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创新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创新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创新教案【第1篇】

教学内容:

7--16页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掌握一般方法,学会用常见的几种形式表达。

2.经过多次的求解经历过程,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是可数的,自然得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自己;而倍数是无法写完全,也就是说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也是自己。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常用方法及常用的几种书写表达形式教学难点:

完整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答】

根据下面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

4×9=36 25×40=100032×7=224

【解答题】

18的因数有哪些?10是哪些数的倍数?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教学:

(1)你还能找出18的因数码?并说出你的找法(要板书)。

(2)小比赛。看谁既快又能完整地把30和36所有因数找出来(基础练习)?

(3)分享冠军经验(介绍方法)。

(4)咱们再来一次寻找32和48的所有因数的比赛(基础练习)?(5)请你试着把18所有找出的因数表述出来。(如果学生能用常见的两种表达最好;如果不能需要教师的引导)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有可能是乱的):

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

(6)通过眼看,自我感觉调整这些因数最好按序排列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按大小顺序):

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

(7)做基础练习第2题

【小结】1.寻找的方法

2.能否找全?

(1)让学生自己尝试找

(2)有没有发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3)如何表达?

(4)找出3和5的倍数

【小结】1.寻找的方法

2.能否找全?

(三)巩固练习(10题)

【基础练习】

1.用尽快的速度找出30、36、32和48的所有因数?

2.填空。30的因数有: 36的因数有:

32的因数有 48的因数有

3. 5的倍数有: 3的倍数

【提高练习】

1.分别写出17的因数和倍数,再写出28

2.找因数和倍数相同吗?

【拓展练习】数学小知识:了解完全数。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

课后反思:

有的学生认为某个数的最小倍数是0倍,因此最小倍数是0。要向学生强调,小学阶段学倍数不涉及到0,因此,某个数的最小倍数应该是它的1倍。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创新教案【第2篇】

教学内容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初步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数的所有倍数。

2、学生经历探索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教师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倍数和因数

教学难点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结合“水果店”情境图,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谈话引入。

2、出示水果店情境图。

(1)学生活动:找一找。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我能找到几个?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提示:还有要补充的吗?(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图中隐含的数字,比如0,1/2等。

(3)学生活动:分一分。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单独活动,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全班再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为下面教学自然数和整数做准备。

(4)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揭示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什么样的数是整数?并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和巩固。

二、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1、解决: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5×4=20(元)

2、利用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1)说明含义。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需进一步使学生明确,20是4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并通过一定的例证进一步说明。

(2)举例说明。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关系。(3)练习:说一说。第3页“说一说”先自己试说,同桌之间交流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3、说明研究倍数和因数的范围。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相机给出“只在自然数(零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这个规定。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第3页:找一找。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先自己找出7的倍数,小组内交流自己找的方法。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在比较后得出用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使学生领悟到:这个数是7的倍数,那么7同时也是这个数的因数。通过试一试:你还能找出7的其它倍数吗?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2、同桌练习:你写我说。在学生弄懂题目意思后,再开展活动。活动后让中后生进行全班交流。

3、比一比:看谁找的快。(1)自己找,比比谁找的快。要求作出各自的符号。(2)组织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好,比比谁找的对。(3)归纳。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为学习公倍数作准备。

4、独立练习。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交流时,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进一步明确方法。

5、讨论:根据除法算式如何说倍数和因数。例如:15÷3=5.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元?

5×4=20(元)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创新教案【第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同学们,今天有幸给大家上一节数学课,此刻我们是什么关系呢?嗯,师生关系。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人与人之间有着好多种关系,就如我们的师生关系一样,可是上完这节课后,我更想和同学们成为220 与284 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些关系单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课始给学生创造一个220 与284 的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今天的课堂。】

一、由“数”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每天都在和数打交道,那我们到底研究过哪些数呢?一起来回顾一下,请看。在数的星空里,有我们曾经研究过的数,不同的数有着不同的含义,这里有我们学过的整数、分数,还有小数。有了对数的认识,后来我们学会了用数和运算符号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算式,不同算式就表示不同的数量关系,大家看,这里有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还有除法。今天的数学课,

我们将继续研究藏在数和算式中的奥秘。

(视频播放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对数的认识,再由对数的认识转移到算式中来,从而引出今天教学的“因数与倍数”是隐藏在算式中的数与数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认识因数与倍数

师: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准备球操表演,要求排成每行一样多的队形。你有几种排法呢?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画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想法就更棒了。

(学生画出来,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画的是圆圈,每排6 个,画了2 排,算式是6×2=12。

师:嗯,你是排数×每排人数=总数。哪种排法也可以用这个算式呢?生:每排2 个,有6 排。

师:那么这两种排法我都用2×6=12 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排法吗?

