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6页《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知识间的联系

1.已有知识经验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另外,本课内容还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与本知识相关的内容有: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对后续学习的经验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之后学习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另外,学习分数,特别是学习约分、通分,也是以此为基础。还有,在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有序

思考的能力。

一、例题解读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例2教学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例3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和最后总结因数和倍数的特征。下面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例2教学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本节课知识是数论初步知识属于纯数学,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因此教材直接提出问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呈现小男孩的思考,意图展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思考过程。这里根据因数的概念按顺序给出了两个除法算式: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之后以省略号引导学生按顺序列出剩余除法算式: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学生再往后写18÷6=3,会发现找到的因数与之前重复,不用再写。这样学生一对一对地找出了18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引导学生从小到大依次写出18的因数。

小天使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找的?”,意图对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梳理总结,既可以根据因数的概念用除法去找,也可以用乘法。

用集合图表示出18的全部因数,为后面用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打下基础,并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意图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找一个

数的因数的方法,初步感知一个数的最小、最大因数及因数的个数的特征。

(二)例3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同例2,教材直接提出问题:“2的倍数有哪些?”。

教材呈现小女孩的思考。因为被除数相当于积,所以求2的倍数可将2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相乘得到。这里按顺序给出了三个乘法算式,之后以省略号引导学生继续写,学生在列乘法算式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列不完的,因此,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材给出“2的倍数有2,4,6,…”,教给学生如何书写。

小天使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找到2的倍数的?”进一步对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梳理总结,既可以用乘法去找,也可以根据倍数的概念用除法。

接着同样用集合图表示出2的倍数,为后面学习用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3的倍数有哪些?5呢?”,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初步感知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有无最大倍数及倍数的个数的特征,也为之后学习最小公倍数打下基础。另外,结合例3中2的倍数,也为后面学习2、3、5的倍数的特征做准备。

(三)总结因数和倍数的特征。

教材提问“从上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分别是什么,

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个数的结论,在其中渗透从个别到全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归纳思想方法。这也为之后学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主要教学环节的建议

(一)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交流。

预设1: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预设2: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预设3:思路不是很清晰,一个一个地试。

(3)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归纳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了18的因数,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列乘法或除法算式找。)

师: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每次能找出两个因数,而且不重复、不遗漏。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呈现列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从最小的非0自然数1找起,一直找到它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地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交流分享,体验各种不同找法,在比较中感悟优化。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图示法(如下图所示)。

【设计意图】用集合图表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为后面用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打下基础。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不同方法后,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体会“一对一对”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避免遗漏或重复。另外,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最小因数”的特征。

(二)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展示找到的倍数及方法。

预设1: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4÷2=2,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6÷2=3,所以6是2的倍数。……

预设2: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预设3: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试,如用4÷2,6÷2……看能不能得到整数商。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写不完的我们用省略号“……”表示。)

(4)提炼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这些方法里面,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

(一般用乘法,用2分别去乘非零自然数,得到的积都是2的倍数。)

2.明确2的倍数的表示方法。

师: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图示法)

3.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最小倍数”的特征。

(三)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1.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呈现之前的18、30、36的因数及2、3、5的倍数)

2.讨论交流。

3.归纳总结。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教学体会及注意事项】

教学体会: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交流,在交流辨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虽然用时比较长,但是效果很好。

注意事项:

1、在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与别人的相同,所以在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要了解到各种不同的方法,展示时才会有条不紊。在交流方法时,可以先让答案不完全的学生交流,再让有序思考的学生展示,让学生经历逐步优化的过程。

2、关于抽象概括因数与倍数的特征:教材是在教学完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之后,回顾找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因数与倍数的特征。这样教学,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在这里提问,学生并不难发现,而且在这里进一步总结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

或者考虑到学生对因数倍数容易混淆,可以在教学完例2找一个数的因数并进行相应练习后,及时总结因数的特征。同样在教学例3找一个数的倍数及相应练习后,总结倍数的特征。最后课堂总结时可以将两者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区分,加深学生印象。

