将MRI图像特征分为5个等级,其中3级表示不确定区域。前列腺核磁共振评分3分表示存在一些MRI图像特征,但不能确定是否为癌变。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检查来确定是否

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MR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前列腺疾病患者实施病情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84例治疗后确诊为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前首先采用B超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将其定义为对照组,再采用MRI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前列腺疾病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研究组前列腺疾病诊断的误诊率(3.6%)和漏诊率(11.9%)明显低于对照组(8.3%、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诊断符合率为8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RI技术对患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实施病情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将该项技术作为前列腺疾病鉴别与诊断的常规方法。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疾病;诊断 前列腺疾病属于老年男性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包括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两大类型。目前在我国,前列腺癌疾病的发病率虽然还没有达到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也呈现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上述两类疾病在临床上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患者的预后情况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治疗前对病情实施正确的诊断和鉴别就显得尤为重要[1,2]。本次对应用MRI技术对患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实施病情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在治疗后确诊为前列腺疾病的患者84例。其中已婚患者80例,未婚患者4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60.7±1.5)岁;患者前列腺疾病患病时间1~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1±1.4)个月。 1. 2 方法研究对象在治疗前首先采用B超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将其定义为对照组。再采用MRI技术对患者病情实施诊断,首先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应用本院现有的MRI扫描仪,对患者的前列腺部位实施全面的扫描操作,成像序列主要包括:盆腔轴位T1WI及T2WI序列,矢状位T2WI序列,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像。每例患者应该至少进行2次平面扫描,对于一些疑似病灶区、病灶周围的相关组织区域,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多进行几次扫描操作,但操作应该尽量避免周围存在的一些脂肪及直肠内部的气体所产生的影响[3],将其定义为研究组。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前列腺疾病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前列腺疾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前列腺癌的MRI分期与病理对照

前列腺癌的MRI分期与病理对照 陈敏; 王文超; 杨正汉; 李飒英; 赵伟峰; 蔡葵; 周诚; 钟晨阳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04(002)002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前列腺癌分期和病理对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病理证实的局限性前列腺癌行术前MRI分期,并以此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病理分期结果,评价诊断性实验结果。结果本组30例前列腺癌中,MRI分期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B期)21例,4例术后病理报告为C期,19.1%(4/21)的病例MRI分期偏低,9例C期病例1例术后为B期,分期偏高,另1例术后为D期,分期偏低。MRI分期对局限于前列腺内肿瘤的阳性预测(PPV)为80.9%;对浸润包膜及包膜外肿瘤的阴性预测(NPV)为88.9%。MRI对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预测更具有特异性和较高的准确性,能更好地预测前列腺癌的病理结果(x2=3.145,P=0.023)。结论 MRI能更好地预测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对前列腺包膜及包膜以外浸润的肿瘤能进行更准确的分期。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陈敏; 王文超; 杨正汉; 李飒英; 赵伟峰; 蔡葵; 周诚; 钟晨阳 【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 卫生部北京医院泌尿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R737.25 【相关文献】

1.临床分期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前列腺癌分期的临床意义 [J], 钟晨阳;邓庶民;陈敏;刘明;王文超;赵伟峰;万奔;王建业 2.前列腺癌MRI、PET/CT分期与临床分期的初步对照研究 [J], 修志刚;秦俭 3.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及CT、MRI分期准确度比较 [J], 寇瑞东 4.MSCT、MRI检查对中低位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结果与腹腔镜术后病理对照分析 [J], 刘颖;刘鲁;徐永鸿 5.高分辨MRI成像技术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病理对照研究 [J], 冯超;卢方明;李晓敏;李晓军;马立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cwg3 前列腺癌诊断标准

pcwg3 前列腺癌诊断标准 PCWG3前列腺癌诊断标准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为了规范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国际前列腺癌工作组(PCWG)于2016年发布了第三版前列腺癌诊断标准(PCWG3)。 PCWG3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 PSA是前列腺癌的重要标志物,PCWG3标准将PSA水平分为三个等级:低风险(PSA<10ng/ml)、中风险(PSA 10-20ng/ml)和高风险(PSA>20ng/ml)。此外,PSA速率(PSA变化率)也是评估前列腺癌进展的重要指标。 2.数字化前列腺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前列腺癌的位置、大小和分级。PCWG3标准建议对于PSA水平高于10ng/ml 的患者进行MRI检查。 3.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包括前列腺穿刺活检和手