(学生列出了1×12=12、2×6=12、3×4=12、12÷1=12、12÷2=6、12÷3=4)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我都把它们一一记录了下来。你可别小瞧这些算式,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藏在这些算式里面。(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师:我们以2×6=12 为例,在数学上我们称2 是12 的因数,12 是

2 的倍数,6 也是12 的因数,12 也是6 的倍数。你能像我这样,从另外几个算式中选一个说一说吗?

师:同学们说得真完整,那么你能再举几个其他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举例子)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例子。可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个这样的算式中都能找到这样的关系,一节课也说不完,谁能用一个或者几个算式来总结一下呢?

生:因数×因数=倍数。

师:应该是因数×因数=积。这里的因数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名称,它可以为任意数,和这节课学的因数不一样。但是你想到了用汉字来代替数字,是个好主意。

生:a 是b 的因数,b 是a 的倍数。

师:你说得可真棒,想到了用字母表示数。

师:那你能把这两个字母放到算式中再说一下吗?

生:a×c=b,a 是b 的因数,b 是a 的倍数。

师:你把它们放到了乘法算式中,真棒,还有吗?

生:b÷a=c,a 是b 的因数,b 是a 的倍数。

师:从同学们说出的算式中,我还能感觉到c 也是b 的因数,b 也是c 的倍数。

师:看来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我们可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但不能说 a 是因数,b 是倍数。(板书:

依存)并且我们今天说的因数和倍数是有研究范围的,算式中的三个数只能为非零自然数。你能说个非零自然数吗?

生:1、2、3、4……

师:还有很多。这个范围包括和0.1 吗?

生:不包括。

师:为什么?

生:是分数,0.1 是小数。

生:从1 倍开始。

1.判断:5 是因数,10 是倍数。

师:你能改正它吗?5 是10 的因数,这句话让你想到了哪个算式?生:5×2=10。

师:你还能想到哪两个数的因数、倍数关系?

师:看来我们能通过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2.判断:因为9.6×2.5=24,所以9.6 是24 的因数,24 是9.6 的倍数。

师:不对,因为因数倍数的研究范围只是非零自然数,9.6 是小数,本节课我们不研究含有小数或分数的算式。9.6 和2.5 都不是24 的因数,24 该着急了,它的因数都有谁呢?你能帮它找找吗?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练习单》上,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教师收集两份学生作品,一份乱写但是没有写全的,一份写全且按顺序写的)

师:哪个同学写得更好一些?

生:第二份。

师:为什么呢?

生:有顺序,写全了。

师:有顺序?什么顺序?从几开始的?

生:从1 开始。

师:看来从 1 开始,依次一对一对地找,再用有序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现在就用这种有序的方法,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数字并找出它的所有因数吧。

[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展示,你有什么发现?注意对6(完美数)、60(100 以内因数最多的数之一)、72、96 的寻找]

发现:每个数的因数都是从1 开始的且最大是它本身。

师:如果用语文上的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有始有终。以 1 开始,以它本身结束。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板书:有始有终 1 本身有限的)

师: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呢?请同学们找一下4 的倍数有哪些,你觉得几是4 的倍数呢?

生:8。

师:通过你说的这个数字我想到了一个算式——

生:4×2=8。

师:8 的确是4 的倍数。还有吗?

(板书每个算式)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师:通过写4 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写不完,4 的倍数是无限的。

(这里有的学生会说写完了,他写到4×9=36 就认为结束了)

师:你写完了,可真厉害。(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让其他学生说说想法)

师:的确是这样,4×1、4×2、4×3……4×100 都是4的倍数,可是老师5 秒钟就能表示出4 的所有倍数,你信吗?(教师开始写)师:老师写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省略号省略了我们想要写的好多这样的数。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你还能继续找出4的倍数吗?请把算式和4 的倍数写到《练习单》上。

师:从它的1 倍开始,依次一个一个地找,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师:请用这种有序的方法,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数字并找出它的倍数。(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几位学生进行展示,并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每个数的倍数都是从1 倍开始的,没有最大的倍数。

师: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有始有终,那一个数的倍数就是有始无终。这里的开始是指什么呢?结束呢?

生:开始是从1 倍起,没有结束。

师:现在请大家找出50 以内7 的倍数并把它们写在《练习单》上。生:7、14、21、28、35、42、49。

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一个数倍数的个数不是无限的吗?怎么能写完呢?

生:规定了范围。

师:看来规定了范围我们就可以把一个数的倍数写完,如果没有范围,那一个数倍数的个数就是无限的。

师:上到这里,本节课的知识就要结束了。本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呢?