无论哪种,教师在呈现时,要有意识地方便对比。

3、本页教学内容没有专门设计“做一做”部分,但在每一个例

题后都有相应的练习,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这些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及时巩固。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2)出示:20×3=60,36÷4=9。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提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吗?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么表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和教学建 议 《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5页《因数和倍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三、知识间的联系 1.已有知识经验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整数的认识包括: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内容包括: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2.对后续学习的经验 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知识后,为后面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学习约分、通分,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些知识打好了基础。 四、例题解读 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而它又属于数论初步知 识是纯数学内容,也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材在引入因数与倍数概念时去掉了可有可无的实际情境,直接给出除法算式。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例1将9个除法算式以有无余数的标准进行分类,引出概念并举例说明,以及最后的“注意”这三部分。下面我

根据这三部分对教材进行详细解读。 (一)例1:将9个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 由整数除法算式引出,通过让学生对整数除法算式进行分类,体会没有余数(整除)的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同时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作准备。 (二)引出概念---举例说明 在分类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共同属性。由具体到抽象引出概念。教材举例:“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再由抽象回到具体,举例说明概念。这样的思维转换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概念,切实掌握概念。 “说一说第一类中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通过让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体会“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三)“注意” 教材在这里指出了本单元中数的研究范围是大于0的自然数。是考虑到以后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 五、主要教学环节的建议 本节课主要知识的教学可以按以下过程开展:除法算式→学生自己尝试分类→引出概念→举例说明→注意(一般不包括0)(一)学生尝试自己分类 通过分类,抽象概括出每类算式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的算式特点。为后面学习因数倍数概念做准备。 (二)引出概念和举例环节 由具体的算式到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的共同属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由表达,在讨论和思考中相互促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举例是对概念理解运用的一种常用的方式,通过举例内化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通用9篇) 两个正整数相乘,其中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倍数是指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整数整除,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今天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利用摆小飞机队形这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理解这二个概念,对于后面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名称并不陌生。学生可能会将乘法和除孤立开来,不能沟通联系,往往认为“乘法中有因数,除法中有倍数”。学生还有可能受前认知的干挠,往往把倍数认识是二年级的“倍的认识”,而不是“整除条件下的倍数”。学生对整除中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乱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倍数和因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会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思维的有序性。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依托原有认知活动中建构概念。 1、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五年级4个班同学参加国庆活动分班训练。每班要排成4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可以怎样站队呢?这4个班的人数分别是:18、20、

五年级数学下册《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五年级数学下册《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 议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6页《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知识间的联系 1.已有知识经验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另外,本课内容还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与本知识相关的内容有: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对后续学习的经验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之后学习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另外,学习分数,特别是学习约分、通分,也是以此为基础。还有,在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一、例题解读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例2教学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例3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和最后总结因数和倍数的特征。下面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例2教学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本节课知识是数论初步知识属于纯数学,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因此教材直接提出问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呈现小男孩的思考,意图展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思考过程。这里根据因数的概念按顺序给出了两个除法算式: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之后以省略号引导学生按顺序列出剩余除法算式: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学生再往后写18÷6=3,会发现找到的因数与之前重复,不用再写。这样学生一对一对地找出了18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引导学生从小到大依次写出18的因数。 小天使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找的?”,意图对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梳理总结,既可以根据因数的概念用除法去找,也可以用乘法。 用集合图表示出18的全部因数,为后面用交集图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打下基础,并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意图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初步感知一个数的最小、最大因数及因数的个数的特征。 (二)例3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同例2,教材直接提出问题:“2的倍数有哪些?”。 教材呈现小女孩的思考。因为被除数相当于积,所以求2的倍数可将2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相乘得到。这里按顺序给出了三个乘法算式,之后以省略号引导学生继续写,学生在列乘法算式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列不完的,因此,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材给出“2的倍数有2,4,6,…”,教给学生如何书写。 小天使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找到2的倍数的?”进一步对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梳理总结,既可以用乘法去找,也可以根据倍数的概念用除法。 接着同样用集合图表示出2的倍数,为后面学习用交集图表示两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不清,为了使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生活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

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个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学生在举例子时说出来的数是无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找出3的倍数,促使学生去关注思想方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有序地写出2、5的倍数,然后在整体观察2、3、5倍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念的能力。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从例中看出4、3、6、2、12、1都是12的因数,那我们可以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先让学生独自找36的因数,再指名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找的,通过几位学生找的方法的比较得出较合理的方法。接着又找了15、16的因数,归纳出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四)全课小结 (五)巩固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补充了两个练习: 1、判断题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出示几张数字卡片。从中选择只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比谁选择得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对数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我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 重点确定为: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确定为: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教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