术切除组织检查。PCWG3标准建议对于PSA水平高于20ng/ml的患者进行组织学检查。 4.前列腺癌分级 前列腺癌分级是根据组织学检查结果确定的,分为Gleason评分6-10级。Gleason评分越高,代表癌细胞越恶性。 5.前列腺癌分期 前列腺癌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和是否转移等因素确定的,分为T1-T4期。分期越高,代表癌细胞越恶性。 PCWG3前列腺癌诊断标准是一套全面、科学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前列腺癌,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患者应该定期进行PSA检查和数字化前列腺磁共振成像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前列腺癌。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PSA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PSA诊断前列 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 原(PSA)在前列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被武警黑龙江省总队 医院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80例和8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将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DCE-MRI及血清PSA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8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分为前列腺癌 组和良性前列腺癌组,分析DCE-MRI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 观察并比较DCE-MRI参数,分析所有患者血清中PSA表达水平。结果:8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中有53例前列腺癌,27例良性前列腺癌,DCE-MRI的准确率、灵 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25%、88.69%、81.48%;前列腺癌组DCE-MRI参数ADC值低于良性前列腺癌组和对照组(P<0.05),容积转运常数(K trans)和速率常数 (K ep)均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癌组和对照组(P<0.05);前列腺癌组血清中PSA 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癌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DCE-MRI联合PSA检 测能够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前列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腺癌、腺 鳞癌、尿路上皮癌、导管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其中,前列腺腺癌占所有前列腺 癌的95%以上。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世界 卫生组织(WHO)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全球前列腺癌患者占比恶性肿瘤总数 的7.3%,其发病率为10%,死亡率为8.1/10万人[1]。前列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在55岁以上的男性中高发。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有研究指出,前列腺癌 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饮食习惯、性生活等。早期前列腺癌 的临床症状较隐匿,随着肿瘤进展往往会伴随进行性排尿困难、尿频尿急、血尿

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T2WI是一种结构成像技术,通过测定组织中水的含量和分布来显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差异。前列腺组织在T2WI中呈现高信号,而前列腺癌则呈现低信号。T2WI可以清晰显示前列腺癌的位置、大小和边界,对于评估前列腺癌的局部浸润程度和周边组织的受累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WI是一种功能成像方法,利用水分子在组织中的弥散情况来揭示组织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状态。前列腺癌组织由于细胞密度增加和细胞膜通透性降低而呈现高信号,而正常前列腺组织则呈现低信号。DWI可以辅助T2WI来提高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特别是对于那些T2WI表现不典型或边界不清晰的病灶。 磁共振T2WI和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多方面的临床价值。它可以帮助医生明确前列腺癌的位置、性质和范围,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治疗进程的监测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前列腺癌的分级和分期,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和累及范围,从而为临床治疗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它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精准定位,提高活检的准确性和阳性检出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次数和并发症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磁共振T2WI和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前列腺组织的解剖位置复杂、邻近组织结构丰富,T2WI和DWI在前列腺癌的检出和定位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小的非典型病灶。由于前列腺组织的解剖生理特点,T2WI和DWI对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和分型评估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良性增生病变或炎症可能会表现为与前列腺癌相似的影像学特征,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磁共振T2WI和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影像学方法的不断创新,相信磁共振T2WI和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DCE-MR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和DWI(弥散加权成像)作为两种常见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介绍DCE-MRI联合DWI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一、DCE-MRI和DWI技术原理和特点 1. DCE-MRI技术原理和特点 DCE-MRI是通过连续拍摄多个磁共振图像,观察患者体内对比剂的动态增强情况,以反映组织内血流灌注情况。它能够客观地显示肿瘤组织的血管供应情况,揭示前列腺癌的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于癌细胞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DWI技术原理和特点 DWI是利用水分子在组织内弥散运动的不同程度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密度。前列腺癌组织由于细胞增生密度增加,细胞间隙减少,导致水分子的自由弥散受到限制,从而在DWI成像中呈现高信号。DWI成像可以客观地显示前列腺癌组织的浸润范围和肿瘤细胞的分布情况。 1. 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提高 由于DCE-MRI和DWI两种技术各自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它们的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优势,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DCE-MRI可以显示肿瘤的血管灌注情况和形态特征,对于局部浸润和转移的判断有重要帮助;而DWI则可以揭示组织的细胞密度和浸润情况,对于早期小灶的检出有更好的表现。DCE-MRI联合DWI可以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 2. 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 DCE-MRI和DWI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和浸润范围,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通过DCE-MRI可以观察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血管灌注度、时间-强度曲线等,对于肿瘤的生长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DWI可以客观地显示肿瘤的细胞密度和浸润程度,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生长速度和浸润深度,为手术治疗和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3. 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DCE-MRI和DWI技术还可以用于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监测和预后预测。通过连续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的血管灌注情况和细胞浸润情况,可以客观地评估治疗的效果和肿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