总结:因数、倍数以及它们的特征。

师:没想到我们曾经那么熟悉的非零自然数中,还藏着这么神秘的关系。其实在浩瀚的数字星空中,还有好多神奇的数字存在呢。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6 象征着完美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6的因数有:1、2、3、6,除去6 本身,6=1+2+3,还有28,28 的因数有1、2、4、7、14、28,而28=1+2+4+7+14,像这样特殊的自然数,我们赋予了它一个美丽的名字——“完美数”也叫“完全数”。在中国文化里有:六谷(稻、粱、菽、麦、黍、稷)、六畜(马、牛、羊、猪、狗、鸡)、战国时期的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天上四方有二十八宿等等。6 和28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之所以熠熠生辉,是因为它是一个“完美数”。毕达哥拉斯还曾说过:“朋友是你灵魂的倩影,要像

220 与284 一样亲密”。220 与284 又有什么神秘之处呢?原来毕达哥拉斯发现,在自然数220 与284 之间,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关系。220 共有12 个不同的因数:1、2、4、5、10、11、20、22、44、55、110、220。如果不算220 它自身这个因数,那么220 所有因数的和正好等于284。而284 共有6 个不同的因数:1、2、4、71、142、284,如果不算284 它本身,猜一猜284 所有因数的和可能是多少?生:220。

师:你的真因数之和等于我,我的真因数之和又正好等于你,这对奇异的数真像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数学上,把具有这样特征的自然数叫做“亲和数”。毕达哥拉斯发现的220 和284 是人类认识的第一对亲和数,也是最小的一对亲和数。古时候,亲和数也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人们常把这两个数分别写在两个护身符上,认为佩戴这种护身符的两个朋友,就能保持良好且长久的友谊。近百年来,不断有新的亲和数被发现。现在人们找到的亲和数已经超过了1200多对。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难以用言语表达,在浩瀚的数字星空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的结尾,给学生220 与284之间关系的一个解释,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继续探索的想法。】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7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7篇) 因数和倍数教案篇一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 (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 (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4页例1和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如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整数乘法中还有另外一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出示12页的图1)观察上面的图,你看到了什么?用算式怎样表示?

(完整版)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二者是相互依存而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再引入到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观察下面的算式并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你能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生1:它们有些算式能除尽,有些不能除尽。 生2:有一些算式的商是整数,有一些不是。 师:你的意思是把它们分成两类: 2.师:今天我们就研究第一类算式。这一类算式的特点是什么? 在这样的整数除法中,如果商事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比如,12÷2=6,我们可以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在除法算式12÷6=2中,我们知道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再说一说?(生说) 师:请同学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在第一类中的算式,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师:谁能说一说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呢?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因数或倍数,它们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可以说5是30的因数,但不能说5是因数,30是倍数。 师:像这样的式子还有吗? 生说算式,并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合集五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合集五篇)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李海燕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经历数的整除的有关知识的整理复习过程,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进一步完成认知结构。 3、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

确的表达。 五、说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让学生经历数的整除的有关知识的整理复习过程,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进一步完成认知结构。 (二)巩固练习: 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六、课后反思 1、教学方法单一 2、课堂气氛不活跃 3、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第二篇:《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就刚执教的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因数与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它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比较抽象。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围绕因数与倍数展开教学的,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也为后期进一步学习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说学情】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创新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创新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创新教案【第1篇】 教学内容: 7--16页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掌握一般方法,学会用常见的几种形式表达。 2.经过多次的求解经历过程,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是可数的,自然得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自己;而倍数是无法写完全,也就是说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也是自己。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常用方法及常用的几种书写表达形式教学难点: 完整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答】 根据下面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

4×9=36 25×40=100032×7=224 【解答题】 18的因数有哪些?10是哪些数的倍数?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教学: (1)你还能找出18的因数码?并说出你的找法(要板书)。 (2)小比赛。看谁既快又能完整地把30和36所有因数找出来(基础练习)? (3)分享冠军经验(介绍方法)。 (4)咱们再来一次寻找32和48的所有因数的比赛(基础练习)?(5)请你试着把18所有找出的因数表述出来。(如果学生能用常见的两种表达最好;如果不能需要教师的引导)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有可能是乱的): 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 (6)通过眼看,自我感觉调整这些因数最好按序排列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按大小顺序): 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 (7)做基础练习第2题 【小结】1.寻找的方法 2.能否找全?