(2020年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能根据质数和合数的特点正确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4、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5、3的倍数的特征。 2、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根据质数和合数的特点正确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3、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 四、教学措施: 1.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并且有些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课堂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3.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知识之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潜在认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 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找倍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系统化。 2.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非0自然数的范围内,这就避免了一些学生不必研究的问题。这个单元学习的知识,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与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属于高年级,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缺乏学习的主 动性。一个班级大约一半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 2.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以全面、持续、和谐为发展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符号感和数感。 学情分析:

1.通过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使学生掌握数与代数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的习惯。 4.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能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建议: 1.教学时,教师必须结合教材设计适当的、贴近生活的实际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本单元概念较多,学生不易区分。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地将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区分这些概念。 3.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发现数的特征。 4.本单元有许多学习活动,在教学时要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以及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 课时安排: 1 因数和倍数 2课时 2 2、5、3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 3 质数和合数 2课时

五年级下数学说课因数和倍数_人教版新课标

五年级下数学说课-因数和倍数人教版新课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对数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我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确定为: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教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叫钟正民,在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中心小学人教,今天我说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它是学习2、5和3的倍数特征以及学习素数和合数的重要根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那么运算的重要根底。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五年级数学水平比拟好,在教学中我争取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在探索中,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

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各数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操作、合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稳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防止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从上课开始,就让学生利

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备课分析

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备课分析 《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备课分析》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掌握倍数的特征。 五、新旧教材的对比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约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六、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 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关系 因数和倍数例1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偶数 2的倍数的特征

2、3、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质数和合数 例1 找100以内的质数 七、教材建议 本单元建议6课时左右 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现在的具体做法: (1)出示情境图:(两排飞机,每排6架)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以2x6=12为例,从数学的角度看,可以说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反过来,还可以说,12是2倍数,12也是6倍数。根据“4×4=16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此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3个概念:①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②能够根据算式灵活的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③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非常容易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及除法算式中的倍发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出错的现象,用大量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1)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2)“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3)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0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是0的因数。但是考虑到以后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如讨论0和5的最大公因数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数学意义,再如,如果把0考虑在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0,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价值。因此,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节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对数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我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倍数和因数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它是学习2、5和3的倍数特征以及学习素数和合数的重要基础,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倍数和因数”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五年级数学水平比较好,在教学中我争取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上课开始,就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 6×2=12 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

《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板块中数的认识,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 二.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各节的内容编排体系如下表: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2、5和3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和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和偶数,能正确判断奇数和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和偶数相加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四.《因数与倍数》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二)课标解读 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注重概念的建立,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 本单元中概念的建立,多需要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只有将概念融入到具体的例子中,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建立,首先是观察9个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共同属性。由整除的本质,过渡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表明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性。又如,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逐步形成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促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与记忆概念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而且所涉及到的概念又多,有些概念如质数与合数,很难结合儿童生活的实例诠释其意义,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相应的教学对策之一,就是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例如,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就容易理解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所以一个数的因数个数一定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乘1,乘2,乘3……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所以一个数的倍数个数必然是无限的,因此没有最大的倍数。 又如,偶数、奇数概念是由倍数概念引出的,质数、合数概念是由因数概念引出的,这些概念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以是否是2的倍数为标准,可以将自然数分为偶数、奇数两类;以所含因数的个数为标准,可以将大于0的自然数分为1、质数、合数三类。这些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所学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概念链,从而依靠理解来促进记忆。 3.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总结的完整过程 在这一单元的内容中,2、5、3的倍数的特征,100以内的质数表,以及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等,都是比较典型的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课题。教学时,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让他们经历从举例考察到分析综合,从猜想到验证,最后归纳总结的过程,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同时学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处理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由于五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负整数,因此,本单元的整数与自然数同义。整数与自然数都包括0,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0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是0的因数。特别地,因为0是2的倍数,2是0的因数,所以0是偶数。 但是,考虑到以后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例如,讨论0和5的最大公因数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数学意义。再如,如果把0考虑在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0,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教材指出本单元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有了这一规定,教学时就不必处处强调“大于0”。在学习负数之前,学生说“整数”或“自然数”都可以的。五.与旧教材的联系与区别: 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出现整除的概念,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由整数除法算式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因数和倍数》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提到: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些活动目标,让学生在宽松、快乐、自主、合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由旧知导入新知,激发探究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五年级的学生对数已经有了丰富的认知,鉴于这一点,在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增、螺旋上升的方式,步步深入,轻松引出新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本节课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结合概念,先自主找,通过找15的因数,探索找因数的两种方法,利用除法或乘法来找,在自主找18因数的基础上,师生、生生交流,探讨怎样找