新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一) 教材分析: “因数与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后面还将学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和“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因数的有限与倍数的无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二)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 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 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2)出示:20×3=60,36÷4=9。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提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吗?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么表示?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第1篇】 倍数和因数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它是学习2、5和3的倍数特征以及学习素数和合数的重要基础,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倍数和因数”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五年级数学水平比较好,在教学中我争取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上课开始,就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 合作交流,认识倍数和因数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课认识因数和倍数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课认识因数和倍数说课稿(推荐 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课认识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第1篇】 说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21和2830和188和911和33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明白来解决,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资料。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取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能够。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状况。 (4)教师:就应怎样选取方砖来铺地呢 透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务必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dm、2dm、4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务必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务必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同学们,今天有幸给大家上一节数学课,此刻我们是什么关系呢?嗯,师生关系。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人与人之间有着好多种关系,就如我们的师生关系一样,可是上完这节课后,我更想和同学们成为220 与284 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些关系单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课始给学生创造一个220 与284 的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今天的课堂。】 一、由“数”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每天都在和数打交道,那我们到底研究过哪些数呢?一起来回顾一下,请看。在数的星空里,有我们曾经研究过的数,不同的数有着不同的含义,这里有我们学过的整数、分数,还有小数。有了对数的认识,后来我们学会了用数和运算符号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算式,不同算式就表示不同的数量关系,大家看,这里有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还有除法。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藏在数和算式中的奥秘。 (视频播放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对数的认识,再由对数的认识转移到算

式中来,从而引出今天教学的“因数与倍数”是隐藏在算式中的数与数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认识因数与倍数 师: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准备球操表演,要求排成每行一样多的队形。你有几种排法呢?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画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想法就更棒了。 (学生画出来,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画的是圆圈,每排6 个,画了2 排,算式是6×2=12。 师:嗯,你是排数×每排人数=总数。哪种排法也可以用这个算式呢?生:每排2 个,有6 排。 师:那么这两种排法我都用2×6=12 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排法吗? (学生列出了1×12=12、2×6=12、3×4=12、12÷1=12、12÷2=6、12÷3=4)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我都把它们一一记录了下来。你可别小瞧这些算式,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藏在这些算式里面。(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师:我们以2×6=12 为例,在数学上我们称2 是12 的因数,12 是2 的倍数,6 也是12 的因数,12 也是6 的倍数。你能像我这样,从另外几个算式中选一个说一说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因数和倍数-省赛一等奖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的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某些特征。 2、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能力,并在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2、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难点: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2、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12个小正方形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陶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语文水平,你能用“()是()的()”这样一句话来表示陶老师和你的关系吗? 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所发现。(二)认识倍数和因数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7、说一说(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于倍数和因数已经掌握得不错了。不过刚才陶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这五个数中那些数是36的因数?其实要找36的一两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由于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度,所以陶老师作几点说明:①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③想一想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如有困难可参照书本第71页。④写下因数,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作业纸上更好。(2)学生找完后交流:你是怎么找的?怎样找不重复不遗漏?(3)小结: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按一定顺序,一组一组地写出36的所有因数。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大家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产问题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数? 生:整数、分数、小数。。。。。。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先来一个整数的例子。 生:23、100 师:分数呢? 生:三分之一,五分之四 师:小数? 生:1.2,6.12 师:看来大家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其实数与数之间是有关系的,

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算式,请看大屏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因数和倍数 大屏幕出示算式 师:在心里把这些算式默念一遍,根据算式的特点你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只写序号就可以。 生分类 汇报:我们将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这些算式中“商”的情况,将它们分成了两类,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类算式中,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除法 生: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 师:是的,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生齐读一遍 师:在这段话中,我们又认识了因数和倍数这对好朋友,(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那你认为产生因数和倍数的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生说 师:再次观察这组算式,看看对你能有什么帮助吗? 生:在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没有余数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

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倍数和因数 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 16÷2=85+6=1118-6=12 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 3、。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1)先思考再尝试。 (2)交流和评价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与反思【第1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好处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透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好处,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好处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状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好处。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好处,简洁明了,同时为学习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就应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

因数与倍数教案

【篇一】因数与倍数教案2因数和倍数教案 2 因数和倍数 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是在整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是对整除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一些辨析题是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概念。在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个,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个. 4、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 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概念 1、问题情景 有12块边长是1个单位长度的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第一问先请学生独立画出草图,然后小组交流。第

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共同完成。) 2、12与1、2、 3、 4、6、12有什么关系? 看书P6 (概念) 3、说说12与1、2、3、 4、6、12有的关系。(同桌互相交流) 判断能不能说12是倍数,3是因数? 强调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光说谁是倍数,或谁是因数是不完整的。 4、火眼金睛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在哪儿? (1)42÷6=7,所以42是6的倍数,6是42的因数 (2) 42÷6=7,所以42是倍数,6是因数(3)42÷9=4┄┄6,所以42是9的倍数,9是42的因数 (4)2÷0.6=7 ,所以2是0.6的倍数,0.6是2的因数 (5)2÷0.6=7,所以2是0.6的7倍。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10篇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10篇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1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2 课前思考: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推荐13篇)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推荐13篇)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第1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 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

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