才不能不遗漏,又不重复。通过大家的交流碰撞出最有的策略。 在发现因数和倍数的规律上,更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交流互动,总结归纳,体会自主发现的乐趣,在发现结论时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整堂课中,用数字贯穿始终,让学生都成为数字王国中的一员,在让大家帮找自己找因数,和最后的自我介绍,找朋友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新知,发现新知,使在开心的数学课堂上获取数学知识,充分的展现了孩子的快乐与美好。 《因数和倍数》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整个这一单元安排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加减法之前,有它独到的基础性和铺垫性。 从知识准备来看,踏实的有关整数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夯实了基础。本课所涉及的因数和倍数,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作为对整数性质的深入研究课,是在学生充分认识整除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充足的有关整数知识的准备,在之前有关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的学习,让学生积

小学数学_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由整除算式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设计: 一、认识因数和倍数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小明爸爸是小明的爸爸,小明是小明爸爸的儿子,我们能不能说小明是儿子,小明爸爸是爸爸呢? 生:不能。 师:其实在数学王国中一些数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2、分类感知。 出示除法算式: 12÷2=6 8÷3=2∙∙∙∙∙∙230÷6=5 19÷7=2∙∙∙∙∙∙5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师:如果让你把这些算式分分类,你准备怎样分? 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分成两类。第一类:

8÷3=2∙∙∙∙∙∙219÷7=2∙∙∙∙∙∙5他们商是有余数的; 第二类: 12÷2=6 30÷6=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商是整数和有限小数。 生2:分成两类:第一类: 12÷2=6 30÷6=5 20÷10=2 21÷21=1 63÷9=7商是整数; 第二类: 8÷3=2∙∙∙∙∙∙∙∙∙219÷7=2∙∙∙∙∙∙∙∙∙59÷5=1.8 26÷8=3.25 商是小数或有余数。 生3:分成三类:第一类: 12÷2=6 30÷6=5 20÷10=2 21÷21=1 63÷9=7商是整数; 第二类:8÷3=2∙∙∙∙∙∙∙∙∙219÷7=2∙∙∙∙∙∙∙∙∙5; 第三类:9÷5=1.8 26÷8=3.25 师: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方法也不同,今天我们就在第二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3、学习因数与倍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4、师:说一说第一类的其他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尝试说一说。 师:在12÷2=6中,能简单地说12是倍数,2是因数吗? 生:不能这样说,要说请12是谁的倍数,2是谁的因数。 师:大家都知道除法和乘法是互为逆运算,我们根据12÷2=6你能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生:6x2=12 师:根据6x2=12,我们可以说12是6和2的倍数,6和2是12的因数。同位相互说乘法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是指非0的自然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分析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 分析9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分析 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倍数和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2、 3、5的倍数的特征。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和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 练习背景: 学生在练习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倍数、因数、奇数、偶数、素数、合数的意义。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及其特点。学生还在学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发现了2、5、3的倍数的特征,根据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学习完这些概念后,很有必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个梳理与练习,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

掌握。所以教材安排了两课时的练习,第一课时练习有关倍数和因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第二课时主要以练习素数和合数概念为主,以及这些概念的比较与区分。本课是在第一课时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提高练习。通过本课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各个概念,区别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练习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概念,上节课我们针对有关倍数、因数的概念以及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除了这些我们在这单元还学习了什么概念呢? (设计意图:在练习之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旧知进行回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回忆,我估计学生都能想到还学习了素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 指出: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就素数和合数概念以及前面的几个概念进行一个综合练习。 二、基本练习: 1、仔细推敲,对号入座。 在2、15、6、10、45这些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自己举个例子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说一说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